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半杯冰块),温度计3支,温度记录表1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那厚厚的冰雪在什么条件下就融化成水了呢?
二、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我们也知道固态的冰也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那么冰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猜一猜
4、测量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
5、小组测量,师巡视指导。
三、探究冰融化的秘密
1、认真观察、分析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2、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为什么下降?
3、有趣的现象
烧杯外壁的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就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4、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五、练习
四、小结
六、作业:
板书设计:冰融化了
(融化)水(液态)
(吸收热量)
第二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王岗镇第一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王岗镇第一小学 郑鹏飞 2017年7月
第三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第二学期x x小学三年级(x)班
科
学
教
学
总
结
任课教师:x x x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速过快,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第四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刘晓敏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王寨小学
2014年7月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使用放大镜。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主要材料清单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荽、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教学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画下来。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请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
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等种子、透明塑料杯或玻璃瓶、吸水纸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记录本的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花台上,种植凤仙花。【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准备】
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矿物质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5、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6、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记录本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做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4、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汇报。
5、师:总结。【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教学反思】: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每组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按照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在记录本上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