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5 06: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防医学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第一篇: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

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

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

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

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

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左右的C段紫

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

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2.过滤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

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

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

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

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

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公式为:

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蛋白质的表

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①氨基

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氨基酸模式是

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氨基酸评分=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

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

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在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

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正常

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数:BMI

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 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弱。

7.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统计计算:

(一)单样本t检验(详细参阅第254页)

方法: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二)卡方检验即X2检验(第28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OR值(376页)。重点在两者的组合题(376页)。

校正X2值的计算公式为:X2=(Iad – b cI – n/2)2 n /(a+b)(a+c)(b+d)(c+d)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的计算公式为,OR=(a/c)/(b/d)=ad/bc ——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学串讲

绪 论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2.细菌L型、质粒、中介体的概念;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4.革兰染色的方法、原理及医学意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根据对氧需求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生长曲线;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的概念、种类、分解底物;

(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医学意义、热原质、抗生素的概念。

3.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防腐的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滤过除菌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3.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应用。

第四章 噬菌体

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1.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与条件(机会)致病菌

(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细菌的感染途径;

(2)全身感染的类型: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原菌检测

(1)标本的采集原则;(2)分离培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1)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2)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第九章 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SPA的概念、意义。

(2)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3)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意义

(4)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3.肺炎链球菌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疾病

5.淋病奈瑟菌所致疾病

第十章 肠杆菌科

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2.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主要生化反应 3.志贺菌属

(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 4.沙门菌属

(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3)肥达试验原理及意义

5.空肠弯曲菌:婴幼儿急性胃肠炎

第十一章 弧菌属

霍乱弧菌的培养、分类、所致致病

第十二章 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试验、所致疾病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1.厌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3)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致病条件。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1.结核分枝杆菌

(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2)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十五章 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1.布氏菌属所致疾病(布病——波浪热);

2.鼠疫耶尔森菌所致疾病;

3.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

第十七章 其他细菌

1.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十八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放线菌菌落特点、所致疾病

第十九-二十二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1.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概念;

2.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3.立克次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4.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 5.螺旋体:

(1)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2)梅毒螺旋体所致疾病;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刺突、壳粒的概念; 3.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缺陷病毒的概念; 4.病毒抵抗力的特点。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持续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3.病毒的致病机制;

4.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2.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1.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2.流感病毒检测标本及鸡胚接种部位;

第二十七-二十八章 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1.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4.新肠道病毒: EV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EV71型——手足口病

5.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秋季婴儿腹泻)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1.五类肝炎病毒的比较。

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乙肝“两对半”及临床检测意义。

第三十-三十一章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媒介、致病性。

第三十二章 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3.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4.EB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十三-三十五章 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

2.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内基小体;

3.朊粒的概念、所致疾病。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真菌学

1.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 3.皮肤感染真菌致病性;

4.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致病性。

第三篇:预防医学复习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2.环境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食物链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4.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5.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6.水体“富营养化”

生活和生产性污水中含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观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7.生物浓集:

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并超 过环境中的浓度。

8.环境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9.剂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二、单选题

1.卫生学研究的重点是

A.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 B.社会环境与健康关系 C.环境与健康关系 D.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 E.生活环境与健康关系

2.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

A.富营养化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环境自净 E.生物迁移 3.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 A.皮 肤 B.呼吸道 C.消化道 D.汗腺 E.皮脂腺 4.下列不是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是

A.水俣病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米糠油中毒事件 D.四日市哮喘病 E.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5.下列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A.SO2 B.CO C.CO2 D.NO2 E.NO 6.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污染物是

A.氟、磷 B.氟、氮 C.铅、磷 D.氮、磷 E.汞、氮 7.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 A.皮 肤 B.呼吸道 C.消化道 D.汗 腺 E.皮脂腺 8.有利于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错误是

A.肺泡的总表面积很大 B.肺泡壁很薄 C.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

D.不经过肝脏的转化,直接进入血循环 E. 分散度越小的物质吸收越快 9.下列物质中易经完整皮肤吸的是

A.苯、苯胺、甲苯 B.二甲苯、二氧化硫 C.苯胺、有机磷、对苯二胺 D.有机磷、对苯二胺、铅 E.对苯二胺、甲基汞、氮氧化物 10.下列物质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是

A.汞蒸汽 B.汞离子 C.氯化汞 D.甲基汞 E.升汞 11.接触某种化学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情况称为

A.蓄积 B.物质蓄积 C.功能蓄积 D.生物浓集 E.生物转化 12.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E.急性阈剂量(Limac)13.引起“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物是

A.铅 B.铬 C.镉 D.锰 E.锌 14.“水俣病”的致病因素是

A.无机汞 B.甲基汞 C.氯化汞 D.氯化高汞 E.氯化亚汞 15.致癌因素中,最多见的是

A.化学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生物因素 E.社会因素 16.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

A.最低需要量 B.最高需要量 C.最高容许限量 D.最低容许限量 E.以上都不是 17.引起米糠油事件环境污染物是

A.甲醛 B.甲苯 C.多氯联苯 D.异氰酸甲酯 E.甲基汞 18.下列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供应基本药物 B.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C.预防公害病 D.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 E.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19.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水俣病事件 D.米糠油事件 E.以上都不是 20.药物“反应停”是

A.致敏物 B.致畸物 C.致癌物 D.致突变物 E.以上都不是 21.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化学物污染物是

A.异氰酸甲酯 B.三氧化二砷 C.多氯联苯 D.四氯乙烯 E.三氯乙烯 2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强调以什么为重点?

A.工厂 B.学校 C.城市 D.农村 E.乡镇企业

23.生物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主要通过

A.新陈代谢 B.生物转化 C.生物浓集 D.生物化学作用 E.食物链 24.下列哪种不是致癌物 A.石棉、氯乙烯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C.苯并芘、放射性物质 D.黄曲霉毒素、紫外线 E.亚硝胺、砷

25.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粉尘为

A.棉尘 B.铅尘 C.石棉粉尘 D.锰尘 E.沥青粉尘 26.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

A.公害病 B.职业病 C.地方病 D.疫源性疾病 E.传染病 27.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水俣病事件 D.米糠油事件 E.以上都不是

28.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慢性毒作用引起的是 A.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B.四日市哮喘病 C.痛痛病事件

D.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 E.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三、多选题

29.卫生学的研究目的是

A.预防疾病 B.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C.提高生命质量 D.促进健康 E.使人类不患病 30.环境污染的来源有

A.生产性的 B.社会心理性的 C.生活性的 D.其他因素 E.遗传性的 3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

A.环境因素 B.行为因素 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心理因素 32.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有

A.长期性 B. 普遍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E.广泛性 33.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的因素是

A.摄入量 B.生物半减期 C.理化特性 D.作用时间 E.蓄积部位 34.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有 A.水俣病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米糠油中毒事件

D.四日市工业废气污染引起哮喘病事件 E.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35.常用的急性致死毒性指标有 A.绝对致死剂量 B.最大耐受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阈剂量

答案:

1.C 2.C 3.B 4.E 5.C 6.D 7.B 8.E 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 16.C 17.C 18.C 19.A 20.B 21.A 22.D 23.E 24.B 25.C 26.A 27.A 28.C 29.ACD 30.ACD 31.ABCDE 32.ACDE 33.ABD 34.ABCD 35.ABCD

四、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1.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答:环境污染的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

2.试述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途径?如何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

答: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其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分为二个阶段:

O2 氧化:苯 人体 酚

第一阶段 还原:RCHO 机体 ROH→CO2+H2O H2O 水解:对硫磷、乐果 烷基硫化磷酸 酶

经第一阶段代谢产物与体内某些化合物或基团结合

第二阶段:结合 不经上述阶段直接与某些化合物或基团结合

与其他毒物或代谢产物结合

3.试述构成环境的因素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答:构成环境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有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原虫等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病原微生物如伤寒、霍乱、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在世界上的流行;寄生虫如血吸虫感染危害大量的疫区人群;疟疾、狂犬病、毒蛇、河豚鱼和毒蕈中毒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化学因素中如天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方病或使空气、水、土壤、食物污染而影响人类健康。

物理因素中合适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必要条件,但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反射线、微波、激光的使用:机器的运转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和动等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科技教育和风俗习惯等直接或间接与健康关系非常密切。4.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特异性影响。答:(1)急性危害: 敦的烟雾事件,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等。(2)慢性危害:例如“水俣病”、“痛痛病”:(3)远期危害

1)致突变作用: 如电离辐射(γχ射线)、紫外线,苯并芘、苯、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及病毒等。

2)致癌作用:如苯并芘、石棉等;放射性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引起白血病、肺Ca;紫外线长期照射引起的皮肤Ca等。

3)致畸作用: 环境致畸物有:反应停、铅、甲基汞、CO、多氯联苯、碘缺乏……等。(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 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异氰酸脂、棉尘、亚麻等,均可引起呼吸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镍盐、铬盐、砷盐、生漆、二硝基氯苯→过敏性鼻炎或皮炎。② 机体的免疫抑制剂:

如金属类、某些农药、电离辐射、卤代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类等。5.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答:1)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痢疾等 2)公害病:如水俣病”、“痛痛病”: 3)职业病:如矽肺、铅中毒等

4)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和毒蕈中毒 6.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环境致癌物分为哪几类?

答:① 对人类是致Ca物:对人和动物肯定有致Ca作用

②对人类很可能是致Ca物:A类:动物致Ca,但对人类尚缺乏证据:B类,对人类和动物致癌证据均不充分。

③ 可疑致Ca物: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线索

④ 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Ca物:目前研究结果尚未发现有致Ca作用

第四篇: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单盲、双盲、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

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二、简答题

1、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

答: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子、可疑致病因子或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二级预防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3)第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2、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1)升高的因素是: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2)降低的因素是:病死率高、病程短、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3、铁在食物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铁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血色素铁和非血色素铁,前者存在于动物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它能以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吸收,不受膳食因素影响,吸收率较高;后者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它必须先从络合物中分离再被还原为二价铁才能被吸收。影响铁吸收的因素:(1)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植酸盐、草酸盐;(2)体内缺乏胃酸或服用抗酸药可影响铁吸收;

(3)铁的吸收与体内铁的需要量和贮存量有关,一般贮存量多时其吸收率低,反之,贮存量低或需要量增加时则吸收率增高。

4、简述队列研究的原理。(举例说明)答: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5、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与方法。

答:诊断原则:主要以接触粉尘的职业史为前提,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改变为依据,结合现场劳动条件资料,参考临床症状、体征等,连续观察,综合分析,按国家尘肺X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脱离粉尘作业,以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症的发生,ɪ、ɪɪ期矽肺有一定疗效。

6、简述职业病的诊断依据。答:(1)职业史 包括患者的工种和工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及工种人群的发病情况等(2)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工作场所的调查 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种类及其强度等(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

7、列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至少五种)答: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血脂、酗酒。

三、问答与案例分析题

1、疾病,基因,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答:营养素、基因、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5种模型进行描述:①模型A:基因型决定了某种营养素是危险因素,然后该种营养素才导致疾病;②模型B:营养素可直接导致疾病,基因型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可在营养素导致疾病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重作用;③模型C:基因型可直接导致疾病,营养素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可在基因型导致疾病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重作用;④模型D:营养素与基因型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疾病,而且二者均是导致疾病危险性升高所必需的;⑤模型E:营养素和基因型均可单独影响疾病的危险性,若二者同时存在,可明显增加疾病危险性

胆固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胆固醇进行生物膜和某些激素生物合成。因此,应适量摄入胆固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过量摄入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和脑卒中。人体内的胆固醇,来源于食物摄入和体内合成。机体可以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胆固醇摄入和代谢的几个关键基因,调节胆固醇的来源。LDL受体在细胞摄取胆固醇时起关键作用;HMG-CoA还原酶和HMG-CoA合成酶是胆固醇的从开始生物合成的关键控制点。当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低时,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和摄取这些基因被激活;反之,当细胞内胆固醇充足时,这些基因表达被抑制。胆固醇对上述3个基因表达调控水平包括转录和转录后2个水平。

胆固醇对LDL受体基因、HMG-CoA合成酶基因调控机制:LDL受体基因、HMG-CoA还原酶基因和HMG-CoA合成酶基因在启动子区均有相同固醇调节序列,即(5’)CACC(C/G)CAC,该序列称为固醇调节或反应元件-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1, SRE-1)。转录因子可与SRE-1结合并调节基因转录活性;而转录因子又受固醇类化合物修饰、调节。

2、诊断实验与筛检实验。

灵敏度即真阳性率,为诊断试验阳性的患者占患者总数比例,理想的应为100%。特异度即真阴性率,为诊断试验阴性非患者占无病总人数的比例,理想的应为100%。假阴性率为实际患病,经诊断试验判断为无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比例,又称漏诊率(统计学上称β错误),理想的应是0%。

假阴性率为实际患病,经诊断试验判断为无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非患者占全部无病者的比例,临床上称为误诊率(统计学上称为α错误),理想的应是0%。

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00%为正确指数,亦称约登指数(Youdon’s Index),理想的应为100%。其值愈大愈好。但应注意,正确指数大时,并未告知是灵敏度高还是特异度高,因此,它不能代替上述四项指标。

3、阐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答:温室效应:由于人为活动使大气中某些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的气体浓度增加,直接影响地表热量向大气中发散,而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生物媒介传染病、暑热相关疾病等增加;洪水、干旱及森林火灾发生的次数增加;地球两极冰冠及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升高)臭氧层破坏:氟利昂(CFCs)、N2O、NO、CCl4、CH4等危害:人类皮肤病和白内障等发病率增加;动植物杀伤作用,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起因(SO2,NOx)危害:酸化土壤,危害植物;刺激呼吸道,腐蚀作用。

4、比较流行病学中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

异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

5、中国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答: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9)如饮酒应限量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6、阐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答:(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感染源,寻找与确定感染途径(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验疫和医学观察期限(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潜伏期长短还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7、详述针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答:

(一)管理传染源

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

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8、结合自学专业特点,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设计一个课题。(不少于三百字)

第五篇:预防医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解

1.一级预防/初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发病期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身心康复,恢复劳动力和精神状态

4.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水平及与其有关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改善社区卫生,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类健康。核心:强调政府的作用,重视社会科学的作用

5.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在政府领导下,在社会水平上,保护人民远离疾病和促进人民健康的所有活动

6.社区卫生服务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老年、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

7.社区诊断 communtiy diagnosis: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客观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社区内组织结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

8.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一组表现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9.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对个体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

10.系统评价 systematic review: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临床研究的文章,用统一标准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定量综合后得出可靠结论

11.Meta分析: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用正规的统计学方法综合各研究的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最佳利用的方法

12.环境污染 environment pollution: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3.健康危险度评价 health risk assessment: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

14.植物化学物 phytochemicals:在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已知必需营养素以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

15.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6.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在体内1/6转化为视黄醇;类胡萝卜素,在体内1/12转化为视黄醇

17.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由摄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常具有 1

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8.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19.职业性中毒 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20.尘肺 pneumoconi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1.矽肺 silicosis:职业活动中因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总称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4.伤害 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因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

25.意外伤害 unintentional injury: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

选择、填空

1.态医学模式

2.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社会生态学综合干预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

3.和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③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的服务

全球卫生战略实现途径:

4.我国公共卫生发展趋势和策略(了解):

①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发展

②预防医学向防治结合、促进健康、提供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方向发展③环境与健康问题

④重视心理、精神、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⑤学科渗透、研究范围广泛、与现代科技结合更紧密

5.复、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6.人口、科学技术发展

7.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卫生事业发展

8.9.获取最佳数据的方法:系统评价、10.转化、环境的自净作用

11.12.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干眼病、发育迟缓免疫低下

13.维生素D疾病:小儿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老人骨质疏松、高血钙高尿钙、软组织钙化、定向能力障碍

14.职业性损害的315.我国法定职业病:10类115种

16.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7.大题

1.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定义列出

另:

一级预防:策略:双向策略,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相结合措施:健康促进、健康保护

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①作用的发散性 ②作用的持久性 ③交互作用

3.心身疾病的流行特征:①一般女性高于男性,哮喘、冠心病等男性高于女性 ②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③更年期最高,老人儿童低 ④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⑤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4.循证医学的步骤:

①提出拟解决的具体临床问题

②进行文献检索,选择有关的最佳研究资料并了解优缺点

③分析信息是否合理正确

④提取有用的临床信息用于解决病人问题

⑤对干预手段进行评价

5.Meta分析优缺点,了解

优点:①提高发现有意义的新疗法的把握度 ②显示联合或相关作用的重要性 ③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措施,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④可测定治疗作用的稳定程度 ⑤提示什么情况下研究结果对研究设计是敏感的缺点:①使用来自不用人群资料时的偏倚 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趋势时,合并资料可有偏倚 ③所合并的资料的变异大于提供的信息时,因强调平均结果而丢失部分信息 ④过多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忽视了未发表文章的偏倚和失访人员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环境中大量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作用于机体,短时间内使机体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

(2)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危害 ①非特异性损害 ②慢性疾患 ③持续性积蓄危害

(3)特殊损害

①致癌作用 ②致畸作用 ③致突变作用 ④免疫毒性作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对机体或后代或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7.蛋白质利用率四个指标

①生物价

②蛋白质净利用率

③蛋白质功效比值

④氨基酸评分

8.脂类的功能:

①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

②储能、供能、节省蛋白质消耗

③固醇类是固醇类激素、胆汁酸合成的原料

④改善食物色香味,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

⑤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和载体,有利于吸收

⑥提供必需脂肪酸

9.维生素D功能:

①促进小肠吸收钙、磷

②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磷

③促进骨骼、牙齿矿化

④与降钙素等调节血钙水平

⑤免疫调节

10.大肠杆菌中毒的表现:

①急性胃肠炎型:婴幼儿和旅游者,水样便、呕吐

②急性菌痢型:血便、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

③出血性肠炎型:老人、儿童,突发性剧烈腹痛,腹泻先水样便后血便

11.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①从儿童抓起,重视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

②以控制危险因素为核心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④重视慢性病发病、死亡、患病的基本信息收集

12.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原则:

①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慢性病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生命全程预防②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 ③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④由传统保健系统服务内容、方式向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

⑤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行动

⑥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和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①突发性: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时间、地点各异,不易预测

②量变性 ③群体性 ④危害性 ⑤处理的综合性 ⑥决策的时效性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及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心理伤害

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环境危害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

(1)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疫苗免疫,健康教育,健全网络、加强管理,加强预测预报

(2)坚持快速反应、狠抓落实的原则:快、准、齐、实

(3)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原则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①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卫生政策

②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③依法行政,明确职责,密切部门配合④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病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

⑤科学管理,加强网络建设,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多学科协同,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水平

17.伤害的分类

(1)按造成伤害的意图:①故意伤害(自杀与自伤、暴力与他杀)②意外伤害

(2)按发生伤害的地点:①机动车伤害 ②工作场所的职业性伤害 ③家庭伤害 ④公共场所伤害

(3)按伤害的性质:①国际疾病分类 ②中国疾病分类

18.黄曲霉毒素AF:

AF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污染花生、玉米等

AF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

下载预防医学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防医学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防医学

    一、高血压临床预防 1)、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成年人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5mmHg)。③临界高血压,指血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2)发病原因:高血压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疾病呈现周期性常见原因①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②该病的传播机制容易实现③病......

    预防医学

    卫生法规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 天之内的14.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适当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异常情况。调整输注速度是根据受血者的:病情和年......

    检验本科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复习要点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 2. 质粒的概念、种类及控制性状(功能); 3.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

    预防医学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规划 姓名:院系:班级:学号:规划年份:一、自我分析 通过朗图职业分析让我更清晰的认识自我了,以下是我测试结果。 (一)、性格结果部分 1.性格类型 (1)、我最符合的性格类型是:主......

    预防医学材料

    1.预防医学: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0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y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1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医学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流行......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毒物: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