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6:3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

第一篇: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

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

移民热潮已经席卷了全球。一些有移民意向的朋友也不能盲目跟风,决定移民之前还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与生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葡萄牙的文化与生活,帮大家充分的了解葡萄牙。文化

葡萄牙乃天主教国家,84.5%的人信奉天主教。葡萄牙由于位地中海,十五世纪又强盛一时,不论在文字、艺术和建筑皆有着浓重的拉丁味道,并受天主教文化极深。举例,葡萄牙人的姓名一般都相当长,包含了四至六个词汇,并主要是参考拉丁语拼凑而成。一些葡萄牙人常见的名字,如Nuno、Ricardo、Santos、Luis、Xavier等都是属于拉丁词汇。而葡萄牙境内天主教教堂相当多,绝大多数都有浓厚的罗马天主教味道。

葡萄牙有各类博物馆近300座,图书馆1960多所,各类电影院、剧院347多所,画廊或展览馆306多所。葡萄牙使用葡萄牙语,是全世界葡萄牙语国家的母国。2010年5月17日,葡萄牙正式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宗教

葡萄牙乃天主教国家,84.5%的人信奉天主教。葡萄牙由于位地中海,十五世纪又强盛一时,不论在文字、艺术和建筑皆有着浓重的拉丁味道,并受天主教文化极深。举例,葡萄牙人的姓名一般都相当长,包含了四至六个词汇,并主要是参考拉丁语拼凑而成。一些葡萄牙人常见的名字,如Nuno、Ricardo、Santos、Luis、Xavier等都是属于拉丁词汇。而葡萄牙境内天主教教堂相当多,绝大多数都有浓厚的罗马天主教味道。

饮食

葡萄牙另一项最出名的文化乃饮食,各种米饭、马铃薯、面包、肉类、海鲜和鱼类组成其主要食谱。葡萄牙人因钟情鳕鱼而闻名,据说有365种(即一年中每一天都可以不同)烹饪鳕鱼的方法。葡萄牙的葡萄酒自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出口。罗马人将他们的酒神巴克科斯与葡萄牙联系起来。如今这个国家仍享誉于众多葡萄酒爱好者,它的葡萄酒曾荣获多次国际大奖。

教育

实行12年义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小学4年,中学预备班2年,初中3年)和中等教育(3年,相当于我国高中)。高等教育为大学4-5年。2005年义务教育预算为47.91亿欧元,高教预算为17.34亿欧元。25-64岁之间的人 口中仅有20.6%受过中等教育。2007年文盲率为5.1%,是全欧文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主要高等院校有里斯本大学、科英布拉大学、波尔图大学、里斯本理工大学、米尼奥大学、阿威罗大学、埃武拉大学和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其中科英布拉大学在世界上颇具影响,葡萄牙有各类博物馆289座,图书馆1960所,各类电影院、剧院347所,画廊或展览馆306所。

媒体

全国性报刊23家,地方性报纸216种,各种期刊1334种。主要报刊有:《新闻日报》,半官方;《快报》,私营周报;《公众报》,私营日报;《晨邮报》,私营日报;《新闻报》,国家参与资本。

卢萨社是1987年由葡萄牙通讯社和葡萄牙新闻社合并而成的国家通讯社。

主要有葡萄牙广播电台、复兴电台(宗教背景)、商业电台等。电视台三家:葡萄牙国家电视台、SIC电视台(私营)和独立电视台。

体育

葡萄牙人仅是第四次打入世界杯赛,葡萄牙足球也浸着浓郁的拉丁风情,多年以来,葡萄牙一直都被称作是欧洲的巴西。[7]四次参加世界杯,最好成绩1966年季军,2006年第四名。足球巨星 菲戈、C罗都是葡萄牙球星。

在这个爱不会因为性别而受阻挠,尊严也不会因为信仰不同而受到践踏,偶尔的世界杯又会让你洋溢激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平和与宁静。

第二篇: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韩俊蓉

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让学生懂得自尊、自信、合作、诚信等品质,让学生学会自律,学会负责,学会适应社会,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活动。

1、开展礼仪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接受的是“保姆式教育”,生活中任性自私,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礼让。面对这一现状,我校便以开展礼仪教育为切入口,转变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开展礼仪教育,教师是最好的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可以感化学生,转化学生。每天早晨值周老师和值日学生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换来的是学生灿烂的笑脸。老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体教师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生的后排;集会、集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学生的行为在老师的感染下得到了矫正,坐不住的孩子少了,讲话、互相干扰的现象少了。同时,每周的夕会、班队活动课,各班的班主任也会不失时机地结合本班的具体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及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每学期的开学,由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内容都是由大队辅导员精心准备,各中队组织演讲,如“3月5日”以学习雷锋为主题,“3月12日”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每一次升旗学生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国旗下讲话成了学校德育教育一块坚实的阵地。

3、每年的“清明节”或“六一”期间,组织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辅导员以“舞动的红领巾”、“红领巾与春风同行”等为主题给全体少先队员上队课,组织队员学习少先队组织的有关知识,通过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入队仪式上,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戴上红领巾时,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自豪。六年级的黄倩在代表老队员讲话时说:“当我为你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不由地想到了六年前的我,那时我和你们一样高兴,从那以后红领巾便时时激励我不断进步。今天,你们也幸福地成了一名小队员,我把红领巾的重托交给你们了,愿你们不忘今天的宣誓,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学生的一席话便是德育教育见实效的最好体现。

4、每周的班队活动,各班自主设计不同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如《美丽的童心》《夸夸我们的班集体》《校园童谣伴我长》《我爱爸爸、妈妈》《家乡美》《学礼仪 知礼仪》《平安与我行》等,在活动中,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舞蹈、器乐、童谣、三句半等节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护自救意识。

5、开展“五自争章”,评审“雏鹰少年”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知道应该如何关爱父母,尊敬长辈,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枚小小的“礼仪章”“自学章”“自理章”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这是在一次评章活动中引出的小故事:

六年级的小威家在农村,父亲因精神失常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因无法忍受家庭的多灾多难,也狠心地丢下小威不知去了何方。小威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他除了上学还要承担家里的农活及家务,他的故事感化了不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娇儿,这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主动向小威伸出了友谊之手,同时也改掉了自己一味依靠父母的坏习惯,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增强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举办青春期健康知识讲座,把性教育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平稳进入青春期。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低年级的学生敢自豪地说:“以前,妈妈老说我是她从野外捡回来的,她是骗我的。今天我知道了,我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高年级的学生也敢大方地和老师交流“胚胎”是怎么形成的,敢和老师谈论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洁身自爱,珍爱生命”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了毒品对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了解了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7、以情育人,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运用情感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悟真情,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小元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元随爸爸生活,爸爸要为爷俩儿的生计奔波,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小元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不少的坏习惯,班主任田老师多次和孩子沟通均不见效果。

一个周三的中午,小元被叫到了田老师的办公室,小元一下子呆了,因为他日思夜想的妈妈就坐在老师的办公桌前。小元从妈妈那儿知道,田老师为替他找到妈妈花了不少的心血,小元被老师的真情感化了,从那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类似这种的案例很多,在帮助“三困生”的活动中,老师用真情和关爱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中得到了教育,受到了感染。真正走进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感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建德育教育的平台。

1、充分利用基地开展德育活动。学校荣誉室是校内德育基地,校本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荣誉室对学生进行“我骄傲,我是光荣的校园人”的教育。组织学生到县博物馆参观、慰问军属、到农村去等活动,了解长阳的历史文化,聆听军属家庭的感人故事,体验贫困儿童的学习生活,这些鲜活的爱心教材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2、组织系列大型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少先大队提出“保护校园环境”“告别网吧”的倡议,教师带头在倡议书中签名,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小佳是多年玩游戏的高手,开学初,老师发现小佳的精神特别不好,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调查进网吧的人员中发现有小佳,老师找他谈话,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在师生的恳谈会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老师,对你说句实话,当你开始为进网吧的事找我时,我真的特别反感。当你分析了我的学习状况,并要我克制自己不玩电脑,这段时间我听了你的话,结果连续几次考试,我都是90多分,我才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对我严格要求是对的,我真诚地谢谢你!”

每年的“六一”学校组织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特长与才艺平台,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乐趣。“十一”师生同台歌唱祖国,倾诉对祖国的热爱。开展“感动中国”“长征精神代代传”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演讲竞赛,有十名学生在活动中获奖。组织观看《暖春》《冼星海》《赛虎》《女子别动队》等优秀电影,同时在各班召开“你一言,我一语”的评影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心无价”的教育。聘请司法部门、卫生院、林业站的领导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依法维权”“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森林防火”的法制、安全、卫生教育,讲座中引用的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敲响了学生心灵的警钟。

3、利用校园资源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学校展示形象的平台。少先大队主办的橱窗、各班的展版、学校广播室,这些小小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一副副充满童真的书画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信,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雏鹰广播室里播出的时事新闻、好人好事、优秀习作、学习方法访谈、读书谈民族振兴等话题为同学们灌输了精神食粮。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书法、绘画、摄影、征文、演讲等竞赛活动,有大批的学生获奖,一张张奖证上写满了孩子们成功的喜悦。文艺节目也多次在市、县、镇获奖,独特的创编、优美的舞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三、开通校长信箱,开办家长学校,增强德育教育的合力。

1、师生平等沟通是最好的教育。校长信箱的开通,收到许多学生的心声。“老师,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只走到倒数第二排,你就没有把最后一排的学生放在眼中吗?”“老师,你上课能不能关掉手机?”……当看到学生的留言时,学校及时组织了一次师生恳谈会,在气氛活跃的交流中,老师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里看到了成功与失败,孩子在老师坦诚的眼睛里读到了赞同与认可,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沟通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2、开办家长学校,创设德育工作的大氛围。不断完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训质量,争取社会办学的力量,我校举办了“走进新课程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与孩子同成长,家长与学校共发展。坚持家访、校访制度,加强家校间的沟通。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利用家长这块平台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为了充分肯定对学校作出贡献的家长,每年我校都会表彰一批合格父母。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家长多为学校着想的积极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合力。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敏捷的人,只有思想积极,才能为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否则他的才能只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教育的路程是漫长的,教育工作是艰辛的,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育人的认识,增强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力求工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让德育工作更具人文性,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篇:充满人文光辉的教学督导工作

导语:

本文从教学管理者角度出发,选取教学督导工作的几个场景,扩展开来,着重突出督导工作对于教学管理的极大促进,突出督导工作是具有人性化的服务工作。作者通过与教学督导的工作接触及了解,层层深入的理解了教学督导制度的真正意义。教学督导制度的存在是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础,督导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定运行增添了活力。总结得出,十年来不断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富有人性关怀,是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的,符合我校“内涵驱动,质量为本;智源驱动,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是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

充满人文光辉的教学督导工作

―――我校十年教学督导工作回顾与展望

教务处

数字课程资源中心 张健

董士军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些退休老教师,他(她)们头发花白但精力充沛,他(她)们年过花甲却步履矫健,他(她)们是满载各种荣誉光荣退休的资深教授,而如今为了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更加忙碌。他(她)们有一个令人敬畏而又亲切的称呼――教学督导。

初识教学督导张永玲老师是通过我校09年三校区远程网络教学试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之前对于教学督导的理解,仅限于上课教师所描述的样子:每当教学区多媒体设备故障,上课老师会在电话里不安的催促道:“请尽快来检修一下多媒体设备,有教学督察听课”。可见教学督察一职的威慑力。而我作为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通过与教学督导张永玲老师的几次工作接触,近距离体会到她对于这份职责的专注与执着。更感受到我校教学督导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突出的人文关怀。

场景一:2009年6月25日

周四

炎热

我作为数字课程资源中心工作人员,会同《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讲教师窦明武老师在浮山校区与张永玲督导一起召开一个碰头会,探讨本学期在三校区开设的远程网络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授课情况,分析解决这种跨校区的远程授课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张老师首先对于远程网络教学这种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她认同远程教学这种模式在解决“我校某些学科师资资源不足,选课学生多”这个矛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同时也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技术问题提出诸多深刻看法。同时张老师根据她本学期对远程网络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随堂听课、学生访谈、教师谈话等调研活动做简单总结,并对于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生助教管理、师生交流与答疑等问题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谈话在炎热的环境中持续了2个多小时,张老师好似唠家常一般,用她特有的和蔼、慈祥的声音将她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的质量调查研究、评估、监督结果做了初步阐述,明确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督与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授课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授课质量。同时,张老师也明确指出:对于单个课程的质量体系监督与指导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碰头会就能解决,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共同协作,同步推动。同时,作为学校原教学管理部门的老领导,张老师还从教学管理角度对于推广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出诸多启发式建议,引导主讲老师及教学管理及辅助部门共同做好教学工作。

场景二:2009年9月17日

周四

崂山校区教学楼四楼正开展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排队等待的个别学生说话声音较大,影响到临近教室的授课。张老师正在附近听课,找到我部门,责成相关管理人员立刻制止学生喧哗。同时她还对教学楼停水,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存在的问题询问具体负责部门,1 提出改善建议,力争减少对教学及公共生活造成的影响。虽然有些问题不属于我部门直接负责,但张老师还是提出引导性建议,希望能现场解决。于是我及时反馈并协调相关部门将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得到张老师的认可。通过这几次与张永玲老师的接触,我对于“教学督导”这一角色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

十年磨一剑,始耀宝剑锋 2000年前后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推广并实行的“教学督查员”制度,我校于2005年根据自身发展思路及工作重心做了调整,学校在实行“教学督查制”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组织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对于督导人员的称谓的变化,充分体现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作为学校课程评估理工科组的横向专家,张老师每年要对我校十几门课程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每学期要听课40课时以上,填写听课记录卡30余张。有的课程要重复听课2-3次才正式填写“听课评价表”对某一门课程作出科学合理评价。她经常说:“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在听课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师生交流与互动、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张老师都给出积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选用等问题积极地与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与反馈;对于突出的授课理念、独特的教学思维、优秀的教学课件、舒适的教学环境及时地通过督导渠道反馈给教师所在院系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予以推广。其实张永玲老师的辛勤工作正是十年来我校四届教学督导几十位老教授的工作缩影。通过与张永玲老师的几次接触,感受到与张老师有同样“历史使命”的多位督导对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热爱,感受到他们对于年轻教师及青年管理人员的关爱与提携之情,领略到他们对于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切关注和对高校办学、教书育人的真知灼见。5786节次,涉及4000门课程的听课量充分展现出这个可敬可爱的团体对于我校教学的突出贡献。为了使督导群体的反馈信息渠道畅通,学校十分重视,有关部门定期召开教学督导会议,获取信息、交流看法、听取建议。督导会上,学校分管领导逐一听取教学督导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推广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每年的课程评估,教学督导还要开展专题评估、调研等工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站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辅助的角度看待教学督导工作,我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记》中有“相观而善之谓摩”的记载,可见教学督导的实践由来已久。十年来我校相关部门及教学督导团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思路,逐步地将重心从“评价”、“检查”转移到“诊断”、“指导”上来。张永玲老师的这种教学督导模式恰恰是我校现代督学思维的展现:由传统的自上而下“权威性”指导转为有针对性、民主性探讨;改变了授课老师原来被监督的“尴尬处境”,转变为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指导与引导的客体;及时发布教学质量管理危机的预警信息,积极调动教学管理及辅助部门联动,科学合理、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教学质量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多个环节紧密融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了由传统的“监督教学”向“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转变。学校党委书记于志刚指出:教学督导工作,从外在形式上看,都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但从本质上讲,教学评估与督导工作直接指向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注重对教师的培养过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年的积累,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覆盖面广、体系完善、独树一帜的教学评估与督导新体系。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始耀宝剑锋。

双轨运行 探索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

在近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创建“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的探索》一文中指出:我校完善了以“评、查、导”为主导,“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具有海大特色的,按照“严格管理+人性化服务”的思路构建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十年来我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 2 质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不断总结的成果。督导工作做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整个教学管理流程具有着检查、指导、预警的功能。有关专家指出:教学督导是我们日常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教学督导。我校的教学督导制度是一种严格而又不失人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正如文中所强调的思路:“严格管理+人性化服务”。教学督导这个团体随时随地为教学质量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他们将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可能对教学秩序、科研活动、师资培养等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影响的情况及时有效的通过其特有的渠道进行反馈并预警。在收集信息并反馈过程中,也处处显示出对人的关怀:协调处理好督导与教师的关系,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在评比过程中采取回避制与匿名制相结合;民意测验时,做到“五不”,即不定调,不暗示,不引导,不要求署名,不直接收表。

总之,教学质量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严格管理”与“人性化服务”做为系统整体运行的双轨,一条紧抓管理,一条强化服务,高速运行的教学质量列车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在管理与服务之间,教学督导队伍做为专家信息员所做出的努力正是紧密衔接这两根质量轨道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其他三条信息反馈渠道:干部信息员渠道、学生信息员渠道、毕业生信息员渠道也在发挥巨大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我校教学的平稳运行。突出人文关怀,灵活阐释督导角色

教学督导对于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之前我所了解的教学态度与方法、教学研究与管理、教师与学生,甚至师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秩序的影响也在督导范围之内,充分体现出教学督导对于师生的关怀。通过与张老师的沟通,能明显感受到她在履行督导一职的时候,不仅仅将“督”教学作为其职责的全部,共重要的是她对于学生群体的关注。在张老师撰写的课程督导报告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于学生学习、出勤率、上课状态、课堂纪律的表述与反思。甚至对于学生逃课、旷课的行为用了深刻的“寒心”一词,由此我们能读出督导工作中所突出表现的人文关怀。老教授们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的督导方式是我校 “全面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他们尤其注重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过程中,时刻关注人的因素。学校有关领导也多次撰文指出:教学评估也好,教学督导也好,都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督导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同时,作为教学督导,如何演绎好这个充满情感色彩,富于人性化的角色呢?曾任教学评估专家常设委员会主任,并多次组织、参加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李凤歧教授在回顾督导工作时指出:作为督导,总要督导别人,则要力求客观、公正、科学的“督”,更需倾注一片真情,突出一个“导”字,导出真情,导出实效。这番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教学督导形象,也确实让我们感受有这样经验丰富、忠于职守、饱含热情的老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全方位的监督、指导与引导,我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稳步提高。

十年的实践证明,不断完善的更具人性化的“教学督导制度”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符合“特色立校”理念,符合我校“内涵驱动,质量为本;智源驱动,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展望下一个十年,相信在新一届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将圆满完成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将中国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第四篇: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有感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摄影图片进行情感教育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朱 军

2006年12月3日,一只可爱的流浪小猫被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个学生残忍地摔死在100多位同学的面前。这个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发人深思。北大学生杀猫、复旦学生“虐猫”和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不纯粹是法律意识淡薄,更体现的是人的同情心的泯灭,悲悯情怀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情感教育的薄弱和人文关怀的缺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和人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如果说以前的生物教育脱离了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那么当今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这些内容体现了对人文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视。如《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其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哪些途径能使学生在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新的《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切入点进行了初步思考与探索,发现了在摄影作品中有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性的“闪光点”可以采用,同时这些 “闪光点”也可以为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一个支点。一幅摄影作品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作品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叙述,它不仅能形象、直观、生动、简明地概括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其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素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亮点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将大有益处。

一、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建立生态道德观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的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目前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而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因此生态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构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生态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是进行人文教育、情感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而从人类产生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生物圈不仅缺少认识和关心,而且许多行为还严重破坏、污染生物圈,使之面临崩溃。在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涉及这部分内容的章节,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生物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把法国摄影大师Yann Arthus-Bertrand(雅安-阿瑟斯-伯特兰)的一组《鸟瞰地球》的摄影作品展示给学生,有耕作得像个圆形的指纹的农田、有躺在白色棉花上休息的黑人,有毛里塔尼亚首都附近沙漠上看上去像几只黑色的蚂蚁的骆驼商队、有大片从肯尼亚国家公园上空飞过的生机昂然的火烈鸟、有北马尔代夫看上去像蓝色的眼睛的一个湖泊、还有波利尼西亚的心型的海滩红树林„„这些作品会使学生跟随摄影师的镜头,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俯瞰地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思考作者拍摄的真正意图,让学生了解摄影师把我们带到空中的目的是想展示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建设和破坏,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再例如:“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内容涉及到了大量污染和环保的问题,笔者把搜集到的从卫星上拍摄的中国地球沙漠化的组图、赢得了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金奖Daniel Beltra所拍摄的《昔日雨林 今日沙丘》、获第48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一等奖华盛顿邮报的美国摄影师Jahi Chikwendiu的参赛作品《乍得沙尘暴》、2005年首届华赛银奖中国摄影家鲁海涛的摄影作品《上海迷雾》、2005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银奖的作品《珠江大潮 殃及池鱼》和美国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水》等多幅获奖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首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通过拍摄背景、拍摄手法及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强烈的环境危机感、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又例如在新教材中有介绍日本水俣病的内容,笔者根据这个内容找到了美国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智子入浴》这幅被收集到《100幅世界经典照片》册中的照片,照片展示了当摄影师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亲为残疾的女儿洗澡时,眼里噙满了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时的心情,摄影师史密斯在重重压力下,“九死不悔,永不妥协”到水俣村历经三年半的采访,终于完成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这本画册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学生无不被图片中慈祥母亲脸上写满怜爱看着因水银中毒而全身残疾的女儿那种浓浓的人文主义的情怀所动容,他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同时为摄影师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所感染。这些摄影作品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绝对是课本不能给予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了人类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更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近一步关注全球性的发展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地球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正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环境和生态伦理道德。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借助欣赏摄影作品进行科学美育教育

生物界五彩斑斓,物种繁多,形态各异,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生物学教育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一)欣赏摄影作品,体验生物的外在美

一张好的摄影图片,只要你看一眼就觉得赏心悦目,激动不已。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所表达的形式如色彩、姿态、构图、用光使你对它产生美的共鸣和感受。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以“我的花花世界”为题,精选《藤的旋律》、《二月兰》、《孕育》、《待放的玉兰》等摄影作品,用各种生物特有的造型和颜色展示其形态美和色彩美。例如,喇叭花和龙草兰的姿态美、叶子的对称美、卷曲藤的一种旋律美、荷花和大花蕙兰的色彩美,还有二月兰的朴实美等等,并利用这些摄影作品提出问题:为什么花的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造型?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然后以这些图片为素材,对造型、色彩与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说明,树立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并从摄影的角度点评作品在取材、构图、用光上的优与劣,使学生在感受“花花世界”的同时提升了欣赏摄影作品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欣赏摄影作品,领会其精神内涵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例如,《共享》这幅摄影作品是两只蚂蚁在一支小花上共同分享花蜜的镜头,淡绿色的背景、橘黄色的小花和两只黑色清晰的蚂蚁,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童话世界,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现出“和谐之美”。再例如《生机》这幅作品,很好的利用了早晨光线,把葫芦藓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体现了生物的生命美。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给学生展示如枯枝般《狡猾的尺蠖》、如嫩叶般的《角钩粉蝶》、螳螂蝗虫之战——《杀手的眼神》、螳螂蜜蜂之战《生死攸关》等作品,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由于我国有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得到国人认同,以致于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笔者选择了一些表现植物凋零枯萎的摄影作品,展示植物的凋零之美。用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如出生一样美丽,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为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感悟能力、思考深度不尽相同,产生的共鸣层次就会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化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总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他们有的可能感叹平凡的花草原来如此的美丽,感受的是一种美;有的可能感叹生命如此辉煌却又如此短暂,领悟到的是一种尊重;有的可能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那样顽强的生存着,激发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激发兴趣,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

1.利用摄影作品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求新求异。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处理教学活动,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生物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显现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挑选趣味性强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笔者选择了一组名字叫《生命的礼赞》——蟌(俗称豆娘)产卵的摄影作品,这是一组非常有趣的图片,它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豆娘整个交配的过程。淡黄色的朦胧背景衬以蓝绿相间的豆娘,整个画面色彩柔和、唯美,最有趣的是两组正在交配的豆娘造型独特而且在画面中正好左右对称,好似镜面中的倒影,这样的情景别说拍到,就是看到都很难,当展示出这组作品时,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对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作者是在哪里拍到的?是怎么拍到的?为什么它们会以这种方式交配?一系列的问题一股脑的冒了出来。

2.利用摄影作品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发现细节,创造奇迹。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观察。荷兰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从中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达尔文在五年的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摄影同样需要观察,观察是摄影的前提。一个观察力强的摄影师能从一般的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现题材,发现画面。一个观察力弱的人,照出来的照片永远只停留在纪念照、到此一游的层面上。有时候我们会自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发现小草都绿了?知了都叫了?叶子都黄了?燕子南飞了?菊花都开了?国外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两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人乘火车旅行两千公里所看到的东西要多。所以,观察方法的学习是观察的第一步,同样也是摄影的前提。笔者发现一些生态摄影作品的作者在拍摄的同时记载了大量的拍摄经历和步骤,而这些经历和步骤正好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指导的一个良好的素材,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观察的方法和创作的过程。例如在讲到“鸟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将一张翠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谁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是怎么被作者捕捉到镜头中的?看到学生一脸的疑惑,于是我开始解释,在摄影界,有一句行话叫“打鸟”,“打鸟”可不是真的用气枪打,而是用镜头。在摄影界专门有一批这样的“打鸟”人,他们扛着长焦镜头,静静的守侯在一片鸟经常出没的地方。这张《翠鸟》就是其中一个“打鸟”人拍摄的,学生被这一组图片吸引,并不是因为它拍摄的多么有艺术水准,而是被拍摄它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于是笔者开始讲述翠鸟拍摄的经过: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作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和长焦距镜头一头钻进了准备好的掩体里――一个用茅草搭成的低矮的棚子。布置好了伪装网,等待着那个蓝色“精灵”的到来„„

摄影师之所以拍摄翠鸟是因为他看到了翠鸟捕鱼的全过程,并被它高超的捕鱼技巧惊呆了,脑海中对翠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当即下定决心: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可爱的“精灵”。讲到这里,笔者立刻说:完成一幅摄影作品要经历几个过程,首先是动机。你要明确你为什么要拍?拍什么?明确了动机,我们才能有目的的观察。接着继续介绍摄影师是如何事先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繁殖的过程及特征。然后通过观察在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拍摄地点,搭建了拍摄掩体,改造了设备;还有摄影师又是如何用耐心和毅力终于等到了雄鸟为讨雌鸟欢心送礼物给雌鸟的那最佳时刻的到来,及到来时那激动的心情。此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都跟随着摄影师一同进入到了那种令人激动不已的情境当中。最后,笔者引用了摄影师的一段话作为故事的结尾:“亲近野生动物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对某些摄影者为拍摄到白鹭漫天飞舞的场面而不惜用鞭炮来惊吓的方法极为不齿。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他首先必须是个环保主义者。我们一直在说,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尺。当某一天我们只能通过长长的望远镜头看到野生动物充满仇视和警惕的目光时,当我们只能将动物豢养成百依百顺的宠物,或是变成盘中美食甚至是精美的皮革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文明”在失衡的生态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因开发旅游,拍摄翠鸟的那片湿地已不复存在。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在一个月前,孤独的翠鸟守着最后仅剩的一小片水塘,不远处则是隆隆的机器声„„冬天到了,真希望它能顺利找到新的栖息地„„人类世界的“文明”居然容不下一只小鸟!!更希望大家都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把知识和人文情感教育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兴趣的需求、知识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让学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的壮美,体会人生的快乐,从而树立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的关怀”在今天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充分选择利用好图片(摄影)教学并深入挖掘每章教材的人文情感教育因素,势必会引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势必会对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建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07-04 人教网

第五篇:也谈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

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

四川省蓬安县兴旺镇中心小学校 黄文平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ƒ、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④、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⑤、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王”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形象识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2、游戏识字。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活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玩耍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 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叫朋友“名字”。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找出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通过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书识字特别用心。‚、记朋友的“相貌”。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于是就想方设法识记生字字形。老师可以把这些“朋友”(字)藏在其他“地方”(词、句),让学生去找出来,画一画像(书写正确)。ƒ 为朋友“做事”。就是让学生和,生字在这“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我与生字交朋友”游戏活动,把识字教学变成了学生与生字交朋友,既富有情趣性、又融识字。情感教育,人文熏陶、思维发展、语言表达于一体,一举多得,既省时、省力,又有成效。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儿歌识字,字谜识字,情境识字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常用到这就不必细说。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 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就经常引导,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一提到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委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 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面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书包里的书本......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就当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久天长,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反熟悉与识字认字 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媒体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动画片、儿童故事片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向家长。如此一来,通过眼看、耳听、口问,不知不觉中,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当今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的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店名叫什么,柜台上的商名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也许记不了,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当然认识的也就多了。

4、利用电脑功能识字。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脑也越来越多,既可熟记字音,又可巩固字形,还会积累字词。学生通过电脑打字,无形之中会通过比较熟悉,牢记许多字词。

5、利用字典识字。字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也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最权威的工具书。虽然课标明确规定“查字典不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俚是我依然要求每个学必须自备一部字典,而且强调课前准备必须将字典和语文书,课堂笔记本整齐地置于桌面上。课前我有个习惯:仔细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到位。在课堂上,课后作业等经常创造 机会,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动手翻字典,从中有更多机会认识较多的字。

总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教学职就博采众长,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不应囿于一种方法。让识字 教学充满人文性,学生的利益是唯一的追求,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多认字,是最好的选择。

[1] [2] 下一页

下载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葡萄牙 充满体育精神的人文国度[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2011春

    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 ·代举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

    赏识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合集5篇)

    赏识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赏识激励,注重合作,大胆尝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养成教育的培养为指导,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有效评价 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有效评价 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张绍坤[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

    泉庄初中多措并举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

    泉庄初中多措并举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 闫方 为了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充满爱心激励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泉庄初中近日举行了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