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乡调研报1
回乡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已经陆续启动。
(一)大部分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已先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及2002年前后编制完成。据规划局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市9个县区,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所余定边、佳县、清涧三县今年上半年即可完成任务。同时编制完成了85个村庄总体规划和74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市发改委牵头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榆林部分)城镇化发展”等专项规划。我们去的四个县中,靖边县2000年10月委托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对全县7镇(宁条梁镇、青阳岔镇、东坑镇、杨桥畔镇,周河镇、王渠则镇)2乡(黄蒿界乡、杨米涧乡)编制了总体规划,计划今年完成其余13个乡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我们调查的王渠则镇反映,他们镇据说上世纪90年代初搞过规划,至今仍存在省规划院,“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指导依据”。东坑镇作为县级重点镇,2000年以来先后两次聘请省规划设计院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总规详规覆盖全镇,小城镇建设搞的红红火火。子洲县2000年委托西北大学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了马蹄沟、何家集、苗家坪、三川口,裴家湾、老君殿、周硷等7镇的总体规划,城镇总规覆盖率达80%,我们调研的子洲县传统古镇老君殿镇和周硷镇都反映作过规划,但未见到规划,城镇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苗家坪镇则发挥其距县城近,交通发达的优势,被选为子洲县的工业集中区,正利用总规申报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吴堡县2007年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5个村的建设规划,今年还要启动县城总体规划的编修以及寇家塬、郭家沟、辛家沟三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我们去的寇家塬镇,将集镇建设寄望于焦化工产业园区的带动,郭家沟镇的规划工作则仍在计划之中。神木县2002年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包括锦界工业园区、大柳塔镇、店塔镇在内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对14个建制镇分别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城镇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相统一,相衔接的规划体系。2006年和2008年,又分别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和山西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神木新村建设规划和神木二村概念规划,下一步将在第三次修编县城总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一体两翼”建制镇和“一河两川”重点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重点农村小城镇建设工程有效推进,集聚辐射效应显著。我市有神木镇、府谷镇、定边镇、张家畔镇、宽洲镇、镇川镇、大柳塔镇七个全国重点镇,这些镇已在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指导下进入高速度发展阶段。由发改委安排实施的国债项目从2003年起对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投资,按镇实施。我市已有镇川、安边、三川口、杨桥畔等五个建制镇先后各拿到200—300万元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划系统按照省厅“千村百镇”建设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全市12个重点镇和120个重点村为重点建设整治点。各县区对此非常重视,在加快主导产业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道路拓宽硬化,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兴建文化、体育、卫生、教育设施和商贸市场,完善通讯网络,用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文明城镇群。靖边县东坑镇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确定了“以靖边县城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建材业及商贸服务业为主,建成交通便捷,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方向。小城镇建设与个体私营经济及乡镇企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先后融资6000多万
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已形成“三纵三横”的小城镇发展框架,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镇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个体工商户660家,并有8家市县龙头企业落户,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靖边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已经入驻该镇并启动建设。小城镇的资源集聚作用、商贸辐射作用和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土地经营上粮、经、饲三元结构同步规模推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向城镇转移,三分之一从事种植业,三分之一从事养殖业的发展格局。引进新建龙头企业42家,形成以畜、菜、薯为主的一村一品村15个,全镇羊子饲养量达18.5万只,生猪存栏4.8万头,奶业、兔业、禽业在特色村有了规模发展。自来水通村率80%,通电率95%,电讯覆盖率98%,柏油路通村率84%,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粮食总产3.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43元,东坑镇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市西部农业强镇。神木县从2000年起,就把大力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繁荣城乡经济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先后撤并了3个乡镇,乡镇数由22个减到19个,行政村由913个减少到629个。今年三月底,该县召开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及第二届民营经济博览会。提出要把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于领导重视,全民参与,神木县一批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强镇正在迅速崛起。我们这次调查的大柳塔镇,店塔镇和锦界镇就是位于该县“一体两翼”经济带上正在快速发展的三个典型城镇。店塔镇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投资环境等优势,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减少农民,以城镇化繁荣农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他们一方面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建设店塔工业园区和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人口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店塔镇为中心区,将10个川道行政村统一规划为五个功能片区,完善城乡交通网络,逐渐把店塔和神木新村连为一体,实现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向示范村集中。目前,该镇有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大集团公司入驻。镇村办煤矿17家,电石厂5家,砖厂5家,焦化厂8家,各类工商户2000多户。全镇农村人口11620人中,留守务农人口仅有2000人,9个山区行政村的人口已大部迁至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和店塔工业园区,农民均在煤矿参股,同时经营服务业或运输业,收入十分可观。200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2.67亿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实际要在15000元以上。靖边县杨桥畔镇,子洲县苗家坪镇,均得益于能源化工产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入驻和开发,小城镇建设搞得很热闹。杨桥畔镇的街市建设,苗家坪镇的千亩工业长廊和整村搬迁工程,寇家塬镇的行政村撤并工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点小城镇发展的事实表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小城镇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不但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无论是农业大镇东坑,还是工业强镇大柳塔、店塔都出现了外流劳动力回乡创业,小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向示范村集中的新动向。农业主导产业正在市场的有力带动下,趋优取精,向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农村劳动力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重组的现象已经显现。
二、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较多,困难很大。
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城镇建设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却是一个新课题,认识上,政策上,科技推进上,建设上存在准备不足,行动迟缓的问题应该是正常的。但从经济社会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形势看,处在城市和农村建设两大块结合点上的小城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起着牵动全局,承启上下,关系安危的关键作用,不但是城市形态的延伸和扩展,更是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龙头,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困难较大。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市到县到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规划不完善。总规覆盖率低,详规不配套,已形成的规划多是闭门造车式的政府规划,只规划市政建设,未规划产业开发,与规划主体实际相差较远,粗线条,低水平,可行度差,因而难以用来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三是责任未落实。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都表现出不明确,错位和多头管理等现象,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互不通气甚至互相矛盾,推拖扯皮,大家对“谁管谁建谁投资”说不出个名堂来;四是建设进度慢。除重点镇,示范镇而外,绝大部分农村小城镇,特别是无资源依托,无项目带动,无产业支撑,无经济实力的小城镇(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少数动起来的小城镇,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差,产业特色不突出,集聚辐射效应无从谈起;五是融资渠道不畅。表现在机制上,乡财县管,镇上没有主动权;社会资金利用政策机制不活;土地流转和社会投入缺少产业支撑和政策保障,动力不足;龙头企业不承担基地建设责任,产业不兴以及管理多头,申报无门,审批滞后等等;六是采空塌陷区居民和偏僻小村庄农民的迁移和重新创业问题十分突出;七是发展较快的小城镇,都存在着社会综合建设落后,经营城镇理念不强,城市特色不突出,流入人口管理不细和脏、乱、差等问题;八是农村小城镇作为基层行政中心,其领导在政治方面,县上要数字、要政绩、要窗口,农民要政策、要支持、要致富,至少六项帽子工程压在头上,处于风口浪尖上;发展方面,城市建设挂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挂不上,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严重限制了其主动创新精神的发挥,存在一种“有想法没办法”的无奈情绪。
三、对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归于一点,就是领导缺位,没有方向和动力。众所周知,农村小城镇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人认为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无关,是福利事业,形象工程,显然很离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这就把加快农村小城镇建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高度,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来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程去推进,作为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去完成。领导重视了,方向就明了,动力就有了,办法就多了,工作就推进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我市农村小 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充分表明规划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先行环节。“先规划,后建设”是必须遵守的建设原则。大柳塔镇深感已形成的规划赶不上经济发展,要第四次修编总规配套详规了。当前应设立“科技专项”,按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全面修编全市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统一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县驻镇——中心镇——建制镇——小集镇——中心村多层次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优化农村城镇化布局。要使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镇;要使规划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强镇;要使规划与商贸流通相结合,以密切城乡联系,实现商贸活镇;要使规划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以彰显特色,提升品位;要使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以加入城市体系,参与职能分工;要使规划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以涵养地气,增强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开辟一条突出城市文化、现代产业和社会事业的个性特征和景观特征,有活力,有品味,有特色的城镇化路子。当前要突出强调规划编制的超前性和透明性,规划者要亲临现场,规划要听取当地人的意见,规划成果要公之于众,让大家心里有数,规划文本要经县以上政府认可和人大批准,以提高其权威性。我们相信,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我市小城镇建设必然会按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中有效推进。
(三)落实责任,有序推进。从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看,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主体应是县级政府,管理主体也应是县及县以上的业务主管部门,而实施主体则应是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民。主体就是责任,就是义务。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发改委管,但其实施要以权威认定的总体规划为前提;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管理规划和建设,却不知道发改委有这一类国债项目。同时,在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方面多头管理,互不通气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反映了部门割据对推动工作的制约作用。县、镇对此也有意见。例如:市委、市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多个重要文件中都突出强调了“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项目由原主管部门监管的意见,但始终难以落到实处,责任虚悬,我行我素,项目推进不力,贻误大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县级人民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是规划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对农村小城镇建设有重要责任,理应从县域经济社会全局出发,依照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产业开发等进行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要彻底改变少数县不管不问,不置可否的现状。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土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有偿使用,坚持把城建管理中的“一书两证”制度延伸到建制镇等都是必要的。
(四)发挥优势,产业强镇。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重点。其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只能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本目标相一致,才有动力和活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开发加工营销,把基地、企业、市场联结起来,农民就不会冒很大风险去长途转徒,而就近聚集在小城镇为小康生活拼搏奋斗。人气,财气,运气都来了,小城镇就可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事实证明“找准特色,发展经济,工业强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店塔镇虽然处在煤田腹地,但他们能从资源及发展可能的差异性出发,将全镇分为兰炭产业化片区,煤炭片区,电力化工建材片区,运输、信息餐饮服务片区,旅游片区等五个各具特色,互补共进的片区,既有资源特色,又有产业特色,更具人文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显然,不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找准突破口,兴业强镇,小城镇也就徒有虚名,甚至萎缩下滑了。
(五)完善政策,增加投入。由于目前财政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少,中间环节多,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乡镇又没有综合配套开发的轨道,加上农民收入增长慢,参与和投资能力差,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财政而言,虽然有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领农业发展全局,但从中央文件到农民的实际行动是需要转承连接的,需要用地方特色具体化才有操作性,才能保证中央精神落到实处。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条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调“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话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三个坚持对于地方来说,就不能仃留在口号上,而要具体落实为投入的数量,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反哺”多少,“支持”多少?财政年度农业总投入增长到多少,“增幅”高了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份额有多少,占总投入的比例是不是超过了50%?三个“明显高于”是不是“明显”了?特别是第二条“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中,要求“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要求“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在这些方面,我市特定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全省甚至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不一样,陕西省确定的各类农业直补项目大部分榆林挂不上,从上边来的补贴我市农民得到的很少。在榆林的条件下落实中央政策,就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是尽量挤入省补盘子,把我们的粮食生产大县如榆阳、靖边、定边县以及省级养羊大县等纳入全省“重点产区”补贴范围等;二是按自己的实际“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市本级应按市上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别确定补贴品类和标准;县上按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型确定相应的补贴品类和标准,并及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尝到政策的甜头,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产业开发,为小城镇建设夯实基础。类似需要地方化具体化的政策规定在一号文件中随处都是。神木县在农村建设中实施了一项“双百帮扶”工程,组
织县境内的200户企业与200个村结成帮扶对子,着眼于改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总投入亿元以上,三年扶持200个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调查组认为,增加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金,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农业发展总盘子中,建村建镇同步推进以及专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基金或引导基金等办法应该是可行的。
(六)深化改革,跨越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形成新的人口聚居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方面的突出作用不但要求政策的有力推动和投入的倾斜安排,更要求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以及科技装备,市场准入,监管检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小城镇和城市之间的体制性壁垒,才能在制度的支持下,规范小城镇建设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强乡利民,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我们要抓农业调整,让农民富起来,抓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住进来,抓教育培训,让农民的知识多起来。努力发展高效农业,打造新型工业,完善城镇功能,为“三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市广大农村就会较快地摆脱困境,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2011年2月
第二篇:回乡调研
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回
乡
调
研
实
践
报
告
学院
专业___班
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回乡调研
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回
乡
调
研
实
践
报
告
2013理__学院 物理___专业一班 郭思佳____ 年 3月 2日__________
第四篇:回乡调研报告
回乡观感
时光飞逝,在我阔别家乡短短一年后,再一次站在灵宝街头时,我惊诧了„„一条崭新的商业街横亘在我的眼前!它的变化怎么如此之快„„„..我的家乡灵宝,四季景色分明,风光怡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灵宝地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且位于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这里留下了各个朝代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解放后,相继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属全国罕见,为稀世珍宝。其中有50万年前的动、植物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有夏、商、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珍品,著名的有东方剑齿象化石、陶乐俑、铜乐俑和宋 代彩塑群等。
昔时的灿烂,今日的辉煌。60年奋斗历程,60年铸就辉煌。60年来,灵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篇章。60年来,灵宝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两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带动社会事业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60年来,灵宝人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勇敢前行。奋力铸造“中国金城”。
1976年2月,以枪马金矿开工建设为标志,灵宝黄金工业拉开了发展序幕。1980年,灵宝黄金产量首次突破万两大关,1991年突破15万两,2002年突破30万两。从1984年起,灵宝黄金产量连续24年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之一。2005年1月,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灵宝“中国金城”特色区域称号。2006年1月,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直接募集资金10.64亿元,这是我国在境外上市的第二家黄金企业。目前,灵宝黄金企业在区外的探采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采选能力在5000吨/日以上。2007年,灵宝市黄金产量首次突破100万两大关,实现了再造一个“灵宝黄金”的目标。近年来,灵宝市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冶炼—加工产业链不断壮大拉长的良性循环。目前,灵宝市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达40家,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单一黄金生产向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转变。
打造中国果品产业第一大市。
1968年,灵宝苹果面积3.8万亩,产量1033.5万公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灵宝苹果大发展的号角。30多年来,灵宝果品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决策、两次创业、两次跨越”的发展历程。目前,灵宝果品面积由当初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104万亩,苹果年产量由3000万公斤增加到10亿公斤,产值由1200万元上升到17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3000元。果品产业已成为该市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灵宝果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加工业、运输业、贮藏业、销售业、包装业以及农资供应、食用菌生产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市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有41家,年果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产值25亿元,带动果农年增收3亿元。果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市辐射带动范围最广、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拉动力的支柱产业。
建设现代化的魅力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灵宝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和辐射力空前增强,城市建设已成为继黄金、果品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7年底,灵宝市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3倍和7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3%,城市化水平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40%。目前,灵宝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2007年,灵宝市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城市功能需求出发,将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为“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自然和谐、适宜人居、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并确立了“北进东扩、发展两翼”的总体框架,全力推进北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西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叫响旅游品牌。
灵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改革开放以来,灵宝市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不断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灵宝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截至2008年,灵宝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如今,随着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市区内及周边的地区的绿化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全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整个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穿衣讲究时尚、高档;吃饭讲究新鲜营养;居住追求小楼洋房;出行讲究安全通畅;生活日用样样俱全;娱乐讲究文明高尚。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阔别家乡一年之后,我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我看到了它光明的未来。
姓名:***
第五篇:回乡调研报告
关于贺庄村花生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研地点: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贺庄村
调研对象:贺庄村民、村干部及相关人员
调研时间:8月8日——8月14日(不包括前期筹备,后期整理期)调研方式:访谈式为主
贺庄坐落于新野县沙堰镇,辖五个自然村——贺庄、孙堰、五柏庙、焦楼、徐庄,13个村小组。当地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亩产500斤以上,收益较高。时值90年代初,全县经济作物种植主抓棉花,并且任务分至各乡镇,各村庄。而棉花在贺庄种植的历史表明它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产出不抵投入。为此,较早树立商业理念的原村支书徐明珠顶住层层压力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始考虑花生的增殖效应,决定走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一体化的道路,让农民‚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尽快的富裕起来。并于1991年底酝酿,1992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村首批股份制企业之一的‚农工商贸公司‛,开始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1993年,支书徐明珠再次提出声震全县的‚5512‛工程即户均种五亩花生,养五头猪,拥有一辆花生剥壳机,人均净收入2000元的发展目标长远规划。自此,贺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今天的贺庄已今非昔比,用繁荣的乡村来形容最为贴切。贺庄现有约3600人,800户左右,不下于250台花生剥壳机。具有发厢能力的个体户27个,客户50个上下,年发厢能力约1000厢,单花生一项年产值几千万,利润几百万,利税几十万。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养猪厂、养鸡厂、棉纺厂、饭店、农机配件中心等一大批个体户兴办企业及配套设施。贺庄拥有几十万资产的个体户不在少数,全村占用全镇用电量的3/4。全村有电话600余部,平均1.2户一部,手机上百部。村中楼房林立,居民家电齐全,时兴高档用品也正在走入千家万户,富裕起来的贺庄人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花生产业繁荣了贺庄经济,带富了一方农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周边地区也有重要的启示,它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
首先,它有利于盘活私人资本,优化资源配臵,搞活农村经济,走以农助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贺庄90年代初已拥有个体户21个,但经营范围窄,规模小,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的地步。农民的闲散资金多存于银行,不能转化为资本,实现产业升值,农民的市场观念还很淡暴而花生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农户的资金可以投入产业链,实现投资生殖。村土地花生种植面积节节攀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种植。现如今全镇6.5万亩耕地,60%左右是花生。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工农结合共同发展。
其次,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农工潮的出现明显的缓解了这一压力,一方面它繁荣了城市经济,改善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年为农村输入上百亿元的资金,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得力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就被各级政府列上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程长抓不懈。在这条路的探索中,贺庄无疑走在了前面。现金的贺庄无一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反在花生收获季节,每天尚有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邻村、邻乡镇的300余名农民走进村庄,用自己的汗水换取财富。贺庄人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部分年轻人开着‚时风‛运输车四处收货,还有一些组成搭档专门从事花生剥壳工作,老年人、妇女、儿童都可以加入花生剥壳后的筛选工作,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的目标。
再次,它有利于创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当地经济。以最低标准,一辆花生剥壳机年创造税收1000元计,政府就有近30万元的财政收入。利用这些资金,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便民利民的大事,正确引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切实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目前沙堰镇政府没专门成立了花生办公室来负责全镇花生产业的管理工作,为继续搞好搞活当地经济而努力。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镇政府为解决贺庄花生剥壳及深加工带来的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在当地专门建立了四个110千伏的变压器。
另外,贺庄人走出了一条在当地独有特色的农村致富路,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新野提起农村特色产业无人不晓贺庄的花生产业。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打造了贺庄经济实力在全县的知名度,并被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典型上了《人民日报》、省电台、《南阳日报》,录制成长篇纪实片《沸腾的乡村》等。正是花生产业提高了贺庄的知名度,造就了贺庄人的自豪,充实了农民的口袋,使贺庄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农互助全面发展的小康之路。现如今,以贺庄为中心,花生产业开始向周边边地区辐射,花生剥壳机已开始大量进入临近的孟营、赵堰等村庄,并进一步向外辐射到樊集、施庵等乡镇。而花生的种植早已冲出贺庄,冲出沙堰的范围限制,周边的乡镇,新野周围的县市均在大量种植。效益在逐步显现,花生产业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借助花生产业的发展,贺庄人开阔了视野,树立了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理念,积极地走出去,寻求更广阔,更有前途的发展项目,形成一条主线加多条辅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花生产业做宽、做深、做大的同时,发展其他副业,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富裕的贺庄人在农闲季节纷纷走出去联系客户,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精髓引进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花生接收客户从无到有直到今天的五十余个贺庄人的足迹遍及四川、福建、广西、东北等地区。榨油厂、花生米加工厂、饲料厂、养猪养鸡厂、棉纺厂等个体户兴办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农机配件中心、饭店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健全,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在不断的营造,贺庄经济发展的列车已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美好的未来在吸引着贺庄人的目光,引导着贺庄人的步伐。
然而,贺庄经济要想谱写新的童话,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阻遏因素,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深练内功,精补外功,以更健全的体制,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市场的竞争,赚取更大的利润。
交通不便是贺庄经济发展首要的制约因素。‚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当地农民都懂,也都深晓其真谛。基础设施不健全,道路不通,货物外运就面临诸多问题。十多年来,贺庄人饱受其苦,一直有着热切的修路愿望,但缺少一个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领头人来主持大局,愿望也终归成了愿望,久久不能成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算困难。在调查中,许多贺庄人表示他们愿意出资,只要有一个群众信的过的‚领头羊‛站出来或一个体制健全,财务透明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村支部出面一切都好商量。现今的路是部分贺庄人自己拉砖拉沙垫出来的,但一下雨雪依然泥泞难走。路有两条:一条是贺庄——赵堰——县级公路——省级公路;一条是贺庄——孟营——省级公路。两者择其一即可,就实施难度,经济效益而言,贺庄人更倾向于第一条。下一步,贺庄人必须群策群力来
共同解决交通问题,否则,贺庄的腾飞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缺乏有利的支持。路,无疑是贺庄人的一块‚心博。
中国企业的创建、发展、壮大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四大国有银行全面推向市场后,为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分取更大块的‚蛋糕‛,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收缩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足额的力量投入到城市中去,农行自然也不例外。而自称‚架起城乡经济桥梁‛的农村信用社在实际上也只发挥着将农村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中的作用,其对农村提供的贷款规模小,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况且,其向商业银行过度的步伐已在有些省市拉开序幕,将来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谁来填补岂不令人担忧。在贺庄,贷款难是普遍的现象。银行贷款有严格的程序和严密的抵押制度,这怎能不令农民望而却步。何况,利率高于利润率,农民无钱可赚,贷款自然行不通。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先收取3%的风险金,余额交给贷款人,月息0.8%。首月不能归还贷款次月即升为1.1%。当然这还刨除能否贷来的因素。即使有些年份生意好做,利润较大,其正规渠道贷款的可行性也不大。因而高利贷依然盛行,其月利率维持在1.0-1.5%之间。而且期限较短,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所以,贺庄花生产业要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
搞活农村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缺少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这一点在贺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也很明显。现有花生客户是个体户自己联系的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引导;经济发展而道路不通少不了政府的责任;花生剥壳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花生播壳征税缺乏明确的标准,透明度低;花生产业深加工,多元化的发展缺乏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有中原大地‚四朵金花‛之称的南街村、竹林村皆是如此。贺庄经济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花生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但增殖率不高,深加工效益低,设备季节性闲臵,多元化进程过慢。花生的用途甚广,其主打产品是花生米、花生糖、花生糕、榨油等食品工业。此外,饮料业、医疗保健业也有应用。而如今,在贺庄只有数量不多的花生米加工业、榨油业等,广度、深度不够。另外,除了花生果,花生叶、杆、壳都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均可用于饲料业,养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拉宽拉长产业增殖链条。花生属于季节性作物,与次相对应,花生剥壳、加工多限于秋冬两季,春夏既成淡季,剥壳机等加工工具闲臵。而由于未找到更多赚钱的机会,农户购买的‚时风‛牌运输车及其它农用车在春夏季节就无作用发挥,许多农民除了地里活之外就闲在了家里,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贺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多元化,寻找可四季劳作或春夏季繁忙的其它副业来安臵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
目前,贺庄花生外销渠道如下:
货 27个 货 50余个
终端(中小个体户)══发货者(资金雄厚,对外联系较广的个体户)══客户
钱 钱
由此可以看出,货出到钱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多数在20天左右,这就存在一个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周转不灵对中小个体户而言说的上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可能收购农户的花生而不付给现金。因此,他们的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另外,这里还存在一个违约风险,货从终端到发货者再到客户并无契约、协议、合同的约束,也不开收货证明,仅仅凭积累起来的信誉办事。而花生市场的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随行就市论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必然挑战个人信誉。眼下,出现价格波动多依靠客户与发货者的协调论价而无法律保证,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界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因此,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货物外销的法律保证是贺庄人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贺庄现有经济的发展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总体而言其成功性无可争议。不过贺庄人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领潮儿,使其花生产业经久不衰,经济发展再迈一个大台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更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策略迎接市场中的风风雨雨。
第一,适时转变经营战略,变产品经营为品牌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来发展名牌,维护名牌,延伸名牌,实行品牌营销。老书记徐明珠认为:贺庄花生剥壳机的数量和规模增长的潜力已很有限,产品经营也比较成功,必须转而进行品牌营销。现在不仅要继续修练内功,精补外功,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而且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搞好宣传工作,把花生产业作成名牌,然后进行品牌的延伸工作。现在,贺庄的花生产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距离品牌战略的需要还相距甚远。因此,要注重多种宣传工具的应用,舍暂时利益而求长远(在调查中,许多人因税收、管理费等问题竭力压低产量产值,害怕宣传报道)。借助媒体、广告、因特网(一些村民已开始购臵电脑)、人际关系网等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战略。
第二,‚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者说,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主观上并不存在。‛‚除非出现一个能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全心全意代表他们共同利益的‘带头人’如南街村的王洪彬,竹林村的赵铭恩那样‛(摘自《黄河边的中国》)贺庄花生产业的过去和现在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而其将来则必须突破这种思维的限制。1992年3月,‚农工商贸’公司的成立是贺庄人的骄傲。然而效益一出来,农户们就纷纷撤股,自己单干,没有人能挽救它的存在与辉煌。难怪有人形容中国人做事好似‚打麻将‛习惯于各自作战而潜意识里就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大概1994年公司倒闭,之后,贺庄个体户的数量突飞猛增,纷纷从事花生剥壳业。他们各自为战,规模太小,管理、经营、销售的成本太高,效益远不胜昔。然而它满足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存在至今。可随着生意的做大做活,越来越多的贺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才能减少市场风险,才能得到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利润。可联合的路该怎样走呢?它象以上所述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名牌战略的实施一样需要人来负责,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来充当‚领头羊‛,甘心为农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私利呢?谁是贺庄人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人选呢?谁是贺庄的‚王洪彬‛,‚赵铭恩‛呢?贺庄人不能不去思索了!
企业成功的路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是共同的??质量过硬。贺庄现今的花生产业属于粗放式经营,人们的质量意识欠缺,不能满足外销的需要。贺庄曾有一个体户,买了一台电脑尝试搞网上营销,发了邮件给客户。客户很快回复,并附上了质量标准和详细的交易事项。可该个体户看后,连连叹气。因为客户的质量要求自己远未达到,交易自然失败。可见,没有质量保证一切只是枉然。要
想扩大销售额,实现出口创汇,必须提高花生的质量标准,引进国内、国际花生市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以诚而立,市场经济同样呼唤诚信。商场如战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兼具诚信的品质和高超的商业智慧。十多年来,贺庄有多少人是昙花一现呢?没人算过,但肯定不少。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葬送了自己的生意市场,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信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志在高远的贺庄人须谨记在心。
此外,为避免因资金分散造成的竞争秩序混乱,竞争力不强的弱点,村民对入股重新筹建股份制龙头企业也有所考虑,对政府转变职能,创造环境,引进外资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