第一篇: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意义
研究现状:
在以往的外语写作研究中, 人们对于英语水平与英语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及母语写作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关系,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员(Jones 1982, Zamel 1983)认为, 英 语写作水平低主要是母语写作能力低。另一些人则认为, 英语水平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大 于母语写作能力的影响。例如 Cumming(1989)发现,母语写作能力与英语水平无关, 而Sasaki和 Hirose(1996)则发现, 母语写作能力与英语水平显著相关。
在我国,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学者和英语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如马广惠 文秋芳(1999)认为汉语写作能力,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表达词汇水平对语言写作能力有直接影响; 王立非 文秋芳(2004)发现汉语水平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 另外一些研究者则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如王初明等(2000)张国荣(2002)刘宽平等(2003)以及邓骊鸣和王香云(2007)。
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 WTO,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后,英语显得更为重要。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考试中,英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写作能帮助我们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能扩大词汇量、并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英语写作对阅读, 听力, 口语, 翻译等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英语在我国当前社会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上来看,具备优异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代表着拥有较强的人际竞争力,这对大学生谋求良好的工作职位和个人发展机会都大有裨益。然而,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及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却存在许多隐忧和问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写作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语界,1999,(4): 1 -
10. [2] 胡卫星,濮建忠.学习者因素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动态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11.[3]Cumming, A.1989.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Learning ,39, 81—141.
第二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因素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各种因素,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养成规律运动习惯,达到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行为 兴趣 影响因素
前言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洞察和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研究的总体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王润复(1996)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以身心健康为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平均为64.7%,女生为53.3%。”刘一民等(2001)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人数比例高达89.6%。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喜欢和同学一起锻炼。方敏等(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41.5%的大学生采用结伴形式锻炼,21.3%学生单独锻炼,37.2%学生锻炼形式不确定。”王景亮在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组织形式选择的调查时发现:“自发结伴是大多数(63.9%)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单独活动和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女大学生各占17.8%和18.4%。”但是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与此相反的现象。王润复(1996)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按个人兴趣、时间随意活动的男女生人数比例分别是57.5%和64.6%;喜欢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6.6%。”并认为这种状况,反映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智力,意志品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积极地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等。
2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八成以上的同学对体育持有积极、喜欢的态度,少数表现出冷淡甚至厌恶。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喜欢体育的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从总的情况来看,喜欢体育的学生比率为84.67%,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有着积极、认可的态度,但女生占的比率相对男生较低,并与男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国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为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消遣娱乐,女生主要为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塑造体形。男生和女生都把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放在前两位,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的功能认识深刻。男生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处在第三位的分别为消遣娱乐和塑造体形。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和女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所致。男生喜欢通过运动来表现自我,发泄不良情绪,展现自己在体育场上的竞争力;女生与男生相比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在体育动机上存在不同。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男、女大学生在项目选择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从选择内容上来看,男生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富有激烈对抗、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倾向于选择难度较低、对抗性不强或自我表现类的活动,不大喜欢器械或身体接触类的活动,倾向于那些非直接对抗、节奏鲜明,轻松愉快、游戏性和娱乐性较强以及具有时代气息和审美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整体趋势看,大学生对健身体育手段的技术性因素并不苛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其健身因素,尤其是对一些易于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大众健身项目情有独钟。如:跑步、足球、羽毛球、跳绳等。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总体上来看,男生在体格、身体素质等方面优于女生,锻炼持续时间长。而女生大多由于爱清洁,不太喜欢大汗淋漓等原因,所以锻炼时间相对男生较短。而几乎不参加或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差不多。
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
3.1 体育锻炼态度与动机分析
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并经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但是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呢?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所产生的兴趣和意象,即所持的体育态度。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的三种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5)。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对体育锻炼需要与否的判断。从需要的层面上来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体育锻炼的需要,那么他就很有可能
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需要越强烈,他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3.2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分析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人们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从而逐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度高于女生。郑毅敏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所调查的大学生每周能参加5~8小时体育活动的占42.35%,3~4小时的占27.53%,1~2小时的占13.66%,1小时以下的占4.23%,12小时以上的占12.24%。河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每天1小时的,已达54.59%以上。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参加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低于认识程度,即体育意识并非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
4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外在因素
4.1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因素
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普及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录像、电台广播等多种形式与社会间接接触,了解社会体育开展的情况,了解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将会鼓舞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的传播会影响到大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同学、朋友一起,因此,同学朋友的鼓励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因素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在培养子女成长过程中对子女的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是给孩子灌入文化课学习,学习好是将来孩子成长成才的根本。而对于体育活动则是家长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认为是一种浪费学时间,不务正业的活动。致使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苦熬寒窗,磨练意志,同时也磨坏啦孩子的身体。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保证,并不认为孩子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掘学习潜力,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很多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做法。因此,对于经过大学前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孩子运动的时间受到约束,很多大学生在这九年义务教育中并未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谈不上接受过系统的体育训练
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啦。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也就很难完成。
4.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学校因素
学校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环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基本上局限于校园内,体育锻炼行为直接受到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水平的影响。校园体育氛围是否浓厚,学校重视什么体育运动项目的宣传和开展,学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组织是否合理和丰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体育师资的素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很重要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不同,在很多高校中没有固定的体育馆或者体育馆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很多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网球场、排球场、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使这些场地成为超饱和状态。对于万人大学、仅此几块场地也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小结
学校环境、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浓厚的体育意识及良好的体育行为,应加强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健秋,徐国宏.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2]谢 琴,吴佑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3]沈国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3).[4]程小虎.1、2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5]程小虎.国外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的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1998(1)
[6]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49-52.[7]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4): 463-467
[8]晏宁,毛荣建,毛志雄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30-3
4[9]陈姗阁.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24): 44-46
[10]刘中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5): 153-154
[11]欧阳金花.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6(3): 43-46
[12]陈炳煌.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4-57
[13]何少颖.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
[14]乔培基,王胜超.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
[15]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16]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8.
[17]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18]李卫东,孙璞.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19]司琦,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各心理因素间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学,2006(8):29—32
[20]宋晓东,杨习峰,胡洪安,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02,1:46~47
[21]赵梅.影响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发展的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技,2000,4:75~77
[22]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6,(4):71~73
[23]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5]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与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2000(1):104-106.[26]苏坚贞,季浏等.身体锻炼影响中学生自尊的路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54-56.[27]胡晓飞,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57-659.[28]徐波,季浏,等.体育锻炼对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心理
科学,2003,26(3):517-520.[29]沈鹤军.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 学报,2001,15(5).[30]郑毅敏.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22(3).
第三篇: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基础二班:刘艳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择业观的内涵和培养途径,把握自身择业观的形成规律,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认识社会各种职业;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刻全面理解择业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促进大学生择业系统的合理调整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在任何职业领域里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的具体问题:大学生择业受哪些因素影响,包括心理因素、自身能力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系数。
研究现状: 大学生择业观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究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提出指导实践性的建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提出的一些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提出的建议往往不能指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大三到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对就业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大四的学生一般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所以二者同时进行调查,有利于结果的有效性)男女生个100人
研究变量及如何测量:研究变量为是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影响以及各自占得比例是怎么样的,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测量。
研究展望: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建立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来扩大人才需求,调整毕业生流向;高校要通过加强学生教育培养、完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全面、高效的人才供求对接平台;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扩大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储备;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单位、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只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
进度安排:四月初完成选题报告并分析分析影响因素; 四月中旬设计问卷和发放问卷; 五月初统计有效问卷和数据分析;五月中旬到六月初统计结果和分析效度与信度 ;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消费不平衡性、快速性、攀比性、从众性、超前性、以及消费节奏加快、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大学生生活最基本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比如正常的饮食消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的大学生需要的生活消费也不一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占3.87%,500-800元的占44.41%,在800-1000元的占34.17%。在1000 元以上的占9.33%。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分布,在动态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课本费,考证消费等一切和学习有关的费用。2.1学费
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农、林、师范等院校因享受国家政策, 所收学费一般在2 500—4 000元, 而其他院校的收费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收费在3 000—8 000元之间。另外,由于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2.2参考书
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 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 元的占7.8%,101 元以上的占2.9%。2.3考证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由于就业压力,形成各种“考证热”。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托福GRE,公务员考试等等。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不非。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 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 元以下的约占50%,在300—500 元之间的占15%, 而有的则超过了1 500元。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消费。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3.1旅游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旅游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增长见识,在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所以旅游慢慢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来自山东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80.4%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到了旅游的地点,带回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3.2娱乐消费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水平相当可观。伴随着歌厅,酒吧以及KTV的逐步增多,并且尤其是在学校附近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另外,在大学生群里中不乏追星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许多同学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对北京11 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北京大学生年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为700 元左右, 约占学生消费的9%。
3.3休闲消费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有些学生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为了得到一定的私人空间,许多同学也是要付出金钱为代价的,这也是大学生娱乐消费中的一部分。
(四)人际交往消费
4.1人情消费
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得了奖学金、升为班干部、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赴请者随礼也就越来越高。这就给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4.2恋爱消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 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了弥补感情空白,作为一种清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了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的恋爱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互相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有逍遥实在等。现在的调查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4.3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资费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调动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期在家里娇生惯养,突然离开家庭独自到外地生活,家长和学生都会觉得心里空虚,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联络,所以通讯消费就成为了大学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 在移动通信市场,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 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 元的占26.5%, 51—70 元的占23.5% ,71—100 元的占30.9% , 而在100 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 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 亿元。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2.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另外各自的家庭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低的二三百左右,最高的一两千甚至还要多。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的大学,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就越高,发展一般的城市,基本生活费略低。
2.2消费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涉及到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源于大学生多样化价值目标的存在.2.3时尚消费增加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当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标新立异,不断地追求时尚,不落后于潮流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另外在追求时尚的消费项目众多,这就理所当然的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少高端消费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比如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热衷于去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2.4攀比消费严重
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 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 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获得自我认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 谁也不想“矮人一等”。所以,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误区,一些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水平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尺度,为了显示家庭地位的优越性,便盲目的追求高消费。他们中有的追求“名牌效应”,衣服、鞋帽以及化妆品都是只认品牌,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学生频繁的更换手机、电脑,还有的为了面子,在人情、恋爱方面消费过多等等。
2.6.消费的超前性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其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近年来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以及我国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失误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养成出手大方、挥霍浪费的习惯。“吃要美味, 穿要名牌, 玩要高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但如果买来不用, 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 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 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 与外界联系较少, 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
2.7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小于男生,并且多数女生愿意在穿着打扮方面进行消费,比如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男生则很少对穿衣打扮方面有研究,他们相对来说更加愿意在人际交往和电子产品方面去投资,并且基本的食物花费在他们总体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生。在调查的最低消费中,大多数都为女生,而且在高消费的群体中,女生也是明显的多于男生。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 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 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2.8消费的从众性
社会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是得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 看到很多人有手机, 自己也千方百计买一部, 以免被人看不起。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3.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2010年对于山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2%的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要追求即使享受,2%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调查问卷中同时表明了这部分学生中95%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超前性和攀比性。
3.2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的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简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子女的需要。
3.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 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花父母的钱圆自己的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东拼西凑去向亲朋借钱也不愿意去用学校贷款,把贷款当做丢人的事。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大学生是青年与知识分子的交织,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非常大。
3.4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中学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会有种种理由,然后家长担心就会给孩子们汇款。此外还有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尤其体现在女生方面,许多女生通过购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女生大约50%的消费来自冲动型消费。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学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且与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建设富强美丽的和谐山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第五篇: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程远义 李 英 杨爱华 张 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文章对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指出近几年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就业领域狭窄等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于多数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课程目标不尽合理、大学生基本素质缺乏等,最后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四川省 体育院系 毕业生 就业现状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程远义(1974-),男,四川青神人,西华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科学;李英(1969-),女,四川眉山人,西华大学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科学;杨爱华(1968-),男,四川眉山人,西华大学体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科学;张英(1974-),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科学。(四川成都610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人才培养科研课题“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W07225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77-02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位于成都市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华大学体育系、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系、西南石油大学体育系和成都市以外设有体育院系的7所高校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成都体育学院、美国春田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现状作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回收率为84.67%,并对有关教育职能部门、高校体育院(系)、四川省体育文化局、省市体训队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专管体育的地方行政领导进行了专门访谈。
2.文献资料法。我们查阅了国内《教育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省招生考试报》《中国教育报》等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一百二十余篇和有关著作十余本。
3.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本选题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研究。
4.数理统计法。本文的全部数据皆在计算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四川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5年四川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为32.76%,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2006年和2007年又分别降至31%、29.1%。就业很不理想,存在着严重的就业危机。而且,就业领域比较分散,就业比例最高的前3个领域依次是高等学校、其他教学单位和机关,其他领域均处在较低的水平,有些行业根本不接收体育院校的毕业生。2008年四川省除成都体育学院以外,以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首的7所体育院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15.4%。但成都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高水平,据学院发布的数据,近几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二)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
1.成都体育学院与其他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我们所调查的四川省主要体育院系中,成都体育学院的专业点有15个,内容和范围也覆盖了与体育相关的许多领域,比起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其他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大学的专业设置重点还在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这两个专业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如四川省仅有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设有两三个专业,其他几所高校仅有体育教育或者社会体育一个专业。值得强调的是,成都体育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已大大超过体育的范畴,而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各种领域。成都体育学院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的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专业设置,从而赋予学生很大的学习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本身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选择,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良好。虽然成都体育学院在开拓办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四川省其他的体育院系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但从其与美国春田学院的27个专业、43个方向比较来看,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整个就业形式看,未来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除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及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外,调整专业设置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成都体育学院进行了学分制改革,规定专业理论课平均学分占70%,技术课平
均学分占30%。而美国春田学院强调理论课不得少于12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成都体育学院对理论课的重视,主要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的学术形象,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使在技术课上,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运动技术本身,在这方面成都体育学院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四川省其他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
3.从社会环境来看,人才资源存量大幅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存量大大增加。据统计,1997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是90万人,而2008年已经达到559万人。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其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虽然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有所增加,但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速度,这就使得大学生这种人才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
4.从用人单位来看,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重新就业,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应届毕业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精简问题。而且,企业和体育的关系并非高度融合与协调。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人是第一生产要素,改善员工的身体素质,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看到了体育锻炼对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非常重视员工的体育活动。美国排名前500家的大公司中,有三百多家公司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促进计划。大公司如此,小公司更有特色,如只有250名雇员的海·史密斯公司鼓励雇员参加体育锻炼,并定期为他们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还将其列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司总裁邓肯认为,“提供条件使我们的雇员和家属通过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体,这是减少医疗费用及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好的办法。”可见,体育的发展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我国,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职工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既不对职工体育进行经费投入,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
5.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的时期,大学生出现就业难显然不是正常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大学生素质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设计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最后,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
6.择业观念的影响。体育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其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其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他们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地位,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工资待遇、进修学习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存
在着不平等的现象,而且工作辛苦,课余训练任务繁重,因此,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谋求职位,就业期望值很高。但是由于受到学历的限制,许多毕业生并不能如愿以偿,宁肯待分配,也不愿意去中小学当体育教师。另外,体育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到择业的压力,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就业时感觉到力不从心。
四、讨论与建议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成都体育学院的专业已经大大超过体育的范畴,覆盖了社会上增长最快的前25种职业。而反观四川省其他体育院(系),还在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局限在体育范畴内,重点仍是体育师资力量,这无疑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覆盖面上,成都体育学院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院校,而演变为综合性大学,所以专业设置已经跳出了体育的范围,而转向综合类。与此相比,四川省其他体育院(系)的专业点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专门性院(系)为综合性院(系),扩大专业的设置面,对学校本身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响应贯彻“全民健身运动”和“奥运争光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下新生录取就被确定专业的做法,赋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既符合学生自身的利益,为其今后就业着想,同时,也是四川省体育院(系)今后办学的必由之路。
其次,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应从改变育才观念和成才观念两方面着手。就育才方面而言,学校应明确回答应该为谁培养人才、应该对谁负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服务,也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学校还应该调整学科结构,建立起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最后,体育院校应该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办学,或者与某一综合性大学合并,进行多学科交叉,克服单科性院(系)知识面窄的弊端。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切实转变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参考文献]
[1]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2).[2]王健.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4).[3]任海.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合理性的探讨之二[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2).[4]刘建和,李静山,等.成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5]项世新.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2).[6]姜言东.200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1-06-27.[7]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