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时间:2019-05-15 02: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第一篇: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本文作者(潘政铭),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一、从教师“照抄教案”现象谈起

平时的教学现状调查和听课中发现如下令人忧虑的现象:许多教师照抄教案以应付上级的教学六认真检查;部分教师长期不备课,临上课时拿着教案书走上讲台“即兴施教”;多数教师是先上课,后备课(抄教案)。这三种怪现象所造成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想到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怕承担上公开课的缘由。试想:以往照本宣科式地教学搞惯了,以往“上到哪儿黑就到哪儿歇”的作法操练惯了,突然来“赶鸭子上架”,上一堂像模像样的公开课,对教学目标的拟定,训练点的把握,训练程序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优化来一番“深思熟虑”,有的教师能没有畏惧心理吗?有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没备好,教材没钻熟,“临战擦枪式”地上课,只能导致课堂教学费时多,效率低。

如何根治教师在课堂上讲风太甚、独霸学生话语权、效率低效甚至负效的不良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办法是追求“目标明确,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书香课堂”,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将不必要的“损失”弥补回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并非易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弄清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及成因,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

二、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时耗”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说不清摸不准,造成如下问题:(1)一节课无明确的教学目标。从笔者平时的听课和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模糊不恰当,教师在一节课中究竟要教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什么习惯,品质,说不清。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措施,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既浪费了时间,更谈不上什么效率;(2)教学目标不适切。存在教学目标定得过低、过高、不全三种情况。这与有些教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特别是不明确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度有关;(3)不能突出重点教学目标。部分教师没处理好重点教学目标和一般教学目标的关系,该重点使力的没落实,不该重点使力的却平均用力,造成时间的浪费;(4)教学目标的组合不合理。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思想教育游离于课文之外。常见的是在学习课文之后一定要联系一下形势或结合自己,贴上一些政治标签。由于组合不合理,造成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废话多,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课堂教学缺少语言训练,“满堂问”和“满堂灌”的现象较为突出 教学中常出现下述情况: 其一,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替代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一节课45分钟几乎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造成的弊端是“光问不练,学生疲倦”。如有位老师上《李时珍》一课,开头就问,李时珍是哪国人?答是“中国人”。问:是什么朝代的人?答:明朝人。问:是什么家?答: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问:是一般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吗?答:不是的,他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这样的问答,势必造成课堂“三少”的格局:学生读少、写少、思少。

有的教师提问题不顺应学生心理,对学生要求过高。如有个老师问“蝙蝠和雷达”中的“和”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怎么也回答不出来。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教师以“问”为手段,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挤掉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该学的没学到,该做的没做到。长此下去,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给学生造成额外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其二,训练走过场,面面俱到,造成的弊端是“什么都要,什么都得不到”。表现为训练要求不准确,不明白,不到位,不扎实。教师千文一法,对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也作喋喋不休的讲解。而在读的训练上,动笔写字和做作业的习惯训练上走过场。造成学生读写时间少,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记忆语言、运用表达语言的能力得不到很好训练。

其三,课堂教学搞花架子,华而不实,自学不到半分钟,小组讨论走过场,重结果而轻训练过程,造成的弊端是“课堂成了一个人的舞台,多数人的看台”。课堂上一会儿幻灯,一会儿录音,演、唱、念、做都搬进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语言文字上的训练只是“蜻蜓点水”,没务到实。

3.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层次性、目标性

课堂提问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许多农村教师只注重梳理情节内容的填空式提问和选择式提问,所提问题大多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很好地落实重点训练目标。

课堂提问的凭借点是教材,课堂提问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堂提问的归宿要落实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智能的开发上。课堂提问应当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体裁特点,年级与单元训练重点,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目前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提问存在问题甚多,值得深究。

4.课堂结构陈旧,程序呆板,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结构,是教育思想的反映。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可众多教师还是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其结构模式陈旧,不管课型和年段特点。多以谈话法和串讲法贯穿教学始终。“红领巾”教学法虽有优点,它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认识过程,重视思想教育等等。但它的特点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理解课文内容,缺乏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忽略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具体讲,陈旧的课堂结构有三个弊端: 其一,教师成了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一堂课中,教师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地讲解分析,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

其二,少数学生统治课堂,忽略了大面积训练。问题的过浅或过深,都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出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

其三,教师讲得多而杂,提问散而乱,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不符合语文规律的。

改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对策

1、改变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摒弃传统的评价机制,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率和名牌学校的上线率。尤其是对农村中学语文的课堂评价标准应重新制定。

2、给学生一个启发的课堂

所谓启发课堂,就是创造性教学,它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把创造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变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

3、教育政策的倾斜与平衡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作点尝试,鼓励城市的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执教,让他们成为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同时对这些教师和毕业生给予政治上、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相信在上级政策的倾斜下一定能平衡城乡之间的语文教改差距,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综上所述,笔者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相信我们只要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第二篇:农村教师职业压力归因分析

农村教师职业压力归因分析

摘要:任何职业都有压力,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因为适度的职业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和工作效率差等现象。教师本是教书育人,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正作用。可是,近些年来,针对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现面临着较大和较多的问题。

关键字:农村 农村教师 职业压力

纵观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会发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城乡二元体制有关但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更应引起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思。每天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令教师头疼,业务学习、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心得体会以及各种计划教案、学生各种各样的作业,这些作业都要求教师全批全改并做好批改记录、课后反思、教学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家访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每学期上两节公开课、每一项教师都要参加,每一件都要有书面文字,教师一天到晚都要不断抄写机械地重复着任务。

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为中心,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考核分成了教师的命根,这不但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教师没有成就感只有压力感,许多农村教师所做的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 外还要承受关于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的考核,荣誉往往与农村教师无缘,造成教师的心理不平衡,产生难以作为现象也在所难免。农村教师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继续教育脱节,教师的培训与深造往往与农村学校教师无缘,这样农村教师就很难产生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农村学校远离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他们大多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但如今的继续教育要交不少钱,计算机要过关考试,普通话也要过关考试,很多继续教育根本没效果,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训内容重复等,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普遍的抵触情绪教师心理问题严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缓慢,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进而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的分析,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城镇的教师来说职业压力较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农村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原因分析: 第一,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一是农村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教学,增加了其教学工作量。对于农村初中教师来说,跨学科、跨年级教学大大加重了工作负荷,与城市初中教师相比,这也是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所特有的压力来源。一些县为了减轻县财政负担,没有考虑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未能合理控制教师编制。县教育部门年年招聘的有限的本专科毕业生进入规模急剧扩大的城镇高中尚不足,更不用说顾及农村初中。即使教育部门有意充实农村初中教师队伍,而相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也使得不少人对农村初中望而却步。而与此同时,农村初中教师由于退休/转行、辞职、提拔为高中教师等原因,减员比较严重。因此,一名老师兼二至三门不同的学科,这必然加大了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工作任务繁重,间接导致工作时间长。对大部分农村教师而言,早上要起早床,忙着去上班。一到校就立刻开始工作。接下去是一连几节课, 中午有时辅导学生,下午又是一连几节课, 批改大量的作业、整天就这样忙个不停, 有时晚上还要值班,一般都是晚点下班。晚饭和家务后, 又忙着备课、写教案、记教学笔记。如果有时要参加什么活动或学校要迎接检查等, 有时还要回到家再加班。真正属于农村教师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农村教师除正常的备课、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等教学工作,还承担一些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课外活动, 教师要组织并参加辅导。此外还有免不了要开的各种大小会议: 教研活动、备课会议、政治学习、课题研究、班主任会议等,这间接延长了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

第二,农村教师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孩子。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相当大。因此,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留守孩子占到学生总数的大部分。然而,学校里的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给农村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一是教育上的压力。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在留守学生身上所花费的教育时间远远超了其他学生。二是农村教师的社会责任不应有地扩张。许多留守学生的父母在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时,较少关心自己的孩子,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上学,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要全权负责,这种托付使教师在感受到家长深深信任的同时,更感受到一份沉重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因此,许多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承担教育责任以外还要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安全等问题,实际上部分承担了监护人的责任。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一旦发生意外,教师将被迫承担本来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从农村教师所受到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一,工资待遇低。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师待遇仍然偏低。工资低,工作量大,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评价降低、心理失衡和经济压力加大。目前,农村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是工资发放时,津贴部分常常无法落实,更谈不上谋取好的福利。一是国家调资政策不断出台,教师的工资在逐年增长,而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教育的“人头费”已超过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二是为了实现“普九”目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不得已举债运作,沉重的债务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教师工资上“动脑筋”。有些地方,县财政只能保证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而各种津贴则均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城镇中小学尚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搞一些创收解决问题,而农村教师只能靠政府发给的那点工资来维持生计。“只给政策不给钱”,发放津贴在农村学校就成为空头支票,所以有人戏称给教师加工资是“空调”。工资问题不仅给教师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还导致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第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农村中小学教师再也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受到了改革的冲击。教育观念的不适应,专业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缺乏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甚少等都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产生畏惧、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一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新课程实施至今,一些农村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认同,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育观上的不适应,成为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与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巨大阻力。由于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往往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要他们否定长期积累的经验是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消极抵制的心理反应,以至对改革信念的动摇。二是专业素质的缺失。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水平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如需要有广泛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思维,掌握多种教学方式等。这些要求,并非靠教师的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加之教师常处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和繁琐的生活负担中,部分教师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觉得力不从心,因此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三是缺乏课程开发能力。过去,教师只考虑“如何教”,而很少注意“教什么”和“为何教”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教学的概念,而没有课程的意识。教师在以往的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 的层面。而新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倡导教师自己设计课程,并成为“研究者”。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定势,使得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因此面对课程改革,这些教师处于无所适从、被动应付的状态。四是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尤其需要教师的合作,但由于长期以来专业发展上的单打独斗,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往往会阻碍教师的新课程实施。可见,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与合作。这使得部分教师容易产生自我压抑、孤独和苦闷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第三,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 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和评定方式合理与否, 教师们能否接受,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心理, 所以教师的评价体系攸关重要。而现在大多数学校通常依据升学率的高低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价, 所以在众多的职业压力中, 升学压力占据着重中之重的位置。为了提高升学率, 学校对教师设立了很多的评价措施, 如设定升学指标、排考试名次、评最差教师, 教师因为评价考核压力,便没日没夜的工作,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搞题海战术, 加大训练强度和延长训练时间,甚至不惜放弃休息时间。不仅教师之间充满来了激烈的竞争, 学科和学生间也是如此, 巨大的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长时间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种奖惩性的评价体系, 忽视了发展性,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只是关注评价结果, 忽视了被评价者的辛勤努力和进步, 这样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极大地落差,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除了升学压力以外,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市的教师一样, 也承受着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第四,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和形象不合理的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增高,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奉献精神、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还必须扮演现代教师被赋予的更多角色———模范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的角色在校内和校外环境、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面临着很多冲突,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两种以上的角色,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换,这使教师们的精神状态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心理负荷过大。社会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有特定的形象,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正是这些要求使得教师面对学生时要迫使自己严于律己,以榜样的姿态,良好的形象出现;要时刻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刻意限制自己的各种形象细节;要在学生面前极力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状态;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压抑自己正常的需要和行为。这些都需要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这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是难以具备的,因此社会对中小学教师这种特定形象的要求和期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一。

(三)从农村教师自身原因分析

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权威的失落和师道尊严的丧失,增加教师对教学无奈感。教师权威是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权力。美国R.A.Clifton 与L.W.Robert 将教师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下形成的权威; 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个人的因素。”教师的权威只有在被学生承认和接受时,才能有效地运用。如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属于个人施教,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只受习俗、伦理的制约,不受直接的监督。到了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越来越制度化,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均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并且必须接受行政监督,这个过程使得以往那种儒家式的教育风格湮没了,以日常伦理为基础的教育权威面临解体。当今社会,教育也逐渐走向功利化,人们原有的那种对教育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追求也逐渐失落。而与过去相比,农村中小学校面临着服务半径扩大、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和压力也更大,而且职业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还会随着社会的嬗变而不断增加,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师道尊严的缺失和对他们的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更加觉得无奈。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教师精力或者能力欠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然教学是一门科学,意味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掌握足够的教与学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规律;既然教学是艺术,意味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有足够多的个人魅力与个人创新。教师是个特殊的行业,既要求教师能够遵守科学的教学规来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求教师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在众多学生面前进行符合规范的表演与示范。同时,教学还是个要求奉献的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农村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服务,还要为农村学生提供足够的价值示范与情感支持。正是对教师提出了如此多而又如此高的要求,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师在工作时间上的无限延长,在情感上的无限投入,在教学智慧上的无限要求。与此相应,教师个体的能力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现实的个体精力与能力约束下,有部分教师难以应付教学岗位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工作的高要求与个人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教育体制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不可避免,这也意味着农村教育中教师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和更多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会体验到更多的职业紧张。除了呼吁农村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外,农村教育中教师自身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正确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正如一位国外的心理咨询师所说:“压力就象一根小提琴弦,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音乐。但是如果弦绷得过紧,就会断掉。你如果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生活、工作相协调。”这需要每一位农村教育中教师认真思考如何将职业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激活创造性工作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总之,农村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存在的压力现象,缘于教师学校社会等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要预防和解决农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压力,不能单从某一个层面着手,应发挥多个层面的作用,以最终促进农村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申继亮:《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4期。

[2] 黄光:《农村成人教育中教师职业压力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3] 刘敏岚、甘霖:《农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压力问题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4] 柴江、杨鹏:《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归因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5]袁双龙、屈正良:《农村职业学校几哦啊好似压力问题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刘晓明、孙蔚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访谈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 黄巧蕊:《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8] 肖第郁、钟子金:《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9] 郑小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10]林宇璐、路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解决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11] 赵颖、桑青松、陈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第三篇:3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分析

4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分析

【摘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应该认真关注。通过对我镇3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的职业压力普遍较大,主要原因是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太高,让教师感到压力 ; 繁重的工作量 和与之不相适应的过低的待遇 让农村教师 感觉到压力; 不科学的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大了教师的压力。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职业压力

原因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职业压力显著加大,东北师范大学牛利华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是指教师个体长期暴露于应激工作环境而无法对其有效应对而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初的美国,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逐步深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都系统的对教师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2005年11月,教育部师范司批准了江汉大学领衔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立项,总课题组与全国22个省区的47个子课题组共同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调研工作,2006年12月份课题组就前期研 究成果在北京召开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 这说明我国对此项工作的研究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存在抑郁、焦虑、偏执、人际交往障碍、自卑、疲劳等不良情绪,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采取过急行为把这种情绪带给学生造成学生不应有的伤害,有的不到退休年龄疾病缠身不得不离岗待退,有的甚至英年早逝等等。最近,由于工作关系,对我镇的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镇的教师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其表现和课题组的调查大致相同,患有颈椎病、失眠、肾炎、头疼等与职业有关的慢性病的教师比例较高,存在着抑郁、焦虑、偏执、人际交往障碍、自卑、疲劳等不良情绪,大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国内外的调查中,教师压力的来源显示了相当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与学生、同事的关系;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的矛盾;物质上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不理想之间的关系;有关社会地位问题等;下面就我镇教师的压力来源做一分析。

一、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的压力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且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原有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要求教 2 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明确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从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教轻学、重课内轻课外、重考分轻过程的片面性的教育观转变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上来,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全面育人的教育观与教育能力,才能承担并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第二,增强教学的驾驭能力。表现在 课堂结构和教法改革 上,其基本路子是各科教学内容互相渗透,教学方法互相借鉴,智能训练统一协作,思想教育互相沟通,学习能力综合提高,良好习惯共同培养,课业负担整体调控,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知识之间相互渗透,各科教学相得益彰,学生素质综合提高。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整体的驾驭能力,才能使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操作电教设施的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各科教学运用音像设备已经相当普遍,多媒体教学已经兴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电教设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才能使教学手段现代化。第四,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传统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多被理解为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关心的重点是对给定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对高效率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的寻找与运用,这往往使得教师们的视野被狭隘地限定在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传授方式上,而对这些科目内容背后的目的,以及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实际效果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种状况往往导致教学过程单

一、重复、缺乏新意,同时也钝化了教师的研 3 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思维难于脱离原来的轨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功课目标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为教师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提供了空间。教师将更要灵活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除了具有理解知识及其结构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信念与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广大教师都具备了这些素质,这将是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但现实不是这样,经验型的教师、素质较低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教育变革的需要,有的教师看到新教材,一脸茫然,不知道如何教了,特别 是 农村小学教师这种情况更突出,为了适应课改,学习、充电、进修成为农村教师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调查表明,我镇所有的教师最近三年都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县级以上培训,镇级校级的培训更是频繁,在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同时,老师们也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这让一部分教师感到不堪重负,身心疲惫。同时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加重了教师们的负担。据调查,在我镇187名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有121名,占教师总数的64.7%,这些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没有受过正式、系统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转正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 4 能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虽然业务水平难以提高,但由于未到退休年龄,加之学校人手不够,这些教师仍然要兼任几门课,有的甚至包班。另外近5年来,没有一位新师范毕业生充实进来,为了将新课程所规定的艺术、健康、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按规定开出,一些教师硬着头皮代几门课,每天身心俱疲。在职的193名中学教师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存在此类问题。

二、社会期望值太高和工作量太大形成的压力 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太高,让教师感到压力。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他们即要担当如“家长代理人”,“知识传播者”,“严格管理者”等权威式的角色,又要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还要成为一个 “心理调节者”,“心理咨询师”。将教师看成严格的管理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将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要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教师们既要履行教员的职责,又要担当父母的代理人。农村教师由于知识、经验、阅历方面的不足,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处理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比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朋友这样的矛盾关系。这使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现在农村学校由于生源的减少,通过搬、迁、合等方式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每个自然村有一所学校的情况 5 已消失,就拿我镇来说,通过调整学校处数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50余所减少到现在的9所,农村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路途远,教师们早晚要负责学生接送安全,中午还要解决学生就餐,教学职能和生活职能的叠加,让教师们感到每天都千头万绪,像拧紧的发条。

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工作严重超时。《中国教育报》在2001年9月22日刊登了一组调查数字: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大部分农村教师是“半边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另外,除了课堂教学,每天还有大量的学生作业等着教师去批改,教师们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家访,中心小学和中学的教师都要教一门主课,再兼一门副课,而村小教师每人教一个班,包干所有课程,工作量都很大。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上级部门检查学校要求学校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相关资料存档,而为整理打印各种资料,教师花费的时间有时比教学活动本身还要多,繁重的工作量让农村教师付出太多。

三、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待遇给教师带来压力。

繁重的工作并未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调查显示,虽然教师工资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略有差别,但农村教师能按月领到的仅是国家规定工资,约占工资总额30%至40%的政策津贴如考核奖、岗位津贴、职务补贴均无从谈起,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元至1800元之间。据有人调查,男教师认为“经济收入”大于“社会地位”大于“工作压力”大于“福利保障”大于“领导认可”;女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于“经济收入”大于“福利保障”大于“领导认可”大于“家庭支持”。调查中,有些教师这样说,“我工作二十多年,前几年工资600多元,现在发到手的工资1600元,一家三口生存尚难以为继,更不要说赡养老人,也不要想修房造屋。” “说到工资,令人心酸啊,我教了10年了,中学一级,月工资一千多元,我到信用社取工资都觉得丢人,还不如那些刚踏出初中校门的学生,而且以前是班上最差的,初中毕业因成绩差不能升学外出务工.月工资也有1500,唉„„。” “ 目前,由于各种媒体的误导,说教师工资涨了,其实一点也没有涨,只是比以前合理些而已,然而,市场物价涨了几个倍,所以现在很多人要考进公务员,不想再教书,教书没有什么前途,菜涨价,肉涨价,房涨价,车费涨价,衣服涨价,就是工资不涨,还要不停的不得已的主动捐款。” 还有的更为激进,“教师的工资高吗?高,高的很。谁说的?大家都说。电视、报纸上 也是这样 宣传的。平心而论,我们涨了,涨了多少?和谁一起涨的?他们又涨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社会上的人也不知道?但 7 人家只知道我们教师涨了。很多部门实行津贴制,教师实行了吗?教师工资本上的工资比公务员的高,可公务员一年的津贴(不含工资)比教师一年的工资要高,甚至高好几倍。公务员吃公家的,喝公家的,抽公家的,拿公家的,工资不动不说其他方面还有节余,试问教师呢?就以我自己为例,20年前,我每个月大概领110元的工资,如今每个月是1700 多元,翻了 15.45 倍!但是光自己和自己比较,单是纵向比较,有时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横向比比又如何呢?像我一样有着20多年工龄的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同学或者朋友,他们显性的加隐性的收入,虽然我没有办法掌握他们实际的数据,但从他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的用度花销,不要说超出我的几倍,至少不会低于1700元。20年间教师的工资翻了10多倍,有什么意义呢? ” “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不跟人比,我跟物价上涨的幅度比。20年前,到粮所购买大米每公斤大约是0.28元,如今市场最低价是每公斤3.2元,升了11.4倍;猪肉,20年前,到食品站购买每公斤约是1.36元,如今市场最低价是每公斤 26 元,升了 19.11 倍;车费,20年前,从我所在的乡镇到县城只要0.5 元,如今是7元,升了 14 倍多;书籍,衣服,人情往来,更不用说房子了,与商品价格平均上涨的幅度相比,教师工资增长幅度,其实是负增长!如果 在 扣除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水费、电费、房租费„„之后的实际可支配数额来算,则其增长的负数可能更大!”

同工不同酬也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失衡,同一个县城乡教师的工资不同,同一个县不同乡镇之间教师的工资不同,同一个地区相邻县区教师的工资亦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一倍多。工资较低让部分教师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压力,当前物价上升的指数特别快,教师的工资远远赶不上趟,身体不舒服也没有时间没有钱去看医生,导致了大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因病离职,甚至有的病逝,近几年我镇有二名教师50多岁因病去世,有十几名教师因病离岗。

四、不科学的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大了教师的压力。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若能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调查显示,学校对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落聘、解聘教师的依据。评价的因子虽然涵盖德、能、勤、绩、管等诸方面,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给老师排队,其他项目的评价要么都一样,要么差距很小。教师们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产生了心理负担,增了加工作压力。

另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在农村,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放松娱乐的场所较少,交流沟通机会较少,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发泄,容易导致其人际交往敏感,情绪苦闷,交往恐怖等心理问题;专业结构职业素质差容易导致 偏执水平高;学历低、工资低缺乏职业安全感,自卑心理更强,情感更为脆弱,容易产生愤急、抱怨心理等。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应该认真关注。值得欣喜的是,最近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文件中,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再审视,对教师的再认识,教师的压力将会得到明显的缓解,让教育回归原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1、柴江

杨鹏

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归因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2、牛利华

教师职业压力 与教育的生命关怀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10期

3、《中国教育报》 在2001年9月22日 ; 2007年1月5日。

4、张珊明

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成因探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第四篇: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生物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生物学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对经济、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物教育是生物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中学生物教育是基础。但在广大农村教学中,生物学科始终被当作小副科而备受忽视,这导致生物学科的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不完备,专业的生物教师也很缺乏。这些原因致使初中生物教学水平低下。因此,探究农村生物教育的现状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以便更合理的给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009-02

1.农村生物教育现状

1.1 专业老师的缺乏及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开展中学教学过程中,生物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常年被当做一门副科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开设生物学科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加之关于农村生物教学的师资较匮乏,且水平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到达要求,生物师范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原有的生物专业教师亦纷纷改专业教学,从而导致农村生物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学校生物课教学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生物方面的专业教育,在教学时对学生讲解概念模糊并且深入很浅。

1.2 农村生物教学环境差。

农村的生产方式单一,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使得与城市相比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教育资金长期投入不足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均,使得很多时候教育经费刚好足够发放老师的基本工资,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教育的本学条件以及整合教育结构和布局等都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普遍低于城市水平,且差距较大。其中,生物教学的环境更加恶劣,在有关生物实验设备、多媒体网络资料和生物图书等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这些都阻碍了农村生物教学的发展,使得生物教学环境差。

1.3 学生重视程度低。

在大家对生物科学都具有一定偏见的情况下,其地位自然而然的不高,再加上生物科目不纳入升学考试中,对于升学率本就不高的农村地区来说,把时间投入到主课上来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匮乏,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是主干课上(语文、数学、外语),生物教师配比不足,生物课多数被其他主干课挤占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生物的学习重视度较低[2]。

1.4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不高,因此农村生物老师的学历偏低,且大多数生物老师在上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并不是生物专业,也有些老师是兼任生物教学工作,更有些生物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调过来的。除此之外,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所需要更新的速度这是农村地区无法满足的,因为农村比较偏僻,信息传播相对来说很闭塞,农村生物老师不能很快的接受到生物方面的变化,因此不能很好的完备自己、充实自己。与此同时,这样就使得农村生物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还不足够支撑生物教学活动,更不能够深入进行复杂且较先进的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1.5 生物师资教学创新素质相对薄弱。

教学过程有质量的好坏,但由于农村地区生物老师的师资匮乏,就造成了农村生物教育只达到了“量”的要求,而“质”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质”因素主要体现在生物教师创新素质方面。《新课标》突显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3]。目前看来,农村生物教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变革农村中学生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何农村生物教师创新素养薄弱呢?主要由于农村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设施落后,无法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 “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显然与现在的教学目的不匹配。

2.农村生物教育的针对性对策

农村生物现处的境地造成原因有多种,不仅有来自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和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农村教学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条件的不足,都造成在短期之内无法全部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所以,我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2.1 将教育高层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和教育重视程度提高。

生物科学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方式,是新世纪科学应用重要的一部分。生物科学教育能培养学生以后从事生物科研的兴趣,为我国的生物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加以运用。在生物学科如此重要的情况下,就需要教育高层重新定位和审视生物科学这门学科,让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及锻炼同学们应用能力。中学生物课从其本身的教学意义来看,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比其他学科更重要。因此,中学领导和教育高层应该转变生物课不是主干课的观念,要意识到生物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改变中学生物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教育高层以及有关生物教学人员可以通过生物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对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系统把握现代生物科研应用的方面。农村生物教育只有在得到教育高层的重视后,才能够在软硬件方面有所改善。

2.2 通过进修和外援支教活动提高生物教师各方面素质。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r村在引进专业生物教师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农村中学现有的兼职生物教师提升他们自身的生物教学素质。因此,开展生物教师进修工程和外援支教工程活动来提升他们的生物教学水平和更新知识结构。在进修工程中,教育高层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的特殊性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农村生物教师的进修培训方式,这样可以改善农村生物教师专业素养,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生物教学的新动态。在外援支教工程中,开展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活动,在活动中解决农村生物教师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并对农村的学生就更好的认识和学习生物学科有很大帮助。

2.3 就农村的教育特殊性建立实验自助体系。

生物教育是一门需要实验操作支撑的学科,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环境所致,使得生物实验硬件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等方面外,也可以根据农村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创造这种实验所需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带领大家进行生物学习和认知,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在面对学校无法开展但是又很重要生物实验时,老师可以自己创新来组建一些简易教学设备,在这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一起参与,这样不仅解决了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并让他们体验生物实验带给他们的有利之处,增加他们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以及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在这之后,这些实验装备还能保存供以后的教学使用。通过上述办法,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农村生物教学设备缺乏所带来的问题,并形成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生物实验教育自助体系。虽然这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生物教育硬件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但是这是目前看来最好、最快速的解决农村生物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

2.4 让学生重视生物课程。

学生作为生物教学的主体,让整个生物教育系统有了教学对象,如果生物教学缺乏了学生,那也就缺乏了对象性。因而我们需要清楚学生不重视生物课的原因来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并且想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就目前来看,学生不重视生物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生物知识时枯燥、乏味,并且知识讲解太浅;二是农村的升学压力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问题,老师要清楚自己的责任,调整好心态,主动去寻求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老师需要引起同学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动的去探求生物科学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农村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专注升学而忽视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与此同时,要用生物学科最新的应用知识让他们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重视了生物科学,以后才能融入到生物科研和应用领域中。

2.5 加强生物学科的宣传。

目前,生物科技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面对如此重要的生物技术,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或不重视,得到的关注很低,生物学科在国内基础教育中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相对于城市各方面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对生物科技的认识更不足。很多人对生物科技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例如研究动植物,他们认为生物科学很简单,学来没用,前途渺茫。面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对生物学科的宣传,通过开展生物科技展览、论坛、演讲等形式,让大众对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有所了解。

2.6 加强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育信念是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意识和习惯中,并且这种信念改变着作为一名老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作为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情感始终贯穿于其中。由此来看,精神层面的提升,教师职业的情感加强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生物老师受到的重视和所得到的社会认可不高,造成了农村生物教师职业情感偏低,这都是因为生物学科和生物教师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从多方面下手,例如改革教师的专业评价体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改善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等,这都有利于加强农村生物老师的职业情感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基于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 60-62.[2] 王桔?t.甘肃省部分城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4.[3] 赵淑玲.信息技术在陇南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

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稳步保持在4%,保持了一定适度的转移规模。但转移速度还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阻碍转移速度和比重的原因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由过去单纯务工增收逐步向积累提高和创业发展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劳动力转移供需缺口大的问题。

(三)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也要求各地农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工作部门,劳动就业与保障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有序工程”,组织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部门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入地同时也加强了劳务市场的建设,发展了各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尚且不能避免;二是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方式还较为落后;三是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四是能够提供的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较少。

(四)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对农业补贴和和支持水平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超时间劳动现象严重,工作生活条件质量差。二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也是有发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空缺,农民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随着更多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但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寄宿生活费补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配套政策还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对接收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中职学校来说,尽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专业设施、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策

(一)完善制度,保持规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良性循环,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就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工伤保险、医疗制度、随迁子女入学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重大疾病措施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对接制度,加大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会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和农村相同步的现代户籍管理制度。要适时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各方面福利待遇,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保持流转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确立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以农村转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并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辅导,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根据新时期市场的需求,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广泛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就业市场,培养和树立现代化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增强扶持,提高服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其他的管理费用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要合理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电子学籍,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安置未随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生”到寄宿制学校。根据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形成集就业、培训、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编辑?M岳 凤

下载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及归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幼儿教师现状及分析(赵茹)

    农村幼儿教师现状及分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党的十七的报告鲜明的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

    农村固体废弃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垃圾围城”的问题在中国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污染已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农村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到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危害,提出了......

    浅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及问题

    浅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及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兴,则学校兴;教师强,则学校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乡镇、农村教......

    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对话”现状及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对话”现状及解决对策 通州区新生小学顾玉梅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农村语文教师,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时,城里低年级小朋友童真却流利的话语总令我感到无......

    语文课堂分析(5篇)

    语文课堂教分析 辛月严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和刘艳艳校长一道听了我校语文、音乐、美术课,我们历时一周时间共听了七节课,分别是:五年级王纪霞老师的《诺贝尔》第一课时、四......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黄丽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潮”,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校虽地处乡镇,但与城市中学相比,学生视野狭窄,阅读量低,语言表达水平普遍较差,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要困难:一是“无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