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

时间:2019-05-15 06:2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

第一篇: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

“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潦草难辨的笔迹:

每朵两角五分,共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2013扬州】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冲进风暴逃生原来如此!

⑧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美]米歇尔〃史密斯文 20.能够逃脱这次灾难,“莎拉”起来什么作用?(4分)

我跟他聊了一阵,随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凯洛琳小姐?”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

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胞胎。”“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

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奥森老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爹叹了口气:“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

21.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理解。(5分)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

?”“一位太太。”奥森老⑩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

大阅读训练——小说

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爸爸,你在干什么? ”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他们开始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后,四处一片狼藉。木架搭起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漂被撞得千疮百孔。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选自《特别关注》2012年11期)18.紧扣两个加点词,联系相关内容,说说“爸爸”精神状态的变化。(4分)“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

着问……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19.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013连云港】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幸福的玫瑰【美国】阿·戈登

①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

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

②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从一开始我送

玫瑰的时候,就觉得

这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

人的名片了。

③“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说。

④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

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她与潘尼曼

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但潘尼曼在医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更年

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叫克

丽丝汀。

⑤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

话。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

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

⑥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

递给她,她满脸惊

讶——“给我的吗?”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

洛琳小姐。下个星期六,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

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⑦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

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⑧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

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

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

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森老爹说

他会继续送花来的。”⑨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她把盒子打

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

⑩回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子花放进盒子,“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

⑩“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19.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20.阅读下面两句话,结合“骨气”的内涵,联系文本分析凯洛琳、克丽丝汀这两个人物形象。(4分)(1)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2)他(奥森老爹)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21.“我”和凯洛琳告别时,凯洛琳为何送“我”帆船模型?(4分)22.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3分)23.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4分)

【2013常州】阅读小小说《主角》,完成13-16题。(共10分)主角【美】安•古德里斯 为了募捐,主日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当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因为我的角色!”《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

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

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

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

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言。我注意到,每次

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言(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

节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

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这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

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地爬,丹言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

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言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

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

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丹言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整场戏。后来,妹妹说让

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3.你认为妹妹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14.熟悉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丢给我们一个字”一句中的“丢”字的表达效果(3分)

15.这篇小说为什么以“主角”作为题目?(3分)

16.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注意铺垫和照应,行文有波澜。

B.小说描写了“我”观剧时的感受和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妹妹表演的精彩。C“我赶紧往座椅里缩了缩”,表现了“我”很有礼貌却又略显拘谨的样子。D.小说结尾爸爸的话,使妹妹态度的转变变得合理可信,也有揭示主题的作用。【2013盐城】大风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

泥带水。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

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

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

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

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18.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甸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20.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21.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22.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大阅读训练——小说

【2013扬州】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文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19.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黑云、狂风、巨浪写出形势危急险恶,暴风雨越猛烈,越能烘托了父女俩的勇敢无惧,顽强不屈和爸爸的选择明智,为下文写风暴对小镇造成的破坏作了铺垫。

20.能够逃脱这次灾难,“莎拉”起来什么作用?(4分)

莎拉警惕地发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坚持摇醒了她酒醉的父亲,一直和爸爸紧握双手面对风暴,她是爸爸的慰藉和精神支柱。

21.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理解。(5分)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潦草难辨的笔迹:“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原来如此!

⑧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我跟他聊了一阵,随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凯洛琳小姐?”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奥森老爹叹了口气:“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

“爸爸,你在干什么? ”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他们开始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后,四处一片狼藉。木架搭起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漂被撞得千疮百孔。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选自《贴别关注》2012年11期)

18.紧扣两个加点词,联系相关内容,说说“爸爸“精神状态的变化。(4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

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咕哝”写爸爸酒后口齿不清,表现了他在人生的不幸和生活的压力下精神的萎靡不振,“吼”表明在生死关头使出全部力气面对风暴,表明他不畏惧凶险,充满自信,斗志昂扬。

莎拉父亲在暴风雨来临时,不退反进,把小船驶离码头,冲进风暴,保住小船,得以逃生。

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危险,要以勇敢无畏的态度直对这一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新生。

【2013连云港】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幸福的玫瑰 【美国】阿·戈登

①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

②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

这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③“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说。

④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她与潘尼曼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但潘尼曼在医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叫克丽丝汀。

⑤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

⑥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

讶——“给我的吗?”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期六,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⑦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⑧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⑨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她把盒子打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⑩回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

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⑩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一位太太。”奥森老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子花放进盒子,“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⑩“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9.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分);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

人和出乎意料的结尾埋下了伏笔(2分)。20.阅读下面两句话,结合“骨气”的内涵,联系文本分析凯洛琳、克丽丝汀这两个人物形象。(4分)

(1)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2)他(奥森老爹)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1)凯洛琳遭到了感情的背叛,曾一度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后,受到了好心人的鼓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自尊、自强,最终找到了属干自己的幸福。(2分)

(2)克丽丝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后,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谩骂,但她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反而内疚化为行动,用这幸福的玫瑰来鼓励、拯救心灵受创的凯洛琳,她是一位宽容、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女子,集外

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2分)21.“我”和凯洛琳告别时,凯洛琳为何送“我”帆船模型?(4分)(1)感谢、感恩。这艘帆船模型是凯洛琳的祖父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在离别时将它送给“我”,感谢“我”在她最阑难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温暖,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

(2)祝愿、祝福。这帆船模型寄予了凯洛琳对“我”的美好祝愿,她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帆风顺。(4分,每点2分)22.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3分)(l)“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

(2)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3)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的人性之美。

23.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4分)(1)小城人们的正直与善良;(2)克丽丝汀的善良;

(3)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④人性之美的光辉; ⑤幸福甜蜜的爱情。

(答出三点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2013常州】(二)阅读小小说《主角》,完成13~16题。(共10分)

16.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

主角

【美】安•古德里斯

为了募捐,主日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当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

“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因为我的角色!”

《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

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言。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言(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节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这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地爬,丹言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言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丹言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整场戏。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3.你认为妹妹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①转变态度,积极认真对待这一角色。②积极参加排练。

③演出时将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14.熟悉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丢给我们一个字”一句中的“丢”字的表达效果(3分)

“丢”这一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妹妹的失望情绪。15.这篇小说为什么以“主角”作为题目?(3分)①妹妹是这篇小说的主角。

②妹妹经过努成了《圣诞前夜》这一话剧观众心目中的主角。

③“主角”为题,告诉人们,不论做任何事,只要抱着认真态度,认真对待,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C)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注意铺垫和照应,行文有波澜。B.小说描写了“我”观剧时的感受和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妹妹表演的精彩。

C“我赶紧往座椅里缩了缩”,表现了“我”很有礼貌却又略显拘谨的样子。体现了我好面子人认出来,不好意思的心理。

D.小说结尾爸爸的话,使妹妹态度的转变变得合理可信,也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2013盐城】大风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

下去。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18.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甸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1)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2)品味“我们钻.

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20.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

“坦然镇定”、“刚毅坚强”各2分,意思对即可。21.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

角度2分,“视觉”“听觉”“嗅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语言l分。22.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4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第二篇:江苏大市三模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做人和做事

周国平

①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

②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③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二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因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④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眼前的诱惑。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⑤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比如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即使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而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⑥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5.请根据

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做人与做事”的关系。(6分)15.(6分)①做事真正的意义是做人;②做人的境界决定了做事的心态;③做事的方式体现了做人的品性。(每点2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6分)16.(6分)首先提出“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的观点;接着对比论证,阐述恶人和善人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不同人品;最后总结拓展,一切世俗的价值都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每点2分)

17.结合文本,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7.(6分)①天赋,才能,眼光,魄力等属世俗价值范畴,单方面不能构成伟大;②真实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③真实是构成伟大的最重要的条件。(每点2分)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5.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6分)15.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2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分)

16.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分)16.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2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分)呼吁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2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1分)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2分)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人的固步自封;(2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1分)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有删改)

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6分)

答:童年的兴趣,母亲的激励,学生时代对航空的热爱,高超技术,敬业精神,历史机遇。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6分)

答:希望别人忘记自己的登月壮举;希望航天事业有新的突破。(6分,每点3分)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答:登月第一人,将人类梦想变为现实;盛名之下,谦逊低调;超越国界,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待航空事业。(6分,每点2分)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15.(6分)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16.(6分)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17.(6分)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象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洲贵族还要古老。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的关系。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叫作荣誉。“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合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5.“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试分析两者依循的逻辑有何不同。(6分)

15.真实情况的逻辑是:因为“我爸是李刚”,有权有势,“我”就可以不负责任,可以嚣张,你也拿我没办法。(3分)作者假设的逻辑是:因为“我爸是李刚”,我要维护他作为社会精英的荣誉,所以我会负责;而且事关父亲的名誉,我肯定能负责。(3分)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6分)

16.①

举例论述精英享有特权必需付出代价的传统,精英只有遵守一系列规条,才能享有荣誉并值得尊敬。②

通过类比,说明有关精英的责任和荣誉的传统中西无别。③

古今对比,使文章对当下中国所谓精英的批评有理有据。(6分,每点2分)

17.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作者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6分)

17.①

自古以来,社会精英的特权都是以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关键时刻的付出为代价的。②

社会精英只有遵从一套为世人推崇的规条才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③

批评当下中国所谓的精英不讲究信誉,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6分,每点2分)

第三篇:2018江苏高考历史(含答案)

历史 2018年高考试卷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来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来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

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

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2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21.(12分)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2.(14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23.(14分)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3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答案

单选题

1.D 2.B 3.D 4.A 5.C 6.B 7.D 8.B 9.A 10.C 11.C 12.A 13.B 14.D 15.C 16.B 17.D 18.C 19.D 20.A 简答题

21.(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2.(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3.(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24.(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5.(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

(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第四篇:江苏诗歌08-11含答案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汇编(08-11年)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年)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年)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汇编参考答案(08-11年)

1、(08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9年)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10年)(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8、(11年)(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第五篇: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棋子”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小说以“棋子”为题,表现了利用与被利用、设计与被设计的双重关系和深刻寓意,突出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创意。②小说以设宴和应宴为主线(明线)安排情节,以如何设宴和应宴作为计策巧妙构设,使小说张弛有度、收获自如,更为深刻地突出了主题。例2:(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例3:文章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以“无畏的腿”作标题,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讴歌了“那人”的英雄品质,而且新颖别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标题作用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二)、词语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例2: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词语作用【知识储备】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词语作用答题样式:词语意义或形象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修饰(描写)了……,运用了……,生动传神。

XX概括了……,表达了……,与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三)、句子作用题

例1:“不过,这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做了别人的棋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请客的老板本来是想利用周先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没想到却被心怀不轨的周先成算计、利用。

作用:这句话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句子作用题【知识储备】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句子作用答题样式:句子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句突出了……,概括了……情节,在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为……作铺垫(埋下伏笔),概括了……,深化主题。

(四)、段落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例2:(2009学年宁波市期末考试)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答案:①与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从“毫无喜悦”可看出多米尼克内心受到了震动,也许此后将有所改变,从“一致恭维”可看出其他人仍将继续下去;③客观而冷静地批判了延续不断的贵族名流浮华虚荣的社交生活。④文章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余味无穷。(写对一处给一分,总共3分)段落作用题【知识储备】

1、紧扣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段落作用答题样式:段落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段主要写了……,紧扣主题,在文中起过渡(照应上文或下文、引出下文)作用,为……铺垫(埋下伏笔、提供依据),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环境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例2: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3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衬托出老人高大、荒原般的形象。环境作用题【知识储备】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场景

一、场景的作用

1、给全篇“定调”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引导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二、风景的意义

1、衬托——对事件起衬托作用(正衬、反衬)

2、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调节节奏和舒缓情绪的作用。

3、营造气氛、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例2: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叙述的好处。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从旁观者的角度刻画老园丁形象,便于通过美貌的夫人转述老园丁的话。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具体描述老园丁观察玫瑰开花的行为,他青年时候的经历,老园丁由玫瑰引出的议论。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知识储备】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小说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

1、人称本身的作用

2、线索作用

3、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4、形成对比(对照)

5、揭示主题作用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样式: 人称作用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人称本身的作用……,“XX”能起到线索作用,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和人物

一、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二、叙述角度:有限视角(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和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三、塑造小说人物——贴着人物写

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四、圆形人物——性格复杂、矛盾,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如:王熙凤等。扁平人物——性格单一,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李逵、奥楚蔑洛夫等。

(七)、情节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例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这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

画线句具体说明。(6分)

答案:①拍摄别致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动机,为遇到狼的情节作铺垫。

②“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迫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发生转折(人追狼)。

情节作用题【知识储备】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答题样式:情节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情节交代……,在文中起……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深化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摇摆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下载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江苏13大市小说阅读(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市场部工作制度

    大市场部工作制度 为加强各部门在公司内部业务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规范交叉业务的处理程序,健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特制订本大市场部工作制度......

    2014江苏高考十三大市文理状元英语分数及各科分数

    2014江苏高考十三大市文理状元英语分数及各科分数 南京文科最高分 391 语文:126分+30分附加分;数学:136分;英语:94分;小高考4A加分:5分;历史A+、政治A+) 南京理科最高分 409 语文:113......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大全(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名著阅读题汇编 语文附加题练习卷一 1、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

    江苏高考语文典型题示例(小说)

    江苏高考语文典型题示例 小说阅读 【2008年】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

    2014江苏各大市一模二模作文审题指导附答案

    2014江苏各大市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一......

    2015江苏高考小说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题型二 环境描写分析题 ——境由心生,妙笔生花 把握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

    2014江苏各市中考训练5(含答案)

    牛津英语中考训练(五) 一、词汇 1. Can you give me a useful ___________(suggest) on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2. He is _______(able) to solve the proble......

    2011江苏导游法规真题含答案

    2011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导游法规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法律的内容,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