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文化(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节日文化(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节日文化(模版)》。

第一篇:中国节日文化(模版)

中国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节日美食……本书呈现的是中国节日文化生活的优美长卷,读者只需要快乐地阅读,便可尽情领略扑面而来的节日风情。

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节日研究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众多研究中无法掩盖的事实是角度单

一、分析趋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中国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外部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内部的各民族文化互动,都对节日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节日文化的演变是不平衡的。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即便是“躲债七天”的杨白劳,也得“回家来”,并且虽然“钱少不能买”,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过年对于中国人而言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以至于躲债的杨白劳甘冒被抓的风险也一定要回家来?其实,杨白劳不但欠黄世仁的债,他同样还欠“年”一个“债”。前一个债务是有形的,可以量化,亦是能够暂且欠一欠、躲一躲的;后一个无形的债务则既不可量化,又不能拖欠和躲避。非独杨白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或曰华人)都欠“年”一个“债”。这个“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尽管春节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年味却显见地越来越淡,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

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是一些显见的现象,由来也不止一年了,而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有“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和“将春节改期”的专家提议,使得“传统节日民俗保护”的讨论格外热火,看得出,“中国节情结”在社会上还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根源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

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

第二篇:中国节日文化

清明节

E31414061 网络工程 吴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所以,清明节可以说是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典型而又古老代表。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作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成为习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后记:在思考中国节日文化的时候,我曾首先想过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但是发现很多节日都是来自国外,并没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子。经过思考,最终我选择了清明节作为主题。清明节一方面是最传统的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另一方面很多人大概会避讳关于死亡的节日。其实我觉得中华的祖先很早就用清明节给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死者为大,但是不代表要避讳死亡。而且我们的初衷是对先人的缅怀,这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之一,应当珍记。其实,原本我也不太清楚清明节,通过这次查阅资料,我才熟悉了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虽然我的很多内容都是查阅来的,但是我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节选。

第三篇:中国节日文化现象浅析

中国节日文化现象浅析

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和整个道德教育,这些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现如今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数选择过外国节日。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令许多学者很头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从中西传统节日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简析这种现象。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

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约而同地传承着文化内涵,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

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也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

虽然中西方节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闪光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有的活动,包括祭祀、庆贺、社交、游乐,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动,都与人们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为着农耕生活;更不用说那些专为农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农事节日了。说中国古代节日起始于农耕生活,是因为这些节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开斋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过节;后者则是为着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真主与上帝”过节。

第二个特点: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大文化的具体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均不同于西方的狂欢节、愚人节、教师节、电影节、音乐节等那么专

一、那么单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绝不仅仅是过节了,放假了,好好轻松轻松和朋友热闹一番那么简单。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日,既不是单纯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在节日中,每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才能感悟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正因为如此,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不从这些特点入手,而仅仅记述节日中有哪些民俗活动,有哪些程序过场等这些表象,那中国节日恐怕就会黯然失色了,会远不如西方节日来的那么强烈和刺激。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四篇:中国节日

中国节日.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⑴1月份:1月1日(元旦节)。

⑵2月份:2月14日(情人节),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

⑶3月份: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⑷4月份: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⑸5月份: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中国青年节),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⑹6月份:6月1日(儿童节),6月6日(爱眼日),6月11日(中国人口日),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6月 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

⑺7月份: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⑻8月份:8月1日(建军节),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

⑼9月份: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0日(教师节),9月18日(中国国耻日),9月20日(全国爱牙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

⑽10月份:10月1日(国庆节),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每年重 阳节)(中国老年节)。

⑾11月份:11月8日(中国记者节),11月9日(消防节),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

⑿12月份: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

阴历节日

正月初一 春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七月初七 七夕情人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九月初九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腊月初八 腊八节腊月二十四 小年

编辑本段各个节日和节气的说明

元旦,正月初一日。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除不祥,叫做修。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

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中元:六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时汝南恒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法定节假日

星期六—星期日—春节—元旦—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

纪念日

二七纪念日—七一建党日

传统节日

春节—元旦—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鬼节—芒种节—夏至节—冬至节—祭灶节—情人节—父亲节—愚人节

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赛马节—转山节—雪顿节—沐浴节—芦笙节—姊妹节—龙船节—吃丑节—火把节—花王节—斗牛节— 姑娘节—花儿会—收获节—那尼节—重庆苗族踩山节

宗教节日

塔尔寺灯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玉皇圣诞节—蟠桃会—开斋节—平安夜—圣诞节—圣纪节—妈祖节

民俗节日

国际钱江观潮节—岳阳国际龙舟节—扬州溱潼会船节—保定敬老健身节—洛阳牡丹花节—贵州杜鹃花节—大连赏槐会—军坡节

艺术节日

中国藏文化节—中国艺术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熊猫节—中国戏剧节—中国吴桥杂技节—风筝节—西安古文化节—三峡艺术节—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冰雪艺术电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天津中国京剧节

文化节日

海南国际椰子节—哈尔滨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北京龙庆峡冰雪节—自贡恐龙节—杭州茶文化节—中国丝绸之路节—海南岛欢乐节—湖北三峡文化节

经贸节日

旅游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那达慕草原旅游节—绍兴黄酒节—中国豆腐文化节—广州美食 节—重庆火锅节—中国广告节—上海茶文化节—大兴西瓜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桂林山水旅游节—重庆万盛旅游河流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上海黄埔旅游节—苏州丝绸旅游节—张家界国际森林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大连服装节

庙会集会

农村庙会—赶大集

时令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伏—小阳春—击鼓催春—消寒图

编辑本段节日:千年传承之路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枢纽,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成熟文明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以中国节日而言,它既是中国人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在民俗风情上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先人综合太阳和月亮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确定节日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千百年来,节日民俗给中国人一种井然有序时间节奏、热闹而不失尺度的空间分布。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老百姓也以一种勤勉、节俭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庸常的世俗生活因为有了热闹的节日,才构成中国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时间,使人生因充满着期待、愉悦而显得非同寻常。现代化促使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与“矮化”。节日得以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主体的精神活动。原始社会,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就是原始崇拜,祭月、拜月,成为日后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源头;星辰崇拜中对织女星的祭祀,正是后世七夕拜星、乞巧习俗的上源之一。上古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小心翼翼地规避许多灾难和祸患,并衍生出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对于节日风俗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对自然火灾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可称得上是寒食清明的源头;在每年春季正是瘟疫容易流行的季节,人们采取祓禊防疫,这就是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来历;还有五月炎热酷暑来临之际,也正是流行病易发时期和发病率较高的时期,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出生的小孩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端午节一系列风俗的形成。同样,九月九日重阳节,主要的活动是远足登高,以避疫疬。古代的节日几乎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把成双成对视为吉利,为何节日大多是单月单日?其实这些节日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被人称之为“佳节良辰”。在节日风俗形成的初期,这些节日大抵是一些不吉利的日子,非“凶”即“恶”,所以才格外需要禁忌,逐渐形成了节日风俗。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而定型于两汉时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到了两汉大都基本定型。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到宋,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它的变异和调整,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失常,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到了唐宋年间,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异,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尤其是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决非前朝可比。出现了“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城市,令当时的欧洲人叹为观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现,给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因此表现在节日风俗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娱乐型的演变。喧闹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抓住传统节日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泄胸中的郁闷,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驱鬼驱魔,而象征着欢愉与热烈;元宵的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

逐渐变成赏月的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的盛会;上巳节祓禊为踏青所取代;庄严神秘的“驱傩”仪式转化成街头的“百戏”和“杂耍”。城市生活中的节日频繁,人们也不愿总是守在家里,“游乐成观”、“仕女如云”;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在唐朝的节日里;神的形象也在变化,织女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恶煞的捉鬼门神也让位给唐朝屡建奇功的两位将军---在那个充满奔放情调的时代,民众追求丰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明清以降,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今日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节日风俗,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定型。不过,骨子里的变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万历年代之后,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风气为之一变。这种风气突变的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与纵欲主义。岁时节日进一步朝着娱乐型的方向迅猛发展。无论达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总为节日的气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乐而忘倦。元宵节的花灯烟火长达十夜,龙舟竞渡风采依旧,至于节日期间的玩狮舞龙,旱船秧歌,杂技百戏,体育活动,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庙会的兴盛和盛大的娱乐狂欢活动,成为明清社会节日风俗的新亮点。庙会和狂欢大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尤其是平日被锁在深宅大院与绣房闺楼里的妇女,只有当庙会、社会时得以外出,参加集会和看戏,这对于扩大妇女的社会交往和个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传媒改变着传统节日的走向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传统节日本质上大都是农村的节日。可是,眼前的社会却是向城市化迈进的迅猛势头。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青年追逐时尚流行、喜好西洋节日,也不能简单斥之为“崇洋媚外”。其中的变异值得细细玩味。传统节日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而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变成了间接参与、间接体验。再加上受商业利润最大化因素的制约,这原初本真的充满人性之美的节日内涵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媒介在利益驱使下所制造出来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人工狂欢节”。当技术作为人的延伸独立于人后,产生的异化力量,使得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俗文化逐渐变异直至消失或远离最初的人类本真。在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节日遭遇尴尬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尽管有识之士提出将一年之中的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立法的形式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试想如果不改变传统节日的生态环境,即使放假,还不是照样成为“人造节日”的附庸? 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民间文化就是产生与这一环境之下的,我们如今传承这样的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精神,是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出路。(仲富兰)[1]

编辑本段图书《中国节日》

简介书 名:《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作 者: 严敬群 编著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1字 数: 355000版 次: 1页 数: 394印刷时间: 2009-11-1开 本: 16开印 次: 1纸 张: 胶版纸(彩色印刷)I S B N : 9787506036498包 装: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化 >> 中国民俗定价:¥45.00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大中小学生和广大民众系统介绍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读本。根

据教育部纲要,强调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本书讲述了节日来历、节日风俗、节日礼仪、节日传说、节日故事、节日诗词、节日名画、节日名作等;对于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包括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精彩介绍;在附录中还简要介绍了元旦、植树节、妇女节、青年节、父亲节、万圣节等国内外重要节日。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书,是一本节日文化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严敬群,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育图书策划专家,中央教科所兼职教研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负责人。做过教育记者和编辑、团中央中少教科所副主任、《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等职。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文章80余万字,策划和主编了各类教育图书和青少年读物100多套,5套图书荣获“全国优质教育成果图书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和新浪考试频道做过重点推介,策划和主编了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科研成果5套、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实验教材4套。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节日有大观,民族特色浓,文化永流传。中国传统节日的百科全书,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盛宴,56个民族节日文化洋洋大观,趣闻传说民俗风情一书尽览。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春节

一、春节简介

二、春节的由来

三、春节的食俗年夜饭饺子年糕腊味春饼长面三道茶

四、春节的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年画守岁爆竹拜年逛庙会观社火中国结压岁钱舞春牛打扁担

五、各地春节习俗北京东北陕北广西河南湖南江苏广东香港

六、部分少数民族的春节满族水族柯尔克孜族佤族白族蒙古族普米族苗族侗族壮族羌族独龙族撒尼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朝鲜族景颇族基诺族纳西族黎族彝族哈尼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七、春节传说故事熬年守岁的传说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倒贴“福”的传说桃符的传说年兽的传说老鼠嫁女的传说“破五”的传说舞狮子的传说金角老龙播雨的传说荷花生龙的传说财神菩萨休妻的传说

八、春节诗词

九、春节对联

第二章 人胜节

一、人胜节的由来

二、人胜节食俗摊煎饼吃七宝羹人日菜

三、人胜节的习俗泥泥狗占卜、放生戴人胜赠花胜捞鱼生出游、登高补天饼称体重

四、人胜节的传说人的生日的传说女娲、伏羲的传说

五、人胜节诗词

第三章 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由来

二、元宵节的食俗吃元宵

三、元宵节的习俗踩高跷舞狮划旱船祭门、祭户送孩儿灯偷菜观灯中国的情人节走百病逐鼠迎紫姑猜灯谜

四、各地元宵节风俗北京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台湾

五、元宵

节的传说关于灯的传说闹元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六、元宵节诗词

第四章 中和节

一、中和节的由来

二、中和节的食俗吃太阳糕吃猪头春饼驴打滚

三、中和节的习俗祭龙撒灰熏虫击房梁理发

四、中和节的传说故事东海小龙的传说龙母思女的传说金豆开花的传说

五、中和节诗词

第五章 花朝节

一、花朝节的由来

二、花朝节的食俗蒸百花糕饮百花酒

三、花朝节的习俗祝神庙会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赏红插花簪花祭祀劝农

四、花朝节的传说故事花神传说崔元徽悬彩护花的故事百花酒的传说花神的传说

五、中国传统十二月花神

六、百花楹联欣赏

七、花朝节诗词第六章 上巳节第七章 寒食节第八章 清明节第九章 端午节第十章 天贶节第十一章 七夕节第十二章 中元节第十三章 中秋节第十四章 重阳节第十五章 寒衣节第十六章 下元节第十七章 冬至节第十八章 腊八节第十九章 祭灶节第二十章 少数民族的部分节日附录 公历节日和纪念日

第五篇:泰国节日文化

泰国节日文化

国庆日 又称万寿节。在每年12月5日,即国王生日。

万佛节

泰历3月15日,公历一般在2月。节日的清晨,国王也在玉佛寺斋僧。宋干节 又称泼水节。为公历4月12至15日,是泰国新年,可放假四天。每当此刻,举国欢庆,曼谷尤甚。大致有五项活动,即浴佛、堆沙、放生、庆祝游行、泼水。

佛诞节 又称浴佛节

为佛祖释加牟尼诞生纪念日。为公历5月23日,按规定可放假一天。佛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斋戒、颂经法会,以各种香水、鲜花水浴洗佛像。这天善男信女都要到寺庙敬香,参加浴佛仪式。

农耕节

泰国的重要节日,每年到农耕节时泰国都要在曼谷大王宫旁边的王家田广场举行大典。农耕节大典始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节日由占卜师选择在每年5月(泰农历6月)的一个吉日良辰按照婆罗门教的习俗举行。主犁官在号角乐声中扶着由两头白公牛拉的金色木犁耕田6圈,两名挑金担和两名挑银担的少女跟在木犁后面,主犁官不时从金担和银行中抓出一把把谷种,撒在田里。耕田播种仪式后,围在广场四周成千上万的人涌进田中,从土壤中挖出种子,连泥土装进塑料袋中,带回家去。他们相信,这些种子和王家田的“圣土”会带来丰收年和好运。

犁田之后,司理官员为两头耕牛送上丰盛的饲料,包括稻谷、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米酒。两头耕牛选择了青草和玉米,占卜师宣布说,牛选吃了两种饲料预示着今年五谷丰登。守夏节 每年公历7月,是重要的佛教节日。玉佛寺会举行隆重的玉佛更衣仪式,一般由国王或御代表主持。这一天即表示泰国已进入盛雨季节,僧侣进人为期3个月的坐禅、颂经期,期间和尚除早上外出布施化缘外,其它时间一律不得随意走出寺庙,膳食只能早晚两餐,晚餐只能吃流食。

水灯节

每年公历11月(泰历12月)月圆之日。水灯节是泰国的主要节日,亦是泰国民间最热闹、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届时曼谷全城沸腾,万灯漂流,壮美无比。最热闹的地区是第一世皇桥两岸、考遴公园、空洛港等地。

竹炮节

泰语称“汉邦菲”。它是泰国民间祈雨的一种风俗仪式,在东北部地区较为盛行。于每年雨季将至前的5月中旬举行,一般进行两天,十分隆重、热闹,极具民间气息。

下载中国节日文化(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节日文化(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节日大全

    中国节日大全 农历传统节日 细说春节习俗等 新年祝福语 新春对联集锦 [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正月初十五] 元宵节 [二月初二] 龙抬头 [二月初八] 插花节 [四月初四] 寒食节 [......

    中国三大节日

    中国三大节日 篇一: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

    中国节日慰问信

    关键词:中国节日,慰问信,范文 本文提供了新年(元旦、春节)慰问信、教师节慰问信、重阳节慰问信、新春慰问信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春慰问信上海普陀中学的教职师生:你们好!一年......

    中国的节日

    元旦 公历1月1日 原在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以公元纪年,便用“元旦”指公历的 1月1日,而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农历正月......

    中国节日大全

    2 月 份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3 月 份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2000 3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0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1979 3月16日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

    2011中国节日

    2011 年节日汇总 首字母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1 日 元旦 1月 11 日 腊八节 14 日 日记情人节 2 日 大年三十 2 日 圣烛节 2月 3 日 春节 14 日 情人......

    中国重要节日

    1月1日元旦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10日 国际气象节2月14日情人节 2月28日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3月1日国际海豹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劳动......

    中国阳历节日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