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时间:2019-05-15 05: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毕生最大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卓越贡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

会的历史进程。

划时代的伟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个论断的含意和价值,就必须将其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批判地吸收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划时代的历史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帝国主义时代特点和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科学社会主好范文版权所有义又面临着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这一任务比夺取革命胜利更为艰巨、更为复杂。列宁曾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查、人迹罕至的高山,比作通过最狭窄、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每一步骤都要进行千百次的实践检验”。列宁逝世后不久,苏联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条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必须看到,这种模式毕竟是在特殊的国内外条件下形成的,带有备战和战时体制的特点,而且更多的是从理论原则和革命理想出发的,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苏联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和转入正常的和平建设,苏联模式的弊端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但是,这种体制不但在苏联继续持续着,而且还被照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否遵循这一模式,被当作衡量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准。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严重扭曲,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严重脱离实际。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在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开始减缓并逐渐陷于停顿,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政治**。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自己,开始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致使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导致许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终于发生了苏东剧变。这说明,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艰辛探索,但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能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

毛泽东同志早就觉察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在年就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探索遭到严重挫折,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邓小平同志在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经受住了国内政治**和苏东剧变的考验,而且变得更加辉煌。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到了新阶段,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取得的划时代的崭新理论成果。

理论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人们从实际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进行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和大胆创新。他在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

第二篇: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为了把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好,中央根据以往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做法,首先部署开展了试点工作。今年2月至8月,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23个单位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试点。各试点单位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坚持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坚持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坚持群众路线,认真查找并着力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累了重要经验、探索了有益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全党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很有启发,我们要认真借鉴。

我看了有关试点工作的材料,感到试点单位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对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扎实、领会不够全面,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有的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封闭保守;有的缺乏推动科学发展必备的知识,缺乏进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有的发展思路不清、信心不足;有的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存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等问题。三是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明显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存在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现象,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方面做得不够。四是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得不够,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和思想作风方面的真实情况。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引向深入,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就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认真总结和学习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牢记,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效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都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同时,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必须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们要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必须一以贯之,改革创新也必须一以贯之。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是要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我们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落实,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掌握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决策权,具体组织和指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有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我们要着力把科学发展观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使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科学发展、更加主动投身科学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注: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二部分。(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主持会议。

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胡锦涛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胡锦涛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胡锦涛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胡锦涛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胡锦涛说,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胡锦涛说,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胡锦涛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曾庆红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进一步统一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认识,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

出席会议的还有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吴仪、张立昌、张德江、***、俞正声、贺国强、郭伯雄、曹刚川、曾培炎、王刚、徐才厚、何勇、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顾秀莲、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廖晖、刘延东、李贵鲜、张思卿、白立忱、郝建秀、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徐匡迪、李兆焯,中央军委委员梁光烈、李继耐、廖锡龙、陈炳德、乔清晨、靖志远。

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参加了会议。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网络版

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显著的是,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我们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二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针对粮食减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严格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合理调控货币总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税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使“三过”问题得到缓解。针对结构性、输入性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通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坚决抑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困难的。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不利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还会加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控制物价两者平衡点,防止顾此失彼。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要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但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加大金融调控和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管理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会挤压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外部冲击的风险。这是需要努力缓解和避免的。我们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和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几年,我们不断加强“三农”工作,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连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这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相当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极大风险。必须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粮食产量过低,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粮食供大于求,粮价就会下跌,谷贱伤农。在有限的耕地和一定时期内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种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既有利于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满足群众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在具体措施上,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这是一个极为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但农产品价格一时上涨过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承受不了。所以,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要统筹兼顾,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今年我们给农民的补贴达到1028亿元。今后如果财政状况好,还要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国家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三、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特别要全面发挥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时期,世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重视和鼓励创新。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必须着力加强的薄弱环节是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我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40%,发展潜力还很大。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特别要加快软件业发展;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装备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一定要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可靠性差,成套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集成能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化、信息化和国产化。同时,要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继续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竞争优势所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必须积极支持。但要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和效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这几年,在继续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东中西开始出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事关大局。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必须关心这个大局,维护这个大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快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必须看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既有的优势在减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走得更远,加上国际形势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强,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就必须早下决心,加快调整,优化结构。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要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与自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等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区域发展的新优势。西部地区缺水,生态条件差,决不能把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引进来。不能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还是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坚决破除地区壁垒和保护主义,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政策,统筹考虑生产力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形成东中西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矿产资源枯竭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政策,一定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与时俱进地逐步完善。

四、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付出代价很高,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由此带来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今天的人们,只要还有一点长远眼光,还在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就必须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较快的、更长久的发展。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约环保的政策措施,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是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在五到十年里逐步解决,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把这两项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紧抓好,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不仅对发达地区十分重要,对欠发达地区同样不可或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将资源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二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范围,全面系统地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特别要搞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把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法规支撑、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节约环保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实行有利于节约环保的财税、价格政策,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健全节约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和排放标准。要把节约环保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观测表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造成冰川退缩、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很多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在减排问题上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我们要认真履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尽最大努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实际困难;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把教育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这几年,我们在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公平上迈出重大步伐。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奖助学金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但总体上讲,教育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坚持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让社会公众满意、给教育发展增添动力的事情。目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对今后12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力争制定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基本国情,体现优先发展、促进公平、改革创新精神的规划纲要。要把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作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推进工作的过程。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做好这项工作。

要把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正着力加强的重点。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全国90%的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明显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级市;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卫生工作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律建设。近期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人民体质。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必须努力把经济发展的过程作为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就业格局。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业容纳就业多、消耗资源少的优势,继续鼓励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企业和落后地区就业和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适龄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制度。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和1.8亿人;做实基本养老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在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今年起再连续提高三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去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这些措施发挥了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窄、统筹层次较低、转移接续难、基金支付压力大等突出矛盾。我们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统筹考虑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满足城乡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合理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模式和待遇标准。当前,要突出抓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重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结转办法。

要把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要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城市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三项制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同时,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连续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严重损害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训十分深刻。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需要常抓不懈、不可有丝毫放松的重大民生问题。绝不能以损害人民健康、甚至牺牲职工生命来换取增长,谋求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各级政府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鲜明的立场、严明的纪律、有力的举措。要落实领导责任,强化行政问责。要切实加强对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提高食品、药品质量,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安全责任重于山”,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使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尽快出现根本好转。

我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六、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将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打好改革攻坚战。一是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尽快理顺重要产品价格关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是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指挥棒”。只有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才能合理引导企业和政府行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支持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着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有效防范来自国外或国内的系统性风险。在抓好这三方面改革的同时,要全面推进与经济领域改革相配套的其他领域改革,特别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增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了。必须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维护好、发展好我国的根本利益。一要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优势的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在不断强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二要增强效益意识,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资源约束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三要增强风险意识,在扩大开放中切实维护经济安全。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日益发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机遇在增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注意趋利避害,维护国家安全。四要增强合作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这一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双边组织和机制,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疑虑和担心。要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加强和改善与各类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力所能及扩大援外规模,改进援外方式,提高援外效益。同时,督促“走出去”的企业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求是》)

第三篇:把安全发展提高到科学的战略高度

把安全发展提高到科学的战略高度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党和政府提出“安全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建树。它系统地反映了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把安全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统筹考虑治国方略,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决心。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符合十三亿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安全发展”的内涵十分深刻,安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强调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安全生产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深切企盼。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安全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

安全发展观的提出,为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信心,使我们感到所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安全发展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应当具有持久和后续能力的协调发展,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也要建立在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要努力降低发展的“生命成本”。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我国事故死亡12.7万人,约占13亿人口的万分之一;事故伤残70多万人;受到职业伤害的从业人员高达70万,这个代价太大了,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我们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科技不断进步、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步提高来促进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安全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

安全是人类向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题不仅不会自行消失,反而更加突出,它能影响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兴亡。性命安危,国运所系。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效,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事故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种事故的发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准入条件,是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安全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前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稳定祥和的重要标志。从政治改革的角度,安全生产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反映,是国家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宗旨的必然结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等诸多角度看待安全生产问题,正确理解安全发展的科学内涵。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人们的安居乐业,就没有家庭的安康幸福,也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和谐发展离不开安全发展,事实证明,安全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需要同举并重,共同推进。把“安全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方面,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核心意义在于强调人、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平衡、协调有序的全面发展。它注重发展的永续性,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中国古代哲学家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包含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思想。安全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各种事故和灾害频繁发生,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和伤害,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生命安全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大幅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荡,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讲求安全发展的科学态度,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逐步改善人们的安全保障和职业安全健康状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一条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全发展需要加快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发展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安全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安全发展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又会对安全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一方面,安全发展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安全文化不断得到完善和普及。从另一个方面看,安全文化为安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前进动力,又会促进安全发展。

加快发展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知识,坚持弘扬安全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安全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举办安全生产展览和高层论坛,组织安全文艺汇演,开展“送安全文化到基层”、“安全生产巡回演讲”等大型宣教活动,利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教育、科研、音像、影视等多种形式,加快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文化的创新和不断繁荣,为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遵章守法,关爱生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文化;大到《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决定》,小到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为标志的安全管理文化;“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实施安全生产法,人人事事保安全”的安全行为文化;以及安全生产的书报、杂志、宣传画、音像影视作品等安全的物态文化等等,这些安全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对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安全发展观的大力宣传和深入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是我们的责任。相信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安全发展”的和谐社会一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为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主任)

第四篇:深化认识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深化认识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发布日期:2007-12-04 已经阅读[1023]次 来源:

建设厅房地产业处处长 臧小军

同志们:

经过一天紧张的会议议程,这次会议就要结束了。会上奎屯市房产局、乌鲁木齐市房产局、石河子市房产局和阿勒泰市房产局,分别就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大会发言,做了工作交流。这四个城市从当前来看,基本上代表了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水平,概括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经验体会是否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房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有所为才有其位。做好自身的工作是赢得领导重视和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增加必要的投入,改善硬件环境是做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的规范化。房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巧手不如家什妙。三是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着力提高办件质量和效率是强化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管理出素质,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水平。四是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接受社会监督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五是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和培养,加强队伍的政治素质、文明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核心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总结今天的会议,可以说通过学习交流,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满完成了会议预定的各项议程。下面,针对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天同志们讨论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讲几点意见:

一、要从讲政治和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化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住房问题是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市场秩序,对于稳定住房价格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推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规范化是加强行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交易登记机构是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服务的窗口,交易登记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为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住房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区的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的管理水平几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特别是随着我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无不与我们房地产管理部门密切相关,这是职责所系、责任所在。必须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我区房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二、要把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强化服务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贯彻落实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一是全面推进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的一体化进程,凡是权属和交易分离的房产管理部门都要按照职责统一、减少环节、操作一体化的要求全面予以落实,真正实现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机构精简、高效,政企分开。总体要求在2008年上半年整合完毕。二是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谁登记,谁负责,谁管理谁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一个窗口收件,一个窗口发件,“一条龙”办公,统一收费,规范服务。涉及房地产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的,业事人只填写一份申请书,申办材料提交齐全后,管理机构内部传递有关资料,不再重复收件;改变原分散管理、各自封闭的工作方式。三是依法规范收费。实行亮证收费,公开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无搭车收费现象。四是建立严格的房地产权属登记质量管理体系。对办件错误的责任人要有追究和惩处的具体办法,尤其是对办件责任人失察、失职甚至渎职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五是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人员要清正廉洁,服务热情周到,用语规范,对群众投诉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六是强化监督检查。从2008年开始,自治区建设厅每年对所有设市城市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实行抽检制度,凡达不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要积极做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的考核和申报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积极争取。

三、要加快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房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中,办件质量差,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个别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有禁不止,是当前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中群众反映的最为突出问题之一。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要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突出任务,按照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要求,各级房产管理部门必须配备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且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办事程序、收件范围及服务承诺等,实现办件结果网上或电话查询。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类房屋的成交价格、成交量和租金水平等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群众消费提供信息指南。一是要创造条件赢得上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要增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条件。二是要科学合理的做好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论证评估工作。通过新系统的建立整合包括预售、交易、权属登记等业务,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广泛科学准确的信息采集,发挥市场分析和预警的作用。三是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正确引导市场服务。现有房屋权属档案也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数据化管理。四是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与全局和长远。要与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要与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炒卖楼花、虚假按揭、面积缩水、违规收取定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结合起来,在规范市场行为上发挥更加显著作用;要与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为各级政府建立良好的服务平台;要与法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懂法、学法、依法行政。五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批有专业技能,政治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来完成。

四、要研究和妥善解决好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关于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贷款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内部自查工作,严肃纪律,对于失察、失职甚至渎职人员,该教育批评的要教育批评,该追究行政责任要追究行政责任。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另一方面,要运用权属登记信息化的优势,数字化处理信息,杜绝一人产权抵押给多家银行;多个产权抵押给一家银行;多个产权抵押给多家银行以及一房多售的现象。

二是关于非政府系统,擅自发放房屋权属证书的问题,重申必须贯彻执行《中环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条例、建设部规章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规定。不得违法擅自发放房屋权属证书,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信息建设的问题。各地州房地产管理部门不能各自为政,要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建设厅要研究和解决全疆统一的规范运作模式。

四是关于严格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房地产管理部门重点要做好商品房预售许可和拆迁许可发放两项工作,要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五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腐败的工作,要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加强制度考核,防止腐败以及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要警钟长鸣。

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环节。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勇于开拓进取,推动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第五篇:深化认识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深化认识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发布日期:2007-12-04 已经阅读[1023]次 来源:

建设厅房地产业处处长臧小军

同志们:

经过一天紧张的会议议程,这次会议就要结束了。会上奎屯市房产局、乌鲁木齐市房产局、石河子市房产局和阿勒泰市房产局,分别就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大会发言,做了工作交流。这四个城市从当前来看,基本上代表了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水平,概括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经验体会是否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房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有所为才有其位。做好自身的工作是赢得领导重视和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增加必要的投入,改善硬件环境是做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的规范化。房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巧手不如家什妙。三是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着力提高办件质量和效率是强化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管理出素质,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水平。四是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接受社会监督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五是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和培养,加强队伍的政治素质、文明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核心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总结今天的会议,可以说通过学习交流,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满完成了会议预定的各项议程。下面,针对

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天同志们讨论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讲几点意见:

一、要从讲政治和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化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住房问题是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市场秩序,对于稳定住房价格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推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规范化是加强行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交易登记机构是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服务的窗口,交易登记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为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住房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区的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的管理水平几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特别是随着我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无不与我们房地产管理部门密切相关,这是职责所系、责任所在。必须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我区房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二、要把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强化服务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贯彻落实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一是全面推进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的一体化进程,凡是权属和交易分离的房产管理部门都要按照职责统一、减少环节、操作一体化的要求全面予以落实,真正实现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机构精简、高效,政企分开。总体要求在2008年上半年整合完毕。二是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谁登记,谁负责,谁管理谁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一个窗口收件,一个窗口发件,“一条龙”办公,统一收费,规范服务。涉及房地产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的,业事人只填写一份申请书,申办材料提交齐全后,管理机构内部传递有关资料,不再重复收件;改变原分散管理、各自封闭的工作方式。三是依法规范收费。实行亮证收费,公开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无搭车收费现象。四是建立严格的房地产权属登记质量管理体系。对办件错误的责任人要有追究和惩处的具体办法,尤其是对办件责任人失察、失职甚至渎职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五是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人员要清正廉洁,服务热情周到,用语规范,对群众投诉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六是强化监督检查。从2008年开始,自治区建设厅每年对所有设市城市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实行抽检制度,凡达不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要积极做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的考核和申报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积极争取。

三、要加快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房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中,办件质量差,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个别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有禁不止,是当前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中群众反映的最为突出问题之一。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要把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突出任务,按照房地产交易与权属

登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要求,各级房产管理部门必须配备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且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办事程序、收件范围及服务承诺等,实现办件结果网上或电话查询。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类房屋的成交价格、成交量和租金水平等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群众消费提供信息指南。一是要创造条件赢得上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要增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条件。二是要科学合理的做好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论证评估工作。通过新系统的建立整合包括预售、交易、权属登记等业务,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广泛科学准确的信息采集,发挥市场分析和预警的作用。三是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正确引导市场服务。现有房屋权属档案也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数据化管理。四是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与全局和长远。要与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要与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炒卖楼花、虚假按揭、面积缩水、违规收取定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结合起来,在规范市场行为上发挥更加显著作用;要与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为各级政府建立良好的服务平台;要与法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懂法、学法、依法行政。五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批有专业技能,政治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来完成。

四、要研究和妥善解决好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关于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贷款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内部自查工作,严肃纪律,对于失察、失职甚至渎职人员,该教育批评的要教育批评,该追究行政责任要追究行政责任。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

处理;另一方面,要运用权属登记信息化的优势,数字化处理信息,杜绝一人产权抵押给多家银行;多个产权抵押给一家银行;多个产权抵押给多家银行以及一房多售的现象。

二是关于非政府系统,擅自发放房屋权属证书的问题,重申必须贯彻执行《中环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条例、建设部规章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规定。不得违法擅自发放房屋权属证书,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信息建设的问题。各地州房地产管理部门不能各自为政,要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建设厅要研究和解决全疆统一的规范运作模式。

四是关于严格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房地产管理部门重点要做好商品房预售许可和拆迁许可发放两项工作,要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五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腐败的工作,要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加强制度考核,防止腐败以及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要警钟长鸣。

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环节。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勇于开拓进取,推动我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下载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把亲属回避制度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来认识

    把亲属回避制度提高到一个相当高度来认识 李明武 总经理 2015年1月12日公司以法因人发[2015]2号文形式发布《员工回避管理规定》,这个制度规定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制订,工会委员会......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如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的表演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是中华民......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王国伟 文传 20116225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我也开始了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随......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学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之后,我对构建和谐社会坐了以下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识 1.引言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