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6: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第一篇:《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谦逊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想一想题目中“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为什么萧伯纳称小姑娘是小老师?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大部分孩子听完我的问题就跃跃欲试了,显然文中只出现了两位主人公,非常容易判断谁是“大作家”,谁是“小老师”。至于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好像有点犹豫,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述。于是,我让孩子们先别急着回答,细细地读课文,并抓住关键句的朗读,体会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对于孩子们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没有因为怕延迟教学时间而直接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还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先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得内容,接着我让孩子们边读课文,边体会萧伯纳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娜塔莎又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在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孩子们圈圈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圈画得也很仔细,他们还不忘及时地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通过朗读他们也非常认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在了相应的句子旁边。看着他们勾画地那么用心,我想应该把发言的机会先留给他们。于是,在交流时,我先让这些孩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站起来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够自信,回答时声音也不够响亮,但都能表达自己的读书后的感想,这点让我很是欣慰。针对孩子们不够自信的表现,我给予了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变得大胆多了,有些孩子看到我很认同他们的想法时,一下子有了自信,整堂课上小手便不停地举了起来,看起来格外的兴奋。

通过《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使我意识到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即使基础很差的孩子他也有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抹杀这些孩子的积极性,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恢复自信心,从而慢慢地适应课堂教学,跟上其他孩子的成长步伐。

第二篇:《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

执教这一课时,为了弥补在教学习作二中的遗憾,我让学生重点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在教学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得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乎预料”一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惊喜万分”一词,则是通过让学生拓展想想小女孩惊喜万分时会有怎样高兴的表现,通过完成填空题,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正因为理解好了这些重点词语,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本课二课时,我着重进行了三个问题的教学,“大作家是谁?”“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谁?”“为什么大作家称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为老师?”第二课时着重解决第三个问题。

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值得分享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乎预料”“为之一震”等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惊喜万分”一词,则是通过让学生拓展想想小女孩惊喜万分时会有怎样高兴的表现,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正因为理解好了这些重点词语,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诗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要比小孩还要小),他创办“小先生制”在中国教育史上非常有影响。其实孩子也是师,因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师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实也是人!孩子其实也是师!这就是《大作家的小老师》的真谛吧!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3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计划让学生自主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首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作家为什么要以小老师为师?”展开讨论。文章开头就说了萧伯纳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于是我就问:“萧伯纳为什么会同小姑娘玩了好久?”马上学生就说了因为小姑娘很可爱,接着我就让学生通过“白白胖胖”、“眼睛很有神”等词语的朗读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为理解下文故事发生的情境有一个感性认识。

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的“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我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为什么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先分析了萧伯纳的话,以及通过“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外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后来我反思这个环节,我发现我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去体会萧伯纳临别时说的那句话有没炫耀自己的成分。结果在学生说到萧伯纳讲这话完全是为了逗小女孩高兴,全班都默许了这种观点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潜意识里他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才说这句临别时的话吗?”我这个问题一问出口,其实我就知道我的问题提得不对,我仿佛在故意把学生引到另一个问题中间去。果然,很多学生就说:“他是在炫耀自己”。结果,就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争论,有的说:“他是在炫耀,否则他不会让小女孩回去告诉妈妈”,又有的说:“他不是在炫耀,他是为了让小女孩高兴,否则他不会临别时才说出自己的身份。”有争论是好的,但是这个争论不该在我提出这个摸棱两可的问题之后产生,因为这样的观点是学生揣测我的心里产生的,并非学生真正自己的观点。而在那时,我该这么问:“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来看萧伯纳临别时说话的心理?”有人提出来,我们就共同商讨,否则就没有必要引出这个问题了。

当学生进入了这样的争论之后,其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可是会出现如此情境的原因在于我所提的问题不当,这点是很值得我引起重视与思考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种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老师的机智去解决,但是自己去制造问题就不可以了。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是以为学生会提出:“萧伯纳临别时说的话是在炫耀自己。”那么如果他有自己的理由,其实两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他更多的成分在于让学生高兴,而不在自夸。这要站在他本身所有的成就上来看,因为我们说只有心胸广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而他又是如此一个“世界有名的大文豪”。看到因为我这个问题引发出来的学生的争执,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才觉得,我应该在事前介绍一些关于萧伯纳的故事,以及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

另外,我反思这堂课,也发现了不少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问题的提出目的不明确,其实如果是模糊不清的问题还不如不提;

二,语文教学要如何有效,化难为易,问题一定要简洁。

三,更好的感知全文,在课文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点题。

总之我的语文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改正!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4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是一篇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的课文。故事一些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的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抓住了题目的悬念性来设计这堂课。

首先,我抓住课题中的“大”和“小”引导学生设疑,“大作家”指什么?大作家需要小老师吗?小老师什么小?为什么小还称为老师?因为什么称为老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来品悟人物形象。正确掌握对话标点的使用十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此,本课抓住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小姑娘做了什么事让她成为萧伯纳的小老师?再来抓住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学生都认为萧伯纳太自夸了,很炫耀自己。这时,我作了适当点拨:萧伯纳为什么只对小姑娘这么说呢?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自己?让学生再读第一节,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真实用意——在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为了让小姑娘感到惊喜万分,从而感受到大作家平和的心态。

你从小姑娘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三步引导设疑,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而达到领会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明白道理。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5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这样做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完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就问了:

①大作家谁?

②小老师是谁?

③大作家怎么会有个小小老师呢?问了第一个问题的作用有二:一是了解箫伯纳的身份,二是透过萧伯纳名气的大来细细体会题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蕴。第二个问题,一不起眼的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现,明确小老师的“小”,体会“小老师”中“小”字的用意。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乎预料”一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惊喜万分”一词,则是通过让学生拓展想想小女孩惊喜万分时会有怎样高兴的表现,通过完成填空题,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正因为理解好了这些重点词语,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6

在教这一课时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落实了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是生活的语文;也是人性化的语文;王崧舟老师也指出这一点。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学得轻松的,掌握的更牢。

在教材处理上的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并且配上了精美的图片,图片把学生吸引过来,而内容却能留住学生。至少说能让学生广泛阅读,全面撒网,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你所知道的萧伯纳,形成了一股重点。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即有关萧伯纳生平事迹的,也有萧伯纳的文学作品的,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想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必须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拓展训练。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却只找了少数几个人发言,其他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这样更便于学生团结,突出小组的作用,通过竞争,促进学生的合作,通过竞争,深化学生的阅读;通过竞争,锻炼学生的能力。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7

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了解了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之后,就“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读与悟。

片段一:

放,张扬个性

师:娜塔莎是一个漂亮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和课文插图感悟)那么,除此之外,在你的心目中,娜塔莎还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为什么?

生:她非常聪明,因为“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她听出了萧伯纳非常骄傲,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提醒教育萧伯纳。

生:我也觉得小姑娘很聪明,她是学着肖伯纳的口气说的。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肖伯纳说?

(几位同学读得严肃又不失俏皮)

师:真聪明的小姑娘,竟然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醒萧伯纳。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小姑娘很淘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是呀,也许这才是女孩子最真的表现。教参上不也提过这一点吗,我正愁不知如何开启他们说出这一点呢。我抓住这一异议,紧追不放)

生:因为小姑娘可能听萧伯纳这么说了,就学着他的口气说的。

生:我也这样想。我觉得小姑娘淘气透了,大作家这么说,她觉得好玩,就故意学着萧伯纳说的。

师:对呀,也许小女孩只是好玩才跟着说的,真是个淘气的小女孩。你能学着她的口吻来对萧伯纳说一说吗?

(几个淘气的孩子有声有色地读起来了)

师: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问题刚提出,有些学生就开始不自在起来,你瞅瞅我,我看看你。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终于举起了六七只手)

生:我不会,因为萧伯纳是一个大作家,我们应该尊敬他。

生:我不敢,因为萧伯纳是世界有名的大文豪。

师:难道他错了,你也——?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是呀,萧伯纳太自夸了,就应该教育他;有的说,要是我,我还是不敢……)

师:小姑娘面对世界大文豪,竟然敢这么说。你认为小姑娘是怎么想的?

生:小姑娘认为,萧伯纳跟她是好朋友了,可以这么提醒他。

生:也许小姑娘认为,萧伯纳不过是跟她一起玩的伙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他是什么大作家。

生:我认为,虽然萧伯纳是个大作家,但也是个人。

生:是呀,不管他地位多高,他和我们一样,是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孩子们越说越来劲,胆子也更大了,好多憋在他们心里的话终于都说出来了)

师:那现在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勇敢的孩子。

生:敢说真话的孩子。

生:能说真话,就是诚实。可以说是诚实的孩子。

生:心地善良的孩子,因为她是为了肖伯纳好。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小姑娘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勇敢、真诚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地位比我们高的也好,低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既不奉承拍马屁,也不歧视小瞧他人。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没有了刚才的忸怩,没有了刚才的拘谨。)

收,突显共性

片断二: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话,学生们确信萧伯纳当时很自夸,觉得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师:萧伯纳真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吗?

(突如其来的诘问使学生一下子有点愕然,教室里出现了短时的沉默。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好似一下醒悟过来,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认为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认小姑娘为老师。

师:是呀,大作家把一个小姑娘称为老师,可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能做到的!

生:我认为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课文里说:“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他已经意识到太自夸了。

出示: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指名同学读)

师:“为之一震”,“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而“震”?

生:“震”就是“震动”,就是心里有点震动。

生:“震”就是震惊的意思,他为小姑娘说的话而震惊。

师:对于一个小姑娘的话,萧伯纳就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应该是一个……

生:一个非常虚心的人,因为一个小姑娘的话他也会接受。

师:是呀,一个大作家,能接受小姑娘的提醒,这是一种多么谦逊的精神。(板书:谦逊)

生: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因为他竟然容忍小姑娘这样说他,还认为自己错了,真了不起。

师: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送给他一个词:“严于律己”,也可以说“十分自律”。(板书:自律)

生:他十分尊重小姑娘,他能平等待人。

生: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因为小姑娘也许是跟他开玩笑,可他却这么当真。

师:对呀,如果小姑娘是故意学着他的口气说的,这样一个大作家竟然能接受这种批评或者说是善意的提醒,这需要多么博大宽广的胸襟,可见他是一个极其谦逊自律的人;如果说小姑娘只是开玩笑说的,萧伯纳竟然为这样的一句玩笑而震惊,还马上认识到刚才的失言,更足见他是一个极其严格自律的人。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也说明他谦逊自律。

(引入读、悟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目标,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达成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然而在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时老师片面理解“个性”或对“度”的把握不当而导致迷失教学方向,最终丢失或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作为教师,就应十分注意“放”与“收”,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放”,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畅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肤浅到深入,表面到实质。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基于通过课文语言使学生感悟大作家的谦逊自律的人格美、宽广的胸襟以及文本所透露的一些人文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通过读读、悟悟、议议再悟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多元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小姑娘聪明极了”和“小姑娘淘气透了”两种好似截然矛盾的论点在课堂上汇成了和谐的交响乐。“聪明极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超乎同龄人的、很理性的小姑娘,一个非常善良、懂得自尊自爱的小姑娘;而“淘气透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天真、纯洁又顽皮的小姑娘。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作出了个性的反应。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顺势推舟,从正反两方面人士萧伯纳的高尚人格。同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认同,当孩子们的倾向文本的焦点之处发生偏差——觉得萧伯纳自夸时,教师以疑激思,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伟大的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探究研读文本中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大胆放,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又注意了教师的点与拨,使个性归于共性的目标。因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生命,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溢彩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堂课中,不仅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提供了平台;同时,教师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更是对“平等”的最好阐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能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当孩子们在理解小姑娘的话时产生了两种矛盾的答案时,教师没有主观地倾向哪一种,而是引导、鼓励,不仅使学生能大胆、自由地作出不同的回答,还能讲出所以然。不管是“聪明极了”还是“淘气透了”,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

“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这样一位世界大文豪,你该如何去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孩子们面临的是“做人”的抉择。“难道他错了,你也?”一引一激,学生茅塞顿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多彩的回答进行小结。利用文本隐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做人的原则教育。学生在与文本积极地对话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张扬。

总之,在jsfw8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会让生命溢彩。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8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这堂课也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对话,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爱,你从哪里看出了小女孩非常地可爱呢?孩子们都能找出相关语句,并且能够说明理由,那么为什么要称小女孩是大作家的老师呢?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可爱才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么?孩子们都说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女孩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要从上次的临别说起呢?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读出萧伯纳的亲切和小女孩的俏皮可爱。从而让孩子们领会到萧伯纳的品行。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0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对题目的分析的确过多,而且有点偏了。特别是对“小”字的分析。所举的例子“小鬼头、小露珠”等,与本课的“小老师”并不完全一样,我为了引出娜纳莎的可爱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点单调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对前后对比性的感悟,还有点把题与文割裂开的感觉。

我的读书指导确实没有到位,对人物语言的朗读指导得有些少了,缺少反复的自由练读,还应该关注一下读书能力稍弱的学生,指导一下他们的读书,更应关注学生的不同感觉。

课堂上应减弱预设的束缚,多让出一些空间让学生交流碰撞。譬如,对萧伯纳的话到底应该读出什么像的语气,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辩一辩。“小女孩的话又应该怎么读”这个环节也是一样。以上两个环节我处理的节奏的确有些快了,没有给足学生思维碰撞的时间。

另外,在最后第三次修改教案后,我把“找小女孩的外貌”改为“找找小女孩的可爱之处”,自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认为,作者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娜塔莎的可爱,与其让学生“读外貌”还不如让学生“读可爱”呢!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1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我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外,我的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我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

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我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2

[案例一]

师:“大作家为之一震,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我恨你!”

顿时,孩子和听课的老师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案例评析]

这是我在上赛教课《大作家的小老师》时,讲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理解“大作家在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会为之一震,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大作家的心胸宽广以及为什么大作家会称小女孩是他的老师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是,当冯朝阳在座位上说:“他会想,我恨你!”时,我也弄不清,自己是没在意,还是不想引起什么“麻烦”,下意识地躲过去了。

下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的还不是很好,于是,每一个环节我都好好地进行了反思。当孩子这一句“他会想,我恨你!”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回荡时,我用力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这不正是我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时机吗?可我却让课堂上这一突发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自己有意无意的害怕中流失了。

[案例二]

下午一上课,我就说:“早上上课时,冯朝阳小朋友说,大作家恨小女孩,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同意吗?”孩子们马上七嘴巴舌地喊到:“不同意,不同意!”我故意皱起眉头说:“为什么呀?”个个都把小手伸得老高,跃跃欲试。于是,我不紧不慢地说:“别急,冯朝阳既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大家要打开书再认真地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证据说服他才行。”哇,孩子们立刻打开书,拿起笔,仔细地读起来。

五分钟后,王郡文举起小手,站起来说道:“我认为冯朝阳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文中第四自然段紧接着就告诉我们,大作家马上意识到刚才是自己太自夸了,感到不好意思,怎么会是‘我恨你’呢?”

陈静言小朋友等不及了,急忙站起来说:“我觉得冯朝阳这样理解,把大作家的心胸看得太狭窄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萧伯纳深有感触,说明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谦虚才对。”

“对!”马文静也忍不住站起来说道:“我从萧伯纳说的话中知道,他不会恨小女孩,而是在感谢小女孩。老师,我想读读他说的话可以吗?”于是,她声情并茂地朗读道:‘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如果冯朝阳能向老师说的那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我想,他就不会误解大作家了。”

我紧接着问冯朝阳:“你接受大家的意见吗?”调皮的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又问:“‘我恨你’,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他摇摇头,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下次,可要思考好了再回答哦!”

我又嘟着嘴巴说:“大家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早上上课时,不提出来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我接着说:“老师也不对,今后,让我们大胆一些,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对与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来讨论,好吗?”全班孩子用力地点点头。

[案例评析]:

上完青赛课,经过反思,我觉得没有好好利用这意外、突发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我这堂课最大的遗憾。于是,下午上课时,我马上进行了弥补,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由此可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挖掘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充满思维的活力;善于小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孩子的学习更洋溢着个性。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3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

本篇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多形式朗读的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默契和能力。

在教学前,我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姑娘为师?你认为萧伯纳、小姑娘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到了答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领,给学生指明了一条通向理解的大道,逐步弄懂课文内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中对话比较多,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用心感悟大作家的自夸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从而逐步感受其人物的形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我发现分角色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加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们表演得有滋有味,将大作家的自豪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表现了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4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的课文。课文中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文章传神的体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抓住了课题的悬念性来设计这堂课。

首先,我以课题中的“大”和“小”引导学生,以题目提问?“大作家”是谁?“大作家”需要“小老师”吗?“小老师”什么小?为什么小还称为老师?为什么称为“小老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其次,抓住人物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性格。正确的对话标点使用是本课的教学点,从本课文中人物对话,了解人物形象。小姑娘做了什么让萧伯纳任她为“小老师”?再来抓住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萧伯纳自夸,在小姑娘面前炫耀自己。我作了适当提示:萧伯纳为什么对小姑娘这么说呢?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让学生重温第一段,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为了给小姑娘一个惊喜,从而感受到大作家平和的心态。提问学生从小姑娘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设疑,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而达到领会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明白道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5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述了大作家萧伯纳与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学生从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爱与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善于自省。认识到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这篇课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记叙了一个生活中的细节,以人物间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大作家萧伯纳谦虚、严于律己的宽广胸怀。针对这篇课文,陈老师没有泛泛讲解,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学习,自读自悟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一开始学生通过自读后,老师分别提出了萧伯纳、娜塔莎是什么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物性格。从显示萧伯纳的个人资料中体现出萧伯纳是一个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过娜塔莎的外貌、神态描写体现出娜塔莎只是个可爱的普通小姑娘。

初读课文以后把本课的重点放在萧伯纳及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进行对比,并通过萧伯纳对小姑娘说话的这个环节自主练习说话,再找几位同学学着他的语气读读小姑娘的话。因为小姑娘是学着萧伯纳的口吻回答的。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让学生感悟到,萧伯纳说这句话时是想给小姑娘带来惊喜。为全文理解萧伯纳是个谦虚自律的人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再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和小姑娘,分角色试着读一读课文。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引读有关句子,讨论,让学生对人物的品质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再来看看课题中这个“小”字和“大”字,让学生通过整堂课的学习重新感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这两个字做出新的认识。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第三篇:《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

执教这一课时,为了弥补在教学习作二中的遗憾,我让学生重点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在教学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得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2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

本篇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多形式朗读的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默契和能力。

在教学前,我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姑娘为师?你认为萧伯纳、小姑娘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到了答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领,给学生指明了一条通向理解的大道,逐步弄懂课文内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中对话比较多,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用心感悟大作家的自夸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从而逐步感受其人物的'形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我发现分角色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加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们表演得有滋有味,将大作家的自豪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表现了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3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根据‘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及从“为之一震”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4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的课文。课文中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文章传神的体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抓住了课题的悬念性来设计这堂课。

首先,我以课题中的“大”和“小”引导学生,以题目提问?“大作家”是谁?“大作家”需要“小老师”吗?“小老师”什么小?为什么小还称为老师?为什么称为“小老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其次,抓住人物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性格。正确的对话标点使用是本课的教学点,从本课文中人物对话,了解人物形象。小姑娘做了什么让萧伯纳任她为“小老师”?再来抓住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萧伯纳自夸,在小姑娘面前炫耀自己。我作了适当提示:萧伯纳为什么对小姑娘这么说呢?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让学生重温第一段,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为了给小姑娘一个惊喜,从而感受到大作家平和的心态。提问学生从小姑娘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设疑,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而达到领会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明白道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5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计划让学生自主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首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作家为什么要以小老师为师?”展开讨论。文章开头就说了萧伯纳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于是我就问:“萧伯纳为什么会同小姑娘玩了好久?”马上学生就说了因为小姑娘很可爱,接着我就让学生通过“白白胖胖”、“眼睛很有神”等词语的朗读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为理解下文故事发生的情境有一个感性认识。

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的“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我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为什么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先分析了萧伯纳的话,以及通过“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外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后来我反思这个环节,我发现我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去体会萧伯纳临别时说的那句话有没炫耀自己的成分。结果在学生说到萧伯纳讲这话完全是为了逗小女孩高兴,全班都默许了这种观点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潜意识里他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才说这句临别时的话吗?”我这个问题一问出口,其实我就知道我的问题提得不对,我仿佛在故意把学生引到另一个问题中间去。果然,很多学生就说:“他是在炫耀自己”。结果,就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争论,有的说:“他是在炫耀,否则他不会让小女孩回去告诉妈妈”,又有的说:“他不是在炫耀,他是为了让小女孩高兴,否则他不会临别时才说出自己的身份。”有争论是好的,但是这个争论不该在我提出这个摸棱两可的问题之后产生,因为这样的观点是学生揣测我的心里产生的,并非学生真正自己的观点。而在那时,我该这么问:“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来看萧伯纳临别时说话的心理?”有人提出来,我们就共同商讨,否则就没有必要引出这个问题了。

当学生进入了这样的争论之后,其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可是会出现如此情境的原因在于我所提的问题不当,这点是很值得我引起重视与思考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种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老师的机智去解决,但是自己去制造问题就不可以了。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是以为学生会提出:“萧伯纳临别时说的话是在炫耀自己。”那么如果他有自己的理由,其实两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他更多的成分在于让学生高兴,而不在自夸。这要站在他本身所有的成就上来看,因为我们说只有心胸广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而他又是如此一个“世界有名的大文豪”。看到因为我这个问题引发出来的学生的争执,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才觉得,我应该在事前介绍一些关于萧伯纳的故事,以及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

另外,我反思这堂课,也发现了不少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问题的提出目的不明确,其实如果是模糊不清的问题还不如不提;

二,语文教学要如何有效,化难为易,问题一定要简洁。

三,更好的感知全文,在课文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点题。

总之我的语文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改正!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这样做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完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就问了:

①大作家谁?

②小老师是谁?

③大作家怎么会有个小小老师呢?

问了第一个问题的作用有二:

一是了解箫伯纳的身份,

二是透过萧伯纳名气的大来细细体会题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蕴。

第二个问题,一不起眼的.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现,明确小老师的“小”,体会“小老师”中“小”字的用意。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乎预料”一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惊喜万分”一词,则是通过让学生拓展想想小女孩惊喜万分时会有怎样高兴的表现,通过完成填空题,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正因为理解好了这些重点词语,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7

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我是什么》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理解白、黑、红三件衣服时,学生在读之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生1:“三件衣服什么时候出现?”生2:“晴天的时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红衣服。”生3:“为什么会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阳红红的所以天空中的云红红的,中午这段时间太阳白白的所以云是白的,下雷雨前则是乌云。”学生在自问自答中解决了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8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9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谦逊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想一想题目中“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为什么萧伯纳称小姑娘是小老师?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大部分孩子听完我的问题就跃跃欲试了,显然文中只出现了两位主人公,非常容易判断谁是“大作家”,谁是“小老师”。至于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好像有点犹豫,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述。于是,我让孩子们先别急着回答,细细地读课文,并抓住关键句的朗读,体会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对于孩子们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没有因为怕延迟教学时间而直接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还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先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得内容,接着我让孩子们边读课文,边体会萧伯纳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娜塔莎又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在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孩子们圈圈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圈画得也很仔细,他们还不忘及时地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通过朗读他们也非常认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在了相应的句子旁边。看着他们勾画地那么用心,我想应该把发言的机会先留给他们。于是,在交流时,我先让这些孩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站起来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够自信,回答时声音也不够响亮,但都能表达自己的读书后的感想,这点让我很是欣慰。针对孩子们不够自信的表现,我给予了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变得大胆多了,有些孩子看到我很认同他们的想法时,一下子有了自信,整堂课上小手便不停地举了起来,看起来格外的兴奋。

通过《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使我意识到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即使基础很差的孩子他也有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抹杀这些孩子的积极性,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恢复自信心,从而慢慢地适应课堂教学,跟上其他孩子的成长步伐。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0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我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外,我的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我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

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我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1

在教授本课的伊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萧伯纳的身份,作为一名著名的大作家肯定身边有很多吹捧、敬仰他的人,因此不免也会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沾沾自喜。当他和小女孩娜塔莎相遇并交谈后,一切都是很自然,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当萧伯纳在表明自己身份后,却意外受到了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冷落!

在小女孩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表明表明身份后的萧伯纳,她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作家和小女孩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

而女孩的态度,让一向有优越感的萧伯纳震惊,同时深受教育,觉得女孩是自己的老师。学习了本课之后,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上一些孩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相对优秀一点,就看不起学习差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既然连大文豪萧伯纳都能认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当老师,在他眼里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是公平的,那么作为一个小学生是不能对身边任何一个同学有歧视的心态的。希望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和睦上进的、团结友善的班集体。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不仅仅是一个语文课堂,还是学生心灵洗礼的课堂。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2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对题目的分析的确过多,而且有点偏了。特别是对“小”字的分析。所举的例子“小鬼头、小露珠”等,与本课的“小老师”并不完全一样,我为了引出娜纳莎的可爱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点单调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对前后对比性的感悟,还有点把题与文割裂开的感觉。

我的读书指导确实没有到位,对人物语言的.朗读指导得有些少了,缺少反复的自由练读,还应该关注一下读书能力稍弱的学生,指导一下他们的读书,更应关注学生的不同感觉。

课堂上应减弱预设的束缚,多让出一些空间让学生交流碰撞。譬如,对萧伯纳的话到底应该读出什么像的语气,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辩一辩。“小女孩的话又应该怎么读”这个环节也是一样。以上两个环节我处理的节奏的确有些快了,没有给足学生思维碰撞的时间。

另外,在最后第三次修改教案后,我把“找小女孩的外貌”改为“找找小女孩的可爱之处”,自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认为,作者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娜塔莎的可爱,与其让学生“读外貌”还不如让学生“读可爱”呢!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3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这堂课也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对话,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爱,你从哪里看出了小女孩非常地可爱呢?孩子们都能找出相关语句,并且能够说明理由,那么为什么要称小女孩是大作家的老师呢?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可爱才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么?孩子们都说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女孩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要从上次的临别说起呢?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读出萧伯纳的亲切和小女孩的俏皮可爱。从而让孩子们领会到萧伯纳的品行。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4

首先是备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很兴奋,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谈收获

我觉得上公开课,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深入、最投入的备课,上完课竟然几天课的流程都在脑中回荡,挥之不去,在接到任务后,我先把书读了十遍,布置学生最少读五遍,然后自己先独立备课,备好后再看参考书,最后上网查资料,再去请教王珊主任,仅用两天时间备课,两天写说课稿。

再预设教2---4是我一时有几种教学思路,但总是觉得不妥,然后睡了一觉,睡醒了再想一会儿,最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几种思路的教学流程一句一句的写下来,写好后再对照一下,看看哪种更合适,一共写了26张纸,后来终于想通了,这才出去买些吃的,静下心来。上课时学生发言积极,连一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都发言了,而且孩子学习课文的方法真多,课堂生成的'东西较多。以往主人的话来说课上的很灵动。

二、谈不足

时间安排有点不充分,拖了两三分钟,第一段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上。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15

在教这一课时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落实了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是生活的语文;也是人性化的语文;王崧舟老师也指出这一点。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学得轻松的,掌握的更牢。

在教材处理上的`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并且配上了精美的图片,图片把学生吸引过来,而内容却能留住学生。至少说能让学生广泛阅读,全面撒网,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你所知道的萧伯纳,形成了一股重点。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即有关萧伯纳生平事迹的,也有萧伯纳的文学作品的,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想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必须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拓展训练。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却只找了少数几个人发言,其他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这样更便于学生团结,突出小组的作用,通过竞争,促进学生的合作,通过竞争,深化学生的阅读;通过竞争,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四篇:《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这样做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完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就问了:

①大作家谁?

②小老师是谁?

③大作家怎么会有个小小老师呢?问了第一个问题的作用有二:一是了解箫伯纳的身份,二是透过萧伯纳名气的大来细细体会题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蕴。第二个问题,一不起眼的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现,明确小老师的“小”,体会“小老师”中“小”字的用意。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让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归引到主题的教育意义上来,让学生就题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乎预料”一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惊喜万分”一词,则是通过让学生拓展想想小女孩惊喜万分时会有怎样高兴的表现,通过完成填空题,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正因为理解好了这些重点词语,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2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计划让学生自主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首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作家为什么要以小老师为师?”展开讨论。文章开头就说了萧伯纳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于是我就问:“萧伯纳为什么会同小姑娘玩了好久?”马上学生就说了因为小姑娘很可爱,接着我就让学生通过“白白胖胖”、“眼睛很有神”等词语的朗读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为理解下文故事发生的情境有一个感性认识。

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的“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我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为什么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先分析了萧伯纳的话,以及通过“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外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后来我反思这个环节,我发现我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去体会萧伯纳临别时说的那句话有没炫耀自己的成分。结果在学生说到萧伯纳讲这话完全是为了逗小女孩高兴,全班都默许了这种观点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潜意识里他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才说这句临别时的话吗?”我这个问题一问出口,其实我就知道我的问题提得不对,我仿佛在故意把学生引到另一个问题中间去。果然,很多学生就说:“他是在炫耀自己”。结果,就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争论,有的说:“他是在炫耀,否则他不会让小女孩回去告诉妈妈”,又有的说:“他不是在炫耀,他是为了让小女孩高兴,否则他不会临别时才说出自己的身份。”有争论是好的,但是这个争论不该在我提出这个摸棱两可的问题之后产生,因为这样的观点是学生揣测我的心里产生的,并非学生真正自己的观点。而在那时,我该这么问:“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来看萧伯纳临别时说话的心理?”有人提出来,我们就共同商讨,否则就没有必要引出这个问题了。

当学生进入了这样的争论之后,其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可是会出现如此情境的.原因在于我所提的问题不当,这点是很值得我引起重视与思考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种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老师的机智去解决,但是自己去制造问题就不可以了。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是以为学生会提出:“萧伯纳临别时说的话是在炫耀自己。”那么如果他有自己的理由,其实两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他更多的成分在于让学生高兴,而不在自夸。这要站在他本身所有的成就上来看,因为我们说只有心胸广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而他又是如此一个“世界有名的大文豪”。看到因为我这个问题引发出来的学生的争执,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才觉得,我应该在事前介绍一些关于萧伯纳的故事,以及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

另外,我反思这堂课,也发现了不少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问题的提出目的不明确,其实如果是模糊不清的问题还不如不提;

二,语文教学要如何有效,化难为易,问题一定要简洁。

三,更好的感知全文,在课文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点题。

总之我的语文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改正!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3

《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很值得一读,读了这篇文章,我收益颇丰。

我们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这也是这篇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一眼能够看到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与孩子也接触多年了,其实像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但因为我们老师不怎么注意,不用笔记下这个美好时刻,有着类似的感受,也就随时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学习的.事也没有成为成人的一项自我任务。

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大人对孩子缺少一种尊重,也太把自己当作大人了。萧伯纳代表着成人,代表著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虽然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们老师其实对待孩子大多如此。

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姑娘回答萧伯纳的那句话,那句话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无畏的……我进而想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会怎么向她妈妈说今天的事?她会直接把她的回话告诉其妈妈吗?如果直接告诉妈妈,妈妈会作出什么反映呢?我想大多数的母亲肯定会批评孩子不懂礼貌,名人效应不是今天的产物,明星不是今天的产物,爱名人名星不只是属于年轻人,青年老年群体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亲自然会把其上升到道德上来对待孩子。因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要注意这一些。因此,想到这儿,我个人认为,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会主动地说今天她和大作家萧伯纳在一起玩。

萧伯纳的感悟也给我许多启发。萧伯纳从这件事上收获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也许编者的意图也就是把这句话传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是多么的重要!但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别忘记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说,我们向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其实也是人!想到这里,感觉到这一课好像对小孩子学习意义不大,好像是对我们成人进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么引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把起点定位在哪儿?我觉得我们老师不要掩盖自己应该接受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诉孩子这篇文章对老师非常有用,自己应该向学习。这给予学生的一种暗示,即你们长大后,也要重新学习这一课,这样孩子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明白“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

其实孩子也是师,因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师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实也是人!孩子其实也是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4

上周公开教学,我执教的是三年级语文《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次教学以高效课堂为主导,旨在检验平时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效果,也是为了把本学期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用到实处。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原有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处的改动,课后反思如下:

一、设疑探究问题的设计

原定方案中我把“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说小姑娘是我的老师?”这一问题放在了前面,想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进行探究,但是我担心学生一下被这个问题打蒙,无从下手,所以把问题设计成几个分散的小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践证明上课我所采用的方案学生很容易接受,在问题的引导下,最后以“因为……所以……”的句式总结出大作家萧伯纳以小姑娘为小老师的`原因。整节课比较条理,学生学习思路较为清晰。但事后我也在思考,如果我采用原定方案,是不是会更放得开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不是以老师的思维去禁锢学生呢?

二、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探究这一环节我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独立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小组的交流。这两个步骤大概用时十分钟左右,学生学得很认真,交流也很热烈,但我的感觉是老师在四处巡视,并没有真正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甚至不知道每个小组学习的真实情况。而集体探究的步骤我又让学生把每一个问题逐一回答,看上去非常顺利,其实并没有真正挖掘到文章的内涵,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以至于在达标检测时学生回答“萧伯纳是一个的人?”时说成自夸的人。虽说我也进行了及时的补救,没有造成失误,但却暴露出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重点问题探究不够深入。

三、说得多写得少的问题

整节课的教学多数时间都是让学生在说,学生的动笔仅仅限于在书上的勾画,没有写一个字,甚至把学情调查中的听写也改为了读词。其实就是一个理由:时间关系。总害怕完不成任务。其实想一想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吗?我们这样紧张的授课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又是否扎实呢?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才是真正的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解决。充分利用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6

首先是备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很兴奋,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谈收获

我觉得上公开课,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深入、最投入的备课,上完课竟然几天课的流程都在脑中回荡,挥之不去,在接到任务后,我先把书读了十遍,布置学生最少读五遍,然后自己先独立备课,备好后再看参考书,最后上网查资料,再去请教王珊主任,仅用两天时间备课,两天写说课稿。

再预设教2---4是我一时有几种教学思路,但总是觉得不妥,然后睡了一觉,睡醒了再想一会儿,最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几种思路的教学流程一句一句的写下来,写好后再对照一下,看看哪种更合适,一共写了26张纸,后来终于想通了,这才出去买些吃的,静下心来。上课时学生发言积极,连一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都发言了,而且孩子学习课文的'方法真多,课堂生成的东西较多。以往主人的话来说课上的很灵动。

二、谈不足

时间安排有点不充分,拖了两三分钟,第一段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上。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7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述了大作家萧伯纳与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学生从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爱与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善于自省。认识到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这篇课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记叙了一个生活中的细节,以人物间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大作家萧伯纳谦虚、严于律己的宽广胸怀。针对这篇课文,陈老师没有泛泛讲解,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学习,自读自悟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一开始学生通过自读后,老师分别提出了萧伯纳、娜塔莎是什么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物性格。从显示萧伯纳的个人资料中体现出萧伯纳是一个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过娜塔莎的外貌、神态描写体现出娜塔莎只是个可爱的普通小姑娘。

初读课文以后把本课的.重点放在萧伯纳及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进行对比,并通过萧伯纳对小姑娘说话的这个环节自主练习说话,再找几位同学学着他的语气读读小姑娘的话。因为小姑娘是学着萧伯纳的口吻回答的。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让学生感悟到,萧伯纳说这句话时是想给小姑娘带来惊喜。为全文理解萧伯纳是个谦虚自律的人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再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和小姑娘,分角色试着读一读课文。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引读有关句子,讨论,让学生对人物的品质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再来看看课题中这个“小”字和“大”字,让学生通过整堂课的学习重新感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这两个字做出新的认识。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8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这堂课也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对话,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爱,你从哪里看出了小女孩非常地可爱呢?孩子们都能找出相关语句,并且能够说明理由,那么为什么要称小女孩是大作家的老师呢?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可爱才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么?孩子们都说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女孩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要从上次的临别说起呢?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读出萧伯纳的亲切和小女孩的俏皮可爱。从而让孩子们领会到萧伯纳的品行。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9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

本篇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多形式朗读的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默契和能力。

在教学前,我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姑娘为师?你认为萧伯纳、小姑娘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到了答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领,给学生指明了一条通向理解的`大道,逐步弄懂课文内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中对话比较多,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用心感悟大作家的自夸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从而逐步感受其人物的形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我发现分角色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加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们表演得有滋有味,将大作家的自豪语气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语气表现了出来。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我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外,我的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我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我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1

《大作家的小老师》以清晰、干练的笔触,写出了文豪萧伯纳“拜”一位小姑娘为师的事,读来很受启发。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关注别人的点点滴滴,然后不经意地学习、模仿自认为优秀的地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许多的老师,只是我们不曾留意而已。刚开始让学生从周围的的人中寻找自己的“老师”,并寻找“老师”的闪光点时,学生的视线不够远,只是在平时老师经常褒奖的所谓优秀学生身上打转,比如:董文泰是我班的“读书明星”,王炜汉因为写字又快又好,无愧于“书法家”和“快手王”的美称……大部分完全可以成为“老师”的同学就被无情地抛弃了,这样,文章内涵学生是无法真正地体会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点拨与引领,我就以班上一位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也不为同学所喜欢的一个所谓差生的男孩为例,让学生从他身上寻找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经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后,我们大家对他的长处终于有了一个共识:他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是班上无人能比的,他,是所有同学的“劳动老师”。受到这个启发,大家都更为努力地去发现并放大其他人的闪光点了,于是,我印象当中那个默默不语的男生成了“笑星”,他的绝招是给别人讲笑话,从来都是逗得别人滚到课桌底下,自己却冷若冰霜;那个大大咧咧,在班里笑料百出的女生是班里的朗读高手,成为了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那个瘦巴巴,好说谎的小个子男孩拉丁舞跳得极棒,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拉丁舞王”;而那个皮肤白净、眼睛小小,整日在妈妈庇护下娇滴滴的男生歌竟唱得特别棒,也成为了同学们仰慕的对象……就这样,学生们就轻而易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蕴。这样的`引导,不只让学生认识到了谦虚、平等待人的重要性,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要全面衡量和评价别人的可贵。后来,我又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当中的另一个细节,文中的萧伯纳不仅“拜”了老师,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我让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不足,学生们做到了和别人对照、比较,然后结合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勇敢地亮出自己的缺点。我鼓励他们,有了错误并不可怕,萧伯纳这个大文豪都能屈驾“认错”,并能勇于改正错误,我们也可以的。这节课,每个人都积极地表扬别人和自我批判,场面热烈而温馨。

与文本对话,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文字,而是要更多的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与文本的对话,是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一个极为有意义的心灵旅程。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2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时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但是,我发现自己这一环节的教学有些节奏感不强,主要是让学生评价的太多了,有时候朗读不出人物语气的时候加上动作就可以把人物的语气表达的淋漓尽致了。这是我的一个不足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更轻松的学习。

还有要注意的是,我的语言不够生动,不够吸引孩子们。对于课堂上一些同学的精彩发言也不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引导。我想,今后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3

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了解了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之后,就“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读与悟。

片段一:

放,张扬个性

师:娜塔莎是一个漂亮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和课文插图感悟)那么,除此之外,在你的心目中,娜塔莎还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为什么?

生:她非常聪明,因为“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她听出了萧伯纳非常骄傲,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提醒教育萧伯纳。

生:我也觉得小姑娘很聪明,她是学着肖伯纳的口气说的。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肖伯纳说?

(几位同学读得严肃又不失俏皮)

师:真聪明的小姑娘,竟然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醒萧伯纳。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小姑娘很淘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是呀,也许这才是女孩子最真的表现。教参上不也提过这一点吗,我正愁不知如何开启他们说出这一点呢。我抓住这一异议,紧追不放)

生:因为小姑娘可能听萧伯纳这么说了,就学着他的口气说的。

生:我也这样想。我觉得小姑娘淘气透了,大作家这么说,她觉得好玩,就故意学着萧伯纳说的。

师:对呀,也许小女孩只是好玩才跟着说的,真是个淘气的小女孩。你能学着她的口吻来对萧伯纳说一说吗?

(几个淘气的孩子有声有色地读起来了)

师: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问题刚提出,有些学生就开始不自在起来,你瞅瞅我,我看看你。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终于举起了六七只手)

生:我不会,因为萧伯纳是一个大作家,我们应该尊敬他。

生:我不敢,因为萧伯纳是世界有名的大文豪。

师:难道他错了,你也——?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是呀,萧伯纳太自夸了,就应该教育他;有的说,要是我,我还是不敢……)

师:小姑娘面对世界大文豪,竟然敢这么说。你认为小姑娘是怎么想的?

生:小姑娘认为,萧伯纳跟她是好朋友了,可以这么提醒他。

生:也许小姑娘认为,萧伯纳不过是跟她一起玩的伙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他是什么大作家。

生:我认为,虽然萧伯纳是个大作家,但也是个人。

生:是呀,不管他地位多高,他和我们一样,是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孩子们越说越来劲,胆子也更大了,好多憋在他们心里的话终于都说出来了)

师:那现在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勇敢的孩子。

生:敢说真话的孩子。

生:能说真话,就是诚实。可以说是诚实的孩子。

生:心地善良的孩子,因为她是为了肖伯纳好。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小姑娘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勇敢、真诚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地位比我们高的也好,低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既不奉承拍马屁,也不歧视小瞧他人。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没有了刚才的忸怩,没有了刚才的拘谨。)

收,突显共性

片断二: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话,学生们确信萧伯纳当时很自夸,觉得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师:萧伯纳真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吗?

(突如其来的诘问使学生一下子有点愕然,教室里出现了短时的沉默。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好似一下醒悟过来,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认为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认小姑娘为老师。

师:是呀,大作家把一个小姑娘称为老师,可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能做到的!

生:我认为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课文里说:“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他已经意识到太自夸了。

出示: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指名同学读)

师:“为之一震”,“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而“震”?

生:“震”就是“震动”,就是心里有点震动。

生:“震”就是震惊的意思,他为小姑娘说的话而震惊。

师:对于一个小姑娘的话,萧伯纳就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应该是一个……

生:一个非常虚心的人,因为一个小姑娘的话他也会接受。

师:是呀,一个大作家,能接受小姑娘的提醒,这是一种多么谦逊的精神。(板书:谦逊)

生: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因为他竟然容忍小姑娘这样说他,还认为自己错了,真了不起。

师: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送给他一个词:“严于律己”,也可以说“十分自律”。(板书:自律)

生:他十分尊重小姑娘,他能平等待人。

生: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因为小姑娘也许是跟他开玩笑,可他却这么当真。

师:对呀,如果小姑娘是故意学着他的口气说的,这样一个大作家竟然能接受这种批评或者说是善意的提醒,这需要多么博大宽广的胸襟,可见他是一个极其谦逊自律的人;如果说小姑娘只是开玩笑说的,萧伯纳竟然为这样的一句玩笑而震惊,还马上认识到刚才的失言,更足见他是一个极其严格自律的人。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也说明他谦逊自律。

(引入读、悟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目标,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达成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然而在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时老师片面理解“个性”或对“度”的把握不当而导致迷失教学方向,最终丢失或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作为教师,就应十分注意“放”与“收”,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放”,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畅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肤浅到深入,表面到实质。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基于通过课文语言使学生感悟大作家的谦逊自律的人格美、宽广的胸襟以及文本所透露的一些人文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通过读读、悟悟、议议再悟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多元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小姑娘聪明极了”和“小姑娘淘气透了”两种好似截然矛盾的论点在课堂上汇成了和谐的交响乐。“聪明极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超乎同龄人的、很理性的.小姑娘,一个非常善良、懂得自尊自爱的小姑娘;而“淘气透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天真、纯洁又顽皮的小姑娘。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作出了个性的反应。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顺势推舟,从正反两方面人士萧伯纳的高尚人格。同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认同,当孩子们的倾向文本的焦点之处发生偏差——觉得萧伯纳自夸时,教师以疑激思,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伟大的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探究研读文本中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大胆放,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又注意了教师的点与拨,使个性归于共性的目标。因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生命,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溢彩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堂课中,不仅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提供了平台;同时,教师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更是对“平等”的最好阐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能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当孩子们在理解小姑娘的话时产生了两种矛盾的答案时,教师没有主观地倾向哪一种,而是引导、鼓励,不仅使学生能大胆、自由地作出不同的回答,还能讲出所以然。不管是“聪明极了”还是“淘气透了”,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

“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这样一位世界大文豪,你该如何去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孩子们面临的是“做人”的抉择。“难道他错了,你也?”一引一激,学生茅塞顿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多彩的回答进行小结。利用文本隐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做人的原则教育。学生在与文本积极地对话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张扬。

总之,在jsfw8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会让生命溢彩。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篇14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处中,小姑娘的坦然、直率和纯洁,深深地教育了萧伯纳,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同小姑娘玩后,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萧伯纳是否是在自夸,在炫耀自己?在备课时,我起先认为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教参上说:萧伯纳是在“同小姑娘玩了好久,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这让我感到有些为难,问起办公室里的老师,他们也都觉得萧伯纳虽然是想让孩子惊喜,但是言语中似乎是带着那么一点夸耀的意思。

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最后,我觉得应该在课上听听学生的想法。

师:临别时,萧伯纳是怎么对小姑娘说的?

(一生读)

师:他当时是怎样的口吻?谁能读好他的话。

(学生朗读,突出了“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等词语。)

师:让我们通过萧伯纳的话语走入他的内心,他当时心里怎样想?

生:我觉得他有些骄傲。

生:我也觉得他有些自夸。

(果真,两位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在座的其他学生听了他们的回答都表现出了默许的态度,教室里有了片刻的沉默。)

师:(停顿了3、4秒)大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

生:我觉得他不是在自夸,文中说“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让小姑娘惊喜一下。

师:他想让小姑娘惊喜一下,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话中,“本意”用得很好。

(学生陷入了沉思,片刻后)

生:如果,萧伯纳是炫耀自己的话,他早就该在一开始和小姑娘玩的时候就表明自己的身份了。

生:是的,课文中说,萧伯纳是在“临别时”表明自己身份的。

生:我觉得萧伯纳是否是在炫耀自己,这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他后来能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是“自夸”的表现。

生:我觉得萧伯纳很伟大,他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

(大家听得异常认真,从眼神中能看出他们对以上两位学生的敬佩。)

……

师:大家谈得真好,小姑娘的话让萧伯纳深有感触,大作家从小姑娘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小姑娘是大作家的“小老师”。而刚才发言的同学是我们全班同学的老师,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是那么的深入。同时,他们也是我的老师,因为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这么深。谢谢你们。

(说完,我向他们鞠了一躬。孩子们乐了。都小声嘀咕着:我们是老师的老师。)

[反思]

上完本课,我心情很激动。看来,上课前,我决定的“听听学生的想法”是明智的。

常常看到理论书上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我想,相信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出往往能迸射出绚丽的火花。这火花,能带我们到达“又一村”的世界。

第五篇: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大作家萧伯纳和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娜塔莎相遇,一起玩耍,交谈,最后认小女孩为老师的过程。

在教授本课的伊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萧伯纳的身份,作为一名著名的大作家肯定身边有很多吹捧、敬仰他的人,因此不免也会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沾沾自喜。当他和小女孩娜塔莎相遇并交谈后,一切都是很自然,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当萧伯纳在表明自己身份后,却意外受到了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冷落!

在小女孩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表明表明身份后的萧伯纳,她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作家和小女孩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

而女孩的态度,让一向有优越感的萧伯纳震惊,同时深受教育,觉得女孩是自己的老师。学习了本课之后,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上一些孩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相对优秀一点,就看不起学习差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既然连大文豪萧伯纳都能认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当老师,在他眼里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是公平的,那么作为一个小学生是不能对身边任何一个同学有歧视的心态的。希望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和睦上进的、团结友善的班集体。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不仅仅是一个语文课堂,还是学生心灵洗礼的课堂。

下载《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定稿)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

    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的课文。课文中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文章传神的体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抓......

    大作家的小老师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书写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齐读课题。 2先复习一下文中的词语,出示: 萧伯纳 作家......

    大作家的小老师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萧伯纳严于律己和小姑娘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 3、从萧伯纳的话中懂得不能自夸、......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总结三个解词方法——拆合法解释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找近反义词介绍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

    《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2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首先介绍一下文中的大作家! 萧伯纳(186~190) Sha,GergeBe......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作家 谁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作家”?(有很多文学作品、在写作上取得成就的人) 板书:大作家 谁又知道什么人才被称为“大作家”呢?(不仅写作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