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感谢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和谐互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的综合治理来讲,它要求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
与伦理目标能够和谐互动。如果伦理目标相对经济目标长期滞后,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主动、自觉、清醒地提出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良性互动,也是制订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倡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等,我理解,都是基于对社会治理的经济与伦理目标辨证关系的科学认识。胡锦涛总书记以荣辱观为核心提出的“八荣八辱”,是对以往社会治理伦理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也是党和国家更加自觉、坚定而理性地加强社会伦理治理与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制订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与历史参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典型“耻感”特征的文化类型,它以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荣辱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形成社会赖以自我规范的重要德目。古人认为,“人而无耻非人也”,知耻是立人之大节,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如孔子说:“君子耻言而过其行。”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苟子认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这种扬荣抑辱的耻感文化精神,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成分,成为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寻常百姓共同认同的基础性伦理价值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今天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崇尚科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都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它为中国提供着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荣辱观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我们今天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都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保障。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认为:羞耻心是人类道德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因此,羞耻心与荣辱感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重要源头,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舆论基础和伦理保障,荣辱感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正如康有为曾说,“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就是说,树立荣辱观是社会治理与教化的重要任务。没有一种统一的社会荣辱观,一个社会就会缺乏赖以维系的基本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树立社会的荣辱观,则可以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规约。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指引我们应该首先从基础性的荣辱观教育做起,以荣辱观教育来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对于个体而言,荣辱感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坚持“三近”原则,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多
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与倡导主导价值观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之中的一些基本价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对立的。基于如上观点,我们认为在一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强而决不能放弃旗帜鲜明的价值观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来讲,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尤其重要。今天的青年一代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
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效。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包括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成为个体社会生存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支撑,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悉心探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新的特点和规律,为发展更加积极、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的德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二篇: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感谢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和谐互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的综合治理来讲,它要求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能够和
谐互动。如果伦理目标相对经济目标长期滞后,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主动、自觉、清醒地提出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良性互动,也是制订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倡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等,我理解,都是基于对社会治理的经济与伦理目标辨证关系的科学认识。胡锦涛总书记以荣辱观为核心提出的“八荣八辱”,是对以往社会治理伦理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也是党和国家更加自觉、坚定而理性地加强社会伦理治理与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制订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与历史参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典型“耻感”特征的文化类型,它以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荣辱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形成社会赖以自我规范的重要德目。古人认为,“人而无耻非人也”,知耻是立人之大节,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如孔子说:“君子耻言而过其行。”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苟子认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这种扬荣抑辱的耻感文化精神,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成分,成为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寻常百姓共同认同的基础性伦理价值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今天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崇尚科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都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它为中国提供着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荣辱观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我们今天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都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保障。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认为:羞耻心是人类道德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因此,羞耻心与荣辱感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重要源头,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舆论基础和伦理保障,荣辱感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正如康有为曾说,“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就是说,树立荣辱观是社会治理与教化的重要任务。没有一种统一的社会荣辱观,一个社会就会缺乏赖以维系的基本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树立社会的荣辱观,则可以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规约。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指引我们应该首先从基础性的荣辱观教育做起,以荣辱观教育来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对于个体而言,荣辱感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坚持“三近”原则,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
第三篇:中学校长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深化“两纲”教育,一定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结合地区特征、学校实际,针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方法与举措,增强教育的前瞻性、长效性与感召力、影响力。对于像上海中学这样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而言,增强资优生的荣辱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校园里,我们看重、提倡、注重宣传的不是谁进了美国的名牌大学,而是那些进入大学后到西部支教、到国外大学学习后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心系祖国的学生,这就给了在校学生在荣辱观问题上正确的导向。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要从“小”抓起。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如果我们从小就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基础教育应在这方面承担切实的责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从学生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信念,就能成为他们一生的行为准则与追求目标。
要使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应教育他们从“我”做起,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下健全自身的个性与人格。与此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教师具有正确的荣辱观,注重教师的“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才能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从“课堂”抓起,关注课内外结合。不仅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必须占领学校的主阵地——课堂,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各科教学中全面贯彻与实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渗透,通过一节节课让学生感悟,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生心灵中扎根。除了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教育外,我们还要关注课外活动、实践体验、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与网上交流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影响,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第四篇:优秀教师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
优秀教师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
在学生德育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困惑,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是一场及时雨。
情感是德育的基础。育人先育己,要在学生的荣辱观培养上取得成效,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领悟精髓,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思想家卢梭说得好:“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重要的感染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光明磊落的行为,只有以德才能育德,否则,空话连篇,假话一串,不仅无育人实效,而且口不应心,言行不一,只能起负面作用。“八荣八耻”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有强劲的推动力,它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美德,又十分切合当前社会实际,观点鲜明,内容具体,为明灯一盏,照亮了我们的心,引导我们切切实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社会上塑造教师崇高的形象。
“八荣八耻”,内容具体、全面,对国家、对集体、对人、对事,价值取向鲜明,操作性很强。教师自身为人处世以此为标尺,大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小自生活小事、身边小事,严格要求,形成习惯,化为素质。不断地在社会生活中,在工作与学习中体验、感悟、践行,久而久之,必然成为心灵丰富,道德高尚之人,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同样也推动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落实“八荣八耻”的教育,就要观点鲜明,分析具体,细致深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受教育,褒荣贬耻,以情激情,实现师生思想道德双提高。
第五篇:大学学生辅导员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
当前的青年学生是具有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同时他们的成长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阶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别甚至无视道德规范等情况。因此如何切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将“八荣八耻”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败。好范文
首先,唱响主旋律是基础。通过旗帜鲜明地推进“八荣八耻”的舆论宣传,给学生产生更大影响、留下更为深刻印象。对于高校德育的全局而言,一方面学校要在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中体现“八荣八耻”精神内涵。人文类课程要在中国文化传承、现代道德规范、哲学思考引导等诸多方面激发学生讨论“八荣八耻”精神内涵的兴趣,使他们逐步认同和接受。而专业课程中,通过知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他们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严格学术论文的要求和学术道德规范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格;还可以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专家学者学成回国、奉献人民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真情。另一方面要调动好高校的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注重引导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配合第一课堂,围绕“八荣八耻”开展唱响主旋律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最强音。例如,借助各个红色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党建网、宣传部网站、邓研会网站、生活园区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学生报纸、学院杂志等)、不同宣传手段(组建宣讲团、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广泛发动,将“八荣八耻”深入学生生活。
其次,润物无声是关键。以“八荣八耻”纲要,开展特色活动,潜移默化地推进荣辱观教育。
实际上,“八荣八耻”精神内涵应该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中。譬如,以时政讨论激发爱国热情,以公益服务增强服务人民意识,以创新实践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以生产实习感悟辛勤劳动价值,以体验式活动渗透团结互助精神,以诚信档案引导诚实守信态度,以法律常识普及推进遵纪守法意识,以名家成才论证艰苦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要高举“八荣八耻”旗帜或是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学生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围绕其中的一点或是几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领悟的空间,在增长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八荣八耻”现实的价值。
《大学学生辅导员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