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时间:2019-05-15 05:1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第一篇: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大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保障平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04—2020》和自治区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我县水资源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为前提,以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为核心,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宣传等多种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建设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逐步形成以节流为本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资源支撑。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广,注重总结、积累经验,通过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做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

二、任务目标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与滨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

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推动下,解决水效率低下和水体污染的问题,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在确保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万元GDP耗水量低于125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0.60。全社会总用水量控制在23.5亿m3以内,达到水供需平衡要求。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由现在的46.5%,提高到55%,地下水开采率由现状水平年压采10%;污水排放总量不超过全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水功能纳污能力。

(二)、工作重点

——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明晰水权,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制定各县区、各行业用水量控制指标,编制水资源分配方案,建立定额水价体系;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逐步形成“灌区管理单位+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管理体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以及水务一体化建设;制定节水政策,修订制发《滨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滨州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法》、《定额水价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提供政策保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2005年下半年,推动先期试点包括企业、学校、灌区、社区和居民区等节水型单位40家和2个省级试点县、2个市级试点县的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单位达到100家、试点乡镇30个。

——推进城市节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广适用非接触自动控制式、延时自闭、停水自闭、脚踏式、陶瓷磨片封闭

式等节水型水龙头;鼓励研究开发利用高智能化的用水器具;2006年底前淘汰铸铁螺旋升降式水龙头、铸铁螺旋升降式截止阀,全社会节水型器具使用率达到65%以上;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2006年底减少到12%以下,2010年减少到9%以下;积极推广利用再生水,加快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与利用,推广海水淡化、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出台《滨州市住宅建设“中水”供水系统建设规定》,2010年后凡城市中新建规划面积5万㎡以上的,建筑面积超过2万㎡的公寓、住宅、宾馆、饭店以及规划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同步设计中水冲厕系统,逐步达到满足小区绿化用水、景观用水、路面冲洗等用水。加快电力、造纸、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研究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职能管理,强化地下水环境修复。

——推进农业节水。推广引进节水灌溉先进技术和设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低压管道等节水型灌溉方式;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2007年底大中型灌区干级渠道衬砌率到达30%;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加强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等技术研究。

三、实施步骤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从2005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进行集中推进,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滨州。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推动先期试点包括企业、学校、灌区、社区和居民区等节水型单位40家和2个省级试点县、2个市级试点县的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扩展节水试点单位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示范。期间,成立滨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搞好宣传发动和人员培训,增强全民

节水的自觉性,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制定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落实主要行业、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根据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协调用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二阶段(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全面推动节水型单位100家和30个乡镇试点工作。期间,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完成各项专题研究,形成较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以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确定各行业和各部门、各企业和各灌区的用水控制指标和排污控制指标;制定并实施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调整方案;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治污新技术,搞好节水服务体系、节水指标体系建设,建立检测监督检查机制。

第三阶段(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在重点推进的基础上,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走进千家万户,基本建成节水型滨州。期间,全面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以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的运行机制、参与机制和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试点建设的重点支持工程建设项目;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估,并做好迎接国家和省的检查验收工作,力争2010年下半年完成检查验收工作。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试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经贸、农业、林业、水利、畜牧、财政、国土、环保、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具体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并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区之间、水利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相互沟通,密切协作,共同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二)资金保障。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大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节水专项经费,用于节水技术研究、技术推广、节水管理及节水设施建设等。积极策划项目,加大对国家和省的资金争取力度,将更多的资金引到滨州,同时引导企业加大节水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三)科技保障。以科研院校为依托,研究、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提高节水科技水平。深入开展水价、用水定额、排污定额和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专题研究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推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7月

目 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1

二、基本思路............................................................................................3

三、主要工作内容....................................................................................4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4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5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5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5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6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6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7

四、组织形式............................................................................................7

(一)领导小组..................................................................................7

(二)规划编制组..............................................................................8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8

五、进度安排............................................................................................8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入手,注重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加强节水工作的监督考核,初步构建了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69 m3下降到2009年的116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5提高到0.49,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节水型社会相关制度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总量控制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省级行政区编制实施了行业用水定额,全国发布了10个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节水基础制度全面实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用水计划管理,水资源论证进一步从源头上遏制了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逐步建立,水资源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征,部分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了两部制水价、丰枯季节水价等水价制度,分类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等制度推行范围不断扩大。节水财税政策和激励、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对从事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的所得,实行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洗衣机、换热器、冷却塔、1 灌溉机具生产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节水产业的发展。节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截至2008年,全国29个省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相应的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70%以上的市级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二是节水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节水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通过对包括高用水行业在内的工业企业节水改造,显著提高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水平,降低了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节水减排效益明显;通过实施城乡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减少了管网漏损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100个国家级和近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丰富了省部联动、试点带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各地区立足实际,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

三是公众节水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各种节水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全社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知识不断普及,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节水氛围,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全社会节水风气基本形成。

应该看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发展观念、用水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节水制度 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节水的投入力度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社会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节水型社会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需水管理,强化节水减排,进一步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产业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进一步加强用水方式转变,优化用水结构,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城市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要求突破试点模式的局限性,整合各类资源,各部门和全社会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基础上,全面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生活、服务业。因此,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思路

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目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态势、生态与环境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即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全面加强节水基础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全面加强包括节水示范工程在内的重点节水工程建设,努力加大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谋大事,求突破,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根据区域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 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全面总结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 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为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理清和拓宽规划思路,解决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战略重点、政策措施及重点工程安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需要对事关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重点开展用水总量及效率控制目标、制度建设、节水政策、能力建设、重点节水工程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针对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责任不明、驱动力不足、监督考核不力”等瓶颈问题,在深入调研、咨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论证,合理制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制度建设。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特别是要针对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 镇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及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并实施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点节水工程,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国拟统筹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

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重点节水工程和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等相关技术文件,统一相关技术要求,规范相关技术数据和标准,以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

在调查研究、资料收集、重大问题专题专项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工程、经费投入及保障措施。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基础资料的统计、复核与分析工作,重视规划基础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要注重科学合理性,应用科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规划内容要认真体现当前节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严格规划编制程序,按照规划编制工作阶段的要求,做好与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保证依法编制规划,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

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最终成果。要提高规划编制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扬民主,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广泛征求和听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增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组织形式

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体系由领导小组、规划编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

(一)领导小组

水利部成立由主管司局牵头,有关司局、部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胡四一 副组长:孙雪涛 成员:

水资源司:陈明 规计司:段红东 农水司:倪文进

综合事业局:郑通汉 水规总院:李原园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水资源司 办公室主任:陈明、李原园

(二)规划编制组

规划编制工作组是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由水资源司、水资源中心、水规总院、南科院等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全国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成果提供咨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机构。

五、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12个月完成,进度安排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10年7月至8月),水利部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全面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确定研究 专题。

第二阶段:规划基本框架和报告编写阶段(2010年9月至12月底前),全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写规划报告初稿。

第三阶段:规划报告完善、审议阶段(2011年1月至3月),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完善规划报告。

第四阶段:规划审查、报批阶段(2011年4月至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与上报。

第三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四篇: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方案

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我局机关、事业单位节水型机关建设,充分发挥我局机关、事业单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加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水型单位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强化节水宣传教育,提高节水自觉意识,在我局建立节约用水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我局水资源节约工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1、建立较为完善的节约型单位建设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

2、全面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节水意识,在局内形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把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要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争做节约用水的表率。

3、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到2015年,局机关、事业单位人均用水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2%,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1、在我局日常宣传栏位置制作“节水〃和谐〃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在卫生间、洗手处张贴节约用水温馨提示语,营造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2、借助“时间水日”、“中国水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有关节约用水的宣传片和展览,1积极参加节约用水的相关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节约用水意识。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有关用水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介绍节水常识,倡导“爱水、惜水、节水”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用水管理。

1、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维修损坏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定期检查更换水龙头、管道阀门、冲水阀等排、给水器具,防止 “跑、冒、滴、漏”浪费现象发生。杜绝“长流水”现象。

2、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倡导二次用水、多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干部职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禁止使用公用水龙头清洗私人家用物品及私家车。

4、控制公务用车清洗次数,提倡用容器接水擦洗,杜绝随意浪费水资源。

(三)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

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改造水房、卫生间用水设施,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和设施,安装使用国家标准的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冲便器,使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局机关、直属单位负责人要率先垂范、例行节约,积极教育引导本单位人员提高节约用水的自觉性,让节约成为习惯、成为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自觉成为建设节水型公共机构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节水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以制度约束用水行为。制定相关节约用水标准,量化、细化责任目标和任务指标,确定专人做好具体工作,确保领导到位、管理人员到位、工作职责到位。

3、强化监督、确保实效。

规范用水行为,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单位用水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坚决制止一切浪费用水的行为,确保我局节水工作取得实效。

2013年7月2日

第五篇: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约水源,合理利用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22班冯亦青

一、引言

镜头一: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韵风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已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东居延海解放后干涸了6次,到1992年彻底干涸。居延海的干涸是由额济纳河水量逐年减少所致,由此引发的居延海绿洲萎缩、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镜头二:截止20世纪末,人们对黑河水的粗放利用,导致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在最近的40多年时间里,面积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黑河尾闾湖泊西、东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影响我国北方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源地。

昔日的张掖,曾是荒凉塞上的一颗明珠,“半城芦苇半城塔”的风姿在历史的青烟后影影绰绰,源源黑河给这个小城带来了水的灵气,然而千百年后的今天,黑河水位不断下降,下游居延海的干枯,荒漠面积的增加,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为此,2000年,国家决定投资23.6亿元,展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并保证向下游额济纳旗定量分水。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94次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黑河水资源问题,把黑河治理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工程。2002年,水利部确定张掖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权明晰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全民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

1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张掖水资源概况

张掖属黑河流域东片,年降水量89~283mm,蒸发量1700mm。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共26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m3,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0亿m3,梨园河梨园堡站2.37亿m3,其它沿山支流6.58亿m3(所占比例见图2-1)。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m3。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m3。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23.78亿m3,其中,农林牧业用水量19亿m3;工业用水0.93亿m3;生活用水0.7亿m3;生态用水3.15亿m3。自2000年实施黑河分水以来,连续5年完成了分水任务,向下游累计下泄水量43.7亿m3,为修复下游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主要问题及建议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张掖降雨稀少,蒸发能力很大,主要依靠过境水。按照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正义峡下泄水量,区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50m3,亩均水量511m3,分别为全国平均的57%和29%,依据国际标准,属中度缺水地区。按现有人口增长速度,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000m3,属严重缺水地区。此外,黑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来水需水过程很不协调,且干流缺乏骨干调蓄工程,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建议:应倡导节水,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使城市水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提高农田灌溉率及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把关,依法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工作。

2、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农业一直是张掖用水的绝对主体。2000年张掖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7.7:2.8:2.2:7.4,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63.7:20.7:10.1:5.5。张掖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例相对过大,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用水结构不合理。

建议:继续完善水票制及相关用水制度,引进先进浇灌技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使之与节水措施相适应,加强田间沟渠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灌溉管理,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源地生态系统状况堪忧。

张掖现状工业废水排放量约1385万t,达标排放率仅1.53%,且污染物含量较高。尽管目前水污染尚不很严重,但随着区域工业发展和用水量的增加,水污染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张掖祁连山段近年来林区人口和载畜量不断增加,大大超出其承载能力。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堪忧。

建议: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使企业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气物直接排放,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保护林地草原,制定休牧期与放牧期,合理放牧。

五、启示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没有水,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张掖地处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正是有了滔滔黑河所形成的绿洲,才能发展到今天。作为张掖的每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珍惜水源,不能让黑河在祁连山脚下干涸,更不能让张掖成为茫茫沙漠中的一部分。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水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下载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罗县2011—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我镇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年初召开了领导会议,对相关精神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认......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终版)

    浅谈节水型社会建设姓名:丁春雨 专业:安全工程班级:安全10-06学号:3110010106051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

    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结合我县水资源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2022年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方案

    2022年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方案根据《XXXX》,全面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基本情况县水利局办公场所位于县政府大楼6层西面及5层、七层的几个房间,建筑总面积......

    2020年县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方案

    XX县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方案为做好全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7〕184号)、XX省水利厅......

    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

    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