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依族节日文化内涵
二、布依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布依族民族节日文化是指布依族所创造的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布依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例如安龙县的“赶毛杉树节”,纪念在剪除恶人乃支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的三名汉族将领。传说后人在三位将军的坟前栽了三棵杉树,仅几个月就成长为几人合抱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成群结队,穿着盛装,弹着月琴,互相对歌玩乐,表示纪念。“赶干洞”和“赶查白”是纪念传说中的两对情人与封建礼教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后人对他们的坚贞和勇敢表示崇敬和怀念。其他一些节日虽然带有祭祀禳灾祁福的内容,但主题都在订立乡规民约,保护生产和村寨平安,并预祝丰收等。其精神实质是让人们重视生产,严防偷盗,抵御外侮,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中华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和各种集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就有80多次,而且因为居住地域不同和自然环境有别,这些节日的名称、内容、时间也不一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较为统一的重大节日,如“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各地的过法也各具特色。
总之,布依族的节日内容,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密切关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渴求平安吉祥。节日有利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安全、教育、娱乐等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一)增强布依族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身份
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亲情、爱情、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 1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
布依族同胞通过共同的节日礼俗,培养、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并世代沿袭,节日加强布依族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一方水土养育—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种文化。在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上,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是靠文化来维系、维持的人们共同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2 ] P75因此,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通过该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布依族节日文化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布依族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历史上布依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布依族民族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达到心领神会并世代相传。节日成为布依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布依族节日礼俗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中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很多。其中,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诚实信用、尊老爱幼的习俗最值得推崇。在布依族的节日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团结互助的义务,对客人都很热情。过节期间,无论是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客人,凡是来到布依村寨,都受到布依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家里人以客人的到来感到体面和光彩。如果是春节期间,主人会先用甜酒煮“耳块粑”招待客人,若是夏季就先用糯米甜酒招待客人,然后才用鸡、鸭、腊肉、野兽肉、香菇、木耳、酸笋、辣椒等做出丰盛的佳肴作为正餐招待客人。吃饭时生怕客人客气吃不饱,主人还要劝饭。
在布依族地区,青年与长辈、客人说话时,口气谦和。提到自己时不讲“我”字,而是说自己的小名(奶名)或用“伊”(小人之意)、“偎”(奴人之意);小辈称长辈不直接称名字,而是称“亚公”、“亚奶”、“爷爷”、“姆”;长辈称小辈也不直接呼其名,而是称“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父亲)、“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母亲)。布依族认为,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长辈和客人进家,全家人都要主动让座;与长辈和客人吃饭时,要让长辈和客人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路途中遇见老人和客人时,要主动招呼对方,并让对方先走;青年遇见孤寡老人和妇女小孩过河,要立即上前帮助挑东西,拉手抚肩渡过;骑马路过村寨或碰上老人、客人,要立即下鞍牵马,点头致意,俗称“下马礼”。
继承和发扬光大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和创新民族精神文化,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人刚出生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演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被看作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化塑造民族的人格,使他逐渐
社会化。布依族节日在传承民文化的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布依族节日有利培育布依族特殊的民族精神。
(三)推动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
布依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在经济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状态。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冲垮自给自足的经济,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了,增加了物资交流等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各地的民族节日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各地区都以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大力扩展旅游业,发展特色经济。最近十多年,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所重视,纷纷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契机,快速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宣传民族经济、文化的平台,为促进地区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居住,分布区域辽阔。布依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突出,民族工艺产品、土特产品、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有待开发。由于历史原因,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亟待引进外资帮助发展。而文化不仅发挥着保持民族传统的作用,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节日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布依族节日活动这一载体正好派上用场。当然,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单靠开展节日活动,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然而它毕竟是目前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抓紧抓好。布依族的节日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要加强引导、积极宣传、丰富内容,使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能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成绩。
(四)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存在和谐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内心三个层面的和谐。布依族节日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布依族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很多是在收割之后或农闲时期进行的。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和生产的节律而确定的。如“三月三”,人们开始劳动,开始到山上、地里去从事种植业,所以这时祭祀山神、社神,祈求山神,地神赋予人们更多的食物,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六月六”生产告一段落,庄稼种下去了。各种植物长起来了,崇拜山神,社神是祈求它保护庄稼丰收,不受灾害。布依族过年以前是十月或十一月,这时一年生产结束了,所以崇拜的内容很多,也很隆重。人们有时间制作香肠、腊肉、血豆腐、核把、酒等多种食品,祭祀祖先、山神、社神等。另一方面粮食收进家了,这是各种自然力给予人们的恩赐,是因为各种神灵的保护而获得丰收的,所以,要先祭祀各种神灵,一来对这些神灵表示感谢,二来祈求它们保佑来年的生产顺利,不受影响,人丁兴旺。这些节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当然,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还体现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高度重视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布依族民间盛行祖先崇拜,每年“三月三”、“过年”祭祀祖先,有时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强调群体协调的精神,对于布依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于增强布依族社会群体的稳定性,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重大作用。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功能给予支持,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一些有碍进步的东西,也需作必要的改造。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民族节日活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政治功能。
参考文献: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2]黄义仁,韦廉舟编撰.布依族民俗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第二篇: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 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以汉族、彝族和布依族为主。布依族主要聚集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和西瑶乡拉洛村,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布依族婚俗中的订亲
布依族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结婚的双方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为女儿择偶时,尤其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还流行订“娃娃亲”(亦称“背带亲”)的习俗。目前,宁南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青年男女相恋后,父母也同意,男子家要准备一坛酒及香、纸、糍粑(糍粑必须有12个,以10个送女方父母,2个送媒人)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以之祭家神,并请来家族长者、亲友一同喝酒,商议亲事,俗称“吃罐酒”,宣告双方正式订婚。姑娘的头发也要从中间分开编辫,表示已经许配人家。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们吃过晚饭后,互相邀约来与接亲的男青年们对唱山歌,直到天亮要发亲前。随后,男方也要选择日子,带上礼品(烟、酒、茶、肉等,酒一般女方家要看她家亲戚多少而订,肉一般是“七方八肘”意为保垒肉不得少于七斤,猪脚肉不少于八斤),到女方家“敬家神”,称为“喜口茶”。以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到女方家去开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并把它落到男方家的祖籍谱书中,以誓盟订终身,姑娘今后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只等另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称为“开庚”。结婚年龄一般是18岁左右,人们认为男比女大1至2岁最好。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押礼先生”(亦称“迎亲先生”),带上礼物(酒、肉和一对奶妈布,奶妈布一丈二一件)一道到女方家迎娶。女家要用板凳或人将迎亲者拦在大门外,对歌、说“四言八句”、喝酒,“押礼先生”输了要罚酒一杯,赢了才放行,如此三关,才能进屋“敬家神”。布依族婚俗中的发亲
新娘出嫁的前夜须哭嫁,有的姑娘在嫁离娘家前要以唱歌的形式哭三天,内容多为叙述父母生下她后如何艰难将其抚育成人,自己是怎样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姊妹及其他亲人,并骂男方来接亲者(当然是假骂)。如果不哭,会被人耻笑。哭嫁时,平时与新娘要好的同村的姊妹会前来陪伴,第二天早晨,女方家准备几桌酒席,组织数十人送亲队伍准备送亲。时晨将要到时,押礼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两手作揖并高声请:“堂前有请,请亲爹亲妈发亲!”。发亲时,女方家先在堂屋将女方的年庚八字开给接亲的押礼先生,之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堂屋前举行发亲仪式。新娘在一女长老的牵引下,从母亲的房间出来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礼,表示辞别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后,在新娘哭嫁离开堂屋时,面朝大门,脚踩筛子,并手拿一把筷子,当跨出大门门坎的同时,将手中握着的一把筷子往后甩丢在堂屋里,并不得往后探望,此刻,新娘家亲哥哥或亲弟弟立刻迎上前来将新娘背到大门口上轿,接亲抬轿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进。新娘到达夫家之后,亦须通过院子门、堂屋门、卧房门等三道大门。新郎家的亲友会在每道门口设置障碍,每经过一道门口,新娘家亲人会被新郎家两个会唱歌的亲友拦住对歌。如答唱不起,就拦住不让进屋。到一定时候,另一处突然来人抹黑。送亲者对歌使夫家满意后,才让其通过。但新娘要先到邻居家暂时休息后,才被请进男方家堂屋拜堂。开宴时,送亲者不与其他客人混坐,主人要以双份菜招待他们。席间,送亲者与其他客人对歌联欢。第二天一早,新娘子要出来辨认公婆及男方家的老辈和小辈,还要献上新娘最拿手的针线礼品(布鞋、围腰、腰带等)。送亲者一般要住3天或6天才回家。婚后3天、7天或一个月时,新娘回门,礼品中也必须有12个糍粑,分别献给双亲和媒人。婚后3年内,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拜年,12个糍粑亦为礼品中不可或缺之物。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由男方一长辈在男方家堂屋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为:由一男长老用扎成花的彩绸系在新郎手上,边系边祝福说:“一匹喜红长又长,外家买来挂新郎,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之后,一拜天地(对着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对着男方父母拜)、夫妻对拜(新郎新娘对拜)、进入洞房(由伴娘牵引进入新房间,新郎不入)仪式。之后,就在堂屋内外,摆起酒席宴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布依族长期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父母悉心抚养、教育子女,儿女尽心赡养、安葬老人。并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与汉、彝、傈僳等民族皆能和睦相处。处理家中事务时,夫妻双方都有发言权,父母也比较尊重子女的意见。这是和汉族封建制的家庭大不相同的。长期以来,布依族流行的家庭结构是:婚后,儿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兄弟分家之后,父母一般与小儿子同住,也有父母与其钟爱的儿子同住,以照料家务。布依族待人热情、厚道,客人到家,常常奉上一小碗酒,或以葵花子等招待。打糍粑是他们迎接客人的尊贵礼仪之一。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流行的民谣典型地反映了布依族热情待客的风俗,“兵该补喜吗党板,吭吭修修吗样元,梅又给麻吗待喜,指又好折待喜根„„”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布依族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充斥着人们对两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
第三篇: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 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张 波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布依族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在惠水县好花红乡的实地调查,对布依族婚俗的过程,表现形式,以及这一习俗的当代现状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 键 词】布依族 婚俗 文化
Culture Customs Bouyei 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of China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2005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Zhang bo
【Summary】China i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ethnic country.With modern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strength。Various ethnic groups is becoming the demi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Marriage custom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Bouyei as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a large minority, in the unique customs and cultur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more obvious problemsT。his artic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a good bonus Huishui County Rural Bouyei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rocess of customs Bouyei, manifestations, and A contemporary practices such as the status quo of shallow。
【Key words】Buyi Cultural Wedding Customs
一、布依族总体情况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南部土著居民,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尤其喜欢食糯食。副食喜欢酸菜、酸鱼等,布依族人民非常好客,重情义,讲信用。在布依族人家做客备受优待。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很少出现单家独户。布依人喜欢住楼房,房子一般分为三层:底楼饲养牲畜,放农具和储存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堆放粮食。布依族同胞居住干栏式的房子,也有一些地区用石块筑墙,石板当瓦,修建石头房。①
二、贵州布依族婚俗情况
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而当布依族姑娘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在汉族接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逐渐了解汉族文化习俗的条件下,双方走到一起是可能的,她们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订下婚约,俗称“背带亲”。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也有十一二岁就举行结婚礼仪。因年龄太小,会由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长至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婚丧喜事,才由夫家姐妹接来帮忙,夫妻开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期住在夫家。各地的婚俗,有骑马坐轿的,有步行的。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有族中姊妹陪送,称之为“伴娘”。路上打伞步行,新娘当天不直接进男家,先于附近亲友家住下,次日清晨选取吉时登门拜祖。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是相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几个姓氏之间不能通婚,如镇宁扁担山的马、卢二姓。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布依族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 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布依语称为“浪哨”。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这与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和“‘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②所以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布依族的婚姻从恋爱到结婚过程很讲究,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四个环节。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他必须找第三者做中介,有的则由自己家姐或嫂子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感,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去女方家,并送酒、粑粑、肉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校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布依族大部分地区已经革除这一风俗。布依族从恋爱到结婚具体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浪哨”
“‘浪哨’翻译成汉语就是谈情说爱的意思,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交朋友、谈恋爱的一种社交形式。”③布依族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对歌,通过活动来认识、了解对方,增进双方的友谊和感情,为找到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打好基础。总之,过去凡是唱不来浪哨歌的青年男女就很难找到对象。浪哨一般是在赶场天、节日期间或走亲访友的时候进行。不过最热闹的是在赶场天,男女青年相遇时相互对唱情歌试探对方是否有配偶,如果一方已有的话,那只是炫耀一下歌才活跃一下气氛而已。如果对方没有配偶,便可以谈感情。姑娘如果看不上对方,便以歌词婉言谢绝。若一见钟情便相邀在田间地头继续唱歌。贵州各地的浪哨歌内容包括“问姓歌”、“盘问歌”、“爱慕歌”、“思念歌”等等。④
2、“问亲”
浪哨认识的男女青年,由男方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八字符合,就可以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因为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很快就会同意。
3、“认亲” 一切事宜办妥后,男方家就会选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认亲。去的人数多是妇女。礼物有糖、酒、烟之类,带去的数量多少要视女方家的人口而定,女方家则对来认亲的人热情招待,双方认识后,开始改称亲家,并唱“亲家歌”。
4、“报日子”
定亲后,男方家会根据男子的生辰八字,请来族中有威望的人来选良辰吉日,再通过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又再请几个长辈去“报日子”,女方家也会请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作陪。吃完饭,男方请去的老人会说“过几天是个好日子,你们过来吃一顿。”报日子一般会提前几个月,意思是叫女方家做准备。
5、“接亲”
俗称“办酒”。它是布依族婚俗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在接亲的头一天,女方家会把嫁妆放在房间里让亲戚朋友观看。男方家会请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去迎娶新娘,并带去粑粑、肉等食品。程序和汉族的基本相似。在新娘家吃完酒席后,就可以把新娘接回新郎家。
三、贵州布依族各地婚俗情况
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婚俗情况虽然大同小异,但每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地区: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荔波县的“猜八字 ”
在荔波,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的搭配。虽然接亲前,男女两家都核对过“八字”,但在接亲时,男方家还得再次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根据当地风俗,新郎迎娶得新娘,又取得新娘的生辰八字,这样的婚姻才和谐美满。为了增强婚礼气氛,男方家去迎娶新娘时,女方家便在自家门口摆张大桌子,桌上面摆八个大碗,每个碗都装满自家酿造的米酒,而八碗酒的碗底只有一只藏有新娘的“八字”。男方请来的接亲人开始猜“八字”时,如果猜不到藏有“八字”的那只碗,就必须把碗里的酒喝完,直到猜到为止。所以男方家在选接亲人的时候特别慎重,此人不光要口才好,还有酒量大,更关键的是要会调节气氛,他会在“猜八字”阶段扮演起“小丑”的角色,装出种种滑稽样,引起大家的欢笑,使婚礼达到高潮。(2)惠水县的“坐家”
在惠水的一些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人结婚后,男女双方并不同居。新娘嫁入男方家 后,就开始帮忙操持男方家务,白天种田务农,晚上织麻纺纱,就算到深更半夜也从不主动进洞房,若男方家有姐妹就和她们睡,没有的就挤着婆婆睡。这时,婆婆便想各种办法把新娘送进洞房。不管新郎满意不满意,都这样做。
三、五天后新娘回去娘家。这种生活,直到新娘身怀有孕才算结束。怀孕后,新娘才在男方家定居,称为“坐家”。
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南北盘江地区的“丢糠包”
位于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在各种社交活动中都有“丢糠包”的习俗。“糠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谷糠放在一个颜色鲜艳的袋子里缝合而成的荷包。在浪哨活动中,几个女青年拿着各种颜色的糠包站成一排,丢向对面站着的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哪个小伙子得到糠包,就可以和丢糠包的这个女子结为朋友。那些早就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们,由于平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敢光明正大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这样的社交方式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2)兴仁一带的“赶表”
“赶表”是布依族男女谈情说爱最流行的一种社交方式,以对歌为主要形式。通过唱歌来认识、了解对方,增进感情,而选择自己的伴侣。对未婚青年来说是寻找恋爱对象,对已婚青年,如果他们对父母包办婚事是满意的,那是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则就是表示自己对婚姻的控诉和反抗。这种以对歌为主要形式的社交活动,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场”(玩耍之意)。时间一般在传统节日或散集后,青年人留下来,戴头帕的姑娘和小伙子分别站两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间的媒介人叫“银雀”,某小伙子相中了一个姑娘,他的“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顾,在其它小伙子的一片“呵嗬”声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双方走出人群,上山对歌,有的还吹木叶,男女配合比较默契。双方了解感情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3、安顺市
(1)镇宁布依族的“戴假壳”
相似于古代汉族的指腹为婚,布依族地区的人们在自己儿女未成年时,长辈已经为他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按照当地风俗习惯来办。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她)们的快乐童年。而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浪哨”对象也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叫做“背带亲”,也称“不落夫家”.这种生活直到姑娘长大成人“戴假壳”才结束。“假 壳”其实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浪哨”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壳”,所以在每年农历八月至四月间的“戴假壳”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壳”的,“戴假壳”的行动有时也会因为走漏风声或对方反抗而失败的,男家只好另择吉日再去。一般来说,只要未戴上“假壳”,男家绝不可以强迫姑娘入夫家定居。有的男家屡战屡败,直到女家长辈觉得“女大不中留”了,就会协助男家“从内攻破”,使女儿戴上“假壳”,男家才终于娶得新娘归。现在,“背带亲”虽已逐渐被自由婚姻所取代,但是“戴假壳”作为一种标志,则仍然保留了下来。(2)紫云布依族“打接亲”
紫云一带布依族在结婚时,男方家首先会准备好很多枣子,然后找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接亲的人去新娘家接亲。这两个小姑娘快到女方寨门口时,早已在寨门口“埋伏”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枣子砸向她们。枣子粘在小姑娘的身上很难甩掉,于是小姑娘就会吓得到处乱跑。当地人把这种俗称为“打接亲”。
四、布依族婚俗的现状
1.在农村,早婚现象很明显。而早婚早育不利于母女的健康。
2.很多农村青年男女结婚时,不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府部门登记办理,只要取得几个人的承认就举行婚礼。等到夫妻关系破裂才去找政府,寻求法律保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有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存在着买卖婚姻、变相买卖婚姻的情况,甚至有少数不法分子拐卖妇女,采取非法暴力成婚。
4.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布依族的婚俗也随着改变。主要有两个原因(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大力开发,带动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婚俗也有所改变;(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又实行了经济改革,布依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产经验的交流,布依族地区习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5.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布依族婚姻的程序也变得简单起来。布依族的婚姻是以年轻人真正的感情为基础,情投意合就可以联姻,随着历史的发展,布依族的青年人不再用唱歌的形式来互相了解,更多的是谈天论地,以达到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这样你来我往和彼此倾慕的对象交往,直到感情的稳定,才提及谈婚论嫁。“抢婚”、“不落 夫家”的习俗至今还存在。布依族的男女青年通过知识文化的学习,走向社会去创业,致富以后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于观念的改变和汉族的长期交往,现今的布依族地区父母包办的婚姻已相当少见,早婚的现象也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下降。成家后的布依族青年男女都能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重男轻女的思想已有了明显的改变。
6.布依婚俗有了新的发展形式。特别是青年男女通婚不再受到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限制,许多走出外界的青年男女在不知不觉中打破本民族通婚的方式。在惠水县好花红乡的的布依族寨子,男女打破本民族通婚的习俗得到彻底的转变和突破,布依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方式逐渐活跃起来,推动着多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使文化生活得到有效开展,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大大促进了优生优育。
五、保护布依族婚俗的几项措施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加以保护。
1、布依族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是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某些地区甚至规定几个姓氏间,也不能通婚。该禁忌是近亲不能通婚之意的引申,曾有着历史的进步性。但随着人世代的繁衍,很多人尽管同宗同姓,但已不属于《婚姻法》所禁止结婚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但是在一些父母婚姻包办严重的地区,喜欢结姑表亲,除了属相相克不能成亲外,必须结婚。此种为求亲上加亲的近亲结婚比较盛行。这样容易形成地方狭隘主义,同时也不符合《婚姻法》的要求。以安顺的布依族村寨为例,交通较为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不与异族通婚的观念就极为淡漠,缔结婚姻时,对方是不是布依族已不重要。只有一些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布依族村寨,仍存在这种保守的排外心理,不与异族通婚。随着布依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会慢慢得到改善。
2、制定符合婚俗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
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的政策,对布依族早婚和近亲结婚的习俗,既要指定有关政策和规定,又要做好移风易俗、晚婚优育的宣传。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条例,有效保护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文化、民族婚俗文化等。
3、加大对婚姻习俗方针政策的宣传
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婚姻政策要大力宣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要不断大力宣传让人们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人们对婚姻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 样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
4、政府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不合理婚俗情况
布依族少数地区存在的乱婚现象,仍然保留有原始社会初期的乱婚痕迹,与现在的社会主要精神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我们既要历史去看待,又应正确去引导,使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妇女的合法利益。
5、采用各种办法保护布依族婚俗文化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在上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一定的活动经费预算;二是学校应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基地,应逐步将民族语言、民族工艺品学习进入课堂,配备相应师资及项目经费;三是加快对传统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通过逐级申报、考评,对民间艺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命名;五是新农村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民族区域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六、总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流失,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解决方法是:大批汉人学者进驻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大批原住民却到大中城市中寻找发展机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落在了以汉族学者为主力的保护队伍肩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另外在我具体调查中时发现,甚至有人愿意以全部民族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痛了。我们希望将少数民族文化的诠释和传承工作交还给少数民族自身,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觉性和民族文化热情,并且提供给他们记录本民族文化的技能和工具。【注 释】
① 参见《布依族族源考》,梁南灿编,中国人民大学快报资料中心,1987年9月版,第287页; ② 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2006年 ③ 欧阳若修,韦向学.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年
④ 参见《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载《中国婚俗集锦》,欧阳若修、韦向学合编,漓江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徐万邦 ,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2、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3、张天路.民族人口学[M]。天津:中央人口出版社,1989年
4、石朝江.布依族风俗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
5、欧阳若修,韦向学.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年
6、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7、汛河.布依族风俗志(民俗文库之三)[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
8、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年
9、刘小林.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
10、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2006年
11、詹承绪.不落夫家[A]。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12、韦廉舟.布依族风俗志[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
13、龚佩华,史继忠.布依族婚姻试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
14、惠水县布依学会.惠水布依族[R]。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
成果申明
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该成果属作者独创;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所有。
致 谢
经过几个月的资料的收集和写作,论文终于完成。从初稿到最终的定稿,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各位老师、同学的支持,尤其是论文指导老师吴定川的悉心指导。同时,还要感谢图书馆的老师们,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我的论文,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五篇: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市里很难找到端午节的其他痕迹。媒体呼吁,挖掘节日内涵,让端午节“活”在当下,给孩子童年留一份传统文化记忆。(5月31日新华网、6月2日《新京报》)
传统节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是对于孩子成长,还是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逢节日,我们看到的是高速路上的旅行、舌尖上的吃食,原来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仪性活动几乎荡然无存,传统节日正遭遇着“空心化”的文化危机。
要利用好中国的传统节日资源,就需对症下药。传统节日之所以遭遇“空心化”危机,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一是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变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塌陷;三是应试教育偏移了教育的本质,造成了传统节日内涵的代际传承割裂。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两点:一是要回到原汁原味的节日传统记忆,已经不可能了,只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二是要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内涵,给孩子留一份文化记忆,除了需要时日之外,单一的代际传承路径已经不够,需要政府牵头,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结合城市生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可能重新延续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
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一开始并不是文化,而是在参与中怀恋温馨与欢乐,在期待与回忆中品味。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在密切的人际互动、欢乐、亲和、追思中潜移默化的。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拯救”传统节日文化,却走上了另一种急功近利,代表多于普遍,形式大于实质,除了起到提醒传统节日存在的作用之外,由于缺乏基础,传承与拯救的意义十分有限。
在城市化让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的背景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最有效的路径,一是“从娃娃抓起”,至少要在节日的那几天,融风俗与礼仪于欢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吸收家长参与亲子互动,填补其代际塌陷与断裂;二是从基层抓起,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等积极行动,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在复活仪式的同时,密切人际关系、亲和睦邻;三是从传媒抓起,通过营造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来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人们的自觉。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积淀成一道生活中的风景、一种美好的记忆。时代变了,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还必须与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相结合。比如,一些学校举办小朋友设计的小电子龙舟家庭赛,一些社区举办的包粽子、艾草家庭园艺布置赛,一些地方在公园里举办的端午诗赛,一些艺术家举办的传统节日行为艺术,等等,都是好的形式,需要固化下来形成代际期待与记忆,而不能基于一时兴起偶尔举办。(郭文婧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