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草原教案
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草原教案
鹿苑小学钱宇红
教案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课文16课《草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意。课文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经历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来叙述的。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方法:
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草原的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这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曲。你到过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草原》。这是一篇访问记,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集《内蒙风光》。
3.谁来介绍一下老舍先生。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4.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民。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自学课文,读准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读,理解。
让学生读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课文,并说说写了什么。
概括板书:草原风光—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出示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谁来说说你能读出哪些意思?(老舍第一次来,心情高兴、充满惊喜……)你还能从哪个句子读出作者高兴的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朗读指导。“清新、明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总”字你体会到了什么?(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把这种感受放到朗读中去。
2.那么,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底下、小丘、羊群……)
3.出示投影:这是()的草原。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A:这是(碧绿)的草原。
B: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原辽阔无垠,一片绿色,但并不空洞,绿得实在,绿得动人,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养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两个比喻句准确、鲜明,养群、小丘相映成趣,白色与绿色辉映,把如诗如画的草原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C: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理解“渲染”“勾勒”。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绿草如茵、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D: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叹些什么?你来惊叹一下。)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意思是品位、体会。“好像”一词,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写草原的诗你知道有哪些?谁来吟诵一下?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出示诗。配乐朗诵。
4放一组画面,想象感受。
同学们,假如你来到草原,看到这么如诗如画的草原,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说话训练。)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配乐感情朗读第一段。
6、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视频
《草原》教后反思
《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作者以生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深情地讴歌了蒙汉同胞间的情谊。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
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轻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视频录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我用亲切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在影视上或在图片中看过草原吗?你能谈谈对草原的印象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我又进行小结激趣:“是呀,草原的景色是那样的优美,草原上的人们是那样的热情,你们想到草原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想!”我就相机引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领略美丽的草原风光。
二、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到处都是绿的,让人心情舒畅。我展示了一系列课件中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体会“这是()样的草原。”然后找句子,通过深情朗读,来表现草原的特点。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展示下载的图片,配乐朗诵《敕勒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而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牵引”和“指导”,更没有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只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草原》这篇美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汇报中各展所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使学生聆听美的乐曲,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风情,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条件。
本节课,由于我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够,时间安排少合理,导致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第一节没有连起来配乐朗读,教学内容显得不完整了。这是遗憾之处。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
第二篇: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了极具感染性的图片、视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与之相关的古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与理解,体会青海高原的风貌,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内容: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知识的对比性学习,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与交流,感受青海高原苍茫、辽阔、贫瘠的风貌。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欣赏、讨论、感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备:模式2 资源类型:网络资源
教学说明:学习第一课时前,已经在早读课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朗读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青海高原”
1、教师出示课件资料: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青海高原。学生感受体验
2、教师出示课件资料:青海高原的图片。学生欣赏,然后说说所见所感。
3、提问:你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词?学生交流。
4、教师出示课件资料:古诗三首。学生研读,欣赏。谈谈对边塞高原的不同感受。
5、引导:找出文章中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句子后,读一读。
6、指导进行句式训练:站在这里,我看到(),觉得()。学生尝试练习。(在此过程中,师相机出示图片。)
7、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时,相机指导理解词语: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凝滞、铁铸、深邃。学生交流理解。
8、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
二、认识寻常的“一株柳”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一株柳。学生欣赏后,介绍自己见到的柳树。
2、引导:柳树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至爱,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呢?学生交流,诵读。
3、教师课件出示:古诗三首。(师小结:柳—留也。所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就与离愁别恨相依相偎了。)学生研读,欣赏。
4、师课件出示:柳树的简介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交流所得。
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
1、师导语:这样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的柳树,你能想象到,它竟然把家安在了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的青海高原之上吗?(不能)
是呀,就连我们的大诗人王之涣也在《凉州词》里这样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所以,我们的作者陈忠实先生这样说:„„ 学生与老师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
2、提问:这株柳给了你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指导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3、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给我们突显了他的感受?学生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5、设问学生,见到这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你会有什么表现?学生交流。
6、提问: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回答。并理解作者的惊讶。
7、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睹这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真面目”。(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师相机指导观察的方法。)
8、学生小组交流观察所得。教师补充,评价。
9、引导:看看作者对柳树的介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10、生命意义的拓展:同学们,这株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寻常。它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你见到的仅仅是一株柳树吗?学生思索后交流。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四、质疑结课
1、导语:站在这株柳树面前,敬畏、震颤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提问。
2、导语: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学生朗读。
3、小结:它为什么选择如此贫瘠的高原?它是怎样来的?又是怎样生成的?它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挫折?抑制不住的猜测与想象便又在我们的心头弥漫开来。
五、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 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 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
第三篇:六年级第十一册语文期末试卷
一、精挑细选,会吗?
1.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自做自受蹒跚学步B.群星璀璨流连忘返C.宠然大物兴高采烈
2.“一只甲虫,地下一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以满足它的能量和营养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段话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作比较C.打比方
3.“鼓励着我们——生命的历程啊,应该怎样书写……”句中破折号作用描正确的是()
A.解释说明B.意思转折C.意思递进
二、字典是我们的老师,要学会查字典哦!(5分)
1.“赞叹不已”的“已”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已”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已经;②后来;③止。这里应选第()种解释。
2.“固”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固”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结实;②坚定;③本来。“人固有一死”的“固”应取第()种解释。
五、句子展示台。按要求写句子,没有问题吧!当然啊!(2+3=5分)
1.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情境写句子。
同学小明没有朋友,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来劝他。
小花很不珍惜学习时间,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谚语来劝她。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3分)
有一天,王明在马路上发现一个学生在草坪里玩耍,他去劝那个学生,那个学生却说:“踩得人多了,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有什么关系?”王明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看拼音,写词语。(12分)
yùàochìxùkuìfá
忧()()丧()热柳()()()
jiéhénmiǎochìfánzhí
羡()()迹()小训()()()
八.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先在错别字下画上“”,再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字)(4分)
遗撼()排徊()肖遥()蕴函()
九、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3分)
簿(bóbù)子裹挟(jiáxié)喘(chuǎnchuǎi)气
十、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感受的。(3分)
风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的中心思想
1.《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5.《詹天佑》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2.《用心灵去倾听》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16.《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9.《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0.《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1.《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文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23.《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24.《金色的脚印》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25.《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26.《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27.《蒙娜丽莎之约》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28.《我的舞台》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第五篇: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六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12)
háo bù sōng chílǔ xùnshū shúshān húfǎng fúqīng tīngzì yóu zì zài
()()()()()()()shâng fùmǐn jiãxùnsùchǔ xù guànkěchǐjiānchǐhǎi dǐ shì jiâ
()()()()()()()
二、组词(10)
刻()厉()毫()熟()去()绍()该()励()高()塾()丢()招()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8)
仿佛()愉快()观赏()尤其()顿时()欢畅()通常()严格()
四、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语。(8)
()的玻璃缸()的纹路()的水草()的脑袋()的眼睛()的尾巴()的小耳朵()的金鱼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8)
1、鲁迅()地奋斗了一生。
2、海底世界真是()。
3、玻璃缸里有几条()的小金鱼。
4、小花鹿可真()。
六、仿照例子写句子。(8)
1、它既不会跑,也不会跳,是个泥制的储蓄罐。
既也。
也。
2、物角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不仅,而且。,而且
七、造句:(4)
1、几乎………
2、严厉……
八、说说下面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的?(12)
1、书桌上刻着的“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有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把比作
2、一盆仙人球,长得像个小南瓜。
把比作
3、头鹰的嘴弯弯的像把小镰刀。
把比作
九、回答句子后面的问题(8)
1、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为什么要奔走于药铺和当铺之间?)
答:
2、迅也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的刻在心理。(“坚定的信念”指什么?)
答:
3、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查啦、橄榄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
“吸引”的意思是。那些东西不吸引我了?为什么?
答:
4、“小花鹿”变的沉甸甸的了。
“沉甸甸”的意思是“小花鹿”怎么会变的沉甸甸的?答:
5、你的功劳可真不小啊?你指
十、背默课文(9)
1面是,,放着。
2、架子分三层。上面一层,中间一层,三角架底层的搁板上
3、“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
十一、阅读短文填空。(6)
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羽毛,还夹着白色的斑纹。它的面部像老鹰,所以人们叫它猫头鹰。猫头鹰的眼睛同别的鸟儿不同,是长在正前方的。白天,它常常站在树上闭目养神,可是到了夜晚,就象一名哨兵,睁着两只闪闪发光的大眼睛,警惕地俯视着田野。猫头鹰的耳朵也很特别,耳孔特别大,周围排列着很长的羽毛,好象一对竖起的猫耳朵。它的听觉十分灵敏,哪怕是一点轻微的声音,都能听见。猫头鹰的嘴是弯弯的,像把小镰刀,爪子也很锐利,如同铁的一般。田鼠要是落到它的手中,就再也别想活了。
这段话是围绕句话写的。短文是猫头鹰的、、、来写猫头鹰上捕捉田鼠的能手的。
十二、以“我们的校园”为题目写一段话。(17)
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