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快乐延伸阅读材料大师钱钟书
大师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到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
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
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
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
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
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微妙风趣的心理„„总之,钱钟书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见解的高超、语言的精妙、学识的渊博„„构筑了现代文学史上“钱学”的大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
第二篇:钱钟书的《论快乐》--读后感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记得高中时捧着《围城》,几个同学看的时候笑得抱成一团。《论快乐》是钱老《写在人生边上》小集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想到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现在再重读这篇文章时,感觉也是跟原来不同的,绝不是原来单纯地觉得好笑。现在则会静下
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的瞬间,因为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就像一个筛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把落伍的给清理出去。这个时候,他还能快乐吗?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钱老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旧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而像钱老这样的知识分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空有一身的才能却不能得到施展。在当时,钱老等一大批的知识分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高举民主救国的旗帜,传播先进的文化,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救国的斗争中去,虽然生活上境遇很差,但他们是乐观的,在斗争中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此时的他们一定是快乐的。
再想想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在大学生中流行着“郁闷“这样一个字眼。我想,接受着高等教育,生活上无忧无虑的天之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们;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们,理应是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何苦要天天发出“郁闷”这个听起来不快乐的词语呢?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是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社会的大气候会影响我们的思想,家长望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成龙的心态会让我们这些度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有种优越感。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上了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没有了中学时老师的管教,学业的轻松让我们不禁觉得飘飘然。有同学沉迷于花前月下,有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同学沉迷于吃喝玩乐。虽然这些都是少数,但他们却让其余的多数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认为,“他们活得多潇洒,多快乐,我们这样可真是郁闷。”但是想想,他们那是真正的快乐吗?真的是永久的快乐吗?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西方有句谚语“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想拥有快乐,我们就要先拥有智慧。应该时刻保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被你掌握了就是智慧。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最终感受到快乐就要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也会遇到痛苦,但那是得到快乐的必经之路,因为寻找快乐,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矛盾而统一的,在奋斗中慢慢地体会寻找快乐的激情,为了快乐,让我们去奋斗吧!
第三篇:钱钟书的《论快乐》--读后感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记得高中时捧着《围城》,几个同学看的时候笑得抱成一团。《论快乐》是钱老《写在人生边上》小集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想到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现在再重读这篇文章时,感觉也是跟原来不同的,绝不是原来单纯地觉得好笑。现在则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钱老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旧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而像钱老这样的知识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空有一身的才能却不能得到施展。在当时,钱老等一大批的知识分高举民主救国的旗帜,传播先进的文化,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救国的斗争中去,虽然生活上境遇很差,但他们是乐观的,在斗争中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此时的他们一定是快乐的。
再想想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在大学生中流行着“郁闷“这样一个字眼。我想,接受着高等教育,生活上无忧无虑的天之骄们;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们,理应是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何苦要天天发出“郁闷”这个听起来不快乐的词语呢?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是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社会的大气候会影响我们的思想,家长望成龙的心态会让我们这些度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有种优越感。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上了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没有了中学时老师的管教,学业的轻松让我们不禁觉得飘飘然。
第四篇:读钱钟书的《论快乐》有感
读钱钟书《论快乐》有感
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一文中,我喜欢这样两段话:
(一)“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永远快乐,正好象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我们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二)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的偷度过去。„„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愿意慢死。
钱钟书的话多么富有哲理呀!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的坎坷道路上拼搏着。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失意、痛苦、伤心、无奈,甚至彷徨。有时我常想,人到底为什么活?当我烦恼时,看到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眼神,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责;当我伤心时,听着亲人关切的话语,我内心便升起幸福;当我痛苦甚至不想苟活时,双亲慈祥的面庞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历经风雨,我终于明白,在我身上,除为追求自身的快乐之外,让我必须乐观生活的动力是责任,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生虽不快乐,但仍可乐观”,为了自己,更为了身上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乐观的活着。因为有了乐观,我们的生活有了生气;因为有了乐观,我们的生活中有了笑声;因为有了乐观,再大的挫折也无法把我们打到。
乐观的生,乐观的活,这便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第五篇:钱钟书:有趣味的大师
钱钟书:有趣味的大师
今年的12月19日,是钱钟书先生的十三周年忌辰。作为他的“铁杆粉丝”,忍不住写此小文聊表怀念。钱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其学问之渊博,被世人誉之为“文化昆仑”。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师、学者的为人与为学往往正襟危坐、严肃刻板,不近人间烟火。然而在钱钟书这里,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甚至是治学,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一种活泼的趣味。
相传钱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位关系很好的同学叫许振德。许振德当时爱慕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上课时经常盯着这位女同学看。钱钟书发现后,便画出一幅《许眼变化图》,详细勾画许眼的转动变化,下课后传给同学们,一时之间成为笑谈。
童年时的钱钟书也并非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而是贪吃贪玩、晚起晚睡,即便如此,他的顽皮也总给人以妙趣横生、想象丰富的印象。他曾在租居的院子里“挖人参”,把房东家的一棵玉兰树的根刨伤,导致玉兰树半枯。他曾用鞋子装着青蛙带进教室,然后被老师罚站„„童年的钱钟书因胡说八道、毫无正经而被家人认为有“痴气”。如果说钱钟书的博学来自他的勤奋,那么他的才情与趣味则或多或少与这种“痴气”有关。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一般的讽刺小说或揭露黑幕,或批判现实,难免怨气过重或愤世嫉俗,而《围城》却妙趣横生。小说里写人间万象、世俗男女,常常直抵人性深处,在矛盾中展现可笑而有趣的一面,始终令人捧腹而又若有所思。《围城》语妙天下,钱钟书的设譬常常暗藏机锋,而又让人忍俊不禁,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如此妙喻在《围城》中可谓俯拾皆是。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他的散文不着意于写景或抒情,而是别具一格的说理,由于见解独到、洞幽察微,同样也趣味非凡。例如《说笑》里:“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吃饭》里:“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此外,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也颇具趣味,《纪念》匠心独运,写某著名作家实则文笔拙劣,笔下人物刻画得毫无生气,他入地狱之后,便遇见笔下人物找他索命;《猫》里写知识分子的群体像,刻薄而诙谐,依稀可见《围城》的雏形。
尽管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有很大不同,但作为学者的钱钟书在他的学术著作里依然不忘挥洒自己的才情。和今天诸多四平八稳、严肃不苟的文学论文不同,他的学术文章在谈论学术之时,也会时常流露出风趣。《宋诗选注》里说及朱淑真的诗道学气太重时,便联系到朱熹,打趣说道:“有人讲她是朱熹的侄女儿,那句查无实据的历史传说倒也不失为含有真理的文学批评。”《管锥编》里穿插引用了大量俚俗乃至难登大雅之堂的典故,幽默而生动,所以这部学贯中西的煌煌巨著读起来竟一点不沉闷。
李贽曾提出“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张潮《幽梦影》中也说:“才兼乎趣始化”。钱钟书毕生在创作与治学领域取得了很多开创性与总结性的成就,而他的“有趣”也同样值得世人关注与乐道,也值得今天的很多“大师”们学习。
《北京日报》2011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