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6: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

第一篇: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

The Summary of Tibetan Funeral Analysis

GeMingxing

11307090048Social Science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 Funeral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every culture and a main part of folk customs.Funeral in Tibet include various forms and it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relig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as a spiritual sustenance, funeral has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resources we have, the author tried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ibetan funeral from such point of views above.Key words: Funeral;forms;influence factor;social function

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

葛明星

11307090048社会科学实验班复旦大学

摘要:丧葬在任何一个文化体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事项,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交流的影响,藏族丧葬礼仪本身就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丧葬本身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本文试图在现有的资源下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藏族丧葬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丧葬;形式类型;影响因素;社会功能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丧葬是是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丧葬现象来解析地方文化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一种研究视角,是人类学整体观的灵活应用。藏族丧葬习俗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民族和宗教气息较重,可以作为丧葬习俗的典型来研究。

丧葬类型

在藏区,人死后的埋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丧葬习俗与其地域分布,经济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藏族分布较广,内部繁而杂,人的丧葬方式也是多样的。本文重点介绍藏族丧葬中比较普遍的几种仪式。

塔葬。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塔葬体现和表达了**、高僧大德者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向往,即灵魂不灭,法身永在,佛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塔的表面来看,除了金银塔,灵塔种类还有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这些不同等级的灵塔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的。

天葬。天葬,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也是藏文化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丧葬。藏族称天葬为“恰多”。关于天葬的起源,有人认为天葬起源于藏区,也有记载说天葬起源于印度、中亚。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11-12 世纪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规范化,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轨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西藏地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水葬,可以分为两个地域来说。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作为天葬的辅助仪式,水葬葬仪也较为简单和原始,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天葬将尸体喂“神鹰”,而水葬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

火葬也是藏区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火葬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随佛教的传入,藏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一般认为火葬在藏区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和贵族。但在森林树木众多的西藏东部、东南部,火葬十分流行,是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丧葬习俗,火葬敛尸过程中的仪式大致与天葬、水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做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的葬俗。土葬葬本来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在盛行天葬以后,藏族人民则改变了认识,认为土葬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按藏族人的风俗,那些有重大罪恶之人及受刑而死的囚犯是不能天葬的,只能埋入地下,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不能转世。患有麻疯、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患者的尸体,西藏和平解放前法律不允许他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土里,意思是灭其根种。这与汉族的入土为安观念是截然相反的。但在四川、青海等部分藏族地区,仍流行土葬。

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藏东和甘南藏区就流行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在埋葬之前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例如居住在凉州甘洛县的尔苏藏族的丧葬习俗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热沽、殓丧、择日、报丧、备柴、守灵、出殡、火化、宴宾、指路。其中热沽是尔苏语,给病人喝肉汤的意思。给病人热沽,既有过生日的成分,又有开追悼会的元素,至亲要同病人叙往事诉亲情,病人要留遗言话后事。热沽活动,强调同喝一口汤,同吃一顿饭,场面悲壮肃穆。为病人增添亲情关怀,让病人了却心愿,降低死亡恐惧,坦然面对死亡。

藏族的丧葬仪式可以说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丧葬习俗,这也反映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性和相对封闭性。与汉族相同,藏族的丧葬礼仪也是繁琐和极受重视的,这也说明他们对生与死的重视。

影响丧葬的因素

一、地理条件

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整体上海拔高,地形崎岖,多山川,冰雪覆盖。山峰大多海拔较高,终年积雪覆盖,植被稀少。

藏区海拔高、多山的特点使得藏族火葬较少。西藏地处高寒,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尤其是特别高大的植物难以生长,并且生长周期长,很难长得茂盛,林业资源在西藏大部分地区非常有限。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于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葬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葬俗。海拔高还导致了藏区气温低,从而也影响火葬与土葬的流行。

藏区的高海拔地势造就了实施天葬的主体———秃鹫。秃鹫本身的功能是藏民族实施天葬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据《中国经济动物志》载,秃鹫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 米(至4500 米 的山区。秃鹫嗜食动物尸体、腐肉,起着清除污染秽物的作用,有人把它称作自然界的“清道夫”。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使秃鹫具有了神奇的魅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藏族人选择秃鹫作为天葬载体的原因。可以说,没有秃鹫,也就没有藏区的天葬。

藏区多山多水,地区相对封闭性强,决定了藏区葬俗的多样性。据统计,仅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 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 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 条以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以千计。藏区大大小小的江河交织如网,形成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众多的河流与众多的山脉一起,把藏区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封闭地区,造成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封闭性,使各地原先的葬俗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

二.宗教文化

对藏族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说是苯教和佛教,这两大宗教的价值观和生死理念也直接影响了藏族的丧葬文化。

苯教的灵魂崇拜。灵魂、鬼魂等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藏人认定灵魂永恒,认为魄、魂、躯是构成人生命的要素,精气、灵魂、血肉三体为一。苯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指导,使得远古藏族社会就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丧葬程式。

佛教的生死轮回。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由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来指导的。佛教教义所承认的灵魂永存使对灵魂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对灵魂载体的再行安置顺理成章。藏人因此把丧葬的重点放在对亡魂的超度。人们通过超度期望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拥有选择的权利。佛教成为藏人的精神导师,从情感上、思想上和行为上指引着藏人的生活。佛教在藏区的传入和普及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形式,其教义和哲学观念成为主导藏族丧葬习俗的精神力量。

三.外来汉族文化的影响

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要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自文成公主远嫁后,吐蕃与唐朝交流频繁。自西汉以来,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一直都很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了人与自然要相互调适的共同原则。就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质而言,它主张人与自然二者统一的思想,注重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令藏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深知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衍生息,这种朴素的生命观与汉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顺利接轨。藏族的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的来说,藏民族受到萨满教、袄教、苯教、佛教的多重影响,呈现出多种宗教文化的积淀,加上海拔高、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藏族的丧葬也呈现出多样化。藏民族的葬俗由地理环境、宗教以及文化来决定。

社会功能和意义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并且丧葬历来为藏民所重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丧葬具有心理安抚功能。丧葬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使临死的人能够在一种较为从容的状态度过最后的时光;同时丧葬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亲人以为死者会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消亡,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第二,丧葬具有增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与死者及其家属相关的其他人汇聚在一起,也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增进关系,尤其是增强血缘关系的认同。

第三,藏族丧葬中的宗教因素会使得藏人对其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更加坚定,使得宗教文化在这种普遍的仪式中得以稳固,并博得人们的认同。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社会功能,丧葬习俗才得以真正的延续与发展。这种存在的工具性,也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结论

藏族丧葬源于历史,宗教和藏族文化传统,并受地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其植根于人们的根本价值观和生命观中而得以留传,因其多样的社会功能而将继续存在下去。研究藏族丧葬文化是我们研究藏族文化和宗教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观察和推测到整个藏族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阙岳(2004)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民族文化研究(3):26-29

2.赛措吉(2012)藏族丧葬礼仪的文化学意义解释.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3):

82-85

3.侯晓琳(2011)藏族丧葬经济研究.财经视点(7):191

4.杜林渊,崔炜(2007)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40-43

5.岳小国(2009)从丧葬习俗看藏族地方社会的历史及文化_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岩树葬

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09-113

6.王德和(2010)甘洛县尔苏藏族的丧葬习俗调查研究.民族文化:30-35

7.焦治平,陈昌文(2003).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8.贵赛白姆(2010)试析拉萨藏族丧葬传统中的_灵魂_尸体与死者家庭之间的三角关系.西藏

大学学报(25):148-152

9.李志农(2009)文化边缘视野下的云南藏族丧葬习俗解读_以德钦县奔子栏村为例.云南社会

科学(5):57-62

10.俄项多杰(2008)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藏族丧葬习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9-73

第二篇: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的地位高低而定的。**、**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丧葬的礼仪与禁忌

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憎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之内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包括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和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人坑掩土后,严禁上任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引起尸体复起。

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但送葬人却无需避忌什么。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所以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和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卫藏地区的丧葬礼仪与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为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达围上,罐内放人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出殡那天早上,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把鬼送走。这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并在这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

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这种葬俗。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视为不文明行为,或作为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那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复杂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之后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现在尚无资料可考。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西藏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与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即后世的这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同时又形成了地方特色。《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大师传》中有明载。印度这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那么这种葬巴是否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及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总结,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天葬传入藏区,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确与佛教有关,尤其与佛教密宗有关.密宗将尸林视为特别的修遭场,被认为是空行母会聚的地方,可以得到加持。同时在尸林的特殊氛围中,是克制自身的恐惧感,考验修道者的毅力、消除杂念幻觉的最佳环境。印度有所谓八大尸林,即东方暴虐尸林、北方密丛尸林,西方金刚焰尸林、南方骨锁尸林、东南方怖军吉祥尸林、西南方怖畏幽暗尸林、西北方啾啾声响尸林、东北方狂笑尸林.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尸林.莲花生大师就曾在这种尸林中修习,证悟无上密法.而其他的大密宗师、大成就者在尸林中修行、或在尸林中获得空行母加持的记载,屡见不鲜。在藏旅地区最早建立专门的天葬台,也是佛教密宗大师所首创.西藏著名的天葬台之一止贡寺天葬台,就是止贡噶举派的相师仁饮贝(1143-1217年)所开辟的.相传他在禅定中发现止贡山是位魔女身,东山似观世音菩萨,南山如毗卢遮那佛,西山如金刚佛,北山如妙音女神,四面山峰的周围有八个林子,如同印度的八大尸林,居住着八个神祗、食肉罗剃、骷髅鬼等,在林子之间游来逛去,神出鬼没。他还看到八个林子间发出极强的光芒,在这片光亮中,他发现有一块五彩缤纷的圣石竖在那里,上面以天然花纹写着六字真经,如能在此天葬,死后可不进地狱由观音菩萨引入天界.仁钦贝圆寂前宣布了他的发现,并在止贡寺附近建天葬台(详情见阎振中(光荣随鹰背苍茫而远去)载《雪域文化》1993年春季号).止贡仁钦贝大师与天葬台建立的故事,表明天葬制的实施与由宗大师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同时认为天葬台所具有的一种环境上的优越,适合榷超度的地方,即认为天葬是灵魂得以拯救,免除轮回之苦的捷径。这里尸体成了对鬼神的祭品,即灵魂被神佛导入善理,而肉体布施给了那些幽灵.止贡寺也保持着在坟地(即天葬台)修行的习惯,每位闭关修行者,首先要在天葬台住三天三夜,以野修行者的胆魄和毅力.如此,我们可以说天葬台及其葬仪的出现,足伴随着由宗文化的传播而出现的.

天葬的意义按佛教印说法,正如“施鸟”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是一种献供,或者说是布施行为。佛教提倡布施,大乘佛教还将布施列为“六度之一”,布施一般分为财施,包括财产和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全部施舍给他人;无畏施,能令他人解除恐怖;法施,将至高佛法讲授给他人。佛教极为重视第三种法施,认为功德无量。但也认为财施亦是一种善行,也能导致善报,佛经中进行财施(包括自己的身体)的故事很多。天葬就属于这类布施行为,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有形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功德。有形的秃鹫被视为神乌,在有些地方民间认为秃鹫是比丘(正式僧人)的化身,而那些无形的生灵(即肉眼看不到)包括饿鬼、饮血精灵等,按佛教的观念来讲是值得同情和慈悲的.天葬因此被理解成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同时也自有其特殊的场景对于解脱的益处.就此而言,佛教传入后的天葬,与早期的“弃尸葬“有着根本的不同.天葬台的选定也是佛教大师根据自身的慧观能力,或者根据风水原理而选定的,十分严格。绝不足随意选择。

第三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四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第五篇: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下载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