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响应卫生部自查“毒胶囊”自查报告
积极响应卫生部自查“毒胶囊”自查报告
尊敬的县药监局:
经仔细检查,我卫生室没有没有购进和使用:xx药业,xx制药,xx药业,xx药业,xx药业,xx药业,xx药业,xx药业等几家药企的任何药品。
正在使用的基药里只有xx制药的”阿莫西林胶囊“和”“诺氟沙星胶囊”这两样有毒胶囊,这两种胶囊我已于4月16号早上封存,已经退还经销商xx公司。
xx镇xx村xx卫生室
第二篇:浅议毒胶囊
浅议“铬超标胶囊”事件
文学院 王莹 学号:201011081097
近来,“铬超标胶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国人。有人将其与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提并论,分别看作是关及民生的药品和食品两大领域里的标志性事件。
客观地说,对于“毒胶门”的反应,相关部门可以称得上及时。曝光当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河北省警方展开行动,江西省对省内主要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核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弋阳县龟峰明胶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明胶销售流向进行清查;16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网站就药用“问题胶囊”铬超标一事再次表态: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同时表示,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4月16日,浙江新昌警方抓获22名问题胶囊涉案人员;4月17日,多省市调查问题胶囊,停售封存13个产品;4月18日,浙江新昌33批胶囊制品样品检出铬超标;4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对非法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彻查严打的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立即组织开展对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彻查严打行动,对所有明胶生产企业和使用明胶的食品生产企业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置;4月19日晚,药监局公布首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修正药业等9家曝光企业均有铬超标,而警方也已抓获53名嫌犯„„截至4月22日,各地警方对相关案件共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铬超标胶囊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一般来说,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通过肾脏排放铬的能力可达到约0.2毫克,从现有有关铬的安全性资料和报道的胶囊中铬的最大含量以及病人每天摄入的胶囊数来看,一般认为不会引起人体铬急性中毒和慢性铬蓄积。不过,对于企业这种违法行为,我们要严厉谴责,因为科学还没有统计出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毒胶囊事件引人深思。食品药品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它不仅仅是产品质量问题,更是与群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问题,再往大里说,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姿态。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处理。而在这次毒胶囊事件中到底谁该负责呢?我认为,药用胶囊厂,工业明胶生产厂,药品生产企业都应该承担责任。对于工业明胶、药用胶囊和药品生产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正因为
这个链条上各个企业都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应当确定,本次“铬超标胶囊”事件的责任主体第一个是工业明胶生产企业,他们是明知故犯,有意把工业明胶装进白袋子,出售给药用胶囊企业,这本身就是严重违法的。第二个责任主体是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其购买生产胶囊的原料,应该符合药用明胶标准,经过合法的检验;生产出的药用胶囊,也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生产,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明知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还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这种行为在所有的责任主体内,性质是最为严重的,最为恶劣。因为其直接导致了药品生产企业在不经检验的情况下,使用了“铬超标胶囊”,最终造成了药品违规。第三个主体是药品生产企业,其应按照《中国药典》标准生产药品,同时,对其购进的药用原辅料、包装材料都应该承担检验的职责。但是,一些企业疏于监管购买了“铬超标胶囊”,没有经过检验就用于药品生产,违反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导致生产劣药。对这三个责任主体,都应该实施重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彻底杜绝其侥幸心理。
另外,“胶囊门”也跟监管的不完善有关。在毒胶囊事件发生后,经过短短的一个多月,整个中国就像过筛子一样把全国所有的药厂检查了一遍,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说明监管部门可以监管也有能力监管,说明监管部门总是被逼的被动性的监管,而不是主动性的出击进行监管。五一前后的对比说明监管和不监管明显不一样,监管可以有效控制非法生产,可以使产品达到100%的合格。通过这一实例,充分证明市场的混乱和非法生产主要责任在监管部门,在管理方面,在政策方面,在制度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检验制度,监管制度,检查制度,监督制度,长效制度,完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100%的合格,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保证市场流通产品的合格率,彻底堵塞非法生产劣质产品的渠道与漏洞。通过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尽职尽守,要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由于监管不严出现的质量问题一定要追查当地的监管部门的责任。这次铬超标胶囊事件必须认真追查,制度就从现在开始建立起来,为以后的监管立下规矩,树立标尺。并要重新修订和建立严格的监管法规,制定详细的严密的监管制度,保证监管的真正实施与落实,从源头上彻底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药用胶囊铬超标是一个案件,是重大药品安全事件,更是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可以说,处于链条上的那些企业,丧失了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基本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被认为是社会自我治理的重要组成。企业失守失德,显示了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整体体系中,企业将不合格的东西卖给别人,也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合格的东西;对他人不负责任,迟早也会被他人不负责任地对待。于是,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一种相互祸害的状态,受损的就不仅是个人的生命与健康,还有社会肌体的健康。我们不仅要对此进行严肃处理,还要针对此事作出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怎样才能提高企业和政府的公信力,怎样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篇:毒胶囊事件感想
毒胶囊
1、毒胶囊为何出现 1)八年前出现过
2)药品胶囊价格高,工业明胶胶囊价格低一半 3)企业的无道德经营
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在进步,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在很多光鲜的品质生活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的黑幕呢?这些年,或者说一直以来,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先爆料。很少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来的。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干什么去了?这是值得追问的,他们是为了社会环境弄个稳定?还是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之一?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紧抓生产力发展?
毒胶囊事件一经爆料,当地的公安、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开始着火。事后证实,就是该企业的经理在集中销毁与毒胶囊相关生产资料及销售记录,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第二,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时隔8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第三,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种行为,就是套用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罚1-3倍,吊销执照,但性质究竟是假冒伪劣,还是投毒或者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2009年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家里开过明胶厂的一个企业主的采访,他说“用处太多,用量太大。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听的惊心吗?是的,这一次还会东山再起?
现在我们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员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涉及到使用工业明胶来做药物胶囊的企业是否只有记者报道的这几家企业?另外,记者送检的这些药物胶囊当中,目前有13批,涉及9个,其中不乏大企业,13个超标批次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是不是只有这9家企业13个批次的胶囊有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必须说记者的手实在太准了,为何记者的手能如此之准?是因为这个事情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第二,目前查处的方式就是媒体曝光,迅速封厂、抓人、下架。难道如那个老外问中国人为什么吃东西前都要用手机拍一下,摄像头真具备检测食品安全的功能?在这一阵暴风雨之后,监管体系能不能保证是一个长期有效,能不能保证是让黑心企业走投无路的这样一个体系。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之外,还有一个维护市场诚信的主体,那就是企业本身。在事发之后,企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做法呢?再来看一看。出现如此恶性事件,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监管的责任。明胶企业确实存在重大违法嫌疑,但大家如果都把矛盾对准明胶厂,就会偏离问题的核心。现在要尽快检测所有涉事药企的产品,第一时间公布检测结果,既给民众交代,也是给药企的责任定性,从目前的处理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一些现象应引起警惕,各地药监部门去医院、药店检查,一听说问题药品下架,就完事大吉。实际上,监管部门要做的事很多,要检查药店购进多少涉事药品,共销售多少,还剩多少,剩下的药品必须全部带走,这些都是证据,而不是单纯下架了事。还有,受害消费者手中的问题批次药品又应该怎样去处理?回收还是更换还是退款?身体受毒胶囊危害的患者又是否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保全自己的权益?还是应该由谁主动承担呢?
其次是执法的责任。必须查处涉事药企,迅速检查药品生产是否违规,应否停止生产。同时,告诉公众到底发生了什么,药企违了什么规,准备怎么处罚。
三是问责的责任。早在2004年,央视就曝光过阜城县古城镇工业明胶大量流入各种食品行业的丑闻,时隔8年,不仅没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可见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基本失灵。
2、毒胶囊生产厂家的行为定性 1)是简单的违规行为
2)还是违法的侵害了人身安全 3)如何处罚
药监局将毒胶囊事件定性为生产劣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4月20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药用胶囊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行动。会议指出本次媒体曝光的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是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及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劣药案。
这件事的本质,是药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问题,药品企业采用不合法的材料,涉嫌欺骗和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因此,药企才是这次胶囊事件的第一责任人。现在对药企的调查,公众期待看到更多的实质性进展,而判定药企的责任,并非难事。
对消费者来说,药企涉嫌欺诈。虽然有明胶厂一把大火把相关材料给烧毁了,但药企的材料还在,就以药企购进胶囊的价格来说,工业胶囊和药用胶囊的价格悬殊较大,购进胶囊的源头企业到底是哪些,是否购进工业胶囊,很容易判定。一旦判定,药企需要公开承认错误并道歉。
药企要承担赔偿责任。对有明确证据的受害者,药企必须给予治疗并赔偿。同时,对铬超标的问题药品,必须尽快予以召回,并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予以处理。现在虽有一些药企也在道歉,但诚意和力度远远不够。
美国企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们理解的企业的危机管理,经常是如何救火和灭火,压制消费者的质疑与诉讼,减少媒体的报道;美国的危机管理很简单,就是“诚实”二字。出现问题,立即直面现实,该赔偿就赔偿,该召回就召回。当然,它不“诚实”也不行,否则就要付出巨大代价。
3、如何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事件 1)大力度处罚
2)如何加强监督力度 3)修改法案
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虽然发展速度还算是在控制范围内,可国内的监管机构和监督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成长和发展。
诚信才是行业的支柱。因为虽然我们理解明胶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但是真正市场的支柱是诚信,这根支柱倒了,什么支柱产业都没有用。
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民众普遍习惯把什么事都看作是政府的责任,就是政府应该严防死守,全方位盯着。其实,再严密的监管,也会出现漏洞,真正有效的治理,是所有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味强调监管,其实是“政府万能”的思维。实际上,政府无法承受全部监管之重。也就是说,要明确界定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不能一味地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政府的监管。
解决社会问题,必须立足长远。因此,不管是之前的瘦肉精事件,还是现在的胶囊事件,都要抓住这些社会事件带来的契机,“倒逼”公共管理转型。各国情况不同,法律规定也有差异。
对中国而言,不是立法的问题,是执法的问题。在现有的标准中,铬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食用、药用明胶必须要测的重金属之一,除了铬,还有铅、砷、锰、镉等重金属。据央视调查,在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中,所用药用胶囊铬的含量为4.44mg/kg,这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国2010年版《中国药典》明胶空心胶囊标准显示,重金属铬的限度在百万分之二,即2mg/kg。
具体而言,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如此行动:受害的消费者可以起诉制药企业,依法索取巨额赔偿,因为人命大于天;还可以起诉药品的广告商及其代言者,要求他们为欺诈消费者负责;广告代言明星们可以起诉广告商,要求它们为误导自己负责,赔偿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对政府来说,则应启动危机处理预案,为受害者提供免费救治和筛查;与此同时,也要起诉有关企业,给予巨额处罚。
也就是说,各方形成合力,让涉事企业付出惨重代价。
第四篇:毒胶囊案例分析
PB11204050
毒胶囊案例分析
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 1
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二、官方评价与结论
1,卫生部
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下午表示,药物胶囊重金属限量早有标准。“毒胶囊”曝光后,有患者自行打开胶囊,只服用药粉。对此陈竺表示,服用胶囊药品一定要遵医嘱。企业家、科学家应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卫生部发出《关于配合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待检验合格后方可购入和使用。
2,公安部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查处工作。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会上指出,“毒胶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中央领导同志对公安机关迅速有力坚决打击“毒胶囊”犯罪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力度,彻查“毒胶囊”犯罪。尽管目前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打击“毒胶囊”犯罪活动是保卫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餐桌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所在。各地公安机关一
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毒胶囊”犯罪的现实危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3,国家药监局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该局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部分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报告,修正等9家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胶囊铬含量超标,并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予以严肃处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面开展药用明胶和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求药用空心胶囊企业严格原料把关和质量检验,严防工业明胶流入药用胶囊生产环节;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有资质的企业采购药用空心胶囊,严防不合格药用胶囊流入药品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4,最高人民检察院
“问题胶囊”事件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当即指示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及时掌握情况,关注事态发展,派员督办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日前向全国各省级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和食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渎职等职务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感,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发现和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目前,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检察机关已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介入事件的调查工作。
5,当地政府
据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发布新闻,截至2012年4月15日18时,新昌县已紧急查封媒体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的相
关问题企业,公安机关已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据央视报道,在2012年4月15日,河北省相关机构的执法人员赶到河北薛洋明胶蛋白厂现场进行执法。蹊跷的是,当执法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厂房车间突然起火,后来,经过当地消防部门扑救,大火已经被扑灭了。目前,该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已经被公安执法人员带走协助调查。
6,修正药业
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此回应,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王之光强调,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作为制剂生产商,其明胶空心胶囊外壳由药品包装供应商提供。央视送检的羚羊感冒胶囊供应商目前暂时未能确定,而其公司在选择明胶空心胶囊供应商时非常谨慎,且供应商也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文件。
在央视曝光“问题胶囊”4天后,涉事药企业之一的修正药业通过官方网站于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称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通过网站对公众表示歉意。在这份通告中,修正药业称央视15日曝光此事后,他们立即全面召回并封存批号为100901的涉事羚羊感冒胶囊。据了解,该批次产品主销往吉林地区,共有199件,通告中说,目前修正药业羚羊感冒胶囊生产线已全部停产自查,同时安全小组已展开内部质检、采购、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和责任追溯,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机构对胶囊产品的检验。
三、个人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
事件曝光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涉事企业主动对外发布事件的进展,也没有企业站出来回应民众的关切,但电视广告却照播不误,当事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漠然令人气愤。
毒胶囊事件不仅使被曝光的9家企业名誉扫地,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也面临一场公关危机,声誉和形象受到重创。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药企有必要检讨和反思,那种长期存在的,以明星代言加广告狂轰滥炸拉动销售、重销售轻技术研发、重单向宣传轻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经营
模式。一个真正的品牌一定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坚守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沟通,仅仅靠明星代言和广告以及自我标榜无法打造持久的品牌。
毒胶囊横行,源于企业集体道德失守和监管失范。从报道中来看,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道这种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竟然也无所顾忌地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对“有毒胶囊”的来龙去脉都心知肚明,却集体失守了企业的责任底线,心照不宣地开展合作,这也暴露出监管的死角和盲区。比如用废旧皮鞋熬制工业明胶,相关的当地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是否都尽到了管理职责?比如铬超标的空心胶囊已经流入了修正药业这样的大企业,当地的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又都是如何做的事前监督与检查?何至于相关管理与监督、检测部门的专业设备还不如记者的采访有效?媒体曝光问题药品,何尝不是在曝光行业问题监管。
毒胶囊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串通一气,为追逐利益罔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如果说,工业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药企成为治病救命的药品令人震惊,那么,从毒胶囊曝光到现在当事药企应对公关危机的态度则更令人失望。
从毒胶囊事件不难看出,只要企业没有社会责任,那就好比企业商人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可是包括修正药业在内的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出现的毒胶囊,不仅仅使企业陷入信任危机,更是在道德上给予谴责。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道德的企业怎么能够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问题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也许今天是铬超标,明天也可能公开造假药,制毒品!反正只要有经济利益,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网
管理一班李波
PB11204050
第五篇:“毒胶囊”的信息超全
毒胶囊: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事情始末: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2012年一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就来关注胶囊类药品。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调查中我们栏目的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毒胶囊震荡促产业反思
从毒奶粉到毒胶囊,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国人的头顶,层层检测之下,毒胶囊为何依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发达国家,治疗同一类型疾病的处方药品一般不超过三种(不含针剂),比如在美国,治疗乙肝的处方药只有三种,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其中两种出自葛兰素史克公司,一种出自诺华制药,但是在中国则多达几十家。这些药厂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国外药品的仿制药,同质化竞争严重,药品售价从每盒5元到80元不等,“这些药品的定价与成本无关,贵的出在广告营销费用上,便宜的在药效上可能有折扣”,至于感冒药、胃药等普药情况就更加严重。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刘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内医药工业企业有6000多家,国外制药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国内制药企业。除了这些第一阵营的大药企,中小药厂的盈利情况更差。
前述人士告诉记者,不重视研发、同质化竞争、药企利润极低,又导致药企无力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不少中小药企陷入的怪圈,“甚至有些药厂的科研队伍,不是搞研发,而是就帮企业研究如何应对检测,就是研究标准范围内要检测的物质,然后去寻找便宜的替代物”。
在这个过程中,以“安徽模式”唯价取胜的双信封制度备受争议。所谓的“双信封”就是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两大指标。由于药厂基本都能通过经济技术标书,只能在商务标 1
书中拼价格,谁低价谁中标。2010年安徽省的基药采购金额比2009年降了近一半,出现了牛黄解毒片1毛钱一片,板蓝根1块多一大包的超低中标价。
另一方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地方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机制,也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原因之一。比如卫生部下面的地方卫生局、卫生防疫站等机构,能检测出食品药品中超标的细菌、微生物,但是对于甲醛、瘦肉精、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则很难监管。
董金狮表示,包括工商质检等部门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在人事权和财权都实行属地管理的制度安排下,地方质监部门只在业务上接受国家部委的指导管理,行政上则属于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在GDP、本地就业率等压力下,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很难发挥监管者的作用,更使得跨区域打击假药难上加难。
作为打假斗士,董金狮曾在打假中遭遇过各种问题、危险,“有时候我们还没到,基层执法人员先给企业通风报信”。经济利益的纠葛、管理体系的模糊、检测标准的缺失,都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
2011年起,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地方政府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在董金狮看来,其优点是责权清晰,缺点则是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瞒而不报,此次毒胶囊事件就是典型例子。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解决“毒胶囊”妙药
“毒胶囊”事件发生后,4月24日,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州4位律师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联署建议书,建议立即启动“责令召回”,责令涉事药企停产,并追究相关企业和人员的刑事责任,同时,还建议国家药监局开创 “惩罚性赔偿”。随后,又在微博征集“毒胶囊”处理意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收到了数以千计的意见及建议。
虽然莫衷一是,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毒食品、毒药品问题无外乎三种观点:
第一是要追究国家药监局的责任。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局的责任分为两种,事前监督和事后处罚。可是,仅靠药监局能够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吗?马克思曾说:“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即使监管再到位,都无法彻底杜绝企业逐利的本性。
第二是将出现这种问题归咎于社会道德沦丧、责任感缺失。基于社会的道德沦丧,我们可以谴责、可以声讨,但说到底道德不是强制的规范,我们的社会也并不是由爱情和同情心维系的结合,仅靠道德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三是追究企业的责任。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有法可依,追究企业的民事赔偿责任则十分艰难。首先,证据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即使手中有了问题药品,也还要举证药品的来源以及自身受到了损害,让他们“牢底坐穿,倾家荡产”真的很难。
在美国,有位名叫约翰·麦克达比的患者,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长期服用默沙东公司生产的镇痛药“万络”,该药物在2004年被发现可能增加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名患者于2006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法院提起诉讼,指控默沙东公司作为美国医药业巨头,将公司利益置于药品安全之上,一直没有向公众透露药品安全信息。后来的判决结果是,默沙东公司应当向这名患者支付9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即除了赔偿患者实际损失外,额外加重赔偿,达到惩戒的目的。而另一位生前曾服用万络的患者,其遗孀更是获得高达2.5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在西方,诸如此类医药行业的案件对企业惩罚严重,迫使他们在疯狂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产品自身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哪个制药厂还会为了节省1分钱的胶囊成本铤而走险呢?
食品药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也许无论道德还是法制,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品药品。可是,老百姓求的只是一个放心,我们无法对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企业全部放心,至 2
少可以选择让我们放心的上市公司或者品牌企业。可是,目前的状况却如此令人失望。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这部分有可能让我们放心的上市公司或者品牌企业恰恰是最有作用的,商誉是他们的无形资产,巨额的惩罚性赔偿金对他们而言,也具有实际上的冲击力。
回到实际操作的层面,除了已经受到损害的个人可以提起惩罚性赔偿诉讼外,药监局可以立法对问题企业进行惩罚性罚款,而检察机关可以作为原告对问题企业提起诉讼要求惩罚性赔偿。
在一个法律人眼中,文化和道德当然必须建设,可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正是这种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设。我们呼唤这样的法律法规尽快进入立法程序,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放心地生活。(作者系广州律师、“毒胶囊”事件公益律师团团长)应该对食品药品进行预防式监管
“毒胶囊”持续发酵,又一次将食品药品安全推至风口浪尖,其“创面”不亚于三聚氰胺、地沟油带给人们的伤害,这还仅是物理上的,精神伤害还在于,人们选择食品时有较大自由性,同类之间有替代性,而药品的选择性并没有那么多。药品质量问题的曝出带给人们更大的不安。
这次铬超标的胶囊曝光,让各式明胶在公众面前展现头脸。现在看来,最初老酸奶和果冻陷入疑云时,三个相关的行业组织出来说要起诉网络爆料者,这样的澄清方式是苍白无力的。他们对老酸奶和果冻未使用工业明胶的自圆其说是无法自证和他证的,就算大厂家没有使用工业明胶,但该行业那些小的分散的厂家使用工业明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事实上,毒胶囊事件表明,尽管是规模较大的知名厂商,它所承诺的“放心药、良心药”也是极为不可靠的。
根据本报对胶囊之乡新昌以及曾和河北齐名的“中国明胶工业基地”山东博兴县兴福镇的调查,人们无法对当前的地方发展模式与民众基本福利之间的张力乐观起来。胶囊行业的发展,令地方财政充实、人们得到表面上的“安居乐业”,然而,这种脆弱的发展模式随时就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破裂,可见它是多么的不可靠。
根据目前的行政架构,在食品和药品监管行业,地方政府是承担首当其冲的责任的,然后“经营城市”的角色令其不可能严格执行各种监管法规。就算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现行法规对问题企业的超低罚款标准,也令企业们完全可以无视这几乎可以忽略的违规成本。于是,我们看到,环保局3年5罚青海明胶[7.63 2.01% 股吧 研报](其第二大骨粒供应商铬超标),但至今未果。
中国对食品药品这种被动式的监管模式,不幸与毫无组织力的消费者群体结合起来,令人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大多产品采用抽检式监管,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主动建立各行业的生产标准,这在源头上加大了食品药品安全的隐患。而且,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的保护形同虚设,比如第41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在现实中无法执行,一是在于消费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进行议价,另外,也是由食品药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有害有毒的食品药品,并非立马能致人死命或者伤残,它们对人们身体的侵害是慢性的,悄无声息的,因此,消费者食用后,经过一段时间(几年或几十年),根本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体变差或者致癌就是因为食用了它们。但已知医学已经明确了,某些元素、致癌物不能在食品药品里添加,它们与癌症等疾病的相关性是确定的。
明胶业与奶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源头都是小作坊式的散户。从废品站收骨头制造明胶很普遍。这种生产特征决定了,抽检式的监管可能无力抵御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后监管方式,等到发现个别问题时为时已晚。奥巴马政府签署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第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预防控制,规定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首次获得法律授权,可以要求在整个食品供应链 3
上建立全面的、基于预防的控制机制。
中国应该主动尽快建立各行业的生产标准。美国国会于1906年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错误标示和使用添加剂的食品、饮料、药品的跨州销售。这项法案的诞生,当时就是因为有关食品中使用有毒防腐剂和染料的惊人披露。我们近年来令人胆战心惊的食品安全爆料,已经不断挑战公众的敏感神经,也足以显示,建立各行业严格的生产标准是多么必要。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每年有1/6的美国人罹患食源性疾病。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完善的国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怠慢食品药品监管呢? “毒胶囊”事件需要反思的还有下游厂商
自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浙江新昌有些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空心胶囊后,全社会再次绷紧了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敏感神经。截至目前,相关责任人已被陆续逮捕,无良商家再一次被公众舆论唾弃,并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但在经历这么多次食品、药品安全的震撼与恐慌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使我们对吃进嘴里的东西做到真正放心?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还有哪些相关方需要反思?
如果仔细分析近年来引起轩然大波的几起恶性事件,如三聚氰胺、瘦肉精与当前的毒胶囊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始作俑者往往是产业链上游的小型供应商,如个别奶农(三鹿当然也难辞其咎)、小型养猪户以及此次事件中的小胶囊厂。
而这,笔者以为,与上游小企业主的道德水准有着直接关联外,还可能牵涉到下游大企业的战略问题。
根据哈佛战略管理大师波特教授的经典“五力模型”,大客户在与小供应商博弈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客大欺店”的优势,即利用自身侃价实力而去尽力压价。而与此同时,小供应商由于难以企及规模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说成本要高于大型供应商。这就造成上游小企业成本高但售价低的窘况。怎么办?在基本的利润空间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家如只需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便可枯木逢春,这对于利润微薄的小企业将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而这些大型下游企业在痛定思痛后,为了彻底根除产业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从源头开始控制,以求打通整个产业链。如乳业巨头纷纷开始大规模兴建牧场,双汇开始建立自己的屠宰场,而最近修正药业也宣布将建立自己的胶囊厂。
如此一体化,势必会影响对业务的专精方面,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影响竞争力。虽然不排除某些行业的最优布局确实是上下游一体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因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试想,作为一家下游厂商,怎么可能一体化所有的上游业务?修正药业今天建了胶囊厂,假如明天药品的包装盒出了问题,难道还得去建一家专门的造纸厂不成?
要破解这一困境,笔者以为,强势的下游大厂商应拥有产业链共享一个生态系统的意识,从而力求与上游小供应商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饱穿暖;行业低谷来临时,大家一起抱团过冬。这样或虽不能杜绝黑心企业主的存在,但却至少能够保证不至于因欺人太甚,而把良民逼上梁山。如果上游小企业的利润率低到只有靠出卖良心才能过活,那么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整个行业掉入泥沼。
产业链上下唯有共生共荣,每个环节都有合适的利润空间,整个行业才能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
提升企业犯错的经济成本
“毒胶囊”事件至今仍然不见丝毫的降温迹象。相关企业正在为其充满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付出经济代价,这是他们应付的代价。
据报道,知名药企修正药业开始组织召回全部胶囊类产品;上市企业复旦复华[6.14 0.33%股吧 研报]也召回涉毒胶囊药品;通化金马[4.52-0.44% 股吧 研报]则召回19种胶囊产品。对于上述企业而言,召回的举措,会对其今年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4
资本市场也表现出惩罚的意味,相关企业的股价这两天大幅跳水。
这些药企,都不是工业明胶的直接生产者,他们的问题,出在供应链中的上游原料。糟糕的是,这些药企明知原料有问题,出于减少成本的考量,却依然选择采购,事实上纵容了供应商的犯罪行为。因此,药企当依法受到处罚,自是无可回避的事情。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犯错乃至犯罪,应受惩罚有许多种。如法定代表人及相关人员受法律制裁、企业形象受损进而影响后续发展,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罚款,等等。各种惩罚行为各有不同效力,这其中,让企业付出较大的经济成本,应是颇为有效的惩罚措施。
举凡过去数年中出现的大量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生产企业之所以冒着风险造假,或生产劣质产品,无非为了一个“利”字。当年乳业巨头们纷纷跟三聚氰胺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牟利;今天各大药企折戟于“毒胶囊”**,也是为了牟利。生产企业选择欺骗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正是因为利益的诱惑太大,至少这些利益可以让其将监管措施和良心道德抛在脑后。
很遗憾,过去出现的多数案例,经济惩罚力度太小,形不成威慑效应,这反过来激励了企业。因为犯罪(错)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企业有动力去犯罪(错)。而之所以形不成威慑效应,一是罚款额度大多偏低;二是召回制度并不完善,有时候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来自消费者的集体抵制行为罕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生产企业采用机会主义的动力很大,进而成为问题企业。
因此,从企业失信成本的角度进行考量,提升企业犯错的经济成本,当是击中问题企业“软肋”之举。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罚款额度。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时期祭出严刑峻法,并不为过。沉疴须用猛药,乃是顺理成章之事。对待制造有问题的食品药品的企业,“温情脉脉”只会增大社会成本。
召回制度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这里需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完善召回制,提高其可操作性;二是针对问题企业的召回,须坚决督促其执行。不能排除的一个现象是,有些地方纳税大户成了问题企业,结果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对其改过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的不尽职自然是对问题企业的另一种纵容。
另外,加大企业失信成本还可采取集体行为诉讼行为,以及消费者“用脚投票”,拒绝消费该产品。对于严重犯罪(错)的企业,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都不可过于健忘。概言之,要让这些企业深刻尝到失信成本之大、惩罚之疼,才能更好地倒逼其弃用机会主义,踏实做良心企业,生产让人放心的产品。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食品药品安全案件迭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不力以及道德失范。正如单靠严刑峻法并不能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单靠提升犯罪(错)成本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提升企业犯错的经济成本,可与创新监管结合起来,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硬约束。在此之外,还要呼唤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要在人性救赎层面下工夫。那种以为单单加强监管就能根治问题的想法,不是幼稚,就是想当然。对监管有信心 对药品才有信心
4月18日,卫生部部长陈竺首度回应“毒胶囊”事件。陈竺针对胶囊铬含量超标事件表示,药物胶囊重金属限量早就有标准,我们现在要依法严加管理。陈竺表示,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还是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是医药行业主流。
提出要对药品有信心,意味着承认当前社会对药品缺乏信心。“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社会对于药品的信心。任此下去,不排除会有一天,民众像追捧洋牛奶一样追捧进口药。这个时候提出对药品要有信心,既体现了卫生部对于舆论心理的准确把握,又体现了对于药品行业发展的关注关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民众恢复或者保 5
持对药品的信心?
其实,民众对药品缺乏信心,本质是对监管缺乏信心。假如监管有力,即使部分市场主体道德出现了问题,那也能把害群之马踢出去,保持整个行业的正本清源;假如监管无力,即使多数市场主体有道德,那也会受到反面典型的刺激,逐渐放弃良知,走向唯利是图。
诸多事件揭示出,当前药品监管存在极大问题。拿此前发生的“螺旋藻事件”来说,两次检测竟然公布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让民众相信谁?再拿这次“毒胶囊”事件来说,监管同样难逃其咎。目前,江西上饶已经初步认定存在监管不力等问题,弋阳县质监局城南分局分局长胡某已被停职接受调查。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
从相关的报道来看,很多不法企业是公开生产的。比如,在河北的“学洋明胶”被曝光后,当地40多家作坊被有关部门夷为平地,就有小作坊老板称,多年来政府部门一直默许其存在,对强拆表示不解。而在河北阜城县古城镇,早在2004前就被媒体曝光同样的工业明胶事件,8年后再次被曝光。如果监管稍稍有力,“毒胶囊”何至于发生,何至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何至于让民众失望?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对药品失去信心,问题出在监管身上。
要想民众对药品行业有信心,前提是监管必须让人有信心。卫生部门已经提出,要加大监管力度。但是,在没有实质举措、看不到实际效果之前,“加大力度”提得越多,越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对于民众来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不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严肃责任追究,不从现在开始严肃监管举措,他们对未来就不会有信心。呼吁多了,反而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对药品更没有信心。
“工业明胶”发癫 监管不能总是最后才来
4月15日,媒体曝光多地厂商用废旧皮革为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企业。经检测,13种胶囊产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多达90余倍。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修正药业等药企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目前,河北、浙江警方已介入调查。
发生药品安全事故,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使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药品产品的信誉也面临严重危机。为什么会频发药品安全事故,并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监测,没有完善的前瞻和预防机制是重要因素。仅仅关注事后的检查程序,稍有疏忽,就会使许多问题成为“漏网之鱼”,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售假药致多人死亡、山西麻疹疫苗等事件的发生中,可见一斑。
监管不该也不能总是最后才来。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监管,将工作做在“事故前”,是当下重建消费者药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以公众利益为最大关切,排除关联利益的干扰,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
一要严格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日前,国务院已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严格药品流通监管,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体系。完善药品流通体系,规范流通秩序。这些工作,需要药监部门从生产、流通、使用的环节,强化责任、层层把关、贯彻落实。
二要加强药品安全的风险分析。即科学的评估、风险的管理决策以及风险信息与外界的交流,以求防微杜渐,让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要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尽早建立前瞻性检测体系,对国内药品危机的情报进行鉴别分析,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估,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
药品安全再也伤不起了!从现在开始,从工业明胶开始,强化药监的全程管理,将有效管理做在事故发生之前,不能再是丢一次羊补一个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