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时间:2019-05-15 06:5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第一篇: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文章标题: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为服务行政理念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模式必然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模式,在扬弃以物为本的管理行政的前提下,重新构建行政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摈弃传统行政模式的不足,确立崭新的行政模式,由以物

为主转变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轨道上来。政府职能表现为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一、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一些特点,一些旧的、落后的管理方式、方法还存在于行政领域,并且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人治思想、置政策法律于不顾,一把手说了算的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现象,行政执法中的粗暴行为,只收费不管事或以罚代管现象(此种现象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尤为突出),农村扶贫工作中忽视最困难群体利益的“肥肉贴膘”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性和现象,甚至已影响到一地安定团结的大局,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障碍,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固然有人为等其它一些因素,但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是主要因素,政府职能还未实现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还未普遍确立管理就是服务这一行政理念,管理模式还未从“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管理行政转变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模式上来,也就是说上层建筑在某些领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而按照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这一科学论断,扬弃以物为本管理行政模式,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势在必行,并且政府在此方面已有了成功做法。如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并实行种粮补贴这一惠农政策,这既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一服务行政理念,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价值基础

服务型政府是一新兴的政府模式,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一概念达成共识。但是,这些年来逐渐形成的一些服务理念,却有助于我们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这些理念包括:泛公民本位;个性化公共服务;公共权力共享;公共利益共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政府职能;全方位的责任途径;双重公共理性;公共人假设。在这些服务理念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其运行的价值基础,这便是民主、正义和效率。

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学的母科学,政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总是主导着公共行政思想,以人为本服务行政也不例外。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最重要的便是民主。既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政府部门的一切权力总的来源,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首先要以民主作为首要的价值基础,政府工作始终把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重要决策形成前,先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倾听来自最底层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呼声。民主概念可以从意识层面和结构层面两方面来理解。就意识层面来说,民主即自由平等的个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各自在寻找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法或途径的协商过程中互相容忍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就结构层面来说,民主建立在自由、公正和平等人权基础上的一套解决公共问题的简明程序和规则。政治学的民主概念引入以人为本服务行政观中,其意义首先体现在政治民主的工具性作用。在民主社会中,人们享有生活的自由权以及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因此,他们有理由要求政府帮助他们摆脱信息缺乏的束缚并保护他们的知情权,服务型政府应该保证对公共问题进行交流与辩论的公开性,而公民的民主权益在这一过程中应具有中心地位。我们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激励时,无疑应该把他们听取人民意见的积极性作为首要的考察因素。其次,民主的意义还表现在它具有建设性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行使基本民主政治权利会促使政策更有可能对公共需要做出回应。民主权利,特别是那些与保障公开的讨论、辩论、批评以及持有不同意见的权利,对产生知情的、反应民意的政策选择过程,具有中心意义。而这些过程是形成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和公共问题优先主次的关键。

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另一个价值基础就是与民主价值相并行的正义问题。以人为本的政府必须是一个能够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政府,社会正义由每个社会成员来提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任务只有交给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政府。而政府作为正义的提供者,不但必须是符合法律的主体,而且应该是道德的主体。服务型政府在正义价值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应该确保公民的政治平等、法律平等、机会平等和矫正的平等(即确保弱者获得救助),能够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除了民主与正义之外,效率也是以人

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一个重要价值基础。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试想一个低效无能的政府能为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提供怎样的服务?因此在行政学诞生之初,行政学家便开始关注行政效率问题,特别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效率这一价值从来没有离开公共行政学的中心视野,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模式在倡导民主、公平与正义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行政的效率价值基础。

三、以人为本服务行政理念在中国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也是对全体党员和行政人员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本是我国政府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的行政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及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公仆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正确认识到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真正的主人,自己是人民公仆,主仆角色错位,并且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在现阶段一些政府部门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何至今我们仍然有使服务行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以物为本的传统行政观直接导致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缺失。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行政体制的特点是人治管理,而这恰恰是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斥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借鉴西方理性官僚制的基础上,我国也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官僚制行政模式。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官僚制先天发展不足,以加上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缺陷,我国的行政模式实际上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其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人的发展问题、社会改革与发展问题排除在政府的中心视野之外;如:某环保局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对污染环境的行为采取以罚代管的办法,只要你交钱,就可以随意排污,其结果必然损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二以物为目的必然排斥以人为目的,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仅仅把人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认识到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人是目的与手段普遍统一的原则。

2、官僚的行政伦理因素。虽然官僚制不能与官僚主义相等同,但是官僚制导致官僚主义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中国传统行政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习性,使得指导政府官员的行政伦理染上了更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弊病。首先行政人员对于伦理价值的热情,让位于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计算和论证之中。为了追求效率,社会各个领域几乎都被人们用现代官僚制组织起来,而价值、理想信念则往往被置于经济利益之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被物化了。其次,官僚制自身的矛盾导致其反民主性。由于国家脱离了社会,官僚为了保障国家利益和公务的执行,便成为国家管理自己、反对市民社会的全权代表。再次,行政人员角色概念模糊导致其责任意识淡薄。

3、制度伦理因素。制度在伦理上的因素包念有两种:一是对制度的正当与否的伦理评价;二是制度本身蕴涵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1]。关于制度的作用,邓小平作了经典阐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我们进行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但具体的制度运行并非与理性设计完全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转型期制度约束机制的软化。第二,制度与道德的分离导致制度建设中道德维系向度的偏废,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特别强调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行使公共权力、以及处理公私关系时应以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为重,在必要时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一点不仅是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定律,也是西方国家经久不衰的黄金定律。

四、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路径选择

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管理事务中所普遍认同的原则,而服务行政也是各级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模式,各级政府及行政人员就要重塑行政价值理念,同时要提供服务行政的制度保障,而以人为本服务行政的成效最终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来检验。

1、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是崭新的行政理念,它的理论体系目前仍是不完善的,但是其理论基础是存在的,即以民主、公正和效率为基础的民主行政理论、治理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首先,作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的理论基础,民主行政理论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自文艺复兴以后,民主观念在西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主历来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追求民主的步伐从未间断过。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专制集权制限制了民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片面强调法制的西方现代官僚制的引进又带来了新的集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超越官僚的局限性,实现民主制度化的同时,注重行政人员行政民主精神的建设,即通过行政人员的民主精神塑造来实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这样即避免了法制的片面发展,又找到了行政的伦理视角。总之,民主行政理论认为,“官僚思想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生活空间理性化,使个人选择和民主责任的余地越来越小,削弱了整个社会的自治和责任感,为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将民主方法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使民主观念渗透到整个公共组织这中”[3]。

其次,善治是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另一理论基础。“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4]。法国银行家玛丽·克劳德·思莫茨指出,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的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们了解情况,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善治意味着国家职能的缩小和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公共权威的消失,而是这种权威日益建立在政府与公民日益合作的基础上。这就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还政于民、政府权力向社会性回归的过程。

再次,后现代理论构成了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第三块基石。“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用来描述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后现代理论对于公共行政理论影响极大。后现代理论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渗透使人们开始质疑以科学为基础的工具理性,质疑管理政府的权威地位。后现代理论关注人,关注服务倡导公众与政府的平等地互动,特里·库柏认为,“后现代理论为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行政的政治趋势明显,或者说,行政性政治不可避免;二是在双重角色(公民与公务员)中,行政官员对公众的效忠优先于对代理机构的效忠;三是随着绝对权威和统一价值观的崩溃,政府应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而且要考虑政府的供给成本和公民的参与及消费成本”[5]。

2、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制度保障机制

上文我们探讨了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然而,要保障这些理念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得到贯彻,我们就必须提供保障其有效运行的制度。

第一,要从组织制度上健全权力约束机制。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一向的宗旨,但之所以至今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践行,除了官员个人道德问题之外,我们的制度未能提供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政府官员腐败问题,除了腐败者个人理想信念的丧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变形之外,对其权力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念,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模式,就必须提供一系列权力约束机制,包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外部控制主要是依靠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手段来实现;而内部控制则主要是依靠行政人员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这种方式偏向于鼓励行政人员在缺乏规则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从事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为了有效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很多情况下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控制方法。例如当前出现较多的行政问责制,实际上就是巧妙地综合利用了上述两种方法。

第二,实现行政道德制度化。个体道德的影响力和作用是很有限的,而制度化了的道德则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正如罗尔斯指出的,由于制度有了伦理的内涵,个人才能具有道德的行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又直接推动这行政体系的良性循环,发挥行政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应有作用。今后,我国在公共行政的法律制度和权力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上,都需要包念有道德的内容,而且所确立的制度能够激励行政人员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惟有如此,才能使行政人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而消除政府与社会、国家与公民的紧张关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这也是我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又将“以德治国”作为另一个重要治国方略的意义之所在。

第三,进一步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体系。人类历史的进步就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总之,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地位、人的权利、人的尊重,突出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这是服务行政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的目标体系至少应该由以下两方面组成:一是完善行政人员的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这样有利于公务员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行政管理中去,同时,这也是对行政人员做为人体人的重视,也是以人为本,二是行政人员通过自身人格的发展,在行政活动中充分发扬人文精神,全面体现人文关怀,抛弃工具理性的以物为本,代之以真正的以人为本,从而保证人民能够和谐幸福地生活,全面自由地发展。

3、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的评判体系

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它的政府职能、政府合法性、政府合理性、公共服务、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等方面,都与过去的行政模式有着不同的理念。因此,对于政府服务的质量,便具有它不同于以往的行政效果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应该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所谓全面性,就是要求我们对行政活动的效果进行评判时,仍然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和社会性指标;既要看城市的发展,又要关注农村的进步;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保证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兼顾社会的整体发展;既要看经济的发展,又要看人民是否从发展中得到实惠。所谓实践性,既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切实地贯彻实施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去,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种行政活动的效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所谓群众性,即我们的服务行政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人民的呼声,关注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求民主,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追求公平与正义,并最终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是对政府活动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

第二篇:以人为本 真诚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

以人为本 真诚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

————红旗社区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红旗社区居委会位于根河市森工街道繁华地段,占地1.8平方公里, 居民2665户7015人,驻有林业、供电、供热三大企业,有党员30名,办公活动场所达500余平方米,内设:社区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社区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社区健身室、社区娱乐室、社区警务室、社区图书室、社区心理咨询室、社区捐助站、残疾人康复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内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安乐,是一个共享文明、和谐的社区。

红旗社区党支部自2001年6月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科教兴社区、文艺乐社区、法律安社区、道德暖社区、文明立社区”的和谐社区战略,经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先后被评为根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呼伦贝尔市关心下一代“五有”创优社区,呼伦贝尔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自治区级和谐社区、全国敬老爱老模范社区、呼伦贝尔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促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红旗社区党支部各类组织和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党组织健全,活动正常,领导核心作用强。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社区干部和共建单位为组员的创建和谐社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各负其责,使创建活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以人为本,办好实事,努力构建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

红旗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思想,使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多年来,森工路路面毁坏严重,道路狭窄、高低不平,同时,由于商业网点多,没有路灯,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居民反映强烈。2008年初,社区居委会就此问题多方反映,全力协调,申请市建设局改修扩建,经过多方努力,在2008年9月森工路进行改造,全面硬化,并安装路灯。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社区内东升路破损严重,冬天冰包成山,夏天泥泞难行,垃圾遍地周围居民出行十分困难,红旗社区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努力,多方协调,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下在今年年初维修了2500米的砂石路,为居民提供了方便,此举受到百姓的欢迎。

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努力形成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

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要求,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发动。

社区现成立了太极拳队、太极剑队、老年艺术队等文体队伍。开展文艺晚会、联谊会等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使居民群众身心健康得到陶冶。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支持和参与到创建和谐社区的行动中来,红旗社区广泛招募志愿者,目前,我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300余人,包括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发挥余热积极参与但党支部活动中。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开展了“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和“小手拉大手,创卫你我行”的美化、净化环境活动,引导居民增强保护环境、成立文明卫生巡逻队,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了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

四、实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的质量和水平完善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实现了法律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治安警务等进驻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实现一站式服务,目前建立了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生殖保健服务站、家政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雷锋超市、社会保障事务所、法律服务中心、警务室、健身房等一系列社区服务场所,并已全部面向居民开放。

五、加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11月建成启动,配备完善医疗器械和健康教育设施,实行“一平三免两减”惠民政策,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格低廉、综合、连续、及时、便利的卫生服务,并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促成了“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格局。

六、社区环境优美,创建干净整洁和谐社区

坚持办事处制定环境卫生“三三三五一”长效机制,在加大卫生保洁上狠下工夫,尤其针对冬季积存垃圾、乱倒污水存在的问题,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城管办公室、行政执法中队建立协调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辖区卫生干净、整洁。与市政管理所深入辖区调查下水管道设施情况,为伊春巷、春光巷解决了200户居民下水入网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社区的面貌取得显著改观,路面清洁了、巷道整洁了。针对电业局保洁区因企业改制造成的垃圾占道、防火通道不畅的现状,党支部及时向办事处汇报,结合今年春秋两季卫生整治,对垃圾进行彻底清除。

七、完善社区群防群治工作网络,稳定社区治安环境

社区成立了三支队伍,一是以党员、积极分子为主体的治安巡逻队伍;一支了解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队伍;一支活动在邻里之间的调解员队伍。这三支队伍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带领下,发挥着治安巡逻、信息反馈、化解纠纷的 作用。为维护社区的稳定,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连续几年社区内未发生一起刑事违法案件,实现了可防性案件“零”发案目标,社区群众的安全感普遍提高。积极开展争创“五好文明家庭”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邪教组织和恶势力,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的遏制。红旗社区在市委、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为起点,加倍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步伐迈向新的目标,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构建和谐地税

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构建和谐地税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今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纲领。地税机关是政府的直属部门,肩负着税收执法的重要职能,具有“保障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地税机关的社会功能和职能作用,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地税,促进税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积极营造和不断深化和谐的执法环境和征纳环境,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万事民为先、敬民如父母”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和广大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规定,要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纳税人服务,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行政理念在地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地税系统就必须牢固树立民本理念,从“为民、惠民、裕民”出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变执法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成为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把执法和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让广大纳

税人满意。

(一)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意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具有税收执法权的职能部门,地税系统必须坚持管理、执法与服务并重,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和“软环境”意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把政府的执法理念和工作理念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优发展环境上来。要广泛运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简化办税手续,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要增加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为纳税人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办税环境。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服务、公仆意识,克服官僚习气和衙门作风,切实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树立地税系统文明执法、创优服务的良好形象,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办税氛围。

(二)以竭诚为纳税人办实事为根本,提高税务机关行政效能。提高行政效能的实质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实现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服务。地税部门必须以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为目的,把加强效能建设、尽心尽责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热忱为纳税人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任务,进一步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扎扎实实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求实效,完善制度,强化监督,规范行为,保护

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以规范执法为守则,优化税收环境。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落实“民本”思想、维护纳税人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也是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的具体体现。地税部门必须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认真执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

二、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推动江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做到为民、惠民、裕民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和谐,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人民能够享有更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地税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必须立足经济发展大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做调研,提建议,想办法,定措施。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税收与经济、进度与结构、增长

与效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把优化税收结构、壮大地方财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常思主抓的大事。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地税工作全局的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全面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地税收入稳定增长,壮大地方财力。要增强对地税工作全局的把握,统筹抓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法治税、征收管理、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妥善处理经济与税收、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关系,转变观念、创新模式,不断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省地税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税部门要突出抓好具有明显调节分配职能作用的税种的管理,突出抓好各类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行业、高收入纳税人的管理。要通过强化征管措施,加大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管理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努力缩小地区、城乡、行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防范贫富差距拉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和谐稳定。

(三)针对特殊人群,认真落实税收有关政策。“民富则安,民困则乱。”三农问题、下岗职工问题、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等,是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利用税收政策,可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

部门联合出台的多项促进下岗失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配套管理措施,确保政策执行到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掌握了解有关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方便快捷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构建和谐地税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地税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依法治税、廉洁从税,为促进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构建执法管理服务模式

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

“把执法纳入管理之中,把管理纳入执法轨道,将服务贯穿于管理执法全过程”是滨州市探索城管执法改革的工作思路,加强“服务”功能,是改革的重点所在。目前,滨州市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形成了以执法促管理,以管理促执法,以服务促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城市管理改革的新路径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管执法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管执法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而且部分法律、法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城管执法体制不健全。大多数城市管理与执法分离,仅行使单一的处罚权,由于城管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造成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缺位等问题,难于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停车场、便民市场等设施数量不足,影响了市民正常生活,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城市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管理好城市,管理是方式,执法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只有管理、执法、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便是滨州城管执法的新思路。

2004年5月,滨州市城管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主要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管理等9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同时负责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工作。2007年8月,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按照职能相近、建管分开、科学高效、管理执法相对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负责的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划归市规划局行使,将市建设局负责的指导、管理园林、市容和环境卫生、路灯及城市规划区绿化、亮化工作职能划归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行使,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即:一是负责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及管理三大管理任务。二是负责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行政、公安交通、文化市场、食品卫生管理等8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和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许可等4项行政许可权。三是在管理、执法工作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执法,把人性化、精细化、柔性化贯穿于管理、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套城市管理模式,完全符合滨州实际。

二、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手段具体化、职责分工明晰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为切实做到精细化管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从城市管理标准、制度入手,建立了五项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一体化运作模式,精细到每段路。一是全面推行路段包保责任制。按照定人、定责、定岗、定区域、定路段的原则,对城区各保洁路段进行标示划分,严格清扫保洁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切实提高了保洁质量。二是全面启动了垃圾移动收集中转系统,实现了垃圾清运收集公交化。使用垃圾中转车代替固定中转站和垃圾桶,采取循环式定时定点垃圾收集方式,有效解决了垃圾中转站周围难清理、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目前滨州市有9部垃圾中转车和2部餐饮垃圾收集车满负荷运转,日收集垃圾100余吨,清运率达100%。三是建成滨州市首座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启用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增设垃圾处理除臭、除尘设备,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四是对城区公厕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公厕条件及管理情况,分别将公厕的星级标准分为一到五星级,佩挂星级标志。同时,对星级公厕实行动态化管理,每月进行考核评定,经考评达不到管理标准的,将被摘“星”,达到了上一级标准的,也可以加“星”。通过公厕的星级管理,使滨州的公厕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服务设施,还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五是全面实施了加油站、洗车场、公厕三位一体改造,既弥补了城区基础设施滞后,也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

建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养护新机制,精细到每棵树。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加绿、加密、加花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春季、秋冬季城市绿化新高潮,先后打造了春花秋实园、知春园、红叶川等一批人文景观,使城区“绿量”明显增加。对单位、小区、庭院绿化,积极开展了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活动。加大了街头绿化、停车场绿化、加油站绿化力度,拓展了整个城市绿化的地域和空间。对广场、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加强了节日期间的摆花工作,在新滨公园举行了滨州市第三届“园林城市杯”菊花展,进一步提高了景观档次。对沿街行道树实施了挂牌身份标示管理,为每棵树都办理了“身份证”,明确了责任人。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积极做好绿地防护管理,有效维护了绿化成果。

建立路灯建设、管理、维护及城市亮化新机制,精细到每一盏灯。一是对市区每盏路灯都进行了标号管理,对全市路灯供电线路的走向和埋深进行了标示,并利用GPRS分组数据传输技术,对全市路灯运行状况实施24小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路灯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路灯设施的维护力度,针对路灯设施屡屡被盗的情况,安装了防盗监控系统,确保了道路照明设施完好、正常和安全使用。目前,市区路灯总数近20000盏,好灯率和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对城区亮化工程进行了初步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景观路、风景区、城市出入口的亮化、美化力度,增加了城市夜景魅力。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数字化城管模式,精细到每个人。按照“一人一网格、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的要求,将市区分为85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执法人员为巡查责任人,具体负责网格内的巡查任务,对网格内乱设广告、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破坏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市容市貌、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路灯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做好工作日志,凡发现问题属职责范围内的,能自身解决的自身解决,不能自身解决的逐级上报;不属于管理职责范围的,填写城市管理有关问题汇总表,上报法制科抄送有关单位处理,切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城市管理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该中心利用公安视频系统的现代化技术,配合网格化管理,将摄像头编入城管网络,编号与网格负责人对应,可同时显示22路视频图像,对城管执法、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城市照明、园林绿化等实施多元化视频监控。视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监控城区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能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反馈结果,形成了投诉、监控、指挥调度、快速处置、反馈的城管运行机制,实现了“监控中心”、“指挥中心”和“投诉举报中心”、“12319城市服务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转办”五位一体,做到了人机结合、资源共享,迈出了数字化城管的关键一步。

建立城管执法长效机制,牢固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精细到每一天。一是全面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做到8小时之内尽职尽责,8小时之外也要警钟长鸣、责无旁贷、首见负责,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精细化”。二是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制定了《滨州市市区“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明确了“门前五包”的内容、标准以及市区各单位“门前五包”的责任范围、考核标准,实现了市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无缝隙覆盖。三是扎实开展了城市管理集中月和周六集中整治日活动。确定每年的四月份和九月份为城市管理集中活动月,在城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各项集中整治活动,使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水平每年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把每周六作为集中整治日,局领导带队,沿街步行,对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一条路一条路地整治,效果明显。四是在治理占道经营方面,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教育在先、处罚在后的原则,对市区各个路段的占道摊点、露天烧烤业户以及市场冒尖现象进行了科学疏导、规范管理。对经营项目、经营时限、设置区域和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五是在户外广告管理方面,按照“上不遮窗、下不挡门”和“高、平、齐一致”的要求,对城区广告、牌匾进行了多次拉网式整治;对户外广告经营权实施招标拍卖,加强了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的征收管理、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设——“人性化”城管执法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以“人性化”执法为切入点,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要求,不断强化形象建设、制度建设、载体建设,逐步打造了一支“钢铁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其中,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是滨州市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改革的三个切入点:

突出形象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建立了“初次违法教育、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管理责任建议、重大案件回访、典型案例披露”六项人性化执法流程,有效改善了执法机关与执法对象的关系,实现了良好的执法效果。二是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利用女性特有的柔情和温和的执法态度,改变了城管给人缺乏亲和力的“习惯”印象,使城管工作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推进。三是制定发布了全市城管系统文明执法公约,适时开展了“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活动,对执法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和全面整改,使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省内外先进城市进行考察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坚定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先后聘请了扬州大学法学专家王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教授就如何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作了专题报告会,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突出制度建设,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一是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培训制度。做到了日常培训有落实,系统培训有目标,培训有计划,全面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二是建立了严密的内部规章制度。对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廉洁自律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做到了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激励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制定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对中队长以上职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有效激发了内部活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出《聘请社会监督员实施方案》,从社会各界聘请了38名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例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对社会监督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认真及时优质地办理,办理时限要按照一般咨询的2天、需协调的5天、复杂问题7天的要求反馈结果,市局将把各单位接受监督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比。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和服务效能,保障城管执法、环卫、园林绿化及路灯管理等城市管理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发展。

突出载体建设,队伍战斗力显著提高。一是积极开展了“五项十佳”评选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六部门在全市城管系统开展了十佳城管执法队员、十佳环卫工人、十佳园艺工人、十佳路灯管理员、十佳市政管理员等“五项十佳”评选活动,并组织十佳环卫工人赴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通过这一活动,真正选树了一批专业人才、行业标兵,全面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扎实开展了劳动技能大比武。联合市总工会、市建设局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采取闭卷考试、现场操作等比武形式在全市城管系统扎实开展了岗位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三是设立了城市管理贡献奖。对在城市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业户和市民进行隆重表彰,动员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城市管理。2008年,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投票,共评选出10名对城市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民,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使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专业管理,群众参与”的城管模式,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以属地为中心,市、区、办事处配合联动——高效率、高水平城市管理的突破口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以属地为中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综合效应,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滨州市探索出一条以属地管理为突破口,市为主导、区为重点、办事处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首先,健全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了市、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职权,突出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载体作用,建立了分工科学、权责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调动了各级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机构,协调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城市综合整治、大型节会以及创建活动中的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各相关部门、两区及城区各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委员,其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切实加强了城市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参与、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城管执法联动机制,为“大城管”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城管执法局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积极向两区及办事处派驻队伍。在滨城区、开发区设立了执法分局,在各办事处设立了执法中队,充分发挥属地党委政府的作用,既弥补了城管执法力量不足,也扩大了城市管理的覆盖面,有效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家活动。印制了城管便民手册,以社区、学校、企业、商家为单位进行了集中发放,对城市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及便民措施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城管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城管局广泛征求市民、商户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学校课堂“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大力宣传城管法规,以增强市民、商户、学生及家长守法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组织功能,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学生关心城市环境的自觉性,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好乱设摊点、无照经营、乱倒垃圾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

当前,城市管理已经进入“大城管”时代,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的“滨州经验”是构建“大城管”时代的有效载体和宝贵经验,对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城市以及实现“建设和管理并重”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突发事件破坏的严重性、处置的紧迫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复杂的变异性、潜在的危机性,要求我们要能够及时的应对或有相应的措施预防,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我认为:应对突发事件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思想上给予重视。

各级各部门都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各种突发事故,结合本职工作制定相应的预案,所制定的预案要结合本地实际。例如:平原地区的学校就不用制订泥石流安全预案,山顶的学校就不需要制订防洪安全预案。一句话,就是所制订的预案要符合本单位本地的实际,不需要的就不用去考虑。加强对演练的重视,所做的演练要练有所用、应对相当,不无的放矢。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集中安排在3月和10月,同学们都十分认真的参与。在“5.12”大地震的时候,学生们和平时演练一样,迅速的疏散到了指定的安全地域,反而是我们的教师们在这方面思想不够重视,还没有学生反应迅速。所以,首先要树立全体人员的危机意识,真正从思想上给予重视。

二、制度上给予保障

各级各类政府都应该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相关制度。而且制度

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要成为文字功夫强,实用性不强的“死”制度,要结合实际,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均有保障的强效制度。

三、信息上给予畅通

按照相关制度,在监测上下功夫,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形成各种情况心中有数,不得隐瞒或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学校而言,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上报:中小学——中心校——教育局(镇政府)。在上报过程中不得私自将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故擅自对外公布,要以稳定和谐为主。

四、随机应变,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随机应变,就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判断出事件属于“全责、部分责任还是无责”,要结合责任的情况迅速对突发事故进行处置。同时,要结合突发事故的危害性,发布以稳定为主的信息,部分信息的发布必须慎之又慎。

坚持以人为本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原则,所有处置措施都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开展。

综上所述,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上,我们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科学处置和预防,始终保持高度的冷静和拥有负责任的心态。事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到思想上、制度上、信息上给予重视,依法灵活的处置,相信能将突发事件处理的更好。

下载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中华村2009年7月11日活动记实)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我村于2008年7月11日组织开展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以标语、专......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要为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的人文环境入手,切实去除不利于和谐发展的因素,让师生充分享受到教育发......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谈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宏伟目标,众所周知,和谐社会是由若干个小的和谐环境共同构成,对学校而言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生命的记忆晨风拽起思念的风帆 让孤独疯长 为什么 彼此都在感叹秋叶的飘落 带不走内心的孤单望着纷杂的星空 只想吟咏你的诗句, 请告诉我, 该怎样把你收藏, 我只知道 你的影子......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限公司属股份制企业,于1995年兴建,是一家现代化制药企业。为了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公司坚持依靠科技求发展,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期做强做大,为当地的经......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5篇

    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之我见目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各企业在步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人本管理,深受越来越......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经历了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两个阶段之后,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要想比竞争对手更有效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时,必须借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