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情简介(2009)(共5篇)

时间:2019-05-15 06: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营口市情简介(200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营口市情简介(2009)》。

第一篇:营口市情简介(2009)

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是1985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并位处三大经济区交汇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既享受国家沿海开放政策,又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营口是辽宁省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评定的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全国金融生态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报告认为:“营口在腹地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特别是营口新港和沈大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营口的经济战略地位今非昔比,营口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和资源深加工及相关工程的天然基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转口贸易中心和科技都会。”

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渤海之滨,沈阳与大连中间,依海傍河,一市两港,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和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6公里,人口230万。

营口位处东北最南端,与大连相邻,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9.8℃。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以盛产水果、水稻、水产品而著称为三水之乡。

二、港口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

营口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进入全国十大亿吨港口行列,2008年完成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203万标箱,预计到2010年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港区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四季通航,是我国北方深水良港之一。

营口是我国陆路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哈(尔滨)大(连)铁路、哈大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和庄(河)林(西)路纵贯全境;盘海营高速公路直接与(北)京沈(阳)高速公路连接,通往北京和关内,使营口与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及关内陆路运输网相联。

三、资源配置充分,产业基础较好

营口背靠辽阔的东北腹地,与辽河油田等几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鞍本钢铁集团、诸多大型煤炭矿山相邻,可为工业加工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资源。营口地区已探明地下矿藏41种,菱镁石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滑石、硼石等矿储量居全国前列。营口具有十分充足的土地资源,正在开发建设的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且土地价格低廉。华能营口电厂装机容量184万千瓦,正在建设热电联产工程实施后,将达到254万千瓦,同时,有东北电力网巨大的供电能力做支撑。营口有石门、玉石等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小河流150余条。全市有产业工人50万,每年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3万人进入劳务市场。

营口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冶金、石化、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发达,有40多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6户,产品900多种。全市有20多种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中,盼盼集团被誉为“中国门王”;人民大会堂卷烟获全国感观评吸第一名;诺的斯卡三角钢琴产量占全国的80%;纺织服装和印染能力居辽宁领先地位,排在全国前列;镁质材料产业是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正向打造全国精品钢生产基地目标迈进。

四、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壮大

全市现有2个产业基地和18个工业园区(开发区):

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营口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

省级产业基地1个—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国家级开发区1个—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9个—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工业园、辽宁船舶工业园、临港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 市级工业园区8个—西海工业园、太阳升工业园区、盼盼工业园、老边经济开发区、钢铁工业区、向阳工业区、站前工业园区、西市工业园区。

上述区域主要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轻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

搞好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营口市今后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工业园区的凝聚、吸引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力争“十一五”末期,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

五、改革进展迅速,经济活力增强

营口市是东北最早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营口时,称营口的改革是一种模式。营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已占91.5%,总产值占72.7%,增加值占68.5%。“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7%,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实现利税年均递增31%。“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可达30%,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可达28%

《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二卷1997.4 方志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三卷2002.4中国经济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9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五卷1999.1远方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六卷2003.4当代世界出版社

1985年《营口市情》

1986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8.51988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9.9

1999年《营口年鉴》19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营口年鉴》2000.1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营口年鉴》2001.8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营口年鉴》 2002.11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营口年鉴》 2003.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营口年鉴》 2004.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营口年鉴》 2005.10辽海出版社

2006年《营口年鉴》 2006.10辽海出版社

2007年《营口年鉴》 2007.10辽海出版社

2008年《营口年鉴》 2008.12辽海出版社

2009年《营口年鉴》 2009.12辽海出版社

《辽宁旧方志·营口卷》2002.9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年《大石桥年鉴》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大石桥年鉴》2000.11哈尔滨出版社

2001《大石桥年鉴》2001.1

12002~2003年《大石桥年鉴》2003.12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盖州年鉴》1999.12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2001年《盖州年鉴》2003.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2003年《盖州年鉴》2005.10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2000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0.10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2002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3.8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2004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5.1方志出版社

1992——2005《营口高新区年鉴》

《营口市戏曲志》1990.2春风文艺出版社

《营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4辽宁大学出版社

《营口市科学技术志》1992.12中国书籍出版社

《盖州土地志》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盖州教育志》1993.11辽沈书社

《老边区志》1994.4辽宁科技出版社

《营口港史》(再版)2000.5人民交通出版社

《营口市文物志》1996.12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财政志》1999.1辽宁人民出版社

《青石岭镇志》2002.4中国文学出版社

《营口市卫生志》1987.5《营口城市建设大事记》1987.10

营口县《汤池镇志》1990.9 《盖州政区沿革》1990.1

2《营口保险志》1991.5《盖县劳动志》1991.10

盖州市《后蚂虹嘴村志》1992.5

《营口卫生年鉴》、《营口卫生大事记》1986~200

3《盖县税务志》1992.6《营口市政协志》1993.2《盖县计划志》1992.9《营口市自来水志》1993

营口《站前区志》1993.6《营口水利志》1993.9

《盖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6.2

《营口环境卫生检疫百年》1999.5 《盖县物价志》

《营口市体育志》2000.8《盖州军事志》2001.1《营口日报志》2002.3

《营口海关志》2002.8《营口军事志》2002.9

《镁都轶闻》2002.11《盖州市金融志》2002.12

《营口五年》(1998~2002年)画册2002.12

《营口人防志》2003.5《营口税务志》2004.6

《盖州市林业志》《营口概览》2004~2008

《营口市志》编纂始末

1984年6月,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组建。

1990年开始编纂第一卷《营口市志》,1992年末以后陆续编纂完成《营口市志》第一至第六卷,并公开出版发行。

2002年,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根据需要,对《营口市志》第一卷进行修订再版。到2004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570多名修志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营口地区首轮修志这项历史性的文化建设工程。

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一套6卷)集中反映了营口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涵盖了营口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区域、物产、人文、风俗、山水、文物古迹等方方面面。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是营口历史发展轨迹的再现,是营口地情的总汇、营口地区的全史,也是了解、认识、研究营口地情的珍贵资料。

《营口市志》第一卷内容:总述、大事记、县区纪略,再版中增加:拾遗补正、索引等。《营口市志》第二卷内容:行政建置、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交通邮电。

《营口市志》第三卷内容:工业、综合管理、外经外贸。

《营口市志》第四卷内容:农业、贸易、财税、金融。

《营口市志》第五卷内容:新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营口市志》第六卷内容:政党、政权、政协、军事、群团、政法、民政、少数民族、宗教、方言、民俗、人物。

第一版(1990—1999)6卷

第二版(2002—2004)6卷

第三版(2008—2012)3卷

根据有关要求,此次修志为市、市(县)区两级,各市(县)区和部门志在2008年前完成,市志在2012年完成。具体如下:

1、续修《营口市志》一部,计3卷本。《营口市志·卷一》包括: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城乡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人口、交通、信息、少数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县区纪略。《营口市志·卷二》包括: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贸易、财税、金融、综合管理。《营口市志·卷三》包括:政党、政权、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司法行政、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新闻、档案、史志、人物、大事记、后记。共计300万字左右。

2009年营口市各县区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大石桥36020%

2、鲅鱼圈30430%

3、老边145.321.2%

4、盖州12022%

5、站前6231%

6、西市263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鲅鱼圈152、大石桥113、老边5.54、盖州4.545、站前2.76、西市2.2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鲅鱼圈2402、大石桥151.53、盖州1004、老边705、站前35.56、西市32.5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大石桥5152、鲅鱼圈425.43、老边3054、站前1225、盖州1166、西市7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鲅鱼圈2.12、大石桥

13、盖州0.44、老边0.3125、站前0.2046、西市0.2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大石桥582、鲅鱼圈51.73、站前36.64、盖州33.25、老边106、西市6

2010年地区GDP预计(亿元)

1、大石桥4402、鲅鱼圈4003、老边2004、盖州

5、站前

6、西市180 81 37

第二篇:市情简介

一、咸阳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资源蕴藏丰富的千年古都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东靠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

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咸阳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和“中国金字塔之都”。不到陕西领略不了中国的历史,不到咸阳体会不到汉唐雄风。作为我国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距今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特征鲜明的秦汉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咸阳境内景点众多、文物荟萃,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陪葬墓800余座。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是中华民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咸阳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咸阳的煤炭、水、电、气、热、人力资源充足,素有“九州膏腴”之称。咸阳北部的彬长旬东煤田是陕西第二大煤田,已探明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6670大卡以上的优质储煤100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储量有440亿吨,居陕西第一。这里我想重点向各位介绍咸阳的地热资源。咸阳地下热水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具有温度高、压力高、水量高、效益高等“四高”特点,富含氡、硫、碘、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市地热水年开采量为195万立方米,中地温泉水疗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5亿多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村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咸阳被评为第一个“中国地热城”。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温泉疗养沐浴、地热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地热经

济”。

咸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咸阳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副核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我市的泾阳县永乐镇。咸阳拥有西部最为便捷的立体化交通,境内不仅有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而且拥有西北最大、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能力直达我国9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这是咸阳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便捷通道,将为咸阳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咸阳是一座支柱产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西部重镇

咸阳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位,在西北地区名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后,居第四位。咸阳产业基础雄厚,有“电子城”、“纺织城”和“医药保健城”的盛誉。咸阳是西部产出最为丰饶的粮果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咸阳是西北地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每年生产优质小麦、玉米100万吨以上,还是陕西最大的畜牧大市、奶源基地和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咸阳的苹果能和美国的蛇果相媲美,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年产量220万吨,占陕西省的40%,全国的8%,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咸阳是西北地区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市各类工业企业5000多家,已经形成了能化、电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制造企业60多户,全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彩虹集团、最大的偏转线圈生产企业咸阳偏转集团、西北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陕西康佳都聚集在我市。我市被确定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能化产业迅猛发展,为陕西第二大产煤市。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年产各类棉纱9万多吨,各类坯布2.6亿米,总产值占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是香港、上海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也是新疆、内蒙等地棉绒、毛绒的集中加工地。

咸阳是闻名全国的养生保健城。咸阳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涌现出了“神刀”张朝堂、“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神袋”来辉武以及“癌症克星”李去病、田景丰等一批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以中华传统医学保健原理为基础的足疗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足疗场所420多家,分布全国各地的足疗加盟店、连锁店超过60家,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0多人,人均月收入1000元到1500元。“咸阳足疗”注册商标已获得国家工

商总局商标局批准。

三、咸阳是一座社会文明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围绕创建“平安咸阳”的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不断完善治安中心户长制度,平安社区、平安村镇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健全处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等制度,广泛开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活动,市级领导带头包抓重大信访案件,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去年以来赴市以上群众信访案件下降10%以上,信访量由原来全省第二、三位下降到第六、七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连续8年没有发生大的煤矿安全事故,我市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

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我们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公开的(试行)办法》,大力推行会议公开、文件公开、职能公开、办公场所公开和电话公开。2005年以来,先后有134位市民旁听了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有59名普通党员旁听了3次市委常委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也促进了决策的有效落实。取消进门登记制度,沿街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大院开放厕所80多座,实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在咸阳日报、咸阳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开辟了“行风热线”和“政声直通车”专栏,目前已有45名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公开工作职能和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按照“科学发展富民为先”的思路,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财政扶持、小额信贷款、社保补贴、费用减免等保障措施,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交友帮扶促就业”等活动,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已有2245户的2416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劳务输出基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年创经济收入40亿元。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活,连续三年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为残疾人办好10件实事。在抓好北部五县扶贫开发的同时,按照“政府统一筹划、资金政策捆绑、特色项目带动、整村整片推进”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旱腰带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帮助25万人

摆脱了贫困。

四、咸阳是一座发展态势强劲、正在快速崛起的魅力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咸富民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同比增长12.6%;继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之后,2005年我市先后又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06年被授予“中国地热城”,2007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2006年全市引进合同项目643个、合同引资381亿元,完成投资132亿元,北京汇源、上海光明、杭州娃哈哈、山东张裕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咸阳。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围绕把咸阳建成大陆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区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对台资企业在土地、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截止目前,全市共签约台资项目23个,总投资15.2亿元;帝辰彩印、天仪制药等19户台资企业已经入驻,总投资4.87亿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连续三年集中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整治活动,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良好氛围。

二是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粮食、果业、蔬菜和奶业的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家,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鲜果年加工能力150万吨,蔬菜年加工冷藏能力2.3万吨,鲜奶年加工能力42万吨。全国果汁加工企业“七雄”中,海升、通达、安德利、汇源、恒星、富安等“六雄”落户我市,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县—— 旬邑县,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区——秦都区,农业部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村—— 礼泉县白村、渭城区南朱刘村和兴平市东堡子村等。2006年,中央党校新农村建设论坛会议在我市召开,2006年底到2007年1月的5个月时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三进咸阳农村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我市新农村

建设的成果。

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层次、错位发展、均衡推进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2006年我市有5个县市区的GDP增速超过15%。

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各县市区特别是北部县工业经济在能源工业引领下迅猛增长,县域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县域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

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以渭河、沣河市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了水面1860亩、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的“咸阳湖”。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绿地林带、亭台楼榭、古渡码头、人水相融、碧波荡漾的城市新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扎实推进拆墙透绿和街景整治,着力塑造优美舒适、魅力无限的城市新形象。抓住省上“一线两带”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共同打造西咸经济圈。2006年9月16日,西安咸阳两地电话实现同区号并网升位。

五是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3亿元,增长27.6%。目前,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6亿元。特别是随着总投资58.75亿元的彬长矿区马屋电厂项目、总投资116亿元的彬县DMTO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20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的陆续上马,对优化工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咸阳在关中地区的率先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篇:镇江市情简介

镇江概况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被誉为“城市山林”。全市面积 3843平方公里,人口 292 万,辖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京口 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镇江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荣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依冈 峦逶迤的宁镇山脉,北临浩荡奔流的万里长江,世界闻名的“黄金水 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大江南北的 重要口岸,是我国古时有名的通商大埠。镇江拥有长江岸线 259 公里,有 85 公里深水岸线,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镇江港是全国十大港 口之一和长江第三大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312 国道、104 国道穿市而过,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为镇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 通条件。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 3000 多年前,镇江就是商代土 著居民荆蛮族的聚集之地。西周时是宜候的封地,故名宜。“春秋” 时名朱方。秦统一中国后,取名为丹徒。三国时称京口。南朝时名南 徐州。隋唐朝时名润州。北宋时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取镇守长江之 意。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省会。解放以后是镇江地区行署所在地,1983 年改为为省辖市。三千年的文明史奠定了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镇江既是吴文化的

发祥地,也是吴国早期政治、经济中心。自古以来镇江名人辈出,璨 若星河,遍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创造了许多 “第一”或是“唯一”。刘裕、沈括、米芾、辛弃疾、孙权、萧统、王维、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陆游、龚 自珍等或驻足于此,激扬文字;或隐居期间,著书立说,以自己的才 华和品格为名族的兴盛、地方的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立言、立功、立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梦溪笔谈》《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等不朽巨著和“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绝妙好诗。在今天,、镇江更是人才辈出,李岚清、丁石孙、唐家璇、茅以升等都是从镇江 走出去的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领导人。镇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真山真水、大江风貌和宗教文化为 特色,拥有 1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山”风景区,2 个国家 森林公园——南山、宝华山,4 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 碑林、英国领事馆旧

址、韶关石塔、丹阳南山陵墓石刻,6 个 4A 级风 景区——金山、焦山、茅山、宝华山、南山和镇江博物馆。被英籍华 人女作家韩素音称之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西津渡古街在修缮后新 增了西津渡观音文化展示馆、救生博物馆、玉山大码头遗址、三十二 观音法相碑廊等景点。镇江市是一个迅速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国家和江苏省实施 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城市,主要工业有电力、机械、纺织、造纸、电 子、塑料、食品、化工、医药、煤炭、建材、冶金、船舶等,并形成 了造纸、化工、建材、铝材四大支柱产业。镇江港扩建了港区,具备

了江、海、河、铁路、公路、水联合运输优势。镇江有丰富的名特物产,镇江香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而享 誉中外。百花酒又名贡酒,具有酸、甜、苦、辣、醇五大特色,是镇 江名酒,清光绪年间就远销京都。镇江酱菜从 1850 年开始出产,色 泽鲜艳、味甜且鲜,脆嫩可口。另外,镇江还有著名的汉白玉插屏、玉雕、绒制品、宫灯等工艺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镇江的两个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 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如今的镇江就像一架在跑道上全力加速 的飞机,壮志凌云,强项更强,特色更特,在新一轮沿江开发热潮中,奋力加速冲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争做苏南经济 板块的后起之秀。镇江的风貌将以“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为目 标进行建设,一个崭新的镇江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篇:南平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

@

0 2010-02-04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又是福建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户籍总人口306万,常住人口288万人。

历史悠久 南平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南平、建瓯、浦城就已建县,距今达1800多年。建阳、邵武、武夷山等也有千年建县历史。

人杰地灵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老工业基地 南平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早在“小三线”建设时期,就培植发展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以“五南”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工业企业,“五南”企业即南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

司)、南纺(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南孚(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南铝(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南缆(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大市 全市有8个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20多万吨,在全省居第一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0.2万亩,茶叶产量4.3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强,形成武夷岩茶、建瓯水仙、政和白茶三大优势品牌,武夷岩茶、政和白茶获得了原产地保护。以肉鸡、牛奶、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63万头,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

南方林海 南平森林资源丰富,全市山地面积3234万亩,其中有林地2942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林木蓄积量 1.18亿立方米,约占福建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竹乡 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有3个在南平(即建瓯、顺昌、武夷山),竹林面积57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41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

一、福建的二分之一;毛竹立竹量10亿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8587万根;笋资源丰富,年产鲜笋47万吨,占福建的40%以上。

矿产丰富 南平已发现的矿产有7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大中型矿产产地38处,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萤石矿、石灰石、花岗岩、硫铁矿、透辉石、石墨矿等矿石储量居福建省第一位。

世遗品牌 南平风景名胜众多,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0多处。最为著名的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于一身。

第五篇:高安市情简介

高安市情简介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人口83万,下辖22个乡镇(街道)。高安位置优越,市区距省会南昌仅60公里,是西入南昌的“咽喉要地”,南接新余、樟树,东北面是世界著名风景区庐山,320国道横贯境内,赣粤、沪瑞高速公路途径境内,浙赣铁路接轨境内,滔滔锦河流经市区直下赣江,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高安历史悠久,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历为州府治所、昌明繁庶之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高安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人中之杰,仅宋代高安就有进士139名,宋代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刘恕、元代语音学家、戏剧家周德清、明代史学家陈邦瞻、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朱轼等名儒学者光照史册,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原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更是高安人的骄傲。到现代,遍布海内外的高安籍博士多达900余人。高安物华天宝,土地肥沃,地下矿产甚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基础扎实雄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安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高安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

始终保持“两位数,二打头”的增长势头,夺取了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的新胜利。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以清华泰豪、中国龙工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以红狮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以中瑞、大盛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以上海元盛为龙头的牛产品加工产业,以三爱尔医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制药产业等一批新兴支柱产业迅速崛起;以改制后的新红梅、吉尼斯和新引进的美康陶瓷为主的陶瓷产业,以瑞酒集团为主的酿酒业在改革发展中重振雄风,初步形成了建材、食品、轻纺、化工、机电等为主的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特别是2001年7月正式动工开发兴建的高安市新世纪工业城,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七通一平”工作全部到位,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全面完成,落户企业达102家,投产企业有58家,一个服务优质、环境优美、产业集聚、特色鲜明、规模宏伟的新兴工业园区已经形成。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以汽运产业为龙头,以各类大中型商贸城为载体的商贸流通日益繁荣,目前,全市拥有大吨位货运汽车达8000多辆,发展汽运公司120多家,在全国各地设立货运网点3000多个、中转站50多个,培育各类民间流通组织460多个,从事流通业的经纪人突破9000多人,高安是全国汽运产业四强县市之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汽运城、江南摩托车城、瑞州商贸广场、朝阳门商贸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繁荣活跃,中山商贸城、锦江外滩步行街等一批新建项目初显成效。

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以“牛、花、菜、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去年全市牛存栏达20多万头,饲养100头以上的专业户1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扩展到6000多亩,蔬菜种植规模突破18万亩,棉花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快,仅去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448万元,拓宽了高安大道东段,改造了赤土板路,新建了南连路,延伸了西湖东路,改善了锦水路,安装路灯158盏,锦江外滩、筠州大桥、政府二院、安居工程、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近20多个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城市美化、亮化、花化、净化工程成效显著,城市规模已达15平方公里,一座现代化中等文明城市的雏型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两基教育全省领先,每年高考、中考向全国大中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达2000多名,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高安“才子之乡”、“教育强市”的地位不断巩固;文化、科技、卫生、计生、体育等事业也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国务院或有关部门的嘉奖、表彰。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化、周末大舞台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品牌,丰富了市民生活,陶冶了市民情操。

下载营口市情简介(2009)(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营口市情简介(2009)(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市情简介

    定西市情简介定西古称“陇中”, 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

    宿州市情简介

    宿州市情简介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省会的中心地带,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现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

    遵义市市情简介

    遵义市情简介遵义地处贵州省北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区域面积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1℃,全市城镇化率达34.5%,森林覆盖率48.6%。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人口750万,中心城区人......

    淮北市市情简介

    淮北市市情简介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地,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以及京福、连霍、泗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

    南阳市情简介

    伏牛山奇白河秀 丹江水清宛城美……绿色南阳欢迎您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辖1市、2区、10县,总人口1100万,总面积2.66......

    格尔木市情简介

    格尔木市情简介 一、格尔木基本市情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

    吉安市情简介

    吉安市情简介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现辖10县2区1市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15个乡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通化市情简介

    通化市情简介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邻,边境线长203.5公里;西与辽宁省接壤;东北部与我省白山市、辽源市、吉林市相连。全市幅员面积1.5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