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姬村党员致富发展能手
虞姬村党员致富发展能手—王军
王军,虞姬乡虞姬村人,1974年8月出生,现在虞姬街经营日用百货商店,年收入达4万余元。
王军于1987年7月从虞姬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由于当时年龄较小,便在家里随着父母帮忙干点轻活,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开始学习门窗安装业务,因为受到市场的冲击,他家的生意停了下来,并且亏损十分严重,家庭欠债近3万元,这年王军19岁,为了偿还债务,他和父亲安排好家庭,便到上海打工了。
王军在上海打工期间,他干过泥瓦匠,收过破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致富的途径,他一边打,一边寻找商机,在一次给起市送货的过程中,他和一个部门经理聊了起来,说起了经营超市的办法,并且有较好的利润,这些话引起了他投资办起超市的兴趣,但由于当时资金不够,只能作罢。
在此期间,他在打工时,一边积攒资金,一边学习营销方面的知识,1998年宿泗路改道,虞姬街道重建,他把几年打工积累的钱拿出来,并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投资10多万元,在虞姬街办起了日用百货商店,年收入达4万多元,并且解决了2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深受群众好评。
第二篇:致富能手材料
致富能手材料
裴会琴家住闫家庄工贸区陈庄村第九居民组,今年52岁。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间,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通过自强自立,勤俭持家,靠养殖勤劳致富,供子女顺利读完大学,成为群众的榜样。
上世纪90年代,我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粮食和苹果,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但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期间我和丈夫搞过代办,卖过农药化肥,一直都没有起色,生活也没有得到改善。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过去“穷养猪,富读书”的传统观念,萌生了养猪的想法。万事开头难,由于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缺乏,养猪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从96年开始养殖,起初只养了几头母猪。由于养殖技术问题,致使头胞猪仔成活率低。面对这种情况,她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激励了她提高养猪技术的信心,于是她白天就整体是围在猪圈旁给猪喂水喂食、清理粪便,观察猪的生活习性;晚上,就在灯下学习《快速养猪法》、《养猪技术顾问》等资料,学习养猪知识,并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猪的好手。在我的辛勤努力下,第二年就出栏育肥猪50余头,纯收入达2万元,养殖获得初步成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摸索养猪的经验,依靠技术和苦干,养殖的规模不断壮大,种猪、仔猪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一开始的1头、2头到目前的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50多头,光养殖这一项年经济收入达到5万多元。加上种地,年收入都有10万元左右,日子越来越红火。
用我妈的话说:穷则思变,要致富多苦干。正因为她有与生活相搏击的勇气,有一双勤劳的手,才有今天的累累硕果。
第三篇:致富能手事迹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党员致富典型李银芬
在泉子街镇小西沟村,提起种植能手李银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设施农业种植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
53岁的李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梦想,直到2009年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她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还率先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嫁接和大棚温室蔬菜种植。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最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蔬菜嫁接和大棚蔬菜种植搞得的红红火火,一座大棚年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大棚蔬菜种植致富女能手和技术女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曾经的她,生活过的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孩子们,心中不由一阵一阵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她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为她送来了蔬菜种植的影像资料,于是她有了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想法。有了主意她便开始忙活起来,可修建大棚的钱从那里来,她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她摆脱贫困的想法,她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6000多元,买回了修建大棚所需的原材料,在大家和镇妇联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废寝忘食的劳作,大棚终于建成了。
农家的日子,庄稼要赶时节下种才行,她顾不上休息,又抢时间在大棚里种上了油白菜、葫芦、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由于第一次种大棚温室蔬菜,缺少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经验,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几乎没有赚到钱,更没能还清所欠的债务。李银芬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大棚温室蔬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她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李银芬家,为她带来了关于介绍各地大棚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她介绍其它地区种植大棚温室蔬菜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且耐心的劝她再种一年试试,技术方面的问题由镇妇联帮她协调解决,李银芬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已有空闲时间她就在家里或到文化室学习种植技术,白天在地里进行探索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很快掌握了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她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呢?就在她又一筹莫展的时候镇党委为她选派了农科技术员,手把手给李银芬指导她种植。在镇党委的协调帮助下,李银芬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她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什么时间育苗?什么时间捡苗?什么时间浇水、施肥?什么时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她成功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仅0.5亩地的大棚蔬菜纯收入就超万元。
过惯了穷日子的李银芬握着平生第一次赚来的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尝着甜头的她,第二年又在她的大棚里种了两茬叶菜、一茬果菜一年就收入了15000多元,不仅还清了借款,还净赚了10000多元。在县党政办的大力扶持下,她又修建了20座蔬菜
大棚,在这20座大棚里她不仅育了玫瑰花苗,还种植了康乃馨、彩椒等经济含量较高的农作物。
李银芬不但自己率先致了富,而且积极帮助大家致富,她先后获得州、县、镇级“致富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做为一名致富女能手,让其他妇女姐妹共同富起来不仅是她应尽的义务,也是她的愿望。谁缺资金,找她借,谁缺技术她总是手把手耐心教,还带领大家参观她种植的大棚蔬菜。目前,她已带动当地妇女群众修建蔬菜大棚150座,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富起来的李银芬并没有满足现状,她又搞起了蔬菜嫁接,并取得了成功。在她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妇女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她本人也被镇党委、镇政府聘为农民技术员,并且利用农牧民集中教育、“科技之冬”培训,在各村巡回宣讲她的致富经验。目前她已成为泉子街镇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
在她几年的种植实践中,她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她常常聘请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帮她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李银芬深知这一点,她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她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她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李银芬,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她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她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她
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她“引”着农村女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她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她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她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篇:致富能手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材料
吐尔孙.司马义家住库尔楚园艺场一分场果农,今年36岁。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间,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通过自强自立,勤俭持家,靠种植勤劳致富,成为群众的榜样。
我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香梨,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但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生活也没有得到改善。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过去“种植”的传统观念,萌生了用科技的想法。万事开头难,由于种植技术和经验的缺乏,种植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面对这种情况,他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激励了他提高香梨管理技术的信心,于是他白天就整体是围在香梨园旁观察香梨树;晚上,就在灯下学习《香梨管理技术》、等资料,学习香梨管理知识,并很快变成了管香梨的好手。在他的辛勤努力下,管园子得到成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摸索经验,依靠技术和苦干。由一开始的10亩园子、现在25亩香梨园,园子这一项年经济收入达到9万多元。加上日子越来越红火。
用我妈的话说:穷则思变,要致富多苦干。正因为他有与生活相搏击的勇气,有一双勤劳的手,才有今天的累累硕果。
第五篇:致富能手汇报
致富能手
XXX 有人把理想写在蓝天上,有人把誓言镌刻在石碑上……而武陟县北郭乡城子村村民XXX,却把理想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他用智慧和汗水,依靠黄土地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XXX,男,XXX年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困,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中学毕业后生性好强的他不甘心过一辈子的穷日子,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谱写自己的人生,那年他还不满20岁。
为了挣钱XXX四处揽活干,奔波了几年时间,他挣到了一些钱,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出的打工生活他认识到,要想生活富裕起来只靠给别人打工是不可能的,必须自己创业,给自己当老板。
于是1995年,XXX回到家乡,寻求创业的路子。那时候由于当时土地产量低,一亩地一年下来的收成仅能维持生计,所以有很多村民都把土地租种给别人,自己外出务工,而租种土地的人也是按照常年不变的耕种方法,产量很低,生活并不富裕。XXX认识到,要想依靠土地走上富裕的道路,只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改变现有的耕种方法,依靠科学种田,提高产量。说干就干,XXX做事就像他的谈吐一样干脆利落,当年他就拿出自己几年打工的全部积蓄承包了村里20亩土地,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科学在家乡这片黄土上种出名堂来。
XXX跑遍了XX市和周边省市的各大农科所和种子销售市场,学习种植技术,并多方了解购买优良小麦种子。为了省钱,他经常是中午不吃饭,饿着肚子回家。从XXX家到市区需要转乘两路公交车,他就步行走到离家2公里远的车站坐直达市区的公交车,这样可以省下5毛钱。连续几趟,脚上磨起了泡。有一天,早晨一下炕,腿一瘸一拐,家人发现了,便心疼地劝他:“孩子,咱不干了,那么辛苦不值得。”而他却说,做什么事都辛苦,哪有不辛苦随随便便成功的,只要咱认准的事,就应该做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
面对技术匮乏,XXX坚信不怕不懂,只怕不学,只要认真做,一定能成功。就这样,晚上,他拿起有关种植的科技书籍在灯下学,为了弄懂每一个技术环节,哪怕是一个字,他都像小学生一样找来字典,直到弄懂为止,白天他又“钻”进地里实践,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同时,他还向村民虚心请教,一年下来,他终于掌握了从播种育苗、浇水施肥到销售的一系列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
XXX认识到,要想真正提高产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仅靠自己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还远远不够,所以他又多次到农科所乡请教专家,经常聘请专家针对自己的种植情况现场讲课。通过“充电”,XXX结合技术要求大胆尝试选用抗寒、抗病、耐热性强、抗倒伏的新品种。种植小麦防病灭害是关键,为此,他整天守在田间地头,一有空就仔细观察叶片的颜色并和书本作认真对照,以便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那时,他吃住在地头,眼看着小麦一天天见长,他也乐得不亦乐乎。
功夫不负有心人,XXX所种的小麦当年的产量就达到了亩产1000多斤,是同村农户亩产的两倍还多。尝到甜头的XXX,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近几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他承包的土地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亩,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真正利用土地种出了富裕的生活。
“自已富了,不能忘了大伙。”XXX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闲暇时间里,他在自家办起了技术培训,把自已总结的种植技巧、田间管理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村村民们。每当村民们向他请教种植技术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
xxx年,为了增强小麦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真正做到增产增收,XXX联合村里几户村民成立了粮食产业合作社,把村内零散的粮食生产同一起来,从种植到销售,集中管理,这样不仅科学合理的利用了村里的土地资源,而且也提高了粮食的竞争力,保证了村民的利益。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国家政策逐渐向农村的倾斜,XXX抓住机会,在村里首先高起了副业。1998年,他筹资购置了两辆拖拉机,配合农业生产,在完成自己农活的同时,还主动帮助其他村民生产。2000年,XXX又筹措资金20万,购置了一辆推土机和一辆大型铲车,联合村民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伍,主要从事道路整修等业务,几年下来,XXX已经成为了北郭乡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06年,XXX还带领村民搞起大货运输业,在他的影响下,目前村的车队内已经拥有大型货车30余部,运输的货物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许多村民都因此走上了小康的生活道路。
XXX在富裕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这与他的勤劳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带领大家利用科学种田,共同致富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可他却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他说:我能有今天的好成绩,感谢上级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是党的好政策的指引,我定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厚爱,尽我所能,为我当地的经济繁荣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