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古国考察报告
蒙古国考察报告
为加强中蒙两国在煤炭、电力领域的合作和蒙古在经济领域对我国的依赖性,在2005年11月我国与蒙古燃料动力部签署了《关于在煤炭电力领域的合作备忘录》。拟在蒙古国建设三座大型煤电基地,总装机容量1080万千瓦,配电煤矿年生产能力3600万吨。2006年7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通知,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为此公司决定对蒙古煤电开发进行考察;2007年1月25日,公司副总经理富君带领的公司考察团一行4人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2007年1月25日下午,中国驻蒙古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宋学军接见了考察团成员,富君副总经理向宋学军参赞详细的介绍了我公司情况和此次赴蒙古的主要目的。宋学军参赞对我公司进入蒙古投资表示欢迎,并详细的介绍了蒙古国现状和对外政策。宋参赞说:“能源发电公司是国内重要的电力企业,地理位置优越,目前鲁能集团已经与蒙古国签署了在锡伯敖包煤田(东戈壁省)建设10080MW装机容量的电厂和煤矿的煤电项目协议,分三期建设(每期6*3600MW)。国家电网公司架设超高压电网,除少量电量供给蒙古国外,大部分电量输送到国内。蒙古国同意2007年开工建设。哈尔滨电力也想在蒙古国建设电厂,我国商业部严令禁止国内企业在蒙古竞争同一建设项目,希望我公司遵守这一规定,并且希望将来在蒙古的投资项目争得商务部的许可,未经许可的坚决不能建设”。
“蒙古国的政治不稳定,现在执政党(民主党)单方面撕毁协议,与革命党发生政治冲突;2003年6月,中国承诺向蒙古3亿元的无息贷款,项目由中国企业建设”。
“新矿产法规定,一个矿半年超过GDP的5%。就认为是战略矿。矿产开发领域混乱,大部分矿权在私人手里,信誉度低”。
“政府四年一大选,腐败严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企业进入蒙古市场交往和合作要慎重”。
宋参赞建议:进入蒙古市场进行投资应选好合作伙伴;企业派往蒙古的主要领导应该年富力强,以应付来自蒙古国个方面的困难;应该注意历史和政治影响。
2007年1月26日上午十点,蒙古国燃料能源部能源司副司长特木尔巴特尔接见了考察团一行,富君副总经理说明了我团此行的目的。特木尔巴特尔介绍了蒙古国目前电力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并且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的法律框架,正在向规范化发展,电力项目主要是在建设大型煤矿项目的同时进行建设, 电力计划将来出口我国。蒙古国对煤炭出口将要进行限制,鼓励煤炭深加工项目的建设。近期蒙古在乌兰巴托拟建设第五热电厂,我公司可以考虑合作建设,希望加强联系;蒙古拟在今年总投资1150亿蒙图的乡间通电项目,实现50个苏木通电。特木尔巴特尔就富君副总经理提出的我公司与庆华集团合作开发东戈壁省哈马尔呼拉尔煤田,建设煤电基地项目的想法表示欢迎,但必须做好前期工作,有详细的书面材料后才能进行实质性的谈判,但该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6日下午4点,富君副总经理就乌兰巴托第五热电厂合作事宜与MCS公司副总经理进行了探讨,该公司对我公司与其合作我公司控股的想法非常感兴趣,并表示希望在该公司向国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与我公司进行实质性谈判。
建议:
1、由于柴达木淖尔煤田(中央省)和锡伯敖包煤田(东戈壁省)现在已经正在小规模生产,并且鲁能公司已经与蒙古国签署合作意向,国家商务部对我国在蒙古投资的企业严令禁止内部竞争,故我公司对该煤田进行开发的合作意向难以实现,建议放弃。
2、进一步加强乌兰巴托第五热电厂的合作谈判工作,把该项目作为我公司进入蒙古国进行投资的切入点。并争取取得电厂配置煤田,但电厂配置煤矿的形式在蒙古没有先例,工作较难开展。
3、庆华集团在东戈壁省的哈马尔呼拉尔煤田勘察程度很低,需要进一步开展地质勘察工作,完成地质普查,确定煤炭储量及煤质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水文地质工作,以确定地下水资源赋存情况,进而为是否合作开发该项目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哈马尔呼拉尔煤田位于东戈壁省府东35公里、宗巴彦以东3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4度37分,东经110度16分;海拔高度900----950米,属于干旱地带,年平均降雨量60----120毫米;无地表水,雨季在沙地低洼处积水,但干涸很快,地下水呈碱性,不能当作生活用水,1940年开挖31米未见出水。该矿田未进行大规模地
质勘探工作,初步勘探在30多米以下发现平均厚度大约8.9米(.0.5—15米)的煤层存在,煤田范围大约21平方公里,原估算储量10.46亿吨,煤层露头未进行控制。可信程度较低,必须进一步勘探。
该煤田煤炭为褐煤,只能就地进行煤炭深加工或发电,其各项指标:
水分8.1%-----27.5%;
灰分10.45%----38.7%;
挥发分27.47%-----47.61%
硫0.6%----2.55%
发热量3310---6957大卡/千克。
4、进一步寻找其它煤炭及金属矿山资源,寻找合作机会。
5、建议可行项目与蒙古公司合资经营,以规避蒙古国政策不稳定及对外资企业的不利政策带来的投资风险。
6、德力格尔汗煤田(肯特省)、额尔登朝克图煤田(东戈壁省)未获得任何资料,希望继续该方面的工作获取有关资料,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有关蒙古国相关政策法律文件附后
2007年1月30日
第二篇:蒙古国农机化合作考察报告
蒙古国农机化合作考察报告
作者: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 张健
根据2008年中蒙农业交流与合作协定,农业部组成农业机械化考察团,于2008年8月20日至8月25日赴蒙古国进行为期6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团由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范学民处长带队,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派员参加组成,一行6人。考察团先后拜访了蒙古国内阁成员、食品与农业部部长Tserendorj GANKHUYAG先生,与食品与农业部政策执行与协调司司长Chultem PERENLEI先生进行了会谈,参观了位于Selenge省Zuunburen soum的小麦、蔬菜和水果农场公司,考察了蒙古国与加拿大合作、使用John Deer设备的 Gachuurt的农场公司,参观了位于Orkhon省 Tsagaan nuur 的其它农场,考察了蒙古国唯一的拖拉机组装厂。考察期间,与蒙方农业部门、农场和生产企业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了中蒙农业机械化合作的有关问题和可能途径,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蒙古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情况
蒙古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平均海拔1580米,总国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气候条件是大陆性气候,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5度到零上35度之间,平均年降雨量200-300mm。蒙古农作物主要品种是小麦,还有用于食品和饲料的大麦、燕麦,用作青贮饲料的玉米和向日葵,土豆和20多种蔬菜。
面粉和小麦制品占城市家庭食品消费的46%,占农村家庭食品消费的70%。小麦种植面积占整个种植业面积的75%。2006年农作物供给中小麦种植面积120700公顷,产量为1.2吨/公顷,人均124.1公斤/年;土豆种植面积10500公顷,产量为10.3吨/公顷,人均43.8公斤/年;蔬菜种植面积5800公顷,产量为12吨/公顷,人均73公斤/年;草料作物3300公顷,产量为2.9吨/公顷;油料作物14900公顷,产量为0.8吨/公顷。
蒙古国作物生产的制约因素有:较短的生长期(90-110天),低降水量,高蒸发,反季节的霜冻,严重的干旱和经常发生的沙尘暴。2006年可种植面积为120万公顷,其中已耕种面积22.61万公顷,休耕面积15.86万公顷,抛荒面积84.86万公顷。2006年农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21%-24%,畜禽总量为3400万头。
2007年蒙古国小麦种植面积11.69万公顷,产量为11.50万吨;相比06年产量下降了17.2%。土豆种植面积1.16万公顷,产量为11.3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0.61万公顷,产量为7.91万吨;牲畜饲料种植面积0.7万公顷,产量为1.2万吨。2007年蒙古国牲畜存栏总数蓄养量由2006年的3480万头增长到4030万头,较上年增长了15.7%,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山羊、绵羊和牛的数量增长分别达到18%、15%和14%。尤其是由于山羊绒市场需求旺盛,2007年蒙古国山羊数量的增长保持了强劲势头,总数猛增至1830万只。
蒙古农业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持续下降。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已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130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80万公顷。造成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蒙古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大多数国有集体农场逐步私有化或倒闭,许多土地无人耕种,造成土地的废弃、荒芜;二是由于干旱,致使可耕地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
蒙古国大型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很高,考察中我们参观的五个农场全部实现机械化耕种收。但是有的农场机具老化,很多是10多年前从俄罗斯进口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目前急需更新换代。蒙古国仅有一个很小型的拖拉机组装厂,根据食品和农业部的任务每年组装不到10台拖拉机。
二、我国与蒙古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比较优势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我国在农业和农机化领域相对于蒙古国存在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要远远超过蒙古国,尤其是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优越性比较突出。在考察期间,仅有一个农场使用指针式喷灌机,一个农场开始谋划进行小流域引水工程建设。我们分析,在蒙古国一般的农场中种植业基本上是处于“靠天吃饭、看天播种”的较低水平。目前正值蒙古国实施“种植业第三次振兴”的关键阶段,我国政府应因势利导,向蒙古国积极推广我国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涵蓄水源、改善环境,保护好我国的“北大门”。
(二)在拖拉机配套技术方面,尤其在中型拖拉机的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优势。蒙古国工业基础薄弱,拖拉机进口方面绝大多数是大马力拖拉机(生产厂家均是国际知名企业),从农机配套技术上讲不是很合理,大中拖拉机相互配套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拖拉机的(柴油)升功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单产水平。目前在我国国内同等规模大小的农场,拖拉机配套技术经过近50年的生产实践和验证已较为成熟,完全有能力向外进行技术输出。同时,在拖拉机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我国大拖是目前的研究发展方向,但中拖(80~120马力)技术比较成熟,研发、生产、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已经基本标准化、系列化,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保障能力。另外中蒙两国边界接壤,比邻而居,中蒙技术和经济交流占有“地利”和“人和”优势。
(三)在保护性耕作机具方面有优势。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重点机具之一,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尘,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抢农时等作用,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省份普遍推广,成效十分显著。国内性能质量比较好的机型较多,并且具有一批经过试验选型推荐使用的产品目录。(中国农业大学和瓦房店精密播种机厂联合研制的2BQM-6A型气吸式免耕播种机,黑龙江农业工程研究院生产的2BJM-6型免耕精量播种机,现代农装北方公司生产的6119型免耕条播机,中国农机院耕作所生产的2BMG-18型免耕精少量播种机等。)
(四)在植保机具方面有优势。考察的蒙古农场使用的植保机械主要是丹麦HADI公司的牵引式喷杆喷雾机,该机型的特点是大药箱、大喷幅,适于大面积平原作业,但对于蒙古国的丘陵地和缓坡地适应性较差。邯郸中农机美诺药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880型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具有单臂仰起功能,配套动力为80马力,喷幅18~21米,性价比高,非常适合蒙古国的丘陵地和缓坡地地貌,在我国的内蒙、北京、河北、黑龙江农垦和湛江农垦广泛使用,反映良好。
通过走访农场,考察团感到目前制约蒙古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一是农业人口,劳动力明显不足,且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二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衡。三是农业科技人材严重不足,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经验。四是农业机械保有量明显不足,质量较差,农机具普遍急需更新换代。五是农业及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蒙古国农业及农机市场情况
农业是目前蒙古发展水平最低同时又最急迫的产业,大部分粮食需要进口,年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60%以上,其中从我国进口的粮食产品约占40%,蔬菜占60%-70%,副食品也主要来自我国。2003年因气候条件良好蒙古小麦大丰收,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但只能满足蒙古国内47%的需求。2004年蒙古小麦总产量达13.7万吨,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3%。由此可见,蒙古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急需扩大,产量急需提高。在蒙古投资农业生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现实,蒙古政府为鼓励小麦种植,2007年开始向供应面粉厂的小麦每吨收购补助6万图(约50美元),2008年补助标准提高到8万图(约66美元)。但国内自08年上半年以来食品价格已持续上涨三倍,面粉零售价格由年初的0.33美元/公斤涨到8月的近1美元/公斤。
蒙古国1959年和1976年分别实施了两次种植业振兴战略,使可耕地面积达到了120万公顷并实现了小麦、土豆和蔬菜的自给。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缺乏合格的员工以及专家数量的下降等因素,目前国内小麦需求的自给率为24.9%,蔬菜为47%,土豆为86%。由于财力所限,种植业不经常施肥,导致杂草、病虫害和土壤肥力下降。根据上述情况,蒙古国决定将2008年定为食品供应和安全年,开始实施第三次国家种植业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农业生产,解决粮食供应严重短缺问题,最终实现蒙古全国粮食的自给自足。“种植业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从2008年开始垦荒23万公顷,用于种植小麦、土豆、胡萝卜、油菜等作物;其中争取2008年实现土豆100%自给,蔬菜自给率达到60%;计划到2010年使农业种植面积达到60万公顷,小麦总产量达到42万吨,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
蒙古国农机市场有较大潜力,一方面很多农场的农机设备严重老化,急需更新,另一方面本国又没有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基本上是全部依赖进口。我们此次访问的农场都是私营农场,每个农场种植面积在3万-5万亩左右,全部种植小麦。农场使用的农业机械涵盖了从前苏联70/80年代产品,中国国产合资产品到著名的美国迪尔公司原装进口产品及其它一些
国际配套品牌。前苏联老式农机产品已经全部面临更新淘汰。以拖拉机为例,无论70-120马力区间还是200马力级别的拖拉机都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其中70-120马力级别为中国农机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9年需求在800-1000台左右,未来3-5年需求可保持20%的年增长率。小麦联合收割机方面,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从价格还是性能质量上完全能够适应并满足当地用户需求,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蒙古国内蔬菜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为国产25-50马力械提供了很大市场。目前蒙古国中小型拖拉机年需求大约700-900台左右,今后3年需求有望增加1倍。综上所述,25-50马力及70-120马力这2个级别的拖拉机需求特别值得中国农机生产企业的重视。
四、有关建议
通过6天的考察学习,我们对蒙古国的农业和农机化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通过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实际,就进一步加强中蒙两国农业特别是农机化方面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两国政府农业相关部门间的定期互访及交流制度。继续定期召开高层农业会商会,并加强农机化、农业科技等相关行业的互访交流,沟通信息,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二)鼓励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开拓蒙古国农业农村广大市场。一是引导企业研究蒙古市场需求,研制开发适应当地种植业生产需求的农业装备、节水灌溉设施及畜牧业规范化养殖机械;二是采用减免关税等政策,支持我国具有优势的国产农机产品出口蒙古国,通过合理价格、优良性能、可靠质量、良好服务,占领市场,创出品牌;三是为农机产品及技术在蒙古的示范推广、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等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25-50马力和70-120马力的大中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械小麦联合收割机等机械。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为提高先进实用农机化技术在蒙古国的应用水平,为我国农机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建议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资的方式举办培训班,对有发展农机化需求、有购买和使用我国农机具愿望的蒙古国农场主或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的交流培养及相关农作物(小麦、土豆、玉米等)种植技术的交流传授。
(四)有条件的企业或农机合作组织可到蒙古租地,搞承包经营。蒙古国粮食短缺,内需较大,同时到国外组地种粮,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有积极意义。蒙古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天然草场,而蒙古国人属游牧民族,基本不会种地,大部分土地闲置,当地政府对农业开发政策十分优厚,承包地费用比较低廉(有些土地每亩年租金只有2元)。有条件的企业在租地种植农作物之外,还可从事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运等其它产业。农机合作组织到国外租地作业,可拓宽农机合作组织的经营领域,提高机具利用率,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机手劳动致富的新途经。
农业部赴蒙古国农机化合作考察团
团长:范学民
团员:王家忠、张健、达木林、唐遵峰、王纲
第三篇:蒙古国讲稿
草原之国——蒙古
10旅游 赖丹 4号
一、蒙古国国家概况
国 名:“蒙古国”(Mongolia);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国歌:《蒙古国国歌》
国家政要:总统 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民主党),2009年6月就任;总理 诺罗布·阿勒坦呼亚格,2012年8月被任命;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赞达呼·恩赫包勒德,2012年7月当选;国庆日:7月11日(1921年)宪法纪念日:1月13日(1992年)
首都:乌兰巴托行政区划:除首都外,全国划有21个省。看下省分布图。主要城市:达尔汗、额尔登特、乔巴山、苏赫巴托尔。
人口:280万(2011年)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万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
民族:蒙古族占90%,哈萨克族占4%,汉族占2%,其他民族4%。
语言:主要为喀尔喀蒙古语。
宗教:喇嘛教。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宗教发展历史简介: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吐鲁(西藏)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一直到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登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
二、自然人文概况
(一)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蒙古的南、东方向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与新疆自治区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邻,其版图呈弓形。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蒙古国最大的湖泊,其水域总面积为276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蒙古国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温差大,降水少。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
(二)历史
蒙古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
1279-1368年建立元朝。
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0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1992年2月,《蒙古国宪法》生效,国名由“蒙古人民共和国”改为“蒙古国”。同时使用新的国旗和国徽。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概况
(一)外交
1、对外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蒙古开始奉行“多支点”外交政策,即在与俄罗斯、中国两大邻国发展均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重点加强与美、日、德等西方大国的交往,以获取外援发展经济。截至2003年10月,蒙已同143个国家建交。
2、与中国的关系
1949年10月16日,蒙古与中国建交。
1960年,中蒙签订友好互助条约。
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
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二)蒙古国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有铜等80多种矿产。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之首。自1995年以来,采金业成为蒙古发展最快的行业。
土地资源: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
森林资源: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木材总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
水资源 :水蕴藏量为60亿立方米。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三)经济发展
蒙古国紧急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2007年,蒙古国内生产达到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2008年,蒙古国GDP为49.91亿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为1980美元,列121位。
1、农业:畜牧业是蒙古传统的经济部门,也是其国民经济的基础。木门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等牲畜。种植业以麦类、蔬菜、土豆和饲料作物为主。
2、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2002年工业总产值为2717亿图格里克(按199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
3、贸易:中国是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蒙古地处中俄两大邻国之间地缘位置极其重要。中蒙两国自1989年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高层经常互访。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蒙,双方宣布建立和发展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近年中蒙经贸亦发展迅速。1999年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7年保持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也是蒙古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目前,中蒙关系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罗斯。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国等。
(四)教育
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2-6岁儿童224864名,其中102522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有4242位学前教育教师。全国有783所幼儿园,其中696所为国立,87所为私立。全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48所,其中594所为国立,154所为私立。全国共有高校172所,其中国立高校38所。主要有国立大学、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大学、农业大学等。根据政府间文化教育科学合作协定,蒙与50个国家交换留学生。
四、风俗民情
(一)习俗
1、礼仪:蒙古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蒙古客人性直爽,举止大方又开朗;待人态度极真诚,给人印象好交往;喜欢客随主人意,实实在在最理想;红、黄、兰、白四种色,倍受表睐和赞赏;民族礼仪有传统,奉献哈达表敬仰。
2、鼻烟文化: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用富有高级油分和香味的干烟叶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陈化而成,以手指送少量到鼻孔。蒙古国人的鼻烟壶种类繁多,并成为一种装饰品。他们尊崇凤凰石、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鼻烟壶,其中凤凰石、珊瑚、玉石制成的鼻烟壶都极为贵重。敬献鼻烟是蒙古游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
3、哈达:哈达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以蓝色为尊。敬献哈达时,哈达的叠口应对着接受者。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哈达,同时致祝词,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并自行将其搭在颈上;长辈向晚辈赠送哈达时,可直接将哈达搭在晚辈颈上。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
4、祭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了病魔。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祭;二是酒祭;三是火祭。
5、饮食: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茶品主要是奶茶,香香的、浓浓的,有些发褐色。蒙古人每天必喝奶茶。为宾客敬奶茶也是蒙古人民独特的迎宾方式。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
6、服饰: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有冠帽、袍服、靴子三大类,主要有蒙古帽、蒙古袍、蒙古腰带、蒙古坎肩、便裤套裤、蒙古靴子、女子头饰、男子装饰等。在现代,蒙古牧区人仍多着蒙古袍,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时才着蒙古袍。
7、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二)蒙古国的主要节日
鲁班节(农历四月初二)、祭祖节(农历六月二十)、那达慕(7月11日)、马奶节(农历八月下旬)、摔跤节(每年7~8月)、燃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等。
春节:蒙语称“白月”,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起事,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外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摔跤节:每年的7-8月是外蒙古的夏季,相对温暖,但早晚温差大。期间可用5天时间在阿翰盖地区的山中和大草原上旅行,体验蒙古游牧生活。白天可参加“摔交节”、观看箭术表演和赛马,晚上则住在当地人的蒙古包里。还可以去参观艾登祖佛教寺庙,或花5天时间骑马到游牧部落特萨藤人聚居的蒙古北部,那里的人还住在传统的帐篷里并刺痒驯鹿群。
五、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蒙古国旅游业发展始于1953年,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50、60年代,赴蒙古国的游客主要是狩猎者,到70-8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少数游客前去旅游观光。此后,蒙古接待狩猎和旅游观光的游客年均达5000-6000人次。90年代,随着蒙古国加快推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外国游客呈现大量增加趋势。
蒙古国旅游业体系的最初建立,与加强同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密不可分。蒙古国与日本、韩国相互设立旅游代表处,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古旅游业具有很多优越条件:
其一,蒙古国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其二,蒙古的旅游特色突出,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原始特色是三大旅游主题,符合现代人希望重返自然的心态。此外,蒙古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价水平也比较低,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蒙古国从事旅游服务的公司约为500家,主要宾馆有乌兰巴托饭店、巴彦高勒饭店、成吉思汗饭店等。近年来,蒙古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极大促进了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蒙古政府近年将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列入发展重点,蒙古的入境外国旅游基本呈增长趋势。(看PPT图表);随着入境游客的增多,蒙古入境旅游收入也基本呈增长趋势。(看PPT图表)。
六、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概况
蒙古国自然景观河文化都相当原始,是极佳的旅游地。蒙古国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它的大自然:广阔的土地、特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景观资源。目前,蒙古国有一项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蒙古国还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的主要旅游城市为乌兰巴托。被称为“毡包之城”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是蒙古草原上一座古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这座城市宽广整齐、风景秀丽,不少建筑是欧洲廊式建筑,色彩多为白色和米黄色,素洁高雅。
(二)主要名胜
1、蒙古帝国首都哈勒和林遗址
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处,是13世纪蒙古帝国首都遗址。1220年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首都,当时它是世界上陆地贸易发达的国际大城市,1368年毁于明朝军队手里。、哈勒和林是蒙古国最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上的繁华重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蒙古唯一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2年蒙德联合考古队对窝阔台可汗万福宫遗址进行了挖掘,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蒙古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庙———额尔德尼召位于哈勒和林遗址旁。
2、特日勒基
特日勒基原始森林山地牧场在乌兰巴托东北80公里,肯特山脉中的一处自然保护区。是蒙古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这里有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还有三友洞、乌龟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森林茂密,怪石遍布,河水清澈,草地如茵,是人们避暑休闲,旅游度假的圣地。
3、库苏古而湖
库苏古尔湖在蒙古,人们把库苏古尔湖称作“东方的蓝色珍珠”,把库苏古尔风景区称作“东方的瑞士”。库苏古尔景区1992年被蒙古国定为四大国家公园之一(同时也是自然生态区)。库苏古尔湖的最深处可达262.4米,但湖水清澈见底。如果俯瞰水中,湖底的彩石和嬉戏的鱼群跃然入目。
4、克日伦大草原
克日伦大草原距乌兰巴托240公里,克日伦河流域的大草原,是成吉思汗的故乡,曾经也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首都。现在成吉思汗的八白室矗立在这片草原上,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几位夫人的灵柩及成吉思汗曾用过的遗物。
5、博格达汗冬宫
博格达汗冬宫是蒙古最后一位国王——博格达汗之冬季居住的宫,建于1903年,位于乌兰巴托市南郊,汉藏式殿宇建筑,是蒙古末代宗教领袖吉布尊丹巴**的豪华住宅。里面陈列着蒙古王公贵族华丽的服饰及生活用品,还有邻国各国国王贵族送给**的珍贵礼品等。
6.甘丹寺
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是蒙古最大的寺庙。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千米处,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古尔山和贡巴山的坳至山顶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乌兰巴托市的前身大库伦是甘丹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城镇的。寺内最引人瞩目的是章冉泽大佛,此佛高28米,全身镀金,镶嵌大量宝石,是蒙古的国宝。
第四篇: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报告
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报告
应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邀请,由巴市人民政府组织,委托巴市旅游局牵头承办,具体由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主办,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团于4月15日至18日进行了考察。此次旅游考察由巴市旅游局副局长菅江左为旅游考察团团长,各旗县旅游局局(副局)长为成员,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作了出境跨国旅游考察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为期三天的旅游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旅游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罕博格德县隶属蒙古国南戈壁省,人口3000多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人们大部分居住蒙古包,轻工业和商业不发达。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该县地形地貌与中旗、后旗荒漠草原没有两样,草原植被的稀疏程度、植物的种类也基本相同。沙尘暴频发,丘陵起伏不断。
二、旅游业发展形状
罕博格德县主要依靠当地自然旅游资源,如发财洞、蛤蟆石、成吉思汗拴马桩等奇山大石发展旅游业。2005年7月12日开通的中国—蒙古跨国旅游线路,主要是三个重要旅游景点。一是发财洞。传说是一位叫柴乌嘎喇嘛在位于发财洞的这座山修行,后来修行成**,直至圆寂。人们对他苦心修佛,普度众生的毅力和精神非常敬佩。来发财洞朝拜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蓝色的哈达挂满了发财,各种钱币摆满了发财洞。二是蛤蟆石。传说是造水的使者,是蒙古民族心中的“龙王”,是千年的风蚀景观,极目远眺酷似朝天哇哇喊叫的蛤蟆。三是成吉思汗栓马桩。传说成吉思汗远征欧亚大陆,驰骋沙场,来到这里将套马杆用力一戳,足足在大石头上戳下三米多深的石洞。人们来这里观赏成吉思汗的力大无比。
我们又来到哈布其旅游度假村。沿途看到四五只黄羊在飞速地奔跑,深棕色的骆驼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草。被游客称之为“樱桃滩”的樱桃花竟相开放,姹紫嫣红,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不时引来天上飞来的候鸟过来栖息觅食嬉戏。来到度假村首先耀入眼帘的是七八顶洁白色移动式蒙古包(是蒙古国当地制作的)。与我国的蒙古包一样。而惊奇的是,这里从我们包头市进口了先进的淋浴、卫生间设施,还有用来接待游客做饭的厨房,是蒙古包餐厅的附属设施。设施制作精美,干净卫生,白色墙体蓝色封顶,与蓝天白云天然合成,遥相呼应,让游客眼睛为之一亮。在荒漠草原能看到这样的度假村,可见经营者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真正见证了“荒漠戈壁处,又见炊烟起”的田野生活。让游客既享受了游牧民族住蒙古包、吃野餐的风味,又在荒漠草原体验了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生活设施,巧妙地将游牧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又领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风采,给游客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游客产生了返璞归真的奇思妙想。随行考察的巴市旅游局的副局长菅江左兴趣盎然地说,这条线路实现了跨国旅游,一睹了异国风情,实现了旅游六大要素
“行、游、玩、吃、购、娱”的四大要素功能。如何能在“玩、娱”上作文章,如开生日pt、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将跨国旅游向更深层次延伸和拓展......
哈布其度假村经理普日布给我们介绍说,根据旅游度假村发展的现状和规模,逐步将在购买和娱乐方面扩大规模,让旅客玩得开心,住得满意,推动度假村旅游业的发展。
陪同我们旅游考察的蒙古国南戈壁省客人在省计委主任及工商会主席的带领下,携同该省各大旅游景区负责人15人,前来我们巴市乌中旗旅游考察。这也是我们旅游考察的回访。两地旅游考察团在乌中旗签定了开发旅游业的合作意向书。意向书中规定,双方共同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共同为实现跨国旅游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懈努力。尽快实现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通关,让第三国进入两国旅游观光。
三、旅游考察的体会与收获
通过旅游考察,感觉到蒙古国南戈壁省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表现在被毁寺庙的恢复重建上,展现其人文景观的历史全貌。全省各大旅游景区的宣传画册、光碟等旅游宣传促销资料齐全,这些宣传资料图文并茂,印制精美,颇具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景区景点重点突出特色旅游,如蒙古骆驼沙漠探险、梭梭林神秘游、成吉思汗古战场演绎与传说以及寺庙建筑等自然特色旅游景观。
其次,感受到蒙古人民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表现在不乱扔杂物,乱丢废弃物。即使是在荒芜人烟的奇山大石上也书写着“爱护大自然,不准破坏自然旅游资源”的标语,不准乱动一草一木旅游资源。
再次,在餐饮上,可以说是蒙西合壁。既有分餐制的西方饮食文化,吃甜点、饮红酒的嗜好;也有以吃肉食为主的蒙餐习俗。亲身感受到了蒙古人民节约、俭朴、不奢侈浪费,一切源于自然的良好饮食习惯。不酗酒,不强行劝酒,少吸烟(特别是在用餐当中更讲究很少吸烟)。生存环境恶劣并没湮灭蒙古人民求文明、求发展的信心、勇气和本性!他们良好的文明习俗让我们考察团一行肃然起敬,这些良好的生活习俗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感受到宏伟壮丽的国门以及正在兴建的甘其毛道口岸办公大楼的肃穆与庄严。站在国门前,有一种祖国强大富强的自豪感,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感油然而生。尽管我们考察团是以商务洽谈的身份赴蒙古国考察,因旅游线路尚未开通。但口岸过关手续繁锁,商务流通不畅且有故意设关卡,导致人流、物流被堵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堵车辆只能就地在车上露宿(主要是蒙方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及管理混乱,导致办公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商务流通和人员往来。跨国旅游观光,口岸、国门是重要的旅游观赏地之一。但我们观赏到的是过境秩序的混乱不堪和不文明现象的时有发生(蒙古国口岸公职人员用铁棍子维持出入境人流秩序),如果是作为旅游景区真是大煞风景!
最后,此次旅游考察,亲身体验了荒漠探险旅游的意境,体验了与两国游客共在野外就餐,虽然语言不同,但心灵互动的跨国旅游心路历程,体验了跨国旅游的庄严和神圣,领略了异域风情与生活习俗。体会到我们巴市乌后旗与南戈壁省地形地貌完全一样,在这种自然旅游资源条件下,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巴格毛道口岸复关,拓展和延伸跨国旅游将会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同时,尝试探索荒漠草原、丘陵起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辟跨国汽车拉力赛体育竟技旅游。
第五篇: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报告
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报告
应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邀请,由巴市人民政府组织,委托巴市旅游局牵头承办,具体由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主办,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团于4月15日至18日进行了考察。此次旅游考察由巴市旅游局副局长菅江左为旅游考察团团长,各旗县旅游局局(副局)长为成员,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作了出境跨国旅游考察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为期三天的旅游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旅游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罕博格德县隶属蒙古国南戈壁省,人口3000多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人们大部分居住蒙古包,轻工业和商业不发达。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该县地形地貌与中旗、后旗荒漠草原没有两样,草原植被的稀疏程度、植物的种类也基本相同。沙尘暴频发,丘陵起伏不断。
二、旅游业发展形状
罕博格德县主要依靠当地自然旅游资源,如发财洞、蛤蟆石、成吉思汗拴马桩等奇山大石发展旅游业。2005年7月12日开通的中国—蒙古跨国旅游线路,主要是三个重要旅游景点。一是发财洞。传说是一位叫柴乌嘎喇嘛在位于发财洞的这座山修行,后来修行成**,直至圆寂。人们对他苦心修佛,普度众生的毅力和精神非常敬佩。来发财洞朝拜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蓝色的哈达挂满了发财,各种钱币摆满了发财洞。二是蛤蟆石。传说是造水的使者,是蒙古民族心中的“龙王”,是千年的风蚀景观,极目远眺酷似朝天哇哇喊叫的蛤蟆。三是成吉思汗栓马桩。传说成吉思汗远征欧亚大陆,驰骋沙场,来到这里将套马杆用力一戳,足足在大石头上戳下三米多深的石洞。人们来这里观赏成吉思汗的力大无比。
同时,开发挖掘人文旅游资源。蒙古国1921年建国,是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爆发了类似我国文化大革命的一场蒙古革命,导致大量藏传佛教寺庙被毁,僧人被杀,只留下了残垣断壁的遗址。从分布广大的遗址可窥见一斑当年寺庙的香火缭绕。有一座叫朝格吉勒的寺庙,1937年被毁,现正恢复重建。我们看到驻扎的几顶给重建工人搭建的蒙古包。寺庙石基已建起。陪同我们旅游考察的15位蒙古客人便向寺庙遗址顶礼膜拜,虔诚地向神灵祈祷保佑,口中还念念有词。并把脸颊贴在寺庙废墟上默默向神灵祈祷。然后,他们男男女女又向一座酷似“人根”的山峰攀岩。传说这座山峰会给人以兴奋以力量之源。他们爬在半山腰向敖包祭祀一样祭奠一番。蓝色的哈达随处可见,可见游客经常光顾这里祭奠。随后他们齐声唱起了高吭、雄浑的歌谣,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每人手指做着表示胜利的手势,一副悠闲自得、踌躇满志,甚至是凯旋而归的神态。我们几个从巴市过去的客人则想观赏一下蒙古国异国蒙古包的一番情景。其实,他们的蒙古包与我国蒙古包没有什么两样,点着酥油灯,还有蓄电池照明,供奉着神灵,摆放着古色古香、画着蒙古民族吉祥图案的生活用具,睡着蒙古式床,蒙古包墙壁吊着挂毯。对来的客人热情招待,虽然翻译说我们是来自异国他乡,主人也一样热情的给倒上了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了奶酪、茶食、方糖等食品。不分地域、国度的游牧民族热情好客的纯朴风情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仿佛回到了久别重逢的草原故乡…….我们又来到哈布其旅游度假村。沿途看到四五只黄羊在飞速地奔跑,深棕色的骆驼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草。被游客称之为“樱桃滩”的樱桃花竟相开放,姹紫嫣红,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不时引来天上飞来的候鸟过来栖息觅食嬉戏。来到度假村首先耀入眼帘的是七八顶洁白色移动式蒙古包(是蒙古国当地制作的)。与我国的蒙古包一样。而惊奇的是,这里从我们包头市进口了先进的淋浴、卫生间设施,还有用来接待游客做饭的厨房,是蒙古包餐厅的附属设施。设施制作精美,干净卫生,白色墙体蓝色封顶,与蓝天白云天然合成,遥相呼应,让游客眼睛为之一亮。在荒漠草原能看到这样的度假村,可见经营者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真正见证了“荒漠戈壁处,又见炊烟起”的田野生活。让游客既享受了游牧民族住蒙古包、吃野餐的风味,又在荒漠草原体验了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生活设施,巧妙地将游牧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又领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风采,给游客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游客产生了返璞归真的奇思妙想。随行考察的巴市旅游局的副局长菅江左兴趣盎然地说,这条线路实现了跨国旅游,一睹了异国风情,实现了旅游六大要素“行、游、玩、吃、购、娱”的四大要素功能。如何能在“玩、娱”上作文章,如开生日pT、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将跨国旅游向更深层次延伸和拓展......
哈布其度假村经理普日布给我们介绍说,根据旅游度假村发展的现状和规模,逐步将在购买和娱乐方面扩大规模,让旅客玩得开心,住得满意,推动度假村旅游业的发展。
陪同我们旅游考察的蒙古国南戈壁省客人在省计委主任及工商会主席的带领下,携同该省各大旅游景区负责人15人,前来我们巴市乌中旗旅游考察。这也是我们旅游考察的回访。两地旅游考察团在乌中旗签定了开发旅游业的合作意向书。意向书中规定,双方共同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共同为实现跨国旅游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懈努力。尽快实现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通关,让第三国进入两国旅游观光。
三、旅游考察的体会与收获
通过旅游考察,感觉到蒙古国南戈壁省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表现在被毁寺庙的恢复重建上,展现其人文景观的历史全貌。全省各大旅游景区的宣传画册、光碟等旅游宣传促销资料齐全,这些宣传资料图文并茂,印制精美,颇具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景区景点重点突出特色旅游,如蒙古骆驼沙漠探险、梭梭林神秘游、成吉思汗古战场演绎与传说以及寺庙建筑等自然特色旅游景观。
其次,感受到蒙古人民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表现在不乱扔杂物,乱丢废弃物。即使是在荒芜人烟的奇山大石上也书写着“爱护大自然,不准破坏自然旅游资源”的标语,不准乱动一草一木旅游资源。
再次,在餐饮上,可以说是蒙西合壁。既有分餐制的西方饮食文化,吃甜点、饮红酒的嗜好;也有以吃肉食为主的蒙餐习俗。亲身感受到了蒙古人民节约、俭朴、不奢侈浪费,一切源于自然的良好饮食习惯。不酗酒,不强行劝酒,少吸烟(特别是在用餐当中更讲究很少吸烟)。生存环境恶劣并没湮灭蒙古人民求文明、求发展的信心、勇气和本性!他们良好的文明习俗让我们考察团一行肃然起敬,这些良好的生活习俗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感受到宏伟壮丽的国门以及正在兴建的甘其毛道口岸办公大楼的肃穆与庄严。站在国门前,有一种祖国强大富强的自豪感,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感油然而生。尽管我们考察团是以商务洽谈的身份赴蒙古国考察,因旅游线路尚未开通。但口岸过关手续繁锁,商务流通不畅且有故意设关卡,导致人流、物流被堵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堵车辆只能就地在车上露宿(主要是蒙方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及管理混乱,导致办公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商务流通和人员往来。跨国旅游观光,口岸、国门是重要的旅游观赏地之一。但我们观赏到的是过境秩序的混乱不堪和不文明现象的时有发生(蒙古国口岸公职人员用铁棍子维持出入境人流秩序),如果是作为旅游景区真是大煞风景!
最后,此次旅游考察,亲身体验了荒漠探险旅游的意境,体验了与两国游客共在野外就餐,虽然语言不同,但心灵互动的跨国旅游心路历程,体验了跨国旅游的庄严和神圣,领略了异域风情与生活习俗。体会到我们巴市乌后旗与南戈壁省地形地貌完全一样,在这种自然旅游资源条件下,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巴格毛道口岸复关,拓展和延伸跨国旅游将会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同时,尝试探索荒漠草原、丘陵起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辟跨国汽车拉力赛体育竟技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