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现代农业典范-荷兰现代设施农业
世界现代农业典范-荷兰现代设施农业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开始利用传统风车作为排水动力,在天然淤积的滨海浅滩上围海造田。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荷兰城市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荷兰围海造田的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不仅围海,还围湖造田增加农业用地,扩大农业生产。截至目前,荷兰有58%的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草场占31%,耕地位23.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到60年代后期净出口值排在世界第四、第五,1989年以来稳占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每年农业净出口值保持在130多亿美元水平,占世界贸易额的7.5%~~10%。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私有农场生产为主,1996年农场总数为110667个,其中从事大田作业生产的22675万个,园艺农场15369个,65.6%的农场从事畜牧业。
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荷兰设施农业的特点:
1、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宏观调控及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
荷兰地势平坦,降雨充足,但光照不足,全年光照时间只有1600小时左右。荷兰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气候特点和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劳动生产率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至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用资金替代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温室农业通过从私人银行和国外贷款中获得大量资金,迅速发展起来。在7%的耕地上建立起1万公顷面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温室,大力开发适宜温室生产的高产值的作物品种,使园艺作物基本上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也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荷兰温室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国内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宏观政策是不同的。就温室农业而言,1983至1992年十年中。荷兰的温室农业增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政府实行了补贴政策。从事温室生产的农户均可获得50%的政府资助。同期,从事温室农业的农民收入也成几倍上扬,几年以后政府取消了补贴政策。温室农业增值开始趋缓。
市场是政府决策的晴雨表。荷兰是著名的种植种茎郁金香的国家,一段时间球根花卉贸易蓬勃发展,郁金香生产被视为疯狂的投机生意,市场一度失去控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出面干涉,使得郁金香市场价格在24小时内暴跌,从而快速扭转了生产和市场“畸形”的局面,使荷兰球根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当产业处于“健康发展”阶段,政府则引导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稳定市场。
荷兰政府着重致力于农业宏观产业环境的营造,其一是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快步增长”,出口创汇;其二是积极参加欧盟事务。自1995年3月“中根协议”签定以来,整个欧洲成为了荷兰的农产品市场,其三是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为荷兰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其四是在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其五是帮助企业组织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2.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
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如维斯特兰德朗市的西红柿种植公司专业生产西红柿,与其他5家专营企业竞垄断了荷兰90%的西红柿市场。位于布莱斯维克市的红掌公司专门研究和种植红掌花卉,从育种研究、种苗生产到种苗出售,全部由企业运作。公司研制并经营的红掌花卉就达40多个品种。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荷兰温室产品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最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如朗德维尔德种球经营公司,成立于本世纪初,企业的生产经营仅是对球径植物的种球进行处理,包括分捡、基质配置,包装成不同规格,实行全货架方式销售。产品经销美国,成为对美贸易最大的种球公司,每年出口美国的产值达到4200万美元。这家公司经营品种达到1200~1500多种,公司分为5个部门:销售部负责营销产品,开发市场;庭院设计部,从事家庭园艺设计;种植部,与种子公司共同开发新品种,进行种球生产;园林部,从事园林美化设计;连锁店,在荷兰境内和国际市场度立大型超市实行连锁式销作。
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
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注册商标和产品品牌,消费者就是通过产品品牌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满意的园艺商品。荷兰温室产品市场分类较明确,比较集中的有花卉拍卖市场,蔬菜拍卖市场、温室作业机具和专用产品市场等。
1986年成立的位于荷兰阿斯米尔镇的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市场使先进世界最大的花卉拍卖行。进入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的花卉和植物要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并按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随后即刻被送到冷藏库和存放库等待上市拍卖。拍卖成交的产品安客户要求
进行包装。然后被送往拍卖行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战和海关,80%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谢尔伯机场空运到美国及远东各国。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么天鲜花销售量达1400万枝,全年总共出售鲜花35亿枝,出口鲜花和植物总价值达50亿荷兰盾。当天未被销出的鲜花会被销毁,用以保证鲜花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生产者提出警示。为保护会员个体经济利益,被销毁的鲜花按最低价格的80%~90%给与补偿。
4.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荷兰经济具有强烈的国际导向。1992年以后,欧洲内部壁垒消除,因统一市场的影响,西欧内场潜力扩大并对成员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欧洲成员国内部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活跃,也给荷兰往欧洲市场上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荷兰农业产业纷纷看准欧洲和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港的海运优势,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斯基辅机场优势及发达的道路系统和公共运输网络,促使其产品人进大出,使荷兰成为欧洲大陆农产品分销中心。1995年荷兰人均GDP超过40000荷兰盾。显居富裕国家之列。1997年,荷兰农业生产在欧洲所占市场份额达到8%,其中园艺果蔬占7%。温室产品中的50%90%出口,便捷的航运使荷兰生产的鲜切花和蔬菜在两天之内运到欧洲、亚洲及北美等国家和城市。荷兰的温室蔬菜占本国蔬菜生产总值的3/4,产量的86%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蔬菜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使种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荷兰的温室无论从规模、面积、水平都居世界前列,但截至目前,荷兰却没有一家专门制造温室的企业,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已经形成一种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荷兰温室的覆盖材料、保温材料等均从比利时、瑞典等国进口。温室建造的运作主要开温室工程公司,在荷兰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温室工程公司约有7~8家,这些公司通过市场调查获得需求信息,按用户要求进行温室设计、工程预算、材料购买、工程发包等,现已从荷兰、欧洲地区提供工程服务开始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拓展合作业务。目前,荷兰温室建造已在世界市场占到80%。
5.集成化的工业技术在温室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荷兰的工业基础雄厚,其中化工、食品加工、机械与材料、电子工业技术尤为先进。世界级的大型公司如化工业的壳牌、食品工业的联合利华、电子工业的飞利浦在国际工业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影响下,荷兰温室农业也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温空设施本身就是工业化集成技术的产物,由于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的生产完全可以实现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而且不仅体现在种植过程中有其特定的生产节拍、生产周期,还体现在产品生产之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与工业生产如出一辙,因此被称之为工厂化农业。事实上荷兰的农业特别是温室农业是被当成工业来办的。温室产业中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技术,包括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机械技术:传感机械、耕作机械、包装机械、预冷机械、运输机械;
工程技术:工程构架材料、工程塑料、覆盖材料、节水工程;
计算机技术:光、温、水、气自动监控,机械自动化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
生物技术: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工业技术植入农业生产中,已经使荷兰温室农业赋予了工厂化生产的内涵,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植物工厂是荷兰最具工业生产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在生产观叶园艺植物的现代化大型自控温室中,盆观植物均置放在栽培床上,从基质搅拌,装钵、定植、栽培、施肥、灌溉、钵体移动全部实现机械运作,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环境等全部由计算机监控。这种采取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支持现代农业,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农业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
6.网络化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知识和科技是农业创新的手段,荷兰的农业知识体系(科研,教育和推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农业政策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由荷兰政府主管农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和渔业部(简称农渔部)”负责。农业研究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研究,这些研究与成果推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下设11个研究所和1个后勤服务机构,研究领域有农业、渔业、自然资源管理、土壤、水、林业、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和环境。农渔部对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0%。
(2)研究站和地区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目标是迅速解决农业领域不同行业中的实际问题。试验和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是在9个研究站和34个地区研究中心完成。其中,这34个地区研究中心是按地域划分建立的,50%的经费来自农渔部,50%的资金来自农业企业和农民。
(3)著名的瓦赫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农业发展前瞻性研究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目前,瓦赫尼根已经基本上完成向私有化的改革,由9个研究所和2所大学合并,成立了瓦赫尼根农业研究中心和农业研究基金会,重点从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环境与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解决将要变得十分重要的实际问题,如植物病理、土壤、畜牧、农机、农产品加工等。
农业领域推广工作组织结构分明。面向农民和种植者的直接管理与咨询服务工作包括社会经济推广和技术经济推广,这些工作由农渔部提供资助。农民和种植者直接获利的推广工则由农业企业自身投入。农渔部通过示范项目加速知识知识和创新成果的应用,1997年,农业部发布的涉及1亿元荷兰盾的总体框架法令表明,用于农业推广的经费预算达28.5百万荷兰盾。通过政府的推广部门和民间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把新技术推广到各个农户、科研、试验站。推广部门三者有利结合形成高效“农业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农业科研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成果可迅速传播到每个农户,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
为刺激农业创新,解决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中存在的因机构和研究课题重叠所至的不必要竞争等问题,以更加适应市场化的机制,从1996年开始,荷兰实行了农业知识体系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荷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改革使一部分科研机构从政府的全额支持中脱离出来,逐步实现自收自支。有关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通过项目委托的形式择优赋予研究任务,形成一种竞争机制、研究机构在得到项目的同时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这些机构多是菲政府机构、非盈利机构,一部分业务要通过市场。如原农渔部系统13个研究机构,现并为7个,完全自立。改革以后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的构成大约分为三块,近50%的经费来自政府任务,50%来自企业和农民。
这种改革被称主力私有化,事实上研究机构私有化,不是资产的个人化,不是私有制,而是国有资产以银行借贷的形式由不同组织和集体机构赎买下来,改变过去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是荷兰政府为科研机构注入活力,刺激科研面向生产,企业面向市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经过资产转移和机构重组,原来重复设置的研究机构和学科实行了优化组合。这项改革也包括国家和学院(德尔夭特的TRO)。全国13所大学仍保留了由政府按人头数拨款的做法。省级研究所大多转为咨询机构。
7.农业合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上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其中,经营超过3公顷的蔬菜农场有150家,花卉农场有1500家,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起一种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组织保存了其他一切农民习惯的独立经营功能。
农民合作社起源19世纪70年代。行业涉及农村信用业、购买业、加工业和市场。伴随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合作社数量逐渐减少,到1949年荷兰农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150个,1992年合作社数量下降到851个,但市场占有率却大幅度上升。以花卉为例:花卉拍卖市场合作社由19949年的18个减少到1992年的7个,而市场占有率却由60%增至95%。荷兰农业合作组织类型很多。大体上分为:信用合作社、供应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荷兰农业合作社结构基本上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合作社结构为若干个从事同一种植或养殖的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集中到市场出售,这种市场组织是靠参与农户(会员)缴纳会费支持并为同一组织的农户出售同类商品服务的非赢利性合作社。复杂型合作组织由不同地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农户以社员的名义参与组成,组织形式为董事会领导下的社员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管理机构,为社员(会员)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其中包括采购生产资料、出售产品,加工和筹备资金等。由此可见,今荷兰各农业协会均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强有力的市场规范能力和全程服务机制。
由生产者、工业委员会和商业委员会组成的合作社(或称农业协会)是政府与农业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农业协会不仅是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桥梁,而且还是双方相互利益的“保证人”。冰球额实现了服务体系、推广体系,检测体系,信贷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全程服务。同时,农业协会还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涉足农业科普工作,起着政府和农民“中间人”的重要角色。
菏兰温室农业的发展趋向
目前,从事园艺生产的农户数量在减少,但农户的平均规模在稳步扩大。温室园艺是工厂化作业,非家庭工人的比例在增加,已占总劳动力的60%。19921997年,从事温室园艺生产的男性工人在减少,而同期女性工人的数量却以每年0.8%的增长率递增。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荷兰的耕地的面积年递减率为0.2%,而温室园艺用地面积却有所增加,区域性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将具有较大温室比例的荷兰南部省份温室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逐步缩小荷兰北部的温室面积。从事温室园艺企业和农户的投资走向也主要投向设施和玻璃温室。
保护地园艺种植占荷兰农业生产力的1/5以上,属于温室园艺类生产的大约有9000农户,其忠,近2/3专门种植花卉或盆景植物,1/3多经营蔬菜生产。近几年,盆栽和床培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切花面积略有增加。但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稍有下降。每户园艺温室的平均面积相对较大,并仍有继续发展的前景。
90年代中期以后,荷兰温室园艺在经历了不良发展之后,又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得益于收入的恢复和政府以节约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和改善工作条件为重要内容园艺温室结构改造拨款计划。与此同时,荷兰政府正着手一项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调整生产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温室种植重建计划。
重视环境保护是近年来荷兰温室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地表水污染法委员会的一般规定:未来几年,温室生产部门要加入对环境的投资,将实现环境有害物质对水和土壤的零排放。温室园艺部门正实施一项农业企业与政府间签定的能量保护公约,以减少二氧化碳向环境的排放。1993年,荷兰政府签署了一项针对多年作物保护计划,规定1993年到2000年间彻底抑制农业对杀虫剂的依赖,减少因使用杀虫剂引发的副作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表明,杀虫剂的用量已明显下降。近十几年,荷兰的有机农业得到提倡和发展,合成化学杀虫
剂和无机化肥的施用量在明显减少,1986年至1994年,有机农业耕作面积每年平均递增34%,有机农业产品价格日具竞争力。
荷兰农业经济和政治结构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政策自由化所决定,贸易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特别是欧盟一体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国际上对荷兰农业体系的依赖与荷兰进口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的份额将同时增长,农产品出口总额仍呈增长趋势,温室园艺的国际市场也将稳步持续发展.
第二篇:荷兰---世界现代农业典范
世界现代农业典范----荷兰现代设施农业
http:// 2008-4-25 8:57:55 中国食品科技网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两面濒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素有“欧洲海上大门”之称。它的面积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与台湾大抵相同,约为湖北省的五分之一。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如果说德国人颇以为自豪的是上帝给了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从来不用修水利,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种什么长什么;而荷兰人引为自豪的则是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荷兰有句谚语说:“当上帝创造世界时,把荷兰忘记了,因此荷兰人不得不自己创造出一个荷兰来。”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荷兰人属日耳曼种族,相传从公元五世纪时就来到这里。那时河流泛滥,海水倒灌,遍地沼泽,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荷兰人的祖先披着海豹皮,捕鱼狩猎,九死一生地拼命劳作,通过筑堤治水,开河造船,办工业,兴贸易,到17世纪使荷兰成了海上强国,如今更是将自己的国家打造得物埠民丰。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的农业。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开始利用传统风车作为排水动力,在天然淤积的滨海浅滩上围海造田。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荷兰城市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荷兰围海造田的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不仅围海,还围湖造田增加农业用地,扩大农业生产。截至目前,荷兰有58%的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草场占31%,耕地位23.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针对人口密度大,可耕地少,全年日照时间短的环境条件,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到60年代后期净出口值排在世界第四、第五,1989年以来稳占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每年农业净出口值保持在130多亿美元水平,占世界贸易额的7.5%~10%。他们的作法,对于刚刚迎来入世的中国,各个行业特别是农业亟待接轨转型之际,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荷兰的农业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1荷兰盾折合2.2欧元)。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私有农场生产为主,1996年农场总数为110667个,其中从事大田作业生产的22675万个,园艺农场15369个,65.6%的农场从事畜牧业。
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13.3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36.52亿,花卉和植物为67.03亿,花卉球茎9.46亿,水果5.32亿。
(二)荷兰设施农业的特点
1.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宏观调控及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
荷兰地势平坦,降雨充足,但光照不足,全年光照时间只有1600小时左右。荷兰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气候特点和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劳动生产率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至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用资金替代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温室农业通过从私人银行和国外贷款中获得大量资金,迅速发展起来。在7%的耕地上建立起1万公顷面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温室,大力开发适宜温室生产的高产值的作物品种,使园艺作物基本上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也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荷兰温室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国内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宏观政策是不同的。就温室农业而言,1983至1992年十年中。荷兰的温室农业增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政府实行了补贴政策。从事温室生产的农户均可获得50%的政府资助。同期,从事温室农业的农民收入也成几倍上扬,几年以后政府取消了补贴政策。温室农业增值开始趋缓。
市场是政府决策的晴雨表。荷兰是著名的种植种茎郁金香的国家,一段时间球根花卉贸易蓬勃发展,郁金香生产被视为疯狂的投机生意,市场一度失去控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出面干涉,使得郁金香市场价格在24小时内暴跌,从而快速扭转了生产和市场“畸形”的局面,使荷兰球根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当产业处于“健康发展”阶段,政府则引导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稳定市场。
荷兰政府着重致力于农业宏观产业环境的营造,其一是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快步增长”,出口创汇;其二是积极参加欧盟事务。自1995年
3月“申根协议”签定以来,整个欧洲成为了荷兰的农产品市场,其三是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为荷兰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其四是在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其五是帮助企业组织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2.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
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如维斯特兰德朗市的西红柿种植公司专业生产西红柿,与其他5家专营企业竞垄断了荷兰90%的西红柿市场。位于布莱斯维克市的红掌公司专门研究和种植红掌花卉,从育种研究、种苗生产到种苗出售,全部由企业运作。公司研制并经营的红掌花卉就达40多个品种。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荷兰温室产品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最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如朗德维尔德种球经营公司,成立于本世纪初,企业的生产经营仅是对球径植物的种球进行处理,包括分捡、基质配置,包装成不同规格,实行全货架方式销售。产品经销美国,成为对美贸易最大的种球公司,每年出口美国的产值达到4200万美元。这家公司经营品种达到1200~1500多种,公司分为5个部门:销售部负责营销产品,开发市场;庭院设计部,从事家庭园艺设计;种植部,与种子公司共同开发新品种,进行种球生产;园林部,从事园林美化设计;连锁店,在荷兰境内和国际市场度立大型超市实行连锁式销作。
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
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注册商标和产品品牌,消费者就是通过产品品牌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满意的园艺商品。荷兰温室产品市场分类较明确,比较集中的有花卉拍卖市场,蔬菜拍卖市场、温室作业机具和专用产品市场等。
1986年成立的位于荷兰阿斯米尔镇的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市场使先进世界最大的花卉拍卖行。进入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的花卉和植物要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并按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随后即刻被送到冷藏库和存放库等待上市拍卖。拍卖成交的产品安客户要求进行包装。然后被送往拍卖行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战和海关,80%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谢尔伯机场空运到美国及远东各国。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每天鲜花销售量达1400万枝,全年总共出售鲜花35亿枝,出口鲜花和植物总价值达50亿荷兰盾。当天未被销出的鲜花会被销毁,用以保证鲜花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生产者提出警示。为保护会员个体经济利益,被销毁的鲜花按最低价格的80%~90%给与补偿。
4.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荷兰经济具有强烈的国际导向。1992年以后,欧洲内部壁垒消除,因统一市场的影响,西欧内场潜力扩大并对成员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欧洲成员国内部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活跃,也给荷兰往欧洲市场上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荷兰农业产业纷纷看准欧洲和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港的海运优势,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斯基辅机场优势及发达的道路系统和公共运输网络,促使其产品人进大出,使荷兰成为欧洲大陆农产品分销中心。1995年荷兰人均GDP超过40000荷兰盾。显居富裕国家之列。1997年,荷兰农业生产在欧洲所占市场份额达到8%,其中园艺果蔬占7%。温室产品中的50%90%出口,便捷的航运使荷兰生产的鲜切花和蔬菜在两天之内运到欧洲、亚洲及北美等国家和城市。荷兰的温室蔬菜占本国蔬菜生产总值的3/4,产量的86%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蔬菜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使种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荷兰的温室无论从规模、面积、水平都居世界前列,但截至目前,荷兰却没有一家专门制造温室的企业,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已经形成一种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荷兰温室的覆盖材料、保温材料等均从比利时、瑞典等国进口。温室建造的运作主要开温室工程公司,在荷兰具有国际输出能力的温室工程公司约有7~8家,这些公司通过市场调查获得需求信息,按用户要求进行温室设计、工程预算、材料购买、工程发包等,现已从荷兰、欧洲地区提供工程服务开始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拓展合作业务。目前,荷兰温室建造已在世界市场占到80%。
5.集成化的工业技术在温室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荷兰的工业基础雄厚,其中化工、食品加工、机械与材料、电子工业技术尤为先进。世界级的大型公司如化工业的壳牌、食品工业的联合利华、电子工业的飞利浦在国际工业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影响下,荷兰温室农业也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温空设施本身就是工业化集成技术的产物,由于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的生产完全可以实现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而且不仅体现在种植过程中有其特定的生产节拍、生产周期,还体现在产品生产之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与工业生产如出一辙,因此被称之为工厂化农业。事实上荷兰的农业特别是温室农业是被当成工业来办的。温室产业中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技术,包括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机械技术:传感机械、耕作机械、包装机械、预冷机械、运输机械;
工程技术:工程构架材料、工程塑料、覆盖材料、节水工程;
计算机技术:光、温、水、气自动监控,机械自动化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
生物技术: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工业技术植入农业生产中,已经使荷兰温室农业赋予了工厂化生产的内涵,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植物工厂是荷兰最具工业生产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在生产观叶园艺植物的现代化大型自控温室中,盆观植物均置放在栽培床上,从基质搅拌,装钵、定植、栽培、施肥、灌溉、钵体移动全部实现机械运作,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环境等全部由计算机监控。这种采取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支持现代农业,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农业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
6.网络化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知识和科技是农业创新的手段,荷兰的农业知识体系(科研,教育和推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农业政策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由荷兰政府主管农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和渔业部(简称农渔部)”负责。农业研究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研究,这些研究与成果推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下设11个研究所和1个后勤服务机构,研究领域有农业、渔业、自然资源管理、土壤、水、林业、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和环境。农渔部对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0%。
(2)研究站和地区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目标是迅速解决农业领域不同行业中的实际问题。试验和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是在9个研究站和34个地区研究中心完成。其中,这34个地区研究中心是按地域划分建立的,50%的经费来自农渔部,50%的资金来自农业企业和农民。
(3)著名的瓦赫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农业发展前瞻性研究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目前,瓦赫尼根已经基本上完成向私有化的改革,由9个研究所和2所大学合并,成立了瓦赫尼根农业研究中心和农业研究基金会,重点从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环境与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解决将要变得十分重要的实际问题,如植物病理、土壤、畜牧、农机、农产品加工等。
农业领域推广工作组织结构分明。面向农民和种植者的直接管理与咨询服务工作包括社会经济推广和技术经济推广,这些工作由农渔部提供资助。农民和种植者直接获利的推广工则由农业企业自身投入。农渔部通过示范项目加速知识知识和创新成果的应用,1997年,农业部发布的涉及1亿元荷兰盾的总体框架法令表明,用于农业推广的经费预算达28.5百万荷兰盾。通过政府的推广部门和民间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把新技术推广到各个农户、科研、试验站。推广部门三者有利结合形成高效“农业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农业科研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成果可迅速传播到每个农户,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
为刺激农业创新,解决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中存在的因机构和研究课题重叠所至的不必要竞争等问题,以更加适应市场化的机制,从1996年开始,荷兰实行了农业知识体系改
革,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荷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改革使一部分科研机构从政府的全额支持中脱离出来,逐步实现自收自支。有关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通过项目委托的形式择优赋予研究任务,形成一种竞争机制、研究机构在得到项目的同时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这些机构多是菲政府机构、非盈利机构,一部分业务要通过市场。如原农渔部系统13个研究机构,现并为7个,完全自立。改革以后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的构成大约分为三块,近50%的经费来自政府任务,50%来自企业和农民。
这种改革被称主力私有化,事实上研究机构私有化,不是资产的个人化,不是私有制,而是国有资产以银行借贷的形式由不同组织和集体机构赎买下来,改变过去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是荷兰政府为科研机构注入活力,刺激科研面向生产,企业面向市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经过资产转移和机构重组,原来重复设置的研究机构和学科实行了优化组合。这项改革也包括国家和学院(德尔夭特的TRO)。全国13所大学仍保留了由政府按人头数拨款的做法。省级研究所大多转为咨询机构。
7.农业合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其中,经营超过3公顷的蔬菜农场有150家,花卉农场有1500家,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起一种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组织保存了其他一切农民习惯的独立经营功能。
农民合作社起源19世纪70年代。行业涉及农村信用业、购买业、加工业和市场。伴随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合作社数量逐渐减少,到1949年荷兰农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150个,1992年合作社数量下降到851个,但市场占有率却大幅度上升。以花卉为例:花卉拍卖市场合作社由19949年的18个减少到1992年的7个,而市场占有率却由60%增至95%。荷兰农业合作组织类型很多。大体上分为:信用合作社、供应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荷兰农业合作社结构基本上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合作社结构为若干个从事同一种植或养殖的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集中到市场出售,这种市场组织是靠参与农户(会员)缴纳会费支持并为同一组织的农户出售同类商品服务的非赢利性合作社。复杂型合作组织由不同地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农户以社员的名义参与组成,组织形式为董事会领导下的社员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管理机构,为社员(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其中包括采购生产资料、出售产品,加工和筹备资金等。由此可见,今荷兰各农业协会均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强有力的市场规范能力和全程服务机制。
由生产者、工业委员会和商业委员会组成的合作社(或称农业协会)是政府与农业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农业协会不仅是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桥梁,而且还是双方相互利益的“保证人”。冰球额实现了服务体系、推广体系,检测体系,信贷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全程服务。同时,农业协会还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涉足农业科普工作,起着政府和农民“中间人”的重要角色。
第三篇:新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问题研究报告
新和县设施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一、新和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全县开展设施农业总面积为11878亩,其中设施温室大棚占地面积3078亩、993座,永久型塑料大棚600亩、496座,小拱棚8200亩,25900座,特色设施农业面积为556.8亩、239座。2010年新增面积为8400亩,其中新建温室200亩、36座,拱棚8200亩。2010年全县设施农业总收入(销售额)达5491.8万元,生产投资(成本)1372.9万元,纯收入4118.8万元。亩均效益3527元,人均收入达到363.8元。
新和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区位于在依其艾日克乡喀拉塔西村和排先把扎乡阿热买里村。规划面积5000亩,辐射带动两个乡五个村2000户7500人口。目前已集中连片建设了1694亩、415座日光温室,两座智能化育苗温室,占全县设施农业面积49%。该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现了集中供水可控供给管网灌溉系统,电源并入县城供电网。该示范区2010年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 1863.4万元,纯收入达到1304.4 万元,亩均效益7700元,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该示范区2010年被确定为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区。
二、新和县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集中育苗基本情况。2010年新和县农业局开展了设施农业智能化集中育苗中心建设项目,育苗中心的建设为我县开展设施农业蔬菜生产周年栽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我县设施农业的效益,目前设施农业智能化集中育苗中心开展了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等蔬菜品种集中育苗、供应工作,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移栽、统一管理,把集中育苗工作作为设施农业获得高效益的突破口来抓。集中育苗主要采取基质穴盘育苗,优点是提高成苗率,定植时不伤根,容易成活(成活率达到100%),定植后缓苗快。全年春秋双茬可共培育各类秧苗350万株,温室(大棚)菜苗移栽率达到95%以上。通过开展集中育苗工作,达到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了品种和效益的目的。
2、食用菌示范推广情况
2010年新和县农业局引进并开展了食用菌示范推广项目,当年全县生产栽培食用菌7.6万袋,其中香菇4万袋,黑木耳生产万袋,平菇2.5万袋。为充分利用浙江省丽水市对口支援新和县的有利时机,发挥丽水市食用菌产业优势,农业局争取了丽水市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援,同时引进了丽水市食用菌生产企业,设立了食用菌示范推广中心,全面开展食用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在依其艾日克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食用菌示范推广基地,开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
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设施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我县占地面积10米×75米单座温室大棚建设成本在5万元以上,同时配套棉被、水、电等设施成本在2万元以上。县财政虽然每年安排200万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由于设施温室大棚成本高投入大,墙体建设等工程还大量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加以解决。
2、农民生产技术基础薄弱。广大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过去从事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品种种植,设施农业生产与其它粮棉作物生产技术要求、人工投入有很大区别,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推高。
3、设施农业推广技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县农业局为发展设施农业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办公室,专门指导全县设施农业生产工作。然而除农业局外各乡镇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技术人员指导,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空间。
4、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我县设施农业刚起步,农业基础建设、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建设、引进设施农业加工、流通企业,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
结合我县开展设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年活动,加强标准化设施农业建设基地,稳步发展温室设施蔬菜生产,加快蔬菜产业及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现将我办2012年设施农业固定资产投入计划制定如下:
1、建立一个清洗,包装,保鲜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投资202万元,用于新建车间,配套设备,建保鲜库,附属工程等,车间规格:600平米,每平米700元算总共42万
元,配套设配30万元,新建保鲜库3个,容积1320立方、面积330平米建设资金40万元、设备配套60万元,容量105吨,保鲜库建设规格为长度22米、宽度、5米、高度4米,附属工程绿化、硬化费用30万元。
2、
第四篇:世界农业课程论文(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摘要:荷兰农业发展的特点、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农业科学技术、四川的农业特点及重点作物……关键词: 荷兰、四川、农业、种植业。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荷兰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而四川也是在国内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都是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
现就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做如下介绍和对比。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海南岛的面积相等。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是荷兰经济发达,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荷兰农业有多项的“世界第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贸易立国,大进大出,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达到1.1万公顷。温室大约有40%用于蔬菜生产,35%用于花卉生产,20%用于水果生产,其他生产效益可比露地生产高5-6倍。
2.畜牧业
在荷兰,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荷兰虽然人多地少,牧场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大。荷兰的畜牧业大体上分为普通畜牧业(养牛业、养羊业)和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和养禽业)。
(1)普通畜牧业
荷兰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而驰名,但是由于欧盟农业政策规定了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
(2)集约型畜牧业
欧盟对养猪没有限制,但是荷兰国内对养猪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养猪业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此外,欧盟对养鸡也没有限制,因此荷兰养鸡业发展非常迅速,饲养技术的提高成效明显。
3.渔业和林业
荷兰有12个渔港,是欧洲第8大渔业生产国;渔获量约52万吨。主要的种类有鲱鱼、鲭鱼、鳕鱼等,主要的渔场是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等地。
4.农产品加工业
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等。
5.农业对外贸易
“贸易立国”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荷兰人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外贸战略是“大进大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三﹑农业科学技术
荷兰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21个市(地、州)、182个县(市、区)、5007个乡(镇),居全国第一位。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849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列第三位,其中农业人口6855.4万人。乡村劳动力3829.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1.9万人。
三、耕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四川现有耕地6742.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76%,列第六位,其中水田3425.6万亩,旱地3316.9万亩。全省人均耕地0.8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3585.8万亩,占53.2%;旱涝保收面积2491.0万亩,占36.9%;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41%。
四,境内东部与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东部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天;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为全省、全国著名的多雨区;年日照1000-1600小时,为全国最低值区。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垂直变化大,年均温12-20℃,无霜期220-330天;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年日照2200-2700小时。特别是攀枝花一带,可满足一年三熟,与南亚热带水平接近。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但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温4-12℃,无霜期100-200天;年降雨量500-900毫米;年日照高达1600-2600小时,超出盆地约一倍以上。
五、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1998年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1457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007.2万亩,占75.5%;经济作物面积1804万亩,占12.4%;其它作物面积1760.3万亩,占12.1%。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进步,但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1、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主要由于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四川农业生产环境改造难度大、进程慢。农田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还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川除成都市以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造严重滞后,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村道路、通讯、饮水、能源等供给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些已经导致四川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严重落后。
3、农村人口转移面临新的挑战
四川的非农业人口尽管有所增加,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74.55%;农村劳动力输出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阶段,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从体能优先向技能优先过渡,四川农业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 四川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十分不均衡,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外流,造成四川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动者。
4、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低。同时,四川农业产业规模小, 结构单一,多为独立农户或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
第五篇:荷兰集成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荷兰集成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卢辞
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人口1600万,相当于我国的上海市;其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不到安徽省的1/3。十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仅次于美国。研究发现:这里没有包括园艺类产品(鲜花、观赏植物、蔬菜以及蘑菇等)和渔业产品。这些产品荷兰都有大量的净出口,而美国则有可观的净进口。以1996-1999年4年的平均数为例,加上这两类产品后,荷兰的净出口值接近176亿美元,而美国则减少到了148亿美元;这种格局在2000年就更加明显,荷兰的净出口额超过146亿美元,而美国不足32亿美元[1]2-4。总之,在农产品净出口方面,荷兰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荷兰农业的奇迹,与其鼎力发展集成农业是分不开的。本文以荷兰园艺业、奶牛业为例,研究集成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所起的推动作用。
一、荷兰集成农业概况
1.集成农业的特征
集成农业是按照一定的农业生产要求,将农业技术集成到农业装备中,然后把这种农业装备以50%以上的政府补贴直接销售给农户,以解决某种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下推广系列复杂的农业技术所形成的成本大、风险高的问题。它应当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荷兰在赢得农产品出口的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有其集成农业的巨大贡献。可见,集成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集成农业与大都市圈连接在一起。荷兰的人口密度大,农业紧靠大中城市,特别是荷兰西部三省(乌得勒支、北荷兰省、南荷兰省,简称西三省)人口尤其密集,铁路、公路密如蛛网,把荷兰最重要的城市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城市连绵带。没有园艺业和奶牛业这种集成农业的早期发展,难以想象荷兰农业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集成农业的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研究荷兰的集成农业,我们不仅可以认识集成农业的一般特点,而且可以从荷兰在获得非凡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个发展历程中得到启示。荷兰西三省形成了一个人口最密集的红色带,其人口超过600万,占全国人口的2/3。这个大都市圈形如一个稍稍倾斜的“匚”字形,东部缺口是农田、牧场和树林,国家规定不得侵占,人称之为绿色心脏。在荷兰,土地利用被区分为绿区和红区,前者是指自然保护区、林地和农业,后者是指工业、城市住宅和各种基础设施用地,功能分明,并且严格防止后者对前者的侵占。
2.集成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
荷兰土地的利用方式与我国的差别很大。虽然总起来说,荷兰人均土地面积比我国还少,人均的土地面积仅为0.058公顷,但是农业用地中,农作物种植面积还没有牧场的面积大。以西三省为例,牧草地达到20.9万hm[2],大田蔬菜3.4万hm[2],其他农作物用地不到9.2万hm[2],后两项总面积仅为牧草场的3/5。同时,西三省总共有玻璃温室约7080公顷,占全国玻璃温室面积的2/3以上;尤其是南荷兰省,集中了全国玻璃温室的55.6%,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玻璃城[1]50-59。
1994年到2001期间,荷兰的农业就业人数从28.2万下降到26.8万,即减少了5%。西三省奶牛业比较重要的乌得勒支省的农业就业人数减少得最快,7年里几乎减少了14%,而南北荷兰两省的变化却很小,大致保持在8万左右;其中,北荷兰省还有所上升[2]。从西三省主要的生产活动来看,花卉是特别重要的产业,而奶牛业则是它们共同的一个重要产业。对比我国大城市郊区,园艺业和奶牛业也逐渐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中看起来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下面就以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例,研究荷兰式集成农业的先进性
及其产生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二、园艺业高度发达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荷兰以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而驰名于世。荷兰园艺业包括花卉、蔬菜、蘑菇、水果和名目繁多的观叶植物、园林苗木等等。在荷兰的很多文献中,园艺业与农业往往并列而称,可见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1.园艺业高度发达的原因
第一,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荷兰西部地区花卉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上土壤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花农积累了栽培花卉的许多经验。早在17世纪,荷兰工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城市富商麇集,人口密度大,园艺业产品从农村(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城郊)到城市不但运输距离短,而且不愁销路。这就为荷兰花卉园艺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荷兰还形成了独特的拍卖业,使那些娇嫩的鲜花能够快捷、有效地销售到其他地区以至邻国,直到世界各地。
第二,人多地少的优势。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荷兰的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如何从每平方米土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值,就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很明显,花卉园艺业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要优于一般的大田种植业,而温室园艺业又优于露地园艺业。较高的投入加上更好的技术形成集成技术装备,产生集成农业。集成农业是荷兰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巨大收益的诀窍。荷兰园艺业发展到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集成技术装备的世界领先地位,基本上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近年来园艺业主要品种的平均产值,花卉和观叶植物70.54亿荷兰盾,花卉球茎9.74亿荷兰盾,蔬菜37.92亿荷兰盾,水果4.66亿荷兰盾,苗木、种子等7.96亿荷兰盾[3]23。
第三,欧盟先进的农业政策。园艺业在荷兰的迅速发展,还得益于欧盟(早先的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欧洲各国因一些大宗农产品大量过剩而困扰,欧共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牛奶、谷物和其他一些农产品采取了限产政策。同时,由于欧洲经济的整体化,荷兰在没有边界的统一大市场里,可以把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园艺业产品和乳制品)销售到周边各国,大大促进了荷兰园艺业的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政策。园艺业得到加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空间狭小的荷兰,以奶牛业为代表的畜牧业发展,由于粪便问题难以处理受到了不小的制约。在近几十年来,荷兰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畜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包括园艺业在内的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内部,园艺业占的比重大于一般意义的大田种植业。
2.园艺业生产发展趋势
荷兰的务农人数一直在减少,但为农业服务的就业岗位却在增加。1985-2001年间,园艺业农场从1.9万个下降到1.2万多个。1999年,荷兰花卉产业(包括观赏植物在内)的农场有8700多个,直接就业人数3.7万人,间接就业(拍卖、递送、批发、出口、零售)的人数总计达4.9万人,共为国家提供了8.6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温室农场的平均面积从3664平方米扩大到9 495平方米,即接近1公顷,大的甚至达到了3公顷[3]93。
第一,温室花卉和露地花卉生产。花卉生产包括切花生产、球根花卉生产、郁金香生产。荷兰花卉生产的玻璃温室面积从1975年的7 900公顷增加到了2005年的1.16万hm[2],大约占全世界温室面积的1/4。玻璃温室切花生产是花卉业中最大的产业,其产值高达20多亿欧元,荷兰每天向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露地花卉主要是球根花卉生产,球根花卉又可分为两种:鳞茎植物(如郁金香、水仙、鸢尾、风信子、百合等)和球茎植物(如唐菖蒲、大丽花、番红花、雪花莲、麝香兰、秋海棠、美人蕉、虎斑草)。种植郁金香的农场最多,有1562家,年产郁金香球茎30亿个。仅球根花卉一项的产值就占荷兰农业总
产值的3.5%。此外,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球茎产量也十分可观,总计达到60亿个。荷兰每年出口的球茎有70亿个,价值7.5亿美元。荷兰花卉作物产值从1980年的13.6亿欧元增加到2001年的82亿欧元,增长了6倍,发展到占世界市场47.8%的份额[3]79。
第二,蔬菜生产。荷兰蔬菜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出口。蔬菜生产包括温室蔬菜生产和大田蔬菜生产。荷兰玻璃温室蔬菜的主要品种是番茄、甜椒和黄瓜、草莓,普遍采用无土栽培。其他种类繁多的温室蔬菜,如小萝卜、茄子、西葫芦、生菜、菊苣、花椰菜、小白菜、中国大白菜、洋豌豆、白芹菜、茴香、小黄瓜、菠菜和芸豆等等。玻璃温室蔬菜都由专业农场栽培,一般一个农场只种植一种蔬菜。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温室蔬菜的育苗,幼苗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160-180公顷左右。专业化使种植者能够集中精力专攻一门,在技术知识方面精益求精,提高产量和质量。专业化还有利于机械化和计算机化,降低生产成本。荷兰除了马铃薯、干洋葱、胡萝卜等作为大田作物之外,还有白菜、甘蓝、花椰菜、卷心菜、菠菜和豌豆等露地种植。这些蔬菜不但直接在市场上销售或供应出口,而且还为冷冻食品、罐装食品的生产厂家提供大量原料。
第三,荷兰温室产业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温室园艺产品生产摆脱了土地约束和天气影响,可以实现按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种植过程可以安排特定的生产节拍和生产周期,产后包装、销售也同工业生产如出一辙,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温室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机器人技术有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第四,园艺产品出口额占有重要地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加上绿色生产造就的园艺产品的高质量,为荷兰园艺业产品的出口铺平了道路。荷兰的花卉、观赏植物等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值达到了37.24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48%(1999年);番茄、马铃薯、干洋葱等的出口额达到了14.78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15%-23%(1997-1999年平均),均高居世界第一位[4]。
三、奶牛业发达的主要因素以及乳制品加工贸易
荷兰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1970到1995年期间,荷兰奶牛业的产值从31亿荷兰盾上升到了77.6亿荷兰盾,增加了1.5倍。而牛肉的总产值从15.7亿荷兰盾增加到了34.2亿荷兰盾,增加不到1.2倍[7]。可见,荷兰牛奶对于生产者和市场的重要性高于牛肉的生产。
1.荷兰奶牛业发达的主要因素
第一,生产配额。欧盟的生产配额是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实行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许可证,是生产权。如果农场主有能力的话,可以从别人那里去购买;但是要用合理的价格买到配额并不容易。荷兰饲养牛奶的气候、环境条件良好,牧场又是一种不动产,农场不肯轻易放弃牛奶场经营。同时,人们对牲畜场排泄物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增加奶牛头数意味着环境成本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控制奶牛头数、增加奶牛单产。
第二,技术进步。配额制度客观上促进了荷兰奶牛业的技术进步。1985年到2001年奶牛从236.7万头减少到了2001年的154.6万头,将近减少35%。荷兰奶牛场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从1975年的4625千克上升到2000年的7 416千克。在奶牛总数从221.8万头减少到150.4万头的情况下,总产量从1975年的1028.6万t增加到2000年的1115.5万t[4]。
第三,饲料之比结构。荷兰奶牛的饲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1960-2000年间,干草与青饲料之比从9:1变成5:95,其中牧草青贮饲料和饲料玉米分别占60%和35%,因此可消化的有机物质从60%上升到75%。荷兰的草场或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每公顷可达12-15吨,成为奶牛业的基础。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黄油和奶酪的产量为国内消费量的3倍和5倍[4]。
第四,集成技术装备。奶牛场的重要特点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并且需要比较多的人工
劳动。除了每天两次挤奶,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不但有很多体力活(喂料、清扫等),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荷兰大多数家庭农场一次性投资购买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不分昼夜地工作,可以均衡地挤奶(一天3-4次),有效地提高奶牛的单产。另外,有了机器人,农场主有了更多的闲暇,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学习、培训等等,甚至外出度假。第五,初级畜产品丰富。奶牛业本身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各类家畜当中,奶牛将饲料转化为人类营养品的效率比其他家畜更高。现在,世界农产品的贸易格局中,乳制品占12%-15%,一项就超过了各类谷物的总和。不仅如此,奶牛业为肉牛业(以及肉类加工业)和皮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缺乏农业机械的地区,牛是重要的、可再生的动力。很少有一种农业生产项目像奶牛业那样,能够提供以上四种产品,而且提供鲜奶和动力的时间可以持续好几年。
第六,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奶牛业的生产链很长,单头奶牛所需的劳动力较多,对管理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各种配套服务,这一切都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牛奶销售和乳制品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奶牛业既是培育农民合作精神的温床,也是激励农民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所学校。
第七,有其发达的历史。欧洲早就把牛(特别是奶牛)作为商品牲畜来饲养,16世纪关于奶牛的文献记载已经很多。早在17世纪,荷兰的南荷兰、北荷兰两省以及泽兰省就有了发达的奶牛业,劳工平均日工资达到0.80-0.88荷兰盾。在1650-1805年期间,荷兰每年人均黄油的消费量就已经达到了10千克[5]105-107。
2.荷兰奶牛业加工贸易
现在,荷兰是世界最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生产国之一,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生产以及大量进口的牛奶中,近一半被制成奶酪,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奶酪生产国;其余的则被用来生产各种奶制品、黄油、奶粉和工业配料。荷兰乳制品有大量的出口,年出口总值可达25亿欧元,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的出口额约占世界的1/6。荷兰是奶酪、凝乳等最大的净出口国,占世界总出口额的6%以上。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使农业原料大幅度增值,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乳制品工业由于技术进步,使用的劳动力虽然不很多,但仍然达到了1.2万人[6]。
总之,荷兰奶牛业的发展不但为奶农增加了收入,使人们的体格强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荷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人均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荷兰的经验有特别深刻的借鉴意义。
四、园艺业和奶牛业成为集成农业的规律
集成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以现代园艺业和奶牛业为标志的园艺产品和乳制品,都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所以是天然的商品。这些产品的商品属性不但要求比较完善的营销链条,而且需要有发达的城市及其较高收入的消费者群体。既然这类产品需要产后服务,就为农业劳动力分工和转移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相关的服务业以后,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集成农业的典型,现代园艺业和奶牛业的规律性集中地表现在制度创新、积累资金、技术传播、管理革命以及城市化推进。
1.农村合作社和加工业制度及时创新
1886年,荷兰创立了乳品加工合作社[7]33。合作社对于奶牛业的重要性超过了大多数农产品。牛奶是易腐品,在没有冷藏技术的条件下,必须当天卖完或者加工,而在单干的情况下,每个奶农必须自己把挤出来的奶运送到城镇去卖,费时费力,因此奶农特别需要合作销售。花卉业也是一样,需要把大量的鲜切花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城市消费者手里,没有拍卖行这样的合作社也是难以办到的。合作社是一种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合作传统在荷兰得到发扬光大,与奶牛业、花卉业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
2.资金积累能力强
牛奶和花卉的商品性培养了奶农、花农的赢利意识,与同行们的差距激励着他们追求更高的利润,而高产来源于良种奶牛,来源于艳丽、奇特的鲜花。奶农需要积累资金购买良种牛犊,花农需要培育或购买更好的花种,扩建温室。在缺钱的时候,需要农村的金融合作。荷兰兰宝银行(农民合作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金融合作社。农村金融的发展又为荷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一个助推器。
3.先进技术传播快捷
与很多农作物或猪、鸡不一样,奶农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牛奶的销售收入;如由合作社代销,至少也能够在一周、一月里结算一次。鲜花更是每天都可以了解自己送往拍卖行的花卉能不能得到客商的认可和青睐,能够卖出怎样的价钱。奶农可以比较其邻居的生产和收入,从中感到差距、激发自己学习别人经验的积极性。在收奶站,奶农们可以经常沟通信息,改进饲养技术。奶牛业、花卉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刺激了更多的发明和创新。
4.经营管理要求细致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中是无所谓经营和管理的,但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管理往往比单项技术还要重要得多。单项技术必须进行组装,协调运转,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资料记载,荷兰一个种菊花的温室农场怎样把生产计划安排得精细入微,精确得像时钟一样,某些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小时都不能够马虎。在这里,有产前、产后的各类公司周到的服务和密切的配合。正因为有了这一切,荷兰的园艺业才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劳动生产率。
5.城市化推进几乎同步
奶农和花农容易接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通常生活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他们无论出售牛奶还是鲜花,都需要寻求比较大而稳定的市场,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就是人口较多的城镇。奶农和花农比较熟悉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城市里的各种职业。一有机会,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就会向其他产业(包括牛奶加工业、花卉销售)流动。人多地少的荷兰能够实现这么大的农场规模,就是农村劳动力长期流动的结果。花卉、牛奶的主要销售地在城市,其生产者与城市相联系的是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在当今世界,为较高收入者提供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收入往往也比较高。因此,奶农和花农构成了荷兰农民中收入比较高的阶层。总之,发展奶牛业和花卉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五、集成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价值
从荷兰高效的集成农业中,我们看到了现代集成农业的基本结构及其走向。
第一,集成农业必须与大都市成为一体。大都市的土地比一般地区更加稀缺,土地价格更加昂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追求较高的土地回报率,必须尽可能使每平方米都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花卉业为代表的园艺业最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第二,以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主导产业。集成农业大多以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主导产业。比起农村地区来,大城市的消费者的购买力比较强,需求的档次较高。园艺业和奶牛业正好能够提供这类产品。较高档次的产品往往与较大的消费弹性相联系,因此也意味着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只有消费者群体比较集中并且足够大,才有可能减轻这种风险。
第三,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志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集成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制度创新,推动着技术革新,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集成农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实现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密集的城市人口,往往对环境有更多的关注。国际经验表明:绿色意识是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发达国家首先萌发的。绿色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马拉松”竞赛中,是决定谁有希望胜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荷兰能够成为农产品净出口世界第一的农业大国,同它长期以来发展绿色
生产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