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试题姓名分数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试题姓名分数与共年()古稀耀()扬威左()右盼
一,快乐拼写(12分)
guīfànchǎo rǎnghâ cǎiyǎn liánshān diàoxún luó
年少气()筋()力尽形()影只 灯()酒绿
()()()()()()mófànróngqiàhuáng hūntuījiànchãngfázūjiâ
()()()()()()二,辧字组词(10分)伯()妇()租()闯()恰()
泊()扫()组()间()洽()
湖()燥()威()署()楷()蝴()澡()武()暑()慨()三,填同音字(5分)
Fǎngshūxīmàohūi采()()远分()()昧余()
模()()服爱()()子()煌
四,填字组词语(1 1分)
()兴 中华和()相处受益()浅()难
五,根据意思写词语(10分)
1,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2,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3,微风和煦,阳光明媚,形容天气很好。(4,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5,形容猛然间醒悟。(六,句子加工厂(10分)
1,同学们像鱼儿一样在水中嬉戏。(缩句)
2,雪花飘了下来。(改比喻句)
3,天空飘着白云。(扩句)
4,终于给我买了一套《童话故事》。(改病句)
5,北京的古建筑多。(该感叹句))))))
七,根据课文填空(15 分)
1,染红,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如同一片,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显得。
2,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
3,莫以善小而不为。
4,业精于勤,。
5,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
6,我还能写一句名言:。
八,我给句子排队(7分)
()春天到了,菜园里一片緑油油。
()冬天的时候,下过一场大雪,我们的菜园变得一片洁白。()菜园如此娇美,仿佛是一副诱人的四季画。
()我家的东那面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园。
()初夏,成行的向日葵绽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迎着朝阳怒放。()秋天,北边墙脚下的花丛散发出阵阵芳香。
()炎热的夏天到了,地上爬满了累累的瓜果。
九,作文;(20分)读《乌塔》这篇课文我想到很多,你能写一篇读后感吗?读《乌塔》有感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谁说的话?多大时?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围绕少年周恩来所说的这句话依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记得吗?并且,我们还学习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伯父说了一句话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是哪句话?(中华不振)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这和后来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什么关系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默读并思考:周恩来是怎样懂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的?把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提示:书要靠自己读懂,高年级要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受用终生。)
2、读后交流。(因为在租界目睹的情景)释“欺辱”,比较欺辱与欺负的不同。同学们,联系你们课外查阅的租界地资料谈一谈,周恩来当时可能目睹到怎样的情景?(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后,图片出示当时真实发生的一幕)。
3、你们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发生?(中华不振)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你们体会到了吗?当周恩来目睹这一切,心情怎样?(沉重)从“沉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内心的沉重。
4、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引导入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5、6、7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时的周恩来读书时的照片,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5--7自然段。
2、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
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
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释“铿锵有力”)能模仿这种声音吗?想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6、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四、学习第四部分(8、9自然段)
1、周恩来在以后生活中有没有信守这个诺言,把这个诺言落实到行动上呢?
2、指名读8、9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证明周恩来信守诺言的句子。
3、引导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概括,理解“品学兼优”“忘我”两词。
4、忘我就是忘记自我,周恩来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们知道周恩来以后是怎样忘我的工作吗?(学生结合搜集资料谈)
5、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展示图片,描述:品学兼优的周恩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免费学生。之后又远赴外国留学,回国后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逝世时,长安街两旁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中国与解放前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那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六、课后作业
1、小练笔:给远在天堂的周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2、课外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
(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
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语文园地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园地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1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
1、补充成语。
()()不解()和()丽 灯()酒()
热闹()()()武()威 左顾()()
2、写近文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练习设计: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练习设计:
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1、[昧 妹] 表()愚()姐()拾金不()
2、[逾 愉]()期()快()悦 年()古稀
3、[舆 寞] 寂()()非 落()变化()测
4、[非 匪]()常 土()()议 获益()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练习设计:
照样子,加上恰当的比喻。
例:白 自得像雪一样
绿 快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缩句:(2)伐木工人用斧子把树砍倒了。
改为“被”字句:(3)笑是很重要的。
改为反问句:
(4)小鸟在枝头上叫着。
改为拟人句: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http://bbs.pep.com.cn/thread-443810-1-1.html http://www.xiexiebang.com/xiaoyu/jiaoshi/tbjxzy/px4x/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 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 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本课的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正误并互相修改。
二、角色扮演(导演选演员)
1、每小组挑选一位同学来扮演比萨斜塔下的记者。
2、记者分两派:
左派记者,支持伽利略;右派记者,支持亚里士多德。
3、左派记者寻找支持伽利略的围观群众;右派记者寻找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围观群众。
三、为演员设计台词
记者和围观群众设计本队的台词,必须每人一句,主要记者,主要群众台词各有三句。
1、如: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和群众台词: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思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2、如: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和群众为自己设计的台词:
⑴ 伽利略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当时年仅25岁。
⑵ 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
⑶ 月球表面是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并非光滑。
⑷ 出版《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
⑸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他又完成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
⑹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同意断。触怒了地萨大学中的一些人,他被赶出了比萨大学。
⑺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伽利略通过严密的思考发现了疑点,说明他善于思考。
五、教师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让两方记者对辩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信奉”二字双方记者总结发言:
左派记者: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他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颠覆的。
右派记者: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老师适时提问,请双方记者回答。
10+1>10
自相矛盾
10+1<10
六、全班总结全文,谈体会,议写法
1、学了本文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⑴ 我们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盲从。
⑵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⑶ 盲目迷信,崇拜任何人都是不科学和行为。
2、刚才记者会上,同学们的语言表情动作都演的很好,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谁的动作语言表演的最符合人物身份。并体会一下对方记者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同桌互议,小组共同讨论,找一个代表上来发言。
七、作业
1、课外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
2、设想试验结束后第二天的报纸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写一则新闻。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左派记者
右派记者
↓支持
↓支持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支持
↑支持
围观群众 围观群众
【教学后记】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先分好组,让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多收集有伽利略的资料,并专一准备充足对付另一派记者的台词;让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多收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为自己所支持的队多找材料。不要当堂再来分派别,准备不充分,临时上演有些慌张。而且还浪费了时间。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板书设计
26* 全神贯注
罗 丹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
(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课前准备】
1、CAI2、生字词卡片
3、课文插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忘我学习的精神。
2、学会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赏心悦目”“唯一”“一丝不苟”等词。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勤动笔积累材料的做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我心里”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书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加法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师生共同读课题。启发激趣:鱼在什么地方游?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纸上又究竟是怎么一个故事?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及本课时学习任务。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学生用掌握的整体理解课文的方法并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条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
3、学生汇报分段,归纳段意情况,教师点拔订正。
4、学生汇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我”在西湖玉泉遇到一个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画鱼的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方法三(学习第一段)
1、学法提示:
(1)课文写“我”喜欢花港更喜欢玉泉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定这一自然段?
(3)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教师个别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这一段讲“我”常到西湖玉泉观鱼。“我”更喜欢玉泉,是因为在玉泉观鱼“池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了心情舒畅。作者写这一段这下文起了铺垫作用。
2、理解旁批中的问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练知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自检、教师点拔订正。
七、结
学生质疑。明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启
上节刘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三、四、五条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一、三、四点。学生齐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常规性读课文。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学生读、想、说、写,教师重点辅导后劲生。
三、知一
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
2、学生读描写青年外貌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三、四段)
1、学法提示:
(1)联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这从中可看出青年的什么品质?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
因为那位青年式笔细描,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的捭细致;有时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金鱼仿佛活的一样,游动起来。这说明青年画的金鲑十分生动形象。所以小姑娘说“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
2、学生述说:
作者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
(1)从他的动作、神态。
(2)对大家的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
(3)讲看鱼、画鱼十分投入。
师点拔:我们要学习青年这种忘我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为出色。
3、从“他不说一句话”和“胸前的厂徽上”看出他是个聋哑青年。
4、“鱼游到心里”是指对金鱼非常熟悉,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先反复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5、学生说从中受到的启发,教师总结。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练知
学生做习题三、四、五,教师巡视辅导。
1、学生谈学习体会。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以过位青年的逐步认识为线索,表现了这位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运用听、问的方式进行观察,有了见闻的感受及时记下来,这是我们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结
1、学生自说学习所得,教师予以肯定。
2、教师提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板书:
鱼游在水里→鱼游到心里→鱼游到纸上
自由自在呆呆地站
一丝不苟
赏心悦目
静静地看
挥笔速写
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新课标)教案
第 七 组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执着专注、不泄追求的精神。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有四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是精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是略读课文,课文的语言简洁,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方面的成语,“口语交际”“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会写本组23个生字,认识28个生字,认读48个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教育,懂得做人要有目标,遇事要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4、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6、根据学习的需要,能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学习的资料,使自己能及时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教学重点:
1、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教育,懂得做人要有目标,遇事要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外貌的细致描写,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标,遇事要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教学准备: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3-15课时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26、全神贯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初步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以自然段为依据,划分结构段。为全面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可以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做客时,由于全神贯注地雕塑作品,却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
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
(“雕塑”,造型艺术,用泥土、石膏、竹木、玉石、金属等材料雕刻或雕塑艺术形象。“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首都是维也纳。“挚友”,“挚”,诚恳;亲密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可以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挚”是翘舌音,“醉”是平舌音。
“雕塑(s))”的“塑”不要读成“su^”的音。
“工作室(sh@)”的“室”不要读成“sh!”的音。
“不禁(j9n)”的“禁”不要读成“禁(j@n)止”的“j@n”的音。
“把湿布披(p9)在塑像上”的“披”,不要读成“p5i”。
“径(j@ng)自”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不要误读成“j!ng”的音。
“悄悄地站在一边”中的第二个“悄”应读儿化音。
“叽哩(li)咕噜”,这里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楚。“哩”应读成轻声。
“悄悄(qiao)话”的第二个“悄”应读轻声。
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
“诞生”的“诞”的中间是“廴”,不要写成“辶”。
“罗丹”的“丹”,不要和“舟”相混。
“醉”的左半部是“酉”,中间不要少写一横。
“激烈”、“激动”的“激”和“邀请”的“邀”,部首不同,前者是“氵”,后者是“辶”。
(三)按自然段默读,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在参观工作室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要立刻修改。
第2自然段: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作品。
第3自然段:罗丹工作完,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第4自然段:罗丹发现茨威格被关在工作室里了。
第5自然段:茨威格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提示:课文共5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或较集中,没有对话之类的较多的自然段。因此,较长的自然段,很可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可能独立成段。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写了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参观工作室,并看刚完成的女像作品,以及客人对作品的称赞和主人发现作品还有毛病等。
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写了罗丹修改女像的经过。篇幅较长,内容具体。
以上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很紧密。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最后一层意思是罗丹发现作品有毛病;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就讲着手进行认真修改。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既可独立成为两个大段,又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上紧密联系。
第3自然段是写罗丹由于全神贯注地工作,竟忘了客人的存在。第4自然段写茨威格招呼罗丹,罗丹这才发现客人被关在工作室里了。这两个自然段紧紧相连,共同记述一件事,显然可以合并成为第三大段,进一步生动地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这可以说是第二段的发展和延伸。
第四段即第5自然段,写了茨威格的回忆和感受:一切值得做的工作,想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显然,这是全文内容的归结。
(四)通读课文,在质疑问难中,通过议论或查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句,解释一部分不理解和不甚理解的词语,为下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做好准备。
“仪态端庄”,仪态,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庄”,容貌、举止端正、庄重。指罗丹的作品女像的容貌、姿态等是端正庄重的。
“杰作”,指罗丹塑造的女像,是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端详”,这里指罗丹仔细地看女像。
“吁了口气”,吁,这里读“x&”(另读y)),是长出了一口气的意思。表示罗丹工作紧张后的放松。
“径自”,指罗丹工作完毕,忘了客人的存在,自己直接行动走出门去。
“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指茨威格对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的认真态度,所产生的敬佩感情和受到的启发、教育。
“莫名其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或真相。是指罗丹把茨威格关在屋里,要锁门,茨威格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以“思考·练习”
1、2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第一、二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专注、投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茨威格说的一段话。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提问思考:
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罗丹在雕塑一座女像的作品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先默读,再议论,然后回答。
(事情从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时,带他到工作室观赏刚刚完成的作品一座女像开始的。)
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看看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第一句话写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罗丹既然招待茨威格这位客人、挚友,一定做了不少事。但课文接下去只写了一件跟“全神贯注”有联系的事,这件事是什么?
(这件事就是第二句话所讲的:“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这句话跟“全神贯注”是有联系的,其他事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关系。)
2.接下来再想一想:罗丹带着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既然是“工作室”,是“参观”,客人一定看了不少内容吧?设想一下,可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写了没有?为什么?单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就是第三句话要说清楚的问题了。
(客人可能看到工作室里摆放的主人创作的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当然还有些创作用的材料。工具什么的。这些都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什么联系。单单写了作品中刚刚完成的一座女像。因为这一作品跟“全神贯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写它。这就是第三句话的作用。)
3.在“仪态端庄”的女像前,客人和主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读一读下面第四、五两句话,简要地说出客人怎样表示?主人怎样表示?谁的表示又跟“全神贯注”直接联系?
(茨威格拍手叫好,表示祝贺;罗丹不满意,说还有毛病,表示需要修改。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的情节,跟“全神贯注”直接关联。)
这是不是“全神贯注”的直接起因呢?
(就是。)
既然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动手修改,是故事的直接起因,为什么文章不从这里写起,而是把他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做文章的开头呢?
师生共同议论,共同解答,注意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文章从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写起,读者会感到突然了:罗丹怎么这时候看出作品的毛病呢?不是因为请客人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看到刚刚完成的女像,才发现毛病的吗?那么,客人怎么到了工作室的呢?是主人请他进来的。是罗丹邀请他来家做客的。这一系列事实都有因果关系。所以,文章要从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写起是自然的,必要的。直到第六句“罗丹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全段紧紧围绕“全神贯注”步步深入,叙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的印象是完整的、有条理的,为下一段阅读打好了基础。)
4.顺便结合句子的内容看看,“端详”一词写成“看”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皱着眉头”表示了什么?
(“端详”写成“看”不可以。因为“端详”是仔细看的意思;“看”只是看,没有“仔细”的内容。如果用了“看”,罗丹创作态度上的认真,就表现得不够充分了。“皱着眉头”,表示事情难办,得想个办法解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明罗丹工作态度是严肃的,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严格的。)
5.小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词不宜太多,而要准确。
6.自由读这一段,再分组或分行朗读,续读下去。逗号之间停顿短一些,句号之间停顿长一些。体会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划分段落时,我们已经了解这一段是写罗丹怎样修改女像的。现在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哪几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写人的课文中,也同样使用。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重要的地方可以画出来,还可以议一议,求得共识。
(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他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2.再逐句细读,认真体会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表现“全神贯注”的。
①“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写了罗丹修改时的动作和语言。这是罗丹在远处望,近处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该怎样修改,嘴里还叨唠着修改方案什么的。)
②“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注意“异样”和“激烈”两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异样”的眼光是指不同寻常的眼光,这是通过描写罗丹的神态,反映他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激烈的争吵”是有可能指方案又感到不成熟,可用可不用,还在推敲之中呢。)
③“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踩得吱吱响”,“不停地挥动”是通过写脚的动作的重量大,手的动作的连续不断,反映此刻罗丹工作的紧张和热烈。)
3.这一层内容,是作者从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接下去的一层,有一句话是前一层的归纳,又是后一层内容的引起。找一找是哪一句话。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起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4.自由读这一层(由“一刻钟过去了”到段末),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跟“越干越起劲”有关联,是什么?画出来。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
5.罗丹的女像的毛病,只是左肩偏了一点儿,脸上可能还有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修改共用了多长时间?
(大约一个小时。)
课文为什么要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呢?是不是太啰嗦了?索性直接写“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不好吗?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再回答。
(课文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时间由短到长,步步加深,给人的感觉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太长了。作品那么一点儿毛病,竟用了那么长时间。这就从侧面突出了罗丹“全神贯注”、认真工作的忘我精神。)
6.再读最后两句话,注意:每句话里有那么一个字,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恐怕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最能表现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全部心思投入到某种活动之中了。是哪两个字?
(“醉”和“痴”。)
“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喝醉了酒是什么样?根据生活中见过的说一说。“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一种是神态不清,有失常态,这里不指这种。还有一种是蒙头大睡,好像不醒人事似的。正像课文中讲的:整个世界好像已经消失了。课文用喝醉了酒,处于沉迷状态,比喻罗丹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作品的工作中,其他什么也不管不顾了。这是“全神贯注”的最高状态。)
7.最后一句写修改完毕。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只交代了修改完了,有没有进一步突出“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找出来。
(“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对着女像微笑,”就已经说明修改是成功的、满意的了。“痴痴”是什么意思?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痴痴”,从工具书上查是“痴迷”的意思,也就是深深地迷恋某一事物。说明对修改后的作品,是十分满意的,他非常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这一作品,已经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了。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全神贯注”的认真修改,不可能有这样满意的结果。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的动作又说明了什么?大概罗丹在修改作品时,下定了决心,憋足了劲头,“全神贯注”地修改到非常满意的程度了,这才“轻轻地吁了口气”,放松放松。)
8.再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出感情,一种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投入修改作品时的执着感情。
9.小结:这一段通过对罗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特点的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而且从侧面以修改作品时间长和作品毛病小的对比,以及修改作品紧张之时和完成修改作品之后的“如醉如痴”的沉迷状态,加深了“全神贯注”的意义,读了令人十分感动。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继续以“思考·练习”第1、2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四段的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全力投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三、四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茨威格说话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三段。
1.提示:第二段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新完成的女像。他的朋友茨威格从旁悄悄地站着,罗丹始终没有理睬他,是不礼貌,不友好吗?
(不是。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顾不上跟朋友交谈什么。)
是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叹的事实等着我们去了解,领会。这就是第三段所写的内容。
2.自由读,再指名读这一段,想一想: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句话的“径自”和“随手”是什么意思?表明罗丹的什么?
(“径自”是表示罗丹修改完作品,自己直接拉上屋门走去,没绕道,也没看一下周围。“随手”是指罗丹走出屋门顺手就要锁门。这两个词放在句子里,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埋头工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这充分证明,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已经到了如醉如痴、全身心投入的程度了。)
3.这就使“茨威格莫名其妙”了。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莫名其妙”。
(表明罗丹工作完了,竟不顾友人的存在,径自走出门去,准备上锁,这件事太奇怪了,使得茨威格不明白事情的奥妙和真相。)
4.当茨威格叫住罗丹的时候,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唉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从这几句话里的“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的“猛然”和“简直把你忘了”的“简直”两个词语,你体会出什么问题来?
(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身边虽然站着朋友,实际上在罗丹的心目中,朋友根本不存在了。现在修改结束了,突然想起请来做客的朋友还在跟前。)
“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这是罗丹向朋友表示歉意的话。“见怪”是什么意思?
(“见怪”是责备、抱怨的意思。)
从罗丹想向茨威格道歉的话里看出罗丹是不是为了修改作品甘愿冷落、慢待朋友呢?
(不是)
那又是为什么呢?
(罗丹就是因为“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而忘了朋友就在身边。他对朋友仍然是一片真情,刚才发生的事,完全是无意的。茨威格也完全能谅解他的朋友。)
5.再读这一段,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归纳这一段所讲的事情。先自己归纳,并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议论后解答。
(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完女像,离开工作室,要锁门时,茨威格叫住了他,罗丹这才想起朋友还在身边。)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1.最后一段,写茨威格对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感触”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再结合本段内容讲讲。
(“感触”是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这里指茨威格接触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这一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思想情绪。)
2.引起了什么思想情绪呢?读一读茨威格感触很深的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含义?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教育?
(茨威格感触很深的两句话是: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第一句话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那天下午在罗丹的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不是指学到的知识或能力怎样多,而是指学到罗丹对艺术创作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有了这种态度和精神,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总之,强调这一天下午的收获是非同寻常的精神财富。)
第二句话中先理解“人类的一切工作”是指哪些工作?“值得去做”的“值得”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人类的一切工作”是指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工作。“值得去做”的“值得”指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例如,我们眼下所做的工作:科研、教育、建筑、交通、卫生医疗、商业服务等等,等等。)
那么,这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应该怎样?
(应该“全神贯注”。像罗丹在他的工作室修改女像那样认真、那样投入就好了。)
3.目前,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各门功课和各种技能,对同学们来说,这也是值得去做的事,要想做得好,也应该怎样?
(也应该“全神贯注”。也应该像罗丹在他的工作室修改他的作品女像那样,认认真真地学习,全神贯注地学习,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大幅度地提高的。)
(三)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课文记述了罗丹在雕塑女像作品时发生的故事。全文四个段落,从交代事情的起因,到事情的发展、经过,直至故事的结束,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个中心展开叙述。回忆一下,文章开头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交代事情的起因的?
(开头交代了罗丹请茨威格来家做客,在请客人参观工作室时,主人发现新的作品女像的毛病,便动手修改起来。)
2.接着,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又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展开叙述的?
(接着,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
3.最后,又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结束全文的?
(最后用茨威格对这件事情的深深感触——做好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课外作业:
1.做“思考·练习”第4、5题。
2.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要求先理解课文原句,再参考例句。
检查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特别是“莫名其妙”,再看看课文原句是怎样使用这两个词的,然后提供以下的例句参考:
①祝贺——今天是爷爷的七十岁生日,全家人祝贺老人家健康长寿。
②莫名其妙——一只黄鹊飞进张叔叔家,怎么轰,黄鹊也不走,真有点儿莫名其妙。
27、鱼游到了纸上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9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唯一”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三)教学难点:“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习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
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下面,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布置自学: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检查自学:
1.生字:罢、苟、唯、骄
2.词意: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归纳: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根据逻辑段提出了问题,并自学,在小组进行了讨论,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忘我的境界”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表达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指名读三段,分层、层意。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纸上”?从哪里看出?朗读、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鱼的逼真。
4.从哪看出是聋哑青年?“融为一体”什么意思?
5.“鱼先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生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全文,归纳观察方法。
28、父亲的菜园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
本组教材均为写人佳作,从科学家,艺术家,残疾人到普通农民,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都闪烁着执著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光辉。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这样的品质;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以“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本组教材的人物入手,说说这些人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然后在让学生读这一段文字,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一是选择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敬佩之情;二是如果觉得人物的其他品质有可敬之处,也可以说一说。
组织学生讨论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分组,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并进行组内评比;第三,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就所说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例是否具体,以及口语交际的要求(如态度大方.认真倾听.语句通顺连贯等)进行评价。
习作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教学之处,可先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如,谁说的人物另人萧然起敬,是怎样说的,进二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时,要注意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课的联系,从而将读与写.说和写结合起来。讲评习作时,教师要指导将事例写的具体。讲评时可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引号的作用。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痴迷的地步。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门都称他为“辩论家”。
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意义,伽利略并不是真正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送给他的雅号。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意思只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四个例句,结合学过的课文,自己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看谁的发现有道理。最后可在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深入体会引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并试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日积月累 要求学生积累四组16个成语。这些成语全是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成语是形容目标坚定,不懈努力的。例如,“雄心壮志”: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固坚强,不动摇;“坚忍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自强不息”:自己不懈努力向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都是比喻聚少成多,积少为大;“持之以恒”的意思是长期坚持下去;“全力以赴”形容投入全部力量去做某一件事。
第三组的前两个和后两个是相对应的意义相反的成语,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知难而进,无坚不摧”,是说遇到困难勇敢向前,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不能被摧毁。“只难而退,碌碌无为”是讲遇到困难就退缩,将会平庸,无所作为。第四组的成语批评了缺少恒心和毅力的行为。“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有开始而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做到底;从反面教育人们要持之以恒。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这个成语故事。教学可分两步。第一步,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第二步,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