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莫扎特:天才的音乐家
生平简介
1756年1月27日,小莫扎特生在奥地利一个名叫萨尔茨堡的小城镇。小莫扎特生长在一个气氛愉快、环境较舒适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自幼所表现出的音乐天赋,让音乐家的父亲也叹为观止。小莫扎特4岁开始学弹琴,6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演出。
长期的旅行生活,大大开阔了小莫扎特的眼界,也使他的音乐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他7岁在巴黎创作了几首奏鸣曲,8岁在英国创作了3部交响乐,11岁为萨尔斯堡大学生的汇演写了部小歌剧,12岁为维也纳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3岁时的小莫扎特,带着当时具有世界第一流演出水平的米兰歌剧院聘请他创作的歌剧《米达利达特,黑海王》的剧本,就踌躇满志地踏上了赴意大利旅行演出的征途。
14岁时的莫扎特就登上了米兰歌剧院的指挥台,指挥鼎鼎有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的歌剧。
莫扎特的一生都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度过的。
历史业绩
莫扎特是一个全能的作曲家,几乎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上,他都留下了不朽之作。他创作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及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小品。
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最重要的领域是歌剧。他曾公开表示过他最喜爱歌剧。从11岁起,他就开始了歌剧的创作,真正代表他在歌剧创作改革上高度成就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瑛》和《魔笛》。而这些,也正是在维也纳他生活最因苦的时期创作的。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在维也纳公演。
1791年,莫扎特写下了最后一部重要的歌剧——德语歌剧脚本《魔笛》。
《魔笛》把莫扎特内心的信仰、纯洁的感情都融进了雄浑壮丽的乐句中。他运用了许多朴实、活泼的德国民歌曲调,使这部作品至今还在莱茵河畔、多瑙河之滨回响。现在的萨尔茨堡有一座小凉亭,它被称为“魔笛凉亭”。据说,莫扎特就是在这座小凉亭里完成这部歌剧的。
在《魔笛》中,莫扎特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安排了不同的曲调,把人物刻划得丰富多彩。他还通过一些新奇的配器方法,创造了许多奇特效果。莫扎特一举劈开了一个新天地,展现了清亮、明净、富于浪漫色彩的德国歌剧风格。
《魔笛》在音乐方面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德国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莫扎特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他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有的几个杰出音乐家之一。
第二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医生
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于1856年生于原属奥地利帝国,今属捷克境内的弗赖尔格。4岁时,他随全家迁往维也纳,他几乎在那里度过了一生。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八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作为临床精神病学家私人开业,从事精神病的诊疗。1902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组建精神分析学会。1908年应邀赴美演讲时,已经很有名了。1938年,纳粹进入奥地利,82岁高龄的犹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去世。弗洛伊德是一位对心理学理论贡献非常大的心理学家,一生著作丰富。
历史业绩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鲁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书中指出,有些精神病的原因不是机体性的,而是机能性的,其治疗须用“精神分析”法,从发掘病人内心的隐秘人手,即用“心药”去治“心病”。这本书标志着医学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它不仅将为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并且将打开一道至今无人叩过的知识大门。此书提出了“无意识”的假说,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他在《性学三论》(1905年)中提出令人惊异的设想:性冲动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并且所有儿童生来就带有性的驱力。弗洛伊德语惊世人,于是,刚刚兴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下子名声扫地,“心理学的时疫”、“践踏知识花园的野猪”等攻击批评铺天盖地而来。
治疗精神病的关键是探索病人“无意识”中的奥秘。弗洛伊德发现,借助于梦可以洞察无意识系统的深处,于是他写了《释梦》(1900年)这部伟大的著作。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不仅是梦,而且类似口误、遗忘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心理的病理状态,可用来作为解释病态心理现象的钥匙。
《释梦》等著作使“精神分析”理论又名声大振。190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邀请他去克拉克大学讲学,弗洛伊德声称这是对他的努力第一次正式的合法承认。在《自我和本我》中,弗洛伊德提出了真正的人格结构模式。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垂直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与无意识相应的本我包含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欲望,它给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提供力量;自我是一个意识系统,它再现着由外部世界积累起来的经验,把所有能量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压抑和排除上;超我代表道德的限制,它也与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中,力图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而且尽可能使本我不能得到满足。弗洛伊德写下了他认为至关重要的结论:
精神分析法是一种能使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
在西方,有人用“心理世界的牛顿”、“心灵的哥伦布”称誉弗洛伊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评论说:“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第三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上))_康熙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夺取权力平定三藩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个藩王也形成割据势力。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亲政后,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智擒鳌拜,剪除其党羽,夺回权力。
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康熙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康熙能够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这一切都反映出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康熙是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他宣布“永停圈地”,下令削藩,并着手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很快扭转政局,展现中兴之势。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二十二年降服郑克爽,收复台湾;二十四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二十八年与俄国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巩固了我国东北边防,捍卫了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平定占据新疆并不断内犯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统一漠北地区;五十九年进军西藏。为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巩固政权开创盛世
在统一全国的同时,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利商便民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医治战争创伤,增加收入,巩固政权。他曾6次南巡,察阅河务、调查民生,观览风俗民情。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康乾盛世”。
康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均有一定造诣。他十分重视人才和学术研究,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为保存、继承和发展民族科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一生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于守成之中创业,使天下安泰、四海承平,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业,所以说康熙不愧为我国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69岁,也就在这一年里,勤勉为政61年如一日的康熙皇帝因病去世。
第四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上))_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家。
艰苦的仕途之路
蔡伦出生于桂阳的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小时候的蔡伦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将他卖给了人贩子。而蔡伦在他约13至15岁时被选入洛阳宫中做了名小太监。但蔡伦生性聪明,天资很高,很快便熟知宫廷礼仪并能识文断字,通识典籍。
蔡伦约27岁时汉和帝刘肇即位,和帝欣赏蔡伦的才能,让他做中常侍。在这期间,蔡伦能大胆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和帝对他是非常的赞许,后又将他提升为尚方令,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
醉心于发明
在古时,书籍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而当时的蔡伦所有的兴趣就是读书和研究民间的发明创造。一次,蔡伦在阅读自己喜爱的文章时,深觉简牍笨重,读来费事。后来蔡伦又偶然发现一种灞桥纸又轻便又便宜,于是他购买灞桥纸研究,发现该纸张是用粗纤维制成。蔡伦遂产生造纸的念头。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于此,纸便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这时是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约43岁。
安帝年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以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公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伦监管他们的工作。
对后世的贡献
后来蔡伦受窦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安帝以蔡伦诬陷宋贵人为由,命蔡伦向廷尉自首。蔡伦清楚安帝大权在握,廷尉为讨好圣心,一定会为难自己。他不愿受到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洗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蔡伦为官能直言进谏,受宠于和帝却不玩弄权术;潜心研究锲而不舍,有了科技成果善于推广利用;面对宫廷斗争能审时度势,知道后果不妙还恬然赴死,其坦荡自若值得后人敬佩。
而正是蔡伦对纸的不懈研究,使造纸成了我国的伟大发明。在蔡伦的努力下,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杆等其它原料,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起外传了。大约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影响世界。
在造纸术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都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蔡伦对造纸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铭记在心。
第五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司马迁:伟大的文史学家
生平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这种环境对于他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起了很大作用。
受家庭的影响,司马迁从10岁起就能诵读古文。10岁以后,他跟随父亲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国都长安,学习经书和史学。在那里,他受到了名师的指点,曾直接聆听著名学者、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人讲经。他跟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听董仲舒讲《公羊春秋》,谙熟了当时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理论,受益匪浅。他还借助父亲太史令这样一个便利条件,阅读了大量古籍、经典、百家论著和皇家档案。
从20岁开始,司马迁便到全国各地进行有目的的游览考察。他南游江淮,曾登上会稽山,寻找大禹的遗迹;又到了沅、湘一带,登上九嶷山,考察舜的墓地;北过齐鲁,到了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体察圣人之遗风,讲习学业,到邹县、爬峄山,在亚圣孟子生活的地方演习乡射之礼;他还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沛县,经过号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的封地薛,观访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彭城,等等。拜官郎中(皇帝的小侍卫官)后,他曾奉命出征西南夷,涉过巴山蜀水,一直深入到云南腹地而返。在游历过程中,他广泛接触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既使他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为他以后撰写《史记》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业绩
公元前111年,司马迁的父亲去世。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其父临终前,要司马迁修一部史书。
公元前104年,经过充分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但仅仅过了5年,正当他专心致力于《史记》的创作时,一场灭顶之灾意外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把司马迁投进了监狱,并处腐刑。他在《报任安书》中曾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决心。他说,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既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父亲的愿望,也死得像鸿毛一样轻不可言。司马迁并没有消沉下去,在狱中,他怀着满腔的悲愤继续创作。4年后,他被赦出狱,从此,更加专注于创作。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和心血写成的《史记》这部不朽巨著终于问世了。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