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
论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
[摘要]由于行政合同兼具民法的合意性与行政法的单方性特征,因而决定了其救济制度的特殊性。本文从行政合同的特征入手说明以行政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必要性,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借鉴,探索出我国建立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向。
[关键词]行政合同;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合同实际上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但是在具体法律规制方面,我国却没有建立起一套制度,特别是针对合同中的纠纷解决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相对人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那么,如何积极稳妥地审理行政合同案件,合理解决现实中的行政合同纠纷,是一个理论和实务上都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索以行政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必要性及具体内容建设,来为我国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必要性
行政合同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概念,近年来随着行政价值和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合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行政合同的概念,行政合同这一概念仅仅存在与学理之上,而且其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存在一个权威的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本文首先对文中使用的行政合同的概念做一个阐述,本文中的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而与行政相对人协商达成的协议,并不包括行政机关之间签定的合同[1]。它是现代行政法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但同时它又是政府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的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通过了解行政合同的概念可以看出,行政诉讼应该成为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主要途径。理由如下:
(一)行政合同救济实践的要求
在行政合同纠纷可能的解决机制中,我国对行政合同纠纷长期以来实行以行政机关监督和民事诉讼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这两种纠纷解决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行政机关监督来说,行政机关或其上级机关的监督实质是一种自我监督,这违反了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由于利益和行政上的裙带关系根本无法保证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的得到有效的纠正,从而也更谈不上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有效保护。因此应该将这种纠纷诉诸法院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二)行政合同的行政性特征的要求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特征决定了行政合同必须通过行政诉讼来进行救济,而不是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其他的诉讼方式来解决。1.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尤其是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这决定了行政合同必须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其纠纷。2.行政合同中双方的合意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行政合同纠纷不能仅仅依据一般的合同规则加以解决。行政合同不同于一般合同之处在于它兼具公法和私法的性质,行政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这种意思表示实际上受到法律法规以及计划的限制。因此,应由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合同纠纷予以规制。
二、行政合同纠纷救济的域外考察
行政合同制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本文也主要对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法国、德国和日本进行介绍。
1.法国。法国行政合同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由法国行政法院管辖,类型上属于完全管辖之诉。在法国行政合同诉讼受案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的当事人中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必须是直接执行公务的合同;(3)必须是超越司法规则的合同。目前法国的行政合同均为有名合同,例如,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公共工程捐助合同、公共特许合同等[2]。2.德国。根据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0条第2款“合同的履行或者遵守请求权应当通过行政法院保护”德国行政法院取得行政合同诉讼的管辖权。除合同的履行与遵守外,因“合同签定过错”而产生的请求权也应该通过行政法院主张[3]。从行政诉讼类型上看,德国行政合同诉讼主要属于一般给付之诉。关于行政合同诉讼的受案标准,由于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四章已对行政合同做出的专门规定,行政合同诉讼的受案范围为:是否引起公法上的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德国行政合同诉讼的原告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行政机关。
3.日本。日本行政合同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试用《行政事件诉讼法》诉讼类型,归属于当事人诉讼。根据行政事件诉讼法,当事人诉讼可分为形式的当事人诉讼和实质的当事人诉讼。实质的当事人诉讼是指有关公法上法律关系的诉讼,行政合同诉讼属于此类,在诉讼形态方面,与民事诉讼相同,原则上依民事诉讼法之规定予以处理,但由于行政合同的标的是公法关系,其诉讼结果难免会影响公益,故在必要限度内,准用关于抗诉的规定[4]。行政合同诉讼的判决种类与民事诉讼相同。
三、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制度分析
(一)行政合同案件的受案范围
行政合同案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合同案件都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一方面,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行政合同范围的准确界定。另一方面,具体的行政合同纠纷是否提起诉讼,还涉及行政合同的种类及纠纷内容等与行政诉讼相关的因素。所以,对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总结如下:
1.只有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内部或下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合同纠纷,才可纳入行政诉讼[5]。这类合同大量存在,如行政承包经营合同、行政租赁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行政主体与农民签订的粮食订购合同、公共工程合同等。这种合同属于行政机关与其外部的组织或个人签订的,行政机关在这种合同关系中行使特权属于外部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要法律未规定为行政终裁的就可以纳入行政诉讼轨道。
2.从行政合同角度看,也并非可诉行政合同的所有纠纷均可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合同纠纷可分为合同本身纠纷与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两大类。合同本身纠纷指纯粹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事由发生纠纷,如合同履行报酬纠纷、合同违约纠纷包括追究违约责任和违约赔偿金纠纷。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可进一步分为行政主体行使特权纠纷及其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补偿纠纷等。合同本身纠纷的处理需以合同约定为依据,除协商解决外应以经济诉讼解决之。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的解决根据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范畴,诉讼的客体是行政主体特权的行使以及强制补偿是否合法。
(二)行政合同纠纷的归责原则
1.违法归责原则。违法归责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适用行政合同是违反法律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该原则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标准,不考虑行为人状态如何,是否存在有过错。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瑞士,如1959年《瑞士联邦责任法》第3条规定“联邦对于公务员执行职务时,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不问该公务员有无过失,应负赔偿责任。”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相对人主张权利。只要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适用行政合同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相对人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发生损害,相对人可以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也无需证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均可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违约责任。
2.公平责任原则。在行政合同的归责原则的建构上,除了适用行政违法原则外,还应适用公平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合同双方都无可归责事由的前提下,因行政
合同不能履行而致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失的,国家给予一定补偿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获得较好的协调。一方面承认行政机关在履行合同义务时有合法的特权,例如可以不履行合同,可单方面变更或者终止合同等等;另一方面,在权利配置上赋予那些经济利益受到行政机关变更、解除权行使影响的相对一方要求相应补偿的权利,并提供有效的行政救济。
(三)行政合同案件的审查内容。
行政合同纠纷的发生往往因为行政机关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行使特权而引起,一方面,行政特权使行政合同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有效地进行,为国家实现行政管理所必须;但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特权给相对方造成损失,使合同对方当事人的权利无法实现,违背了法治行政和行政合同的宗旨。故而对行政合同行为的合法性审查重心应放在行政主体签订和履行合同的特权是否合法与适当上。
1.审查行政主体签订合同是否合法。行政主体作为订立合同的发动者,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但应受到一定限制:第一,法律法规如果明确规定采用行政合同方式,则行政主体不能采取行政命令代替协商;第二,行政主体不能凭借自己的主导地位将某些法律未赋予的权利通过行政合同方式使自己额外获得;第三,合同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签订和履行,否则违法所订之合同自始无效[6]。
2.审查行政机关行使指挥权是否合法。行政合同的签订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其履行也必须符合公共利益,但由于有关行政合同的立法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导致行政主体在合同履行中利用特权干涉对方当事人的合法经营自主权这严重的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些特权的行使已超出了保障合同如约履行的限制。
3.审查行政主体变更或解除合同是否合法。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行政机关有必要根据公共利益的变化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但行政机关单方面变更合同不能以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变更合同,只能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变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内容不能变更。实践中行政主体经常假借公共利益的需要滥用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权力,因此,应由法院对行政主体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行为进行审查。
4.对合同缔结程序和方式进行审查。行政合同的缔结必须以行政法规为依据,这是行政合同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行政合同的签定都要符合这条规定。因此,在行政合同的诉讼中必须对合同缔结程序和方式进行审查。只有正确且合法的方式和程序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2]张庆彬.肖念华.国外行政合同制度之比较研究[J].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报,2002(3).[3]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4]张庆彬.肖念华.国外行政合同制度之比较研究[J].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报,2002(3)
[5]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贡世康.论行政合同纠纷解决之法律轨道[J].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5).
第二篇:诉讼代理合同纠纷
民事起诉状
原告,徐书洲,性别: 男,出生年月:1954年11月23日,住所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同安小区6-1-101室 电话:***
被告(1):姓名:陈继胜,性别:男
住所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兴业律师事务所 电话:***
被告(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兴业律师事务所
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电话:0951-6011966
案由:诉讼代理合同纠纷
诉讼请求:
1、要求被告陈继胜返还财产保证金15000元;
2、要求被告陈继胜返还额外收取的1000元
3、要求被告兴业律师事务所返还诉讼代理费3000元
4、要求被告共同承担精神损失费3000元
5、要求被告承担所有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原告徐书洲因交通肇事一案于2011年6月7日与被告兴业律师事务所签订的刑事辩护委托协议。协议签订后,兴业律师事务所指派该所律师陈继胜作为原告的辩护人。
在取保候审期间,第一被告陈继胜向徐书洲之子索要15000元作为取保候审的保证金。但原告经调查得知,取保候审的方式实际上为人保而非财产保证。与此同时,被告陈继胜又以办案需要为由,又向徐书洲之子索要1000元。在一审结束后,原告曾多次向被告陈继胜询问各种费用去向,却被被告以各种理由搪塞,甚至辱骂,给本人精神造成严重损害。另外第二被告兴业律师事务所用人不当,应对此承担责任。现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陈继胜返还财产保证金15000元,返还额外收取的1000元,被告兴业律师事务所返还诉讼代理费3000费, 被告共同承担精神损失费500元。
此致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徐书洲
2011年11 月12 日
附:本诉状副本2份
第三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讼经验谈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讼经验谈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承接业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总承包,联合承包等。加上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致使施工企业在诉讼中如何确认诉讼主体、诉讼标的、合同效力和裁判执行等各方面带来一定困难。现就本人工作实际,谈—下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相关法律的运用及诉讼技巧体会。
一、诉前准备
(一)企业应当认识到,平时经营活动是要为今后的可能诉讼收集证据,这样管理活动就规范了。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核心证据是建设工程合同本身,《合同法》规定,建设施工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合同的书面形式包括书面合同,但不限于书面合同。双方协商同意并签字认可的有关修改合同文件、洽谈记录、会议纪要、补充纪要、电报以及业务联系单、工程决算审定书等都是合同组成部分,是有效证据。实务操作中,应注意关键证据的保全。合同履行中,因发包人资金不到位,造成停工,在发包人不愿出具任何书面凭证情况下,为了防范于未然,承包人可书面催款。主要内容为“不付工程款,即将停工。而催告款内容交公证处核对,在其监督下发送给发包单位,最后由公证处出具公证文书。
(二)企业应选择起诉的最佳时机,最佳时机包括如下几个条件。1.涉案工程已验收并交付使用;2.双方已经结算并签字盖章。
二、诉讼主体确定
(一)一般而言,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当事人指发包人与承包人。企业可按合同约定确定相应的对方当事人。但企业本身主体又较为复杂,设有子公司、分公司、工程处、项目经理部:其中子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有权成为民事诉讼的原告或被告。分公司若领有工商部门颁发的执照,属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他组织”,也享有民诉主体资格。而工程处是否能成为民诉主体,要看是否经工商部门登记:而项目经理不具法人资格,也非独立核算的内部机构,无权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与被诉:另施工企业名称变更情况较多,诉讼中应以变更后的经济实体为诉讼当事人,并向法院提供工商部门的变更登记资料。被告主体错误后,在起诉标的较大情况下,原告与其撤诉后重新起诉,倒不如让主审法院驳回本方诉请,原因在于原告撤诉还需承担50%的受理费。而裁定驳回时原告只需承担受理费50元。原告起诉时,如被告属企业法人时,原告不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影响法院审理判决;如被告属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则原告应提交被告已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依据,否则法院很可能以“原告末充分举证证明被告已经工商部门登记,从而无法证明被告具合格主体资格”为由,驳回原告起诉、(二)工程转包的诉讼主体确认。
1.转包后发生拖欠工程款纠纷的处理(1)转包时,经发包人同意的,属于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转让:应将实际施工人列为原告,发包人列为被告,合同承包人不列为当事人。(2)转包时,未经发包人同意的,实际施工人是原告,承包人是被告;发包人一般不列为当事人。
2.承包人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合同转包给实际施工人后,发生质量纠纷处理:发包人是原告,承包人、实际施工人员是共同被告,共同承担质量方面的连带责任。
(三)工程挂靠的诉讼主体确认。
1.工程欠款纠纷。应当以实际施工人、被挂靠单位为共同原告。若被挂靠单位不愿起诉的,实际施上人可单独起诉。
2.工程质量纠纷。应当以实际施工人,被挂靠单位为共同被告;两单位对质量责任承担连带责任。
(四)联合承包的诉讼主体确认:两个以上的承包人联合承包工程,由其中一方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工程合同而发生纠纷,则其他联合方应列为本案共同原被告。
(五)合作建设,合作的诉讼主体确认;若合作方对合作标的享有共同权益的,且合作一方与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纠纷而诉讼的,其他合作建设方为共同原被告。
(六)涉及分包的主体确认:因分包单位原因致使建设单位发生损失的,建设单位叫以以总包单位为被告,直接向总包单位索赔。而总包单位承担责任后,可以以有责任的分包单位为对方当事人,另行提起诉讼。
(七)产品质量侵权的主体确定: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第三人财产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为原告,而
确认对方当事人时应区分涉案工程是否已交付。在工程交付前,以承包人为被告;在工程支付后,以发包人为被告。
(八)施工人侵权的主体确认:施工期间因承包人过错致人损害,如在公共场所,道旁或地上挖坑,安装地下设施,未设明显标志和未采取安全措施致第三人损害的,以承包人为被告,而发包人不列为被告。
三、诉讼请求的确立与法院主管管辖
(—)诉讼请求确立的基础是合同价款。而不同价款方式约定,导致最终诉讼请求不同。合同价款方式有固定价格,可调整价格,成本加酬金三种。在工程总造价巳定,对方陆续交付部分工程款情况下。若我们缺少对方实欠工程款的证据.可以以总造价为标的起诉之。庭审中被告为了减轻自己民事责任,必然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已付工程款,最终法院会按双方证据综合裁判。
(二)基于施工企业被动交易地位,现行立法对施工企业权益保护有所加强。《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建设厂程承包人享有工程折价拍卖后的优先受偿权。2002年6月最高院作出了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的批复。根据该批复规定,施工企业行驶优先受偿权期限从工程竣工之日或合同约定竣工日起算只有6个月,而行使该权利往往通过法院实现。因而施工企业在确认诉请时,特别应加上一条“请求判令原告享有对涉案工程的优先受偿权”。
(三)级别管辖变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不得违反级别管辖。但实际操作中,仍可灵活变通。可通过增加标的额以提高级别管辖;也可以分解标的,立案后再追加请求的方案将原本由中院管辖案件交由基层法院管辖。
四、调解策略调解意味着双方在利益上的妥协、让步。作为原告最担心的是,原告在利益上作出大大让步后,被告又不履行和解协议,致使原告已放弃的诉请无法恢复。《民法通则》、《合同法》中关于附条件法律行为的相应规定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启发。若被告当前无法足额清偿,但之后就可能有设备变卖款,拆迁补助款和保险赔款等未来现金流入。可考虑分期归还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可巧妙地设计附条件成就条款。第一期付款既要体现我方作出重大让步,又要让被告实际上无法完全履行,追加一句话:“若一期不履行,原告可全额申请执行”。这就是附条件法律行为的体现。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被告在较长时间内无可供履行财产,而又愿意和解,为表诚意,我方必须让一步。一般而言,调解协议多是这样表述:“被告欠原告本金x元.利息Y元;原告自愿放弃利息Y元;而本金x元应在x年x月x日前付清”,如此写法可能导致在被告不完全履行协议时,利息请求无法恢复。故我方应调整调解协议的书写顺序。“被告欠原告本金X元,利息Y元;其中本金X元由被告X年X月X日之前付清;若被告完全履行本协议,原告自愿放弃利息Y元。”
五、合同效力确定目前人民法院在审理该类合同纠纷时,往往通过合同效力确认,各方违约行为的认定来引导建设市场健康发展。
(一)一般合同生效条件:行为人具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公共利益等。而建设工程合同还应满足下列条件:行为人具相应的缔约能力;符合基建程序。
(二)常见无效情形:(1)合同主体不具建筑活动主体资格;(2)违反国家规定程序与国家批准计划;
(3)全部工程予以转包;(4)全部工程以分包名义转包给第三人;(5)总承包人私自将部分工程分包;(6)分包单位再分包或分包单位无相应资质。
(三)似乎无效,却是有效情形:(1)签约时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规划许可证、报建手续时,去补办手续前无效;在审理期间补办应有效。(2)签约时未取得土地证,但已审查被批准用地,为有效。
(3)超过《规划许可证》范围的合同是否无效,看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4)超越资质缔约,在满足以下条件为有效:属于《资质等级标准》规定上浮到建设项目要求相符的等级条件;质量验收合格;结算价款按原约定等级结算时合同有效。(5)跨地区承揽,未办外来企业承包许可证的,手续不全,但不违反建筑法强行规定,仍有效。(6)应招标未招标工程,发包人直接发包,承包人有相应资质,且已履行的,应认定有效。
(四)无效条款1)国家投资建设的重大工程,且由国家对工程款依法结算的。若承包人与发包人自行约定结算条款无效。(2)分包人与总包人约定:“总包人应付分包人的工程款,待发包人支付给总包人后再予以支付。”这样的约定势必增加社会三角债情况。法院一般不认为该条款为附期限的法
律行为,而认定无效。
六、民事责任施工合同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只要一方有违约行为,不论是否存在主观过失或故意,都应承担民事责任。具体有如下几种:
(一)发包人未及时拨付进度款时:(1)承包人应按书面催告发包人,发包人在催告函的合理期限内未付清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期,并可要求赔偿停工损失。(2)但承包人虽提出口头异议但仍继续施工的,发生纠纷后承包人要求发包人承担此违约责任时,因承包人举证不充分故而不予支持。
(二)中途停工:谁引起停工由谁承担。
(三)隐蔽工程:隐蔽工程经双方验收后,承包人继续施工而发现隐蔽工程存在质量问题造成损失,发包人应承担相应过错责任;若属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有过错的,应按过错大小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四)三无工程被责令停工的,承包人仍按发包人要求继续施工,其损失主要部分由发包人承担,次要部分由承包人承担。
(五)固定造价合同。遇到建材涨价风险时处理。涨价属正常市场风险的,涨价部分由承包人自理。涨价超过正常市场风险的,承包人可要求增加工程价款。但是实务中很难认定,涨价风险是否属正常市场风险,因而—旦鉴定固定造价合同后不太可能让承包人追加工程价款。
(六)逾期交付,承包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发包人可按合同约定要求承包人支付约定违约金。倘若发包人损失超过违约金的,发包人可要求对方赔偿。但作为违约金具有补偿性质,其罚惩性不强。故发包人要求赔偿金额不得超过双方缔约时可预见限额。
(七)提前使用问题。工程未经验收,发包人提前使用,擅自使用所致质量等问题由发包人承担责任。若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由承包人负责。但需明确的,即使是发包人擅自使用,也不免除承包人在合理期间对工程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责任。
(八)竣工验收合格后,承包人应将工程及资料交付发包人。实际工作中,常发生承包人因为发包人未付清工程款而拒交工程的情况。发包人无法行使占有、处分权利的损失,由承包人承担。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包人未付清工程款之前,承包人拒交工程的,对承包人还是有好处的。按照最高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的批复,同一工程有优先权,抵押权的,优先权优于抵押权。建设价款可就标的拍卖款,变卖款享有优先受偿权。而进行变卖的前提,承包人仍占有、支配工程。
(九)拒绝验收问题:工程竣工后,约定验收期满,发包人拒绝验收,承包人可单方与有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费用各半承担。若因发包人拒绝提供验收资料、文件,致使无法验收的,视为发包人对工程已验收合格。
(十)拖欠工程款:应从验收后或约定付款期满之次日起算滞纳金。发包人拒绝,拖延验收的,应从约定验收期满次日起算滞纳金。未约定验收期的,以工程竣工:日或施工人要求发包人验收期满次日起算滞纳金。
七、执行线索查寻及执行新动向作为建筑企业的法律,应抛弃律师重审判,轻执行的工作风格。应当对案件的全情予以通盘考虑,及时收集财产线索。
(一)执行线索查找。.工商资料。我们可到工商主管部门查阅、复制对方当事人工商登记资料。尤其应侧重于其财务报表真实性分析及银行开户情况的分析。当然在查询工商资料前,应了解各工商局之间的内部分工。2.房地产资料。我们可通过房地产主管部门获知对方当事房产登记的具体资料。3.人民银行。通过人行可以查询相关单位的基本结算户,及已备案的非基本结算户开户情况。知道开户银行及账号后,便可对之申请保金措施。
(二)执行新动向。传统执行措施多集中为查封基本结算户,查封拍卖不动产、动产,具有局限性。如基本结算户是否有足额资金具有一定偶然性;拍卖资产时间长手续繁。现司法实践中正不断完善执行措施。如查封被执行人交纳水费、电费的专用账户,及储税专柜款项。在法学理论上这也是行得通的,被执行人将款项打入储税账户,在地税局未划走该款项之前,其所有权仍属被执行人所有,仍属可执行财产。
第四篇:行政救济法教学大纲
行政救济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122034
课程名称:行政救济法
课程英文名称: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
授课对象:普通高校本科生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鲁鹏宇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16日
第一局部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行政救济法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外的选修课,主要针对根底法学方向的学生开设。
二、课程目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行政法学根本理论的根底上,对我国行政救济的根本原理、根本制度的构成以及法运作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门课程是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的必要补充和升华。由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的课时有限,不能对我国行政救济制度进行系统的介绍,所以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行政救济制度的理论观点、法律思维方法以及制度改革方向等问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的根本要求
1、全面掌握行政救济制度的根本原理。
2、全面掌握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根本构造。
3、正确认识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的未来开展方向。
4、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和法律运用能力。因此,不宜采用机械单调的教师讲授形式,而必须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能力。
六、推荐阅读书目
1、崔卓兰主编:?新编行政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树义主编:?行政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袁明圣主编:?行政救济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方世荣主编:?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七、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假设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假设干问题的规定?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假设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局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行政救济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行政救济的概念与特征、行政救济的根本原理、形成原因以及行政救济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救济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理论根底
第二章
行政救济的途径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救济的概念与特征
理解:行政救济的理论根底
掌握:行政救济的途径
第二章
信访制度〔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授课,使学生明确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以及信访制度的功能与作用,以及信访制度如何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访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现状
第三节
信访制度的法律性质及其改良
考核要求
了解:信访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行政救济的理论根底信访制度的现状
掌握:信访制度的法律性质及其改良
第三章
行政复议制度〔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行政复议的原那么与作用,行政复议参加人的范围,掌握行政复议的范围及管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复议的原那么和主要制度
第二节
我国行政复议法解读及其案例分析
一、行政复议的当事人及其复议管辖
二、行政复议的程序
三、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行政复议的原那么和主要制度
掌握:行政复议的具体法律运用
第四章
行政诉讼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行政诉讼制度的形成原因、开展历史,行政诉讼与司法审查的关系以及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与司法审查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性质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行政诉讼与司法审查的关系
掌握:行政复议的具体法律运用
第五章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
〔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的范围和不予受理的事项;掌握行政诉讼的管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人民法院受理的事项
二、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内部行政行为。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裁定管辖。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涵义
理解: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狭窄的原因
掌握:行政诉讼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行政诉讼参加人、当事人的范围,掌握原告、被告、第三人及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与行政诉讼参与人的概念与范围
二、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和被告
一、原告的概念特征
二、被告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涵义
理解:我国行政诉讼原告与被告的条件
掌握:在具体案件中如何确定原被告
第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的分配,行政诉讼证据的类型、举证、质证、审查、采用规那么等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与种类
二、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调取、收集与审查、采用规那么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调取、收集和保全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查、采用规那么
第三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与种类。
理解:行政诉讼有关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证据的调取、收集的相关规定的必要性。
掌握: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调取、收集、审查、采用规那么。
第八章
行政诉讼的程序规那么〔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结合?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讲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相关规定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术。重点讲授行政诉讼的裁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程序概述
一、起诉与受理
二、第一审程序
三、第二审程序
四、审判监督程序
五、执行程序
第二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我国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与其他诉讼程序的衔接、以及我国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展趋势等。
理解:“参照规章〞规定的必要性、执行程序的重要性。
掌握:起诉条件,一、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第九章
行政赔偿〔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那么,掌握行政赔偿责任的例外,行政赔偿的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标准和方式,以及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改革方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赔偿概述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那么
四、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与范围
五、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六、行政赔偿的标准和方式
第二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我国行政赔偿的根本制度
理解: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改革思路。
掌握:具体运用行政赔偿的法律规那么。
第五篇:行政救济法案例
从经典案例看行政审判二十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审理的各类一审行政案件已近7万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值此“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周年宣传月”活动之际,省高院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十件予以公布。这些案例或在行政审判和依法行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在全省及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或对一些重要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本版我们报道这批优秀案件,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行政诉讼法》在我省实施的不平凡历程。
□本报记者 翟 敏 张羽馨税费改革遭遇巧立名目
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
【背景】1999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正在酝酿。国家对农业税费的征收项目、收费金额、执行程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地监督,不少地方巧立名目,规定了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给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同时,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管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案情】1999年1月7日,某镇陈某等1144户农民认为镇政府在《农民负担监督卡》所列的项目和标准之外,另以“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项目强行收费,镇政府的行政收费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和人身权利,向县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多收的税费。
法院针对本案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的特殊情况,兵分两路,一方面积极向村民了解情况,一方面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根据法律规定和现实状况,提出司法建议。在法院的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积极配合,成立了工作小组进驻镇政府,全面了解农民税费征收情况,对所涉及的税、费逐项进行了审查和清退。同年6月15日,陈某等1144名原告主动撤诉。
【点评】法院在审理这起集团诉讼案件的过程中,通过与本案一千多名原告的交流谈心,了解到当时农业税费征收的现状、税费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普通农民对税费征收的意见和想法,并将这些从个案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概括总结,整理成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为解决纠纷和矛盾提供决策依据。这项工作推动了当地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轻了广大农民负担。本案的处理为国家实施税费改革提供了直观性的参考,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
【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行政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行政审判工作的难点。其中,被拆迁房屋的价值补偿或者被拆迁房屋的补偿价格又是拆迁双方争议的焦点。因此,评估机构对被拆迁房屋价格的评估报告就成为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的关键性证据。而《拆迁条例》并未就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审判实践中如何审查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成为审判难点。
【案情】2002年4月9日,拆迁人W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的百货商场建设项目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先后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批准书以及房屋拆迁许可证。由于原告宋某对被拆房屋补偿价有异议,且要求产权调换,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市建设局作出拆迁纠纷裁决,要求被拆迁人宋某应在裁决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搬迁完毕;房屋安置补偿费共计为685651.88元;W公司在项目完工后提供一处项目房屋(面积与被拆房屋面积相当),拆迁人调换房屋价格以市场评估价为准;W公司安排过渡房一套供被拆迁人临时居住。宋某对该裁决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该裁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价格评估时,没有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不能达成一致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中抽签确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在抽签前三日在拆迁地点公告抽签的时间和地点。本案中房屋已经被拆除,遂依法判决对裁决中15日内搬迁予以维持,其他内容均予以撤销。并判令建设局对此拆迁纠纷依法重新裁决。建设局上诉,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点评】S市两级法院首次依据《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中关于评估机构选择的规定对房屋评估报告进行合法性审查。本案中,在拆迁双方未能就评估机构选定达成一致意见时,S市建设局违反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采信违反法定程序单方委托的评估机构所作评估报告,其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违法,故该行政裁决构成违法,依法应予撤销。
此案对于澄清行政审判中一些模糊认识、统一司法尺度具有积极作用,对规范行政机关拆迁裁决行为和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示范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采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多部有关拆迁的专著引用,并被各大网站广为转载。
工伤确认遵从法律原意
【背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工伤认定中,通常情况下事故和伤害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就有这样的特例,在发生事故一年多后产生了伤害,如何确定此因果关系,理解法律精神原意,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考验。
【案情】2004年6月,杨某在和师傅王某共同拆卸汽车的拉杆球头时,王某用榔头敲打过程中有铁屑溅入杨某的左眼,杨某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诊治。2006年10月3日,杨某感觉左眼视觉模糊,到医院就诊后,医生采用手术治疗从其左眼底部取出一块铁屑。后杨某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市劳动局以申请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市劳动局将《工伤保险条例》中“事故受伤害发生之日”理解为“事故发生之日”,没有考虑该情形的特殊性及事故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遂依法判决撤销《不予受理通知书》,市劳动局重新对杨某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二审法院维持判决。
【点评】本案的特殊性在于事故发生时,工伤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和发现,而当伤害后果实际发生并被确诊是由事故引起的,已经超过了一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未曾有类似的案例。审理本案的法官们在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又无判例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真正理解法律精神原意,以良好的法律素养作出裁判,较好地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裁判结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征地补偿如何确定标准
【背景】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行政争议大部分是由补偿安置问题引起。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建立的征地补偿协调和裁决机制,在征地行政争议的化解工作中正日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对此类裁决的法律性质、裁决范围、裁决效力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此类裁决被提起行政诉讼后能否受理、如何审理,也是行政审判所面临的司法难题之一。
【案情】2002年至2005年期间,Z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Z市政府)经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批准,分若干批次对Z市新区的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戴某等8人的房屋及承包地均在征收范围内。因对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戴某等8人于2008年1月10日向省政府提出裁决申请,请求公开征地及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标准;撤销不合法的补偿安置标准,要求政府依法重新确定补偿标准。省政府于同年4月16日作出裁决,认定补偿款、评估价款符合相关文件规定,遂作出裁决予以维持。
戴某等8人不服,向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省政府维持原裁决。戴某等8人以省政府为被告向省高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过细致深入的审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中规定的“补偿标准”,应是指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确定的适用于某一具体征地项目中所有被征收人的具体补偿标准;行政机关对此“补偿标准”争议作出的裁决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在审查裁决合法性的同时,可对有关申请人是否具有获得安置补偿的资格、实得的具体补偿数额是否符合法定标准等内容进行附带性审查,但不对征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本案系我省第一例起诉省政府征地补偿行政裁决的案件,其审理思路和裁判结果,为其他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行政机关更为规范有效的运用征地补偿标准裁决的方式化解征地行政争议,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区景观用地开发商能否改变用途
【背景】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涉及各方利益的碰撞,从而引发相关矛盾。行政诉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要求,案件的处理应力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行政诉讼协调正是化解“官民”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质性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必然要求。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先后施行,行政诉讼协调工作日益受到全省各级法院的高度重视并日趋规范化。
【案情】1998年,S市建设房屋开发公司与S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受让S市馨泓花园地块土地。开发商将其用于商品住宅建设,并通过规划审定。开发商先后完成五期商品房开发。每次开发结束后经分割登记,分别领取剩余土地的使用证。馨泓花园小区1幢、5幢的156名住户认为剩余土地中绿化和景观用地使用权应归小区业主共同享有,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该土地使用证。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根据《S市成片住宅区公寓式住宅用地的分宗定界意见》的规定,分宗原则上按一幢住宅楼用地为一宗地;凡公共设施用地,如道路、河流及公共绿地等,原则上不划入宗地。根据该规定,在公寓式住宅部分开发完毕后的土地分割登记中,道路、公共绿地等不是作为已开发的土地作扣除计算,而是转入剩余未开发土地的范围内。省法院行政庭的法官多次组织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最终促使开发公司修改了后续建设工程的规划申报方案,并与住户达成和解协议。
【点评】本案审理中,法院通过准确把握案件事实,认真分析引发矛盾的内在原因,妥当运用工作方式方法释疑解惑,最终促使当事人相互理解、互谅互让,案件最终得以和解处理。该案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法官善于抓住案件主要矛盾并充分运用协调技巧处理纠纷的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以行政诉讼协调的方式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经典范例,被省法院评为2009化解重大矛盾案件。“正当程序”首次写进判决书
【背景】2004年,在中国的权力结构下,正当程序概念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自动地适用该原则判决。依照正统的观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由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界定的,法院的职能是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来审查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程序制度的发展)不是法院应当考虑的事。
【案情】曹甲、曹乙是亲兄妹,与其母曹陈氏(丈夫早逝)居住在民安巷31号,该处原有几间东草房和1间南草房。1954年,曹甲之妻张某迁入民安巷31号居住。后曹乙出嫁迁出。在曹陈氏与儿媳张某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生活期间,经翻建和新建,民安巷31号先后形成了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房屋计7间。1986年1月30日,曹陈氏去世。1988年9月28日,房产管理机关将上述7间房屋登记为张某所有。2003年10月28日,曹乙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请求撤销1988年将民安巷3l号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给张某的具体行政行为。市政府于2004年4月29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确认房地产管理局确权给张某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张某不服该复议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市政府无证据证明已采取适当的方式通知张某参加复议,应属严重违反行政程序,且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结论中也有复议审查对象不具体的瑕疵。遂判决撤销该行政复议决定。曹乙不服,向省法院提起上诉。省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本案是全国法院把“正当程序”直接写入判决书的第一个行政诉讼案件,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提出了“正当程序”的要求,并将该原则作为裁判依据,判令被告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该案编写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用,受到行政法学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被行政法学者在专著或论文中反复引用,有学者甚至认为该案“使得正当程序原则闪亮登场”。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行政行为都要程序正当”,更凸显了该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强拆赔了500万
【背景】当前,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强拆”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大部分行政机关能依法行政,但也有少数行政机关缺乏法治意识,野蛮执法,表现为不按照法定程序强行拆除房屋或设施,实施强制措施时既不通知行政相对人到场,也不对房屋及室内财产办理公证或其他符合正当程序的见证,更不与行政相对人办理物品交接手续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情】2006年9月22日上午,某地拆迁指挥部组织人员强制拆除了其认为是违章建筑的生猪养殖场的房屋4836.92平方米,实施强制拆除时没有通知生猪养殖场人员在场,没有对房屋及室内生猪及其他财产办理公证,也没有与生猪养殖场办理物品交接等手续。生猪养殖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确认区政府的强制拆除行为违法,并判令该区政府赔偿给其造成的损失272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指挥部强制拆除生猪养殖场的行为违法。由于指挥部属区政府组建的临时机构,因此,对生猪养殖场在此次强拆中造成的合法财产的实际损失,该区政府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故判决确认区政府的强制拆除该生猪养殖场房屋的行为违法,并判决赔偿生猪养殖场经济损失人民币5268923元。区政府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省法院依法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本案是江苏省实施《行政诉讼法》以来,确认赔偿数额最高的一起行政诉讼附带赔偿案件,有力地保障了强拆案件中相对弱势群体的权益。案件事实本身并不复杂,被诉行政行为从行为主体到整个行为程序,都缺乏相应的依据或授权,理应被确认违法。但发生这种情况后,双方对损失数额如何确定却极易发生争议。本案中,法院积极能动司法,充分运用“谁主张、谁举证”、“优势证明标准”、“举证责任转移”、“合理性原则”等证据规则,确定了行政赔偿数额。该案的圆满审理,对强拆行政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该案编写的案例被省法院《参阅案例》刊用。信息公开政府不应沉默
【背景】在信息化的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并不太如人意。由于政府信息数量极其庞大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千差万别等原因,在确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范围方面较为原则,使政府机关有较大的自主性或者随意性,与公众的实用性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案情】2008年11月7日,吴某向市政府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国家公务员过渡的所有文件的信息。12月23日,吴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市政府没有在法定15日内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后2009年1月13日,吴某从市政府领取了11月10日人事局提供的4份文件。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从被告处已领取了人事局提供相关文件,要求依法公开相关信息的目的已经达到。遂判决驳回吴某的诉讼请求。后经协调,原告吴某在上诉期间提出上诉而后又自愿撤回上诉。
【点评】此案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后,该市法院受理的首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此案的审理,一方面大大促进了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目前法院通过案件审理努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的思路和方式。该市法院办案过程中,不就案办案,而是拓宽思路,多做协调工作,最终实现了案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门诊设在小区须听证
【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行政模式,正逐步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越来越多的运用行政许可等授益性行政行为的方式。但服务行政也应依法施行,否则也可能对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
【案情】某综合门诊部设在福康苑小区内,该小区112名业主自2008年9月底起,就该综合门诊部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到环境保护局、信访局、卫生局等处上访。后起诉至法院,诉称卫生局不顾居民的反对,滥用职权,在不告知、不听证的情况下,批准综合门诊部开设在福康苑,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法院撤销执业许可证。
法院经审理认为,医疗机构设立在福康苑,其所进行的医疗活动,特别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如有不当,必然会给小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判决撤销被告卫生局作出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法院向市政府和卫生局发送了司法建议,建议其加强执法监督,完善行政程序,从源头预防行政争议的发生。
【点评】《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前,卫生行政机关对医疗机构的审批设置只要符合其行业规定即可,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但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施行后,对行政许可行为作了明确的程序规定。如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法院的判决有效保障了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投机倒把”已过时
【背景】《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是一部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制定颁布的,以保障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正常发展为立法指导思想的重要行政法规。但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暂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其中的许多规定已经与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要求明显相悖。1997年刑法修改取消投机倒把罪后,有关撤销《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社会呼声便一浪高过一浪。
【案情】工商行政管理局某区分局以涉嫌销售无合法进口证明的商品为由,对A公司立案查处。区工商分局认为A公司经销无合法证明进口商品的行为属于《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所指的“其他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投机倒把行为”,对A公司作行政处罚决定。A公司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工商局的行政复议决定维持了处罚决定。A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审法院判决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A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省法院认为,《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和第二款,在适用时应当进行与其上位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有关原则和规定相符的解释,即依照上述条款作出的认定及行政处罚决定,不能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悖或抵触,否则应视为违法或无效。认定人区工商分局以该条例作出处罚决定的依据,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据此,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撤销区工商分局作出的7处罚决定。
【点评】这是一起工商机关适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作出行政处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该案的判决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时代特征,对我国市场流通领域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并推动了《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实际失效的进程。该案判决后,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社会共鸣,并间接推动了国务院于2008年1月15日正式宣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失效。该案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法学理论界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