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情书的观后感
刹那即永恒
————观《百年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影片以男主人公写信开始,后半段又再现,全局以倒叙,插叙的手法,将辛亥革命与林觉民陈意映的爱情故事相溶为线索,为我们很好的展现了1911年的有志革命人士为了唤醒国民的意志,以血为引,牺牲为钥匙,为人民打开自由民主的大门,同时以一封《与妻书》把林陈间的爱情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这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事。片中觉民轻轻掀开覆在意映头上的盖头,嘴角嵌着一点枣皮,羞怯的意映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摇曳的烛光下,此情此景竟是那么的美,令人不舍去破坏,刹那,如永恒。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片中林觉民与陈意映在院中那棵梅树下的对话,甚是感人。如觉民送给意映的八音盒上的一对舞者一般,轻缓的旋律,略显生涩的舞步,以及意映的一脸甜蜜。让人不由相信,此刻,亦永恒。
少年不望万户侯,片中几位热血青年时不时说出的慷慨激昂的话语,让人难以忘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成家,当时的福建岌岌可危,侵华的魔爪已伸至大连,唤醒国民的任务一日也不可缓,无数的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坠作**,以觉民为首的一干青年奋不顾身,忍痛抛下家中亲人,加入同盟会,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而献出生命。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面对苍老的父亲,柔弱的意映,幼小的伯新,以及未出世的孩子,觉民只有将对他们的爱深埋心中,跟随黄兴等人,奋勇杀敌,片尾将近二十分钟的枪战,眼见着友人,亲人一个个死去,觉民毫不退缩,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停止,战争的烽火使得他浑身肮脏,战友的死去使他心如刀绞,但面对满清的走狗,他仍充满信心:“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此刻,永恒。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但革命先辈的爱国之情,却经久不衰,永恒不灭!
第二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在1911年爆发,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中国先辈们,带着自由、博爱、民主的革命信仰在万重困难的神舟大地上,举步维艰的救民于水火,留下高尚的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不朽爱情!
以革命背景为“垫底”的爱情,演绎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崇尚无私的大爱,展示了一代先哲抛头颅洒热血杀身成仁的革命精髓!
看到林觉民每次带着革命任务回到家乡路过老家时,与父亲和妻子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去,留下年过半百的家父和带着牵挂的弱身妻子的背影,流露出了家人对他的担心和深深的牵挂,但以救民于水火为大任的他,为了革命,除了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和对家的依依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他毅然离去!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林觉民先辈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和对革命的热爱,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他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为人夫的他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主人翁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捍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主人翁说了。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捍卫”。
在最后的临刑就义时刻,面对清朝官员的劝降,林觉民满腔热血地说:“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体现出了一代先哲的崇高革命情操,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可歌可泣,将永远激励的前进的中国人民!这种高尚的爱国品德将永远记载于青史之中而不朽!
第三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百年情书》这部电影真是烂的不同凡响。本来是要缅怀发起和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先烈的,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真心没什么感觉了。所以借着这个被强迫的机会,再回顾一下从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成功的那段历史吧,重新感受一下先烈们的豪情大义,当以自醒。1911年4月27日,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不甘于之前多次起义的失败,对革命依然充满信心,遂决心此日再次在广州发难,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原计划于4月8日发难的计划,由于受到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导致广州戒严,以及美洲款项和军械无法按时到达的影响,不得不推迟到4月27日。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并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直扑督署。另有一路于吴公馆出发,目标是阻止城北龙王庙的防营部队到督署增援。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
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此为起义部队)。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与吴公馆的志士会合,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喻培伦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经小北门逃到城外,回城救援时被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被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百年情书》的主人公林觉民,他十三岁参加
科举考试,就放出“少年不望万户侯”这样的豪言,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除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林觉民比鲁迅小六岁,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在众多人的心目中,林觉民的形象将英雄与乡亲有机地统一起来了。1911年春林觉民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殉国时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深情致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同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岁月悠悠,当我们亲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墓前时,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饱含激动之情,自豪之气。自由女神像挺立于央,象征着烈士的向往,顶天立地,民族的脊梁,民族的气概。
民主!民生!民族!我党警醒!
第四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百年情书》观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
2012年5月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伴随着忧伤而凄美的音乐,林觉民笔下的《与妻书》就这样一字一字地向我们展开,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我们不敢去想此时他的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挣扎,他的内心,究竟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影片中的林觉民是含着泪写下的这封绝笔情书的,几度哽咽,难以起笔继续。是呀,这是最后一次给最爱的人写信了,可是,就算看到信的他们如何的痛苦,而那时想必已经离去的他,又该怎样去抚平他们的伤痛?
我喜欢影片两条线的并行放映。夫妻间浪漫的爱情穿插着优秀青年间澎湃的革命激情。最让我感到窝心的就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那种相敬如宾和相濡以沫。温婉而懂礼的意映,尊重丈夫的意愿,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为他打理这个大家庭,为他照顾父亲和孩子。而她唯一的要求,也只是“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没有当今社会爱情的浮华与激情,平淡的相守,却是最厚重的爱。而觉民无疑也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造成他们无奈分离的,只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也许爱情是让人感动的,可是最震撼我,让我内心汹涌不住泪流的却是广州起义的那一段影片。没有什么比明知前方是深渊却依然奋不顾身而更为勇敢的了。当听到“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之日必不远矣”时,我的世界似乎停止了。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役。他一直就明白,他的牺牲是没有例外的。可是在革命和家庭之间,他还是做出了这个艰难的抉择。为死而战,是为了更多中国人民的不死与幸福而战。“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在林觉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闪耀着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正是这种责任,使得包括林觉民在内的那些投身于革命事业的热血青年“舍小家而为大家”,以改变中国现状还人民幸福生活为己任,甚至愿意为此而舍弃年轻的生命。那是一个最为美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创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也许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和自己的家庭,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值得?然而在我看来,这当然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大事。如果不曾有他们的牺牲,又怎能唤醒更多的国人?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帝制,让民主的光芒首次照耀在中国华民族的大地上;才有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投身于革命事业的人,才有了现在我们后辈人幸福美好的生活。
难以忘记,影片中战争的场景,前仆后继的死亡,在绝望中,却总又充满着希望。眼泪在这里止不住的流下,因为我看到,那些曾经有着阳光面孔的青年,就这样倒在血泊之中。我看到了被踩碎的方声洞的眼镜,这个独子本被拒绝在敢死队之外,可是在最后关头,他却不顾一切的跑了过来。我看到了子弹耗尽舍身
冲进枪林弹雨中的冯超骧和刘元栋,那样惨烈的死亡,却带着最坚定的眼神。“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这场战争牺牲了太多的精英,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吾党菁华,付之一炬”。然而,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唤醒了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才让整个中华大地为之一振。
记得清两广总督张铭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时,衣衫褴褛,布满血迹的他却依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这就是那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的林觉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每次看《与妻书》,都给我难以描述的感动。这次看完影片再读《与妻书》,更加地让我感动,复杂的情绪聚于心底,久久不能散去。回看当今时代,青年人已然将那份使命的责任感抛之脑后。大多数人所执着的爱情,被太多的浮华所遮掩,看不到那种属于林觉民和陈意映之间的相知相守的爱情。也许,繁华的都市迷乱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在娱乐与被娱乐之间丢失了那份应该拾起的责任。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成长,学着懂事。作为一个志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我会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党的知识,牢记党的使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也许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愿像影片里的林觉民那样,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想,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篇: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关于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