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落实“五有”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的调研与思考
2011年4月10日
落实“五有”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更好地适应建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示范区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进行课题调研。研究途径主要通过调查、座谈、走访和参阅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及相关资料,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五有”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义务教 1 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贫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安度晚年。
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特别要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对落实“五有”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落实“五有”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落实“五有”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 2 生,其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共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五有”建设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内容。这些表述表明,“五有”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邺是个新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治理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和谐建邺的建设,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
(三)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创业环境等都将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民生问题处理不好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对一座建设中的新城来说,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尚未健全,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四)落实“五有”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城市竞争力强弱,集中体现于城市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发达必然要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来作保障,社会事业发达必须要有较强的经济功能来作支撑,两者匹配得好了,城市竞争力就会更强。从建邺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做得好,不仅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会得到增强,而且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因此说,落实“五有”要 3 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现代化,还有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的现代化特征外,还应呈现出科教领先、人民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等现代化景象。做到基础性、社会性和安全性的公共服务现代化。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应当用更高的标准,通过加快高水平“五有”体系建设,不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而且让现代化新南京标区得到充分展示。
三、我区“五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五有”建设情况。
1、学有所教建设情况。辖区内现有各类教育机构60个,其中省四星级独立高中1所,完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公办初中8所,公办小学14所,民办及外来工子弟小学各1所,幼儿园29所(幼儿园中教办园5家,集体园6家),直属单位4家。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2953人,在校中小学生28128人。全区幼儿入园率达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9%,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率达90%以上。自2002年新区建设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加快建设新校步伐。按照《建邺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及新区教育规划方案》,先后投入15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校建设,优化教育布局,先后建成开办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建邺实验小学、新建邺实验幼儿园等10余所新校,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另有6所学校正在实施建设,7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4(2)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28所幼儿园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4%,位居南京市前列。2009年在全市率先通过集体幼儿园“提升工程”验收并被评为先进区。13所公办小学均创建成为省市级实验小学。8所公办初中全面达到省级示范初中标准,在2009年底全市首批初中办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奖。新城初中、莫愁湖小学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一类标准的学校,建邺高级中学2008年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双双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高中绩效评估考核综合奖和推进奖。
(3)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100%通过省现代化合格学校验收,中小学小班化率位居全市第一。莫愁职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并通过省“四星级”初评,是南京市十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一,在2009年、2010年全市职教系统质量管理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特师附小为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办的全省第七家社区培训学院,2009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称号。全区流动人口子女公办初中100%全接纳,从2008年起全区流动人口一年级新生全部进入公办小学就读。
(4)推进素质教育。区域内生本德育、小班化教育、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效凸显,总结提炼素质教育案例20条,顺利实施区域特色教育行动计划。一批学校被命名为“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市体育传统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高考质量连年持续提升。拥有5个市级艺术活动中心和1个市级艺术团。2009年10月虹苑中学被列为全国基础教育课改经验交流会观摩现场,一大批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
2、病有所医建设情况。全区有卫生机构91个。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专科防治机构各1个,个体诊所及社会办医机构68个。区属医疗机构核定床位280张,辖区其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680张。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比2.59张(南京市3.53张)。全区有卫生人员2245人,卫生技术人员2114人,卫技人员占总人数的94.16%。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在职职工664人,其中卫技人员533人,内含执业(助理)医师287人、注册护士172人。全区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1135台,其中50万元以下设备750台,50-100万元355台,100万元以上设备30台。基本形成了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河西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新城卫生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新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建设工作,并对现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全面做好新城卫生公共配套的建设工作。在成功引进三级甲等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的同时,区级医疗中心(建邺医院新址)、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医院新址)、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2)促进预防保健。全面加强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局面。基本建成艾滋病监测网络。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继续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达到或超过市卫生局下达的指标,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6 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省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提高了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指挥决策等能力。加大“五小行业”治理力度,制定、推行了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率、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及其制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4)稳步卫生队伍。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卫生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加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从制度落实、科室管理、质量控制、设备配臵、规范操作等环节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进行督查指导,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5)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区属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了药房托管工作,深入开展惠民工作,对困难群体实行“五免、五减半、三优惠”。全面推行“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运行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六统一”。率先在江心洲、沙洲和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率先在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3、劳有所得和劳有所养建设情况。几年来,随着新区建设和发 7 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劳动和保障事业全面、稳步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推进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建邺区人力资源市场大楼,所有街道和社区建立健全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按照“六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完善了对所、站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考评办法。
(2)推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采取政府公益性岗位安臵、灵活就业和企业吸纳三种方式,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鼓励企业开发岗位吸纳“4050”等困难群体就业,给予企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对促进就业的各类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别给予相应补贴。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60534个,实现再就业19509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2839人,成功创建充分就业区和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再就业培训11381人。
(3)推进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促进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就业。主动到企业上门服务,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扶持区域内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4)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10828名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基本生活保障。32218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职工养老 8 保险及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净增人数逐年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续保率达90%以上,全区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万余人。按时为失业人员、被征地老年农民、城镇困难老年居民、农村老年居民、插队下放三无人员、三线老军工等困难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及生活困难补贴。
(5)推进维权服务工作。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协助企业建立工资支付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力度,认真落实信访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较好地处理了劳动争议庭审超时限问题。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通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征缴”等专项执法行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与企业建立交流与沟通机制,指导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企业预防劳动争议的意识。
4、住有所居建设情况。为保障拆迁户能按时住上新居,2006年,开工建设双和园中低价商品房二期、金鼎湾二期等一批房产开发项目。2008年,加快实施双和园中低价商品房、中和村经济适用房建设。至2009年完成中和园中低价商品房建设,莲花村经济适用房实现首批交付。与此同时,着力改造和提升居民居住环境。
(1)提升居住区市容环境。2006年,完成70幢房屋平改坡和立面出新,实施安康村等10个小区新一轮改造,出新面积54万平方米;完成南湖南河等4条河道清淤工程。拆除违建1559处、43万多平方米。2007年,完成南湖片区亮化工程以及部分居民楼亮化。2008年,完成12个老小区共66万平方米小区出新工程。以江东中路和水西门大街为重点,完成75栋楼宇的整体亮化,实施31栋239处门头店招出新改造、10条街巷改造和154幢房屋平改坡及立面出 9 新工程。拆除违建47万平方米。2009年,完成集庆门大街街面出新及景观改造、61万平方米小区出新、168幢房屋整治和4000平方米门头店招改造,完成集庆门大街和江东地区的楼宇亮化,改造凤栖苑等3个公厕和虹苑垃圾中转站。
(2)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2003年-2007年间,新发展规范化放心早餐室内店55家,规范管理了便民早餐车;新建、改造菜市场15个、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0座。仅2006年,发展放心早餐室内店14个,新建、改建公厕4座,建成双和园垃圾中转站及双和园菜市场,完成月安、紫鑫中华等标准化菜市场配臵。增开多条公交线路,新城居民“出行难”得到缓解。2008年,中央公园家乐福、“好邻居”生活广场等一批社区商业项目陆续开业,新城综合配套有效改善。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市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和“放心消费城区”。集庆门大街被评为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一条街。2009年,新开业社区配套商业3万多平方米,完成万达东坊商业街、新安江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红星美凯龙、梦都会等数十家大型商业在中部地区开业,“好邻居”等品牌连锁社区商业蓬勃发展,新建、改造菜市场3个,新发展早餐网点12个,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3)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南苑、兴隆、滨湖三个新型社区中心建成并运行,功能和规模均居全市前列。完成了30个社区规范化标准改造,社区用房面积平均达到460平方米。区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沙洲、双闸社区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促进园林绿化建设。全区绿化面积达1601.2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是南京市各区中水平最高的区之一。除了大面积园林绿化之外,重点整治和改 10 造南湖公园和莫愁湖公园周边环境以及外秦淮河风光带建邺段,取得明显成效;“碧水”、“蓝天”、“宁静”三大工程取得新进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保优先”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河西新城成为全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五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有所教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教育资源不足,素质教育成效还不明显。区域现代化教育特色不够突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层次还不高。幼教层次不齐,高中教育不够薄突出。在内涵发展方面,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实施,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等方面与教育强区比较差距较大。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河西南部、江心洲等待开发区域教育规划还未到位,中部、北部地区的学校改造及建设尚未完全到位,由市河西建设指挥部配建的4所初中、2所小学,目前尚未启动。所街小学拆迁后,集庆门大街以南、江东中路以东、梦都大街以北地区,目前没有一所小学配套。学前教育问题较多,按规定幼儿园由开发商配套建设,但河西幼儿园配套建设明显滞后于小区建设和居民入住进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三是教育队伍整体水平不强。以名特优教师为代表的骨干教师和以名校长为代表的专家型校长数量偏少。目前,我区没有教授级高级教师,有影响的特级教师数量不多,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不足,高级教师比例低于市均水平,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仍需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校长队伍相对年轻,名校长少,专家型校长缺乏。
2、病有所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改革 11 还没有完全到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区域内医疗机构存在部门所有、规划滞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业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利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和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二是医疗服务模式单一,总体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综合效益有待提高,尤其是社区卫生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弱,能力与居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缓解在医院看病难的作用不明显,小病在大医院就诊的比例仍较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三是数字化、标准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卫生信息化管理手段不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公共卫生考核管理机制。四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仍明显不足。辖区内卫生监督、预防保健以及从事健康促进的人员数量不足;同时辖区内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仍未达到现代化医院标准的比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尚未形成。部分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3、劳有所得和劳有所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不同行业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失地农民、大龄失业职工等弱势群体就业困难。二是企业用工不规范,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稳定。少数企业用工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予签订,企业不依法支付职工加班加点工资,不为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内部制订的劳动管理制度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等,不仅增加了企业违法成本,而且还存在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 12 善,人、财、物整合尚未完全到位,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局限性,为老服务中心吸引力不足,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住有所居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中和村经适房项目建设按期交付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能按需到位,虽说有政策规定,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有保障,在央行调控收紧流动性资金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开发贷款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前期主要是拆迁、有关手续办理有一定困难,耗费了较多时间,因此要在2012年底交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居住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小区、街巷出新还没有完全到位,污水治理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老旧小区管理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主要对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社会事业强区,结合当前我区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落实“五有”要求对策如下: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五有”建设项目落到实处。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住建等均制定了各自的专项规划和发展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因此,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在南部、江心洲开发地区,要将学校、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安臵房等在房地产开发中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确保新建九年制学校3所、中学13所、小学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医院4个、经适房150万平方米左右、中低价商品房55万平方米等一批“五有”建设项目落到实处。
(二)坚持“五有”优先,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建设“五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集中体现,坚持“五有”优先,实际上就是坚持民生优先。因此,要高度重视“五有”项目建设,要集中财力,加大对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资金。对政策扶持项目要确保专款专用和按需到位。优先专题研究。对“五有”项目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优先召开专题会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优先帮办服务。对“五有”项目实行“一帮一”服务,明确区管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办理如期进行。
(三)坚持国际标准,确保“五有”建设质量。“五有”建设是民生大事,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建设“五有”。教育方面:要以“示范幼教、特色小学、品牌初中、精品高中、终身职教”为标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进一步完善区域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机制,保障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医疗卫生方面:要以“百姓满意”为最高标准,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在改革中多得实惠。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要以“生活幸福”为标准,完善市导向就业机制和政府援助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佳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面更广、层次更科学、运行更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弱势群体都过上幸福生活。安居工程方面:要以“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为标准,重点加强以廉租房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以上。
(四)坚持深化研究,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们要在落实 14 “五有”要求的同时,深化对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协调发展的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现有的体制和机制,解决制约加快形成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要深化投入机制研究,五有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加强建设投入机制研究,创新举措,在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比重的基础上,研究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尽快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深化人才引进机制研究。公共服务需要优秀专业人才,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机制的研究,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要在强化培训提高现有的专业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解决目前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性强的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等问题。三是深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五有”项目建设需要多方统筹协调,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研究区政府、河指、开发商等在“五有”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提出协调发展新举措,形成按规划要求建设的共识,确保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到位。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县级城市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结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群众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及时了解各种民生诉求,继续加大民生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狠下工夫做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这篇大文章。
不断做大民生“蛋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努力筑牢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加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现阶段,我省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更要深刻认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既要狠抓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又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大的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努力做大民生“蛋糕”,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进而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积极为富民兴赣大业贡献力量。
切实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时间、下大力气把那些急需办、又有能力办的民生之事办实办好办出实效。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避免“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其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尽快补齐涉及民生问题的“短板”,不断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局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实现党的宗旨、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谋发展、搞建设,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从而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实现幸福和公正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未来的几年内仍需多方努力。
其一,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民生的决定性、基础性因素。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迈进,但毕竟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更基于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急需脱贫,而且,整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即使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还要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只有进一步做大蛋糕,国家的财力才会更加雄厚,也才会有更好的条件、资源和手段去解决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增进民众的福祉与自由。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做大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的政策就必须适时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和分配好蛋糕。为此,可从几个方向着手:一是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免征额,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二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贫困线标准;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保网络,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加大劳动参与创造和分配GDP力量;五是就业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三,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用民主与法治确保公平分配,确保社会正义。温总理在两会前夕与广大网民的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人民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显然,这“三心”不单单从经济层面能解决好的,必须厉行民主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们的各项权利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才可能真正做到“舒心、安心、放心”。
民生大如天,幸福和公正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辉。未来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只要政府以百姓的福祉为自己的责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公正,民众也一定能够实现幸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拓展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目标。
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辩证关系:一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基本途径。二是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三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增进社会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四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缓解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立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第一,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民生为本的重要性作过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二,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体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度,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重视再分配中的效率问题。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五篇:五、保障改善民生
潍坊市2015年新课程高
考备考二轮研讨会材料
五、保障改善民生
安丘一中 潘文海 安丘青云学府 国建平
2015年3月27日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
【重大背景简释】
材料一 就业创业: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
今年两会上,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新华网网民‚乐天派‛表示,‚创业带动创新,编织‘小我’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大时代的希望。‛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
材料二 让各类主体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材料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青岛高新区重金支持“创客”
2015年3月5日,‚创客‛一词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工作回顾中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青岛高新区一直以来牢牢抓住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引入高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全市创业服务中心,人才资源、研发平台、创业载体、科技融资、国际合作平台等创业服务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
据了解,规划到2016年,青岛高新区将建设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载体500万平米,人才公寓200万平米,科技商务总部200万平米;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2200亿元以上,成为山东半岛蓝色跨越的创新引擎和通往全球的创新港湾。
【时政术语提炼】
1.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
2.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 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带动创新,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
【热点题目回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 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材料二 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文化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某地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新型显示、新型广电传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3)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三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4)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是,仅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吗?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加以分析。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科学执政的具体表现。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③政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履行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具体体现。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2)①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①在文化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文化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六大工程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在示范中得到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抓好典型示范作用。③重点支持数字、网络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4)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掌握新技术,吸引人才。②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国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支持企业的发展创新。③劳动者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发挥劳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人翁精神。④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和创新国际先进技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重大背景简释】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材料二 山东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4连增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自2015年1月1日起我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85元。
据悉,此次提高标准实现了我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4连增,直接惠及1353.4万参保居民,是我省继统一缴费标准、建立丧葬补助金、提高缴费补贴、实行个人账户余额全部继承、调整个人账户计息后的又一惠民举措,对引导广大城乡居民‚早参保、选高档、连续缴‛,进一步推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 中国政府网2015年1月14日下午公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改革机关事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材料四 春节期间,备受关注的《山人民政府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
员业工享筹养单作受互
东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省人社厅厅长韩金峰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据悉,我省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留出10年过渡期,期间退休将确保原有待遇水平不降低。意见自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养老保障‚双轨制‛引发制度改革。改革的范围涉及全省三类工作人员,离休人员除外。缴费方式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待遇水平: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 中人逐步过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退休后按月领取年金待遇。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不挂钩将返还。
【时政术语提炼】
1.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2.推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4.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5.养老保障“双轨制”;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热点题目回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年产业也称银色产业,是指生产老年人的用品以及与老年人相关的保险、老年住宅、医疗护理、文体健身、旅游咨询、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产业。目前,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收入水平长期低下。中国老年人由于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消费能力通常要低于成年人,同时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还不完善,这也造成了当前老年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1)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居民的消费能力。
③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还有物价水平、消费环境和主观因素等。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老年人的消费信心。
材料二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质疑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声音较多,尤其是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后,部分网民还出现了恶语中伤的言论。事实上,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如在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到2027年将延长至67岁;在日本,政府1986年就已经颁布了《高龄者雇用安定法》,为老年人就业提供立法支持,2004年又对该法案进行修订,提出对于自愿继续工作的劳动者,允许企业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5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公民参与政治的认识。(2)①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政治义务。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可以就相关话题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监督权,但也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不能恶语中伤。
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和遵循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保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三)关注教育公平,实现理想人生
材料一 2015年2月22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5年40项工作要点。其中之一要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材料二 2015年3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如何促进社会公正?首先捍卫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甚至被称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欲促进或实现教育公平,应输送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让贫困孩子读上书,读好书。
【时政术语提炼】
1、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热点题目回顾】
2015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他说,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答案: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教育公平是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②这是公民权利具有真实性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实现。③它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④这是政府更好的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教育公平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原创新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15年3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做能够
①推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④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建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按照我国《最低工资规定》,各省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27日,全国共有19个省市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全国最高,分别达到了1820元和17元。此举
①旨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 ②有助于促使企业走出经营管理的“低成本陷阱” ③是为了更好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回答3—4题。3.《意见》明确提出“全科覆盖”“不分文理”“严格公示”等措施。这些措施
①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 ②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不同需求 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调整就业总规模 ④可以转变劳动者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针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专家指出,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哲学角度来看,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①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能够决定整体的功能 ②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性质和主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年10月1日,一张能让消费者享受山东文化消费便利与实惠的山东文化惠民卡在山东剧院演出现场正式对外发行,市民凭卡观看商业演出可以享受5折到8折的优惠。这一举措
①有利于实现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②目的是放大文化的经济功能,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③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培育扩展演艺市场 ④变革了文化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年10月28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本次听证会参加人员由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组成。相关部门认真分析听证参加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价格调整政策,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这表明
①依法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②获取民意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③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得到了尊重 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许多重大部署和改革方案陆续出台,这些部署和方案能否落地生根,取决于推进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能否彻底打通。下列与“最后一公里”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欲速则不达 B.行百里者半九十
C.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D.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
8.2014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该条例最大的转变是,把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打破终身制,通过岗位来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一转变
A.表明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B.说明当前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互为前提 C.有利于劳动者树立竞争意识,提升个人素质 D.说明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针对严峻经济形势,我国继续调整经济政策,发展企业,惠及民生。回答9---10题。
9.在现行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基础上,我国从2014年10月起,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这是因为小微企业
①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②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免征税增强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④免征税能调动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国务院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这一改革表明政府
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创业政策 ②保证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③要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④要减少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宏观干预,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如何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一道彰显政府智慧的考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取消和下放科技类行政审批项目,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向社会力量购买科技服务,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
材料二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就是我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增强信心,积极应对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应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财政应怎样支持科技创新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
今年两会上,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新华网网民‚乐天派‛表示,‚创业带动创新,编织‘小我’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大时代的希望。‛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
材料二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李克强总理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1)结合材料一,从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个人的“草根”创业梦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1为2001-2013年我国与美国最终消费率变化对比情况
注:最终消费率又称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占当年GDP的比率。最终消费率反映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多数发达国家消费率在70%-80%之间。
图表2为2001-2013年我国与发达国家部分经济数据的对比
材料二 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专家支招有三:第一,让居民‚有钱可花‛。要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第二,让居民‚有钱敢花‛。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高保障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敢于消费。第三,让居民‚有钱共花‛。这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而是要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1)分别说明材料一中图表
1、图表2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运用“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专家支招的合理性。
一、选择题 1—5 CCAAB 6---10 CBCDB
二、简答题 11.(1)加强经济调节,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同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扩展服务空间;坚持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率。
(2)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减免科技创新税费,有利于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实现个人创业梦想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素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个人创业梦想。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本小问若答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13、(1)①图表1表明2001—2013年,中国消费率呈总体下降趋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减弱趋势;美国消费率除在08年有较大下降外,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消费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发达国家。②图表2表明2001—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超过发达国家,但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③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是导致我国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2)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调整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有钱可花”,从而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建立高水平、高层次、高保障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让居民“有钱敢花”,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