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乡调研报告
关于贺庄村花生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研地点: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贺庄村
调研对象:贺庄村民、村干部及相关人员
调研时间:8月8日——8月14日(不包括前期筹备,后期整理期)调研方式:访谈式为主
贺庄坐落于新野县沙堰镇,辖五个自然村——贺庄、孙堰、五柏庙、焦楼、徐庄,13个村小组。当地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亩产500斤以上,收益较高。时值90年代初,全县经济作物种植主抓棉花,并且任务分至各乡镇,各村庄。而棉花在贺庄种植的历史表明它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产出不抵投入。为此,较早树立商业理念的原村支书徐明珠顶住层层压力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始考虑花生的增殖效应,决定走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一体化的道路,让农民‚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尽快的富裕起来。并于1991年底酝酿,1992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村首批股份制企业之一的‚农工商贸公司‛,开始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1993年,支书徐明珠再次提出声震全县的‚5512‛工程即户均种五亩花生,养五头猪,拥有一辆花生剥壳机,人均净收入2000元的发展目标长远规划。自此,贺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今天的贺庄已今非昔比,用繁荣的乡村来形容最为贴切。贺庄现有约3600人,800户左右,不下于250台花生剥壳机。具有发厢能力的个体户27个,客户50个上下,年发厢能力约1000厢,单花生一项年产值几千万,利润几百万,利税几十万。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养猪厂、养鸡厂、棉纺厂、饭店、农机配件中心等一大批个体户兴办企业及配套设施。贺庄拥有几十万资产的个体户不在少数,全村占用全镇用电量的3/4。全村有电话600余部,平均1.2户一部,手机上百部。村中楼房林立,居民家电齐全,时兴高档用品也正在走入千家万户,富裕起来的贺庄人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花生产业繁荣了贺庄经济,带富了一方农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周边地区也有重要的启示,它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
首先,它有利于盘活私人资本,优化资源配臵,搞活农村经济,走以农助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贺庄90年代初已拥有个体户21个,但经营范围窄,规模小,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的地步。农民的闲散资金多存于银行,不能转化为资本,实现产业升值,农民的市场观念还很淡暴而花生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农户的资金可以投入产业链,实现投资生殖。村土地花生种植面积节节攀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种植。现如今全镇6.5万亩耕地,60%左右是花生。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工农结合共同发展。
其次,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农工潮的出现明显的缓解了这一压力,一方面它繁荣了城市经济,改善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年为农村输入上百亿元的资金,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得力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就被各级政府列上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程长抓不懈。在这条路的探索中,贺庄无疑走在了前面。现金的贺庄无一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反在花生收获季节,每天尚有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邻村、邻乡镇的300余名农民走进村庄,用自己的汗水换取财富。贺庄人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部分年轻人开着‚时风‛运输车四处收货,还有一些组成搭档专门从事花生剥壳工作,老年人、妇女、儿童都可以加入花生剥壳后的筛选工作,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的目标。
再次,它有利于创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当地经济。以最低标准,一辆花生剥壳机年创造税收1000元计,政府就有近30万元的财政收入。利用这些资金,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便民利民的大事,正确引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切实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目前沙堰镇政府没专门成立了花生办公室来负责全镇花生产业的管理工作,为继续搞好搞活当地经济而努力。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镇政府为解决贺庄花生剥壳及深加工带来的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在当地专门建立了四个110千伏的变压器。
另外,贺庄人走出了一条在当地独有特色的农村致富路,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新野提起农村特色产业无人不晓贺庄的花生产业。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打造了贺庄经济实力在全县的知名度,并被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典型上了《人民日报》、省电台、《南阳日报》,录制成长篇纪实片《沸腾的乡村》等。正是花生产业提高了贺庄的知名度,造就了贺庄人的自豪,充实了农民的口袋,使贺庄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农互助全面发展的小康之路。现如今,以贺庄为中心,花生产业开始向周边边地区辐射,花生剥壳机已开始大量进入临近的孟营、赵堰等村庄,并进一步向外辐射到樊集、施庵等乡镇。而花生的种植早已冲出贺庄,冲出沙堰的范围限制,周边的乡镇,新野周围的县市均在大量种植。效益在逐步显现,花生产业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借助花生产业的发展,贺庄人开阔了视野,树立了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理念,积极地走出去,寻求更广阔,更有前途的发展项目,形成一条主线加多条辅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花生产业做宽、做深、做大的同时,发展其他副业,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富裕的贺庄人在农闲季节纷纷走出去联系客户,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精髓引进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花生接收客户从无到有直到今天的五十余个贺庄人的足迹遍及四川、福建、广西、东北等地区。榨油厂、花生米加工厂、饲料厂、养猪养鸡厂、棉纺厂等个体户兴办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农机配件中心、饭店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健全,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在不断的营造,贺庄经济发展的列车已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美好的未来在吸引着贺庄人的目光,引导着贺庄人的步伐。
然而,贺庄经济要想谱写新的童话,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阻遏因素,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深练内功,精补外功,以更健全的体制,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市场的竞争,赚取更大的利润。
交通不便是贺庄经济发展首要的制约因素。‚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当地农民都懂,也都深晓其真谛。基础设施不健全,道路不通,货物外运就面临诸多问题。十多年来,贺庄人饱受其苦,一直有着热切的修路愿望,但缺少一个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领头人来主持大局,愿望也终归成了愿望,久久不能成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算困难。在调查中,许多贺庄人表示他们愿意出资,只要有一个群众信的过的‚领头羊‛站出来或一个体制健全,财务透明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村支部出面一切都好商量。现今的路是部分贺庄人自己拉砖拉沙垫出来的,但一下雨雪依然泥泞难走。路有两条:一条是贺庄——赵堰——县级公路——省级公路;一条是贺庄——孟营——省级公路。两者择其一即可,就实施难度,经济效益而言,贺庄人更倾向于第一条。下一步,贺庄人必须群策群力来
共同解决交通问题,否则,贺庄的腾飞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缺乏有利的支持。路,无疑是贺庄人的一块‚心博。
中国企业的创建、发展、壮大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四大国有银行全面推向市场后,为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分取更大块的‚蛋糕‛,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收缩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足额的力量投入到城市中去,农行自然也不例外。而自称‚架起城乡经济桥梁‛的农村信用社在实际上也只发挥着将农村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中的作用,其对农村提供的贷款规模小,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况且,其向商业银行过度的步伐已在有些省市拉开序幕,将来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谁来填补岂不令人担忧。在贺庄,贷款难是普遍的现象。银行贷款有严格的程序和严密的抵押制度,这怎能不令农民望而却步。何况,利率高于利润率,农民无钱可赚,贷款自然行不通。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先收取3%的风险金,余额交给贷款人,月息0.8%。首月不能归还贷款次月即升为1.1%。当然这还刨除能否贷来的因素。即使有些年份生意好做,利润较大,其正规渠道贷款的可行性也不大。因而高利贷依然盛行,其月利率维持在1.0-1.5%之间。而且期限较短,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所以,贺庄花生产业要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
搞活农村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缺少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这一点在贺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也很明显。现有花生客户是个体户自己联系的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引导;经济发展而道路不通少不了政府的责任;花生剥壳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花生播壳征税缺乏明确的标准,透明度低;花生产业深加工,多元化的发展缺乏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有中原大地‚四朵金花‛之称的南街村、竹林村皆是如此。贺庄经济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花生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但增殖率不高,深加工效益低,设备季节性闲臵,多元化进程过慢。花生的用途甚广,其主打产品是花生米、花生糖、花生糕、榨油等食品工业。此外,饮料业、医疗保健业也有应用。而如今,在贺庄只有数量不多的花生米加工业、榨油业等,广度、深度不够。另外,除了花生果,花生叶、杆、壳都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均可用于饲料业,养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拉宽拉长产业增殖链条。花生属于季节性作物,与次相对应,花生剥壳、加工多限于秋冬两季,春夏既成淡季,剥壳机等加工工具闲臵。而由于未找到更多赚钱的机会,农户购买的‚时风‛牌运输车及其它农用车在春夏季节就无作用发挥,许多农民除了地里活之外就闲在了家里,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贺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多元化,寻找可四季劳作或春夏季繁忙的其它副业来安臵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
目前,贺庄花生外销渠道如下:
货 27个 货 50余个
终端(中小个体户)══发货者(资金雄厚,对外联系较广的个体户)══客户
钱 钱
由此可以看出,货出到钱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多数在20天左右,这就存在一个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周转不灵对中小个体户而言说的上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可能收购农户的花生而不付给现金。因此,他们的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另外,这里还存在一个违约风险,货从终端到发货者再到客户并无契约、协议、合同的约束,也不开收货证明,仅仅凭积累起来的信誉办事。而花生市场的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随行就市论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必然挑战个人信誉。眼下,出现价格波动多依靠客户与发货者的协调论价而无法律保证,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界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因此,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货物外销的法律保证是贺庄人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贺庄现有经济的发展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总体而言其成功性无可争议。不过贺庄人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领潮儿,使其花生产业经久不衰,经济发展再迈一个大台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更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策略迎接市场中的风风雨雨。
第一,适时转变经营战略,变产品经营为品牌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来发展名牌,维护名牌,延伸名牌,实行品牌营销。老书记徐明珠认为:贺庄花生剥壳机的数量和规模增长的潜力已很有限,产品经营也比较成功,必须转而进行品牌营销。现在不仅要继续修练内功,精补外功,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而且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搞好宣传工作,把花生产业作成名牌,然后进行品牌的延伸工作。现在,贺庄的花生产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距离品牌战略的需要还相距甚远。因此,要注重多种宣传工具的应用,舍暂时利益而求长远(在调查中,许多人因税收、管理费等问题竭力压低产量产值,害怕宣传报道)。借助媒体、广告、因特网(一些村民已开始购臵电脑)、人际关系网等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战略。
第二,‚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者说,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主观上并不存在。‛‚除非出现一个能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全心全意代表他们共同利益的‘带头人’如南街村的王洪彬,竹林村的赵铭恩那样‛(摘自《黄河边的中国》)贺庄花生产业的过去和现在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而其将来则必须突破这种思维的限制。1992年3月,‚农工商贸’公司的成立是贺庄人的骄傲。然而效益一出来,农户们就纷纷撤股,自己单干,没有人能挽救它的存在与辉煌。难怪有人形容中国人做事好似‚打麻将‛习惯于各自作战而潜意识里就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大概1994年公司倒闭,之后,贺庄个体户的数量突飞猛增,纷纷从事花生剥壳业。他们各自为战,规模太小,管理、经营、销售的成本太高,效益远不胜昔。然而它满足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存在至今。可随着生意的做大做活,越来越多的贺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才能减少市场风险,才能得到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利润。可联合的路该怎样走呢?它象以上所述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名牌战略的实施一样需要人来负责,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来充当‚领头羊‛,甘心为农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私利呢?谁是贺庄人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人选呢?谁是贺庄的‚王洪彬‛,‚赵铭恩‛呢?贺庄人不能不去思索了!
企业成功的路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是共同的??质量过硬。贺庄现今的花生产业属于粗放式经营,人们的质量意识欠缺,不能满足外销的需要。贺庄曾有一个体户,买了一台电脑尝试搞网上营销,发了邮件给客户。客户很快回复,并附上了质量标准和详细的交易事项。可该个体户看后,连连叹气。因为客户的质量要求自己远未达到,交易自然失败。可见,没有质量保证一切只是枉然。要
想扩大销售额,实现出口创汇,必须提高花生的质量标准,引进国内、国际花生市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以诚而立,市场经济同样呼唤诚信。商场如战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兼具诚信的品质和高超的商业智慧。十多年来,贺庄有多少人是昙花一现呢?没人算过,但肯定不少。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葬送了自己的生意市场,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信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志在高远的贺庄人须谨记在心。
此外,为避免因资金分散造成的竞争秩序混乱,竞争力不强的弱点,村民对入股重新筹建股份制龙头企业也有所考虑,对政府转变职能,创造环境,引进外资也有所期待。
第二篇:回乡调研报告
回乡观感
时光飞逝,在我阔别家乡短短一年后,再一次站在灵宝街头时,我惊诧了„„一条崭新的商业街横亘在我的眼前!它的变化怎么如此之快„„„..我的家乡灵宝,四季景色分明,风光怡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灵宝地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且位于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这里留下了各个朝代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解放后,相继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属全国罕见,为稀世珍宝。其中有50万年前的动、植物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有夏、商、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珍品,著名的有东方剑齿象化石、陶乐俑、铜乐俑和宋 代彩塑群等。
昔时的灿烂,今日的辉煌。60年奋斗历程,60年铸就辉煌。60年来,灵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篇章。60年来,灵宝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两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带动社会事业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60年来,灵宝人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勇敢前行。奋力铸造“中国金城”。
1976年2月,以枪马金矿开工建设为标志,灵宝黄金工业拉开了发展序幕。1980年,灵宝黄金产量首次突破万两大关,1991年突破15万两,2002年突破30万两。从1984年起,灵宝黄金产量连续24年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之一。2005年1月,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灵宝“中国金城”特色区域称号。2006年1月,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直接募集资金10.64亿元,这是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二家黄金企业。目前,灵宝黄金企业在区外的探采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采选能力在5000吨/日以上。2007年,灵宝市黄金产量首次突破100万两大关,实现了再造一个“灵宝黄金”的目标。近年来,灵宝市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冶炼—加工产业链不断壮大拉长的良性循环。目前,灵宝市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达40家,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单一黄金生产向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转变。
打造中国果品产业第一大市。
1968年,灵宝苹果面积3.8万亩,产量1033.5万公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灵宝苹果大发展的号角。30多年来,灵宝果品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决策、两次创业、两次跨越”的发展历程。目前,灵宝果品面积由当初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104万亩,苹果年产量由3000万公斤增加到10亿公斤,产值由1200万元上升到17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3000元。果品产业已成为该市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灵宝果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加工业、运输业、贮藏业、销售业、包装业以及农资供应、食用菌生产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市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有41家,年果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产值25亿元,带动果农年增收3亿元。果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市辐射带动范围最广、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拉动力的支柱产业。
建设现代化的魅力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灵宝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和辐射力空前增强,城市建设已成为继黄金、果品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7年底,灵宝市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3倍和7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3%,城市化水平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40%。目前,灵宝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2007年,灵宝市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城市功能需求出发,将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为“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自然和谐、适宜人居、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并确立了“北进东扩、发展两翼”的总体框架,全力推进北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西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叫响旅游品牌。
灵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改革开放以来,灵宝市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不断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灵宝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截至2008年,灵宝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如今,随着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市区内及周边的地区的绿化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全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整个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穿衣讲究时尚、高档;吃饭讲究新鲜营养;居住追求小楼洋房;出行讲究安全通畅;生活日用样样俱全;娱乐讲究文明高尚。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阔别家乡一年之后,我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我看到了它光明的未来。
姓名:***
第三篇:回乡调研实践报告
回乡调研实践报告
一 背景概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生育政策等民生问题提出了整体要求。为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家乡现状,在这个假期,我围绕“青春勇于担当 改革助力梦想”主题,深入开展调研。深入研究了,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二 调研内容
(一)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
(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三 调研结果
(一)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内容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农村居民表现出很大的期待,通过走访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1.把工商企业集中到城镇和园区发展,把村民集中到城镇居住,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由此实现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
2.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错落有致,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3.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有序实施,工业、商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等城镇各项功能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集镇商贸区承载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城镇对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二、三产业成为进城居民就业和创业的主要选择,尤其是成为进
城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依托,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4.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参差不齐的村落变成一望无际的田野,曾经被占用的农田得到复垦,曾经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曾经只能依靠人力的田块变成了可以机械化作业的“万顷良田”。
(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放开二胎政策”的提案,提倡和反对声都有。
提倡的育龄青年认为,生二胎不会造成我们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为我们国家在提倡计划生育之后,人口增长已经很慢,并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而现在,青年已经开始感觉到生活负担重了。他们担心老了的时候,孩子不在身边,生病住院没有人管,如果有两个孩子的话,这方面的顾虑可能会少一点。
反对的育龄青年认为,就算放开生二胎也不能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有人告诉我,比起赡养四个老人的压力,生“二胎”的压力更大,就算能让他们生二胎,他们也不想生,生一个孩子容易,可
是养一个孩子难,一般的工薪家庭还真的是养不起。还有人告诉我,“除了经济压力,思想上的进步是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头胎生了女儿的话,长辈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开心,就会很想再生一胎生个儿子,可是现在连长辈们的思想都开明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比较淡薄了。”也有人说,“生两胎,确实可以给我们的晚年带来多一点保障,但是随着各地的房价高,就业难等压力的增大,生“两胎”来防老只是个奢望。要防老,最重要的是社会养老体系要逐渐完善。”
四 总结
虽然对于一些民生问题农民持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但总的方向和大纲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要跟着党的脚步,贯彻党的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们要将城市越建越美好,也要将乡村越建越美好。
第四篇:吉林市回乡调研报告
我的家乡——吉林市
松花江古称天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远古洪荒岁月,天池之水飞流而下,带着曼妙的传说,携百川千水,穿高山幽谷,过林海雪原,奔腾千里,浩浩荡荡。她以博大的胸怀,富庶的资源,养育着各族儿女,繁衍着质朴豪放的文化。
吉林市就是镶嵌在松花江畔,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为江而美的一颗明珠。
古老神奇 美丽富饶
吉林市是全国唯一省、市同名城市,32个特大城市之一。座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构成山地-丘陵-峡谷湖泊-河谷平原四大地貌。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幅员面积27120平方公里,中心区3636平方公里。现辖4个城区、4个县级市、1个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居住汉、满、朝、回、蒙等35个民族,总人口450万,中心区人口200万。
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文化浓郁。早在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这片沃土上渔猎耕耘,繁衍生息。周秦时期,聚居着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从西汉初年开始,先后出现夫余、高句丽、渤海等隶属中央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明清年间,于吉林设厂造船,始称“船厂”;后取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城,成为当时中国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要衢、军
事重镇。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曲折发展,地域民族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文物古迹遗存众多,是史前文化发源地和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江秀水,三叠碧湖,四脉奇山。汇聚千里涓涓的松花江穿越城区蜿蜒而过;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淡水湖梯式布局;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等绿色山系造化钟秀。江水洄转,群山环绕,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风光,自然景观风格独特,是名扬四海的“北国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地域辽阔,田沃林茂,物华天宝。境内水系十分发达,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72条,人均水资源量387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城市的5.4倍。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水电丰沛城市。
区位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深达内陆及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自古就是三省通衢。公路连接全国各大城市;铁路直达长春、沈阳、哈尔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民航开通海口、深圳、北京、大连、哈尔滨等中心城市。
优势明显 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以发展为主题,着力壮大城市实力,增强城市能力,激发城市活力,挖掘城市潜力,营造城市魅力,全方位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城市的核心优势显著增强,综合功能显著完备,特色形象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际影
响显著扩大,各行各业全面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逐步成为中国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城市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是一座核心竞争能力较高的工业强市。工业企业2700多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67户。石化工业拥有吉化集团公司、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纤三大企业集团和一批化工精深加工企业。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化、民营化、多元化和簇群式发展轨道,轻、微型客车、经济型轿车、专用车、农用车五大系列整车产品以及六大系列零部件配套产品相继形成。冶金工业具有亚洲最大的炭素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中国第二大镍业生产基地和年产200万吨的吉林建龙钢铁公司、吉林铝业公司等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形成吉林燃料乙醇、华润啤酒、长白山酒业、娃哈哈食品、龙鼎饮料等20多家知名企业。医药、轻纺和建材工业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在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白山、丰满、红石水电站及吉林热电厂、哈达热电厂等大型电站(厂)支撑着能源工业的命脉地位,装机总容量400万千瓦。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新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石化、汽车、治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为支柱产业,医药、经纺、建材、能源为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为新兴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构成。
农业条件良好,是一座积极构筑工业化农业的生态城市。吉林市作为世界生物圈天然保护区的“立体资源宝库”,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为发展工业化、绿色化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旅游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大市。吉林市
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淞、世界石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松花湖,以及朱雀山动植物园、北大湖滑雪场和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高句丽古城遗址、乌拉古城、吉林文庙、北山古庙群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魅力万千、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是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与时代先进文化交相融合的文化名城。西团山文化、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在东亚文化及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多民族长期环居、和睦相处的局面,融合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构筑出吉林文化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点;人们的文化素养、道德操守、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打上了丰富的时代文化印记,铸造了“激流勇进”的城市精神,社会的宽容度、亲和度、守信度和文明度普遍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的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各类科研机构32个,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15个省、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各级各类学校1723所,在校学生65万人,吉林一中、毓文中学等一批名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化进程加快,是一座具有最优创业发展环境的开放城市。坚持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加速融入
国际分工与合作体系。先后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8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和商贸协作城市,对外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和密切。
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戮力同心创伟业,激流勇进展宏图。对文明和美好生活有着执著追求的吉林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新一轮大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正以面向世界的全球胸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抢抓战略机遇,扩大开放空间,调优产业结构,培育竞争能力,壮大核心优势,在一个更高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向工业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和具有一定魅力的国际花园城市迈进。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85美元;2007年突破1000亿元,人均达到2626美元。
吉林市是人居宝地、旅游胜地、发展热土。未来的10至20年,是吉林市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450万江城人民与国内外朋友的携手共创,一座更加开放文明、繁荣发达、富裕殷实、绚烂靓丽的现代化城市,必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回乡调研
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回
乡
调
研
实
践
报
告
学院
专业___班
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