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5: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摘要:艺术能力不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技能,而是一种能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的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艺术评价与反思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等”。

关键词:艺术能力艺术教育目标取向艺术表现创作能力

《河北省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部分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设想:

(1)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2)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3)以活动为特征的课程组织;(4)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5)以发展为准则的课程评价。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及新教材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时,我们要探讨的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如何开展;如何处理主题活动经验与艺术方面的技能经验;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即如何在发展幼儿观察、探索、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呢;在探讨这一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

一、什么是艺术能力?

藤守尧先生对艺术能力的描述是:“艺术能力不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技能,而是一种能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的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艺术评价与反思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等”。

二.艺术教育的定位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三.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调节剂。开展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时,讲讲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讲讲家乡的发展、变化,最后唱唱《大中国》,衬托主题活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开展,这首歌的作用是诱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手段,为主题活动的完满开展提供多种幼儿喜爱的途径。如做小班的《蛋宝宝》主题时,让幼儿做做歌表演《小鸡出壳》,画画彩蛋,这些活动起到了为主题活动服务的目的。在主题活动中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中介都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综合艺术教育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即如何在发展幼儿观察、探索、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

(二)综合艺术教育综合什么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应该实现三方面的综合:

第一,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例:大班舞蹈《竹竿舞》。以前,教师先教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再在动作基础上学习舞蹈的组合。现在,如果我们把这一舞蹈放置在它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让儿童了解《竹竿舞》的起源、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跳此舞、跳舞时着什么服装、用什么道具、每个舞蹈动作代表了什么文化含义、这个舞蹈应该和什么音乐相匹配等等,从而使儿童更好地了解《竹竿舞》,更容易、更自然地掌握舞蹈动作。《啤酒桶和小老鼠》就是一个与其他学科沟通得较好的活动。借助故事欣赏及游戏,运用多通道参与的原则,听听、说说、做做、玩玩等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活动设计介绍)

第二,促使儿童建立各种感觉以及感觉与知识、智力的整合。应该说,各种感觉的交汇融合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与单一的感觉相比,它能够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乐演奏一定要依靠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同样欣赏者也只有调动了全身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艺术。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鼓励儿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参与艺术活动,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荷幼——我设计的鞋)你看,这是在关于“鞋子”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物、图片等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后,自己设计的多种功能的鞋。(黄颖岚——变变变)这是孩子们用身体动作变出的各种建筑和物品。这样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整合性感觉、整合性理解的形成,使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迸发出更多的想像与创造的火花。

第三,构建完整的艺术活动。艺术的感知、创作与反思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就不可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没有创作,也不可能表达、提升人的感受;反思则可以梳理人的思想情感,并进一步激发感受和创作的欲望。综合艺术教育则把儿童视为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这种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春姑娘》活动介绍)

(三)综合艺术教育的艺术性

综合艺术教育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气氛。但给人的一个感觉是艺术性有所缺失,儿童的艺术感受、欣赏和创作水平并未提高。我认为这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忽视了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艺术的本位地位与工具地位倒置。很多教师把艺术当成儿童了解和获得其他知识、提高道德水平的工具。比如,综合艺术活动“如果我能飞”,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儿童感受风筝艺术的美,并进行风筝的设计、制作和装饰。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连接,似乎遗忘了艺术活动的目标,大讲飞行的科学原理。结果是本末倒置。其实,综合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连接的目标在于还原艺术生成、发展的生态环境,让儿童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感受、理解艺术,为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再以《啤酒桶和小老鼠》为例,在注意了学科间整合的基础上,我们不能遗忘幼儿音乐发展目标的达成:听辩音乐的快、慢,强、弱的能力。通过类比联想理解音乐的能力等。二是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一艺术活动都必须具备艺术感知、理解、创作三个环节,有了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才有利于着手创作,同样创作也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尝试、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反思和评价应该即时地穿插在教学中进行。

(四)综合艺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综合艺术教育强调儿童自主发展、自主创造,决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关

键是我们要思考教师应在何时何地发挥何种作用,才能既满足儿童的自主发展,又不丧失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艺术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状况:一是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安排详尽的教学环节;二是在创作中完全放任孩子,教师游离于活动之外。其实,这两种状况都使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偏差。当孩子想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但又缺少一定的技法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最适时和最有效的。而且可以把技能学习也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付红——会变的鱼)主题活动中,孩子对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下了他们喜欢的“鱼”。(第一组)这是什么鱼呀?孩子们显然没有画出不同鱼的特征,于是教师组织孩子去海洋馆,收集有关鱼的资料,观察不同鱼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又画下了他们喜爱的鱼。(第二组)鱼还有好多本领呢!能不能让它们变得对人类更有用?教师给予幼儿多种变化的方法,孩子们画出了好多变化的鱼。(第三组)教师的作用还在于给幼儿什么样的技法?(学幼——西藏舞)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发展技能的契机。《假如我有翅膀》——各种有翅膀动物的飞翔动作,画、制作各种有翅膀的动物,创编诗歌。

(五)综合艺术教育的样式

目前在综合艺术教育实践中有这样几种较好的样式:

1、异质同构式。这是在异质同构理论指导下,寻求各艺术间相通,相同部分的统合,如相同特性的情绪情感,对称、均衡、反复等相同的形式结构,从而产生整体审美效应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

2、主题探究式。这是围绕特定的主题,融合各艺术门类、沟通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倡导儿童自主探索、创作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这些主题可以是从自然、生活等领域中选取的人文或科学主题,也可以是各艺术学科的主题。现在比较多的是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形成的巨型的综合艺术教育,如围绕“我们的家乡”这个主题可以从某一艺术学科入手,让儿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和表现对家的体验。(这是孩子们在用体态动作设计建筑)从学科主题也能开展综合艺术教学,如欣赏三首风格迥异的《小鸭的歌》,教师让儿童想象三首乐曲的画面效果,评价每首乐曲,并讨论曲式结构和曲调性质等等。

3、设计学习式:这是一种强调应用性,强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和问题,儿童自主设计并实践操作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如让儿童为自己的房间设计装饰,(插入图片)策划一台文娱演出等(插入图片),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的能力。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毛新巧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自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学前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为培养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建构了多种适合本地区的课程。尤其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我们幼教工作者解决了一些贯彻《纲要》时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的困惑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幼教改革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前进中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2】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仍存在的问题。其具体 表现是:

1、“小学化”教育倾向。教育内容上:把识字、写字当成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全部; 把前书写(书写准备)理解成写字教学。教育方式上:”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控制”的集中教育活动居多。

2、“绝对化”教育倾向。幼儿教师勤于学习,但有的常常会一哄而上的“跟风”。一时间把“绘本教学”当成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全部。

3、“片面性”教育倾向。如目前早期阅读存在着几个误区:(1)把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教育划等号;(2)把图画书阅读与图画书故事复述划等号;(3)把阅读图画书与看图说话划等号。

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师,阻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因此而受到限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应当从了解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入手。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3】

二、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是什么?

第一个趋向是:

(一)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趋向

1、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认识。语言交流行为逐步从模糊到清晰; 语言交流的类型逐步扩展和增加;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随着交往倾向和言语行动类型的增加而得到发展。

2、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带来的信息。

从质的角度评量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评价指标:第一个是语言交流行为表达的清晰度;第二个指标与儿童学会并使用新的交往倾向类型和言语交往行为类型有关;第三个指标可以考查儿童对交往情境的敏感度和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

汉语儿童与美国儿童相比,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为:较早出现“讨论当前关注问题”的交往倾向类型,并且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协商当前要开展的活动”的类型比较少。“讨论当前关注问题”时,汉语儿童较多使用的是“肯定回答”、“陈述解释”;较少使用疑问质疑的方式来参与讨论。中国的孩子由此会成长为很好的接应话题的“讨论者”;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主动协商”、“大胆否定”和“善于质疑”的行为形成就受到影响。

【4】

3、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带给语言教育的信息。

第一,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第二,如何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第三,如何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5】第二个趋向是:

(二)重视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发展趋向 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

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丰富幼儿口语的过程中增加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性;围绕故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策略;创建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尽早发现幼儿阅读困难,提供支持性帮助。

(三)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支持幼儿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

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为《纲要》与《指南》语言教育内容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接下来就让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新课程理念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呢?

【6】

三、新课程理念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要求

(一)《指南》中对语言领域的论(概)述是 :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7】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8】我们将

(二)《指南》与《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做一个对比

《纲要》语言领域目标有5条: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9】《指南》语言领域目标 在《纲要》语言领域目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与调整,《指南》中的语言领域目标制定了“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两个子目标,使语言领域目标更为具体、清晰、明确。

子目标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 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10】子目标二 : 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巧。

下面我们讨论第四个问题: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11】

四、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一)领悟幼教真谛,回归幼教的真实情境。首先要弄清楚是幼儿为教育服务还是教育为幼儿服务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求真的精神。坚持以幼儿为本,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全面的、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指南》中语言领域教育建议是:(1)创设自由、宽松的幼儿语言交往环境;(2)注意成人的语言表率作用;(3)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与条件;(4)正确认识书写准备。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真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情境基础上的。什么才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真实情境?它就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真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情境是会也必须允许幼儿发生学习错误的,教师应当善于捕捉语言教育活动中的错误,使它变成“美丽的错误”。

【12】

(二)树立建构性的教学观,积极支持幼儿学习。“教”应当是幼儿主动地、建构地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成人应当是幼儿学习的积极支持者。我们应当为幼儿建构学习支架,首先是科学合理设置园本化课程;第二就是要关注与研究“四个解读”即:解读《纲要》、《指南》语言领域目标、解读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解读语言教育内容与解读有效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帮助幼儿建构学习,让幼儿学会学习。

【13】

(三)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品质。

——摘自《指南》

案例1 :中班语言活动《小熊过桥》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摘自《纲要》

一般的儿歌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是:(1)以教会唸儿歌为唯一目的。教师采用的多为“灌输式”、“高控制”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是一句一句的教,幼儿只是反复地机械模仿,幼儿念起儿歌来毫无表情,一字一顿或带拖腔。(2)为了改变幼儿纯粹的机械模仿学习,教师花了许多精力,设计精美课件、创设教学环境、设计了许多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试图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达到能够连贯的、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目的,但效果不尽人意。单个问题的提问,幼儿都回答的很好,可是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后面环节幼儿的学习起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尽管教师十分尽心,结果幼儿到最后仍然无法脱离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可能大家会问:我们采用了这么多的教学方法,提供了这么多的教具,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明明孩子回答的都很好,怎么孩子最后就学不好了呢?究其原因:教师更多的是从自身“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没有从幼儿“学”的需要角度来考虑。教师每朗诵完一遍儿歌就急着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这样零零散散的倾听回答,幼儿根本就没机会把儿歌听清楚、听明白。没听清楚、没听明白就记不住,记不住怎么理解儿歌,没有理解儿歌就没有感受与体验,因此,哪里会有表情的朗诵产生呢?

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活动计划与活动录像)

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

班级:长春市委机关幼儿园高级b班 时间:2011.11.21

执教:福州市儿童学园 魏林彤 指导:福州市“毛新巧”工作室 毛新巧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

【设计思路】《幼儿园《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是提高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儿歌语言简练、内容有趣、形象生动,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受生活经验、学习特点的限制,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还不能充分理解、感受儿歌的内容、意境和情趣,不敢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需要,我选择儿歌《小熊过桥》作为学习内容。儿歌《小熊过桥》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受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及情趣,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愿意大胆表达与表现。我试图通过设疑的方法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采用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形式的倾听作品,自主感知理解儿歌内容和情趣;以图示梳理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与表现,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大胆表达、表现能力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学习儿歌活动,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

2.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小熊在同伴的鼓励下由害怕到勇敢的心理变化。学习词组:立不稳、站不牢等。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大胆表达、表现能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过各种桥,已有走荡桥的经验和感受。2.物质材料准备:(1)录音机、磁带等

(2)教具:可操作性挂图一幅、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设疑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美丽的森林里,河水哗啦啦地流,河上有座小竹桥。如果你走在小竹桥上,会有什么关感觉?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并表达。

二.多种方式欣赏儿歌。(帮助幼儿自主感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情趣)

(一)通过范诵、配乐朗诵、欣赏图片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儿歌,帮助幼儿熟悉儿歌内容,初步欣赏儿歌优美的意境。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师:请小朋友听听儿歌里都说了什么? 2.教师配乐朗诵儿歌。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听听,小熊过竹桥时心情怎么样?是怎样做的? 3.教师结合挂图朗诵儿歌。

师:请小朋友再认真听听,谁来帮助小熊?它对小熊说了什么?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1.幼儿两两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儿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教师用图示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熟悉、理解儿歌的内容,以动作表演形式支持幼儿感知理解词组:立不稳、站不牢等。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儿歌。(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儿歌内容,大胆表现儿歌情趣)

1.看图示朗诵儿歌。(幼儿熟悉儿歌内容)

2.师幼看图完整朗诵儿歌。(幼儿初步体验理解儿歌情趣)

3.初步学习有表情朗诵儿歌。(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情趣,重点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小熊在鲤鱼的帮助下从害怕到勇敢的心理变化)

幼儿讨论,理解、体验小熊过桥害怕的心情。师:小熊过桥时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幼儿两两表演,大胆地表现小熊在鲤鱼的鼓励下勇敢地过桥。师:鲤鱼是怎么鼓励小熊的?小熊是怎么过桥的?

4.幼儿完整朗诵儿歌。(幼儿尝试大胆表现儿歌的情趣)四.结束:结合诗歌进行勇敢教育,鼓励幼儿做个勇敢的孩子。

师:小熊勇敢地走过了小竹桥,小朋友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附:儿歌《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河里鲤鱼跳出水,有只小熊来过桥。对着小熊高声叫:

立不稳,站不牢,“小熊,小熊别害怕,走到桥上心乱跳。眼睛向着前面瞧!”

“妈妈,妈妈快来呀,一二三,向前走,快快把我抱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活动反思:此活动采用了“三种支持”。“倾听支持”:通过连续3次倾听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幼儿进行着自主学习;“理解支持”:用操作性强的教具挂图,“桥”能动、“鱼”能跳、“熊”的脸能变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表达支持”:运用图示法、动作表演法等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由前向后退,结果,教师不示范,幼儿依然能兴致盎然地有表情地朗诵,这就是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理念带来的良好效果:幼儿自己获取信息学习,从而获得了终身发展的能力。

支持幼儿进行积极的语言交往——注重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活动中安排了多次的幼儿互相讨论、两两交流活动,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

支持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与能力——幼儿连续3遍带着不同要求与问题倾听与欣赏不同形式的教师朗诵。能够学习认真听、听清楚了才明白,明白了才理解,理解了才能有感受。

支持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连续3遍倾听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与问题的欣赏教师朗诵。幼儿是自己听清、听懂、听明白并记住的。

支持幼儿学习“合作学习”——幼幼互动中的“讨论”、“交流”、“表演”,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共同梳理”等环节都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学习合作学习。

支持幼儿学习儿童文学作品——认真倾听充分自主感受儿歌;讨论交流、梳理记忆儿歌;看着挂图、符号图示熟悉学习儿歌;重点、难点部分创设情景让幼儿迁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与表现儿歌。

支持幼儿学习前书写、早期阅读的基本方法——我们新创的“符号图示法”充分发挥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它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极好“桥梁。

案例2:大班语言活动看图讲述《大象救小兔》(活动记录文稿)

看图讲述活动是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它是早期阅读的基础,也是将来进入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看图讲述活动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是:(1)许多幼儿看不懂图,说起话经常是颠三倒

四、没有逻辑性。(2)幼儿讲述不生动,语言单一。幼儿讲述雷同的多。此活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支持幼儿学习自主观察、阅读图片的方法;支持幼儿学习连贯、清楚的讲述;支持幼儿学习较生动地讲述。

活动名称:领域活动 大班语言活动——大象救兔子 设计者福州市儿童学园 赵葵 指导:毛新巧、叶钟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交流的乐趣。”“鼓励幼儿大

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本班幼儿多数喜欢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观察出图片的主要情节,进行简单讲述,但观察还不够细致(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对情景的扩展性想象讲述(如:人物对话、动作)等方面不够生动。

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学习需要,我选择了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这一内容,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学习自主阅读,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因此,我试图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细致观察的方法,以符号梳理、动作表演等支持性策略,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体验与同伴分享自主阅读的乐趣,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活动目标:

1、积极地参与看图讲述活动,体验和同伴分享自主阅读的乐趣;

2、学习细致观察图片,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活动准备: 三张大幅挂图、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幼儿两人手一套小幅图片、小红旗若干。活动过程:

一、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大胆表达。

1、以谈话引入,激发幼儿自主阅读与交流的兴趣。

师:小朋友按顺序仔细地把三幅图看一看,连起来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3、幼儿两人一组观察三幅图,进行自主阅读交流活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阅读讲述,并观察、了解幼儿现有的讲述水平。

反思: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高,多数能按自主阅读的方法先观察图片再讲述;中等水平的幼儿能讲出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及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力弱的幼儿则能简单讲述。说明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宽松的阅读环境和自主阅读方法的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起到支持幼儿有目的阅读的目的。]

请个别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师:谁愿意把故事大声讲给小朋友听,听的小朋友要仔细听听,他说的好在哪?

幼儿讲述:一天,老虎发现三只小兔,三只小兔很害怕老虎,大象就救了三只小兔。老虎被大象发现了,大象用水喷到它身上,老虎很害怕,就说;“快停下来。”三只小兔很高兴。

4、集体评价讲述情况,教师根据幼儿的评价梳理连贯讲述的要素。师:谁来说说她讲的好在哪里?

幼:“她有用上好听的词,比如:害怕、喷、高兴。”

幼:“她说的很连贯;有说出故事的结果;还说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师和幼儿一起小结:要讲出故事的开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这样才讲得完整。

反思:教师通过幼儿之间的评价,培养幼儿的倾听同伴说话的习惯。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做到连贯、较完整的讲述,在细致观察图片、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还很欠缺,因此我采用了一系列支持性的策略,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二、启发幼儿按顺序细致观察图片,多形式支持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师:要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好听呢?我们来仔细看看图片吧。

1、观察图一: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图片内容。师:老虎是什么表情?是怎么做的?小兔是什么表情?又是怎么做的?

幼:老虎看起来很“凶猛”,张开大大的嘴巴在追小兔;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锋利”的爪子;好“可怕”的老虎„„

师:它是怎么追小兔的?(师用体态演示)

幼:它从树后跑出来;它从树后爬出来;“蹿”出来(幼异口同声)。师:瞧,小兔发现了是怎么表情?又是怎么做的?

幼:小兔赶紧跑,边跑边喊——快跑呀,老虎来啦;小兔看见老虎蹿出来,“拔腿就跑”;小兔“转身就逃”,还喊——老虎要来吃我们啦,快跑~;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讲出动物的动作、表情。

反思:我运用指图观察的方法,开放性的问题和辅助性小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还运用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启发幼儿恰当的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运用到图片讲述中,使讲述更生动。]

2、观察图二: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学习细致观察图片,并想象用动作、语言来表达图片内容。

师:小兔逃到哪里?

幼:小兔逃到对岸;小兔逃到小河边;„„

师:小兔是怎样向大象求救的?大象是怎么救他们的?小朋友仔细看看,两两小朋友可以互相扮演动物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反思:我采用幼儿互相扮演动物表演的方式,并启发他们运用“伸、翘”等词来形容大象的动作。小朋友会说:“大象伸长了鼻子,翘起小小的尾巴像一座桥,让小兔跑过去” 使讲述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将语言和艺术领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想象图片中动物的动作、语言。

3、观察图三:教师启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动作、表情,互相讨论讲述故事的结果。师:老虎追到小河边,结果怎么样?小朋友互相讨论讨论,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幼:大象“吸”了很多水朝大老虎“喷”过去;大象还用腿“踢”老虎,说——看你以后还赶欺负小动物!

师:结果呢?

幼:大象被老虎“喷”得眼睛都睁不开;老虎“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老虎说——饶了我吧;小兔“欢呼”起来;小兔说——太好了,谢谢到大象伯伯。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讲出动物的动作、表情。

反思:学会了观察图片的方法后,采用了幼儿两两互动讨论,在宽松的氛围里交流,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学习较为生动地讲述图片内容。

1、师幼共同提出相互交流的要求:(1)为故事取名。

(2)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要说得连贯完整,还要说出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它们说的话。

(3)互相听时,给有进步的小朋友奖励一面红旗。

2、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反思:第二遍的讲述,幼儿兴趣更高,不仅会运用生动的词,讲述动物的表情、动作、对话,想象心理活动,有的幼儿还会督促旁边的小朋友要用上好听的词讲述。老师强调给有进步的小朋友贴红点,小朋友讲述和倾听都特别认真。]

4、集体交流。请个别幼儿连贯、生动讲述,集体分享。幼儿讲述:

一天,三只小兔在草坪上玩,突然,一只大老虎扑了过来,小兔看了飞快地跑走了,他们跑到一条小河边,对正在洗澡的大象说:“大象伯伯,能救救我吗?”大象伯伯说:“我该怎么救你呢?”小兔说:“你把鼻子伸长做成一座桥,让我们过去吧”大象就伸长鼻子放在另一边草坪上,一只小兔马上跑到大象的背上,其他的小兔也跑过了小河。大象吸足了水,等老虎跑过来,一脚踢过去,把老虎踢倒在地。过了一会,又吸足水喷到老虎脸上,老虎说:“啊呀,我最怕水了,能不能停一停呀”,大象伯伯一直喷,直到把水喷干净,才停下来,最后小兔们乐得笑呵呵。

反思:比较前后的讲述,幼儿通过隐性、显性、幼幼互动等一系列策略,幼儿能有选择的运用描述表情、动作的词和对话进行讲述;能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用不同的语调表现动物的心理活动。幼儿讲述更加大胆、自信,初步学习了自主阅读的方法,效果良好。]

四、延伸活动:如果没有遇到大象,还有谁来救小兔?如果谁都不在,小兔该怎么救自己?回班后小组共同编一个好听的故事。

[反思: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活动点评 毛新巧 福州市儿童学园 小中高

1、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赋予旧教材新内涵、新要求的特点,突出了看图讲述与前阅读的学习关系。

2、在活动计划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了活动前的反思过程:

(1)“设计思路”清晰、正确,很好地体现了“三解读”。即解读《纲要》的要求、解读班级幼儿的已有的水平、解读教材。“三解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由一般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2)“目标”体现了准确、明析、操作性强的特点,且具有语言教育前沿改革的特征。将看图讲述与前阅读紧紧相连,以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与自主阅读习惯为主,将学习细致观察、想象描述为重点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准备”简便实用。注重提供有利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材料,如:教师备用了大挂图及梳理符号标志,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套的小图等。

(4)“过程”: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引导与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引导幼儿自由地自主阅读—→支持幼儿学习生动地讲述—→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方式讲述—→最后在活动延伸中提出开放性问题供幼儿思考。

3、活动实施与反思中,教师的目标意识强,能很好地把握每个环节的主要目标,观察点准确且落实,能及时了解幼儿学习水平及出现的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互动策略,并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整来推进活动顺利进行,支持幼儿有效学习,尤其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1)注重师幼互动策略的灵活运用。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自主阅读,到多形式支持幼儿细致观察图片,学习用生动的词汇描述,并生动讲述,教师再用符号记录的方式来梳理讲述活动的要素,进一步引导幼儿运用已学习的方法与丰富词汇再次进入自主阅读,最后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给予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均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支持策略。

(2)注重引导幼幼互动合作性学习。通过幼儿两两讲述、小组合作讲述、幼儿之间学习互相评价的方法,既提供了更多说的机会,也发挥了同伴教育资源的作用。

案例3: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照片资料)

如何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最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也是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1.国旗下谈话

2.户外活动——小太阳广播站

3.小小旅行团

4.一句话新闻

5.爱心电视台

6.小小报餐员

7.游戏活动

8.阅读活动

9.宝宝日记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宋金梅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更是面临新的挑战,一些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困惑,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可真难教,真难管。其实,新课程改革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压力,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式。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1、威严与威信的关系。

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是班级的“加工厂”的“模具”。因此,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坚定的政治、过硬的思想、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去“征服”学生;用火热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一颗真诚的童心去感染学生。同时还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调皮捣蛋的“群众”共同帮扶,自尊心强的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从而“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喜欢扮演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唯我独尊的角色,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解放军”面孔,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关闭了学生的心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管制与自治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绝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化的管理,而是给予心灵的拨动和点化。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制定的整体方案不宜太多、太细。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寸步不离,工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起抓”。早读时,第一个到教室;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各种竞赛更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班级多少获得一些金、银、铜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整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长期以往,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表现一样,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实践证明,“管制”不利于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集体自主能力和经验,变“管制”为“自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班集体当作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综合素养的实验场所。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3、表面与立体的关系。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面前,班主任表面上要管的事情很多,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班级的文化建设与和谐发展。许多班主任常常扮演“管家”、“警察”的角色,这种停留于表面上管理容易造成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差,阻碍了学生的完善与发展。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

因此,只有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学生能做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做,并大胆放手,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管理、活动组织、班干部轮换、班刊墙报的出版等等。管粗放细、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分层管理,既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协调好“三先三后”,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1、处理事情先调查后结论。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生了事情,要先调查清楚,再下结论。

2、执行守则先做表率后落实。

新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身教重于言教,要学生做到,班主任首先要做好。

3、正面教育先树典型后搞指导。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决不能包办代替、空洞说教。从学生内部选择各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先进典型给学生的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生们学先进、比自己、找差距、订措施、赶帮超、齐努力,形成了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活泼群体。

三、把握好“三忌三做”,让每一位学生品格得到发展。

1、忌做“牧羊人”,做“领头羊”。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即做好“领头羊”,不做“牧羊人”。因为,稚嫩的童心犹如一棵棵,需要教师用爱去滋润,用情去浇灌,才能茁壮成长。一是深沉地爱,爱学生。如果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不会长期不厌其烦地去启发诱导学生,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健康成长;二是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主人翁地位,从而对集体更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还会进而发展成为社会责任感。他们成年后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三是充分地信任,相信学生的觉悟和道德水准。如班内出现问题,班主任先不必急于作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透彻分析原因,深刻认识其影响,集体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发扬了民主精神,对学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2、忌做“裁判”,做“同伴”。

孩子之间的事有很多是讲不清、道不明的。班主任处理起来往往也是无从下手。有一则消息报道说,某校一位三年级学生丢掉了身上的零花钱,班主任老师主观判定是一个八、九岁女孩子所为,尽管那孩子苦苦争辩不是她干的,老师还是随心所欲地亮出“黄牌”。于是这个小女孩面临着来自同学、老师的巨大的压力,先是郁郁寡欢,后来夜里做噩梦,最后发展到厌学。这是一个“误判”,可是这个“误判”却给这个小孩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由此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成同伴,走近学生,学会倾听,才能真正为儿童的发展做点实事。

3、忌做“风雪”,做“太阳”。

班级里总有几位学困生,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讽刺、挖苦都会把学生推进绝望的深渊。但如果我们的评价从他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就会发现学生每天都在变。正如夸美纽斯说的那样:“班主任应当占据适当的位置,使他能看到所有的人,而且被所有的人所看见……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站在高处,从那里他能对所有的人普照教学的光芒,而且同时能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一人。”

时间:9月26日 地点:五楼多媒体教室

题目: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主讲:宋金梅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新课程改革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压力,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式。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1、威严与威信的关系。

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是班级的“加工厂”的“模具”。因此,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坚定的政治、过硬的思想、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去“征服”学生;用火热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一颗真诚的童心去感染学生。

2、管制与自治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绝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化的管理,而是给予心灵的拨动和点化。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制定的整体方案不宜太多、太细。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寸步不离,工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起抓”。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整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长期以往,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表现一样,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集体自主能力和经验,变“管制”为“自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班集体当作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综合素养的实验场所。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3、表面与立体的关系。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因此,只有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学生能做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做,并大胆放手,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管理、活动组织、班干部轮换、班刊墙报的出版等等。管粗放细、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分层管理,既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协调好“三先三后”,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1、处理事情先调查后结论。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生了事情,要先调查清楚,再下结论。

2、执行守则先做表率后落实。新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身教重于言教,要学生做到,班主任首先要做好。

3、正面教育先树典型后搞指导。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决不能包办代替、空洞说教。从学生内部选择各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先进典型给学生的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生们学先进、比自己、找差距、订措施、赶帮超、齐努力,形成了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活泼群体。

三、把握好“三忌三做”,让每一位学生品格得到发展。

1、忌做“牧羊人”,做“领头羊”。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即做好“领头羊”,不做“牧羊人”。

2、忌做“裁判”,做“同伴”。

孩子之间的事有很多是讲不清、道不明的。班主任处理起来往往也是无从下手。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成同伴,走近学生,学会倾听,才能真正为儿童的发展做点实事。

3、忌做“风雪”,做“太阳”。班级里总有几位学困生,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讽刺、挖苦都会把学生推进绝望的深渊。班主任应当占据适当的位置,使他能看到所有的人,而且被所有的人所看见……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站在高处,从那里他能对所有的人普照教学的光芒,而且同时能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一人。”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学校:福建福清美佛儿学校小学部

教师:王婵邮编:题目:电话:

350301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

内容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回归点也是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后进生是一个不小也不大的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排斥他们,我们要认真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对他们施加爱心、信心、耐心、,做到成功的转化和预防,让他们迎难而上,让后进生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

关键词: 后进生 爱心 细心 信心 耐心 转化

一、尊重后进生,用爱心感化后进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意味着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爱,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爱是和风细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因此,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武断的打断学生的讲话,甚至不给后进生一个辩驳的机会,随心所欲的批评学生,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是缺少爱心,丝毫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哪怕是一丁点的迟疑都没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后进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在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对后进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用心感受,用真心对待我们的学生,用爱心去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相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做生活的细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赏识后进生,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空间,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

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之人。要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闪光点,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有些孩子比较调皮,上课喜欢开小差,但是他很勤劳,班级里只要有哪位同学有事,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有些孩子语文不行,但是他的数学是很棒的,思维灵活,反映敏捷,在发散思维问题的测试中稳居榜首;即使有些孩子的文化知识比较差,但是他的体育技能方面比别的人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看待整个事实,以及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小男孩,一开始接触,给我的外表感觉就是这个孩子挺可爱的,长得也挺秀气,可是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问题小孩,本来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还非常优秀,可是自从三年级时发生了一场车祸之后,孩子的成绩就一落千仗,各方面的表现也没有以前出色了,甚至有点萎靡不振,我从内心为这个孩子感到可惜。但是在一次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原来车祸根本没有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只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比较宠爱,天天念叨着:“孩子的头被撞了,要多给孩子休息,不能太累„„”就这样,让孩子在思想上感觉自己就是有问题,比不上别人,以至于不想学习,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在后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故意制造机会让他起来回答问题,针对他的表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们肯定他,甚至我还让他担任小组长一职,让他有成就感。现在的他,课堂上已经能够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有他与同学们激烈讨论问题的身影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多方面的观察和评价我们的学生,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三、做好心理准备,用耐心感化后进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一出生开始,人的一生就从那呀呀学语开始,当你迈出第一步,命运之神就将时刻眷顾着我们,我们是人,而非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正确对待过错。正确看待一个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

对与错,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作为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受教育者,用我们的博爱感化他,用我们的耐心引导他,相信将来,他能改过自新。

相信大家都听过《老禅师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布,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的和尚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蹲在地上。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倾,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罚。

出乎意料之外,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想:老禅师都可以这样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份耐心与爱心,关注我们后进生的成长过程,予以提醒,予以鼓励和关怀?如果我们可以,我相信,我们的后进生一定会有进步。

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我们多给学生一点关爱,就是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多一份理解和赏识,善待每一位学生,祖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和灿烂。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创作出人生自励自强的奋进之歌!

文献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校本培训教材《让教育充满智慧》。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教育以“培养人”作为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此理应关注“人”

以及其本质性的要素,即人的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所以说生命既是教育的逻

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关注,美国、西欧的国家、澳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生命

教育。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的建设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并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

育年”。同时,香港、澳门地区也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我们大陆的生命教育工作起

步较晚,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方

案》,以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2004年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中

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着力于推广生命教育。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的今天,生命教育受到如此的关注?本文着重于考察生命教育的现

状,寻找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形势利用新课程的理念

作指导,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

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因意外丧生的孩子就有四五十万,占这个年龄阶段总死亡人

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11倍。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百人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

自杀现象已成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据资料统计,自杀已成为

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在对对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最新

调查表明:有5.8%的人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而他们的父母却一无

所知。且看以下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报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为我们进一步地寻求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给出一些启示。

2000年7月,广东省顺德市一名初三的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上吊死亡。

同年8月吉林的一名女生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卧轨身亡。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的14岁中学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一次,而不是老

师所说的四次,选择了自杀以示反抗。

相隔几日后,新疆一中学四名女生因期中考试排名在后,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

约共同服毒自杀,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

二、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到:当学生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根本无力接受挫折,不会理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而家庭、学校也不能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给出

有力的保护。因此可以说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现象既有学校又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既有课程、课堂教学又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又有中华传统教育方式的原因。那么

什么是生命教育?我们将从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从而找出生命缺失的原

因。

1.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还没有达到一致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点进行

定义的:第一,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其认为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

发展的原则,开发学生的生命浅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完整、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人。第二,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有

价值性的活动,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关注生命,认识

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第三,侧重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即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等。(近

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P14)

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的教

育,主要是关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培

养完整人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生命的价值,到他人、自然乃至社会的价值并涉及到生

死观的教育以及人生信仰的探讨等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价值,这正是生命教育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以此

作指导来领悟、实施生命教育,才能将生命教育做到实处。由此,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

涵为“

首先,生命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和教师。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

程。学生作为学习者,不断地从教师那里汲取知识、思想及精神的精华,同时其学习的过程

还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作为传授者,通

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同时其作为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其生命不断成长,逐步完善的过

程。新课程倡导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成长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不再

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园丁”了,学生也非只是等着被塑造的“花草”了。因此,生命教育应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

也在不断地加快,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的一方面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另

一方面是升重点、考大学的压力。这时的学生既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调节学习的压力,又

需要家长、教师与之交流、谈心以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疏通心理障碍。只有这样中学生才

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现在的学校只关注教师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也

只是向成绩看齐,使得教学只重知识轻能力。这种应试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

观的培养,没有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其也需要与教师、家长的交流,学生在这里被当作

“工具”、“学习的机器”,而恰恰没有被当作活生生的人。结果是使学生在“为何而生”的问题上不解,当遇到挫折、困难时便轻易地放弃生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生的需求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最后,生命教育的方式应适应学生生命的阶段特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

进行施教,进行个性化地教学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每一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阶

段,且每一阶段都有着独具特色。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因此教师应注重

学校显形、隐性因素的综合渗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认知、体验、励志、实践的目标。

2.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生命教育缺少社会系统的支持。这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撑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配合等等。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我国台湾和香港的生命教育到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起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这一些生命教育的发展均离不开国家

政府政策的支撑。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联合倡导下才能

顺利铺开并逐步形成完整体系。

其次,生命教育缺少学校教育的落实。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由于传统的教育只是片面

地追求学校升学率,综合活动课要么被学科所侵占,要么被取消。从课程的实施上来看,学

科课程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可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只能把有限的课堂用于知识的灌输、训练。这样生命教育完全失去了存在的载体。

第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缺乏。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往往在实践教育目的中处于关

键性的因素。从以上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和感情的情况,还存在着体罚学生、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教师本应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可是这一些不尊重学生生命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无以弥补的伤害,而且给其他同学心理也带来了不可消除的阴影和心理障碍。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生命教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是关键的一环,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生命教育是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的必要途径之一。生命意义的缺失正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因此,从新的角度确定课程教学的理念,实现课程教学生命意义的回归就成为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新课程向生命意义的回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课程提倡全面性和个性化。新课程在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才能给予学生完整的人生。个性的完善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情感体悟,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识,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贫乏单调的情感体验只能带来不完整的人生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情感的因素,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个体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新课程的内容应体现了生命的现实性和阶段性。生命的现实性即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最贴切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生活的热情,从而热爱个人生命,乃至其他生命,才能让学生体会出生命之伟大,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对于中小学生,重视激发他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转引多维度下的生命教育)台湾地区目前在中小学所进行的生命教育,已有相当的系统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上也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值得大陆教育界借鉴。例如其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这一些教学内容以及相应教学活动的展开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他们人格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新课程的实施上强调生命化的教育。新课程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的智慧,遵循学生的天性,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提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现的教学,使教学触及生命的灵魂。新课程所倡导的认知、体验、励志、实践这四种教学方法与生命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感悟、反思、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课程的评价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成性。新课程确立了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为生命的健康成长构建了良好的环境。总之,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及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保障机制。

四、在新课程师职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新课改的走向。”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8.生命教育是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是教师的生命素养,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生命教育意识和提高生命教育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具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敬业精神,即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即研究学生,研究其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只有在新课改的背景中,不断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生命教育素养和质量,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

总之,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提高生命质量为本质的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奉献爱心,完善自我,它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管。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意识到自我生命的丰富性、多彩性,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孩子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也意义。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新探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一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不同层次的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 。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马兰庄初级中学吴建杰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范生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两个新课改《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对高师生物教学的影响,从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学习与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2篇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一走近新教育,最能感受到新教育倡导者以及实践者们的那份热情,那份梦想,那份对完美未来的企盼。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日,在我们深......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师课堂激励艺术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师课堂激励艺术探究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更加注重和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管理和评价,特别是将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成绩为主逐步转变为评价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