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西方音乐史后的感受
学习西方音乐史后的感受
音乐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
大二下半年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主要讲的是欧美音乐的历史。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
第二篇:学习西方音乐史后的感受
学习西方音乐史后的感受
音乐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
大二下半年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主要讲的是欧美音乐的历史。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伴随音乐史的发展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记载在册的很少,从中世纪开始,游吟诗人、恋诗歌手等音乐家财大批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约斯坎,帕莱斯特利纳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 勃拉姆斯,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这其中我最喜欢莫扎特,在小组研究的时候我就选择的他。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这位18世纪的奥地利人(1756-1791),跨越如此巨大的时空,在21世纪的当下,通过其音乐的鸣响,仍然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每当他的音乐响起,我们总是感到,这音乐一点也没有“过时”,而且,这音乐似乎根本不会“过时”,甚至,它好像就是专为我们当代人而作。毋庸置疑,莫扎特的音乐属于“经典”。而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摆脱了具体时空限制,并能够针对一切时代诉说的精神产品。在这层意义上,一切经典都是当代的,因为经典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命题。他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是18世纪的精粹结晶,但他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来的心灵感受和人生态度,却不仅具有特别的现代感,而且还超越古今,直接指向了永恒。
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它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第三篇:西方音乐史---感受勃拉姆斯
之
《感受勃拉姆斯》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上 课 时 间:
《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摘要:
勃拉姆斯是德国19世纪后半叶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以后最重要的歌曲作家。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关键词:
勃拉姆斯 作曲 爱情
目录:
1.前言 2.人物简介 3.艺术成就 4.主要作品简介
1)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2)摇篮曲
3)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5.爱情故事 6.感受勃拉姆斯 7.参考文献
前言:
勃拉姆斯(Brahms),在我的记忆中,最早是出现在我所在小学课室外走廊的 墙上——他那大胡子的肖像。其实并不是他有多出名,也不是在那挂像中的眉鬓间有着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只是因为在左边挂的是贝多芬(Beethoven)的头像,在右边则是巴赫(Bach)。当时只知道他也是音乐家,而我却对音乐不是太感兴趣的,他也就随之在我的记忆中慢慢褪色了。
勃拉姆斯或许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故事、传记,但让他再次进入我的视角里的,换成了是大学里一节西方音乐史选修课中,他的一首摇篮曲。也正是因此,让我有了想要去真真切切了解他的愿望
人物简介: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1897.4.3),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7岁随父亲学钢琴,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15岁起举行演奏会,并创作一些钢琴作品。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1848年,他在汉堡结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梅尼,从他那里了解并学习到匈牙利民间音乐。后来,他和这位提琴家一起巡回演出,认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家李斯特和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等人。舒曼在《新的道路》一文中,称“勃拉姆斯是善于把时代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的杰出的专家”。勃拉姆斯早期的创作大多是一些钢琴曲和声乐曲,受舒曼影响较深。
1860年以后,开始写交响曲和其它形式的器乐曲,追摹贝多芬的风格。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他有句名言:“民歌,是我的理想”。他的《匈牙利舞曲集》以及近百首改编曲,都是充分利用民间音乐素材或模仿民间音乐风格写成的。此外,他还创作了二百多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些协奏曲,室内乐和一批钢琴曲。其中显著名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和改编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等。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于维也纳,享年六十四岁。
艺术成就: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人们把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在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艺术歌曲方面留下了众多杰作。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
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主要作品简介:
勃拉姆斯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接下来将就勃拉姆斯最具代表性的三首乐曲做展开介绍:
一、《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交响曲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是占重要的地位的,但在数量与舒曼相同,只有四部,尽管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很大的雄心,但他还是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创作交响乐了,因此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发表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为了完成第一交响乐,勃花费十四年的功夫,这部交响乐被人们称为《第十交响乐》,是继贝多芬九部交响乐后当之无愧的作品,即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无论是在思想构思,结构原则,主题形象和风格方面,都非常接近贝多芬的交响曲,创造性地体现了克服障碍而赢得巨大欢乐的思想。
第三乐章用复之部写成:乐曲的开始主题,怀有淡淡的忧郁之情,也充满着秀丽、典雅的气氛,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印象贝多芬“命运”主题的痕迹,又近似贝“欢乐颂”的主题,换名话说在这在作者是有意地改造贝多芬作品中的旋律,用以作为人类友爱和光明战争黑暗这一象征,在这里,音乐给人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抚慰,带来了鼓舞的力量。
二、《摇篮曲》
勃拉姆斯的器乐曲是古典主义,但他的声乐曲则完全属于浪漫主义领域,他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他创作的声乐曲具有优美、朴素的德国传统歌曲风格,如著名《摇篮曲》、《五月之夜》、《小夜曲》等等。
《摇篮曲》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位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和天真浪漫的风彩打动了他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俩未能结合,贝尔塔与他人结了婚,当他们第二个孩子出世时,勃拉姆斯写了这首摇篮曲送给他们。
这首摇篮曲与舒伯特的不同,伴奏部分没有舒那首模仿摇篮的摇动,而是描绘一种夜色朦胧的景象。听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
三、《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曾经风靡欧洲这些乐曲原为钢琴曲,后来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相亮相演出,1869年勃拉姆斯出版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共十四首),很受听众欢迎,但也遇到不少麻烦,一些匈牙利音乐家指责他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人权,甚至于上诉到法庭,但由于勃拉姆斯在发表时只在这些作品上署名是“编曲”,并没有写自己作品的编号,所以得以胜诉,后来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为了避“剽窃”之嫌,创作的部分特别多,有的全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特点:节奏自由,旋律奔放,速度对比强烈,曲式较多回复三部曲式。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他经约阿希姆改编成小提琴曲后,得以流传的,此曲采用多三部式,首尾相同,中间部分分为两个小部分。
第一部分、第三部:音乐具有典型的匈牙利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并有一种泼辣狂舞的特征。
第二部分:活泼的快板,两个小段:
1、华丽的舞姿,与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欢快而轻巧。
2、慢与快的对比,松与紧的对比,体现了舞者不同的情绪与姿态。
第三部分 重复再现第一部分。这时粗犷的音乐,显得更动人。
爱情故事: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听众唯有墓中人。墓主名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感受勃拉姆斯:
早年,勃拉姆斯把约阿希姆的座右铭“自由但孤独(free but lonely)”改
成“自由但快乐(free but happy)”作为自己的方向。这又何尝不是现在很多人的理想呢!只是就连勃拉姆斯自己到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我从未真正的快乐,只是不断徘徊于满足与沮丧间”。1897 年4 月3 日清晨,当勃拉姆斯最后一次醒来,只含一滴泪珠在眼中,说不出一句话就离世,所有的一切都幻化成了他那永恒的乐符。
孤单的到来,孤单的离去,勃拉姆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有克拉拉的身影。不同于所有音乐人的单纯真挚,勃拉姆斯子在爱情里夹杂着一份不忍与理智,他对舒曼的尊重成了他束缚本心的道德枷锁。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勃拉姆斯就像他的音乐,没有贝多芬那种理所当然的激情磅礴,也不像巴赫那样固态的沉稳庄重,更不同于莫扎特,把世间的一切都转化成优美的旋律。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惆怅,有一种深藏不露的忧郁,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哀怨。音符是在跳跃的,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情绪是受控制的,然而感情却是那么的震撼。本来很矛盾的东西,在勃拉姆斯身上,在他的音乐里,好像一切都变得协调了。
参考文献:
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百度百科“勃拉姆斯”
虫虫注.《读你,勃拉姆斯》.(2008)《上海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德奥艺术歌曲的代表性作品演唱研究》
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
第四篇:学习“八荣八耻”后的感受
学习“八荣八耻”后的感受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它的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通过学习“八荣八耻”我受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更应该用“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对照起来,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学校,我是一名班干部,常常帮助同学,以身作则;在家里,我却是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从小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在社会上,有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例如,街上有些人破坏广告灯箱,现在街上的广告灯箱已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还有些年轻人夜晚喜欢骑着摩托车在街上飙车,给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破坏和谐社会的发展,现在街上按了减速带,所以就很少有这些“飙车一族”了。
当然,从古至今也有许多爱祖国、艰苦奋斗的人。例如爱国诗人屈原、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出色的外交家周恩来,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今天我们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做出实际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学习国学后的感受
学习国学后的感受; 缪馨蕾
自从幼儿园走进厚德外国语学校,我学习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国学》,虽然里边的语句阅读起来没有平常说话那么好理解,但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懂得了里边很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学会感恩,父母扶养我们长很辛苦,尤其是爸爸为了我们,远离家乡在外地上班,我很想他,每次爸爸回家看我,走后我都会哭很久。在家我会帮妈妈干自己能干的活;老师教我们知识,他们很辛苦,我也很爱每一位我的老师,我也会帮他们干点小工作;我的爷爷奶奶远在外地,几年很难见到一次面,我会把邻居的爷爷奶奶当自己的爷爷奶奶帮他们做一些小事;我也很喜欢邻居的小朋友,经常照顾他们;去别人家做客我只在客厅玩,不能随便去翻别人家的东西,也不到处去乱窜;有客来家里玩,我很高兴,会用自己的方式招待他们,叔叔阿姨都夸我很懂事呢,嘻嘻!总之,我要学习国学上一些小朋友的优点,努力做好自己。我会很爱我身边所有认识的人,会去帮助所有人!
家长:
宝宝上小学这一年来,通过在校学校国学及老师辛勤教育,发现她长大懂事了很多,我很欣慰。“入则孝,出则弟”,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百善孝为先,要想一个孩子成材必先成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人对事,这是我最看重的个人品质。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我也经常教育孩子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就看你用不用心,认不认真去做。
国学中很多经典的东西可能孩子一时还无法完全接受,但能真正理解学到几点已经很不错了,还需以后经常慢慢熏陶,我也会跟孩子一起朗读,教她其中一些简单的道理。
既要学习成绩好,又要综合素质高,希望宝宝能在厚德外语学校这样一个全新教育理念的环境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