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2012年6月17日在荒漠化防治国际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在荒漠化防治国际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
(2012年6月17日)
尊敬的各位大使先生、联合国驻华机构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们举办荒漠化防治国际高级研修班,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林业局,向出席开班式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各国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年6月,中国与非洲国家举办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荒漠化防治纳入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去年,我们在这里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荒漠化防治高级研修班,重点对非洲国家的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技术进行研修,受到非洲朋友们的广泛欢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还专门发来贺信。今年,我们再次举办研修班,是为了进一步与非洲国家共享经验与做法,为促进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做出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3%,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困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建设防风固沙林 1
带。1978年开始实施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20世纪末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近年来,仅中央政府每年用于荒漠化防治的资金就达数十亿美元。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69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0.68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2.3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植物种类逐步增加,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有效改善,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随着沙区生态承载力的提高,农牧业生产条件开始好转,经济林果、中药材、灌草饲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沙区产业结构调整。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一是坚持尊重自然。认真落实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放牧、禁止滥樵采的措施,实行封禁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荒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二是坚持工程治理。在适宜治理的区域,先后启动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三是坚持社会参与。按照“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严格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投入者得其利、治理者受其益。四是坚持科学防治。坚持分类指导、因害设防,乔灌草相结合,总结推
广了100多项实用技术。五是坚持政府扶持。国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些地方建立了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六是坚持典型带动。国家树立了一大批防沙治沙典型,对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殷玉珍等治沙先进人物进行了表彰奖励,以榜样的力量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女士们,先生们!
荒漠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生态难题,中国政府愿与非洲各国携手一道,共同努力,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将召开第五次部长级会议,确定新的中非合作行动计划。我们希望中非双方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丰富荒漠化防治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二是继续加强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开展不同层次的研修培训。三是积极探索建设中非荒漠化防治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四是优先在荒漠化监测评估、灾害预警等方面,开展合作,培训人员。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培训班,继续推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实施,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造福全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研修班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二篇:赵树丛在全国推进林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快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
——在全国推进林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 树 丛
(2014年7月29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强大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这方面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达50多次,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一是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观念。总书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深刻论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的观念。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四是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观念。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明确指出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是林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总书记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把林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了林业部门前所未有的新使命。
六是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观念。总书记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这是对深化林业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把林业治理体系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总布局。
七是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的观念。总书记关于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林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发展道路和工作重点。
八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观念。总书记就绿水青山、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和维护水安全、生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并明确要求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充分体现了对森林生态功能的高度重视。
九是科学造林绿化的观念。总书记强调,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这是林业建设和国土绿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各级林业部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大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是林业多重属性中的本质属性,民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关注的根本问题;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林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中心任务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着力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不同时期注重发挥林业的不同功能,是适应民生需求的不断提高。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部门的重大职责,两者高度一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不能把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看成是口号,而要把它变成贯穿始终的发展理念,变成忠实践行的自觉行动。7月2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在考察我国库布其沙漠和治沙成果时表示,中国提出的“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可持续治沙战略十分科学前瞻,对全世界很有借鉴意义,它会带给世界更多的和平。这表明,国际社会对生态、民生都十分关注。
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意义十分深远,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国林业干部职工头脑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特别是今年4月4日他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更是每一个务林人应当永远牢记的职责和使命。国家林业局已将其作为机关干部职工的座右铭镌刻在机关大楼大厅。各级林业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积极践行,不断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二、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制度,创新和完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体系
林业治理体系主要体现为林业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林业制度逐步建立,林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相比,林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有些方面还制约了林业发展。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力争到2020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
(一)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国土空间内的生态资源明确产权主体,确保生态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做到权有其主、主有其利、利有其责。一是健全国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重点国有林区的生态资源归中央政府所有,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由中央政府负责对林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所有生态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逐步实行管用分开,理顺体制机制。二是健全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立由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委托省级政府行使所有权并承担主体责任、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体制。三是健全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和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承包经营的集体林,赋予农民对承包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可对经营权实行依法有偿流转。
(二)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监管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起所有权人和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生态资源用途管制职责的制度。一是健全生态资源法律制度。加快制修订森林法、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权利,规范管理者权力,细化落实用途管制范围,为加强生态资源监管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健全生态资源考核制度。编制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对各级政府资源消耗、生态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责任考核。对盲目决策、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健全生态资源社会监督制度。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举报和处置机制,真正把生态资源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提高生态资源监管成效。
(三)建立健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按制度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一是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制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把红线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出台严格的管制办法,确保守住生态红线。二是健全林地保护制度。实行规划管理、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林地征占用行为,完善公益林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公益林、有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三是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逐步把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到全国,严格保护天然林,充分发挥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四是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开发,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五是建立沙区植被封禁保育制度。划定封禁保护区域,严格管控开发建设活动,禁止破坏沙区植被,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六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依法管理、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完善我国自然保护体系,实现最大保护与有限利用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状况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举措。一是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制度。制定森林、湿地、荒漠自然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要求破坏者给予经济赔偿或者恢复生态。大幅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湿地的成本,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破坏不起的机制。二是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制度。优化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法律化、制度化,确保长期实施。三是建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制度。对于生态损害严重的区域,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对于生态现状较好的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四是完善生态修复社会参与制度。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和部门绿化机制,发展生态志愿者队伍,坚持谁造谁有、给谁补贴,充分调动全社会保护、修复生态的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生态监测评价制度。生态监测评价是保护成效评估、目标责任考核和实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是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定期清查与监测相衔接、国家监测与地方调查相协调、抽样调查与区划调查相结合,覆盖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全国连续清查调查制度。二是建立核算体系。对森林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存量及变量进行科学核算,推动建立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的综合核算体系。三是建立发布制度。建立生态安全等级评价制度和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公布监测评价结果。四是建立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对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安全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生态风险评估,获得生态许可后方可批复立项和开工建设。
(六)建立健全森林经营制度。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发达国家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普遍做法。一是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制度。建立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明确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战略布局、经营方向、政策措施等。二是建立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各类森林经营主体都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并将其作为造林、抚育、采伐、更新的主要依据。林业部门要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办法。三是建立林木良种制度。国家支持培育和使用林木良种,重点工程造林和享受国家补贴的造林项目要确保使用林木良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行为。四是建立森林抚育制度。完善森林抚育技术规程、规范、标准,以及营造林质量监管等技术管理制度。
(七)建立健全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改革试点,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制度,逐步扩大放开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试点。严格控制国有林、公益林、天然林采伐,放宽对集体林中商品林特别是毛竹、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的采伐限制。二是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划定国家储备林,培育大径级林木,纳入中央财政物资储备支持体系,实行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加强木材市场调控。三是建立生态资源市场定价制度。推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完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修复成本的生态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引导人们对生态资源的消费行为,促进生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四是建立森林及林产品认证制度。推行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推动建立木材生产、经营、加工来源合法性认证机制。完善主要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实行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统一标识制度和认证制度,建立林产品负面清单。积极培育认证产品市场,适时推行森林认证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五是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制度。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机构,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培育发展林业信托机构和林权交易市场,推动森林资源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债券、基金和股票。六是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加强森林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审核、交易管理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是对生态保护者创造的生态价值或者丧失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一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建立与工资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生态区位、资源状况实行分级分类补偿,逐步将所有森林纳入补偿范围。二是建立公益林政府赎买制度。对大江大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的集体公益林,由政府出资赎买、租赁或者用国有林进行置换,交由国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三是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对承担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给予财政补贴,对因保护湿地而造成损失的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四是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和发展森林、湿地资源。
(九)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扶持制度。将林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林业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为改善生态和民生提供基本保障。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资源监测、绿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税收扶持制度。落实好林业所得税免除政策,扩大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范围。结合改革育林基金制度,研究建立森林生态税。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制度。联合金融机构制定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赋予国有林和公益林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地方政府建立集体林权交易市场、林权收储中心和担保中心,减免评估手续和费用,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标准,建立再保险机制和森林巨灾风险基金,逐步由保物化成本转为保价值,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力。
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又需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林业部门都要锐意改革、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对已经建立但不适应的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及时完善;对存在缺失急需建立的制度,各地要先行先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凡是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都要争取上升为法律法规,将其固定下来长期发挥作用。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林业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管用,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三、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能力,确保林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林业治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力,与林业治理体系相辅相成。面对日益繁重的林业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多样的社会主体利益诉求,我们不仅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还要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确保把林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林业的效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一)全面加强组织保障能力建设。稳定完善、保障有力的林业组织管理体系,既是林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治理能力的坚实基础。一要健全各级林业行政机构。优化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要求。要强化林业议事协调机构功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基层林业站所公益性职能,切实提升政策执行力。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提升全程服务水平。三要发挥事业单位功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林业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四要完善林业社会组织。鼓励发展专业性林业社会组织,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五要完善基层林业治理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林业微观组织,鼓励林业合作组织进行工商登记,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允许财政资金直接投向林业合作组织。
(二)全面加强依法治林能力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一要完善法律体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强林业立法修法工作,完善以森林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二要建设法治机关。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高各级林业部门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能力。三要提升执法水平。加快建立林业综合执法平台,加强执法监督,解决多头执法和乱执法、不执法的问题。完善执法程序,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开。四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是林业强盛之基,是林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一要广泛建立林业科技联盟。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组建林业科技联盟,开展科研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二要大力培育林业科技创新主体。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三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选择一批科研成果和成熟管用的实用技术,集中财力扩大推广覆盖面,使科技成果在大范围形成生产力。
(四)全面加强灾害防控能力建设。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林业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努力提高灾害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一要加强源头防控。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预警响应和监测报告机制,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健全火源管控、隐患排查和重点时段、重点部位严防严控机制。规范林业植物检疫,强化重大有害生物疫区和疫源管理,防止疫情扩散。引导建立林业灾害社会化防治组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灾害防控。二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领导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三要加快监测防控装备现代化。着力推广以水灭火、森林航空消防和无公害防治技术,全面提高灾害监测防控装备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全面加强林业信息化能力建设。没有林业信息化,就没有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条件下的林业信息化问题。一要推进林区无线网络建设。建设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无人遥感飞机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应急地理信息平台,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二要加快中国林业云建设。建设全国林业办公自动化集群、林业网站群,实现数据集中存储、调用和共享,实行集约化管理和运行。三要实行林业一张图管理。加快金林工程建设,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尽快建成全国林业一张图,并与各地林业一张图相衔接。四要全面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建成网上行政审批大厅,推行全国林权一卡通,为政府、企业、林农等提供在线办理、远程诊断等服务。
(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将林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根据加强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加大对林区道路、森林防火、供水供电以及林业科研、装备设施的投资力度。二要调整优化林区布局。适应天然林停伐、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要求,科学规划林业局(场)址,加大山上林场(所)撤并力度。三要创新基础设施投资方式。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七)全面加强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文化,对于弘扬生态文明、树立生态道德、推动生态建设意义重大。一要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充分运用报刊、图书、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加强林业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升生态文化素养,引领生态文化时尚。二要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基础建设。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生态文化扶持政策,支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生态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增强生态文化软实力。
(八)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的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林业对外交往水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外交战略大局。一要加强国际林业发展趋势研究。科学制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对策措施,努力占领国际林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要全面参与国际林业规则制定。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主动提出新议题新机制新方案,全面反映我国林业利益诉求,推动形成新的国际林业规则体系,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牢牢掌握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贩运、木材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等国际热点问题的主动权。三要提升全球林业资源配置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林业资源合作利用,指导海外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九)全面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必须大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全球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要提升推动林业改革的能力。加强干部培养,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历史重任。二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多渠道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各类人才聘用和管理机制,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要大力培养国际型林业人才。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推荐各类专业人才到相关驻外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型林业人才队伍。
四、认真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关于下半年工作,建龙同志已经做了安排部署,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全面完成今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我提请大家对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关注:
(一)扎实推进林业重点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改革举措共336项,涉及林业的32项,其中国家林业局参与牵头的5项、配合的27项。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今年改革工作要点确定的林业改革举措13项。上半年,我们已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两项改革举措已基本落实。下半年,要继续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和任务分工,全面推进各项林业改革。要尽快报批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方案,争取全面推开国有林场改革。同时,要继续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等问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认真组织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抓紧落实下达今年50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抓紧调查全国天然林资源情况和保护状况,研究提出将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到全国的实施方案和政策需求。筹备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和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环北京地区造林绿化,加快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提早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火源管控、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值守等工作,做好扑火队伍、物资和经费等应急准备,严防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加强自然灾害防控和生态恢复重建工作。
(三)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陆续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要积极推进试点建设,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同时,要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我们的职责,抓紧编制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争取年底前全部完成25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四)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审计署对国家林业局进行了全面审计,发现了一些单位和地区在资金使用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国家林业局党组已对整改落实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地方和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整改,建立健全加强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与其他行业投资相比,我国林业资金规模不算大,但是存在实施主体多、资金分散、规模偏小等特点,管理头绪多、难度大,容易出现问题。各地各单位要把项目和资金管理作为基本业务,严格落实管钱用钱的责任,切实管好用好每一分钱。
(五)科学谋划“十三五”林业工作。“十三五”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林业地位,尽快提出林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谋划启动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措施,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科学安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全面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充分释放林业制度红利。
(六)巩固扩大“两转变、两服务”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转变、两服务”活动,突出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切实用制度管人、管事。继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特别要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林业系统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广大林业干部职工要热爱林业、热爱自然、热爱岗位,倾心倾力,勤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拼搏。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努力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志们,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使命非常光荣,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巨大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
(2011年12月30日)
刚才,七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自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顺利完成,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根据安排,下面我对会议做个小结。
这次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中。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完全赞同我们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以及对2012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同时,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最新要求,是对全体务林人的鞭策和鼓舞,增强了大家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贾局长的重要讲话,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促进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扶贫开发、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着重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同时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贾局长的讲话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们在讨论中说到的,学习了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全国林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现在,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抓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说统一思想,就是要用林业的根本使命来统一思 1
想,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服务服从于中央决策大局的认识。中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所谓进,就是要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新进展,在改革和民生改善上有新进展。稳中求进,稳定增长是关键。林业要服务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就要确保生态贡献总量的稳定增加,林业产业的稳定增长,林农和林业职工的稳定增收,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林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稳中求进中找位置、挑重担。
二、要在完善规划、谋划措施上抓落实
今年8月,我们印发了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结合林业实际做出的。这个规划是“十二五”林业发展的纲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台了或正在出台本地区的规划或专业规划。这些规划要互相衔接,要有专业规划和子项规划作支撑,要有深度和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落实。规划不能只是写在本子上、放在抽屉里,不能和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谋深、盯紧、抓实,在政策措施上结合,在实际落实中见效。
三、要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上抓落实
林业战线长,范围广,门类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有不同,各省区市互有差异,如何贯彻好贾局长重要讲话,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攻克难点,培育亮点,使工作富有节奏,充满活力,像贾局长强调的林业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等九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4个方面。森林增长指标属于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分指标。这两项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衡量政绩的指标,考核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对象是省级政府。这是要靠硬碰硬的数据说话的大问题,实质上也是对省级林业厅局的考核,有关司局和各省区市都要早有安排。
四、要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上抓落实
林业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生态产品是公共产品,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内部力量的凝聚,更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以至于全社会的合力支持。我们要以开放的理念办林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特别是要做好林业宣传工作,树立行业形象,突出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的作用。既要宣传工作、又要宣传事业,既要唱赞歌、又要敲警钟,既要主动展示、又要回应关切,既要搭台造势、又要借台唱戏。通过我们生动、活泼、有效的工作,对内使每一位林业建设者掌握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对外使全社会都有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和行动。
五、要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上抓落实
基层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国家林业局机关做起,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解决好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关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各级林业领导同志都要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服务基层,埋头苦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把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实到基层,把促进发展、关注民生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各级林业行政部门要心系群众,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广大务林人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
此外,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春季造林、禽流感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特别是防火工作要常备不懈。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元旦和春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第四篇:模拟卷在赣州市2007年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致辞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在赣州市2007年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致辞
赣南师范学院院长田延光
(2007年11月28日)
各位学员,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举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之际,赣州市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今天在我校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代表赣南师范学院党委、行政,代表全校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对研修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今天开班式的各位领导和研修班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赣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数量大,培训任务重。为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资、学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赣州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省教育厅和赣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赣州市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今年7月21日,“赣州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赣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在我校正式揭牌成立。“两个培训基地”的建立,揭开了我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这次赣州市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是“两个培训基地”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活动。举办好这一活动,对进一步加强我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学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次研修任务,我校的有关部门和赣州市教育局一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研修方案的设计、授课教师的选聘到学员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认真谋划和周密部署。因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个研修班。
特别鼓舞人心的是,就在一个星期前,省教育厅批准同意在赣州市教育局与我校联合创办的“两个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设立省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名称分别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赣州)”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赣州)”。“两个培训基地”升格为省级培训基地,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不辜负省教育厅领导的信任和重托,严格按照省厅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做好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培训质量,认真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省级培训工作。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坚持以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6万余人,为江西特别是赣南的基础教育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有15个二级教学学院,有涵盖8个学科门类的41个本科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硕士点,建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学科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最近,学校提出了“以教育部评估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创建师范大学进程”的工作部署,并明确了“内涵发展,人才为本;全面建设,重点突破;苦练内功,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目标就是要在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的师范大学。今天,参加研修班的中学校长中,就有不少是我们的优秀校友,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扎根基层、为赣南基础教育默默耕耘的广大校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基础教育要发展,校长是关键。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座的各位校长都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建设管理好学校的重任。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次研修的时间不长,但安排的学习活动非常丰富,希望大家认真遵守研修班的各项纪律要求,认真学习,潜心研修;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把这次研修当作一次学习思考的机会,当作一次交流沟通的机会,静下心来、扑下身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学习促提高,以研修谋发展,共谋学校事业发展和赣州教育振兴大计,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研修任务。
各位学员,老师们,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号召,举国振奋,深得人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以这次研修活动为契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与脉络,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新跨越,为赣州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阖家幸福!谢谢大家!2
第五篇:关于针对在赣州市2007年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致辞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在赣州市2007年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上的致辞
赣南师范学院院长田延光
(2007年11月28日)
各位学员,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举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之际,赣州市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今天在我校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代表赣南师范学院党委、行政,代表全校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对研修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今天开班式的各位领导和研修班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赣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数量大,培训任务重。为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资、学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赣州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省教育厅和赣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赣州市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今年7月21日,“赣州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赣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在我校正式揭牌成立。“两个培训基地”的建立,揭开了我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这次赣州市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是“两个培训基地”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活动。举办好这一活动,对进一步加强我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学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次研修任务,我校的有关部门和赣州市教育局一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研修方案的设计、授课教师的选聘到学员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认真谋划和周密部署。因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个研修班。
特别鼓舞人心的是,就在一个星期前,省教育厅批准同意在赣州市教育局与我校联合创办的“两个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设立省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名称分别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赣州)”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
1地(赣州)”。“两个培训基地”升格为省级培训基地,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不辜负省教育厅领导的信任和重托,严格按照省厅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做好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培训质量,认真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省级培训工作。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坚持以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6万余人,为江西特别是赣南的基础教育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有15个二级教学学院,有涵盖8个学科门类的41个本科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硕士点,建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学科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最近,学校提出了“以教育部评估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创建师范大学进程”的工作部署,并明确了“内涵发展,人才为本;全面建设,重点突破;苦练内功,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目标就是要在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的师范大学。今天,参加研修班的中学校长中,就有不少是我们的优秀校友,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扎根基层、为赣南基础教育默默耕耘的广大校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基础教育要发展,校长是关键。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座的各位校长都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建设管理好学校的重任。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次研修的时间不长,但安排的学习活动非常丰富,希望大家认真遵守研修班的各项纪律要求,认真学习,潜心研修;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把这次研修当作一次学习思考的机会,当作一次交流沟通的机会,静下心来、扑下身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学习促提高,以研修谋发展,共谋学校事业发展和赣州教育振兴大计,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研修任务。
各位学员,老师们,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号召,举国振奋,深得人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以这次研修活动为契机,以
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与脉络,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新跨越,为赣州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阖家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