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雄的内涵
英雄的内涵
真是幸运,去年夏天,我和徐洪刚一起进入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昔日遥不可及的英雄,忽然成为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为此我感到十分荣耀。每当听到别人谈论徐洪刚,我总要自豪地说:“那是我同学,就睡在我的上铺!”
后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我对这位英雄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一个周末,我陪徐洪刚到一所地方大学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仍有许多人不肯离去,围着徐洪刚问这问那,请求签名。突然有人大声问道:请问徐洪刚先生,听说你有一次作报告把“造诣”念成了“造旨”、“参差不齐”念成了“参差(cancha)不齐”,有这回事吗?刚刚还激荡着英雄正气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我一下子惊呆了!替徐洪刚脸红,更为他忿忿不平:谁敢说自己没念过错别字?这不是成心让英雄当众出丑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徐洪刚一字一句地说:有这回事,当时就有人给我指了出来,我的确感到很惭愧。党和人民把徐洪刚当英雄,我感觉“徐洪刚”这三个字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而是一个负载了许多期冀与热望的符号。我现在只是南京政治学院的一名普通学员,离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还差得很远!
虽然他的回答很坦诚,但在我的心中还是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问号。
记不清那天晚上我是怎样在辗转反侧的困惑中进入梦乡的。朦胧之中,我被掉下来的一条毛巾被惊醒了。起身一看,上铺已人去床空。我知道徐洪刚平时总是5点钟左右起床学英语,可现在还不到4点呀。我来到他经常加班的队部会议室,徐洪刚果然在里面。可这回他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凝神静思,右手还不时伸到后背揉一揉,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见此情景,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我知道,白天的事对他刺激太大,他夜里睡不着,心里着急啊!我冲进去,心疼地说:“洪刚,你这是何苦呢?不就是个把错别字吗?干吗跟自己过不去!”
徐洪刚歉意地笑了笑:“对不起,把你吵醒了。”停了一会儿,他又严肃起来:“今天的事对我确实触动很大,越想越睡不着。我没有理由计较那位大学生的态度,他的责备更让我看清了来军校充电的必要性。以前我是个战士,在公共汽车上面对的只是几个歹徒,凭借军人的勇武和正义就能对付。作为一名跨世纪军人,将来面对的则是高技术装备,要不辱使命,仅仅勇敢还远远不够。虽然勇敢依然是英雄的品格,但未来的英雄,应该是勇敢+高素质。”
听了这番话,我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是的,英雄总是时代的英雄,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英雄的名字,不仅要与觉悟、勇气相伴随,更要用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来诠释。只有知识底蕴雄厚、全面素质过硬,英雄气概才能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二篇:海明威笔下英雄的精神内涵(最终版)
海明威笔下英雄的精神内涵
苏顺强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哲学阐释颇有见地。他将人文精神分为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属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属广义的宗教精神。受周国平先生的启发,我曾经将人文精神归结为四种关系,即我与世界的求真关系,我与他人的求善关系,我与自己的求美关系以及我与神圣者的求圣关系。那么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展现的人类自身追求真、善、美、圣之精神。美国现代小说家海明威以其塑造英雄的小说而对美国、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之所以为世人所接受,在于他广泛而形象地传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圣之精神。海明威的创作道路可分为体验和感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正视和抗拒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挑战和超越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三个发展阶段,其英雄之内涵可以归结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只能接受现实、正视现实,然后凭借勇气和力量通过顽强不屈的拼搏来抗拒痛苦和虚无,以人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旺盛的生命力量来超越人生必然的痛苦和虚无,从而赋予虚无人生以审美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藉此认为,海明威一生所倾力宣扬的英雄精神中即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其具体表现为对真、善、美、圣四个方面的不懈追求。
真的含义包括真理、真实和事物的真相等。追求真实的世界本质和探求真实的人与世界关系之本质乃英雄精神中求真精神之具体表现。海明威这类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危机四伏的斗牛场、狩猎场、拳击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力求探知真实的世界本质以及真实的人与世界关系之本质。《永别了,武器》写亨利对战争、爱情及人生的认识过程。美国青年亨利出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先于美国投入到一战之中,在经历了游戏战争、执着战争两个阶段之后,他逃离了战争,原因是把战争视为责任和义务的他竟然因说话口音的问题而尊严尽失、性命难保。他因此对战争的残酷和荒诞有了直观的体验,进而他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要打垮他们,必然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在爱情方面,他先是把情欲的满足等同于爱,再是受凯瑟琳无私爱情的感染而感受到爱的崇高和神圣,最后是把爱情视为对抗虚无的最后屏障而悉心呵护。可这一脆弱屏障最终因为凯瑟琳的无辜死亡而遭摧毁。于是,他因爱情的幻灭而对人生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你死了。你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连学习的时间也没有。他们把你扔进棒球场去,告诉你一些规则,人家乘你一不在垒上就抓住你,即刻杀死你。或者无缘无故地杀死你,就像艾莫死去那样。或者使你患上梅毒,像雷那蒂那样。但是,到末了总归会杀死你。这一点是绝对靠得住的。你等着吧,他们迟早也会杀死你的。”经由对战争和爱情的幻灭体验,亨利形成了自己牢固的悲观世界观,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会赢”,“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自此以后,海明威的英雄们(《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战地钟声》中的罗伯特”乔丹、《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继承了亨利关于世界的荒诞非理性、人生的痛苦虚无以及人与世界对立关系的“真理”,一方面继续深入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一方面积极寻求和尝试有效的应对策略。
英雄们的世界观是否正确,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接受是否就是真理,我们姑且不作判断。这里想说的是,他们既没有草率接受美国政府对战争的虚假宣传,也没有接受教士关于战争和爱的训导,更没有随意附和某种被广泛认可的既有世界观,而是经由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悟,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做出了认真的判断,并不断验证和坚持这种来自生活的“真理”。也许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判断有失偏颇,但其中却蕴涵着人文精神所必须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认真精神。或许英雄精神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本身,而在于他们探求这一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求真精神。
在通俗意义上,善表现为仁爱、理解和宽容等精神。至于善的更深层的含义,邓晓芒先生将它分为幸福、合目的性和至善三个层次。我个人认为,为人生确立一个理想目标并运用合理的手段努力实现此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的提高与完善即为善。依此,海明威的英雄们无论在通俗意义上还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都表现出求善的精神。
从通俗的意义上说,英雄们的求善精神表现在对竞争对手、不同人生价值观和不公正命运的理解和宽容。罗伯特"乔丹对游击队长巴勃罗“狐狸原则”的理解,对安塞尔莫不杀生信念的理解,还有圣地亚哥对大马林鱼的赞美和理解,这都是求善精神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他们分明认定人生悲剧的必然性,但却较少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在成熟的英雄圣地亚哥那里,还表现出豁达宽容的乐观精神。“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月亮,那该多糟,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太阳,那又怎么样?我们总算生来是幸运的。”这是否就是王先霈先生所说的20世纪人文关怀的核心——“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
英雄的求善精神重点表现在更深层的意义中,那就是在向人生的理想目标努力行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的提高与完善。英雄的成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英雄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提高与完善的过程。以海明威的四大小说为例,《永别了,武器》通过亨利对战争、爱情的体验,感悟到世界和人生的真实本质,重在展示英雄悲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和旧的人生价值观的坍塌过程。《太阳照常升起》通过杰克的痛苦迷惘及对“如何生活”之答案的苦苦寻觅,重在展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战地钟声》通过乔丹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英雄行为,重在展示这种崭新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政治理想相结合的实验和实践过程。《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在厄运、强敌和失败面前的表现,重在集中展示英雄内涵的成熟表现形式。这样,英雄走过了从亨利经由杰克和乔丹到圣地亚哥的人生之路,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异常清晰明朗了。他们发现了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宣传截然不同的世界本质,旧的人生价值体系坍塌了(亨利),于是在痛苦迷惘中寻求新的人生价值观以抗拒人生的虚无痛苦,他们从斗牛士身上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杰克),他们尝试了新的人生价值观与政治理想的结合(乔丹),最终在日常生活中完美地展示了英雄之精神内涵(圣地亚哥)。那么,从亨利到
圣地亚哥的不懈追求过程,就是其对世界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和人生价值意义的探求过程,也是他们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英雄的成长过程与其精神的形成过程背后,深深蕴藏的恰是最深层意义上的求善精神。
英雄的求美精神主要表现为,在坚持悲观世界观的同时,又以悲剧性的人生价值观赋予人生以审美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肯定人生。英雄们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显然具有叔本华式的悲观,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厌弃生命和否定人生,而是求索并发现了尼采式的英雄精神,且以此为人生的理想目标,视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幸福。英雄们的人生信条的最恰当表述无疑是圣地亚哥的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人生必须的尊严、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量。
尊严是英雄的首要准则。海明威说过:“生存,荣誉的生存,那个过时而又万分重要的词儿,对于作家来说始终是又困难又重要。”海明威不愧是英雄的代言人,他们无一不视尊严高于生命。亨利逃离战场的起因是荣誉问题,“我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我衣领时就停止了”。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斗智斗勇也事关荣誉,“你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把鱼卖了买食品才杀死它的,他想。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渔夫”。杰克被战争剥夺了做男人的尊严,但仍然坚决捍卫他做人的尊严。《没有被斗败的人》中,屡受创伤的老斗牛士曼纽尔四次被公牛摔倒在地,最后还是顽强地杀死了公牛,当他在医院里苏醒后最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在斗牛场上的表现是否勇敢和优雅。《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视麦康伯敢于直面野牛、重新拥有男子汉的尊严、勇气和力感的时刻是幸福的时刻。总之,英雄都能表现出“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而重压之下之所以能够保持优雅风度,强烈的尊严感是最强有力的保障。
瑞典文学院给海明威的授奖词中说,“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的确,勇气是英雄的重要标志,是英雄宗教般的信仰,是判断男人之为男子汉的最高标准,也是男人借以获得尊重的最大资本。海明威把勇气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力上的勇气,即临危不惧的勇气;一种是精神上的勇气,即敢于负责的勇气。而
临危不惧的勇气是漠视危险、蔑视死亡和出于自尊心、爱国心等积极动机的相互结合所构成了完美无缺的勇气。英雄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渴望荣誉的生存,勇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出于自尊心和对西班牙共和国的热爱,乔丹勇敢地接受了不可能完成的炸桥任务;曼纽尔出于对斗牛士尊严的捍卫,勇于以老迈之躯重返斗牛场;圣地亚哥出于对渔夫尊严的维护,坦然面对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霉运”,沉着面对大马林鱼,勇敢地与鲨鱼拼搏。这些属于临危不惧的勇气。英雄精神上的勇气主要表现为,面对失败、灾难或死亡时的精神不屈、意志不移。乔丹在死亡面前不仅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而且为自己的所为感到满意和宽慰。圣地亚哥面对一无所获的不幸结局,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准备迎接再一次的挑战。正是体力上的勇气和精神上的勇气两者结合而形成的勇气,英雄们敢于正视痛苦、不幸甚至死亡,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挑战人生虚无和种种不可能。英雄们还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正是依仗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去挑战和超越人生的痛苦和虚无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在被拳击手科恩连续击倒十五次之后仍然顽强地站起来并用足全身力气向对方出拳;圣地亚哥和大个子黑人比手劲赢得了“冠军”的称号,和大马林鱼在海上周旋了三天,目的就是“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他们或者表现出充沛的体力,或者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或者表现出持久的忍耐力,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共同表现出撼人心灵的精神力量。体力、意志力、忍耐力和精神力量,四者往往不可分离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旺盛的生命力量。
周国平先生认为:“美感本质上不是感官的快乐,而是精神性的愉悦。”英雄为自己确立了独特的幸福观,它不是暂时的感官快乐,也不是金钱物质的占有和基督教的“爱”与“信”,更不是中国式的长生不老,他们所确立的是以尊严、勇气和生命力为主要内容的审美人生观。他们在努力实现其审美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同时给自己和世人以审美的享受。这可视为英雄的求美精神。
圣,在基督教语境中指圣人、圣者、圣徒和道德崇高的人,而上帝就是惟一的至圣。孟子曾说:“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孟子看来,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就是善;言行一致就是信,把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扩充到人的容貌服饰行为
诸多方面就是充实的,美的;能够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就是圣;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达到神秘莫测的地步就是神了。神是对圣进一步的说明和规定。西方和中国古代对圣的追求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在人文精神的内涵中,它们却具有一致性。“圣”以真、善、美为基本形态,是三者融会贯通的极致,是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完美统一和融合,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境界,是统驭的核心。圣,如同尼采的超人,是一种理想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永远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绝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全然显现。海明威英雄的人文精神内蕴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理解和认识。
在海明威笔下,英雄的最高价值取向不是至善的神圣者上帝,而是无限完美地体现出英雄精神的英雄的最高形式。他们经过漫长曲折的成长过程,到圣地亚哥而走向成熟,但决没有走到极致。圣地亚哥虽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英雄的精神内涵,是英雄精神的集大成者,也是英雄之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但是,圣地亚哥还远非圣者,他仍将处在永远的追求和完善之中。亨利、杰克、乔丹和圣地亚哥四人共通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视作英雄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他们分别显示出求圣道路上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各自只能代表求圣之路上的一个发展阶段,但严格说来,他们都是英雄之最高形式的准备阶段。虽然圣地亚哥较为成熟地表现出英雄的特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骄傲和满足,在他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强烈的追求欲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期待着英雄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永无休止地追求下去。英雄的这种向着最高目标的不断追求和提升就是求圣精神了。
海明威笔下英雄形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他们虽不是道德上的圣人,也不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但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坚持的追求真、善、美、圣之精神,对于我们应对人生道路上的逆境和提高我们的精神品格都具有极大意义。
写于湖北襄樊学院
第三篇:英雄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第一个冲过终点的人当然是我们的偶像,而尚在跑道上为了奥林匹克精神奋力拼搏的,更值得我们敬崇、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终点并不是真正的终点,体育必将冲破人类的极限。
或许失败对于你来说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希望的破灭。几个月的艰辛训练和满怀的希望在一刹那间付诸东流,令你沮丧,令人悲伤,但看看你用尽全力奋力拼搏的一刹那。眼眶中含着泪水的我们不这么想,你是勇敢的,你是坚强的,你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你的任务。看成败人生豪迈,我们应从头再来,为你感到了骄傲。
第四篇:雷锋精神内涵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
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体现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一普通士兵的名字,一直响彻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毛泽东曾说:“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是雷锋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的理性升华,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的献身精神,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同与践行。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成为全党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凝结着新中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强音,闪烁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迸发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热情感。在此后的50年间,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培育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去年我到河南邓州调研“雷锋编外团”,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事实充分证明,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体现。
新形势下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仍然要像雷锋说的那样“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要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要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人民崇尚雷锋人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守这种精神追求,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01]
雷锋精神的十大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体现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成果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具体实践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遵循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雷锋精神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共性展示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价值追求 ●雷锋精神是致力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让同学们说说身边的小雷锋,鼓励群体同学向雷锋叔叔学习,向身边的小雷锋学习。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内涵
《共产党宣言》导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1月合作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在伦敦用六种文字出版。《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宣言》从发表至今一个半世纪,已用1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出版上千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作品,是革命的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必读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最早见到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是1920年由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根据日文本翻译的。这是《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中文发行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一、《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任何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向社会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共产党宣言》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在欧洲许多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当时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而其他许多国家也先后进入了产业革命阶段,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化的欧洲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从这一基本矛盾又派生出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19世纪30至40年代,这种矛盾和斗争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在法、英、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三大运动”之所以最后都归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没有一个真正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三大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雄辩地说明了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产生自己的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斗争实践,克服小资产阶级及各种各样空想社会主义流派对工人运动的不良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深入革命斗争实际,深刻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写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同资产阶级及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革命工人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846年,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以此来联系各国共产主义者,宣传科学共产主义。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应德国革命流亡者组织“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的请求,正式答应加入同盟并对同盟进行了彻底改造,终于使它成为一个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1847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改组后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郑重地讨论了党的纲领。同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这次大会。会上以马克思、恩格斯为
代表的共产主义者与魏特林分子、“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热烈的讨论,大会最后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新纲领公布于世,于是有了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二、《共产党宣言》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初版《宣言》的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从1872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的再版分别撰写了七篇序言,进一步阐发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和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其所作的若干必要修正和补充。因此,后人一般都把这些序言看成是学习《宣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这七篇序言也因此成为《宣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面按“序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分别对《宣言》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一)《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宣言发表后不久就迎来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它有力地推动了《宣言》的传播,《宣言》先后用英文、德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丹麦文等出版。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宣言》几种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他们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两篇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后五篇是恩格斯单独写的。这七篇序言本着尊重《宣言》作为历史文献不宜随意改动的精神,回顾了《宣言》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总结了《宣言》问世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其思想十分丰富。下面就把七篇序言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归纳如下:
第一,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宣言》中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它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态度,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关于宣言的性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宣言的任务,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共产党人不但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重申了这一思想。在上述两篇序言中,恩格斯极其精辟、清晰地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
格斯的谦虚品质和博大胸襟。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最新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证明,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做的唯一修改。这个修改,是对《宣言》中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过对欧美革命和俄国革命客观情形的对比分析之后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修正了过去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观点,预示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寄希望于东方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这一思想,后来为列宁所发展,并在俄国、中国革命中得到了验证。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评价1848年革命的性质及意义时阐述了这一思想。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预见: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针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重要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同时,他们认为,这种联合应该是既有原则,策略上又是灵活的。在1890、1892和1893年所作的三篇序言中,恩格斯还对独立自主和国际联合的关系问题作了透彻的论述。这些策略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共产党宣言》正文的主要内容
《宣言》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引言部分虽然只有6个自然段,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目的和任务。
第1~2自然段陈述“事实”,即写作的历史背景。在《宣言》的一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切旧势力深感恐慌,为了驱逐这个“幽灵”纷纷结成同盟。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到处遭到污蔑和咒骂。
第3~5自然段引出“结论”,即写作的主要目的。从上述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其二,共产党人为了对抗旧势力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必须向全世界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订《宣言》,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和意图。
接下来按章次和段落顺序逐一介绍《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共54段)
在本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正确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和一个结论:
第一个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即共产党人对过去全部历史的理解(1—5段)。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宣言》的始终。这一学说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上存在过的几种阶级社会的阶级划分及各自特点。
第二个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6—28段)。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层,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和内在矛盾;第三层,科学地预见了资产阶级的未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个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29—52段)。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具体说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地位;第二层,叙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三层,论证了“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说明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在经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后,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3—54段)。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共86段)
在第二章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党的纲领(1—14段)。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即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第二层,指出共产党的特点在于共产党人革命的彻底性和国际主义精神;第三层,阐明共产党人的纲领,即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目的。
第二个问题:通过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种种攻击和污蔑的批驳,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15—68段)。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通过对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的批判,阐明了共产党人关于消灭私有制及打破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观念的基本观点;第二层,结论性地阐明共产主义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三个问题:通过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的论述,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69—86段)。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亦即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剥夺资本,变私有制为公有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层,进一步论述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即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56段)
在本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反动的社会主义(1—34段)。主要分析了三种类型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即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主张、实质及危害性。
第二个问题:关于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5—42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政治主张;第二层,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危害性。
第三个问题:关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3—56段)。第一层,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层,客观评价了三大空想家的历史功绩及主要缺陷,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危害性。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共12段)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纲领,除了要有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来指导,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还应该有相应的斗争策略原则来加以保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后一章中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论证了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理,进而阐明了无产阶级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辨证关系(2,7段)。
第二个问题:论证了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1,3—6段)。
第三个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8—10段)。
结语:这是本章的总结,也是全书的总结。《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共产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共产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最后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作为《宣言》的结束语(11—12段)。
三、《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曾经这样评价道:“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曾经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斯大林则这样说道:“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在《宣言》精神的指引下,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当代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宣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宣言》作为理论武器,敢于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善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斗争,为捍卫和发展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当代大学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党和人民的重托。因此,更应该努力学习《宣言》,深刻领会《宣言》的精神实质,勇于实践《宣言》的思想原则,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会运用《宣言》中所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重新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接过来、传下去,为实现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描绘的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