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
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的基础”。苏联那种“公有制”虽然没有资本主义式的“剥削”和“失业”, 但劳动者却仍然存在随时被政府剥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危险。国家“作为一个垄断性雇主”, 完全具有“使离经叛道者就范的力量”。另外,苏联党政官员虽名义上不能占有,而实际上却能支配。这就使他们既可不负责任、不关心效益,却又可捞到好处。这就导至产权不明晰,所有权缺位,进而导至效益低下。
2、分配不公,干部特权 由于人民毫无分配权,便形成主宰分配的特权阶层。罗曼.罗兰称之为“共产党贵族”。这个阶层大约有50至70万人,加上其亲属约有3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党的政治局成员是这个阶层的塔尖。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特权者最高工薪与劳动者最低工资之比,十月革命时期是3倍;后来扩大到1922年的8倍;1934年的30倍;1945年的44至56倍,收入差距与资本主义又又和差别。而且,特权阶层的存在必然导致腐败的糜烂,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迎合特权者需要,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并使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官僚们还纷纷效仿勃列日涅夫,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放荡会所。作为人民公仆的他们不劳而获的生活,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使普通苏联公民日益丧失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并促使一部分人走向非法攫取财富的道路,人民对其合法性的质疑理所当然的与日俱增了。
2.政治思想方面
也是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的改革,造成了全社会主流思想的混乱。这方面我们前面介绍的政治领导人的改革也就涉及过。在人民的角度讲,在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之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便开始混乱起来。勃列日涅夫虽然重新提出了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而且竭力加强思想控制,但是仅仅得到相反结果,加深了人民对主流社会思想的抵制。到戈尔巴乔夫,他主张全盘接受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马列主义仅仅沦为各种思想的一支,苏联人民就在实质上缺乏了主流思想的引导。苏联不再有将各个阶层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的凝聚力。苏联政治实践对民主的挑衅亦对苏联人民的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在斯大林时期就有着明显的表现,例如斯大林曾明确表示:在社会科学中,只能有一个领袖,那就是担任政治领袖的人。所以,当他借《联来(布)党史》简单图解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之后,哲学教授们谁也不再敢独立研究这个题目,而只能给斯大林作注、赞美他。1944年,他在同南共党员米洛万.贾拉斯的谈话中,声称“谁执政谁就规定宗教的信仰”。三十年代访苏的罗曼罗兰就
已敏锐发现:苏联社会已“挑起一个向斯大林顶礼膜拜的宗教信仰”。直至戈尔巴乔夫,大谈民主社会主义,多年积聚的民愤喷发,造成了灾难性效果。
3、民族问题方面
可以说苏联继承的沙俄大民族主义的传统是他无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根源。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引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在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伟大民族和领导民族”,从实际上确立俄罗斯民族的主导地位,使少数民族处在不平等地位。在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一方面,苏联强制推行俄语,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30年代中期,斯大林又下令用俄语字母为这些民族创造新文字。苏联自1958年起多次颁布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地区普遍学习俄语。其结果是许多青少年的本民族语言水平很低,以至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会话、阅读和书写的现象,从而造成青少年与老一辈之间的语言隔阂,自然招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另一方面,苏联政府以各种名义在国内强制迁移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同时,又以叛国罪等名义将一些民族驱逐出境,使这些人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在大规模的迁移过程中,至少有100多万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受不了颠沛流离和新住地的环境而死亡。尽管后来苏联政府做出了种种补救措施,但“驱逐事件”已给这些民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这种集体惩罚的方式严重伤害了被迁移民旅的民族感情,埋下了民族冲突的祸根,其后果甚至在苏联解体之后都能感受到。
二、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改革要不断深化和发展,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动摇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必要的改革,以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为代价。苏联的经济体制从斯大林当政开始,就一直是一种偏执的体制,长期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大力加强和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党和国家渐渐失去了希望。尽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经济体制做了相应的改革,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到了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他提出了“新思维”改革,使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以至于成了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中国曾经在一段时间也有过与苏联同样的经历,但从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市场经济引入进来,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在政治上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使中国的发展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如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经济改制的问题、城镇失业人员安置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黑矿问题、高等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改革开放必须进行深化和发展,将其作为基本国策继续坚持下去。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警惕和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必须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它意味着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已经得手。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苏联解体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政治反对派,即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鼓励并资助他们进行反共反社活动;二是凭借强大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从外部给社会主义国家施加政治、经济、思想压力,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尤其是共产党内部,发生有利于敌对势力夺权的变化。正是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苏共有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企图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因而,一股新的修正主义思潮——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泛滥起来。它扰乱了共产党的思想,使苏共失去战斗力,最终失去政权。从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到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里根的“促进民主运动”,无疑都是和平演变战略的运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的思想也随之而来,对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便有了哈韩、哈日、哈欧美的说法。如今的和平演变战略比起以前似乎更具有迷惑性和隐秘性,因为它容易穿上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外衣,像迷魂散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思维。面对这样的形势和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让任何想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3、发展加强与友好国家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苏联解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一直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常常用武力去镇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这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形象。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甚至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即苏联的事情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也是苏联的事情。波匈事件、布拉格事件等都是霸权社会主义的体现。在苏联的高压政策下,苏联民心丧失,丢掉了伙伴们的支持,以至于发生东欧剧变。中国是一个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决不称霸,决不损害他国利益,我们要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注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无论是对大国、强国,还是小国、弱国。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引进外资,就能更好地发展进出口贸易,就能更好地与先进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
4、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又有过很多矛盾。可是,苏联在进行建设的同时不但没有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让各民族享有国家建设的成果,反而造成各民族之间的不和,使国家凝聚力下降,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同样,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也有过许多的历史问题。我们也必须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同时坚持让各民族都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而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国内外敌视社会主义的人则幸灾乐祸,变本加厉地攻击社会主义,污蔑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命运是注定要失败的。也有些看不清时代本质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人,产生了种种疑惑,甚至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但是,中国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社会主义之路,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步步地的实现着自己的强国梦想。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是有着很大启示的。我们要从苏联的身上吸取教训,不断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让苏联的悲剧永远不要在中国发生。
参考文献
[1]马绍孟,周新城,冯特君主编.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和平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2]王鑫.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马宽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案例教程.北京:
[4]潘广辉 博士论文《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第二篇: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启示
红书读后感之:读《沉思录》有感
2010-07-06 14:18
《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马斯洛所说:“有人可以表现出体育、艺术或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也有人却希望成为一个理想的母亲。”然而,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并非总是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并非总是某个巨大的、最终难以完成的具体目标。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希望、幸福和快乐,因为归根到底,成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停)
《青春之歌》读后感
周 健
红色书籍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感觉非常的遥远,但是有一本书却
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就是《青春之歌》。大概从中学时期开始我就听说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只是当时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多么浓的兴趣来仔细阅读这本书,现在看来,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来说,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她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而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身上缺少的就是这种爱国心。倘若我们青年都能团结一致,积极进步,何愁国家不强大,何愁人民不富强!
虽然我读完了《青春之歌》这本书,但是我仍然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的热血青年的爱国豪情,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她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也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经历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无惧无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我们心中巨大的精神财富。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主流青年吗?难道我们真的经不起任何的风雨吗?不,不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它
青春的节奏行进着,我读着它的时候只能紧跟他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读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他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它,燃烧你,始终让你热血沸腾,倍感豪情万丈。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她6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听嫩枝上那清脆的鸟鸣,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似乎这片安静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惨痛的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我们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母亲:我爱你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刘杰
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很多,只是看了几章,但是我已经知道,保尔将影响我的一生,他给我印象总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引导着我的前行。从小说中,我也看到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的活着更有意义,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遇到困难只要勇敢的去面对就会发觉,我们也是很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也有离别时的伤心,不然怎么会有重逢的喜悦呢?从古至今,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例子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3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20年的时间。所以说,通往成功的路不是平坦的。
在人生中,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就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和痛苦,在战胜困难后,我们就知道那是一种磨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多少人,都是在困难中锻炼出来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不断的锻炼自己,也许自己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总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支撑着我,生活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我甚至能从任何电视节目的细节中读出意义来,我能从电影的镜头里,从窗台的兰花绽放中,从桌上那尊佛像面容的微笑中,从所阅读的回忆录当事人透露的人生经历中,我都能感到源源不断的新鲜感。我总是会找到乐观的理由,这是命中注定的非快乐不可的性格。我会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一笔带过,会马上进入对
新目标的求索。新的目标吸引了我,于是旧的挫折于病痛对于我似乎不再存在了。可以说,我是一个不可悔改的、顽固的、带着花岗岩头脑的乐观主义者。
每学期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告诉他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求知中获得的陶醉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用来认识生活世界的思想力,这是我们读书人的人生三宝。我总觉得,人在世俗社会中需要一种内心的类似于宗教的精神资源,他可以在外来压力下始终自得其乐。外界环境再艰难,他与世俗社会之间总有一层内心的铜墙,在他看来,红尘是美丽的,他热爱红尘,而红尘又由于他的热爱与不断努力,会变的更加努力。
第三篇: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
近日,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而苏联亡党亡国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在苏联亡党亡国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因为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
有人认为苏联亡党亡国主要原因是“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这个说法没有时间概念,容易否定苏共70年历史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 “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亡党亡国。“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考虑,从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二〇一四年三月三十日
第四篇: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一)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0多年中,历经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及世界大战的磨难,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令帝国主义胆寒,令世界人民向往。曾经的老大哥却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源在于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引发的矛盾和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加速了危机的爆发,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我看到戈尔巴乔夫要大力实行多党制,大力推举民主化,部国家中心移到政治上等等不正确的措施时,内心非常的纠结。一个总统连国家的利益也不顾,人民及共产党利益不顾,在解体的当日还不知悔改,任由国家的衰败,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问自己的养老金以及别墅问题!
苏共执政后,党担负起了国家发展的经济任务、政治任务和文化任务。但是,在党的战略思想中,却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使经济战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的局面。这一切,使得人民的福祉销匿在了个人政治奢望的围栏下。
人们对物质状况恶化的不满,导致对苏共失望情绪的增强和对改革的不信任,社会上对改革者的支持减弱了。苏共党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也充分利用了社会上对市场供应状况的不满,这一切加速了苏共的瓦解。
正是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使党内和整个苏联社会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不仅表现在可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标上,而且隐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而在改革进程中,苏共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毫无节制的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与革新苏共的进程,恰恰迎合了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那些对苏共的疏离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当的措施不仅未能逐步地缓解与化解矛盾和危机,相反却加速了矛盾和危机的总爆发。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伟大的苏联覆灭在所难免。
我相信各个国家领导一定会以此为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不为个人利益所动而牵连自己的人民!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
(二)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体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长期以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效果,是苏联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比如说,苏联用于军事方面的支出过大,导致民众极为不满。而且,苏联的经济状况一度出现危机,通货膨胀率高于1000%,简直难以想象。从结果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失败的,但从过程中来看的话,其实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全可以在这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正,但是很遗憾,苏联并没有实现,不过这倒是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教训,也不能算是彻底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推行了>国际政治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偏离的马克思学说,偷换概念,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更高的实惠,使得人民逐渐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民心涣散,经济衰退,这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同时,也暗示的解体的到来。
西方的和平演变
逐渐的,时代主题开始向和平与发展转移,苏联这种僵化,发展缓慢,过于集权的体制进一步暴露了弊端,很明显,这种体制已经不能使苏联得到很好的发展了,苏联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处于了劣势,这种体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渐渐失去了人民的拥护,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得偏离甚至违背。
2、必须以民为本,不可以一味的为了统治国家而不顾百姓感受,应将较大的财政支出用在人民福利上,而不是军事储备上。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做好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出现大的经济波动,要让百姓生活的轻松。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资产阶级和平演变
5、关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加强党建,增加凝聚力。
车辆081 吕程 0807070305
苏联解体观后感
(三)视频的最后,列宁像被推到,共产党员被被赶出办公楼,有的甚至被杀害,看到这里我举得很心痛。这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功绩被全部否定,多么的不公平,但却又无力改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产主义国家的苏联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苏共,仿佛在一夜之间走进了坟墓。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维埃之所以下场如此亦并非着一夜的改变,可以说苏联淤疾已久。从斯大林的激进式改革,苏联的发展已经埋下了不定时炸弹,后继人无所作为,即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就直接引爆了这颗炸弹。
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想,苏联时期,人民并没有得到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现在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明显比苏联时期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留恋苏联社会的原因,也正因为此苏联才走向了尽头。这样来讲苏联的解体也就没什么好心痛的了,当一个政权的存在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甚至于损害人民的利益时,等待他的必然是灭亡。从片中我真的感觉到人民实在是很实际的,谁给他们好处谁就是上帝,前一秒无比崇拜的人,下一秒就可能被唾弃,这一切只与利益相关,人民追求>幸福的力量是可怕的,所以说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绝不是个人意思或个人英雄主义能够决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来都应该是政治家的座右铭,想巩固一个政权一定要让人民得到实惠。
那么究竟是原因什么导致苏联的解体呢而作为世界上另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可以从苏联的问题中得到什么经验呢
首先,民族矛盾。苏联的领导人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在实际情况与理论不相适应的条件下,就主观的认为一切的民族矛盾都已经解决。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加快民族融合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民族矛盾,在民族关系中潜伏下巨大的危机。从苏联建立、发展和解体的实践来看,由于执政党及其领导人的过失,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被人为地掩盖起来,而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改革政策诱发下,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民族分离运动,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这些东西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得到彻底改变。
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而民族问题一般都具有长期又复杂的特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正确认识本国实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这不仅对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必须遵循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决策,运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确引导和妥善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从这一点看,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官僚主义和腐败。自斯大林上台后,苏联由列宁时期的相对民主的政治环境逐渐转变为个人集权、专行独断的政治体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苏联的这种集权体制客观上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有学者认为带头搞垮苏共和苏联的,就是他们本身的官僚特权阶层。官僚特权阶层的子女,凭借父辈的特权地位,能够轻易地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为了解决干部工资不能无限制提高的问题,甚至公开出现了'红包'现象。而苏联的领导人,像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更是带头搞起了腐败之风。改革派与反帝派日益激化的斗争,让党内与国家都乌烟瘴气。最终泛滥的官僚特权与腐败,引起了人民群众对苏联党和政府的强烈不满,而后被人民抛弃。历史证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政党将毫无立足之地。
对于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强调要保持党内的纯净,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但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党政军企内部,还是在其他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腐败。近年来,一批中高层腐败分子的相继被揭发,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根除腐败的决心,但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改变。
再者,改革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失去平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出路无疑是利于中国发展的。我们不能像苏联一样盲目的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要知道任何道理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一步一个脚印,摸索着前进,工业农业要平衡发展。苏联那种牺牲农民利益而换来的重工业的的发展,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后盾。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得不说,中国农民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中国也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一点从城乡人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等可以轻易看出。现在中国也实行多项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农业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基础,要发展的更好,首先就应该解决基础的问题。
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的来说,击垮苏联这个巨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我们求发展,求进步,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腐败腐蚀了我们自己。任何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政策和制度都将失败,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政体都会腐朽。
劳记前人的教训才能更好的走自己的路,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七年制
08级六班
王欣
第五篇:苏联解体读书笔记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列宁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得新理论。斯大林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但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曲折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斯大林强调的是对立、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不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重要原因。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也是完全不相容的。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最佳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是严
重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本来它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地调整,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教条主义地对待社会主义,更由于个别领导人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以致这个模式被固定化、长期化,成为了一个僵化的模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使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了不少的弯路,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实践证明,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在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而且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
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
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他通过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1、勃列日涅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70年代下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眠。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进行新一步的改革,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3、结果:
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启示:
①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③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④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⑤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⑥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⑦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一、外部因素
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争霸拖垮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地否认民族矛盾和问题;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建立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国家体制,是一场失败的试验;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淡化民族意识,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利的观念;予民族自决权新含义,以淡化民族自我意识和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少 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关系;持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策是党的生命,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戈尔巴乔夫的主要事业是使国家实现深刻的民主化,正是他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引入了竞争性的选举制,使从前只停留在纸上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成为现实。
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时,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歪曲了社会主义,他要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于是,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原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搞了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选举,这也成为苏联混乱和灾难的开始。问题不在于给民众选择的权利,而在于这种“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方案极不科学。一切权力归党有弊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同样不行。事实证明,立法与行政合一的苏维埃体制行不通,哪怕它建立在普选制的基础上。到 1990年不得不转向总统制、多党
制和三权分立。在设立苏联总统职位的同时,各加盟共和国也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总统和最高苏维埃,既然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本国公民,他们必然向本民族负责,政治精英与地方分离势力结合起来了,联盟的命运则取决于地方领导人的态度。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力量,民众的激进要求不允许进行渐进式改革,戈尔巴乔夫被历史的大潮裹挟着前行,最后走上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建设市场经济之路。这条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戈尔巴乔夫犹如在惊涛骇浪中驾驶着一条小船的船长,他缺少高超的技术,在没有到达目的地前就翻船了。
斯大林所建立的、后来一直延续下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其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让老百姓无法了解外部世界;对内加强控制,让民众只能服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时改变了这两个重要条件。戈尔巴乔夫放宽了对苏联居民出国的限制,同时引进了许多西方的电影,特别是美国的大片,让老百姓看到了西方富足的生活,对苏联的体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辛勤工作的苏联人却要忍受日常生活用品的短缺,财富都到哪里去了,人们的劳动意义何在?政治体制改革,使苏共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给了人们释放几十年积怨的机会,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一下子都从地下冒了出来,苏共长期宣传的价值观崩溃了。
对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责任,他没有及时革新联盟,化解地方的不满,但更主要的责任还要由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来承担。如果俄罗斯联邦不独立,革新后的联盟还是可以保留的,这个联盟可能没有波罗的海三国,没有格鲁吉亚、乌克兰,但是不能没有俄罗斯。正如俄国著名学者齐普科所说:“许多普通人也把罪责推到戈尔巴乔夫身上,原因是他们对自己迷恋叶利钦感到羞愧、对他们作为最后的傻瓜没有经得住民主派的规劝和许诺感到羞愧。苏联解体实际上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而首先是俄罗斯联邦人民的过错,首先是积极支持俄罗斯联邦享有主权的思想、俄罗斯联邦从苏联分离出去的思想的俄罗斯人的过错。要知道
确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代价太大了。他留下的许多遗产值得研究,在此,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的叛徒”或是西方的代理人为其定性,这是不客观的,戈尔巴乔夫也是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不能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苏联的改革,中苏面临的条件完全不同,苏联已经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到了极致,经过 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没有人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知识分子、改革的领导人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正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斗争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当然,掌握大权的戈尔巴乔夫要为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他不是英明的领袖,没有建立起一个领导改革的团队,他也揽权和自私,不能任人唯贤,他坚持任命的亚纳耶夫、西拉耶夫、亚佐夫等人都威信不高,最后正是他们发动的“8?19”事变加速了苏联的灭亡。但是,戈尔巴乔夫又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别无其他的选择,这又能怪谁呢
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加盟共和国丧失应有的自主权:大林实行党和国家干部一体化原则,即“党的干部是党的指挥员”,同时也是“国 家领导机关的指挥人员”,以便于把党内高度集中制原则推行到国家体制上。这样一来,形成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加盟共和国失去经济自主权使各共和国无权领导和管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工作。俄罗斯人占据中央权力机关的主导地位,违反民族平等原则,俄联邦共和国处于特殊地位,违反各共和国平等的原则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众多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变成了压迫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而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并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斯大林人为地制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镇压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反对强制农业集体化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借口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迫害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强迫迁移十几个小民族,迫使他们过集中营式的生活;以武力胁迫波罗的海三共和国加入苏联,埋下了民族分离的火种;制造“犹太人复国罪”和“医生案件”,掀起反犹太人运动;赫鲁晓夫借口批判“民族分离主义”,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勃列日涅夫压制民族自主的要求,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联邦制的变形与民族矛盾的加深,俄罗斯民族享有特权地位,长期以来,实际上是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强制推广俄语,旨在实现俄罗斯化。长期以来,由于苏联领导人继承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因而引起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