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庄初中多措并举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
泉庄初中多措并举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
闫方
为了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校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充满爱心激励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泉庄初中近日举行了一系列活动。
一、评选表彰“校园之星”。经过本人申请,班主任推荐,学校政教处审核,评选出了泉庄初中“孝敬父母之星”、“尊敬师长之星”、“勤俭节约之星”、“自强不息之星”、“工作负责之星”、“热爱集体之星”等十一项三十名校园之星。并在开学典礼上进行了全校性隆重表扬。一些平时成绩不太优异的学生受到表彰,得到鼓励,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体现了学校评价学生体系的多元化。
二、设立品学兼优学生奖学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由临沂胜旺手套厂和双赢木业公司共赞助4000元,已全部用于开学典礼发放给品学兼优学生。
三、设立留守学生爱心帮扶教师。泉庄初中共有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学生200余人,由于他们父母不在家,缺少亲情和管教,极易出现纪律松散、学习自觉性差,喜欢拉帮结派搞小团伙、打架斗殴或早恋等,为激励他们安心学习,学校设立了留守学生爱心帮扶教师,定时找其谈心,及时了解生活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
系列活动从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学科教学两大方面为营造人文化爱心校园提供了载体,相信泉庄初中的学生们会在这个大家园中茁壮地成长。(泉庄初中)
第二篇:泉阳司法所多措并举深入推进
泉阳司法所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两项”活动的开展
为了深入推进泉阳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巩固提升年和“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有序发展,泉阳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五项措施开展“两项 ”活动:
一是强化法制保障,有力推进政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断更新方法和创新载体。在积极主动融入到乡各项工作的同时,为发展中涉及的土地复垦、拆除违章建房、新农村建设等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是健全调解组织,切实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指导本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做到“六统一”,积极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化解本乡各类矛盾纠纷,为全乡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推进安置帮教与社区矫正工作。依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对安置帮教对象和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走访活动,掌握其思想动态、人员动向和家庭近况,进行有针对的妥善安置和帮教。
四是规范法律援助,提升法律服务质量。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司法所,畅通法律援助渠道,简化工作程序,切实为维护困难群众和各类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五是积极参与综治维稳、信访工作,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本镇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开展“大排查、大调解”活动,积极参与综治维稳,主动配合信访接待,共同攻坚化解,不断推进行政调解、司法调争、人民调解有机结合,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新华路司法所认真落实好“两项活动”要求
泉阳司法所人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两项活动。泉阳司法所认真组织学习司法行政有关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干警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为具体要求,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公证事业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干警表示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对工作踏实认真,爱岗敬业;学习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学习他们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执法公正、公平;学习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真心,用实意为垦区群众办实事;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畏困难,勇于向前的工作作风。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维护社区稳定,提高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效力,努力工作。
第三篇:多措并举着力营造年轻干部成长良好环境
多措并举着力营造年轻干部成长良好环境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换届工作的陆续展开,很多地方在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方面都出台了新规定、新举措,大大改善了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增添了干部队伍活力。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公众对于选人用人公平性的各种猜测和质疑,29岁厅官、29岁县长、25岁镇长等等。
年轻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条条战线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为年轻干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非杜绝猜测、湮没质疑,更不是剥夺公民的监督权、话语权,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完善任用机制,增强选人用人公信力,从而减少公众对年轻干部非理性的甚至攻击性的猜疑,并进而形成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力量,为年轻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为年轻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舆论,代表着公众特别是主流媒体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尤其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传播时代,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更无法脱离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当前,由于一些地方在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上尚存在一定误区,尤其是在程序上还存在着不公开、不透明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公众对于年轻干部的误解和不信任,并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形成了一定的外部压力,降低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才不断地促使组织人事部门以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形式选拔任用干部。要确保年轻干部成长具备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首先要保证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杜绝干部选拔的“家族化”、“世袭制”,破除干部选拔的“潜规则”,让年轻干部从“根”上站得直、立得正,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减少负面社会舆论诞生的土壤。其次,用人单位及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选拔任用前,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个人简历、工作实绩、获得荣誉等情况的公开力度,揭开选拔任用干部的神秘面纱,从而减少公众的猜疑心理,为年轻干部的走马上任铺好路,定好调。最后,当公众出现质疑声音时,相关部门要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客观、公正、负责任的回应,避免和群众“躲猫猫”的敷衍塞责心理。
二是为年轻干部提供历练平台,增长其才干。年轻干部资历浅,经验少,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年轻干部也通常拥有高知识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因此,正确使用和培养年轻干部,不能求全责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看潜质。对那些思想信念坚定、党性素质良好,德才兼备具有培养价值的年轻干部,决不能用放大镜看年轻人的缺陷,要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娇嫩,不拘一格地大胆放手培养使用。同时,还应做到对年轻干部宽容而不纵容。在保持宽容之心的同时,加强干部管理,做到宽严相济方能育出栋梁之才。年轻干部在公众面前和工作方面的软肋,往往在于缺乏锻炼,缺少复杂经历的磨砺。这就需要组织部门为年轻人创造成长的条件,要将其放在广阔的基层大环境中去磨砺,经受多岗位锻炼,以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等形式,放到基层的大环境中去,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开阔视野、经受磨砺、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三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有赖于机制的促动。完善良好的制度机制才能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畅通“绿色通道”。目前,社会公众对年轻干部的质疑大多在于提拔过程不够透明。因此,要想让年轻干部硬气,让质疑的干部群众服气,则需用更加规范化的选拔方式,公正、公平、公开的使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同时,注重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入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全方位考评手段,真正把年轻干部的选拔和考核标准、程序交给群众,从而使年轻干部真正为公众所接受。
四是干部群众对年轻干部应多一份包容。社会在发展,需求人才;经济在增长,要依赖人才。对待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和信任的眼光来看待,要拥有爱才之心、容才之心,以信任的眼光的看待年轻干部提拔使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能抱着“论资排辈”观念不放,对待年轻干部,我们要多一份包容,少一些非议,多一份的理解和支持,以一颗平常心,包容心去对待他们。相信这些年轻干部会用更多的时间和智慧去面对不同的声音,用更加务实的态度和优异的成绩去回应各方的质疑。
第四篇:多措并举营造机关浓厚学习氛围
多措并举营造机关浓厚学习氛围
房贤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注重从领导带、制度推、实践学、考核引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
领导带,就是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榜样的力量号召、带动大家一起学,共同进步。领导干部接触事物多,比一般同志更了解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对学习的内容、方向、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引导机关干部进行思考性学习,强化学习指导,亲自抓培训教方法,推荐阅读书目,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制度推,就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完善推进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保证学习的经常性、连续性和持久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筛选学习内容,重点抓好规定内容和公共课目的学习。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学时、安排学习培训活动、创造学习条件和健全学习纪律,正确处理好工学关系。坚持运用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学习制度,发挥个人专长,努力掌握相关领域前沿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共享认知成果。实践学,就是深入把握实践出真知的认知规律,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实践,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极总结反思,抓住发展规律,促进认识升华。注重梳理工作思路,规范工作流程,全面熟悉把握业务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明确学习努力方向。加强岗位练兵,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深化对业务知识的认知。提供学习考察和深入一线的机会,把取经得来的国内外同行先进的经验做法与实地考察摸准的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主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本领。
考核引,就是着力在激励上求实效,通过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考核,引导机关干部自觉学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认真检查学时完成情况,确保学习时间达标。鼓励撰写学习体会和专业理论文章,开展创新成果评选,鼓励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主动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创新的实践。加强日常考核,定期组织理论知识考试和业务素质测评,通过考核、比较,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第五篇:重视人文关怀 整合教育资源 多措并举提高阳光工程培训质量
常德市中职学校社会培训经验交流会材料
重视人文关怀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李建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校是县内唯一一所公办性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学校的发展、培训工作的需要,2008年才单独组建“成人教育培训处”,三年来,由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先后挂牌成为我县的“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心”。政府的信赖,监管部门的督导与检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立足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掌握我县的农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直接受益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加强培训资源的利用,多措并举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以“学”促“用”,学用结合。近三年来,我校培训农产品加工、模型工、酒店服务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农机配件装配工、机电维修工、纺织技术(挡车工)、纺织机械设备保全工、组合机床加工工、网络管理员、办公设备维修工、室内装饰设计员、电子仪器设备装配工、医用商品购销员、花圃园艺工、草坪建植工、汽车维修工以及上岸定居渔民劳动技能培训
等,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000多人,就业安臵率达到95%,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湖南卫视台等媒体对我们的培训工作也进行过宣传报道。
首先,谈谈我们培训工作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不是经验,旨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宣传发动是基础:我们在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处的正确领导下,组成调查、宣传、发动小组与乡镇劳动服务保障站密切联系,从县“人力资源库”里了解到:全县70多万总人口中,16周岁至50周岁的劳动力就有42万多人,每年劳务输出在境外务工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强,年龄在35周岁至50周岁的劳动力约20万人,这一批劳动力在本土从事季节性农作物生产,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他们都不愿意闲在家里,但也深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只能靠苦力获得微薄的收入,通过了解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后,求知的欲望日益高涨,我们的宣传小组一边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一边张贴“培训招生简章”,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统计,了解他们的培训愿望,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长期利用电视媒体播放宣传片和滚动字幕广告,仅2008年至2010年,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发放宣传资料近80000份,建立了约40000万名具有培训愿望的学员信息库。并根据他们的培训愿望,因地、因人制定我们的培训计划。
组织授课是关键:短期培训与全日制教学,在组织与管理上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短期培训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既要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员掌握操作技能,在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既要让学员处理好家庭内繁杂的事务,又要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既要不增加学员的经费负担,又要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在短时间内提高培训质量,得到企业、公司、厂家的录用。因此,我们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按学员的兴趣和爱好,根据乡镇企业用人需求,订单式确定培训专业,分类编班,就地培训、就地就业。租用场地、将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大篷车式的开班培训,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开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让学员在一天内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学员随到随学,利用厂家的设备优势,聘请企业骨干土专家为实训指导老师,让学员进行有偿实习实践。这样,学员在企业实习期间有岗位、有待遇。为了满足培训需要,我们在专职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了近60名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我们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授课,注重思想培训,让他们开动脑筋,转变观念,选择自己最佳的发展路子,了解进城务工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城市生活的基本方法;二是注重基本技能培训。我们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年龄段、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授课,分层次、分专业举办短期培训班;以实习基地为课堂,以专家讲解、身边典型示范为载体,组织开展专业性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身边典型深入乡村,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新技术、新模式 的推广;利用乡村广播、学校网站等媒介,传授现代实用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几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乡土培训教材,进行订单式培训,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企业用人无忧”的乡土人才效应。
就业安臵是归宿:2008年起,建立了培训学员数据库,对培训学员的家庭住址、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培训专业、就业单位、就业状态、联系电话都有详细地记载。为学员找岗位,为境内外企业找员工。汉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享有盛誉的水产之乡,以沅水流域“汉美蔬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瓜果种植,以“特种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水产养殖、珍珠加工,以龙阳镇为中心的工业制造、电子产品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超市、酒店服务、建筑公司,以蒋家嘴为代表的县级工业重镇,以太子庙工业开发区为中心的几十家外资企业,以丰家铺为代表的竹木合成加工、竹篾编制厂,几千亩的生态园,这样小到几十百来号员工,大到两千多员工的几千家大、中、小型企业,为培训学员造就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既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现了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的三赢。
下面,从局部谈谈我们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情感式培训,为上岸定居渔民铺设创业的星光大道
我县的渔民人口较多,共有1600多户,5400多人,具体分布在沅水流域的12个乡镇,2009年2月,县委政府启动了对渔民的援助行动,我们所担任的工作就是为上岸定居渔民“送技能”,通过20多天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这些渔民确实处于社会层面的最底层,他们以船为家,一家几口都生活在船上,原始的捕捞工具,风雨飘摇的小船,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收入微薄,文化层次普遍低下,据统计: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80%。有的还是文盲,几乎无一大学生,以坡头镇群英渔民为例,有的房子还是60年代的老木房,东倒西歪,地面常年潮湿,没有一条硬化路进出,当我们了解他们的培训愿望时,个个都表现出求知的渴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组织培训呢?
我们结合上岸定居渔民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在确立培训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将教学设备搬到渔民村,在田间、地头或池塘边办培训班,专职教师在雨天或夜间为渔民整体授课,白天个别指导,但渔民识字不多,看不懂《网箱养鱼》《淡水养鱼及鱼病防治》等教材,我们就购买相配套的教学光碟,并保证学员人手一份,清晰的养殖场面、通俗易懂的解说语言,通过电视、DVD播放出来,生动、具体、直观,学员很容易接受,为了方便渔民朋友,我们采用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见缝插针式地把培训课送到田间地头、池塘边。为了让渔民朋友进一步了解各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病防治,让他们收到技能培训的实效,我们与当地 5
政府联系,开辟了50多亩水面,办起了上岸渔民养殖实训基地,派一名专职实践指导老师长期进行指导。
三个多月的培训,学员收到的实效,学员边学习,边在政府划拨的土地上开挖鱼塘,有的租用鱼塘,有的在大型的养殖场当技术员,有的还成了自主创业的典型人物。如群英村渔民周运宏,运用所学的养殖技术,租用了50多亩水面,投放了20多万尾鱼苗,2009年就获得了10多万元。今年,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对年底收入非常乐观。他与一道参加过培训的渔民朋友普遍认为,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的转产创业铺设了一条星光大道。
订单式培训,为县经济支柱产业输送技能型“织女” 都知道,棉、麻是汉寿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在高峰时期曾经达到过100多万亩,位列全省前矛,并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称。因此,棉麻产业也成为了我县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并打造出了广源麻业、鑫源纺织、银阳纺织等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全县有30多家棉、麻深加工厂,仅企业员工需求量现状接近三万人。
然而,受“男不进矿,女不入纺”的影响,企业几度陷入了“零招工”的境地,针对这一点,我们采用订单式培训,让企业深层次参与培训工作,与企业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和《培训教学协议》,即企业为我们提供教学和学员实习操作场所,学员在实习期间享受正式员工的计件工资待遇,企业技术骨干被我们聘用
为实习操作指导老师,这样,有的学员在实习期间每月就有高达2800元的待遇,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进一步改善了纺织工的工作环境,通过学员的广泛宣传,对我们以后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培训600多名挡车工和300多名纺织机械维修保全工的过程中,我们:一是自编了简单明了的教材《苎麻加工操作要点》《整染技术流程》《纺织机械原理及常见故障排除》等,为学员打下牢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校企双方都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合理利用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使培训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三是在短时间内让学员学有所成并获得了丰厚的劳动报酬,打开了企业招工的新局面。四是为企业锻炼出了一批企业中坚骨干队伍。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分了忧、解了难,服务了我县的经济发展。
开展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机具手架起致富“金桥”
近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国家财政对购买农机补贴大幅度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空前高涨,目前,全县拥有旋耕机300多台,小型拖拉机3500多台。插秧机300多台,联合收割机1700多台。小型耕种机20000多台,大中小型柴油机30000多台,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全县近五万名农机具手中,我们抽样调查了解到,一般都基本上掌握了农机的使用,但对农机的构造原理、故障排除方法、维护和保养方面的知识相当浅薄,因此,大大缩短了农机的使用
寿命,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尽管生产厂家派有“三包员”跟踪服务,但在农忙季节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的培训就成了提高农机具手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但怎样开展这类技术的培训,又怎样才能让农机具手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呢?摆在我们面前有三大难题:
一是教学设备,要添臵齐全这些培训项目的设备和工具及耗材,至少需150万元,保管和利用受到局限。
二是师资力量短缺,因为,从新型农机具的诞生到科研成果的推广,在大专院校都很少开设这方面的专业课程。也就很少有这样的专业老师
三是新型农机方面的配套教材难以购买。
为了解决这三个难题,我们制定了整体培训方案和详细实施步骤,在“产”“供”“需”三个字上面做文章,那就是生产厂家的产品要得到全面的推广、得到客户的认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有一个推介产品的平台,那就是这些产品的经营公司的“供”。经营公司要获得较大的销售利润,就必须要有广大的客户了解和购买自己的商品,我们就在“需”字上面做工作,进一步摸清农民的意愿,让他们不要盲目的购买农机具,要在了解结构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后有选择性的购买,这样,就形成了以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师资量,以本县境内较大的农机经营公司为学员提供实践学习、操作为平台,我们为
主组织与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我们与株洲“碧浪”、岳阳汨罗“龙舟”、江苏“沃得”、山东“福田”、衡阳拖拉机厂、益阳“滨湖”、“正兴”等农机制造厂(公司)联系,与县内的庆源农机汽贸经营公司、洪福农机经营公司联系,认真做好联系和协调工作,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在各乡镇建立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点,聘用厂家“三包员”为实践指导老师,采用讲解“使用手册”,观看教学光碟,设臵故障再排除故障的教学方法,让学员直观、易懂,同时,精选学员,以点带面培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农机具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员集中培训,让他们把培训所得知识带回去传授给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机具手。三家联手,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我们的培训,以周文庙乡马怀钰为代表的优秀学员,在农机制造厂(公司)的“三包员”都无法处理的故障面前,他们总能迎刃而解。几年来,经过培训的1600多名农机手,有30%以上的成了当地的维修能手,或被厂家聘用为“三包员”,办起了乡村维修店;农忙季节时,或跑远途或在近处为其他农机具手排忧解难,成为了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我县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有了境内外各企业、公司的大力支持,有了我们培训处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比起兄弟单位来,我们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将不断学习总结地方及外省先
进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创新思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