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时间:2019-05-12 05:3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第一篇: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生物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生物学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对经济、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物教育是生物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中学生物教育是基础。但在广大农村教学中,生物学科始终被当作小副科而备受忽视,这导致生物学科的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不完备,专业的生物教师也很缺乏。这些原因致使初中生物教学水平低下。因此,探究农村生物教育的现状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以便更合理的给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009-02

1.农村生物教育现状

1.1 专业老师的缺乏及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开展中学教学过程中,生物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常年被当做一门副科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开设生物学科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加之关于农村生物教学的师资较匮乏,且水平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到达要求,生物师范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原有的生物专业教师亦纷纷改专业教学,从而导致农村生物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学校生物课教学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生物方面的专业教育,在教学时对学生讲解概念模糊并且深入很浅。

1.2 农村生物教学环境差。

农村的生产方式单一,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使得与城市相比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教育资金长期投入不足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均,使得很多时候教育经费刚好足够发放老师的基本工资,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教育的本学条件以及整合教育结构和布局等都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普遍低于城市水平,且差距较大。其中,生物教学的环境更加恶劣,在有关生物实验设备、多媒体网络资料和生物图书等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这些都阻碍了农村生物教学的发展,使得生物教学环境差。

1.3 学生重视程度低。

在大家对生物科学都具有一定偏见的情况下,其地位自然而然的不高,再加上生物科目不纳入升学考试中,对于升学率本就不高的农村地区来说,把时间投入到主课上来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匮乏,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是主干课上(语文、数学、外语),生物教师配比不足,生物课多数被其他主干课挤占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生物的学习重视度较低[2]。

1.4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不高,因此农村生物老师的学历偏低,且大多数生物老师在上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并不是生物专业,也有些老师是兼任生物教学工作,更有些生物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调过来的。除此之外,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所需要更新的速度这是农村地区无法满足的,因为农村比较偏僻,信息传播相对来说很闭塞,农村生物老师不能很快的接受到生物方面的变化,因此不能很好的完备自己、充实自己。与此同时,这样就使得农村生物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还不足够支撑生物教学活动,更不能够深入进行复杂且较先进的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1.5 生物师资教学创新素质相对薄弱。

教学过程有质量的好坏,但由于农村地区生物老师的师资匮乏,就造成了农村生物教育只达到了“量”的要求,而“质”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质”因素主要体现在生物教师创新素质方面。《新课标》突显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3]。目前看来,农村生物教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变革农村中学生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何农村生物教师创新素养薄弱呢?主要由于农村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设施落后,无法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 “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显然与现在的教学目的不匹配。

2.农村生物教育的针对性对策

农村生物现处的境地造成原因有多种,不仅有来自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和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农村教学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条件的不足,都造成在短期之内无法全部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所以,我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2.1 将教育高层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和教育重视程度提高。

生物科学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方式,是新世纪科学应用重要的一部分。生物科学教育能培养学生以后从事生物科研的兴趣,为我国的生物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加以运用。在生物学科如此重要的情况下,就需要教育高层重新定位和审视生物科学这门学科,让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及锻炼同学们应用能力。中学生物课从其本身的教学意义来看,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比其他学科更重要。因此,中学领导和教育高层应该转变生物课不是主干课的观念,要意识到生物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改变中学生物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教育高层以及有关生物教学人员可以通过生物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对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系统把握现代生物科研应用的方面。农村生物教育只有在得到教育高层的重视后,才能够在软硬件方面有所改善。

2.2 通过进修和外援支教活动提高生物教师各方面素质。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r村在引进专业生物教师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农村中学现有的兼职生物教师提升他们自身的生物教学素质。因此,开展生物教师进修工程和外援支教工程活动来提升他们的生物教学水平和更新知识结构。在进修工程中,教育高层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的特殊性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农村生物教师的进修培训方式,这样可以改善农村生物教师专业素养,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生物教学的新动态。在外援支教工程中,开展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活动,在活动中解决农村生物教师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并对农村的学生就更好的认识和学习生物学科有很大帮助。

2.3 就农村的教育特殊性建立实验自助体系。

生物教育是一门需要实验操作支撑的学科,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环境所致,使得生物实验硬件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等方面外,也可以根据农村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创造这种实验所需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带领大家进行生物学习和认知,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在面对学校无法开展但是又很重要生物实验时,老师可以自己创新来组建一些简易教学设备,在这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一起参与,这样不仅解决了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并让他们体验生物实验带给他们的有利之处,增加他们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以及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在这之后,这些实验装备还能保存供以后的教学使用。通过上述办法,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农村生物教学设备缺乏所带来的问题,并形成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生物实验教育自助体系。虽然这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生物教育硬件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但是这是目前看来最好、最快速的解决农村生物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

2.4 让学生重视生物课程。

学生作为生物教学的主体,让整个生物教育系统有了教学对象,如果生物教学缺乏了学生,那也就缺乏了对象性。因而我们需要清楚学生不重视生物课的原因来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并且想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就目前来看,学生不重视生物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生物知识时枯燥、乏味,并且知识讲解太浅;二是农村的升学压力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问题,老师要清楚自己的责任,调整好心态,主动去寻求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老师需要引起同学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动的去探求生物科学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农村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专注升学而忽视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与此同时,要用生物学科最新的应用知识让他们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重视了生物科学,以后才能融入到生物科研和应用领域中。

2.5 加强生物学科的宣传。

目前,生物科技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面对如此重要的生物技术,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或不重视,得到的关注很低,生物学科在国内基础教育中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相对于城市各方面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对生物科技的认识更不足。很多人对生物科技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例如研究动植物,他们认为生物科学很简单,学来没用,前途渺茫。面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对生物学科的宣传,通过开展生物科技展览、论坛、演讲等形式,让大众对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有所了解。

2.6 加强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育信念是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意识和习惯中,并且这种信念改变着作为一名老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作为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情感始终贯穿于其中。由此来看,精神层面的提升,教师职业的情感加强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生物老师受到的重视和所得到的社会认可不高,造成了农村生物教师职业情感偏低,这都是因为生物学科和生物教师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从多方面下手,例如改革教师的专业评价体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改善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等,这都有利于加强农村生物老师的职业情感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基于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 60-62.[2] 王桔?t.甘肃省部分城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4.[3] 赵淑玲.信息技术在陇南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

浪桥中心学校---李润

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学生物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但对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往往被淡漠。实验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生物课堂教学最薄弱的一环。这一问题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实验课教学的停滞不前已影响生物教学整体的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生物实验课教学提出个人见解。

一、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据了解,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这里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多年不进行统一考试,不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评估,更不管各校的生物教学开展情况,加上中考生物考分比值小,学校领导的应试教育观念没有根本扭转,不能对生物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让专业生物教师改教其他“主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生物老师,都是一些其它专业的兼职生物课,他们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他们的“主课”上了,这些教师在生物实验技能上存在很大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由于经费问题、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现阶段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在:

一、教师观念的错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时,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机会,但没有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在介绍实验原理时,讲的实际是实验步骤,而在每一个实验步骤中,教师没有去挖掘教材,学生不能理解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重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还有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因为到初三实验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实验操作步骤和结论,就能顺利过关,不必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教师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或是自己在实验室将实验结果做好后带到课堂让学生看看了事,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许多教师也认为实验教学重要,但只认为它是理论课不可缺少的辅助,实验也是围绕知识目标而开设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实验教学,人为地割裂了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这样的实验教学严重妨碍了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宗旨。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目前,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实验教学安排和管理不合理

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都是大班上课,四、五十人在一起做实验,人多、空间小,往往是三四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的多、做的少。由于人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

在新课改下农村生物实验教学实施对策

一、提倡和发扬生物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情感投入到课程改革中。这要求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建设合格的生物实验室,科学设计实验室,选择设备配置,管理建设实验室,最大效力地发挥实验室的多功能性。在实验室建设中,我们不妨改变生物实验室的座位设计,变传统、刻板、一律面向教师和黑板的单一式为合作、实验、探究和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捷、有效、生动、活泼的友好坐式。

在学校实验室,任课教师要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并且任课教师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每次实验是否能达到实验的预期要求。

二、降低生物实验成本

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农村中学条件仍然比较落后,教师要养成节俭节约的美德。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发动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来代替实验器皿,如用废弃的易拉罐、饮料瓶、包装容器等,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和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和创造,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许多实验在生活中就能做。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这样既延伸了学习的空间,扩大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视野,又能使学生能认同人与生物圈的密切关系。另外教师还应注意留心身边可以成为生物教学资源的资源,在本校实验室不具备条件时,可以寻求帮助。

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也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的僵硬模式,实验的设计多样化。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探究蚂蚁的通讯”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活动,“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对自然现象,同时也涉及社会现象的探究活动,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则是探究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新教材中还特别注意到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涉及鼠妇等实验动物,还特别提醒实验观察后放归大自然。

四、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

农村中学现行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再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除此之外,学校条件好的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准备实验,以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要改变现在的实验评价方式,从发展的角度,从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善于发掘生物实验中适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才能真正把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验教学上任重道远,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道路上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 劳动力 素质 现状 成因

作者简介:李君(1968-),男,湖南永州人,副高职称,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德·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指出: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1]。这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却逐渐上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时,指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为六个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我国农村中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2]。也就是说,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5亿属于富余劳动力。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5%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88.1%。2000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8.0739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3.9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性行为。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1997-1999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美元,仅相于日本的1.03%,韩国的2.58%,巴西的7.35%,约为印度的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人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6],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长了0.45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仍未达到1996年国家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1949年3.3%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4.48%的平均值,更低

于高收人国家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4.管理不完善。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

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2]王凤山、阎国庆、任国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0-6

2[3]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6-9

[4]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7

[5]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30

[6]高文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论苑,2004,(1):22-25.[7]李剑富、曾卫明、郭金丰,农民素质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考察[J],农村经济,2005,(1):116-119

第四篇:农村固体废弃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垃圾围城”的问题在中国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污染已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农村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到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危害,提出了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村;固体废弃物;危害;对策

一、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危害

农村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农田和果园的残留物,如秸杆、杂草、落叶、藤蔓等;二是牲畜和家禽粪便以及栏圈用的铺垫物;三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四是人粪尿以及生活废弃物;五是农村建筑废料垃圾。以前农村生活垃圾以厨房的废料为主,厨房废料往往作为家禽饲料消化,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等作为燃料,饲养活动中的粪便等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因而传统农村的固体废弃物都能自生自灭,基本不产生污染,或者污染很小。但是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的巨大变化以及少量乡镇企业的出现,农村固体废弃物大量的产生,随便堆放,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农村固体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kg/hm2,高者达270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活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我国已成为农药、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农药本身就有毒害作用,化肥中也参杂一些有害成分,长期使用后会使土壤本身肥力下降,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不利影响。过剩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渗入到地下,污染了井水,或随农田排放流入地面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乱用、滥用农药,过多单一地施用化肥,更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又相对较差,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如旧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许多天然河道、溪流成了天然垃圾桶。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土地,而且还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烂、发臭、发酵,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三、农村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农村固体废弃物的特点:数量大、成分多、分布广、治理难的特点。农村的面积广大,固体垃圾分布面很广,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固体垃圾的集中治理难度很大。农药,化肥的滥用,塑料制品、废旧家电等固体废弃几乎在一种没有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基本是靠“垃圾堆”的方式收集和堆放,然后经过焚烧或掩埋处理。

四、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防治对策

(1)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立垃圾回收机制。借助国家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加强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在农村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清洁生产。深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相比之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更适应于大田作业规模经营。走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既是一种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日益改善、产品安全可靠的生产,又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与时俱进的生产。这样一种生产,无疑要以新技术、新设备作基础。为此,我们的农业科技部门,要加紧科技创新,适应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不断推出价廉实用的技术设备。(3)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总之,农村固体废弃物问题越来越凸显,给农村造成很大的危害。应该得到国家和社会应有的重视,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保障农民利益。解决农村固体废弃物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农民三者共同努力,根据农村固体垃圾的特点,找出独特的处理机制,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处理模式,科学高效的处理农村固体垃圾问题。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

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稳步保持在4%,保持了一定适度的转移规模。但转移速度还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阻碍转移速度和比重的原因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由过去单纯务工增收逐步向积累提高和创业发展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劳动力转移供需缺口大的问题。

(三)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也要求各地农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工作部门,劳动就业与保障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有序工程”,组织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部门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入地同时也加强了劳务市场的建设,发展了各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尚且不能避免;二是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方式还较为落后;三是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四是能够提供的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较少。

(四)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对农业补贴和和支持水平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超时间劳动现象严重,工作生活条件质量差。二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也是有发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空缺,农民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随着更多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但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寄宿生活费补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配套政策还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对接收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中职学校来说,尽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专业设施、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策

(一)完善制度,保持规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良性循环,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就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工伤保险、医疗制度、随迁子女入学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重大疾病措施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对接制度,加大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会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和农村相同步的现代户籍管理制度。要适时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各方面福利待遇,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保持流转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确立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以农村转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并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辅导,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根据新时期市场的需求,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广泛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就业市场,培养和树立现代化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增强扶持,提高服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其他的管理费用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要合理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电子学籍,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安置未随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生”到寄宿制学校。根据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形成集就业、培训、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编辑?M岳 凤

下载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幼儿教师现状及分析(赵茹)

    农村幼儿教师现状及分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党的十七的报告鲜明的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

    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

    浅谈农村小学写字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国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对学生的行动力和创造力有潜移默化的......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 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洛阳市孟津县为例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黄丽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潮”,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