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它是通过艺术手段达成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近些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当前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与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2、艺术教师短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没有专职艺术教师,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
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由于大部分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急待提高。同时,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艺术学科需要更多的器材和专业教师,因此需要满足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是在我国,农村教育投入本来就不足,再加上艺术教育一直不被重视,艺术教育的经费就更加紧缺,使得艺术教育的设备短缺,添置艺术教学设备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制约农村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贫穷地区连教学用的挂图和配套音响资料都没有,艺术教师上课只能凭一张嘴、一本书,致使艺术欣赏课无法保证。就拿我从事教学的学校来说,音乐器材只有一台脚踏琴,而美术器材只有闲置很长时间的画夹,像颜料等必要美术用品都十分短缺。
4、观念守旧,认识程度不高。我国农村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提高艺术学科的教育都不是很支持,这些观念、态度严重的阻碍着农村艺术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
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强化学习,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并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农村小学的教师思想认识上要到位,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严格贯彻执行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重视艺术教育,保证开足艺术课课时,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比赛,更要重视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给予教师思想上的支持、经济上的补助、行动上的鼓励、专业知识上的培养,从而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艺术课程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的知识面、文化底蕴必须丰厚,才能驾驭这门课程。因此重视对音、体、美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作为小学要一下子配齐艺术教师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按照“分步推进、逐步落实”的原则,加强艺术教师培训。一是适当组织一些年轻人脱产进修,接受艺术教育新理念,学习艺术教育新方法,掌握艺术教育技能,进而以校本培训、区本培训为核心,加大力度,落实时间、地点,利用假期、周末将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力争达到每校至少有一名专
业人员;其次,可以采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就近安排有特长的教师巡回代课,已落实艺术课程指导。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一些文化课更需要动手操作和实践。而实践的客体则通常是价值不菲的易耗品或是高精密器材。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思想认识,加大对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我们的学校也应该想方设法压缩开支,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艺术器材的投入,配备应有的艺术教学器材,并开辟专门的艺术教学场地,确保教学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艺术展示等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营造良好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氛围。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艺术才能,通过体验艺术美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主动去探索美,并创造美。
总之,农村小学的条件的确比不上城市小学,这也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决不能以条件不足为借口,放松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艺术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所谓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占据了家长、教师眼中“副课”(音乐、美术等)的教学时间,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得不到重视,心理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加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个体生活时间多,群体生活时间少,与祖父母生活时间多,与父母生活时间少,家庭教育失调,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时有发生。
艺术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是一种人文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学生生活,调节学生心情,促使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农村小学应该强化艺术教育教学,丰富校园生活,张扬学生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全体学生健康而有差异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快乐生活。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认识偏颇。
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实际工作中,对于艺术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的艺术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学校、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美术课,但名存实亡。二是升学考试中没有艺术考试要求,因此学校放松和忽视了艺术教育。三是认为小学条件不具备,很难开展艺术教育。四是学校、教师、家长对艺术教育的作用缺乏本质的认识,导致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艺术教育没有地位、没有时间、没有规划、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资金投入。五是家庭教育的误导,提起艺术教育,不管学生的年龄、爱好、天赋如何,便将学生送到电子琴培训班、绘画培训班就算完事,长此以往,学生原有的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也消失了。
2、师资匮乏。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把美术课当成画画课,对于其艺术理论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加之农村小学学生少、班额多,教师编制紧张,多数学校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教导处安排课程时先要考虑基础课程,然后为了凑够节次,再安排几节艺术课。这些教师为了教学成绩,忽视了艺术课程的教学,将艺术课教学时间挤压为基础课教学。
3、评价错位。
纵观目前的评价标准,唯分是本,未将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之中。高考以分数决定学生命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分数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学校、社会、家庭以分数决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家长以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轻艺术课教学。
4、行为问题
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专业本身的知识系统,轻学生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课时量地完成,轻课堂质量的落实。我在我班进行了一次音乐、美术课教学问卷调查,96%的学生喜欢舞蹈、音乐、美术等,但对目前的艺术课又不满意,63%的学生认为艺术课教学节次安排较少。多数学生书上的歌曲还没有学会,更谈不上识谱、歌曲欣赏了。美术课仅限于画画,没有欣赏、手工等方面的内容。总之,只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只求艺术教育的课时完成,不重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内容和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名存实亡。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落实课程指导。
艺术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艺术课程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的知识面、文化底蕴必须丰厚,才能驾驭这门课程。因而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就极为迫切。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在职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把艺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上来。通过“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艺术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尽快解决小学中艺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差的状况。
当然,作为小学要一下子配齐艺术教师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按照“分步推进、逐步落实”的原则,加强艺术教师培训。一是适当组织一些年轻人脱产进修,接受艺术教育新理念,学习艺术教育新方法,掌握艺术教育技能,进而以校本培训、区本培训为核心,加大力度,落实时间、地点,利用假期、周末将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力争达到每校至少有一名专业人员;其次,可以采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就近安排有特长的教师巡回代课,已落实艺术课程指导。
2、落实课程安排,丰富课业内容。
纵观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小学的课程设置由学校确定,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而音乐、美术属于必修的基础课程。所以我们一要开足课时,开齐课程,保证艺术课教学时间;二要改革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在保证统一的艺术教育学科教材中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删去一些脱离农村小学实际的内容。同时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间艺术引进教材和课
堂。例如,将本地的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香包等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小学艺术教育只有同农村的、本土的、传统的艺术结合才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引入上述内容后,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引入内容的关系。
3、确保课程质量,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艺术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健全人格得以形成,艺术教育本身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实施有效的训练。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树立大教学观,切实落实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克服在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二是以课堂为核心,把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根据这个目标,加快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不适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小学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学科性艺术教育,强化活动性艺术教育,活化渗透艺术教育,开发环境性艺术教育,逐步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体系。三是要将艺术教学纳入到学校、教师考核之中,以强有力的制度引导学校、教师重视艺术教育。
4、注重学科整合,活化培养渠道。
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美术和音乐,但是其他课程也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因素,它们都体现了美的规律。“艺术教育”中的“美”同各学科的教育如影随形。因此,发挥音、美等学科艺术教育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的艺术教育的因素,探讨其基本规律,学科之间相互匹配,以便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发挥音、体、美学科艺术教育功能的同时,尽力挖掘各科教材中的美的内涵,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强化课外引导,引导学生快乐生活。
强化课外引导,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是活跃校园生活、培养艺术素养的关键。一是组建艺术活动小组。活动小组的组成以自愿与组织相结合,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而教师发现其特长可将其组织到相应的活动小组中去。打破以分定优劣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获得自信。二是定期开展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三是开辟场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创作、自我表现的场所。建立墙报拦、广播室、展览室、画室、手工室等。四是向外推荐学生作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6、搭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学校在组织不同内容书法、绘画、歌舞等常规比赛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艺术节活动,既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也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尽显身手。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总之,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艺术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苦学为乐学,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
第三篇: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以后,开发这一潜能获得了极佳的机会。但农村小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艺术教育未被重视。
农村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所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的毕业班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十分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两基”、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农村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家长轻视艺术教育。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2)、学校教育转轨需要艺术教育。以往,由于各中小学,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所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个考试科目,而音体美则被排挤在外。不少学生会解很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却不会唱《歌唱祖国》,有的甚至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这种严重情况,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3)、艺术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群众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致富之后的群众,不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念十几年书,而且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写善画,能歌善舞。在一些富裕家庭中,有许多家长为子女购买了钢琴、电子琴,有二胡、笛子等普通乐器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群众心向艺术,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顺应群众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把艺术教育乘势抓紧抓好。
2、加大投入,为落实艺术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1)、不断增加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装备条件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要建立音乐、舞蹈、美术活动的专用教室,又要购置钢琴、风琴、电子琴、大小号、画箱画板画架、颜料、调色盘等音美常用器材,要在较短时间内,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2)、大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辅导水平。面对音、美教师一缺二低的情况,学校应该狠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包括音乐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教师知识水平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参加艺术院校函授学习和开展大练音美基本功活动等等。对学习和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并在教学辅导中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3)、正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各中小学应开足音美课程,不得任意删减或挤占。要像上语数课一样,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
4)、要十分重视上好活动课。要制定上好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老师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可分普及与提高两个层次。普及课一般不打乱年级与班级;提高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分别成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活动班(或队、组)。这样做,有利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多出和快出艺术特长人才。
5)、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培养典型。艺术教育最忌沉寂无声。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组织学校师生,每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也可以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组织青少年为周边群众举行文艺演出。书法、美术活动则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展出师生的优秀作品。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和虎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专业71006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过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城镇现状城镇发展
正文:
1、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
1.1农村城镇化能够缓解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矛盾,为农村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人口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耕地上的农产品产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土 地承载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土地资源的供给则几乎具有完全刚性约束,人们因此要么过度开荒垦地、围湖造田,要么对耕地进行掠夺式耕种而毫无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不断下降,最终离不可持续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城镇化则是打破自我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单纯依赖耕地的结构转换,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农村工业化至少从几个方面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一是新产业贡献,即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其增长使人们获得了土地以外的生存消费品来源,即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因其对农业初级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而产生了大量的附加值;二是人口空间转移贡献,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处,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地关系得以改善;三是在农村人口份额降低和人地关系改善后由于农业能够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剩余(或农产品商品率)将可望大幅度上升,从而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继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以土地换发展,同时比非城镇化式的分散建设节省耕地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非农化既是经济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普遍现象,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因。乡镇企业、其他非农产业及其就业人口和相关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势必会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学术界人士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有效率、合理地使用耕地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应当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一种“侵占”或“浪费”土地的现象和过程。诚然,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土地,但这种占用是为了满足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集聚和发生的需要,在这部分被占用的土地上将创造出比它用于农业生产产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这种“以土地换发展”的城镇建设是必要和值得的。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比天女散花式地分布于广大的乡村更能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基建和项目耕地占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会增加城镇建房占地,但在增加这部分占地的同时,能节约更多的农村人口建房占地。根据管理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析匡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就
业和生活用地)是80~100平方米,即0.12~0.15亩。来自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信息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人均宅基地占地情况是,北方80平方米左右,南方50~60平方米。此外,乡村建设用地还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二、三产业用地,这部分占地与农民宅基地面积之比为1.5∶1。换言之,农村人均宅基地加上乡村建设用地,北方超过160平方米,南方超过100平方米,明显高出城镇建设和住房占地。
建设部的统计还表明,每个城镇人口实际所占用的耕地为7~17平方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大约1/3是耕地。此外,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可以节约建设用地5%~10%,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要比农村建设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通过村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将使农村自然村落从28.9万个缩并为2.03万个中心村和3.11万个基层村,仅是这种初级层次的村庄合并和村镇规划如能全部实现,即可增加复垦耕地约300万亩。
1.3 农村城镇化既可以缓和大城市过度集聚所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由于人口大量膨胀,微观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超载能力及城市管理水平,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不堪、住房狭小紧张、环境污染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两极分化、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几十年里,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除了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层人士对国外的“城市病”心有余悸而在中国采取限制性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因此,在80年代农村改革使大量隐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而不得不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中国倡导的是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布局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浪潮中形成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集镇发展无序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方式病态化”等“农村病”。这样,在避免“城市病”的同时,却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非持续发展。顺应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民市民化梦想的需要,适度规模、科学规划地大力发展中小市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既可缓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引发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在使非农产业取得规模、集聚效益,城镇生活环境优化和进城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引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2.1 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
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2 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2.3 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2.4 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2.5 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3.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要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综合开发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
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一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沉着建设用地。
3.4 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3.5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应当减少对这些企业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加大融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投资。
参考文献:
[1]:柳随年
[2]:
[3]:
[4]:《管理世界》
第五篇: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二0一0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