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法课题报告
海洋法课题报告
中菲黄岩岛争端2013.3.28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大事记
4月8日:
菲律宾海军的巡逻机在黄岩岛附近发现了12艘中国渔船。菲海军随后出动了该国最大的军舰“德尔皮拉尔”号,将中国渔船非法堵在黄岩岛潟湖内,试图抓扣在黄岩岛附近作业的中国渔民。
4月10日:
国家海洋局派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编队赶赴黄岩岛海域,对我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两国开始对峙!
4月11日:
菲方军舰派出12名士兵侵扰中国渔船 其中6人持有武器。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对菲律宾军舰袭扰中国渔船渔民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11号举行记者会,重申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又指菲方的所谓“执法”行为,侵犯中国主权,也违背两国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
刘为民同时表示,中国有关部门已经派出政府公务船前往黄岩岛海域,目前中方的渔船和渔民都是安全的。
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则在11号召见中国驻马尼拉大使马克卿,两人重申各自政府立场,即菲律宾认同中国对黄岩岛都拥有主权,但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在南海水域的对峙僵局。
而菲总统阿基诺三世则下令军队遵照守则,确保肇事海域不会发生暴力冲突,让事件透过外交层面解决。
4月12日:
菲律宾派遣一艘海岸警卫队搜救船,配合菲最大军舰在中菲冲突区的活动。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官巴玛称,这艘长约56米的海岸警卫队搜救船将为菲海军在该地区“提供支持”。菲外交部发言人劳尔•埃尔南德斯早前曾向媒体表示,菲方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纠纷。另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报道,菲北吕宋岛指挥部中将安东尼•阿尔坎塔拉称,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最终将从菲海军接手此事,并按照海事案件予以处理。
菲律宾海军中将亚历山大-帕马说,该菲律宾军舰为补充燃料和补给已撤离该海域,目前停靠在拉乌尼翁港。
4月13日:
菲律宾无视中方警告再向黄岩岛派海岸警卫队船只,中国最先进的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将常态化巡航护渔。
4月14日:
菲称与菲在黄岩岛对峙的中国渔船已全部离开,菲方舰艇也撤出两艘,结果是回家休养更换更加先进的军舰前来对峙。环球网报道,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14日称,与菲律宾军舰及船只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对峙的8艘中国渔船已于13日离开该区域,1艘“海监”船也随其离开。另外还有一艘中国政府的公务船则仍留在原处。
法新社4月14日报道称,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劳尔·埃尔南德斯14日称,8艘中国渔船
与1艘中国“海监”船于13日离开了黄岩岛。“所有8艘中国渔船均已离开。截止昨天晚上,只剩一艘中国(政府公务)船只留在那里。”劳尔对法新社表示。他还称,这些船只的离开并非菲律宾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结果,两个国家仍在通过外交渠道处理这次对峙事件。
此外,菲北吕宋军区司令安东尼·艾尔坎塔拉中将也于14日上午透露,被派至该区域、监视中国船只的一艘菲律宾海岸警备队船只目前也仍留在黄岩岛区域。
4月15日:
南方日报道 昨日上午,中国渔政44061船南沙维权护渔起航仪式在湛江海事局码头举行。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南海舰队少将副参谋长张文旦,南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总队长朱英荣等参加了此次起航仪式。
根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下达的任务通知书,中国渔政44061船4月15日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执行任务期间,船上渔政执法人员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认真观察海空情况。同时,护渔巡航还将重点制止捕捉海龟、采挖珊瑚等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行为,严厉打击电、炸、毒鱼和无证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渔政人员还将积极配合美济礁生产性网箱养殖试验工作。
湛江频临南海,廉江、徐闻、雷州三市的渔民长年在南沙海域生产。执行此次南沙巡航任务的中国渔政44061船隶属广东省渔政总队湛江支队,是广东省渔政系统最先进的渔政船之一,配备先进的导航、通讯系统和船舶光电跟踪系统。从2003年起,渔政44061船多次代表广东渔政参加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北部湾、西沙、南沙海域维权护渔巡航工作。2010年首赴南沙维权护渔,开创了我省渔政队伍南沙维权护渔巡航先河。其间,查扣外国侵渔渔船4艘次,驱赶外国侵渔渔船38艘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维权护渔先锋”称号,被南海区渔政局授予“南沙卫士”称号。
4月16日:
菲方在黄岩岛海域仍有20余艘船只 中方促立即撤离,中国新闻发言人称中国渔船于4月13日离开黄岩岛海域。然而菲方并未撤离,截至4月15日晚在该海域的菲律宾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16日表示,中方认为黄岩岛海域应保持和平安宁的状态,渔民的生产作业不应受干扰。中菲双方围绕黄岩岛出现过分歧,但是经过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行动的共识。针对当前突发事件,中方在北京和马尼拉与包括菲外长在内的各层级官员进行了多次沟通。双方同意恪守共识,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该发言人表示,考虑到当时事发海域有军舰、公务船和渔船,情况比较复杂,为避免事态扩大,中国渔船于4月13日离开黄岩岛海域。然而菲方并未撤离,截至4月15日晚在该海域的菲律宾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一艘“考古船”进入黄岩岛泻湖内开展所谓“考古打捞作业”。船上载有若干菲海警人员。这不仅侵犯中方权益,而且违反相关国际公约,菲方这些扩大事态的举动,令中方对局势的走向高度担忧。
该发言人指出,中国政府公务船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例行性巡航执法。此次菲方采取侵权行动在先,现仍有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在此情况下,中方公务船须继续保持关注。中方敦促菲方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
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表示,中方本着发展中菲有好关系的善意,仍愿就此事与菲方进一步沟通,力争这一突发事件得到妥善的解决。
4月17日:
菲律宾外长声称:将寻求国际仲裁解决黄岩岛对峙一事,进一步想把事情扩大化,国际
化。而菲律宾不仅没有采取让局势缓和的动作,反而计划升级对抗。菲律宾外交部长德尔•罗萨里奥4月17日宣称,菲政府将寻求通过“国际仲裁”的方式,解决中菲在黄岩岛的对峙一事。
菲律宾此前于2011年7月间也曾就南海争端发出过类似于“将争端提交到国际法庭解决”的言辞。中国外交部官员曾在回应此事时明确指出,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明确和一贯的。中方始终主张根据历史事实和公认的国际法,通过当事国之间的直接谈判解决南海争议。大量实践证明,当事国直接谈判是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有效途径。
4月20日:
中国新闻发言人称:中国渔政310船4月18日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海域,开展常态化的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网络新闻联播记者从南海渔政局方面获悉,该船19日进入中沙群岛海域,20日中午已到达黄岩岛海域。
据了解,中国渔政310船将在该海域进行常态化的巡航执法管理,帮助在该海域生产作业的渔船渔民,对海上渔业生产进行调查了解,并观察该海域的相关情况。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渔政310船将在黄岩岛海域巡航,重点保护在该海域正常生产作业的我国渔船渔民的安全。
另据南海渔政局方面消息,原在黄岩岛海域巡航执法,救助我国渔船渔民的中国渔政303船,已返回广州进行补给。
中国渔政310船总吨位2580吨,长108米,宽14米,续航力6000海里,持航60个昼夜,可驶往国际无限航区,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2海里。船上配备有现代化的设备,可搭载直升飞机。中国渔政310船是我国目前航速最快,总体性能最先进,特种设备配备最齐全的渔政船。2010年11月,中国渔政310船首航随即奔赴我国钓鱼岛海域开展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2012年2月至3月期间,中国渔政310船完成今年度首次南海巡航执法任务。今年以来,中国渔政已组织16个航次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执法管理和守礁工作。
菲律宾主张主权纯属无理
为了强占黄岩岛,菲律宾提出了种种借口。第一个借口就是,“黄岩岛被菲律宾实际控制”。上世纪50年代初,驻菲苏比克湾的美国军队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将黄岩岛开辟成为靶场。1992年美国从菲律宾撤军后,菲对黄岩岛的主权欲望越来越大,说是从美国手里“继承”了黄岩岛。美军曾控制该岛,但不能因此就说黄岩岛就是美国的,黄岩岛根本不是美国的,美国怎么可能将不是自己的东西交给菲律宾继承。美国曾占领黄岩岛并不能改变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的事实。国际法专家认为,菲律宾从美军手中“继承主权”的说法在国际法上站不住脚。
第二个借口是黄岩岛邻近菲律宾。菲律宾总统发言人巴瑞肯2000年2月2日曾说,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因其位于距离吕宋岛125海里处,而距离中国大陆将近1000海里,距离海南岛600海里,因此“中国对于这座岛礁的主权立场,缺乏历史与法律基础”。
国际法专家认为以地理位置接近来声称主权,这是菲律宾惯用的伎俩,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国际法。在国际上,不存在“地理邻近”的国际法规则,“邻近原则”并不能构成一国侵占另一国领土的依据。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国际上类似这种远离本国的大洋区域,或在邻国海岸附近拥有岛屿的事例很多,但这并未因地理位置的接近而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
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离本国较远而离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况比比皆是。澳大利亚的圣诞岛,距离澳大利亚大陆有数百海里,而位于印尼爪哇岛200海里之内,但它并不因邻近而属于印度尼西亚。英国在法国的近岸有所属的岛屿。它们从不因地理位置的接近而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
菲律宾对黄岩岛主张主权的第三个借口是黄岩岛在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之内。菲律宾号称该理由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但早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前,黄岩岛就已经归属中国了。
陆地统治海洋是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是违反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的。
国际法专家认为,事实上,菲律宾所谓的“专属经济区”,是基于其自身对海洋法的单方面解释,简单地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专属经济区的最大宽度为200海里,而黄岩岛东距菲律宾吕宋岛约125海里,于是就在其专属经济区之内。
不仅仅是中国南海专家厦门大学李金明,就连菲律宾本国的学者,也认为菲律宾声称的专属经济区没有法律依据,按照国际法,菲律宾声称的专属经济区无任何法律依据,它必须根据国际海洋法与中国谈判其领土和中国拥有的黄岩岛及其他地区之间的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类似菲律宾所处的半封闭的南中国海海域,周边国家所拥有的岛屿或岩礁多数是位于距离大陆200海里之内,这就存在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之间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问题,需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以公平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单方面宣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任意把其他国家的岛屿或海域声称为“在其专属经济区之内”,更不能以此为借口随便拘捕在岛屿附近海域捕鱼的其他国家的渔民。
铁证一:
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
铁证二:
中国对黄岩岛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利用
铁证三:
中国最早将黄岩岛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铁证四:
一系列国际条约规定,黄岩岛不在菲境内
铁证五:
长期以来菲律宾官方地图从未包括黄岩岛
铁证六:
菲律宾领土要求毫无法律依据
中国政策立场和处置原则
黄岩岛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综合性,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域外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个别国家人为制造争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后,挑衅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国失去理智、因怒而战,进而由此引发中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图造成南海地区局势出现颠覆性突变和持续性动荡,从而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得利的险恶目的。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判断力,低估了中国外交面对复杂事态的战略应变力,低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战略意志力。
中国政府对中菲黄岩岛事件的应对,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既坚定捍卫了国家主权、维
护了国家尊严,又彰显了权衡大局的大国视野,保持了外交应对的收放自如。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立场和处置原则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主权属我不容置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菲律宾在1997年以前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并且还多次表示黄岩岛在菲领土范围之外。
捍卫主权正当合法。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此次事件起因是菲律宾方面侵犯中国主权、袭扰中国渔船渔民,中国渔政船系前往南海执行例行巡航执法,菲方应该切实尊重中国主权。中方敦促菲方应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根据职责和任务,中国军队将密切配合渔政、海监等部门共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外交协商是解决之道。中方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强烈敦促菲方不要再采取使事态升级的行动,回到外交解决的正确轨道上来。菲方不要拉其他国家卷入或要求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将这一问题国际化只能使其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丝毫无助于问题解决。提交国际仲裁毫无依据。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以公约为由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违反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政府的战略克制和有限行动,在外交上保留了继续采取行动的空间,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把握了战略主动权。当前,中国的主动地位没有改变,解决事件的外交空间仍然存在,黄岩岛仍然在中国的管控之下,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支柱。只要我们守住底线,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只要我们刚柔并济,只要我们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就会在南海问题上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第二篇: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2017-01-15 郁志荣 郁志荣1235839
郁志荣1235839 微信号
功能介绍 介绍本人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查阅各媒体刊登的时政文章和信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交流。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国际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它和国际法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国际法起源于欧洲,故欧洲有国际海洋法的摇篮之称。若将1493年教皇亚力山大六世裁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海洋的告示作为国际海洋法的开端,那么国际海洋法的诞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纵观500多年来世界海洋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其时代特征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493~1894年这个阶段经历了海洋垄断领有——海洋自由与领有的争论——领海与公海二元结构的传统海洋法律制度的形成、稳定及其动摇开始的过程。根据教皇1493年的裁定,海洋通航垄断权以大西洋上的子午线为界,以西归西班牙,以东为葡萄牙所有。从此,其他国家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通行。直到16世纪后半叶,荷兰和英国凭借实力袭击西班牙的贸易船只并将其无敌舰队歼灭,这才使世界海洋垄断领有的格局被打破。接踵而来的是以荷兰格劳秀斯为首的海洋自由论和以英国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论战。论战结果,不是整个海洋领有,而是将海洋分成领海和公海并适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过当时没有明确领海的范围,英国为了排挤在其近海作业的荷兰渔船,于1609年提出了对周围海域的领有主张。1702年,拜茵盖斯·福克在《海洋主权论》中提倡以大炮射程为领海范围,得到了广泛支持。1782年,咖利阿尼建议将当时大炮极限射程——3海里作为领海宽度。18世纪末,大炮射程距离与3海里同时表示领海界限在国际社会得到公认。19世纪后半叶,制炮技术的进步和渔业引进先进技术,对领海范围的确定影响很大。当时大炮的射程已远远超过3海里,在186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大炮的射程已达到5海里。这标志着大炮的射程和3海里相提并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19世纪末渔船由帆船变成汽船,底拖捕鱼的方法对沿岸渔业有破坏性影响,3海里已经不能满足保护沿岸渔业的要求。有鉴于此,人们对领海范围3海里的信念开始动摇。第二阶段为1894~1973年这是传统的二元结构海洋法律制度向多元化海洋法律制度的转换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相继独立,重视海洋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关海洋法律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海洋国家的各种提案与日俱增,涉及海洋法律制度的领域日趋广泛。他们不仅限于要求扩大领海宽度,还提出了设立毗连区、具有优先权的渔业水域、大陆架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国际深海海底制度等要求。本阶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组织非常活跃,频繁开会,力争解决海洋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并使海洋法律制度成文化或法典化。但是,由于海洋国家与沿海各国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对立,最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海洋法律制度。尽管如此,本阶段发生的许多事件对日后形成统一的海洋法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1894年国际法学会和1895年国际法协会先后发表了关于领海问题的原则意见,即保护沿岸渔场不被底拖捕鱼作业破坏,两会呼吁领海宽度应该扩大到6海里,另外提出随着大炮射程的增加,战时中立国应有权在6海里至大炮射程距离之间决定中立水域。1896年荷兰政府向各国发函倡议,提议依据国际法学会和国际法协会的决议精神,缔结领海宽度统一为6海里的国际公约。但由于各国担心领海扩大后会限制本国海军、商船或渔船的活动范围,对荷兰的倡议反应消极,结果不了了之。1930年,国际联盟在海牙召开国际法典编篡会议,领海制度被列为适合法典化的课题之一。在筹委会准备的预案“讨论基础”中指出:领海宽度原则上为3海里,仅对历史上一惯主张的国家给予承认3海里以上。同时为防止违反关税、卫生上的规定和防止危害国土安全,沿海国可在距岸12海里内设定毗连区。但由于对沿海国的渔业利益和有关适用战争法以及中立法的领海范围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各国对领海宽度存在利害冲突和意见对立,海牙法典化会议的领海制度成文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海洋法基本稳定,保持着沿岸近海作为领海置于沿海国支配下,其外侧的所有海域均适用于公海自由原则的海洋法律制度。然而战后的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大陆架》和《沿岸渔业养护》两个海洋政策宣言,主张美国对其领海外的海底地下资源和沿岸渔业行使国家权利。这一宣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对海洋的主张不仅仅限于大陆架上的海底资源,还对大陆架上覆水的公海也主张排他性权利。1952年,智利、秘鲁以及厄瓜多尔三国发表了《圣地亚哥宣言》,主张沿海国的领海扩大到200海里。这一主张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在这种形势下,国际法委员会在进行传统的海洋法法典化的同时,开始起草有关大陆架资源开发和渔业资源养护问题的公约。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以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海洋法草案为基础进行审议,通过了《关于领海及毗连区的公约》、《关于渔业及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的公约》、《大陆架公约》以及《公海公约》。领海制度虽然被公约化,但对领海宽度仍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1960年在日内瓦专门召开了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各国在领海宽度的问题上依然持不同意见,为消除这个分歧曾提出过一个折中方案,包括两种设想:一种是沿海国可在12海里以内决定领海的范围,同时不论领海宽度多少,在距岸12海里内可设渔业水域;另一种是领海宽度为6海里,其外侧再设6海里渔业水域。以上两种设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距岸12海里以内的渔业水域,沿岸国有排他性的渔业权;其不同之处是领海范围仅限6海里,还是允许扩大到12海里。一旦领海扩大到12海里,成为领海的国际海峡就有100多处,人们担心会对通航海峡的船舶和飞机带来严重的影响。直到会议结束,坚持的折中方案是领海6海里,其外侧6海里为渔业水域。尽管这个折中方案以一票之差未能通过,但在以后的国家实践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领海范围虽然不变,而将禁渔区扩大到12海里的国家数量剧增。根据《大陆架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管辖权逐渐向公海海底资源扩大。《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范围的定义,采用水深200米或开发极限两个标准。但之后由于海底采矿技术日益进步,超越了地理学上的大陆架边缘,可能开发的海底区域从大陆坡延伸到大陆隆。这样,水深200米作为大陆架范围的定义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于是出现沿海国以开发极限为理由,依靠科技进步无限地把可能开发的海底主张为本国的大陆架。面对这个现实,在1967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尔他的巴尔德大使提出,在现行的大陆架制度外侧的海底设立国际深海海底制度。该提案的要点是:随着技术进步,全世界海底都能开发,超越现在大陆架的深海海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的猎物。假如深海海底被国家瓜分,海底军备竞争加剧,无限的海底资源只为一小撮先进国的利益而开发,这样势必导致强国日益强大,富国越来越富。为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有必要在大陆架外侧海底设立新的国际制度。新设的国际深海海底制度,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公海自由,让具有开发能力的诸国为获取资源而自由竞争,而是将深海海底资源看作“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人类利益而开发以及进行深海海底活动。因此,为确保制度落实应该考虑设置新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大会受理了该提案,从1968年起设置海底和平利用委员会并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在196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尔他代表再度提出决议案,即为确定大陆架界限能否召开国际会议修改《大陆架公约》。这个决议案最终不仅被采纳,还被改成不限大陆架问题,成为对整个海洋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探讨。1973年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审议海洋法方面的所有问题。会上同时通过了《规定深海海底的原则宣言》,承认在大陆架外侧存在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深海海底区域,深海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须建立将其利益公开分配的国际制度。这个阶段的海洋制度又出现了一个新提法,就是防止海洋污染。1967年“托利凯荣”号油船在公海上触礁,溢油严重污染了英、法两国的海岸,给旅游、渔业以及野生生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阻止污染进一步扩大,英国采取紧急措施,出动军用飞机在公海上将该船炸沉。以此次溢油事故为契机,航经沿岸近海的油船排油和海难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危害沿海国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依据传统海洋法的船旗国主张,船舶在公海上发生海洋污染仅限该船船旗国来处理,但是受船舶溢油危害的并不是船旗国而是离事故现场最近的国家。为了缓和上述矛盾,1967年缔结了《关于公海油污染事故处理公约》。该公约认定,沿海国为防止污染事故危害本国的海洋环境和海岸,可以在公海上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此规定不仅限于海难事故,还包括公海航行的外国船只排油。为此,沿岸国在领海外侧设大面积的污染防止区,对航行于该区域的外国船舶行使管辖权。例如,加拿大依据1970年的《北极海域污染防止法》,设立了距岸100海里的北极海域防污区。此间,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社会上占压倒多数的国家群体。这些国家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按先进国家的提案判断自己的利害关系,然后再对提案作若干修改引出有利条件的被动做法。他们已经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大集团,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地提出独立的提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非洲14国“雅乌迪”提案。该提案主张所有国家有权在领海外设立排他性经济区以行使对天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各国均有权制定对该区域水生生物、非水生生物的管理规则以及具有开发乃至防止污染等管理上的专属管辖权,经济区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第三阶段为1973年至今这一阶段召开了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此一轮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诞生并被各国实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根据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召开的。自1973~1982年连续10年先后召开了11期15次会议,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50多个国际组织观察员与会,会议集中了各国的提案和意见,经过反复交涉和磋商,最终于1982年4月30日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完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拟订工作,并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通过。之后,于同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签字开放。按规定该公约在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之日起12个月生效。1993年11月16日,加纳交存第60份批准书,1994年11月16日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由正文17部分320条和附加9个附件126条,共计446条组成,其内容涉及海洋法的各个方面,包括领海和毗连区、国际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封闭海或半封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权和过境自由、国际海底、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争端解决等各项法律制度。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是国际海洋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其成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圆了沿海国几个世纪要求建立统一海洋法律制度的梦,堪称是划时代的文献。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几百年来实行的领海和公海二元结构的传统海洋制度,建立了多元结构的新海洋法律制度,它对20世纪末以及2l世纪的海洋法发展以及新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2017年1月9日
阅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第三篇:立项课题报告
《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实践研
究》研究报告
课 题 负 责 人 车海娜
课 题 组 成 员
结题报告执笔人
荥阳市第四初级
2014年
《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实践研究》
研 究 报 告
该课题在荥阳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由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承担,共有2位教师,300余名学生参加本次研究。课题从2013年底开始研究实施,我们从问卷调查着手,然手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计划,再向荥阳市领导和专家提交立项申请书,于2013年月经荥阳市批准立项为荥阳市教科研研究课题,之后我们采取学月研究目标制,促进研究工作有序推进,现在已按研究计划基本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并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语文学习怎么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教学资源,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之间融化沟通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观发展。而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2.现实背景
我校为公办寄宿制学校,采取的是封闭管理模式。经调查,这种寄宿制学校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在校的时间从早上7:00—下午5:00以及晚上7:00以后都是统一学习时间,这种统一作息时间的管理特点使学生整天都在老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
(2)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参差不齐和杂乱。他们往往沉缅于流行的时尚文化快餐,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所以收效甚微。
(3)在历年的中招考试中名著阅读的比例也越来越重,考察点也越来越细。(4)教师无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整天都在老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专门进行课外阅读。当然,若能得到重视,寄宿制学校统一管理模式也更有利课外阅读的规范组织和指导管理,学生较好的家庭经环境也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基础条件。
3.其他相关研究述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学校、教师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上网查询,了解到他们有的已经进行专题立项,有的正在开展细心的研究,有的已经取得优秀的成果。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些研究者几乎都是教育专家或公办学校教师,他们的研究成果能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很多学习和帮助的地方,但我们作为一个寄宿制学校,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需要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
(二)研究意义
1.探索系统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和活动模式。2.提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3.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4.培养学生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在此课题中,“寄宿制学校”:指学生从周一至周五全部在学校内学习和生活,中途非特殊情况不能离校,这是课题实施的环境和背景。
“中学生”:指义务教育7—9年级的学生,这是课题实施的对象。“课外阅读活动”:一方面指课堂之外的学生阅读,这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指课本之外的学生阅读,这是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内容来源。是课题的研究重心。
“有效开展”:有效指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达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情况和阅读能力形成情况。就教师和学校引导而言,就是要探究一种课外阅读活动规范开展的模式,从而能使学生能从量上和质上完成课标阅读任务,并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具有较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实践研究”:指结合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点明了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是在实践中去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
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课外阅读为重点,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着力研究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有效达成的实施途径和推进方法,从而营造书香校园,培养“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具体如下: 1.研究从哪些方面完善学校、班级和家庭三个层面的课外阅读硬件设施,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物质条件。
2.研究如何利用课前准备时间、自习课时间、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周末月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3.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阅读课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开展。
4.研究如何利用课间古诗文诵读和每年的古诗文诵读节活动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传统性经典性和趣味性难题。
5.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指导研究。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适时推荐有效书目,并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
6.研究怎样组织好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提高教师指导技能。7.探索家校合作方式,共同给力课外阅读引导。
大家都知道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和家庭的因素,作为寄宿制学校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住校生,从星期一返校后到星期五上午离校,学生们都是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但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需要购买书籍,家长也可能愿意买,但买多少书,买什么书,这就需要家长们的支持和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了。其次,学生周末、月假和其它大假回家,更需要家长们提醒和督促孩子看书,这就又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和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了。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学校、班级和家庭三个层面课外阅读硬件设施,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物质条件。
争取学校支持,在学校充分有效利用图书阅览室、阅报栏、读书墙报等;在班级开展学生捐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柜和在黑板报上开设名句推荐栏;引导家长为学生布置孩子书房或书柜。
2.探索形成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课型模式。
一方面开展阅读指导研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阅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探索让教师们掌握有效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形成独特的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课型。以前学生看课外书要么像看电视一样看看画面,要么是随意翻翻,这显然是不够的。但进入中学以后,他们的阅读对象变成了成本的书,这又不能跟语文课堂上拿着每一篇文章都要细嚼慢咽一样去读。我们就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成本的乃至成套的课外读物,甚至还教他们应该如何读报纸新闻。我们要探索出一些易于操作的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课型模式,便于其他教师一学就会,在此基础上去形成个性和特色。
3.探索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形式,有效地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我们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组织各种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平台上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不仅要会读,更要自觉地读,快乐地读,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4.探索形成家校合作方式,共同协作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引导。
大家都知道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和家庭的因素,作为寄宿制学校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住校生,从星期一返校后到星期五上午离校,学生们都是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但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需要购买书籍,家长也可能愿意买,但买多少书,买什么书,这就需要家长们的支持和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了。其次,学生周末、月假和其它大假回家,更需要家长们提醒和督促孩子看书,这就又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和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了。
五、实验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我们上网查询或阅读相关专著,找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了解其他学校和教师开展此方面课题研究的现状、困难和成果。如《新语文课程标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百度文库里《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及多次向朋友学校学习她们学校的课外阅读实验研究。
(二)调查法
我们先后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发出问卷调查300多份,调查本校学生各阶段的阅读习惯、能力,调查各班集开展读书活动情况,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为我们的研究计划和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也不断的调查老师们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及时修订了我们的研究计划,推荐课题研究实实在在地进行。
(三)比较法 将开展实验研究的班级学生和其他未开展实验研究的学生进行对比,同时也将参研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比分析,掌握参研班级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与变化,为后续研究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
(四)经验总结法
经常反思,及时总结研究工作中的得失和感受,记录自己在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再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成经验文章。
(五)个案法研究法
对课外阅读习惯好和独立阅读能力高的个案以及课外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差的个案做广泛深入的考察,收集整理有关个案的阅读活动资料,包括笔记、日记、录音等,推广优秀经验,用榜样激励和影响全体学生。
(六)课例研究法。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例教学研讨,探索出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或教学模式,便于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推广使用。
六、研究的步骤与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实验准备 提出问题
2013年下半学期起,我们开始教学研究工作,当时,学校已经在班级图书角、图书阅览室等硬件方面作出一些设施,也开展了一些相关诵读活动。但我们发现,这些硬件设施还有待补充和完善,已经建成的充分利用不够,开展阅读活动还不够丰富,校园里的阅读氛围还不够浓厚。在随后对学生的学习阅读现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讨后,我们最后确定把“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开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013年下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我们经自愿申请和讨论协调,最后由郭晓冬老师制作调查表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作出问卷调查,详细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老师、家长们的观念认识现状,由我组织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并整理出其中提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明确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找到该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撰写出课题《研究计划》,并调查我校的作息时间和关于阅读方面的一些管理措施,找出寄宿制学校在中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方面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和优势,再上网进行相关问题的查新,各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课题立项申请书》,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最后提交立项申请。
(二)第二阶段:实验探索
1.立项并开题
课题立项申请提交以后,我们按计划积极开展了研究工作。
2.以选定班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三)第三阶段:实验创新及改良
1.按实验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验证、修正方案,形成最佳研究策略。
在撰写开题报告时,我们认真准备。课题开题后,课题组采取学月研究目标制,在每学月初就由课题组负责人拟定学月研究工作计划草案,然后在课题常规研讨会上进行讨论修订,最后制定出每学月的研究工作内容、目标及相关内容。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实践研究,实实在在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对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时间很快进入2014年春期,按原定研究工作计划,我们是要在2014年底就要结题。我们一方面认认真真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开始着手汇总整理资料,准备结题。
(四)第四阶段(实验总结与验收)
我们在2014下半年结束时就开始要求所有参研教师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资料,做好实验的总结。我们讨论并开始着手结题的相关工作。最后确定由我撰写结题报告等资料,郭晓冬负责收集资料,整理出各项成果的印证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增强了语感,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在学校内产生以下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拓展性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据学生问卷调查得知,有30%的学生特别喜欢课外阅读,60%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只有10%的学生不太喜欢阅读,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每天下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学校图书室里总是挤满了借书的同学。据学校图书管理员统计,每学期学生平均借书量达5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一年中共读书近百本。现在学校里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94%。另外,同学们还经常到书店购置书籍。经调查统计,学生平均阅读总量完全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实实在在地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她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认真总结,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一)同学们积极总结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出部分有价值的经验文章。1.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密切结合。
我们认为,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只是一种范本,学生要学好语文是要靠大量的文本实践阅读。因此,我们教语文只是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我们教教材但并不拘泥于教材,我们结合教材课文范本和教材单元编排主题,我为学生们推荐相关经典的文本或书籍,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向主题性、经典型发展。
作业一般都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如早读可以读报刊杂志、读自己的故事书;周末月假的作业是完成几页的读书笔记或办一张主题小报。学生在这些作业方式中自然要去多查阅资料,多进行课外阅读。
2.习作指导与课外阅应用整合。
“学以致用”是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多引用课外阅读中收集的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组织好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指导课。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应当从单一的篇章向成本乃至成套的读物发展,这样阅读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针对这一难题,我们从七年级起就开始探索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的指导模式。通过实践,现在初步形成“迁移推荐—激趣引导—例段赏析—材料要求—自主阅读”的阅读指导课模式和“营造氛围—展示成果—知识抢答—故事推荐—朗读欣赏—启迪交流—写读后感”的阅读汇报课模式。
(五)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学生读书成果汇报展示形式。1.形成了课前三分钟开展读书交流的常规
每节课前都有三分钟的准备时间,我们就利用在这三分钟里,我们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做好上课准备工作,第二件事是练习当周的古诗文诵读,第三件事就是任意抽选一位学生做读书交流。
2.形成了每周班会时间开展讲故事或播报活动的常规。
我校每周星期一返校的下午第三节都是班会课,我们就在班会课前任意抽取两位学生做周末新闻播报,时间是每人三分钟左右。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上台交流的胆量,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们学会看报,懂得新闻时事。
3.专开辟了校园好书推荐墙报。
我们专门在小学部中间的楼道旁开辟出一块黑板做“好书推荐展台”,为学生们介绍好书好文章,让学生们在不经意间了解许多名著名作。
4.完善了校园广播的内容。
每天晚饭后是我们的校园广播的时间,我们与学校大队部联系,从校园广播中开辟出“时事新闻”“美文欣赏”等栏目,每天由播音员介绍一些时事新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些优美文段,在全校营造出一种阅读氛围,增加学生对时事的了解。
5.形成了课间古诗文诵读的常规与模式。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时间,我们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前集中开展英语诵读和诗文诵读活动。其中星期一三五为“疯狂英语”,星期二四为“古诗文诵读”,我们先后诵读了“三字经”“唐诗精选”“弟子规”等中华经典诗文。在这样恢宏的朗诵中,学校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6.形成了每学年一次的“古诗文诵读节”常规。
为了检阅学生们平时的阅读情况,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浓厚学校经典阅读氛围,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古诗文诵读节”。学生们将自己平时阅读的故事、诗歌或以朗诵方式、演讲方式、或改编成话剧歌舞进行表演。从而使学生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改变了学习古诗文的枯燥、呆板等传统方式。
2011级小学生毕业会考成绩:1份
九、课题开展保证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真正进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首先加强教师学习。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使教师们准确把握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也上网学习其他教师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著作,这是教师们能顺利开展此项研究活动的理论保证。
(二)增加了班级、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课外书籍储备,促进其它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物质条件。
学校建立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充实图书容量;建立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渠道;开辟阅读墙报、开辟设立阅报栏、成立校园之声广播台;班级建立图书角,主要以学校配备和学生捐书作为书籍来源;家庭建立孩子独立的书房书柜。
为了给学生留出读书时间,我们加强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作业量。在紧张的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立阅读课,鼓励学生大课间到阅览室看书;我们还从本课题中分解出《落实中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拓展教学策略》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恰当的补充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周末或月假,我们也把阅读作为实践性作业之一,促使学生去多读书。
(四)营造书香校园。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上与我们课题研究紧密配合,充分利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营造读书氛围。
(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举办专题讲座。
我们学校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我们就利用这些平台和时机给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家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家长们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监管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督促学生课外阅读目标的落实。我们引导家长们们在家里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看书,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去熏陶感染学生,尽量避免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被强制性接受。同时,我们分年级制定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推荐目录。这样,就可以让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了。
十、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缺乏具体的指导,许多工作做的不够细致。
(二)对实验教师缺乏跟踪指导,参研教师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过程和研究成果不均衡。
(三)实验研究过程中理性思考不足,及时总结经验不够。
十一、实验小结
一年多的实验表明,《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实践研究》,是一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人才培养的实验。通过实验,弥补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阅读量小,学生阅读面窄的弊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变,加快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应的发展。
第四篇:课题报告
课题报告
姓名:杨乐
班级:自动化0902
课题:对自动控制中的球杆控制系统
和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调研
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我们了解到有关自动控制中常用的一些实验平台和实验方法。通过利用实验平台来解决一些控制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分别对两个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倒立摆控制系统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由于它的复杂性、多变量和高阶次性,人们通常把它视为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和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在控制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如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镇定问题、随动问题以及跟踪问题等。可以通过倒立摆控制系统直观的表现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同时通过对倒立摆系统的控制可以检测控制方法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倒立摆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性、多变量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研究对象。同时,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
倒立摆控制系统从摆杆的数量上可分为一级、两级、三级和四级倒立摆。多级摆的摆杆之间属于自有连接(即无电动机或其他驱动设备)。四级倒立摆由中国的北京师范大学李洪兴教授领导的“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暨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成功地实现的。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四级倒立摆实验的国家。
倒立摆控制系统包含倒立摆本体、电控箱及由运动控制卡和普通PC机组成的控制平台等三大部分。倒立摆控制系统也可以分为直线倒立摆、环形倒立摆、平面倒立摆和复合倒立摆。其中平面倒立摆是在可以做平面运动的运动模块上装有摆杆组件,平面运动模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XY运动平台,另一类是两自由度SCARA机械臂。摆杆组件也有一级、两级、三级和四级很多种。复合倒立摆为一类新型倒立摆,由运动本体和摆杆组件组成,其运动本体可以很方便的调整成三种模式:一是环形倒立摆,还有把本体翻转90度,连杆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组成托摆、顶摆这两种形式的倒立摆。按倒立摆的级数来分:有一级倒立摆、两级倒立摆、三级倒立摆和四级倒立摆。一级倒立摆常用于控制理论的基础实验,多级倒立摆常用于控制算法的研究,倒立摆级数越高,其控制难度越大,目前可以实现的倒立摆控制最高为四级倒立摆。
系统的特性
虽然倒立摆的形式和结构各异,但所有的倒立摆都具有以下特性。
1非线性
倒立摆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实际中可以通过线性化得到系统的近似模型,线性化处理后再进行控制。也可以利用非线性控制理论对其进行控制。倒立摆的非线性控制正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2、不确定性
主要是模型误差以及机械传动间隙,各种阻力等,实际控制中一般通过减少各种误差来降低不确定性,如通过施加预紧力减少皮带或齿轮的传动误差,利用滚珠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等不确定因素。
3、耦合性
倒立摆的各级摆杆之间,以及和运动模块之间都有很强的耦合关系,在倒立摆的控制中一般都在平衡点附近进行耦合计算,忽略一些次要的耦合量。
4、开环不稳定性 倒立摆的平衡状态只有两个,即在垂直向上的状态和垂直向下的状态。其中垂直向上为绝对不稳定的平衡点,垂直向下为稳定的平衡点。
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控制器的设计,因为倒立摆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系统,为使其保持稳定并且可以承受一定的干扰,需要给系统设计控制器,目前典型的控制器设计理论有:PID控制、根轨迹以及频率响应法、状态空间法、最优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神经网络控制、拟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方法、自适应控制,以及这些控制理论的相互结合组成更加强大的控制算法。
人们对倒立摆的控制问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使摆杆尽快的达到一个平衡位置。并且使之没有大的振荡和过大的角度和速度。当摆杆到达期望的位置后,系统能克服随机扰动而保持稳定的位置。
系统的工作原理
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输入为小车位移(即位置)和摆杆的倾斜角度(期望值)。计算机在每一个采样周期中采集来自传感器的小车与摆杆的实际位置信号,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后,通过控制算法得到控制量,再经数模转换驱动直流电机实现倒立摆的实时控制。直流电机通过皮带带动小车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摆杆的一端安装在小车上,能以此点为轴心使摆杆能在垂直的平面上自由地摆动。作用力u平行于铁轨的方向作用于小车,使杆绕小车上的轴在竖直平面内旋转,小车沿着水平铁轨运动。当没有作用力时,摆杆处于垂直的稳定的平衡位置(竖直向下)。为了使杆子摆动或者达到竖直向上的稳定,需要给小车一个控制力,使其在轨道上被往前或朝后拉动。
球杆系统
球杆系统是为自动控制、机械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基础控制课程而设计的教学实验设备,该系统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和现代的设计方法。因为球杆系统具有开环不稳定的这一特性,不稳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成为大多数控制系统需要克服的难点,有必要在实验室中研究。因为大多数不稳定控制系统都是不安全的,这成了研究控制系统的一大障碍,而球杆系统就是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实验工具,它简单、安全并且具备了一个不稳定系统所具有的动态特性。可满足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工程等课程的实验要求,也可以作为电机学、电机与拖动、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实验设备。
系统的结构
球杆系统整个装置由球杆执行系统、控制器和直流电源等部分组成。该系统对控制系统设计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模型。由于系统的结构简单,因此比较容易观察模型的控制过程。
球杆执行系统由一根v型轨道和一个不锈钢球组成。V型槽轨道一侧为不锈钢杆,另一侧为直线位移电阻器。当球在轨道上滚动时,通过测量不锈钢杆上输出电压可测得球在轨道上的位置。V型槽轨道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则由直流电机经过两级齿轮减速,再通过固定在大齿轮上的连杆带动进行上下往复运动。V型槽轨道与水平线夹角可通过测量大齿轮转动角度和简单的几何计算获得。这样通过设计控制器来控制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系统的工作原理
此系统为一个单输入(电机转角Ɵ)、单输出(小球位置x)系统,输入量 Ɵ利用伺服电机自带角度编码器来测量,输出量x由轨道上电位器的电压信号来获得。
系统包括计算机、IPM100智能伺服驱动器、球杆本体和光电码盘、线性传感器几大部分,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光电码器将杠杆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角速度信号反馈给伺服驱动器和运动控制卡,小球的位移、速度信号由直线位移传感器反馈回控制卡。计算机从
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当鼠标或键盘输入小球的控制位置时,由计算机确定控制决策(Ɵ应向哪个方向转动、转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带动杠杆臂运动,使小球的位置得到控制。
球杆系统最重要的两部分是电气部分和机械部分。
电气部分:a小球滚动时位移的测量,直线位移传感器线性轨道传感器接+5V电压,轨道两边测得的电压作为IPM控制卡AD输入口的信号。当小球在轨道上滚动时,通过不锈钢上输出的电压信号的测量可得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b伺服电机输出角度的测量,采用IPM100控制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时角度编码用于测量Ɵ。
机械部分:整个机构运行如下,电机转动带动与杠杆相连的齿轮转动,此时连接点与水平方向会有一角度Ɵ(角度Ɵ应该被限定在±80°以内),轨道会绕左侧与固定座铰链处转动,轨道与水平方向的角度ɸ。此处角度编码器用于测量角度Ɵ。
运用于球杆系统常用的控制理论有以下几种。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简单易懂的通用控制器,用于控制简单的过程。在对球杆系统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后,得到系统的非线性物理模型。线性化后得到球杆系统的状态方程。根据状态方程设计PID控制器,以满足球杆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指标。PID控制也可以不用得到系统的状态方程,直接借助实验的方法设计PID控制器。
2根轨迹及其频率响应法,根轨迹法是利用开环零点、极点在S平面的分布,通过图解的方法求的闭环极点的位置。根轨迹法可以比较快的获得近似的结果。在球杆系统中,通过建模分析得到球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做出其根轨迹图,可以得到其闭环传递函数在位于S平面虚轴的极点,说明系统的临界稳定。可以采用增加零极点方法校正系统,把临界稳定的系统转化为稳定的系统。
3状态空间法,极点配置法通过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将多变量系统的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从而使系统满足工程师提出的瞬态和稳态性能指标。模糊控制,经典的模糊控制器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将专家知识或操作人员经验形成的语言规则直接转化为自动控制决策(通常是专家模糊规则查询表),其设计不依靠对象的精确模型,而是利用其语言知识模型进行设计和修正控制算法。在许多情况下,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既具有模糊控制的灵活、适应性强、快速性好的优点,又具有PID控制精度高的特点。
第五篇:农村课题中期报告
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中期阶段报告书
(2016.9—2017.6)
一、问题的提出: 1.实践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鹿厂中心校拥有70年历史的老学校,现有教师20名,但来自不同地方、学历层次不同的代课教师就有12名。针对现状,我们一直尝试着以有效的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教师专业素质还需不断提升。我们呼唤形成适应我校新形势,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2013年12月,上海吴金瑜校长的报告给我们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课例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研究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使教学研究不至于变成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那就应该带领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它让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课例研究的主体,能尝到研究的辛苦,又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研究教师感到亲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
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带给学生的是更好的教育,带给教育的是本质回归的暖春。
2.理论意义(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教学是通过教育者设置一定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经过新旧知识的反复、双向的互动作用,获得一定的意义,使旧经验体系得到一定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帮助者。
(2)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迹性的。他们特别注重过程意识,认为个体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搞单纯的理论学习获得,而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一切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比完美的结果要有意义的多。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仅要注意结果,更要注意过程,追寻“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的教研理想。
目前随着教师资源整合,农村群众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如何使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如何使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放心,如何
使我们使我们学校持久具有影响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一直认为: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是我们教师专业素质快速成长、学校快速成长成为优质学校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例: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之所以强调“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要展示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
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
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基于课例研究的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借助于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研究所形成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上网搜索,关于“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只有郑小青的《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研究》中得出的: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四种模式“同课多轮→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但关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却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大连市一一八中学王雪洁在《开展课例研究,探索课例校本教研模式》中提到从“备课组、教研室、学校的展示课活动,骨干的示范课活动,青年教师的‘我看我自己’会诊活动,外出看课活动,理论引领活动”五个方面来开展“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活动,探索课例校本教研模式。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王秋月在《“专题式课例研究”教研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确定研究主题→观摩教学→参与式研讨→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后再运用→再分析评价”这种循环螺旋式上升式的“专题式的课例研究”教研模式。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陆超群在《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及建议》中讲到“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同构、跟踪式听课”等多种课例研究形式。苍南县灵溪一中黄海在《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践与制度建设》中提
出的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的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顾泠沅领衔的课例研究在多次研究形成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中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已形成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张庆勉也在《课例研究与编写》中提到课例研究有:“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多课一题、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多种模式„„
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本课题组通过对以上经验的搜集、学习和反思,综观以上单位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现阶段的研究还可以加入新的元素,应该不断向纵深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一条适合与本校数学学科实际的基于课例研究的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2.探索并形成以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典型研究案例。3.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内容
1.形成以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典型研究案例。
2.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
展的影响。
3.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的影响与作用。
4.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5.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
2016年10月《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本学年我们课题实验小组继续研究《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学习交流及在数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年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个学年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课题组活动做法及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前期做好了专门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课题组长带头并要求和督促组员每月必须至少写一次学习笔记和感想。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伊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课题组教师长期坚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实现知识共享。课题组成员借助邮箱,大家能把发现的好的文章及时进行互发,供大家学习,在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时,还将所看到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在科研思想上就比较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积极争取机会让教师们得到外出学习机会或是锻炼展示的机会,促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提高。听课的老师回校后都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召开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和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具体学习了以下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初探》、《“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探索课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课例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开展课例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以案例
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基于教学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有效策略 》、《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及建议 》、《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以课例为载体 推进学校数学教研组建设》、《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例谈——我们如何做课例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组长及时拟定了本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明确了本学期实验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各组员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以便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本课题组这一学年的常规工作有:
1、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例会。
2、每人每学期上一节教研课,交一篇案例或论文或心得体会。
3、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管的任务,各施其职,使课题组能自觉、健康、稳步地运转与成长。
4、争取学习机会,组织和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开展课题实验的方法和经验。
5、写出案例分析和反思
6、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7、收集资料,整理个人资料袋。
(三)研究活动进展
此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围绕“同课多轮(自我成长)、同课异构
(异中求优)、同课同构(优中求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细节研究。主要活动进展如下: 1、2016年9月组建课题组,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制定课题实施计划。2、2016年10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申请立项。3、2016年11月,撰写开题报告,开始制定呀、实施研究方案。4、2016年12月,学校数学高年级教研组以《百分数的意义》为内容进行“同课同构”和“同课多轮”研讨活动。学校低段数学教研组以《送温暖》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5、2017年1月,课题组召开例会,进行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课例的学习。6、2017年2月,课题组召开例会,学习资料,对新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安排。7、2017年3月学校数学教研组以《分数除法二》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用字母表示数 》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8、2017年4月,数学教研组以《什么是周长》为内容进行同课多轮(自我成长)“同课同构”教研活动。9、2017年5月,课题组召开例会,对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初见成效,课题组的老师们都相当乐意将自己的成果对同事们进行展示,同时接受同事们的建议或意见,以求更加完善。
我们利用课题组活动的机会将各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展示和交流、互价,在比较与观摩中,彼此都觉得很受启发。很多课题组成员还结合数学大组学习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研讨课,既为大家提供了教研的平台,又为自己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
课题组负责人近期获奖情况
李伟同志主持区级课题《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研究》获区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获教科研先进工作者;闫兴普同志主持的区级教研课题《农村学校包班教学及对策的研究》已批准立项;郭保红、李丹教师优质课均获区级二等奖。
总之,在课题组老师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下,一年来老师们的研课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进步。“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研究”是校本研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为老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提升的舞台。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新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收获感悟,锤炼教艺,通过一节节课的磨砺达到对教学的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轻松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