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情书影评
《百年情書》有感
听到这个名字,我很疑惑,为什么党校要给我们看一部关于男女情感的电影,而不是一部介绍党史和党的伟大历史人物的电影。慢慢地把电影看下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百年情书》正是一部纪念辛亥革命中的广州起义的电影。它取材于“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为主要内容,讲述了清末社会动荡之时,年轻有为、才气过人的林觉民与大家闺秀陈意映完婚后,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然而,重遇几位好朋友后,林觉民那种追求自由,敢于革命的豪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革命的战火,原本稳定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丈夫的离开,革命的到来,身为中国传统女性的陈意映选择站在丈夫背后,默默的支持丈夫的决定。
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中的一部分,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烈士的勇猛与坚定;看到的是烈士们明确的目标与伟大的志向;看到的是烈士们那种为了全天下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幸福,毅然离开家人,冲向革命,追求自由的勇气与决心。
影片中最感人的是,林觉民赴死之前,强忍泪水地给陈意映写了一封信,这就是震撼了许许多多人的《与妻书》。林觉民的情书也是绝命书。这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一份情书了: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简短的书信内容饱含着深情。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感情不是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一种在国家危机面前那种伟大无私的奉献。在国家危难面前,林觉民不局限于稳定幸福的生活,毅然选择离开家人远赴日本参加革命;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的侵略,林觉民不断的带领着许多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奋斗;看着丈夫为国不顾风险,陈意映没有阻拦,而是带着孩子默默地守着,等着,盼望着丈夫的平安,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从影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烈士们的伟大。正是他们的奋斗,正是他们的决心,正是他们的牺牲,正是他们的勇猛,中国的革命才会在失败中不断强大,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他们,就没有辛亥革命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进行。所以,我们必须对烈士们表示尊敬。必须感谢他们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是多么的艰辛,我们必须珍惜当代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果。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第二篇:情书 影评
可遇之哀,可求之伤
张怡薇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日本文化素来有着“死亡崇拜”的特殊传统,在最美的时刻凋零也成为了咏叹青春的经典手段。但是岩井并没有选择传统日式对于樱花般刹那芳华的迷恋表达,而是选择了对于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在这里,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觉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年少时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能够记忆的,或许只有窗前那恍惚的身影,静默的脸颊,或许只有那些点点滴滴的荒唐片断,以及百折千回的细密情怀。寂静而坦然地走向离别,就好像藤井树骑着单车消失在小樽的街道,没有背负丝毫的哀痛。时间深处的心意也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够如此隽永悠长。
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然而爱,却偏偏相差不起一毫厘。曾经因羞涩而错失,如今的热烈又留不住。爱的无措、命运的无可言喻,或许是这段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特质。
当藤井树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扉页,看到了那张书签的背面,相信所有的观者都会被她含着泪水又不知所措的笑容所打动。仿佛一瞬间,渡边博子的全部酸涩与思念都转移到了她的心上,莞然间已隔沧海桑田。遗憾的是,藤井树到死都没有忘怀初恋的女孩,女孩却毫不知情;遗憾的是,藤井树爱的并不是渡边博子,渡边博子却深爱他;遗憾的是,藤井树未曾爱过的男孩竟然成为她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徒劳”的爱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至深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因缘。日本似乎偏好这种“徒劳”的渲染,不在乎自己的爱是否能有回报,不在乎这种无望的爱将能带来什么……“徒劳”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无怨无悔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而永恒存在的力量。想起雪地中渡边博子的呼喊,想起病榻上藤井树的呢喃,想起那束日光,那盏窗台……也许,她们都背负着徒劳之爱而孤独行走,面带微笑、隐忍坚强。
自然地体现出幻觉式的纤细哀愁和象征意象是电影中最为成功之处,玄虚的哀感迁移和清冷的风韵将影片定位于青春却又不止行于青春。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这番意蕴,只是为曾经年少的浪漫哀愁所感动,只是猜想倘若女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曾经相爱,结局又会如何。于是想着,这“情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渡边博子寄往天堂的信?还是少年藤井树细心描画喜欢女孩的书签?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情感诉求的对象,这似乎与成长无关,而是隐秘于心的古典情怀。年轻时,我们总有许多话想对暗恋的人说,即使与他根本不相识。长大以后,孤独站立在十字街头,看人影穿梭却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停留。冥冥间是否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面貌、一样寂寞、一样站在黑暗的舞台上,等待照亮彼此的光线?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他们各自徒劳之爱,在这一刻平添了动人的韵味。若是没有办法遗忘,不妨就铭记着哀伤吧。就如我们无法回避死亡,却仍然要勇敢地生活、相爱,至死不渝。
“你好么?”
“我很好”
我只愿在心里,再为你投递一封情书,最后一次忘记你。
第三篇:《情书》影评
影评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慑美,电影人以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中,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痕。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的记忆,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显而易见。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感觉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
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承载着等待、承
载着希望;是自我叙述,也是一种自我认识。
生者或许是出于对自己的安慰,向她所认为的天国写了一封信:“你好吗?我很好。”或许只是想对死者报一声平安,但毕竟生者仍是要活在这个世界的,痛苦也好快乐也罢,终究也是要让自己快乐起来的。
平淡天真的故事与想法,与现实生活总是有所偏差。
于是,这场特殊的对话就这样开始,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连接者仍是藤井树。生者固执的以为他就是死者藤井树,死者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他的初恋藤井树。
对话的开始与结束其实都是在大家的预料之中,秋杨的冲动让博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藤井树是她,其实秋杨是希望博子能清醒,因为他早已在死者面前许下了承诺,希望承担死者所应承担的一切。而让那过去的,死去的都成为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让美好的一切都被破坏。于是,有了从神户到小樽的一次经历。或许,对于博子而言,这是错误的经历。
尽管,只是匆匆一面,尽管,博子也只是在怀疑,但是,对话又重新开始,而这一次,是博子和她的初恋藤井树之间的对话。
对话开始也是回忆开始
藤井树的初恋——藤井树
我想,除了生与死的对话以外,这段美好的初恋也是岩井俊二想要表达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说不出的冲动和失落,是不惜用任何拙劣的方式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彼此之间的恶作剧,在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意,而两个人也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自得其乐。
图书馆的借书卡上——藤井树?
是他还是她?
答案其实早已经在我们的心里。
爷爷的解释也许是最好的:一定是能够做到的,就像院子中每一颗他亲手种下的树。
重新回到那座山,博子站在一片空旷的雪野上,不停地对着远山呼唤:“你好吗?我很好!”,这个时候,随着她泪水的涌出,随着她如孩子般的抽泣,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博子终于获得了解脱,“情结”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想躲就越是被缠绕,而只有主动去解,才有机会打开。
是图书馆的那本《追忆似水流年》,还是那借书卡
背面——藤井树的肖像 也许只有眼泪了吧,此时此刻,难以言表。同时,也有笑容,因为有自省和惊喜。体验爱是幸福的,明白被爱也是幸福的,但是,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却已是人鬼殊途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在我们眼里,通常生与死的对话应该是痛苦的,但是在这里,生者与死者都得到了解脱,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面的一句话: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第四篇:影评 情书
初看日本影片《情书》是在2007年的一个雪夜。合上电脑,拉开窗帘,迎接我的是满天飘飘洒洒的雪花。四周寂静无声,好像在静默着等候那一场久违的大雪。打开窗,扑面而来的是雪清甜的气息,电影里的画面随之浮现眼前:
雪中,渡边博子在藤井的墓前默默祈祷。
雪中,藤井树在国中的操场上拍摄照片。
雪地里,渡边博子写下给藤井树的信件。
雪地里,少女时的藤井树为死去的蜻蜓轻轻哭泣。雪是《情书》电影画面的主题,雪的帷幕一经拉开,回忆汹涌而来:
点名时的尴尬。
黑板上暧昧的值日生表。
选举时奇怪的选票。
发英语考卷时的惊恐失措。
让人头痛不已的同学们的玩笑起哄。
……
藤井树的国中生活因为同名的藤井而无法平静。她不曾想到的是,多年以后的一封问候信如同石子一般,激起她国中时代记忆的波澜。回忆使她重新认识了同名的男孩藤井树,一步一步地拾回了未曾发现的恋情。
虽然故事的背景是寒冷的冬季,《情书》却是温暖的。电影中贯穿着一股无声的流,由始至终,春潮般暗涌,涌入内心。
再看《情书》是今年的夏夜。摘下耳机,看着天空中悬着的月,圆而明亮。月的水汽溅湿了我的窗子,突然间有种轻而软的感动漫上心来。枕着夏虫的夜曲,又是一个无眠的夜。
虽然电影开始时就交待藤井在山难中遇难已经两年,但他仍然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
一个喜欢攀登的人,他的画布上停留着远处的高山。面对皑皑雪峰,他总是不懈地向前、向上,甚至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山峦。他有山的品格——沉稳、冷静、坚韧、勇敢。这样的男人应该是喜欢征服的吧。然而感情上,他却显得羞涩笨拙。他用看似冷漠顽劣的外表隐藏着内心的柔情。
夜幕下的脚踏车棚,脚踏车的灯光昏暗不定。女孩一边费力地摇着车子一边连声催促着,男孩则借着灯光慢悠悠地念着英语单词研对着试题的答案。暖黄的灯光映着两张试卷和两张年轻俊美的脸庞。彼时,藤井的心里一定漾着暖意吧,不然他不会看似表情严肃认真,眼里却极力隐藏着笑意。而在完全不知情的藤井树看来,他似乎总是喜欢欺负自己。
图书室里临班女孩大井要求藤井树充当自己爱情使者的那一段,当藤井树前去询问他是否已有喜欢的女孩时,藤井抬起头盯着眼前被他悄悄喜欢着却毫不知情的女孩。那一瞬,他是否想过要把他深藏的秘密告诉她呢?然而,他只是低下头清晰地说了声“NO”选择了对感情的沉默。
他不轻易将爱说出口,因为他珍视自己的情感,细心维护着爱的秘密。
安妮宝贝曾在她的书中这样评说《情书》中的藤井——沉默的男人像一棵树。
他是一棵树,沉默的树,立于高山之巅。他静静地守望着,守望着爱情。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博子在雪地里向着大山呼喊着“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 声声不断,直至哭泣。藤井虽然已经逝去,博子的爱却无法割舍。当她决心接纳秋场先生时,她就用这样的方式与自己的爱恋告别。简单的问候,却饱含着博子对往昔恋人最真切的怀恋。大山在远处默立,满山的冰雪之中,不知藤井的灵魂是否在听。
与此同时,病房中的藤井树呢喃着“敬启藤井树先生: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光阴飞逝,昔日懵懵懂懂的少女如今回身望去,翩翩少年已是逝者。回忆那共同走过的青春,谁曾想到年少时的离别就是永别。于是,轻轻送去问候:天堂里的藤井,一向可好?
“你好吗?我很好……”
电影的尾声,痊愈后的藤井树收到了学妹们送来的特别礼物。翻过那张看似普通的借书卡,早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精致的藤井树肖像。画中少女时的藤井树恬静美好,作者正是同名的男孩。那一瞬,藤井树的心被轻轻一触,尘封多年的真相让她手足无措。穿越时空,跨越生死,来自藤井的温暖在那一刻袭遍全身,泪水潮湿了藤井树的眼睛。
情书——浸透的满是真情。
——原来,一切都是因为爱。骑车时套纸袋的恶作剧、借书卡上的签名、离开时要求帮忙的请求……都是暗恋自己的男孩对爱羞涩的表达。
许许多多写着“藤井树”这个名字的借书卡——所谓的“藤井树旋风”竟是同名男孩送给她的最特别的情书。男
孩把自己的情感画在借书卡的背面、藏进书里,离别时又鼓足勇气亲自交到女孩手中,期望她会有所察觉。无奈,那时的藤井树只是浑然不知。
电影进行到这里,男孩细腻柔软的暗恋让人叹息。
暗恋,本来就是凄美的。年少时的暗恋更凄美得让人有轻微的疼痛。
年少时的暗恋不会是火,它不曾热烈得让人甘心遭受毁灭;也不会是冰,它不曾坚硬到可以划出道道伤痕。是雪罢,是冬日里纯白的雪,精心地铺满了大地,覆盖着睡梦中不曾惊醒的春的胚芽。也许只有在年少时才可能爱得如此执著纯粹,不讲筹码、不计回报。
我们的人生是否有某人在暗中默默守候?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真情我们至今不曾发觉呢?等我们回望过去,又能否会像藤井树一样怀揣温暖、心存感激呢?
打开青春的画卷,也许朦胧的背景中正隐着某位少年孤独落寞的身影。他小心翼翼地爱着,深怕他的爱会带给你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只是,那时我们也是浑然不知。
请感谢那棵曾暗暗守望着你青春的“树”,感谢他成全了你年少时的梦想。正是他真情呵护着女孩易碎的憧憬,人生路上,你我才变得勇敢、坚强。
第五篇:情书 影评
情书
这部由日本新生代最受瞩目的导演岩井俊二所执导的爱情电影,由当红偶像中山美穗,丰川悦司主演。
内容讲述一位少女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在男友攀山意外丧生后,无意中得知他中学时代在故乡的地址,於是寄了一封明知不会有回音的情书到那裏,但意外地却收到回信,原来是一位与她已故男友同名同姓的女孩~藤井树(中山美穗分饰)收到,并回了信。
之后两人开始通信,博子因而进一步了解少年时代的男藤井树(柏原崇饰)及女藤井树(酒井美纪饰)的故事。
而后博子决定到北海道,与现任男友秋叶茂(丰川悦司饰)寻找此同名同姓的藤井树。两人错过了相遇的机会,但博子却偶然发现藤井树与自己的样貌原来十分相似。
回去后,博子渐了解她已故的男友对她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因为她和他的中学同学藤井树样子酷似,於是便放开怀抱,往已故男友遇难的山前大声舒发心中郁结,并接受了秋叶茂的一段新恋情。
另一方面,藤井树也渐回忆起以往与其同名同姓的同学一起的点点滴滴,最后因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答案...「情书」在日本上映时,极为轰动,中山美穗更凭此片荣获日本蓝丝带奖最佳女主角,而片中的小主角柏原崇及酒井美纪亦因此片而人气急升,为近年难得一见之风格清新的典雅小品,配乐更是细腻动人,实为 96 年最出色的爱情电影。
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竟然收到了逝者的回信;是不舍的亡魂 ,还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次山难中不幸亡故,在经过了三年之后,博子却依然无法释怀,就在亡夫的三年忌的典礼后,她顺道至藤井家拜访,一时兴起地抄下了同学录上的藤井家的旧址,不死心的博子回家后便写了一封信寄给在天国的藤井树(一些观众看到这裏,可能会认为剧中的博子小姐实在是傻得可以,但是对於那些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之思念的观众群们当然能够充份地体会到博子小姐完全是因为不愿割舍这段感情,才有了这种傻念头!)
几天后博子居然在收到了回信,博子小姐的内心执著地想要相信这封信真的是未婚夫从天国寄来的回信,但另一方面,博子的追求者秋叶茂却认为这件事是荒诞不经的,坚持要证明给博子看清只是同名同姓的巧合罢了。
於是两人为了彻底发掘事情的真象,他们便出发到藤井的旧宅一探究竟,终於了解原来竟是博子的未婚夫在国中时代便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同班同学,这封信正是因为抄错了住址而误寄到女藤井树的手裏。
虽然真相已被揭露,可是因为博子渴望从女藤井树那儿获知一些故人的点滴,两人便开始了往后的鱼雁往返,博子虽然从中获得极大的抚慰,另一方面却也逐渐地怀疑女藤井树原来就是未婚夫的初恋情人;但同样的,原来这方面的女藤井树也是一直对男藤井树当初暗恋之事毫无所悉的;就这样随著追忆起当初的种种点滴,最后双方终於都了解了关於男藤井树当初埋藏在心底的一段未完成的心愿。
整个电影内容,谈的不是山盟海誓的约束,也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琼瑶式苦恋,只是单纯的两段逝去的纯纯感情;一段是埋藏在男藤井树心底的旧爱-对於同班同学从未表白的暗恋;另一段是渡边博子对逝者表达的无尽的追念。最后博子终於知道未婚夫爱上她的原因只是因为女藤井树与自己长得神似之后,虽然悲伤依旧,却终於走出了这段感情的阴影,寻得自己心灵上最终的解脱。
导演以回忆的手法来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男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像片中安排 柏原崇 刻意到酒井美纪家还书的一段,原想表白的他,因为时机的不对,终归欲言又止,当悠悠的配乐响起时,柏原崇不舍地看了看美纪,随后将围巾甩到肩上,一语未发地骑上单车离去,清楚地描绘出树心中的那种暗恋,这时旁白说明了这是两人最后的见面之时,的确令人感触良多.....整篇故事之所以成功吸引人之处,就彷佛呼应了片中那本男藤井树借的书 “似水年华的回忆”,诉说著大家心中都曾经可能有过的似水年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