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时间:2019-05-12 15:4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第一篇: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专题九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专题聚焦】改善民生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温家宝在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说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就业,促进教育公平,调控住房价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医疗卫生改革等,随着民生的改善,百姓幸福感在普遍提升。近几年高考命题都把民生问题作为重大热点来考查,2013年高考理应同样给予高度关注。从经济生活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劳动与就业,分配制度,财政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等知识,从政治生活主要涉及国家性质,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等,从哲学与生活角度涉及诸多方面,则要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热点扫描】

材料

一、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胡锦涛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

二、7月13日至15日,温家宝在成都主持召开豫、湘、桂、川、陕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

材料

三、7月17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为此,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材料

四、9月7日,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温家宝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材料

五、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材料

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全国100多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今年调查显示,60.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幸福”,相较于去年高出了0.4个百分点。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显示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近日公布,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青岛市以总分95.08的成绩稳居首位,长春市以总分92.48的成绩位居榜单第5位,连续五年被评选为“最具幸福感城市”。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增加人民的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4.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5.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国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有利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6.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7.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8.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9.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10.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社会保障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主要体现注重公平的原则。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2.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百姓幸福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国家采取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中等职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改善民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性质。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中等职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体现了这一宗旨和基本原则。

3.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中等职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体现了政府的职能。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发展中等职教,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体现了教育的特定功能。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中等职教,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幸福感的获得首先来自于物质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精神和情感的追求。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中等职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中等职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升百姓幸福感。

4.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既尊重了市场经济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5.联系的观点。改善民生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做好加快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6.发展的观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需要从各方面努力。加快发展中等职教,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7.全面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8.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和政府提出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9.主要矛盾原理要求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高度重视并妥善做好民生工作,突出抓好就业工作。10.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联手解读】

一、经济生活 1.7月13日至15日,温家宝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当前要特别重视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分析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2)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保障收入来源,促进消费,有利于推动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3)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重视教育的氛围,推动社会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4)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1)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角度看,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从个人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3.温家宝在成都主持召开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改善民生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分析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兼并和破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职工的下岗失业,为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要求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需要。(4)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要求。4.温家宝在成都主持召开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人民收入。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怎样增加人民收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4)坚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5)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分配的调节,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6)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政治生活

1.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我国的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体现和保证。(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其宗旨和工作原则的要求。(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理念的要求。

2.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高度重视并妥善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抓好就业工作。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这样做的依据。

(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抓好就业工作,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3)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抓好就业工作,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基本原则的要求。(4)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抓好就业工作是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体现。

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收入分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分配不公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分配不公问题。(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文化生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作为求职者,该怎样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1)求职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2)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工作责任心。(3)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因。

(1)教育是人类特有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培育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是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4)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活与哲学

1.7月17日,温家宝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2)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使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既要探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

2.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温家宝强调,我国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原因。(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就业的长期艰巨性决定了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3.温家宝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现了这一哲理。(4)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专题模拟】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温家宝指出,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B.坚持联系的观点 C.坚持重点论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上述目标就要()①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 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推动扩大就业的是()

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④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右边漫画回答4—5题。

4.从漫画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我国新增需要就业劳动力总量比较大

B.大学生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D.劳动者的就业观念落后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以下是给大学毕业提出的几点就业建议,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选择何种职 业

B.根据个人技能、素质,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C.社会有分工,职业有高低,要慎重考虑 D.就业形式多样化,可以随机选择职业

6.针对当前收入悬殊和分配不公的现象,国家应()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加强宏观调控在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顿分配秩序 ④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上 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看病难”“看 病贵”的问题,这体现出()A.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主次矛盾的关系

C.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右边漫画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看问题要全面

D.幸福感属于个人主观感受

9.10月12日,全国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政府重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因为()①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②它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③它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它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月7日,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0—11题。

10.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政府积极履行()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D.依法执政的职能

11.之所以要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决定的

12.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多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幸福”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是因为()①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要切实履行好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职能,为人民创造更好幸福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有利于政府转变其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④政府依法执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材料二:2012年7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时指出: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保持较高初次就业率,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支持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2012年11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长春市以总分92.48的成绩位居榜单第5位,连续五年被评选为“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春民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长春再次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意外,而普通市民也切身感到了这种幸福感。“长春市2012年民生行动计划中包括就业增收工程、社保提升工程、“大救助”工程、文化繁荣工程、教育惠民工程、交通顺畅工程、医疗保障工程、扶残助残工程、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安全保障工程等民生行动,实实在在的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1)运用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在增强百姓幸福中所肩负责任。

材料

二、“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政府不能决定幸福程度,但能够创造环境。如何让人民生活幸福起来,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杭州则力争最具幸福感城市,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多数公共文化场所已陆续免费开放。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认为,长春连续多年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与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教育、医疗、社保、社会治安等多项相关惠民政策有关。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提出几条增强百姓幸福感的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坚持了重点论,其余不符合题干要求。

2.A ④本身不属于就业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3.D 上述措施都有利于扩大就业,均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

4.A B和C不是主要原因,劳动者的就业观念落后属于主观原因,故选A。

5.B A中的“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C中的“职业有高低”、D中的“可以随 机选择”等表述均错误。

6.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排除③,其余均为国家解决分配不公的措施。7.C 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有改善,但也存在问题,这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清了主流和支流,故选C项。

8.A 漫画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C政府重视养老保险问题,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的表现,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政府不是法律的制定者,排除②,故选C项。

10.C 发展教育事业属于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A、B不符合,D项错误。11.B 从题干可以看出,C、D属于政治生活知识,不符合题意,A没有体现,故选B。12.A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故④错误,选A。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1)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完全适应;③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通;④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2)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④不断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14.【答案】(1)①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要通过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百姓实现幸福创造条件。②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政府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为了增强百姓幸福,政府要通过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④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了提升老百姓幸福,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视扩大就业,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社会生产力。②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③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增加百姓收入,促进分配公平。④加大财政在公共设施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调控房价,稳定物价,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县级城市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结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群众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及时了解各种民生诉求,继续加大民生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狠下工夫做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这篇大文章。

不断做大民生“蛋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努力筑牢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加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现阶段,我省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更要深刻认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既要狠抓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又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大的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努力做大民生“蛋糕”,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进而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积极为富民兴赣大业贡献力量。

切实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时间、下大力气把那些急需办、又有能力办的民生之事办实办好办出实效。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避免“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其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尽快补齐涉及民生问题的“短板”,不断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局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实现党的宗旨、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谋发展、搞建设,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从而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实现幸福和公正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未来的几年内仍需多方努力。

其一,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民生的决定性、基础性因素。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迈进,但毕竟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更基于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急需脱贫,而且,整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即使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还要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只有进一步做大蛋糕,国家的财力才会更加雄厚,也才会有更好的条件、资源和手段去解决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增进民众的福祉与自由。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做大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的政策就必须适时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和分配好蛋糕。为此,可从几个方向着手:一是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免征额,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二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贫困线标准;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保网络,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加大劳动参与创造和分配GDP力量;五是就业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三,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用民主与法治确保公平分配,确保社会正义。温总理在两会前夕与广大网民的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人民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显然,这“三心”不单单从经济层面能解决好的,必须厉行民主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们的各项权利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才可能真正做到“舒心、安心、放心”。

民生大如天,幸福和公正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辉。未来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只要政府以百姓的福祉为自己的责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公正,民众也一定能够实现幸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拓展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目标。

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辩证关系:一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基本途径。二是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三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增进社会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四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缓解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立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第一,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民生为本的重要性作过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二,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体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度,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重视再分配中的效率问题。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五篇: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新年伊始,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克难——“三最”入手解民困

湖南新化县渔民胡绍辉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同往常。

在资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这个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在岸上的家,过了一个温暖的年。

胡绍辉出身渔民世家,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2010年。靠着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胡绍辉花了

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还让夫妻俩享受低保。

眼下,胡绍辉正努力学驾驶,为“转业”当司机做准备。

2009年启动的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曾帮助湖南省洞庭湖区2332户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启动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抓好渔民解困工作,“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做好这件民生大事。

1个多月后,一封来自新化县全体渔民的感谢信,寄至湖南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融入了社区,过上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常生活!”

重视和解决7000万湖南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正因有着这份坚定的责任,面对2010年入汛以来湖南连续遭遇的12次强降雨天气,面对湘江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灾抗灾理念,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取得了未垮一库一坝、未决一堤一垸、未出现群死群伤的不易成绩。

正因有着这样的勇于担当,面对2010年底物价有所“抬头”的趋势,湖南省按照中央部署,迅速推出稳定物价的19条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另一方面对城乡困难群体紧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正因有着这份厚重的情感,面对2011年元旦后的又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交通、保电力、保供应、保民生,将冰雪对全省人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求实——民生工程“节节高”

2010年11月3日,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

“为民办实事”,这项在湖南已经坚持不懈抓了7年的工作,年年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中。从最初的8件实事到2010年的28项指标,领域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湖南的决策层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

去年12月8日,湖南省政府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告富士康项目落户湖南。这家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带来的,不仅有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有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湖南在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城镇零就业家庭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现动态清零。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已成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20日,湖南省对外通报2010年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28项指标全部按时完成。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21项指标超额完成。

为了兑现承诺,7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在“为民办实事”上的投入,达1300多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离不开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超过1.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2010年达到1800多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多。

有经济实力的提升,才有改善民生的底气。近年来,湖南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为1212.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36%;2010年达到172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六成以上。

有付出,才有回报。201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2.5%。

今年湖南省两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了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庄严承诺。“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徐守盛如是表态。

不仅如此,湖南省还要求,未来5年,要突出实施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等八大重点民生工程,到2015年,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谋远——探索保障新机制

去年10月,一档名为《对话长沙》的节目,在省会长沙着实“火”了一把。

这档由长沙市主要领导和困难群体共同参与的时政类节目,已播出4期,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改写了周末湖南荧屏娱乐节目“独霸天下”的状况。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

面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周强多次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有了一支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的干部队伍,也就有了着力改善民生的队伍保障。

洞口县创造性地推出“群众工作站”,覆盖了全县565个建制村和21个社区,从县、乡两级选派1200名干部驻站,每月25日、26日、27日3天开展工作。县委给工作站人员安排了5项职责——“为民服务员、信访代理员、民情信息员、党建协助员、调查研究员”。

聊起群众工作站设立一年来的效果,县委书记黎仁寅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省委如此重视,充分肯定洞口的做法并向全省推介;二是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欢迎,去年省里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民意调查,洞口一下上升34位;三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一年来,590个群众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1509起,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

眼下,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方法的实践,正在湖南各地进行。

在衡阳,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着老百姓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衡阳市还要求,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

这项被称为“三有两评”的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探索健全民生保障新机制,湖南还有大手笔。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民生工作出台的文件达20多个,在全面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组织专门班子,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将成为今后5年湖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

下载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5.保障改善民生的意义 背景资料:城镇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做好税收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政热点专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一新2008年4月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