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我愿随意地同大家谈心。”
“如果说第一次和网友们在线交流我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我感到十分珍惜,那么这次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以为这两年的工作不比前八年任何一年要容易,反而要艰巨得多。我必须恪尽职守,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段话是从2009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访谈直播间,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的开场白。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总理质朴亲切的气息,能看到到政府服务方式的改变,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向我们身边。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的、交互式的关系。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为人民服务,了解百姓疾苦、民心所向。政府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同时,民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民主,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理论上构想,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逐步接近的目标。
三、从民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班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直以来,我们党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置,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出了“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途径创新。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列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文献中当属第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部分中,报告使用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又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更加生动、更加深刻而直接地强调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意味着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体现出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成为民主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展的科学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充分认知。民主价值的凸显,显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强化;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得到提升。
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一些新的政府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像前述的网上交流就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在民主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民主自由不能只靠公民自己去争取,政府和国家应该主动地提供给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这些方式是我们实现民主的传统方式,但是考虑到我国的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需求不尽相同的情况,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参政议政,监督政府行为。信访、新闻媒体、网络这些新生的方式,更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民主权利的载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的方式,而是更广泛和多元的交流方式,有了什么问题,当事人和非当事人都可以参与讨论,集思广益。
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文明和繁荣的基础保证。只有国家提供实现民主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行政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民主真正具有活力和动力,成为“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二篇: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09级新闻一班郝少杰学号:200914210130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1、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一个新的高级阶段的重要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必要且及时的。
2、定义
和谐--和睦协调。
社会--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定义
1、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西南北中部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定义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定义
3、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数据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协调发展的社会。还可以说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照顾的社会,是一个共赢互利的社会等等。
定义
4、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1 思想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课题。但对于个体来说,所谓和谐是一种感觉或意识,就像鱼翁与富翁故事中所折射出的哲理一样。因此,最紧要的,就是要树立和谐的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不同的思想意识对
和谐与否的理解不同。贫穷的老农民住在茅草房里吃饱饭,安稳地睡觉也可能认为很满足。社区里,三五个老人坐在一起,边晒着太阳边聊天,旁边还有两位老人在用纸箱子做的“桌子”上下着象棋,看起来也很快乐。农民工劳动强度极大,中午就吃一盒1元5角钱的盒饭,里面只有一些土豆丝和米饭。但干起活来,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家中年迈多病的父母,幼小但有着极强求知欲的孩子激发着他们无穷的力量。发达城市里的孩子吃海鲜,穿毛料时装在舒适豪华的教师里听一级教师授课认为很苦恼。身价上千万的大牌明星,成功的企业家心中充满苦闷。司局级或更高级的人民公仆每每谈及人生时,常常是牢骚满腹。
人们遇到矛盾时,仍然习惯于决一雌雄,谁都不会妥协让步。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皆大欢喜。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和关爱,习惯于互相提防、互相嫉妒、互相拆台,而不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支持。这些是人与人的和谐问题。正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常有发生,我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可是快乐没有增加多少,这是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的是让快乐也能够像财富那样的迅速增加起来。
此外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等等。但无论哪种和谐,都需要??,就不会有和谐的行为,更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3.2 法制建设:尽管和谐思想理念需要建立,以德治国建国的提法没有错误。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公正公平执行法律制度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就像对自由的理解,强盗与受害人的认识总是不同的。人的自私和懒惰本性只靠念道德经,没有法律制度的束缚,也不可能建立和谐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方面,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如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配套。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加大中产阶级人员数量,形成哑铃型发展的形态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成功模式。收入差距拉大是人们切身感到的最突出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因此要从制度上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强打击贪污腐化力度,促进共同富裕和分配公平。这些都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3.3 经济建设:借助于媒体,我们经常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停的紧急援助不同类型的受灾区,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支援贫困地区、特别是困难群体,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教育,关心弱势群众生活如:“五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国际上的援助与国内情况一样也在发生,我们再也不会像60年代还苏联债务那样需要全国每个人勒紧裤带过生活。大家共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生产实力和经济实力已经增加了大约十倍,解放初期所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前景早成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二十多年前许多人所盼望的经常有肉吃,有毛料衣服穿,有彩电看,这些愿望现在也不是问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买汽车,买洋房,出国旅游,现在也不是高不可攀。所有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个人存款数量,外汇储备,国库实力,等各项指标相对于我国5千年来最好的康乾盛世,不知强大了多少倍。所有这一切的发生说明,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3.4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五大主要矛盾和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不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不协调;人与自然不协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我认为,最主要、最紧迫的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不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目前大量的社会矛盾表现在农村、聚集在农村,不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整个社会的和谐就会失去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放到基层,也就是说要从农村、从基层入手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农村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原因。
4、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人们的共同理想需要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文化熏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更需要健全的法制和有力的执行,这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化。
另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谐思想在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对于个体来说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感恩的心情与人相处,与社会共融。
第三篇: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如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的表演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主张社会和谐。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有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欧洲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都在追寻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最前沿的思想,是最具有眼光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持久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使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重视“三
农”问题,免征农业税;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坚持“五个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使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
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新生力量的,更要出好自己的一份力,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并将理想的实现和艰苦奋斗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硬本领;树立和提高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节约用电、用水、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做斗争。
第四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1] 第一,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而不是要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更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
第二,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
第三,和谐的社会不仅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而且开放并充满活力。第四,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对马克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又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宏伟目标和重大任务。我们党早就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而我们党现在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矛盾,一个是经济目标、一个是社会目标,二者是一鸟两翼,互为前提的关系,“小康”包涵着“和谐”,“小康社会”期待着“和谐社会”的到来,而和谐的社会无疑会推动和加快小康建设的步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完成执政任务、巩固执政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走在人民和时代的前列,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意激发社会话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
第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
①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丰富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同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问题。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触及了社会建设层面存在的不和谐之处。“五个统筹”渗透和推进到社会结构层面,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意味着在我国将要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格局,这大大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②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于物质严重匮乏、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客观现状,我国采取了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需求便成了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中心任务。应当说,当时作出的这种选择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当然,这不等于说在社会和谐方面不存在问题,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问题,它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时至今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代替了过去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③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潮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进步进程的新贡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联合国先后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发展指数” 之后,一些国家(如北欧国家)提出了“社会和谐” 的理念。可以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不仅将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出新贡献,而且也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理想社会和文明进步进程作出的新贡献。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
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还不很发达,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5]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还要在发展中充分注意统筹发展的原则。第三,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改革稳定的目的是求发展。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过程。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开展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6]开展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所在。特别是在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社会经济成分在不断多样化,新旧体制,各种思想、思潮相互激荡,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我们付出极大努力持之以恒的伟大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去不断实践,才能得以逐步实现。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要通过发扬光大天人调谐思想,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最终使人类永久性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生存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红军.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6
[2]黎 滢.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 ,2 :156~157
[3]李英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视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6:18~21
[4]刘伟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科技创新导报,2011,10:251
[5]党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政研广角·党建天地,2005,67:66~67
[6]纪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甘肃农业,2008,261(04):16~18
第五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的思想。
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意主体的须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须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景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现阶段,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迫切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相衔接,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精
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从精神 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 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统一。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的“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魂”和“体”的关系,做到强“魂”健“体”,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要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如何构建美丽中国?首先,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经历了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对国情的把握和认识进一步深化。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纠正过去传统的把发展压在拼资源、拼环境上,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矿藏资源、石油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很低,特别是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石油,年耗油量的54%需要从国外进口,西方敌对势力明里暗里千方百计对我国石油进口设置障碍,能源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再次,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下大力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文化道德指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一种软实力,它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所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符合党情、国情,更符合民心民意,只有沿着党的十八大既定的目标和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人民就一定能够尽享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