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读刘亮程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
读书笔记――-读刘亮程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说西西弗蔑视神明,仇恨死亡,行为充满激情。当他被投入地狱时,诸神为惩罚他而设的石头已经准备好。他必须不停地把一堆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西西弗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这种没有效果的事业。我们也是“西西弗”,我们停不下自己的脚步,不停地推石头,而没有留意过石头旁边的景物,我们“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生命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东西太多,作家陆幼青在《死亡日记》中说:“慢慢走,欣赏啊„„”我们要欣赏什么呢?是欣赏那壮观热烈的急风暴雨,还是欣赏那绚丽多姿的雨后彩虹?是欣赏摇曳多姿的自然美景,还是欣赏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灵?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停下你的脚步对一朵花微笑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人,要笑对自己生命中的花朵。
刘亮程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篇很奇妙的文章。它明之为花草之事,实则写人事。人就是路边的一朵花,就是石头旁的一颗草,就是地上的一抹青苔,尽管有的卑微,有的高贵,但那都是生命。对一朵花微笑,就是对自己微笑。也许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到“出人头地的一天”,但只要我们能从繁杂的事中解脱出来,坚持执著地去做好我们认为重要的,也许别人不理解的有意义的事,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像那片草地,在我们转身之时,“身后的草全开花了”,灿灿烂烂,张张扬扬。生命在时间的从容流淌中舒卷而下,人像一株草、一穗麦子一样扬花结籽,经历耕种与收获,经历生命的轮回,经历世间的风雨,定会赢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篇文章的文字是朴素的、丰富的、极富张力的,很干脆、清爽和优雅,那是经过乡村之风滋润过的语言,那是经过小溪之水淘洗过的语言,流泻出了一种生命的美。刘亮程来自新疆,他在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里,用“一把铁锨”开辟了一片语言的绿洲。文中说,“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草也会笑,也会这样从容地笑;还有,“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是的,我们弄不懂自然,但却永远亲近自然,大自然把她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又以深沉的爱抚慰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她是人类心灵永远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朋友,我们正是在和自然的对话中完成和自己心灵的对话。
读刘亮程的散文,我们不仅为他新颖的叙事语气、久违了的乡土气息折服,更为文中的哲理所倾倒。他说:“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刘亮程从花草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悟到人的道理,那就是:人在成长中也会如花草一样,有生存的艰辛,有痛苦的磨难,有贫穷和疾病的困扰,人的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在这种环境中干完干好一件件事情,人还会有什么干不好的事情?
当我们面对荒野的时候,我们能像他那样“笑出声来”吗?只要我们还能笑出声来,我们就有走下去的勇气。这是作者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一些人的道理,也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明白的道理。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第二篇:对一朵花微笑
对一朵花微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唯有蜻蜓立上头。”
在《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荷花的最高评价。心胸豁达之人遇到荷花,便有“同道之人”之慨,忙碌于世俗的人被荷花高洁品质所感染,便有轻松自由之叹。对我而言,能够对一朵花报以真诚微笑的人,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在百花之中,我喜欢荷花,喜欢它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曾用心地用笔想勾勒荷花的雏形,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我觉得,黑色的铅笔灰总含着一些杂质,我无法用铅笔亦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荷花。生活在乡村的我,每天都倘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年四季,都在深切地感受着大自然在有规律的变化。我喜欢花,因为喜欢它纯天然的美,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叹与对大自然的感动。每个生命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些磨难,花儿也不例外。虽然它很脆弱,但它毕竟付出了努力的心血;大自然对生命赋予了太多太多,却从来不求回报。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太自私。
坐在闷热的教室中,脑海中努力描摹着荷花的每一细节,在身心感到清凉的同时,也有些落寞。荷花白里透红,这是最纯洁也是最天真的颜色,现在由于空气中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荷花体内,使之羞见于世,这又让我更敬佩荷花,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也许有一天,地球的主宰者不是人类,而是可恶的沙尘暴和可怕的泥石流,人们不敢想家到那时会是什么样子,也不愿意让这种事发生,于是全球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付出了行动,低碳的绿色生活成为人们的向往,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真心期望天空依旧很蓝,河水依旧很清,空气变得更清新,荷花重新展现它的风采。
我相信,那时,来欣赏的人都会露出最舒心的笑,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也和荷花一样美。
第三篇:《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
对一朵花微笑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辫,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1.作者说:“我不懂它们”,读了文章,你是否懂得文中的花和草?(3分)2.“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这句话怎么理解?(2分)3.花和我分别是为什么而笑?(2分)4.“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5.赏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任选一句回答,多答按第一题计分)(4分)(1)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2)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6.试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则材料的异同。(4分)(1)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对一朵花微笑》)(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绿色蝈蝈》)内容:同:
异① ②
表达:同: 异①
② 7.你赞同下面的说法吗,为什么?(任选一题回答,多答按第一题计分)(3分)(1)题目可以改为《一朵花的启示》。(2)“我在青草中睡觉”的事可以删去。(3)“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和“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这两句话意思矛盾了。8.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读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请写在下面。(不少于150字,但不要超过所给字格)(20分)《对一朵花微笑》答案1.它们坚韧、顽强、深沉、静默地生活(1分),他们根本不企求什么(1分),一旦有了生活的滋润,就顺从而自然地蓬勃而热烈地生长起来。(1分)。2.(1)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2)人对大自然的理解无法深入。3.花:热爱生命而生气勃勃的笑;笑“我”活得太严肃了,太麻木了。我:生命活力复苏的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4.(1)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1分)(2)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1分)5.(1)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草”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草儿开花时的美丽娇艳,抒发了作者对花的赞美喜爱之情。(2)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强调了人与自然理解沟通,和谐共处之难。6.内容:同:都描写了大自然中生物的美丽。异①是写盛开的野花的蓬勃的生命活力。②是写蝈蝈优美的外貌。表达:同:都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的描绘了生物的美。异①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传神的表现了,野花的蓬勃的生命活力。②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细腻的表现了蝈蝈外形的优美。7.(1)可以,因为本文写花草是为了写启示,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即人应该坚韧、顽强、深沉、静默地生活。//不可以,“对一朵花微笑”形象耐人寻味,且概括文意。(2)可以,内容照样完整,中心照样突出。//不可以,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草一旦有了生活的滋润,就顺从而自然地蓬勃而热烈地生长起来。
第四篇:刘亮程 读后感
刘亮程的村庄没有文人气的田园宁静,而是充盈着一些藏起来的孤独恐惧。在《天边大火》中,睡不着的冬夜,对黑夜的恐惧,对未来的惶惑终于烧着了那场“天边大火”,但巨大火球的无声熄灭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中。他知道,这恐惧只是他一个人的恐惧,无人分担。这是一个“醒”者的恐惧与悲哀,对于许多事情,我们点燃的“这片火海”除了惊动自己以外,并不能动摇什么。“黑暗”不是社会学上的黑暗,而是生存意义的荒谬与虚无对于生命的摧残。《迷失》中,这种“黑暗”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在“天刚黑”的时侯进行,那群孩子就象在命运笼罩下无知的人类,“我们知道天上在刮风,这种风一般落不到地上,那是天上的事情„„该玩的玩,该出门的出门,以为它永远和我们没关系,”但这次,“风把心中那盏灯吹灭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所有的人都迷了路。于是,他们开始了黑暗中的摸索,在黑暗中,人聚不成群,每个人都独对着自己的“恐惧”。刘亮程把捉迷藏称为“无法失传的黑暗游戏”,因为这个游戏里蕴含着人对世界的潜在的所有的恐惧,被找到的恐惧、被遗失的恐惧,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对熟悉世界的另一面的恐惧„„在这篇文章中,刘亮程在描述这个游戏时还打岔说了个关于“偷孩子”的故事,那个被偷到另一个村子,完全忘掉自己以前生活的孩子呈现的是另一种迷失: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迷失。在这些迷失中,“家”就成了这些盲目摸索者的最后的宗教。一个拴牛桩的横杈,将一个孩子引回到了“家”,“„„我会沿着它的指向一直地走向家去。我回摸到院门,门上的木纹和板缝„„我会摸到铁锨、挂在墙上的绳子,摸到锅台„„”黑暗中,这些唤起他以往记忆的东西帮他找到了家,使他在惶惶的寻找中因为有所依凭而心有所栖。这就是刘亮程在继续沈从文思考时找到的东西:命运是风向不定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但总有一些一成不变的东西留在这个世界里,它们构成了“永恒”,而这个“永恒”就是我们永远的故乡,是我们全部唯一的宗教。唯有抓住这些东西,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根本”,生和死、新与旧才不会太多地困扰我们。因此,刘亮程笔下的“家”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家”它是强烈的诗性召唤,是人类心灵最后的归宿,是他在流逝的万物中紧紧抓住的“生”的证据,希望藉此重新集合起“解散的生命”。当世界对于人的全部意义都集中在“家”上时,个体生命所经历的每件事也就都成了世界大事。在刘亮程的“村庄”里,因为每个“个体生命”的放大,造成了“中心”的消解,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对时代这个概念的消解。发生在世界与中国的时事被隔离在“村庄”之外,这荒远、不为人知的村庄象看待“风”一样,看待所有的变化。院门被“风”刮得哗哗响,而村人们,仍蜷缩在“家”里,听着风的呼啸,睡着自己的大觉„„在《风中的院门》与《远远的敲门声》这两篇文章中,刘亮程对于“院门”的界定使他的“家”更加饶有趣味:“院门”是一个缓冲带,使“世界”与“家”永远隔离。“远远的敲门声”以及“院门”里留下的各种痕迹,使“人”在不被侵犯的情况下感受“变迁”。而住到城市后,“生活已彻底攻破了我的第一道门,一切东西都逼到跟前。现在,我只有躲在唯一的一道门后面。”在这里,刘亮程并不仅仅是呈现城乡的文化冲突,更是反思技术革命中“物质”对“心灵”的某种侵犯。“院门”成了一道心灵的屏障,守护着生命的本源,而刘亮程,也正因为是在贴近生命本源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万物参与的“乡村哲学”,而使沈从文诗性的寻找在个体生命中有了一个较为可信的落实。
月光里
在黑黑的巷子里走,风有一阵没一阵地吹,好像大地在叹息。皎洁的月光从没有云的空中泻下来,淋透了一个人的整个身心,扒开他的骨缝,将他的影子拖得老长。
从明亮的月光里,他看到了一个人的过往。
在故乡的夜晚,天空干净地没有一朵云,云知道这个地方被月光照了一声,识趣地离开
不来打扰。月光便将它的全部献给了这片黄土地。穿过土墙的缝隙,月光看到了孩子们的欢
声笑语。孩子们正捉迷藏,其中的他懂得不一样的规矩,不一样的玩法。他懂得捉迷藏有时
候可以跟人玩,也可以跟月光玩。跟人玩,他可以跟月光约定,使得月光里的他不再受到月
光的洗礼。他甚至可以躲在伙伴的背后,伙伴一回头,尽是满眼的黑暗,疑惑地走开,丝毫
不懂得月光在和他们开玩笑。跟月光玩,月光可以穿过房顶,扒开墙缝,反射过地面坑坑洼
洼的积水坑,轻而易举找到躲在墙脚的他,月光在这里照了一生,有什么地方是他从未去过,从未看到过的呢?故土的全部都沉浸过这片月光,一粒小虫,一颗沙石,乃至一场游戏,在这片皎洁的月光里,它们变得更加清晰,他讲它们连同那片月光留在脑海里。
到了深夜,万籁沉入睡眠,月光仍然看住这片故土。它看住这里每一个沉睡者的梦,这
也许是它全部的职责。而享受月光轻抚的人们,在自己的睡梦中,带着自己的梦,跑着跑着
飞起来,作为回馈,尽情地张望着,在月光里,泪眼涔涔。
我抬起头,张望着这片月光,我希望能从月光里读出来,我的故乡的一切。我希望从那
遥远的故土,能有一星半点的梦,遗留在这片月光中,让我看见故乡的那棵大树,那堵石灰
表皮已剥落大半的土墙,那串清脆动听的流水声,以及关于故乡的所有美好的梦。
而当我真的看到来自故乡的月光,让我小心地,伸手过去,触到那头的土和泥,摸摸那
个早年不知疼痛的深深痕迹,而故乡的每一种声音都将成为我的招魂曲,我沉浸在月光里,幸福地降临。
2012年2月6号凌晨
第五篇: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我”为什么“笑了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3分)
2.(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回答:
(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
(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1)我为花的美(或“生机”)所感动。(1分)
(2)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它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
2.(1)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2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得1分)
(2)不同(1分)。前者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是指: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2分)
3.(1)①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感到愉悦,②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④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地相隔着。
(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①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
②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
(2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4.A、C(A项与“终于等来一次的生机”的荒草相对应的应当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草木青青的一年”,两者之间不构成象征;C项表述的内容应当是对全文而言的,当我“对一朵花微笑”时,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