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5.保障改善民生的意义
背景资料:城镇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国家: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社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个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医疗制度改革2013年6月25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各地方、各
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
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公平正义。
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监督权
7、社会责任感
8、共同富裕
9、消费者权益
三、命题角度
1.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3.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
4.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5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2: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1)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着力改善民生问题?(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3)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经济的繁荣成果。
(5)有利于巩固社会的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7)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等。
4.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6.保障改善民生体现了教材那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 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7.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什么战略 国策落是什么样的发展观
8.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当地的民生问题9.怎样做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从国家角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发扬民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青少年角度: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10.请为解决“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金点子;
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③“三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11.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是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
答: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等。12.国家怎样推进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谐社会
专题二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热点聚焦
首个“全国低碳日”2013年6月17 建设美丽家园”,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在低碳日掀起节能减碳活动高潮。
全国开展无车日活动2013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一方面关注城市交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目的是营造更加健康、幸福和美丽的城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通过选择出行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强大力量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
“美丽中国与城市生态文明”论坛举行2013年8月17在威海举行。论坛主题为“美丽中国·幸福生活”,与建设美丽中国有机结合,就打造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以及其他有关建设美丽中国、城市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新观点、新理论等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2013年11月1日,北京再度拉响空气污染蓝色预警信号,这已是一周内第三次重污染围城。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①。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月12。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与教材知识点结合】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开展相关的活动有利于宣传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4.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彰显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7.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命题角度
1.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2.生活中破坏污染环境的具体现象
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答:(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4.、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答: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
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
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
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个人(青少年)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5.发展低碳经济有何积极意义?
(1)有利于依靠科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
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4)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有利于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6、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建议、献计策)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
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7、作为青少年学生,你打算如何用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答:(1)积极宣传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积极
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2)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3)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坚决斗争。(4)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发展循环经济;(5)使用节能型、环保型产品;
(6)增强意识,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落实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7)要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8)积极创新实践,发明节能减排的金点子。
(9)要增强法律意识,勇于同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自觉做到关闭电器的同
时拔掉插头、将灯泡换成节能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教材中国的那些观点?(1)符合实科学发展观思想。(2)符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符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5)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符合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如何建设低碳校园?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低碳意识; 老师要以身作则,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多种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自觉节约用电、用水;等等
10.为开展低碳系列活动拟一个行动方案
11.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为发展低碳经济所做的努力和结果表明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温升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
12.请你谈谈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1)国家:
①加强道德建设,进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④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2)社会:
①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 ②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
(3)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静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背景资料: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生之本:扩大就业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2、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民生之盾:社会保障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2、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8月19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民生之源:收入分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民生之要:住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民生之急:医疗
1、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09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2、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民生之基:教育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自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3月29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命题思路和角度: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民生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兴奋点,考题一般借助时政热点的切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讨“和谐社会”和“社会和谐”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民生问题亦是一个长效考点,高考备考中要高度重视。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实现教育公平)、2008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09年上海高考题第33题(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民生问题呈现出显性隐性考查相结合的特点。2010年高考命题极有可能继续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这一长效热点,以民生问题的现状分析、成因意义、对策探究、趋势展望等作为设问切入口,来体现学科要求和创新精神。因此,今年高考命题我们除继续关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热点之外,亦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住房等民生话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握高考对热点问题考查的精神实质。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转变政府职能、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等。2010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并重点训练以民生内容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破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业、社保、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涉及到教材知识点最主要的是经济常识中有关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内容,如财政的作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意义、劳动者的权利和择业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政治常识中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等等。
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一、为什么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5)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6)劳动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2、政治常识:
(1)民生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如何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3)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社会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
(5)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创业,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7)促进社会公平,将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政治常识:
(1)中国共产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不断实践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5)发展的观点,要求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各区县一、二模试卷中的相关例题:
(金山一模)
33、上海建立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上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
根据材料用经济常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市提供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经济适用房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什么内容?
(2)上海推出经济适用房有何意义?
答案:(1)优抚安置
(2)政府健全社会福利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适用房制度为生活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四区联考二模)32.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实际支出与上一年增长超过了20%,这三大块加起来占今年全部预算的比例,比上一年实际支出所占的比例增长了0.08%。
(1)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重要作用?
(2)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大力发展上述民生工程的意义。
答案:(1)体现了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2分)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2分)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安定,推进现代化建设。(1分)
(徐汇区二模)37.2010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走进河北农村普通农户家中,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同基础干部群众共商做好“三农”工作大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温家宝还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党和政府重民生、促和谐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1)总书记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2)温家宝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说明人民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民政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
(3)只有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4分)
(闵行区二模)3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民生型政府要求政府在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保障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职责和义务。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我国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主要围绕以下观点进行论述:(11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2分)
我们的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和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更好地把事关人民切实利益的事情办妥、办好。(3分)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行了国家职能,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分)
人权首先的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设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发展机会等,有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分)
第五篇: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新年伊始,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克难——“三最”入手解民困
湖南新化县渔民胡绍辉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同往常。
在资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这个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在岸上的家,过了一个温暖的年。
胡绍辉出身渔民世家,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2010年。靠着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胡绍辉花了
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还让夫妻俩享受低保。
眼下,胡绍辉正努力学驾驶,为“转业”当司机做准备。
2009年启动的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曾帮助湖南省洞庭湖区2332户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启动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抓好渔民解困工作,“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做好这件民生大事。
1个多月后,一封来自新化县全体渔民的感谢信,寄至湖南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融入了社区,过上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常生活!”
重视和解决7000万湖南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正因有着这份坚定的责任,面对2010年入汛以来湖南连续遭遇的12次强降雨天气,面对湘江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灾抗灾理念,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取得了未垮一库一坝、未决一堤一垸、未出现群死群伤的不易成绩。
正因有着这样的勇于担当,面对2010年底物价有所“抬头”的趋势,湖南省按照中央部署,迅速推出稳定物价的19条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另一方面对城乡困难群体紧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正因有着这份厚重的情感,面对2011年元旦后的又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交通、保电力、保供应、保民生,将冰雪对全省人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求实——民生工程“节节高”
2010年11月3日,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
“为民办实事”,这项在湖南已经坚持不懈抓了7年的工作,年年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中。从最初的8件实事到2010年的28项指标,领域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湖南的决策层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
去年12月8日,湖南省政府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告富士康项目落户湖南。这家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带来的,不仅有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有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湖南在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城镇零就业家庭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现动态清零。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已成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20日,湖南省对外通报2010年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28项指标全部按时完成。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21项指标超额完成。
为了兑现承诺,7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在“为民办实事”上的投入,达1300多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离不开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超过1.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2010年达到1800多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多。
有经济实力的提升,才有改善民生的底气。近年来,湖南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为1212.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36%;2010年达到172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六成以上。
有付出,才有回报。201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2.5%。
今年湖南省两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了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庄严承诺。“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徐守盛如是表态。
不仅如此,湖南省还要求,未来5年,要突出实施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等八大重点民生工程,到2015年,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谋远——探索保障新机制
去年10月,一档名为《对话长沙》的节目,在省会长沙着实“火”了一把。
这档由长沙市主要领导和困难群体共同参与的时政类节目,已播出4期,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改写了周末湖南荧屏娱乐节目“独霸天下”的状况。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
面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周强多次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有了一支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的干部队伍,也就有了着力改善民生的队伍保障。
洞口县创造性地推出“群众工作站”,覆盖了全县565个建制村和21个社区,从县、乡两级选派1200名干部驻站,每月25日、26日、27日3天开展工作。县委给工作站人员安排了5项职责——“为民服务员、信访代理员、民情信息员、党建协助员、调查研究员”。
聊起群众工作站设立一年来的效果,县委书记黎仁寅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省委如此重视,充分肯定洞口的做法并向全省推介;二是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欢迎,去年省里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民意调查,洞口一下上升34位;三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一年来,590个群众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1509起,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
眼下,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方法的实践,正在湖南各地进行。
在衡阳,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着老百姓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衡阳市还要求,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
这项被称为“三有两评”的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探索健全民生保障新机制,湖南还有大手笔。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民生工作出台的文件达20多个,在全面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组织专门班子,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将成为今后5年湖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