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笔记
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论述题-自考串讲笔记
论 述 题
第一、试论述行政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
1.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基础性规范”,是产生其他具体规则和原则的规范;行政法的具体规则和原则以行政法基本原则为指导,反映和体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不能违反行政法基本原则或与之相抵触。
2.行政法进行原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精神贯穿于行政法的具体规范中,该精神浸透着相应的基本价值观念。
3.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普遍性规范,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整、规则;
1)行政法执法者在使用行政具体规范调整特定行政关系时,必须受行政法基本原则指导;
2)必须将基本原则的精神与具体规范所确立的具体行为结合起来,行政法通过这种法意与法则的适用结合法的整体功能和目标得以实现。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导、调整整个行政法行为,而且指导和调整行政法的整个立法行为;
1)行政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都要体现和贯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2)行政法基本原则对立法的指导和调整是其在执法中得以实现的保证;
3)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和规章,都需受行政法基本原则和指导;
5.行政法基本原则不仅对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起宏观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场合也直接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这也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行政法基本原则一般不直接调整和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
2)但是,在某些缺少行政法具体规则的调整的情况下,或者法律给行政主体或行政争议处理机关留下较广泛的自由裁量余地时,行政行为的实施或行政争议的处理就要直接受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拘束,即直接根据行政法基本原则作出相应行为和裁决相应争议。第二、试论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行政处罚的涵义:是行政法律规范得以遵守,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得以维护的重要且必要的手段;行政处罚是典型的侵益性行政行为,潜在着侵害人们合法权益的危险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处罚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因素,法律必须为行政处罚确立一系列制约机制和原则。
2.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的原则;行政处罚是典型的侵益行为,其实施必然导致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权益的限制或剥夺;因此,行政处罚行为自始至终都应该严格贯彻处罚法定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A:处罚设定权法定;B:被处罚行为法定;
C: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D: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2)处罚公开、公正的原则;处罚公正的原则,亦称合理处罚的原则,是处罚法定原则的必要补充;这一原则要求,行政处罚必须公平、公正,没有偏私,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实质上是由保障相对人陈述权、申辩权的原则和无救济便无处罚的原则构成的。
5)职能分离的原则;
A:行政处罚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相分离;
B:行政处罚的调查、检查人员和行政处罚的决定人员相分离;
C: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
D:行政处罚如举行听证,由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
6)一事不再罚的原则;行政处罚以惩戒违法行为人,使其以后不再犯为目的,而不是以某种义务的履行为目的;所以,一次处罚即达到目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包括三层意思:A: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B: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予以人身自由的处罚;
C: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第三、试论述行政行为的无效。
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根据以下行为的情形,行政相对人可视之为无效行政行为,有权国家机关可确认和宣布该行为无效:
1)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2)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3)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1)行政相对人可不受该行为拘束,不履行该行为为之确定的任何义务,并且对此种不履行不承担法律责任。
2)可撤销的行为只是在撤销之后失去法律效力,在此之前仍然对相对人有拘束力,相对人如在此前不履行相应行为为之确定的义务,仍要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相对人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行政机关、行为机关的上级机关、权力机关、人民法院)宣布该行为无效,行政相对人要求撤销行政行为通常只能在法定期限内通过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提出请求。
4)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行政行为无效,因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和确定力;
5)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相应行为从行政相对人处获取的一切(如罚没款物等)均应返换相对人;行政主体对因此给善意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应予以赔偿,一般来说,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无效行政行为改变的状态应尽可能恢复到行为以前状态;第四、试论述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意义及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
1.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立包括行政赔偿制度在内的国家赔偿制度,是落实宪法原则,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改进行政机关工作,提高执行水平的需要,也是发展民主政治,加强人权保障机制的重要步骤。
2.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具有以下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1)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落实宪法的需要;
2)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有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建立行政赔偿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3.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赔偿是法律规定的;损害必须是违法行为造成的;
2)损害必须是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
3)国家负责赔偿的损害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造成的;
4)损害必须是现实已经产生或必然产生的,不是想象的;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第五、试论述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涵义:是指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的,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
2.理解这一概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1)是由行政诉讼法予以规定的;
2)是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
3)是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
3.行政诉讼与民事、刑事诉讼共有的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2)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3)辩论原则《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
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行政诉讼法》第7条规定;
5)检察监督原则《行政诉讼法》第10条和第64条进行明确规定;
6)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行政诉讼法》第6条规定;
7)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予以规定;
4.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1)法院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以合理性审查为例外;
2)法院一般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第六、简述国家赔偿法采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原因。
1.国家赔偿法之所以采用违法规责原则:是因为违法原则与其他原则相比有诸多优点,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及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也协调一致,便于操作,也有利于保护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比较符合国家赔偿的特点。
2.其原因主要有:
1)违法原则是较为单一的归责原则,简单明了,与违法及过错原则相比,便于实践操作;
2)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
3)违法原则以执行职务违法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排除了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可能性,有效地区分了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
4)违法原则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合法与否作为是否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标准,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强调的职权法定、依程序行政等要求相一致,与行政诉讼法确定的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也比较相符。
第七、试论述共同诉讼的成立条件。
1.各个诉讼均由同一人民法院管辖;
2.当事人双方至少有一方为两人以上;
3.各个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同一类具体行政行为;
4.须有相互独立的诉讼存在,共同诉讼是诉讼合并,独立的诉讼的存在是诉讼合并的前提;
第八、试论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附带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的主要要求。
1.负责处理行政案件的同一审判组织,对行政和民事两类争议适用不同的审判程序分别审理,并且作出两个不同的判决或者裁定。
2.与民事争议相关联的行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通过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程序被人民法院受理并且尚未作出判决审理完毕;
3.与受理的行政案件相关联的民事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在审理相关行政案件时
对民事争议一并审理的请求;该当事人既可以是行政案件中的原告,也可以是原告以外的其他民事争议当事人。
第九、试论述国家公务员辞职权的限制。
1.公务员提出辞职申请后,3个月的审批期限内,不得擅自离职;
2.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不得辞职;
3.公务员辞职后,2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者营利性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行政机关批准。
4.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公务员3至5年内的最低服务年限,公务员未满规定和最低服务年限,不得辞职;
5.公务员辞职违反上述限制规定,行政机关可给予其开除处分;
第十、试论述证据保全的条件和程序。
1.人民法院采取对诉讼证据的保全措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证据可能灭失;对这类证据如果不及时收集、固定和保存,以后将不复存在或不能起证据作用;
2)证据在将来难以取得,如果对目前持有的证据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以后将难以取得同类的证据;
2.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证据保全的两种程序:
1)诉讼参加人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申请书应写明保全对象、理由、时间、地点和申请人的姓名、身份;申请人范围仅限于诉讼参加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后作出准予或不准予保全的裁定;诉讼参加人对人民法院不批准保全的裁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但不得上诉。
2)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发现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而且这些证据对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十分重要,应当依职权主动对这些证据采取保全措施。
第十一、试论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行为程序合法:
1)行为符合法定方式;2)行为符合法定步骤;3)行为符合法定时限;
2.行为内容合法:
1)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2)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
2)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3.行为主体合法:
1)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
2)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
3)应通过一定会议作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且相应会议有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有法定票数通过。
第二篇:a《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自考笔记
201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试小抄
二、问答题
2、行政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组织区分开来。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唯一的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也可享有一部分行政权,从而成为行政主体。(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独立地对外发布决定和命令,独立采取行政措施等。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区别开来。(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一个组织能成为行政主体,还应看其是否能独立对外承担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即是否能独立参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
答:特征是:强制性;不可处分性;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有另外,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还享有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行政优先权是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的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的优先条件。行政优先权虽然不属于行政职权,但它与行政职权密切相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保障条件。行政优先权主要包括先行处置权、获得社会协助权和推定有效权。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提高行政效率,国家必须向行政主体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11、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1)性质不同。被委托组织不具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被授权组织则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3)行为的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如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申请人或被告是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而不是被委托组织。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12、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什么? 答:(1)提出申请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依法提出申请的权利,如申请许可证、申请抚恤金、补助金等。(2)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权依法参与行政法规、规章及相关行政政策、行政计划的制定,如听证会、论证会等。(3)听证的权利。在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方权益的行政行为之前,必须保障行政相对方有听证的权利、应当告知行政相对方有关的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等,给予行政相对方以充分的辩论的机会,查清事实,从而作出合法、公正的行政行为。(4)了解情况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权依法了解有关的行政信息,包括各类规范性文件,有关制度、规则、标准、程序,与行政相对方有关的档案材料等。(5)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的权利。行政相对方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当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侵犯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时,行政相对方有请求行政赔偿的权利。
13、行政相对方的义务是什么? 答:(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这是行政相对主的首要义务,主要表现为一是遵守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二是执行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等。(2)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行政相对方有主动予以协助的义务。(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行政相对方在请求行政主体为一定行为或行政主体要求其为一定行为时,应遵循法定的步骤、手续和时限等的要求,否则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8、确定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答:民主原则在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在于:一是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二是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20、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
21、行政许可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实现从直接命令的行政手段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的过渡;2)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止不法经营,防止不正当竞争;3)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23、什么是即时强制? 答: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24、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是什么? 答:(1)实际履行原则。是指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不能变更的或用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方法代替合同的履行。(2)自己履行原则。行政合同不仅要求实际履行,而且实行自己履行原则,即相对方必须本身履行,而不能由他人代替履行。(3)全面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履行,在任何条款上都不得违反合同规定。
26、行政指导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指导是非权力行政活动。(2)行政指导是种事实行为。(3)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行为。(4)行政指导是一种适用较大幅度的弹性的管理领域。(5)行政指导适用法律优先的原则。(6)行政指导是一种外部行为 28、29、行政处罚执行的原则有哪些内容? 答:(1)当事人自觉履行原则;(2)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3)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相分离原则
33、行政违法有什么特征? 答:(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违法;(2)行政违法必须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即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中对其行使职权所要求的程序性与实体性义务的约束。(3)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行政违法行为在主观上有过错。行政违法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即在客观上有违反行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在主观上有过错。
35、什么是行政救济?
答: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36、行政救济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因为行政救济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对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予以救济和保护。(2)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行政争议,也就是行政纠纷,是行政管理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对行政行为不服所形成的法律争议。(3)行政救济的最终目的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的核心内容是由有权的国家机关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
38、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答:(1)合法性原则。是所有行政权行使都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使行政复议权当然也要遵循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公正是一切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复议机关解决行政争议,应当将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与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偏袒任何一方。(3)公开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原则,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它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与相对方利益相关的行政行为时,要通过一定的程序让相对方参与和了解。(4)及时原则。是行政效率的具体原则要求。(5)便民原则。是指行政复议要便于行政相对人参加,在复议活动中复议机关和复议人员要为申请人行使各项权利提供方便。
39、行政赔偿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赔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赔偿。行政职能属于国家职能,行政权也属于国家权力。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实施的职务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根本上是一种国家活动。因此行政赔偿是一种国家赔偿。(2)行政赔偿的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并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3)行政赔偿的义务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是指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实施侵权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4)行政赔偿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侵权损害为限。依照我国法律规定,除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在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范围之内。
44、管辖权的转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案件;(2)移交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3)移交的人民法院与接受移交的人民法院是具有直接关系的上下级关系。
45、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 答:(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权益。(3)以自己名义应诉,并受有民法院裁判拘束。
53、第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所作出的判决有哪些种类? 答:(1)维持原判;(2)撤销判决;(3)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判决;(4)限期履行判决;(5)变更判决;(6)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有你更精
55.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2)56.简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答:(1)立法的主体不同;(2)立法的来源不同;(3)立法的内容不同;(4)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5)立法的程序不同;(6)立法的形式不同; 7)立法效果不同。57.简述行政复议的特点。答:(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58、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答:(1)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2)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3)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并且按照科学方法依法进行活动。60、简述行政授权的特征 答:1)行政授权是依照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2)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被授权的组织在接受职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行政职责;3)被授权的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行使行政职权。63、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答:1)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有你更精 2)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4、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答:(1)适应需要原则(2)精简原则(3)高效率原则(4)依法设置的原则
68、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答: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
起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2)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枸束。其中第1个特征,既是指原告的特征之一,也是对原告资格的规定。70.行政许可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政许可的特点有:(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一般都以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前提,行政主体并不因行政相对方准备从事某项活动就主动地颁发行政许可证。(2)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不同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而是免除相对方某种不作为义务使相对方可以行使某种权利。3)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并应以正规的文书、格式、日期、印章等形式不予批准和证明。
三、论述题
1.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答: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个部分构成。(1)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权力性监督,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汉利性监督.(2)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公务虽和被授权的组织中的行使行政职权的工作人员。(3)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3、论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答:(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无论有无成文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运用权力时必须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动机正当要求行政机关不能以执行法律的名义,将自己的偏见、歧视、恶意等强加于公民和社会组织;(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如果在具体处理案件时,重者轻处,轻者重处,显然违反常规和处罚要求,不符合行政合理性的要求。6.论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答: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依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既可依法自主作出;4)行政行为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
8、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生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者说是应当符合的条件。
第一,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这是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主体要件。所谓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1.行政机关合法:指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人员合法:行政行为总是通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这些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方有效。3.委托合法: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基于实施行政活动的需要,依法委托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公民个人代表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政活动。委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委托的行政机关必须具有合法的委托权限;(2)接受委托者必须具备从事行政活动的能力;(3)被委托者必须在委托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第二,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权限合法,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权限规则。行政职权的限制表现在几个方面:行政事项管辖权的限制、行政地域管理权的限制、时间管辖权的限制、手段上的限制、程度上的限制、条件上的限制、委托权限的限制。
第三,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这是行政行为的内容要件。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行政行为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几项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定幅度、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适当;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合理。
第四,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所谓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所要经过的步骤。程序是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因为任何行政行为的实施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表现出来,没有脱离行政程序而存在的行政行为。有两项具体要求:其一,必须符合与该种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程序要求。其二,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填空题: 1.我们现在所说的行政法,除了指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了对进行(行政权)规范和控制的精神实质。
2.按照行政管理活动的环节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和监督机关。
3.在我国,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其中(选任)由权力机关通过选举产生行政职务。4.依据行政行为的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5.《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6.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赔偿案件的管辖同于(行政)诉讼案件。7.《行政诉讼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8.《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9、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10.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11、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12.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适当)的问题。13.在行政组织法规中对于行政机关职责权限的规定,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概括)规定,(列举)规定和(折衷)规定。
14.被授权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15.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
6;(行政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法律术语。17.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是:(行政性)、(强制性)、(执行性)。
18.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19.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20.在我国,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21.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
22.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
23.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
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25、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和直接磋商等方式。
26、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27.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28、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29、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30、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有两类:一类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31、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
32、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职权);另一类是(授予职权)。
33、行政委托的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
34、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
35、论依据行政行为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
36、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37、以行政指导的对象是否具体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普遍的行政指导)、(个别的行政指导)。
38、《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39、、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
40、行政赔偿范围包括(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两种,对这两种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赔偿。
41、确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方式,归纳起来主
四、多项选择题 1.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有 2.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有
3.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签订卫生管理承包合同 D.天气预报
4.在我国,国务院是(ABC)。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机关星
5.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下列(BCD)案件除外。
A.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 B.涉及个人隐私的 C.涉及国家秘密的 D.法律另有规定的
6.下列中的(BD)是行政立法主体。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
论C.上海市人大常委会D北京市人民政府 7.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处罚有(BD)A.行政拘留B.吊销营业执照C.劳动教养 D。没收非法所得
8.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共同点有(BCD)。A.监督的主体相同 B.监督的对象相同 C.监督的内容相同 D.监督的目的相同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D)。
A故成为行政诉讼的共同被告!B故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C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D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星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
3.行政诉讼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是(ABCD)。A尽可能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B妥善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C人民法院在政权体制中的地位
D既借鉴他国经验,又考虑自身实际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BD)。
A民间团体救济 B行政机关救济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A.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B.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D.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6.根据我国宪法,(D)有权制定行政法规。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7.行政赔偿的方式有(BCD)。A.恢复名誉 B.返还财产C.恢复原状 D.支付赔偿金
8.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ACD)A.周某对海关的扣留决定不服
B某市居民对市政府发布的征收绿化费的规定不服
C某村民对县土地局强行拆除其房屋的决定不服 D张某对县公安局作出的行政拘留决定不服
9.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人身的强制措施主要有(ABCD)等。
A.收容审查 B.强制传唤
C强制戒毒 D强制扣留
第三篇: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串讲笔记
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串讲笔记
第一编 绪论
第1章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政
一、行政的涵义 1.行政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的分类考察
(1)公行政与国家行政。
(名词解释)狭义的行政仅包括公行政,指公共组织,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目的、任务而行使的执行、管理职能。
(单选)国家行政属于公行政,但公行政并不等于国家行政。(2)静态行政和动态行政。
(单选)静态行政的涵义是被赋予相应职能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人员;动态行政的涵义是相应组织职能的运作,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3)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
(单选)行政执法属于实质行政。形式行政是根据主体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为行政;实质行政是根据主体活动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不论主体为何公权力机关,只要其活动具有执行、管理的性质,即为行政。
二、行政与行政国
(单选)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伴随着“行政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三、行政与法治国(单选)“行政国”产生是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行政法产生和发展是法治国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涵义(名词解释)(05-4)(02-4)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多选)(05-4)(02-4)行政法的内容是由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多选)(06-4)(03-4)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与被处罚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劳动局登记检查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单选)海关系统的内部关系,属于垂直领导关系。
二、行政法与行政权
(多选)行政权从其权力内容考察,包括国防权、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管理权、社会文化管理权等。
三、行政法的形式(单选)(01-4)行政法一般不存在统一而系统的法典,它的法律规范广泛地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文件之中。
第三节 行政法学
一、行政法学的涵义
(单选)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单选)(08-4)在法学领域内,行政法学与宪法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行政法的内容与形式
(简答)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大类规范和制度;(1)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制度;(2)行政行为法的规范和制度;(3)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的规范和制度。
行政法的形式主要指行政法的法源形式,如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判例、法理等,同时也指行政法的结构形式,如编、章、节、条、款、项等。行政法的内容是行政法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第2章 行政法的法源
第一节 国外行政法的一般法源
(单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源主要限于成立法。(多选)(单选)(08-4)综合各国行政法源的情况,作为行政法一般法源的法形式大致有如下五种;
一、制定法
(多选)制定法通常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
二、判例法
(名词解释)判例法是指“可作为先例据以决案的法院判决”。
三、习惯和惯例
四、行政法理
(多选)经常为西方国家法院司法审查引用的自然正义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不准翻供原则、越权无效原则、比例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等等,均是通过学说确定的。
五、条约和协定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多选)(06-4)(03-4)作为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大体包括下述几类:
一、宪法
(单选)在我国国家机关的法律适用中,很少直接适用宪法。(简答)《宪法》作为行政法法源,其包含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有:(1)关于行政管理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
(2)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3)关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4)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5)关于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和关于外国人义务的规范。
(6)关于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个体劳动者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规范。
(7)关于国家发展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体育、文学艺术、新闻广播、出版发行等事业方针政策的规范;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关于加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等。
二、法律(单选)(04-4)法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包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也包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非基本法,如《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三、行政法规(单选)(07-4)(06-4)(05-4)(04-4)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宪法第89条)。
四、地方性法规
(单选)根据宪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和安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宪法第100条、第115条)。
五、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单选)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先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部门规章
七、地方政府规章
八、法律解释
九、条约与协定
第3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论述)(04-4)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1)行政法治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违反法律,超越法律活动,即要承担法律责任。
(2)行政合理原则,这一原则主要由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构成。
(3)行政公正原则,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背景的行政相对人。
(4)行政公开原则,其主要要求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行政信息和情报公开等。
(5)行政效率原则,其涵义是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提高效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涵义
(多选)法的规范依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确定性和细密度,可分为规则、原则、基本原则三类。(名词解释)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简答)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1)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基础性规范”,是产生其他具体规则和原则的规范。(2)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3)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普遍性规范,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整、规制。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导、调整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而且指导和调整行政法的整个立法行为。
(5)行政法基本原则不仅对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起宏观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场合也直接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
(论述)(06-4)第二节 行政法治原则
一、依法行政
(单选)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拘束。
二、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多选)(06-4)对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指授权控制和程序控制。(单选)(08-4)在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措施中,属于事后控制措施的是: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名词解释)授权控制是指法律授予某一政府机关某一项自由裁量权时,应有一定范围(目的范围、空间范围、时间范围等)的限制,不能授予其漫无边际的自由裁量权。
(名词解释)程序控制是指以法定程序控制和规范政府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相对于羁束裁量权,有很大自由度,政府在其法定范围内有选择其行为时间、地点、行为方式、幅度等的广泛自由。
三、政府对违法、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四、保护人权,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三节 行政合理原则
(多选)(单选)(08-4)行政合理原则主要由下述两项具体原则构成: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
一、比例原则(名词解释)(07-4)比例原则的基本涵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二、信赖保护原则(单选)(05-4)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单选)(07-4)(06-4)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予补偿。第四节 行政公正原则
(简答)(02-4)行政公正原则的基本精神:要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行政相对人。
一、依法办事,不偏私
(单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依法办事既是行政法治原则的要求,同时又是公正原则的要求。
二、平等对待相对人,不歧视
(单选)这一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
四、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
(名词解释)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就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或裁决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争议时,应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回避。
五、不单方接触
(名词解释)不单方接触,是指行政机关就某一行政事项要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人作出行政决定或行政裁决,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如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宴请,在家接待一方当事人等)和听取其陈述,接受其证据。
六、不在事先未通知和听取相对人申辩意见的情况下做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
第五节 行政公开原则
(简答)行政公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的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允许新闻媒介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简答)行政公开原则的主要要求包括:(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4)行政信息、情报公开。第六节 行政效率原则
(多选)行政效率原则主要有下述三项要求: 严格遵循行政程序和时限; 行政机构组织精干;
加强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第二编 行政法主体 第4章 行政机关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
一、行政机关的涵义(名词解释)(08-4)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是由国家设置、代表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机关。(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是依法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二、行政机关与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的关系(多选)(06-4)(04-4)行政法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名词解释)行政法主体仅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而不是包括所有行政法律关系的参与人。(名词解释)(03-4)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各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以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三、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单选)行政机关具有双重性质,·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简答)(01-4)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比较,具有下述特征:(1)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管理国家行政事务。(2)行政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实行领导——从属制。(3)行政机关在决策体制上一般实行首长负责制。
(4)行政机关行使职能通常是主动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5)行政机关最经常、最直接、最广泛的与个人、组织打交道。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分类 一、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
二、职能性行政机关与专业性行政机关(多选)(07-4)行政机关根据其管理的客体和内容,分为职能性行政机关和专业性行政机关。
三、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
四、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单选)行政机关根据其行使职能的情况以及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分为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五、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
(多选)行政机关根据其决策和负责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机关和委员制行政机关。
六、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多选)(03-4)在我国,省以下的地区、县以下的区、市或市区以下的街道不属一级行政区域,不设人民代表机关,故也不可能产生人民政府,从而其行政管理分别由省、县、市或市区人民政府的派出行政机关(地区行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负责。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
一、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
(简答)将行政机关的所有这些具体职责加以归纳、抽象,可以概括为下述一般职责:(1)保障国家安全;(2)维护社会秩序;(3)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4)保障和促进文化进步;(5)健全和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6)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二、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多选)根据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一般有下述7项:(1)行政立法权;(2)行政命令权;(3)行政处理权;(4)行政监督权;(5)行政裁决权;(6)行政强制权;(7)行政处罚权。
三、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
(简答)根据现代行政法的一些规定和现代行政管理的一般实践,行政机关运用的主要行政管理手段有下述10项:
(1)制定规范和发布命令、禁令;(2)编制和执行计划、规划;(3)实施行政许可;
(4)征收税费和给予财政资助;(5)调查统计和发布信息情报;(6)处理和裁决争议、纠纷;(7)采取行政强制措施;(8)实施行政制裁;(9)缔结行政合同;(10)提供行政指导;
(论述)第四节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1.中央行政机关
(多选)我国中央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和国务院的工作部门(部、委、行、署等)组成。2.一般地方行政机关。(多选)一般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一般地方行政机关通常分为三级: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县、县级市及市(直辖市和其他下设区、县的市)辖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
3.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名词解释)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民族乡不设专门工作部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既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也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机关。4.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
(单选)根据宪法的上述规定,我国已于1997年7月1日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1999年12月20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5章 依授权和依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 第一节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涵义(名词解释)(06-4)(04-4)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简答)
二、被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相应组织应与所授权行使的行政职能无利害关系。(2)相应组织应具备了解和掌握与所行使行政职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知识的工作人员。(3)相应组织应具备所授行政职能行使所需要的基本设备和条件。(4)对于某些特别行政职能,被授权组织还应具备某些特别的条件。(简答)
三、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
(1)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
(2)被授权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3)被授权组织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第二节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一、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涵义
(单选)受委托者实施被委托的职能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委托主体的名义进行,并且其责任亦归属于委托主体。(简答)
二、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爱委托组织应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受委托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任务的工作人员。受委托组织履行受委托职能需要进行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其应 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三、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单选)(07-4)(03-4)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其行使一定行政职能必须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且由委托行政机关对其行为向外部承担法律责任。(简答)受委托组织的主要权利有:(1)取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管理手段和工作条件;(2)依法行使被委托的职权和办理被委托的事项;(3)取得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经费和报酬;(4)请求有关行政机关协助排除其在履行职责中所遇到的障碍;(5)向委托行政机关提出变更委托范围和改进相应领域行政管理的建议。
第6章 国家公务员
(多选)(08-4)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的有: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概述
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名词解释)国家公务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任用的,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简答)
二、国家公务员的分类(1)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国家公务员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
(2)我国国家公务员还分为领导职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公务员。(简答)
三、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1)在外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代表行政机关,以所在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权,其行为的结果归属于相应行政机关。(单选)(02-4)(2)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既不能作原告,也不能作被告,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3)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则可以以公务员的名义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
(4)在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可以作为监督对象与监督主体发生关系,成为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单选)(07-4)(06-4)(05-4)职位保障权是指国家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受到行政处分。
第二节 国家公职关系
一、国家公职关系的概念
(名词解释)国家公职关系是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直接相对主体为行政机关)发生的法律关系。
(单选)国家公职关系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的一种。(多选)(02-4)
二、国家公职关系的发生 考任; 选任; 聘任; 调任。
三、国家公职关系的内容 1.人事管理关系
(多选)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管理主要有下述5项制度:(1)考核;(2)奖励;(3)惩戒;(4)晋升;(5)回避。2.特别劳动关系。
(多选)公务员与行政机关的特别劳动关系主要体现为下述三项制度: 工资; 福利; 保险。
四、国家公职关系的消灭
(多选)导致国家公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下述5项: 公务员退休。公务员辞职。公务员辞退。(单选)(04-4)公务员辞退可导致公务员法律关系消灭。公务员死亡。开除。
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概述
行政相对人的涵义(名词解释)(06-4)(02-4)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多选)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1)个人相对人与组织相对人。(2)直接相对人与间接相对人。
(多选)直接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为的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直接影响,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的申请人,行政征收的被征收人,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等等。(3)作为行为的相对人与不作为行为的相对人。(4)抽象相对人与具体相对人。(5)授益相对人与侵益相对人。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
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多选)(07-4)(05-4)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多选)(08-4)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具体体现为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要享有下述权利:(1)申请权。(2)参与权。(3)了解权。
(4)批评、建议权。
(5)申诉、控告、检举权。(单选)(06-4)(05-4)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对其本身不公正的行政行为有权申诉,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控告或检举。陈述、申辩。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多选)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关系中主要应履行下述义务:
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协助公务的义务; 维护公益的义务; 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第三编 行政行为 第8章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的涵义(名词解释)(07-4)(单选)(07-4)(05-4)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3)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单选)行政合同行为不具有单方性,从而不包括在狭义行政行为的范畴。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多选)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具有下述特征:(1)服务性。
(单选)从整体上说,行政行为的服务性决定了其无偿性。(2)从属法律性。
(单选)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3)裁量性。(4)单方性。
(单选)行政行为的单方性是指无需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和征得相对人的同意。(5)强制性。
(单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是国家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为所特有的,一切社会组织、团体的行为均不具有此种强制性。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多选)(08-4)根据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行为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单选)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多选)(05-4)(03-4)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主要体现为具体行政决定,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决定、授予相对人某种权益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决定,拒绝相对人某种申请、请求的决定,等等。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单选)(06-4)(04-4)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名词解释)(07-4)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说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请求行政行为
(单选)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直接依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职权,而无需以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作为启动条件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四、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单选)婚姻登记行为是无附款行政行为。
五、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六、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其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不同影响为标准,分为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多选)1.行政立法行为的成立要件;
(1)经享有相应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讨论决定。(2)经行政首长签署。(3)公开发布
(多选)2.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1)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决定。(2)行政决定已送达行政相对人。(3)行政决定文书已为行政相对人受领。
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行为主体合法。
(多选)行政行为合法首先要求主体合法。主体合法的具体要求包括:(1)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3)应通过一定会议作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且相应会议有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有法定票数通过。2.行为内容合法
(多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包括下述要求:(1)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2)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3)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3.行为程序合法
(多选)程序合法的要件主要有:(1)行为符合法定方式。(2)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3)行为符合法定时限。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效力
(多选)(04-4)(02-4)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单选)(06-4)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二、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单选)某工商局任意改变了其所颁发的营业执照中确定的营业范围,从行政法理论上说,该工商局违反了行政行为效力的确定力。
三、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名词解释)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指导行政行为生效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所有个人、组织都要受该行为的约束,履行该行为确定的义务,不得作出与该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有关要求的行为。(单选)(08-4)“行政主体已经命令某公司停业整顿,该公司即不得再行开工营业”,这体现了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简答)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与拘束力紧密相连的:(1)拘束力是执行力的前提,行政主体作出的没有拘束力的行为不可能强制执行。只有其行为具有了拘束力,当事人才必须履行相应行为所确定的义务,在当事人不履行时,行政主体才能对之予以强制执行。(2)执行力是拘束力的保障,行政行为如果没有强制执行力,其拘束力就是一句空话。
第五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行政行为的无效
(多选)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单选)(06-4)(5)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6)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多选)2.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行政相对人可不受该行为拘束,不履行该行为为之确定的任何义务,并且对此种不履行不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相对人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
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因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和确定力。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相应行为从行政相对人处所获取一切(如罚没款物等)均应返还相对人;所加予相对人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人所造成的一切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简答)(08-4)简述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
(1)相应行政行为通常自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销之前仍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2)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过错引起的,且相应行政行为是授益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也可不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
(3)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相对人的过错或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应追溯到自行为作出之日。
第9章 行政立法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
一、行政立法的涵义(名词解释)(08-4)(04-4)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简答)
二、行政立法的性质
行政立法既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从属性立法行为(准立法行为),又具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表现在:(1)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制定人们遵守的行为规则。(2)行政立法所立之法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3)行政立法必须遵循准立程序。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2)行政立法的客体是有关行政管理事务;(3)行政立法的目的主要是执行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简答)
三、行政立法的分类(1)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单选)(07-4)职权立法是行政机关直接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授权,为执行相应法律、法规,或为行使其相应行政管理职权,而进行的行政立法。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单选)行政立法依其内容不同可分为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第二节 行政立法体制
一、行政立法体制与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单选)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在纵的方面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两大层级。
(单选)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在横的方面分为权力机关立法(人民代表机关立法)和行政立法(行政机关立法)两大系统。机力机关立法系统包括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多选)(06-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统称“地方政府规章”,它们同属于地方行政立法。
二、行政立法权限划分与我国整体立法权限配置 1.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限。
(单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行政法规:(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2)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2.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
(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行政立法位价与我国立法阶系列
(多选)要明确行政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必须考察我国整个立法的位阶系列。(1)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位阶。
(2)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效力范围。(3)法律规范冲突规则。(单选)(08-4)(07-4)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第三节 行政立法程序
一、立项
(单选)行政法规的立项报国务院审批。
(单选)规章的立项报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起草
三、听取公众意见
(多选)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四、审查
(多选)起草部门在报送送审稿时,应同时报送下述材料:送审稿的说明、国内外的有关立法资料、听证会笔录、调研报告、考察报告等。
五、决定与公布(单选)《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第四节 行政立法效力
一、行政立法效力的涵义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的效力主要指行政立法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执行力以及对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和对于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适用力。
(论述)
二、行政立法对于国家机关、组织、个人的效力(1)行政立法对于行政机关的效力。
行政法规和规章一经发布,既不仅对于行政相对方的个人、组织发生拘束力,也对行政机关本身发生拘束力,对于合法有效的行政立法,任何行政机关在实施相应具体行政行为时都必须予以遵循和适用,而不得违反。
(2)行政立法对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效力。
对于行政机关就行政管理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其他国家机关也有遵守的义务。国家权力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撤销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也有不适用违法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但是对于合法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违反。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还应予以适用和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3)行政立法对于组织的效力。
任何社会组织和企事业组织,包括外资、合资企业,只要在中国境内,就必须遵守中国行政立法,行政立法均对之有拘束力。
(4)行政立法对于个人的效力。
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总的来说及于全国公民(不论其在境内还是在境外),也及于处在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但就每一个具体的行政法规、规章来说,其效力决定于颁布机关的管辖权限和立法内容。
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改变或撤销法律、法规、规章的权限(单选)(07-4)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变通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单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第五节 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与效力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涵义
(名词解释)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简答)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1)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2)不享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务院的工作机构发布的行政规范文件;(3)不享有行政立法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10章 行政处理概述
第一节 行政处理的概念和类型
一、行政处理的概念(名词解释)(03-4)行政处理,又称行政处理决定或行政决定,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任务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或根据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写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处理的效力
(多选)行政处理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多选)
三、行政处理的类型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概念。(名词解释)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或称被动性行政处理行为、消极行政处理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而作出的行政行为。(多选)(2)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程序:
①提出申请;②审查;③审核;④批准;⑤对不予批准的救济程序。2.依职权行政处理行为。
(名词解释)依职权行政处理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处理行为、积极行政处理行为,是指依据行政机关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即可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二节 行政处理的特征
(简答)
一、行政处理的一般特征(1)法定性;
(2)行政处理的主体是行政主体;(3)行政处理的对象特定;
(4)行政处理的内容直接影响特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具体行政行为;(5)行政处理是要式行政行为,一般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6)行政处理导致侵权时具有可救济性;(7)行政处理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简答)
二、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特征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是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的;(2)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是授益性行政行为;(3)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目的具有限定性。(简答)
三、依职权行政处理行为的特征(1)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及时、迅捷性。
第三节 行政命令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命令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形式。(论述)2.行政命令的特征。
(1)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行政命令体现国家的意志,是国家命令之一。由行政主体发布,它不同于由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发布的命令。(2)行政命令是一种意思表示行为。行政命令表现为通过指令相对人履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而实现行政目的,而不是由自己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3)行政命令是一种设定义务性行为。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相对人设定作为义务或不作为义务,而不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4)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行政相对人疫定行为规则,且大多是具体规则,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事项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规范。(5)行政命令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执行为保障。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命令。(6)行政命令是依职权行政行为。行政命令无须以相对人申请为前提,而是由行政主体依职权直接作出。(7)行政命令适用特定的程序。与其他行政处理决定相比较,行政命令所适用的程序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如大多数行政命令具有即时性。
二、行政命令的范围和种类 1.行政命令的分类(单选)(07-4)《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是作为命令的典型。2.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多选)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概念有别。(2)性质及内容不同。(3)形式不同。(4)角度不同。
第四节 行政确认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和特征(名词解释)(06-4)1.行政确认的概念。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简答)2.行政确认的特征:
(1)行政确认行为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政确认行为的内容或者目的,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的确定或否定。(3)行政确认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成部分,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4)行政确认是要式行政行为。(5)行政确认是羁束性行政行为。
二、行政确认的形式种类和概念
(多选)行政确认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单选)(08-4)某市国土局确认某块土地的使用权人为张某,该行政行为属于行政确认。
第五节 行政规划
行政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规划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规划,也称行政计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示有关行政目标,事前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性目标所必须的各项政策性大纲的活动。(多选)2.行政规划的特征:(1)方针政策性;(2)综合性;(3)法定性;(4)广泛的裁量性。
第六节 行政奖励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奖励的概念。(单选)(07-4)(05-4)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简答)2.行政奖励的特征:
(1)实施行政奖励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行政奖励的目的在于表彰先进,激励和推动后进,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行政奖励的对象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4)行政奖励的内容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两种奖励,既可单独进行,又可合并实施。(5)行政奖励是具体行政行为。(6)行政奖励行为是单方行政行为,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7)行政奖励是一种法定的行为。(简答)
二、行政奖励的基本原则(1)依法奖励、实事求是的原则。(2)奖励与受奖行为相当的原则。(3)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4)公正、合理、民主、平等的原则。(5)及时性、时效性和稳定性原则。
第七节 行政给付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 1.广义的行政给付。(单选)(04-4)广义上的行政给付包括供给行政、社会保障行政、财政资助行政。2.狭义的行政给付
(单选)狭义上的行政给付仅指社会保障行政。(简答)
二、行政给付的特征
(1)行政给付是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给付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2)行政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3)行政给付是一种依申请行政行为。(4)行政给付是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
三、行政给付的类型
(单选)行政给付的内容是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给付行为赋予给付对象一定的物质上的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多选)(02-4)(单选)(07-4)(03-4)综合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将行政给付的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1)抚恤金;(2)特定人员离退休金;(3)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4)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第11章 行政许可
(多选)(08-4)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注销手续的是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一节 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名词解释)(05-4)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简答)
二、行政许可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3)行政许可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或影响秩序的因素,确保财政收入。(5)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
第二节 行政许可的类型
(简答)
一、对行政许可的学术分类(1)一般许可和特别许可。
(多选)持抢许可、烟草专卖许可属于特别许可。(2)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
(多选)专利许可、商标许可、烟草专卖许可,属于排他性许可。(3)独立证书许可和附文件许可。(多选)(04-4)附文件许可,是指必须附加文件予以说明被许可的活动内容、范围、方式、时间等的行政许可(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建设许可、对动植物及其产品入境的海关许可等)。权利性行政许可和附义务的行政许可。
(5)依行政许可目的的分类。(6)依许可领域的分类。
(多选)
二、对行政许可的法律上的分类(1)特许;(单选)(05-4)某公司经审核取得了“天然气经营许可”,这种许可是行政法上的特许。(2)一般许可;(3)认可;(4)核准;
(5)登记(备案)。
(简答)第三节 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许可法定的原则
二、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
(单选)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是行政许可制度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和保障。
三、行政许可平等的原则与先申请主义和通知利害关系人的原则
四、行政许可均衡、比例、适度和责任的原则
五、行政许可的效率与时限原则
六、行政许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诚信的原则
七、行政许可合理收费的原则
第四节 行政许可的合理化问题
一、行政许可的作用
(简答)1.行政许可在现代国家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认为,行政许可在现代国家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管理,实现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过渡,协调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2)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及公民的权益,制止不法经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3)有利于保护并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国力资源,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资源、财力及人力的浪费。
(4)有利于控制进出口的贸易,发展民族经济,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在当今世界,随着世贸组织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各成员方的许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WTO规则的约束。
(5)有利于消除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保障社会经济活动有一个良好的环境。2.行政许可制度的某些消极作用。
二、行政许可的合理化
(名词解释)行政许可的合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行政许可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或影响秩序维持的相关因素,以便实现政府的有效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滥用裁量权的可能性,推进廉政建设。
第12章 行政征收
第一节 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
(多选)行政征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收、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调等;狭义的行政征收不包括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调。(名词解释)(03-4)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名词解释)(05-4)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目的,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取得个人和组织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行政行为。
(名词解释)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物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多选)(07-4)(04-4)
二、行政征收的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法定性;(4)选定性和固定性。
第二节 行政征收的特征
一、税收 1.税收的概念。
(名词解释)税收,简称税,是国家税收机关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经济目标,而凭借其行政权力,依法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2.税收的种类。
(多选)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收益(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种。
二、各种社会费用征收 1.各种社会费用的概念。
(名词解释)各种社会费用,简称费,是指一定行政机关凭借国家行政权所确立的地位,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或授予其国家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权而收取的代价。2.各种社会费用的种类。(多选)(06-4)(05-4)(03-4)目前,我国的各种社会费用主要有公路运输管理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公路养路费、车辆通行费、港口建设费、排污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教育费附加等。
第三节 行政征收的基本原则(简答)行政征收的基本原则 行政征收法定的原则;
行政征收公平负担与受益者负担的原则; 行政征收公平、公开、公平的原则; 行政征收效率的原则; 确保财政收入的原则;
尊重个人和组织财产权的原则。第13章 行政处罚
第一节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名词解释)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简答)
二、行政处罚的特征
(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定权限。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行政处罚权只能由行政主体行使。
(2)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即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财产、名誉或其他权益的限制或剥夺,或者对其科以新的义务。(3)行政处罚的目的既是为了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对违法者予以惩戒和教育,使其以后不再犯。
(4)行政处罚是对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第7条第2款)。
(论述)(08-4)第二节 行政处罚的类型
一、警告
(单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警告裁决书必须向本人宣布并送交本人。
二、罚款
(单选)罚款的数额应由具体的行政法律规范规定,一般是规定最高额和最低额。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单选)《行政处罚法》规定给予责令停产停业处罚可适用听证程序,以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单选)(06-4)(04-4)(02-4)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是一种行为罚或称能力罚,指限制或剥夺违法者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处罚形式。
六、行政拘留(单选)(07-4)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1.劳动教养。
(单选)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3年,必要时可处长1年。2.驱逐出境、禁止进境或出境、限期出境。3.通报批评。
(单选)通报批评,属于申诫罚。(论述)(03-4)第三节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的原则。
①处罚设定权法定。②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③被处罚行为法定。④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2)处罚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第4条第3款);处罚程序必须公开。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
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实质上是由保障相对人陈述权、申辩权的原则和无救济便无处罚的原则构成的。
(5)职能分离的原则。
①行政处罚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相分离。②行政处罚的调查、检查人员和行政处罚的决定人员相分离。③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除依法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④行政处罚如举行听证,由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名词解释)(02-4)(6)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①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24条);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予以人身自由的处罚(第22条);③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处罚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第28条)。
第四节 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多选)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包括简易程序(或称当场处罚程序)、听证程序和一般程序(或称为普通程序)。
一、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名词解释)(08-4)简易程序,也称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
二、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简答)听证程序的特征:
(1)听证是由行政机关主持的并由有关利害关系人参加的程序。(2)听证公开进行。
(3)听证程序适用于行政处罚领域,但并非所有的行政处罚案件者可以适用听证程序。(多选)(08-4)在行政处罚正式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行政处罚类型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
(4)听证程序的适用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才组织听证。(5)组织听证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三、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1.一般程序的概念。(名词解释)一般程序,或称为普通程序,是指除法律特别规定应当适用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的以外,行政处罚通常所应适用的程序。(多选)2.一般程序的步骤:(1)立案。(2)调查。(3)决定。(4)拟制处罚决定书。(5)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
(多选)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1条)。(简答)(04-4)简述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处罚中的权利。
申请回避权、申辩权、陈述事实、提出证据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等。(6)当事人陈述和申辩。(7)正式裁决。(8)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第五节 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
一、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保证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当事人的义务得以履行的程序。
(多选)
二、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原则(1)申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2)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简答)
三、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内容 1.专门机构收缴罚款
(1)专门机构收缴罚款的适用范围。遵循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罚款的收缴由法定的专门机构负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罚款都由专门机构收缴。(2)专门机构收缴罚款的程序:①通知送达。②催交。③收受罚款。2.当场收缴罚款。
(1)当场收缴罚款的适用范围:①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②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③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2)当场收缴罚款的程序:①出具罚款收据。②罚款的缴付。3.强制执行。(1)执行措施。(2)强制执行的例外。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14章 行政强制
第一节 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相对人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需要,乃至为了获得行政上信息的需要,而对(私人)相对方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及时性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单选)(03-4)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酗酒滋事的人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的性质是行政强制。
(名词解释)(04-4)行政调查,是指为了实现行政目的,由行政主体依据其职权,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能够相对人权益的检查、了解等信息收集活动。
二、行政强制的特征(简答)(07-4)1.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1)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2)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3)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4)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法定性。(5)在行政强制执行中不得进行执行和解。(简答)2.即时强制的特征:
(1)即时强制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2)即时强制是行政主体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基于法律、法规的规定而采取的强制措施。(3)即时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法律、法规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同时也具有保障义务履行、保护个人和组织权益的一面。(4)即时强制的程序性规范相对而言不很严格。
(简答)3.行政调查的特征:
(1)行政调查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2)行政调查是行政主体的职权行为,具有命令性、强制性和执行性。(3)行政调查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
(4)行政调查的根据是规定调查职权的法律规范、规定调查对象应当遵守的法律规范或应当执行的行政决定、命令。
(5)行政调查的内容是对相对人一定情况的检查、了解等信息收集行为。(6)行政调查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益。
(7)行政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和了解有关信息,以采取合法、合理且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确保圆满地实现行政目的。
第二节 行政强制的类型
(简答)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1.根据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可分为对财产的行政强制执行、对行为的行政强制执行和对人身的行政强制执行三种。
2.根据行政强制执行是否由强制执行机关直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一般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两种。
(1)间接强制。
(多选)间接强制又分为代执行和执行罚二种。(单选)(06-4)城建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某拆迁公司拆除违章建筑的行为属于代执行。(名词解释)(08-4)执行罚是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力主体,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单选)(05-4)税务机关收缴滞纳金是对纳税人的执行罚。(2)直接强制。
(多选)直接强制可分为人身强制和财产强制两类。(多选)
二、即时强制的种类(1)对人身及人身自由的强制。(2)对住宅、生产、经营场所等进行的强制。(3)对财产的强制。
三、行政调查的种类
(多选)行政调查首先可以分为特定调查和一般调查。
(多选)行政调查还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临时调查和具体案件调查。(多选)行政调查也可分为非强制调查、强制调查和间接强制调查。(简答)第三节 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
(简答)
一、行政强制法定原则
(1)依法强制执行的原则;(2)依法即时强制的原则;(3)依法进行行政调查的原则。
二、行政强制公开、公正的原则
三、行政强制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四、行政强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行政强制比例原则和适当原则
六、行政强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七、行政强制效率原则
八、行政强制协助执行的原则
第15章 行政裁决
第一节 行政裁决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裁决的涵义(单选)(03-4)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简答)
二、行政裁决的特征
(1)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是民事性质的,且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这是行政裁决的前提。(2)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
(3)行政裁决程序通常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以协商或调解为前置。(4)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5)行政裁决具有不可变更力。
(多选)一般行政行为都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第二节 行政裁决的类型
一、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和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多选)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和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1.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
(名词解释)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对那些由特定行政机关管理职权内的事项所引起,涉及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民事纠纷,法律、法规授权该管理部门承担的裁决。2.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名词解释)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有关民事纠纷在涉及到国家或集体资源的归属、牵涉到一般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政策时,法律、法规授权一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以及有关民事纠纷的发生与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时,法律、法规授权相应的基层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
二、权属纠纷的裁决、侵权纠纷的裁决和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多选)(07-4)(06-4)(04-4)根据行政裁决对象的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权属纠纷的裁决、侵权纠纷的裁决和赔偿纠纷的裁决。
(简答)第三节 行政裁决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裁决法定原则;
二、行政裁决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
三、行政裁决客观、准确、便民的原则;
四、行政裁决效率原则。
第16章 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第一节 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和特征(多选)(05-4)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多选)行政指导具有下列特征:(1)行政性。(2)非强制性。(3)依据的特殊性。(4)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简答)
二、行政指导的种类
(1)根据是否有法律依据,行政指导可以分为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和无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2)根据对象是否特定,行政指导可以分为抽象的行政指导和具体的行政指导,也有人称之为宏观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
(3)根据功能不同,行政指导可以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和促进性行政指导。(4)根据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不同,行政指导可以分为助成性行政指导和限制性行政指导。(简答)(06-4)
三、行政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1)行政指导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2)行政指导是对行政法治的一种补充和配合。(3)行政指导是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行政合同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名词解释)行政合同,也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简答)(05-4)(03-4)行政合同具有如下特征:
(1)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或者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单选)(3)行政合同属于一种双方行政行为。
(4)行政主体对于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享有优益权。由于行政合同具有社会公益性,其目的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因履行行政合同发生的争议,受行政法调整,根据行政法的有关规则,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予以解决。(简答)
二、行政合同的作用(1)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调动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行政合同使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明晰,如果发生合同争议,当事人可以据此寻求法律保护或救济,保证合同争议得到解决。
三、行政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多选)(07-4)行政主体的权利。(1)选择合同相对一方当事人的权利。(2)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和指挥权。(3)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4)制裁权。
四、行政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多选)(02-4)订立行政合同通常采取招标、直接磋商和拍卖等方式。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基于行政职权的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论述)
二、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的关系 行政事实行为不同于行政法律行为,其主要区别在于:(1)二者产生法律效果的原因不同。
(2)法律调整的重点不同。对行政法律行为而言,法律调整的重点在于意思表示与行为后果;行政事实行为则不同,由于其直接表现为行为主体的客观活动,法律调整的意义只在于行为自身或其结果,在其违法时可能发生行政主体或行政工作人员的责任问题(如赔偿责任、惩戒责任等)。(3)对外界的影响方式不同。行政法律行为是一种意效行为,产生设权效果,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采取实际行动之前,往往只表现为法律上的某种可能性;而行政事实行为则直接表现为主体的动作,并以该种行动对外界产生直接作用,引起物理或生理变化,诸如房屋的拆除、人身的拘束、财物的销毁等。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行政事实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要依赖于行政法律行为而实施,这种依赖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有的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的辅助行为。
(2)有的行政事实行为构成行政法律行为的前置或后置程序。(3)有的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的衍生行为。(案例分析)(08-4)(1)刘某的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原因在于:刘某的行为与行政职权相关,不以设定李某的权利义务为目的,并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李某可以要求国家赔偿。原因在于: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属于国家赔偿范围。
第17章 行政程序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名词解释)(05-4)(单选)(04-4)(02-4)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行为方式、步骤构成了行政行为的空间表现形式,行为的时限、顺序构成了行政行为的时间表现形式。所以,行政程序本质上是行政行为空间和时间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简答)行政程序具有下列特征:(1)行政程序具有法定性。(2)行政程序具有多样性。(3)统一性与分散性的结合。(简答)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1)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与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这是以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为基础的分类。
(2)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这是以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划分为基础的分类。(3)强制性程序与任意性程序。这是以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对所遵循的程序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4)事先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这是按照行政程序适用的时间顺序不同所作的分类。
(5)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司法程序。这是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形成法律关系的特点不同所作的分类。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多选)
一、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相对人参与原则。(3)公正原则。(4)效率原则。(论述)(多选)(08-4)
二、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重要程序制度,是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表明身份制度。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或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行为之始,应当向相对人出示履行职务的证明,表明其有权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
(2)告知制度。这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将有关事项告诉相对人的制度。
(3)调查制度。这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一项决定或裁决前,应当查明事实、收集证据的制度。(4)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名词解释)(06-4)(5)说明理由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时,要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制度。其作用主要在于:①促使行政机关对自己作出的决定作充分的考虑,使自己的决定有充分根据。②使相对人行政决定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违法、不当的行政决定对其合法权益的侵害。
(6)辩论制度。辩论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裁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时,应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在行政机关的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就有关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对质的一种法律制度。
(7)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决定和处理其管理范围内的各种事项或裁决相应争议时,其工作人员若和所处理的事项或裁决的争议有某种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公正处理或裁决时,应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而回避的制度。
(8)职能分离制度。职能分离制度是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滥用权力,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将行政机关的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加以分离,使之分属于不同的机关或不同的工作人员掌管和行使的制度。
(9)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相对人知晓有关行政活动的情况及有关信息资料。
(10)不单方接触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两个以上相对人的、具有相互排斥利益的事项时,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听取其陈述、接受其证据材料的制度。
(11)时效制度。时效制度是指行政行为的全过程或其各个阶段受到法定时间限制的程序制度。(12)行政救济制度。这是指在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政决定时,法律应为其提供申诉或申请复议以获得救济的途径与机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法定行政机关对原行政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制度。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
一、行政程序法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程序法是关于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规定行政行为的方式与步骤的所有法律规范。
二、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和结构模式 1.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
(单选)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是指行政程序法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形成的总体特征。(多选)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效率模式。(2)权利模式。2.行政程序法的结构模式。
(单选)行政程序法的结构模式是指一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结构样式。(多选)行政程序法的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1)统一式,(2)分散式。统一式是指一国制定一部统一的、适用于所有行政领域的、规范各部门、各类别行政行为基本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典。
分散式指一国行政程序法规范分散规定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不制定统一适用于各行政领域、各部门、各类别行政行为基本程序的专门行政程序法典。
第四编 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制监督
第18章 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制监督概述 第一节 行政救济
一、行政救济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救济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有权机关依法解决纠纷,给予权益补救的法律制度。(简答)2.行政救济的特征:
(1)行政救济通常是事后的救济,一般不存在事前救济。
(2)行政救济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非经当事人申请,有关机关不能主动为之。
(3)行政救济中争议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一方是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另一方是普通公民,除在行政诉论之中外,大部分纠纷在行政机关内部解决,双方地位不一样。(4)行政救济是一种直接的救济,即能直接给受害方提供权利救济。
二、行政救济的类型(简答)(07-4)(05-4)我国现行行政救济类型有以下几种:(1)行政复议。(2)行政诉讼。(3)信访制度。(4)行政赔偿。(5)行政补偿。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名词解释)广义的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单选)狭义的行政法制监督,仅指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不包括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和组织所实施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2.行政法制监督的特征。(多选)(03-4)(02-4)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简答)简述行政法制监督不同于行政监督。二者的联系是:(1)两种监督的总体目的相同。无论是行政监督还是行政法制监督,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秩序,都是为了行政法治目标的实现。(2)两种监督的主体有部分交叉。行政法制监督包含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而行政机关监督分为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其中一般监督的主体同时是行政监督的主体。二者的区别在于:(1)监督的主体不同。(2)监督的对象不同。(3)监督的内容不同。(4)监督的方式不同。
(简答)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分类(多选)(1)以监督是否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选)(2)以监督的时间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多选)(3)以监督的对象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多选)(08-4)(4)以监督主体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机关系统外的公民和组织的监督。
三、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监督体系(单选)(08-4)某省人大常委会撤销了本省人民政府规章的行为属于权力机关监督。(多选)(07-4)专门行政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监督。
第19单 国家权力权关对行政的监督 第一节 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概述
一、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概念
(名词解释)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二、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根据
(多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根据是民主原则、法治原则。
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特征
(多选)在我国当前制度框架内,相较于司法监督而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规范意义上应该是更具权威性和全面性的。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内容
(简答)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具体内容(1)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
(2)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的制定;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财政预算的制作和执行、(4)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任免;
(5)权力机关决议、决定的执行以及权力机关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的办理。
(简答)第三节 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方式和程序
一、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
三、审查政府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和命令
四、质询和询问
(单选)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质询案。
五、视察、检查和调查
六、处理公民申诉、控告和检举
七、对政府组成人员的罢免
第20章 国家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第一节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概述
一、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对公务人员(包括公务员、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施行的法制监督。
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特征
(多选)相较于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一个比较完善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有以下特征:(1)监督内容更具全面性;
(2)监督方式、手段更具多样性;(3)监督程序更具时效性。
(多选)
三、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分类(1)一般监督;(2)专门监督。
第二节 一般监督 一、一般监督概述
(单选)行政系统内部的一般监督,因主要建立在行政组织层级隶属关系基础之上,故也称也层级监督。
(简答)
二、一般监督的层级分类
(1)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的监督。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实行的监督。(3)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实行的监督。(4)行政机关对其自身或者其所属公务人员实行的监督。三、一般监督的主要方式
(多选)在我国,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制实践,行政系统内部一般监督可以归纳为以下方式:(1)审查批准;(2)备案;(3)听取、审议工作报告;(4)实施执法检查;(5)行政复议;(6)信访;(7)惩戒。
第三节 行政监察
一、行政监察概述
(名词解释)行政监察,是指国家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纠举、惩戒违法、违纪行为的活动。
二、行政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的权限(多选)(04-4)法律为保障行政监察机关行使监察职能,授予其调查权、建议权、决定权三类权力。
三、行政监察权的运作程序 1.检查程序。
(多选)2.违纪案件调查审理程序:(1)立案;(2)调查取证;(3)审理;(4)期限。
(单选)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3.监察建议、监察决定程序。
(单选)监察对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
4.申诉处理程序。
第四节 审计监督
一、审计监督概述
(名词解释)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核、稽查的活动。(简答)审计监督的特征在于:(1)其是对行政机关使用经费情况的审核。(2)其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廉政,亦在于保障公共行政的效益。(3)其审核的材料主要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而不是行政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多选)
二、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权限(1)调查权;(2)强制措施权;(3)建议权;(4)出具审计意见和作出审计决定权。(论述)
三、审计监督权的运作程序
(1)立项。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审计项目计划。(2)实施审计。①成立审计组。②送达审计通知。③审计调查。
(3)审计结论。①制作审计报告、征求意见。②报送审计报告。③审定审计报告、作出结论。(4)执行。被审计单位或者协助执行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第21章 行政复议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的涵义 1.行政复议的概念。(名词解释)(04-4)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简答)(08-4)2.行政复议的特点:(1)行政复议由法定的行政主体进行;(2)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为;(3)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裁判行为;
(4)行政复议同时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5)行政复议按照特定行政程序进行。(论述)(02-4)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在行政复议的过程中,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行政复议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应当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这一原则包括:①主体合法。②复议的依据合法。③程序合法。(2)公开原则。“公开”,包括行政复议依据、范围和复议的过程公开,以及行政复议中的证据材料依法向当事人公开。
(3)公正原则。
公正就是要求复议机关在进行复议时应坚持对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审查的原则。(4)及时裁决原则。
及时是行政效率原则的具体要求。及时,是指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尽快作出复议决定。
(5)便民原则。
该原则的基本精神要求复议机关应尽最大可能在行政复议程序中为复议当事人特别是申请人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保证复议合法、有效的开展。(6)一级复议原则。
行政复议机关对当事人申请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复议决定后,当事人不服的,不得再行提出复议申请。
(7)书面复议原则。
书面复议原则是指复议机关的进行复议时,原则上以当事人书面提供的证据材料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进行裁决。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
一、可以申请复议的范围
(多选)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的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单选)(08-4)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情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二、不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多选)(07-4)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关
一、行政复议机关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机关是指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多选)
二、行政复议机关的功能(1)行政管理功能。(2)行政司法功能。
三、行政复议机构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机构是复议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承办复议事项的办事机构,在复议机关的领导下承办具体的复议案件,其自身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只能以复议机关的名义进行复议、审理,以复议机关的名义作出复议决定,而且也只有以复议机关的名义作出复议决定,该复议决定才具有法律效力。
(单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中,或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管辖
一、行政复议的管辖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的管辖是指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解决的是某个具体行政复议该由哪一个行政机关复议的问题。
二、行政复议案件的管辖规则
(单选)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由申请人选择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第五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
(多选)(03-4)行政复议的参加人,是指与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参与行政复议的复议当事人,以及与复议当事人法律地位相类似的人,复议当事人通常指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某些情形下,还包括第三人。
一、申请人
(名词解释)申请人是指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有关规定,以自己的名义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被申请人(名词解释)被申请人是指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主体。被申请人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三、第三人(单选)(01-4)第三人是指因与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复议机关通知,参加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申请,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依法向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处理,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意思表示。
二、申请期限
(单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三、申请方式
(多选)复议申请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2)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也就是侵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的名称和地址。(3)申请复议的理由。这一部分是复议申请的主要内容。(4)提出复议申请的时间。
第七节 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的受理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的受理,是指复议申请人在法律规定期限提出复议申请后,经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认为符合申请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活动。
第八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
一、行政复议的审理 1.审理的方式。(单选)(06-4)(04-4)《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2.审理依据。
(多选)行政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3.审理的期限。(单选)(08-4)(03-4)《行政复议法》第31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二、行政复议决定
1.行政复议决定的概念和特征。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决定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查清复议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事实和法律,就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所进行的裁决。(多选)2.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1)维持决定。(2)履行决定。(3)撤销、变更或确认决定。(4)一并赔偿决定。第九节 行政复议决定的送达与执行
一、行政复议决定的送达
1.行政复议决定送达的概念及特征。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决定送达是指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复议参加人的一种法律行为。
(简答)行政复议决定送达具有以下特征:
(1)送达主体是复议机关,送达是复议机关实施的一种法律行为;(2)送达的对象是复议当事人及其他复议参加人;(3)送达的程序和方式要依法进行;(4)送达的文书是复议法律文书。2.行政复议文书送达的方式。
(多选)行政复议文书送达的方式主要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
二、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名词解释)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是指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拒不履行复议机关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复议决定时,有关国家机关责令或者强制其履行的活动。
第22单 行政赔偿 第一节 行政赔偿概述
(名词解释)(03-4)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一、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简答)(08-4)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须符合下列条件:(1)损害必须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
(2)国家负责赔偿的损害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造成的。(3)损害必须是违法行为造成的。
(4)损害必须是现实已经产生或必然产生的,不是想象的;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5)赔偿是法律规定的。(简答)
二、行政赔偿的特征
(1)赔偿义务机关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赔偿范围是特定的。(3)赔偿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单选)(02-4)行政赔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害承担的赔偿责任。而行政补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失给予的补偿。二者的引发原因不同,行政赔偿是违法行为引起的,而行政补偿是合法行为(如征用等)引起的。性质也不同,行政赔偿是普通的违法行政引起的法律责任,而行政补偿例外的,具有一定民事责任性质的行政法律责任,并不具有对国家行政行为的责难。此外,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在适用范围、标准、方式等方面也有不同。
(简答)
三、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意义
(1)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落实宪法的需要。
(2)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有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建立行政赔偿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一、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单选)(07-4)(04-4)我国国家赔偿法适用的是违法归责原则。
二、违法归责原则的理解和适用
(单选)违法归责原则中的“法”是广义的法,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既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范围
一、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单选)(06-4)(0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公民人身权的保护主要是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简答)《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有侵犯下列人身权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1)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
(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
(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简答)(04-4)
二、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1)对违法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侵犯财产权的,受害人有权取得行政赔偿。
(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受害人有权取得国家赔偿。(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受害人有权取得赔偿。(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单选)(08-4)吴某申请公安机关保护个人财产未得到保护而遭受的损失可以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简答)
三、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多选)区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主要标准是:行为的时间、地点、名义、与职务的内在联系,与个人感情、利益的联系等。
(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
(简答)行政赔偿中,有权提出赔偿请求的人有以下几种:(1)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选)(04-4)《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及未能辩识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当他们的权益遇到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损害时,他们的监护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近亲属等)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可代他们请求赔偿,但赔偿请求权人仍为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本人。(多选)(02-4)(2)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成为赔偿请求人。(3)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名词解释)(06-4)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赔偿义务、接受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序的行政机关。
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
(名词解释)行政赔偿程序是指受害人提起赔偿请求,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的步骤、方法、顺序、形式等。
一、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单选)受害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的,应当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
二、行政追偿程序(名词解释)(07-4)(05-4)行政追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向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或履行其他赔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或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第六节 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一、赔偿方式(多选)(03-4)(单选)(02-4)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的方式有三种:(1)金钱赔偿;(2)返还财产;(3)恢复原状。
二、赔偿计算标准
1.人身自由损害的赔偿标准。(单选)(05-4)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日平均工资计算。
2.财产损害的赔偿标准。(单选)《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对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的赔偿原则,是以赔偿直接损失为原则。(单选)(03-4)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的费用开支。
3.赔偿请求时效。(单选)(03-4)《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
第23章 行政补偿 第一节 行政补偿概述
一、行政补偿的概念与特征 1.行政补偿的概念(单选)(07-4)(05-4)行政补偿,是指行政相对人由于行政主体的合法活动而遭受损失,由国家给予补偿的制度,或者说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合法的行政活动,使无责任之特定人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失,由国家(有时为第三人)依法对受损害人承担补偿义务的法律制度。(简答)2.行政补偿的特征:
(1)行政补偿所需弥补的损失是由合法行政引起的。这是发生行政补偿的前提,是行政补偿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2)行政补偿须以无义务之特定人遭受特别损失为前提。(3)行政补偿既可以是先有损失后有补偿,也可以是在损害发生之前先行补偿,有时还要求必须先行予以补偿,否则不得对管理相对加以损害。(4)行政补偿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国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公民。
(论述)
二、行政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
(1)二者相似之处在于:
①二者都是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其职权的过程中发生的,都是行政管理产生的后果。②二者都是行政救济的手段,都属行政救济的研究范畴。③二者都是国家向受害人负责任。(2)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法定条件不同。②构成要件不同。③对损失进行弥补的时间不同。④补偿和赔偿的范围不同。⑤补偿或赔偿的主体不一定相同。⑥行政赔偿事后可能有追偿程序,或可能追究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责任,行政补偿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⑦行政补偿由于是合法行政所引起,一般先由行政程序解决,由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协商补偿数额等事项,协议不成再由有关行政机关裁决或寻求司法救济;而行政赔偿可以直接向法院寻求司法解决。⑧行政赔偿的方式以金钱赔偿为主,返还财产和恢复原状为辅。
第二节 行政补偿依据
一、行政补偿的理论依据(1)既得权利保护说;(2)恩惠说;(3)结果责任说;(4)特别牺牲说;(5)公共负担平等说。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范围和标准
一、行政补偿的范围(简答)(06-4)行政补偿的适用范围:
(1)政府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造成个别或一部分人特定损失的,国家应予补偿。(2)国家合法采取的强制性行为。
(3)公务合作者遭受损害,国家应予补偿。
(4)因无过错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害,国家应承担补偿责任。(5)其他间接行为所致损害。
二、行政补偿的方式和标准
(多选)行政补偿的方式多种多样,除金钱给付外,还包括土地替代,拆迁还建,安置人员,解决户口,享受公费医疗,减免法定义务等方式。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救济途径
一、行政补偿的义务主体
(多选)行政补偿的实质主体应为国家或社会受益人。
二、行政机关救济程序
(多选)行政程序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2)协商。(3)调解。(4)裁决。(5)复议。
第五编 行政诉讼 第24章 行政诉讼概述 第一行 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的涵义(名词解释)(04-4)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单选)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行政诉讼是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1)人权理讼。
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法治理论。
与人权理论并行、且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充分保障人权提供规范性原则的是法治理论。(3)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诉讼法的涵义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法,是指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法律监督机关进行行政诉讼活动,调控他们之间在诉讼过程中相互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简答)
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涵义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的,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简答)这一概念有以下三层涵义:
(1)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由行政诉讼法予以规定的。
(2)行政诉讼基本原则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3)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简答)
二、行政诉讼与民事、刑事诉讼共有的原则(1)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单选)(07-4)(06-4)(03-4)在行政诉讼领域,该原则由《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予以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6)辩论原则。(7)检察监督原则。
三、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单选)(06-4)(04-4)《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25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简答)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及性质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它规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监督范围,规定着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权的范围,也规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标志着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可得性。(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意味着行政相对人诉诸法院的可能性。(3)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意味着对当事人资格的确定。(简答)
二、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
(1)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状况及自我约束状况。(2)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能力。
(3)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发展的程度。(4)行政法治背景。
第二节 我国现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框架
(简答)
一、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原则(1)适当扩大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2)正确处理行政权与审判权的关系。(3)正确处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关系。
二、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律规定(单选)(08-4)孙某对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决定不服可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多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单选)(06-4)(04-4)(03-4)行政不作为属于可诉行政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三、我国现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
(单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事实上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三节 可诉性行政行为(含不作为)的特征
(简答)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
(1)可诉性行为是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机关、组织所实施的行为。(2)可诉性行政行为是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行为。
(3)可诉性行政行为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4)可诉性行政行为是在现实情况下有司法审查可能性的行为。(5)可诉性行政行为,是具有司法审查必要性的行为。
二、可诉性不作为的特征
(简答)可诉性不作为具有以下特征:(1)可诉性不作为是被认为违反作为义务的行为。(2)原则上与可诉性不作为相对应的作为必须具有可诉性。与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终局裁决行为相对应的不作为不具有可诉性。(3)可诉性不作为须涉及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涉及政治权利的不作为暂时不具有可诉性。(4)可诉性不作为是超过法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而不实施一定行为的行为。
第五节 几类特殊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一、行政裁决行为
(多选)行政机关以第三者身份所的裁决,主要有3种类型:(1)确权。(2)有关损害赔偿方面的裁决。(3)是行政机关对业已发生的争议居间仲裁(如合同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等)。
二、准行政行为
(多选)行政法上的准行政行为通常指以下四种行为: 受理行为、通告行为、确认行为、证明行为。
第26章 行政诉讼管辖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也就是说,管辖解决的是各级人民法院或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职权范围的划分,明确它们相互之间审理案件的具体分工的问题。1.管辖与主管。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的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一定范围的行政案件的权限,它主要解决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处理行政争议的分工和权限问题;行政诉讼的管辖,则是在确定了主管后,解决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审理行政案件的分工与权限问题。主管是确定管辖的基础和前提,管辖是主管的体现和落实。2.管辖与主审。
(单选)管辖是解决人民法院系统内部不同法院之间受理行政案件的分工与权限问题;主审则是解决在某一人民法院取得对某行政案件的管辖后,在该人民法院内部由哪一个审判庭及其合议庭审理该行政案件的问题。管辖是主审的前提,主审是管辖的具体落实。(简答)
二、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1)以管辖是由法律明确规定还是由法院决定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诉讼的管辖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单选)(04-4)《行政诉讼法》第13条至第16条规定的级别管辖、第17条至19条规定的地域管辖,都属法定管辖。
(2)以管辖是由法律强制规定还是任意规定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诉讼的管辖分为专属管辖和选择管辖。
(3)以诉讼关系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诉讼的管辖分为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简答)
三、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1)考虑案件性质和法院工作负担均衡性的原则。(2)便于当事人诉讼的原则。
(3)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原则。(4)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级别管辖
(名词解释)级别管辖是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多选)(02-4)依照《行政诉讼法》第14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有:(1)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第三节 地域管辖
(名词解释)地域管辖是在级别管辖的基础上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要限公工。一、一般地域管辖
(名词解释)一般地域管辖也称普通地域管辖,是指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即以被告所在地来确定管辖法院。
二、特殊地域管辖
(名词解释)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根据特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来确定管辖的法院。特殊地域管辖是相对于一般地域管辖而言的,其目的在于弥补一般地域管辖的不足。(多选)(06-4)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以下两种特殊地域管辖:(1)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共同地域管辖
(名词解释)共同地域管辖简称共同管辖,是指两个或两以上的人民法院对同一行政案件都有管辖权,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节 裁定管辖
(名词解释)裁定管辖,是指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或决定来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多选)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三种。
一、移送管辖(名词解释)移送管辖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而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单选)(08-4)A市中级人民法院发现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应归B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遂将该案件移送到B市中级人民法院;这种行为属于移送管辖。(单选)《行政诉讼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二、指定管辖
(名词解释)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在一定情形下,以裁定的方式将某一行政案件指定由某一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多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2条的规定,指定管辖有如下两种情况:
(1)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2)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报它们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三、管辖权的转移
(简答)管辖权的转移与移送管辖不同,其区别在于:(1)管辖权的转移发生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是级别管辖的一种变通形式;移送管辖一般发生于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是地域管辖的一种补充形式。(2)管辖权的转移是指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将案件管辖权移交给原本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其获得对该案的管辖权;移送管辖是指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把已经受理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行政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3)管辖权的转移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移送管辖无需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
第27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多选)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选)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简答)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2)与行政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第二节 原告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概念和资格 1.行政诉讼原告的概念。(名词解释)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是指认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以自己的名义,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引起行政诉讼程序发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行政诉讼原告的资格。
(简答)享有原告资格的法定条件有三:(1)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3)原告必须是行政相对人。包括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单选)(08-4)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之实行对等原则。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多选)我国法律目前主要规定了两种情形:
(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继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节 被告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概念 1.行政诉讼被告的概念。
(单选)行政诉讼被告是原告指控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2.被告的资格。
(简答)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的资格要件包括:(1)必须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
(2)必须实施了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3)必须具有行政诉讼权利能力,并以自己的名义应诉。
二、几种特殊情况下被告的确定(单选)(08-4)当事人对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的不作为提起诉讼的,被告是行政复议机关。
第四节 第三人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因而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简答)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即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在本诉已经开始,但尚未作出的终审判决前参加进来,这是时间上每三人参加诉讼的特征。(3)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不依赖于原告,也不依附于被告,可以单独提起上诉。
(4)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到诉讼中来,也可以经人民法院通知后而参加到诉讼中来。(简答)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在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既不同于被告,又不完全等同于原告,而是具有特定诉讼地位的诉讼参加人。表现在:(1)第三人享有当事人具有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同时也承担当事人的各种诉讼义务。(2)有权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3)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不服,有权提出上诉。
第五节 共同诉讼人
一、行政诉讼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名词解释)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为两人以上,因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或同一类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为共同诉讼。(简答)
二、共同诉讼的成立条件
(1)当事人双方至少有一方为两人以上。
(2)须有相互独立的诉讼存在,共同诉讼是诉讼合并,独立的诉讼的存在是诉讼合并的前提。(3)各个诉的诉讼标的是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同一类具体行政行为。(4)各个诉均由同一人民法院管辖。
三、必须共同诉讼人
(名词解释)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
第六节 诉讼代理人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特征(单选)(06-4)行政诉讼代理人是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代替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简答)代理人有如下特征:(1)他们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2)诉讼代理人只能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诉讼行为,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3)在同一诉讼中,只能代理当事人一方,而不能同时代理当事人双方。(多选)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1.法定代理人。
(简答)简述法定代理人的诉讼地位。
在行政诉讼中,法定代理人的诉讼地位相当于原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原告。这是因为,(1)法定代理系全权代理,法定代理人代理当事人为全部的诉讼行为,行使被代理人的全部诉讼权利,有权依法处分被处理人的实体权利;(2)法定代理人与原告之间仍然是代理关系,法定代理人不得为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使代理权限时,行政诉讼只能中止,而非终结,但如果原告死亡的,诉讼可能终止。2.委托代理人
(简答)委托代理人的特点是:
(1)委托代理人的代理基础在于其与诉讼当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合同。没有诉讼当事人的正式委托,委托代理人不得代为进行诉讼行为。
(2)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范围一般由委托人自行决定,并由委托代理人同意后确定。
(3)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活动一般在委托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后开始。委托书应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范围,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解除委托的,必须书面报告人民法院。
第28章 行政诉讼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涵义 1.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性质。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多选)行政诉讼中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具有以下性质:(1)客观真实性。(2)关联性。(3)合法性。(简答)2.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1)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行政诉讼的被告在证明活动中负有特别的法律义务。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多选)1.学理上的证据分类:(1)本证和反证。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3)原始正据和派生证据。(单选)(08-4)张某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供了某起交通事故的证人证言,该证据属于原始证据。2.立法上对证据的分类(多选)《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7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和提供和举证责任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
(简答)根据有关现行法律,行政诉讼证据提供规则可以概括如下:(1)诉讼当事人享有主动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权利。
(2)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和证人有拒绝向自行收集证据的被告提供证据的权利。
(3)当事人、有关行政机关和其他公民、组织,有向调取证据的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义务。(4)法定鉴定部门或经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有应人民法院要求对有关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并向人民法院提供鉴定结论的义务。
二、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简答)(06-4)(单选)(04-4)简述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1)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2)被告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3)法律规定被告负举证责任是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诉讼程序上的反映。(简答)(05-4)(多选)(07-4)原告应当承担的举证事项有: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是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案例分析)(08-4)(1)违法。原因在于:行政处罚要求遵循法定原则,《行政处罚法》中没有态度不好而加罚的规定。
(2)交通拟法部门。原因在于: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并且本情况不属于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
(3)违法。原因在于: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行政诉讼过程,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三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 1.行政诉讼证据收集的概念。(名词解释)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是指人民法院和诉讼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依法取得证据的制度。2.被告的证据收集权。(单选)(07-4)(05-4)在行政诉讼过程,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保全 1.行政诉讼证据保全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是指行政诉讼过程中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申请或依职权对证据采取保护性措施的制度。(多选)2.证据保全的程序:
(1)诉讼参加人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2)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3)证据保全措施的实施。
(多选)物证的保全方法有封存、扣押、摄影、录像等。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查和采用
一、行政诉讼证据审查和采用的概念和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查、采用,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程序对证据进行审核、查对,认定其效力,采用为定案根据的制度。(论述)
二、采用证据的规则
行政诉讼中证据采用主要遵循以下规则: 1.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1)下述证据不得采用为定案根据:①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②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③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程序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
(2)下述证据不能作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①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②被告严重违犯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2.七种法定证据的采用规则是:(1)关于书证。(2)关于视听材料。(3)关于证人证言。(4)关于当事人陈述。(5)关于鉴定结论。(6)关于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7)物证。
第29章 行政诉讼程序 第一节 行政诉讼程序概述
一、行政诉讼程序的涵义(名词解释)(08-4)行政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解决当事人行政争议的程序。(多选)
二、行政诉讼程序的特征(1)强化庭审功能;
(2)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连续性;(单选)(06-4)第一审的审限,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单选)第二审时效,人民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3)加强原告的诉讼地位。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
一、起诉(简答)(07-4)(多选)(04-4)原告要使起诉被司法机关接受,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的程序规则:
1.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关系。2.起诉时效。
(1)直接起诉的时效;(单选)(06-4)(05-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2)经复议的案件的时效;(3)起诉时效的延长;(4)专门的时效规定。
二、受理
1.受理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的受理,是人民法院根据法定条件接受起诉人的请求,开始审理程序的行为。2.受理的程序规则。
(单选)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在接到起诉状7日内立案。
(单选)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在接到诉状之日起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3.起诉人对不予受理的裁定,可以提起上诉。
第三节 第一审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进行初次审理的程序。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必经程序,是实现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职能的中心环节。
二、审理前的准备
1.通知被告应诉和发送诉讼文书。(单选)(08-4)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2.审查诉讼材料和调查收集证据。3.确认、更换和追加当事人。
(单选)更换或追加被告后,如果原告不同意更换或追加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
三、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对有关事项的处理(单选)(04-4)刘某诉工商局违法和押其货物,在诉讼期间,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不停止执行,除非工商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
四、开庭审理
(多选)开庭审理的程序分以下6个阶段:(1)庭审准备。(2)宣布开庭。(3)庭审调查。(4)法庭辩论。(5)合议庭评议。(6)宣告判决。(单选)(08-4)刘某在行政诉讼中,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刘某的行为可以视为申请撤诉。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不服下级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判,依法提起的上诉案件的程序。
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和受理 上诉的提起。(1)上述人。
(多选)可以提起上诉的人包括第一审程序中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2)上诉对象。
(3)上诉时间和方式。
(单选)对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限为15日,对裁定不服上诉的期限为10日。(4)上诉途径。
三、对上诉案件的审理
(多选)现将有关第二审程序的特殊问题说明如下:(1)第二审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2)第二审合议庭全部由审判员组成,不实行陪审制。(3)第二审审理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
(4)在第二审程序中,行政机关不得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
(5)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裁定确有错误,且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定,指令原审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受理或者继续审理。
(6)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改判时,应当撤销、部分撤销一审判决,并依法判决维持、撤销或者变更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7)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须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须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节 再审程序
一、再审程序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诉讼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律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简答)
二、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
(1)人民法院决定案件再审,应作出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2)再审案件原来是经第一审程序裁判发生法律效力的,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再审。(3)再审案件原来是经上诉审理程序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4)上级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
第六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又称为法院对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一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处理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裁决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时,根据民事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
第四篇: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试小抄
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法律行为。
23、行政委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43、代执行: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61、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是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在相应变化。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14、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负责制。
17、委员会制: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委员会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会负责制。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是指政府纵向分为基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20、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1、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008年全国最
22、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 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24、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25、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行为所进行的监督。
26、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7、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2008年全国最
28、行政立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9、行政执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的社会组织执行或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法律、法规或规章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活动。30、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裁决行政争议的行为,行政司法中的法律关系是三方法律关系,以行政机关的为一方,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为一方。
31、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生效的行为。
32、不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示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33、抽象行政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4、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违法情形,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电大专科形考
36、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发现其违法或不当,由有权限国家机关予以撤销,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37、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某种法定情形而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
38、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为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
39、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对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为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均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
40、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41、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42、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
44、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5、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6、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7、间接强制执行:是指行政主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
48、直接强制执行:是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与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
49、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0、被追偿人:是实施加害行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51、行政法律关系: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2、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53、行政合同的变更:是指现存合同基于行政主体的权力如为满足公益的需要而行使一定的裁量权或其他法律事实,如出现不可抗力,在不改变现存合同性质的基础上,对涉及合同主体、客体或内容的条款作相应的修改,补充或限制。
54、行政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全面履行时,当事人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55、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所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管理行为。
56、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57、申诫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谴责和警戒。
58、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59、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
60、财产罚:是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
62、行政监察:是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63、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64、审计监督:它是根据会计记录等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核和稽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议报告,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谦政建设的活动。65、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66、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67、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68、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69、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
70、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71、级别管辖:是指在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7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
76、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77、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78、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示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79、危险责任原则:该原则又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80、行政先行原则: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行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如果行政处理未能解决争端,则请求权人方可提起赔偿的诉讼程序。
81、行政赔偿:即行政侵权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
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82、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83、行政机关救济:是指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
84、司法机关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组织认为自已的合法权益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101、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105、执行阻却: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根本不能进行的特殊情况。106、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顺利执行,对有妨碍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107、执行回转:是指执行程序完毕后,答: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答: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起着保证行政法制统一、协调和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行政法的灵魂。如与基本原则相抵触的行政法律条文必须修改或撤消,违反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制裁。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质的社会组织;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国家行政机关有如下特征:(1)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完成统治阶级的国家任务而组织起来的,与其他组织相比,国家行政机关具有高度权威性。(2)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可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或采取具体行政措施等,均是属于执行性行为。(3)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并且执照科学方法依法活动。政管理相对方的诉讼请求,依照法定的审判职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85、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86、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87、复议被申请人:是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88、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决定。
89、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行为。
90、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91、行政复议机构: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内设置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
92、涉外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涉外因素是指行政案件的原告、第三人或者被执行人是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或者外国组织。
93、行政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
94、行政裁定: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针对行政诉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
95、决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对诉讼中遇到的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
96、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97、撤销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作出的否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98、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99、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居然在其自由裁量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100、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法被撤销,或者出现其他原因,又因执行人员采取措施,恢复到执行前的状况。执行回转是纠正执行错误的一项补救制度。
108、再执行:执行程序结束后,因发生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再次执行的,称为再执行。
109、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110、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诉讼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111、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112、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113、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行争执,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法律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114、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电大专科形考
115、行政诉讼被告:是指作出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16、司法机关的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诉讼请求,依照法定的市判职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117、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有自主权,一切均需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去办。分权制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上级机关对其权限内决定的事项不加干涉。118、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二、问答题
1、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有哪些? 答: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定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2、行政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行政法治原则,它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理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5、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组织区分开来。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唯一的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也可享有一部分行政权,从而成为行政主体。(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独立地对外发布决定和命令,独立采取行政措施等。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区别开来。(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一个组织能成为行政主体,还应看其是否能独立对外承担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即是否能独立参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
答:特征是:强制性;不可处分性;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有另外,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还享有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行政优先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的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的优先条件。行政优先权虽然不属于行政职权,但它与行政职权密切相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保障条件。行政优先权主要包括先行处置权、获得社会协助权和推定有效权。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提高行政效率,国家必须向行政主体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7、国家行政机关有哪些特征? 答: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国家强制性
8、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法律依据、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9、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情况有哪些? 答:罢免、撤职、辞去领导职务、免职、降职、转职、调职、升职。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职务关系的内容(职权、职责等)发生变化,此谓职务关系的变更。主要发生于下列情况:(1)罢免。指按照法律规定,有罢免权的机关(一般是国家权力机关)对因违法失职,不宜继续担任原行政工作人员所实行的一种措施。(2)撤职。是有权机关对违法失职公务员作出的一种行政处分。(3)辞去领导职务。指公务员因某种原因,出于本人意愿,向有决定权的机关请求不再担任某种行政职务的行为。(4)免职。指有任免权的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免去当事人的职务。(5)降级。指公务员从较高的职务被调至较低的职务。(6)转职。指原职务不变,但变更职务关系的性质。(7)调职。也叫调动工作。即把公务员调到另一种岗位担任相同的职务。(8)升职。公务员依法从低职位调到高职位担任职务。
2、行政职务关系产生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答: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10、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答:被授权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诉讼也规定,被授权组织所为行政行为被提起诉讼时,由被授权的组织作被告应诉。
11、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1)性质不同。被委托组织不具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被授权组织则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3)行为的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如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申请人或被告是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而不是被委托组织。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12、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什么? 答:(1)提出申请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依法提出申请的权利,如申请许可证、申请抚恤金、补助金等。(2)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权依法参与行政法规、规章及相关行
政政策、行政计划的制定,如听证会、论证会等。(3)听证的权利。在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方权益的行政行为之前,必须保障行政相对方有听证的权利、应当告知行政相对方有关的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等,给予行政相对方以充分的辩论的机会,查清事实,从而作出合法、公正的行政行为。(4)了解情况的权利。行政相对方有权依法了解有关的行政信息,包括各类规范性文件,有关制度、规则、标准、程序,与行政相对方有关的档案材料等。(5)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的权利。行政相对方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当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侵犯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时,行政相对方有请求行政赔偿的权利。原则的意义在于:一是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二是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
19、行政立法的程序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1)起草。是指列入规划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别草拟法案。(2)征求意见。在起草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公民、社会各组织的意见。(3)审查。是指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拟定之后,送交政府主管机构进行审议,核查的制度。(4)而不能由他人代替履行。(3)全面适
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履行,在任何条款上都不得违反合同规定。
25、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会怎样? 答:(1)行政合同变更后,原合同不再履行,双方当事人按变更后的权利义务关系履行。行政合同解除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终止,彼此不再享有原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2)因行政主体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合同的,应对相对方进行补偿。
26、行政指导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指导是非权力行政活动。(2)行政指导是种事实行为。(3)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行为。(4)行政指导是一种适用较大幅度的弹性的管理领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3)监督的目的相同。都是保障国家法律、政策的统一和正确实施,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
32、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报告工作;执法监督检查;审查批准;备案;行政复议;惩戒。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目前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报告工作。听取、审查报告,是上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各级政府监督其工作部门执行情况的主要方式。(2)执法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大致有三类:一是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二是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三是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3)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是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普遍行政行
13、行政相对方的义务是什么? 答:(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这是行政相对主的首要义务,主要表现为一是遵守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二是执行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等。(2)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行政相对方有主动予以协助的义务。(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行政相对方在请求行政主体为一定行为或行政主体要求其为一定行为时,应遵循法定的步骤、手续和时限等的要求,否则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4、行政法制监督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答: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总分组成的。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公民、组织;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15、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答:(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4)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的监督。
16、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
答: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命令、通知、通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
17、行政行为的内容有哪些?
答: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赋予权益是指行政相对方法律上权能、权利或利益。剥夺权益是指剥夺行政相对方已有的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2)科以义务和免除义务。科以义务是指行政主体使行政相对方承担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免除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免除行政相对方原有的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所谓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予以确认。所谓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予以确认。
18、确定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答:民主原则在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 通过。是指法规、规章在起草、审查完毕后,交由主管机关的正式会议讨论表决的制度。(5)签署。行政法规、规章通过后,还须经制定机关的行政首长签署。(6)发布与备案。凡是未经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都不能认为已发生效力。备案是指将已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上报法定的机关,使其知晓,并在必要时备查的程序。
20、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
21、行政许可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实现从直接命令的行政手段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的过渡;2)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止不法经营,防止不正当竞争;3)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22、行政强制预防、行政强制制止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是什么? 答:(1)实施的条件不同。行政强制执行以相对方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为前提,而强制预防和强制制止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和法规,为排除危害而采取的对相对方的强制力,人们称之为即时强制。(2)实施的时间和目的不同。强制预防和强制制止分别适用于危害发生之前和危害发生之中,用以预防危害的发生和制止危害的继续;而行政强制执行一般在一行为结束后实施,以求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3)实施的机关不同。行政强制执行可以由人民法院实施,也可以由行政机关实施;而强制预防和强制制止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4)实施的程序不同。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需要遵守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程序。违反的程序,执行则无效;而强制预防和强制制止由于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即时强制措施,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严密的程序,只有不超越职权,就为有效。
23、什么是即时强制?
答: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24、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是什么? 答:(1)实际履行原则。是指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不能变更的或用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方法代替合同的履行。(2)自己履行原则。行政合同不仅要求实际履行,而且实行自己履行原则,即相对方必须本身履行,域。(5)行政指导适用法律优先的原则。(6)行政指导是一种外部行为。
27、行政指导与行政领导的区别是什么? 答:(1)主体不同。行政领导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各级领导者,而行政指导的主体是行政机关。(2)客体不同。行政领导是一种行政组织内部的活动,它作用的对象是行政组织中的被领导者。而行政指导则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外部行政活动,它作用的对象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3)内容不同。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级领导活动的总和。而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其所在管辖的事务范围内,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或政策,用非强制性的手段取得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而实施的管理行为。(4)效力不同。行政领导是行政组织内部的领导活动,它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的要求,对行政领导必须严格服从。而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方的指导活动,不具有强制力,相对方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28、罚款与罚金的区别是什么? 答:(1)性质不同。罚金属于刑罚处罚;罚款则属于行政处罚。(2)处罚依据不同。罚金由刑法加以规定,罚款则由行政法律规范加以规定。(3)适用主体不同。罚金由人民法院判处,而罚款则由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科处。(4)适用的对象不同。罚金是对犯罪者的惩罚,而罚款则是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者的惩罚,其程度比罚金轻。
29、行政处罚执行的原则有哪些内容? 答:(1)当事人自觉履行原则;(2)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3)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相分离原则。
30、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A、法律依据。是决定行政组织法是否合法的条件之一。B、隶属关系。指行政机关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以及它们之间的权责关系。C、职责权限。指行政机关的主管事项和行使权力的范围。D、任职期限。指对行政首脑任职期间有明确的规定。E、机构设置。指行政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F、人员编制。指行政机关的人员定额及各种人员结构。G、其他事项。如生效条件等。
31、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1)监督的对象相同。都是以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为主要对象。(2)监督的内容相同。都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包括普遍的行政行为和个别
为、具体行政行为,如对财政预算、决算、账册、报表等进行审阅核对并加以确定的行为。(4)备案。备案是根据法律规定或上级行政机关要求,监督对象将其他规范性文件或某些重大行政行为的书面材料报上级行政机关供其了解情况的行为。(5)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制度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施行政法制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6)惩戒。惩戒处分分为两种:一是对行政机关适用的。另一种是对违法机关的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
33、行政违法有什么特征? 答:(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违法;(2)行政违法必须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即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中对其行使职权所要求的程序性与实体性义务的约束。(3)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行政违法行为在主观上有过错。行政违法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即在客观上有违反行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在主观上有过错。
34、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2)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3)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4)承担行政责任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35、什么是行政救济?
答: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36、行政救济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因为行政救济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对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予以救济和保护。(2)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行政争议,也就是行政纠纷,是行政管理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对行政行为不服所形成的法律争议。(3)行政救济的最终目的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的核心内容是由有权的国家机关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
37、哪些情况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答:(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
者其他处理的。(3)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也不能申请复议。
38、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答:(1)合法性原则。是所有行政权行使都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使行政复议权当然也要遵循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公正是一切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复议机关解决行政争议,应当将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与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偏袒任何一方。(3)公开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原则,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它是指行政机关在答:(1)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5)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43、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内部行政行为。(4)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人民法院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49、法院不能采用的证据有哪些? 答:(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2)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3)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4)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5)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院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消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
50、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此外,《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53、第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所作出的判决有哪些种类? 答:(1)维持原判;(2)撤销判决;(3)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判决;(4)限期履行判决;(5)变更判决;(6)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有你更精 作出与相对方利益相关的行政行为时,要通过一定的程序让相对方参与和了解。(4)及时原则。是行政效率的具体原则要求。(5)便民原则。是指行政复议要便于行政相对人参加,在复议活动中复议机关和复议人员要为申请人行使各项权利提供方便。
39、行政赔偿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赔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赔偿。行政职能属于国家职能,行政权也属于国家权力。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实施的职务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根本上是一种国家活动。因此行政赔偿是一种国家赔偿。(2)行政赔偿的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并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3)行政赔偿的义务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是指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实施侵权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4)行政赔偿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侵权损害为限。依照我国法律规定,除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在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范围之内。
40、国家机关行使追偿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1)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向受损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支付了赔偿金,返还了财产或恢复了原状。地赔偿称义务机关向受害人赔偿之前,追偿权是不存在的。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可以基于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调解,也可以据行政赔偿协议程序的协议书。(2)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对加害行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故意是指致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时,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并可能造成相对方合法权益的损害,却仍然一意孤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重大过失是相对于一般过失而言的,即行政人员或受委托之人,不但没有注意到其身分或职务上的特别要求,而且未能预见和避免普通人均能预见或避免的事情,即没有达到法律对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
41、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42、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是什么?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了司法审查的排除条款,即明确规定某些事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供的诉讼。(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还列举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几种行为,即:(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5)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44、管辖权的转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案件;(2)移交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3)移交的人民法院与接受移交的人民法院是具有直接关系的上下级关系。
45、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 答:(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权益。(3)以自己名义应诉,并受有民法院裁判拘束。
46、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 答:(1)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2)相对于原告、被告而言,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在诉讼期参加诉讼;(4)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47、行政诉讼证据有哪些种类? 答: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与现场笔录。
48、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履行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答:1)对行政诉讼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有争议的,如果被告举不出证据,应当以原告提供的证据为根据;2)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能
别是什么? 答:(1)提起的主体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级人民检察院。而有权提起上诉的则是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并且当事人的上诉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发生。(2)提起的条件不同;只有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而只有当事人不服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不论判决、裁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即可在法定期限内提起第二审程序。(3)有无期限制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不受时间限制、判决、裁定生效后的任何时间内都可提起;而上诉只能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提出。(4)审理的主体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也可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审理;而适用二审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5)审理的对象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是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而适用二审程序审理的则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裁定。(6)程序的性质不同;审判监督程序是为了纠正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是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一种事后监督和补救措施;而第二审程序是按照两审终审的司法原则设置的,是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继续审理。
51、开庭审理行政案件应当分为几个阶段? 答:(1)开庭前准备阶段;(2)出庭情况审理阶段;(3)法庭调查阶段;(4)法庭辩论阶段;(5)评议宣判阶段。
5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有哪些? 答:(1)法律;(2)行政法规;(3)地主性法规;(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答: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有:(1)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规。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其名称有条例、规定、办法。(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与受理法院不在同一地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应当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所适用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为法院审理发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据。
54、涉外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1)适用行政诉讼法原则。《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适用本法。法律另有规定除外。(2)同等原则。又称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诉讼权利和负有同等的诉讼义务。(3)对等原则。又称相互原则,是指国家之间在对待对方公民、组织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时相互对等。(4)适用有关国际条约原则。(5)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原则。55.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56.简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答:(1)立法的主体不同;(2)立法的来源不同;(3)立法的内容不同;(4)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5)立法的程序不同;(6)立法的形式不同; 7)立法效果不同。
57.简述行政复议的特点。答:(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58、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答:(1)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2)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3)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并且按照科学方法依法进行活动。
59、简述在行政诉讼中诉讼阻却有几种情形 答:(1)延期审理;(2)缺席判决;(3)诉讼中止;(4)诉讼终结;(5)案件移送;(6)延长审限;(7)撤诉。60、简述行政授权的特征
答:1)行政授权是依照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2)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被授权的组织在接受职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行政职责;3)被授权的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行使行政职权。
61、简述在我国行政处罚的分类有你 答:(1)人身罚(行政拘留,劳动教养);(2)行为罚(责令停产停业,暂扣和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3)财产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申诫罚(警告,通报批评)
62、简述行政案件的执行根据.答:(1)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调解书,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书和调解书,决定书);(2)行政机关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具有执行内容、依法可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文书。63、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答:1)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有你更精 2)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4、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答:(1)适应需要原则(2)精简原谈、调查、采访等,能使公众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制定活动,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使行政立法文件真正做到集思广益。(2)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同级行政机关的权力。在行政机关没有很好地遵循公开原则和制度,并有可能造成违法或侵权的后果时,能够及时地发现,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机关及其所制定的规范的权威,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70.行政许可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政许可的特点有:(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一般都以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前提,行政主体并不因行政相对方准备从事某项活动就主动地颁发行政许可证。(2)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其行使法定职权的表现,而对于这种法定职权,行政机关不得放弃或者让步,否则即构成失职.因此,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合法,或者是违法,没有第三种可能。⑸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司法变更权涉及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因此,各国在规定法院所享有的变更权时都极为慎重.
3、论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答:(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无论有无成文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运用权力时必须符合法律目的,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既可依法自主作出;4)行政行为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7.试述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基本依据
答: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单方作出的,因此由行政机关举证证明其所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符合公平合理原则;2)依据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因此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则(3)高效率原则(4)依法设置的原则 65、公务员在法律地位上有下列特点: 答:①他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要求公民履行的各种义务;②他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个人行为,但不能以国家名义从事公务行为,否则就是另外一种身分了;③他的个人行为只代表他个人,不具有强制性,而且行为效果归属于他自己。公务员首先是公民,因而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当公务员依法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时,他就具有了其作为公务员的法律身分,从而享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由于自然人和公务员是两种不同的法律身分,二者所处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当其处于公务员法律地位时,便显示出其特点:免公务员有资格作为国家的代表,以公务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行为;公务员享有行政职权,享有行政优益权,同时需要承担行政职责;
(1)行政相对方的权利①提出申请的权利 ②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 ③听证的权利 ④了解情况的权利 ⑤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的权利有你(2)行政相对方的义务①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②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③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67、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是什么? 答:(1)公务员的行为以所属机关名义作出的,属机关行为,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则属个人行为。(2)公务员的行为是在其职责范围内作出的,属于机关行为,若超越职责范围,必须结合第一标准和第三标准综合认定。(3)公务员的行为是执行机关的命令或委托,不管机关的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机关行为。
68、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答: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2)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枸束。其中第1个特征,既是指原告的特征之一,也是对原告资格的规定。
69、确立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答:(1)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因为行政法规、规章的各种草案,经过公开的讨论、听证以后,更有利于公众包括利害关系人的理解和认同。别外各种途径的参与制度如书信、磋商、座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不同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而是免除相对方某种不作为义务使相对方可以行使某种权利。3)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并应以正规的文书、格式、日期、印章等形式不予批准和证明。
三、论述题
1.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答: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个部分构成。(1)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权力性监督,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汉利性监督.(2)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公务虽和被授权的组织中的行使行政职权的工作人员。(3)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2.论述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答:①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简言之,在我国,复议不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是否经过复议,由相对方自己选择。②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但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在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认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元宝影响、妨碍或者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则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此与民事诉讼完全不同。其根据是,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的,一旦作出即应推定其为合法,亦即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先定力.(4)不适用调解原则。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行政诉讼中不适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院审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动机正当要求行政机关不能以执行法律的名义,将自己的偏见、歧视、恶意等强加于公民和社会组织;(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如果在具体处理案件时,重者轻处,轻者重处,显然违反常规和处罚要求,不符合行政合理性的要求。
4试述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
(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⑷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5、论述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作用。答:①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权力失衡与变异。按照平衡论的观点,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权,必须受到立法权、司法权、公民权的监督与控制,才能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否则就失去平衡。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②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员专制独裁。民主替代专制独裁的重要标志就是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因此要加强政府官员的自律教育,同时要不断强化外部系统的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评价政府行为的层面,把评价方式、手段和步骤纳入法制化轨道。③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扼制腐败。为了扼制腐败,必须改革行政体制,控制个人专权,加强监督机制,适当提高薪金待遇,健全法制强化反腐力度,严明法纪。力争做到使官员们不能腐化、不敢腐化、不愿腐化的反腐机制、行政体制与法制。④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僚主义。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接受来自政府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并为监督实施创造条件,实行行政公开,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活动有充分的了解,为有权机关监督提供条件。在阳光下的行政行为既可以接受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又可以克服办事拖拉,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勤政为民的行政目标。
6.论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答: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依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
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后,行政机关应有责任证明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3)被告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比原告强,被告因具备技术、人员等方面条件,举证较为容易;4)与原告相比,被告行政机关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等有更充分的了解,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原告并不完全清楚被告所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因。
8、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生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者说是应当符合的条件。第一,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这是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主体要件。所谓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1.行政机关合法:指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人员合法:行政行为总是通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这些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方有效。3.委托合法: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基于实施行政活动的需要,依法委托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公民个人代表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政活动。委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委托的行政机关必须具有合法的委托权限;(2)接受委托者必须具备从事行政活动的能力;(3)被委托者必须在委托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权限合法,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权限规则。行政职权的限制表现在几个方面:行政事项管辖权的限制、行政地域管理权的限制、时间管辖权的限制、手段上的限制、程度上的限制、条件上的限制、委托权限的限制。
第三,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这是行政行为的内容要件。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行政行为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几项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定幅度、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适当;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合理。
第四,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所谓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所要经过的步骤。程序是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因为任何行政行为的实施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表现出来,没有脱离行政程序而存在的行政行为。有两项具体要求:其一,必须符合与该种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程序要求。其二,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
9、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答:行政责任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责任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并邮寄给刘某,刘某于6月10日收到。刘某不服,于6月30日向市盐务局申请行政复议,请求市盐务局撤销县盐务局的处罚决定。某县盐务局则主张,现场跑回家。某市林业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某乡人民政府为原告,以李某与关某放火烧毁该乡果园村的树林50亩,造成经如果法律、法规授权于派出机构,则派出机构可能因此而成为行政主体。就本案而言,九公里派出所虽然是韶关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但《治安管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
(二)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三)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且行政责任的内容和承担方式必须依法确定。
(四)承担行政责任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作为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之一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报批评、即由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的一种书面形式的批评措施。(2)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本身向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悔过措施。(3)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即由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或其他有权机关在一定范围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相对方采取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4)返还权益,恢复原状。针对违法和不当的剥夺权益、侵害财产的行为采取的恢复措施。(5)停止违法行为。(6)撤销违法决定。(7)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8)履行职务。即针对行政主体不作为行为而采取的继续履行职责一种方式。(9)纠正不当。对不当的行政行为及时纠正。(10)行政赔偿。由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给相对方造成损害的要给予经济上的赔偿。
〖案例题〗
1、木材运回后,暂时存放在A县乡镇企业局院内。后该乡镇企业局未与B市公安局商量,擅自将属于B市公安局的48立方米木材变卖。为要回货款,B市公安局于1998年5月18日将到B市出差的A县乡镇企业局工作人员孙某乘坐的轿车扣留,并发给孙某一份交通违章处罚通知书。A县乡镇企业局对此处罚决定不服,诉至法院。现问:(1)本案应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为什么?
(2)本案中B市公安局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3)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何种判决? 答:(1)本案应由B市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B市公安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公安局扣车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追回木材款,但发出的却是交通违章处罚决定书,这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3)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撤销B市公安局的该具体行政行为。2、2000年6月3日,刘某雇车从某县某村张某家运输5吨“雪花”牌肠衣用盐,作为张某欠刘某钱款的抵付,因未办理食盐准运证,途中被某县盐务局将5吨盐查扣。盐务局于6月9日对刘某做出处罚决定,认为刘某无食盐准运证,违法《食盐专营办法》第18条,依据《食盐专营办法》第25条做出处罚:没收5吨“雪花”牌肠衣用盐,罚款人民币11500元。并根据国务院制定的《食盐管理条例》第33条之规定告知刘某相关救济权利 :“若对处罚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某市盐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盐务局于同日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等执法文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一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已经过期,市盐务局无权审查此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刘某申请行政复议是否超期限?为什么?
(2)市盐务局对于此案应如何处理?(3)刘某是否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答:(1)刘某申请行政复议没有超过期限。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为60日,自当事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起算,但法律规定申请复议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本案中国务院所颁布的《食盐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复议期限无效,应适用60日期限,故刘某申请行政复议没有超过期限。
(2)市盐务局应当受理刘某的复议申请。
(3)刘某不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其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3、1998年9月李某偷渡到韩国打工,2003年年初被韩国遣返,同年3月25日入境时在某边防口岸被查获,边防检查机关在履行法定的处罚程序后,对其非法出境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李某认为,《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因此李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边防检查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请问:(1)李某的理由能否成立?(2)法院应当作出何种判决? 答:(1)李某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李某的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对他的追诉时效应当从2003年3月25日开始计算。
(2)法院应当作出维持边防检查机关行政处罚决定的判决,因为边防检查机关对刘某的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有法定依据,程序合法,故应判决维持。
4、某大学学生李某到学生食堂买饭时,因来得太晚而排在队尾。此时正逢学生就餐的高峰期,食堂买饭的学生拥挤,李某心中着急,便直接赶到前面插队,与在此排队的学生姜某发生口角,李某将姜某打伤。大学公安处委托法定鉴定机关进行伤害鉴定,该鉴定机关认为姜某所受伤属于轻微伤,因此公安处决定给予李某治安拘留2天的处罚,李某不服诉至法院。请问:(1)大学公安处的处罚是否合法?
(2)法院应当作出何种判决? 答:(1)、大学公安处的处罚不合法。因为该大学公安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无权以自己名义对李某实施行政处罚。
(2)法院应当判决确认大学公安处的行为违法。(注:李某已经接受了2天拘留,故法院不能作出撤销判决。5、1993年3月28日,李某和关某一起去河边钓鱼,后二人回家。路上没走多远,李某改变主意,对关某说,不如到主河去摸鱼,关某同意,二人折回主河流处。在经过一片树林时,二人进入玩耍。玩耍中二人都吸了烟,并玩了弹火柴游戏。在走出树林时,关某见树林边有一队枯草,即划火柴将枯草点着。火苗迅速升起,并向树林里蔓延。二人急忙扑打,但因火势越烧越大,未能扑灭,二人惊慌离开
济损失达4000元为由,于1993年4月3日作出处罚决定:对关某罚款500元,并令其赔偿经济损失2500元,令李某赔偿经济损失1500元。李某对处罚决定不服,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谁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答:乡人民政府是行政行为的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属于被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组织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乡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具有处罚的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处罚权,能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是行政行为的主体。6、1996年5月15日,吴某从常德市到韶关办事。次日凌晨二时许,吴某到其住在韶关的姑姑家,其姑姑家与王某的住所分属前后相邻的两幢楼。黑夜中吴误将第5幢楼认为是第4幢楼,吴某上楼到王某家门口,便用其姑姑给的钥匙开王的房门,开了约三分钟,门打不开。正在睡觉的王某夫妇被开门声吵醒,以为有小偷,便拿了一把三角刮刀去开门。吴听到房内有动静后没出声,刘开门后发现吴穿着大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长条状物,(实为报纸)便用三角刮刀向吴刺去,致吴右肩受伤,被送医院治疗用去医疗费996元,经韶关市公安局鉴定属轻微伤。在吴住院的第二天,刘某前往医院看望,并向吴道歉。九公里派出所经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后,越5月25日作出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书,对刘殴伤他人的行为给予警告处罚,并裁决刘某赔偿吴某1000元,负担医疗费996元。刘某不服上述两项裁决,向韶关市公安局申请复议,韶关市公安局经复议,作出裁决维持九公里派出所的原裁决,刘某仍不服,向韶关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刘某诉称,其行为并非故意殴打他人,吴某误开门也有过错,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认为吴某是小偷而误伤,可以给予民事赔偿,而不应受到治安处罚,被告的行政处罚裁决不公正。被告九公里派出所辩称,刘某持刀伤人,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应受到行政处罚。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在深夜错开原告的门,在听到屋内有动静时,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叫门,原告在心理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防身的工具刀误伤吴某,其行为虽造成吴某轻微伤,但主观上没有违反治安管理的故意,故不能构成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客体,被告对此作出处罚欠妥,故此判决:撤销九公里派出所治安管理处罚书和赔偿损失、负担医药费用裁决书。
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中派出所在行政上的主体资格。
答:本案中派出所具有行政法上的行政资格。派出所有警告的权力。派出所是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警告处罚。派出所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综上,派出所具有行政法的主体资格。派出所属于派出组织。在我国,派出组织有两种类型: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在行政法上,派出机关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派出机构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派出机构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理处罚条例》明确规定,派出所有警告和50元以下的罚款权,九公里派出所因此而具有了行政主体资格,其作出的处罚是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之内,因而应当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由其独立承担责任。
7、1994年9月,田某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取得本科学籍。1996年2月29日,田某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并被发现。同年3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认定田某的行为是考试作弊,决定对田某按退学处理,并于4月10日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某宣布处分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某办理退学手续。田某继续在北京科技大学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的学习及学校组织的其他各项活动,北京科技大学也每年都收取田某交纳的教育费,并为田某注册、发放大学生补助津贴、安排其参加毕业设计等。田某在北京科技大学4年的学习中,成绩全部合格,并且还获得优秀毕业论文。1998年毕业之际,北京科技大学认为田某已被退学处理,其学籍已被取消,不具备高校大学生的毕业条件,拒绝给田某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办理毕业派遣手续。田某不服并向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北京科技大学为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
一、办理派遣手续、赔偿经济损失3000元及在校报上公开赔礼道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9年2月14日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在30日内向原告田某颁发毕业证、60日内召集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田某的学士学位资格,30日内办理派遣手续,驳回原告田某的其他诉讼请求。一审判决后,北京科技大学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1999年4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北京科技大学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问题:
1、北京科技大学作出的退学处分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法院判令被告在特定期限内履行一系列特定内容的义务是否侵犯了行政权?
3、原告田某的赔偿请求与赔礼道歉请求为何被驳回?
答:
1、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某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某办理退学手续,处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并且每年收取田某教育费等一系列行为,说明田某仍是在校大学生,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然而北京科技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不给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11条规定,应属于行政诉讼案件。
2、没有侵犯行政权。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本案中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在一定期限内发毕业证、审核学士学位,办理派遣证,属于依法办事,没有侵犯行政权。
3、要求获得行政赔偿,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4条的规定,即应属于行政赔偿的范围。本案不发毕业证、学位证、派遣证,不属于行政赔偿范围,所以田某的赔偿请求被驳回。8、2000年4月29日,某县的一个考
场内,开考约30分钟后,监考老师发现一名来自公安系统的女考生拿出资料抄袭。监考老师向其提醒不能抄袭。该考生仍然继续抄袭,无奈监考老师收缴了其资料。但不久该考生又拿出一份资料抄袭,监考老师在几次提醒无效的情况下,没收了她的资料,并当场告诉她:“你这门考试以零分处理”,该考生并无异议。考虑到该考生只差两们就拿到所学专业的文凭。因此考后县自考办研究决定,只在要上报的考场情况登记表上登记该考生“夹带资料,并建议给予从轻处分”,所考科目 为零分。该考生接到此处分决定后不服,6月6日,向县政府写了一份《行政复议申请书》,认为监考老师是诬告,成绩应算作合格。要求自考办公开赔礼道歉,并付其精神损害赔偿金。现政府经过调查认为,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的舞弊行为及其他违反考试规则行为的处罚权应属省考委,县自考办对申请人作零分处理的决定无法定职权。根据此,县政府撤销现自考办的处理决定,上报市自考办作出决定: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参考细则》的有关规定,对该考生的应考应以零分计算,停考两年。该考生仍不服,7月21日向市政府提请行政复议,9月23日,某市政府法制办经合议作出撤销某市自考办的决定。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案应以哪个机关为行政复议机关?
答:行政复议法第12条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该条规定,市自考办作出决定处罚考生,考生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省自考委申请行政复议。某甲一年前下岗后,在家门口经营一个烟酒副食门市部。一天早上某甲刚开门,工商所的一名工作人员王某进来,说是要买一条高级香烟,这人拿了烟,某甲让他付款,王某却执意不肯。为此,二人撕打了起来,最后双方都受伤,某甲伤的比较重。事后,工商所负责人主持调解,让王某付某甲烟款,医药费各自承担。他们让某甲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某甲认为工商所在偏袒王某就未签字。谁知这事一拖就是两个月,某甲去工商所,他们不是避而不见,就是说还没有协商好,某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办?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案中某甲是否可以工商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答:工商所王某到某甲的烟酒副食门市部购买香烟不付款与某甲动手打架。王某的行为不是以工商所的名义作出的,而是以个人名义与某甲发生冲突的。王某的行为与履行职责无关,王某买烟不付款与某甲产生冲突,是民事纠纷与王某所在单位无关。所以说本案是民事案件。他们双方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案件,不可以工商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10、1998年5月,A县某H兽药门市部从外省一家J兽药厂购迸80万单位青霉素钾10万支。从外表看,药品的质量合格,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J厂的代表人表示:保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果2年内出现质量问题,J厂愿负一切法律责任。H兽药门市部的工作人员信以为真,没有索要质量检验合格证。5个月之后,A县农牧渔业局兽药监督员发现该批兽药质量不稳定,即取走50支送省兽药监察所检验。检验结果是:该批青霉素钾含量为标示量的80%,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属劣质兽药。10月20日,A县农牧渔业局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确认H兽药门市部经销的10万支80万单位的兽用青霉素钾为劣兽药,并作出处罚决定:(1)没收未出售的4.5万支兽用青霉素钾;(2)没收销售劣兽药非法所得3万元;(3)罚款1万元。H兽药门市部不服处罚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A县农牧渔业局的处罚决定,理由是:(1)劣药是J兽药厂生产的,购买时J厂保证质量合格,并说2年内如发现质量问题,J厂负一切责任。因此,应处罚生产厂家J。(2)不处罚生产劣兽药的厂家,只处罚销售劣兽药的门市部,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显失公平。问题: 1.在本案中有几种法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兽药门市部的理由能否成立?
答:1.在本案中存在三种法律关系:一是H兽药门市部与A县农牧渔业局因行政处罚所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二是H兽药门市部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三是H兽药门市部与J兽药厂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2.H兽药门币部的诉讼理由不能成立。A县农牧渔业局所处罚的行为正是向顾客零售不合格兽药的行为,而不是批量交易兽药的合同行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引起了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引起了行政法律关系。至于该兽药从何处买来,实际上属于H兽药门市部与J兽药厂的民事法律关系。如果兽药不合格的过错在J兽药厂,H兽药门市部可以在行政诉讼结束后,另行对J厂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兽药不合格所遭受的一切损失。
11、1999年黄某之母病逝后,黄某欲将其埋葬于本村翁某等人承包的耕地内,双方就此发生纠纷。村镇工作人员亦多次劝阻黄某,告知他在耕地内建坟墓是违法行为。但黄某认为其多年前过世的父亲也是埋在这里的,将其母与其父合葬天经地义,遂于7月1日开始挖穴造墓黄某所在镇人民政府于1999年8月5日作出处理决定:黄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第36条关于禁止占用耕地建坟的规定,依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关于已占用耕地的坟墓,应限期迁出或就地深埋的规定,要求黄某等人应在8月20日前将其母坟墓自行迁移至公墓区。逾期不迁移的,镇政府将强制执行,由此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和其他一切后果由黄某承担。问题:1.镇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有哪些?
2.现有法律中没有授予镇人民政府强制迁移坟墓的执行权,行政行为是否无效?
答:
1、该行为的内容有两项:⑴黄某负有将其母的坟墓迁至公墓区的义务;(2)在前项内容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镇人民政府将强制迁移。
2、有效。第二项内容仅仅是第一项内容的执行,即使将这一部分除去并不影响整个行政行为的成立,因此该部分的无效不会导致整个行政行为的无效。
12、外国人杰克从国外携带若干物品入境,我国某地海关认为属违禁物品予以没收并处 300元罚款,杰克不服,向上级海关中请复议。上级海关作出维持原海关行政处罚的复议决定。于是杰克在法定期间内提起行政诉讼。分析:
1、人民法院应否受理此案。为什么?
2、应由何地何级人民法院受理?为什么?
3、杰克能否以两级海关作为共同被告起诉?为什么?
4、杰克起诉后,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暂停执行,为什么? 5.杰克能否请其本国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来华参加诉讼,为什么?
答:1.人民法院应受理此案。其一,没收与罚款均属行处罚,是可诉性具体行行为;其二,在法定期间内起诉。2.应由原海关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行诉法规定从地域管辖看,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从级别管辖看,应由中级法院作为受理海关案件的一审法院。3.杰克不能以两级海关作为共同被告起诉。因为根据行诉法规定,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机关的决定,由原行政机关作被告。论坛,4.杰克起诉后,行政处罚决定即没收与罚款决定原则上不停止执行。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这是由行政行为的特点(公定力理论)决定的,除非满足法定条件。如原告申请,法院经审查裁定停止执行,或被告决定停止执行等。5.杰克不能委托本国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来华参加诉讼,这是由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加以规定的,它反映了司法主权的特点。
13、1999年10月8日,某县公安局对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公民李某处以12日行政拘留。李某不服,意欲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请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帮他解答以下问题:
(1)李某申请复议的期限有多长?他可以以何种方式申请复议?
(2)对此案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是谁(哪一个)?
(3)李某能否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答:(1)李某申请复议的期限是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可以以书面方式申请复议,亦可以以口头方式申请复议。
(2)该公安局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和该公安局的上级公安部门均有权管辖。
(3)李某不能因不服处理,不经复议就直接起诉到人民法院。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了复议前置程序。《行政诉讼法》也规定了要先行复议的;必经遵从法律的规定。
14、张氏兄弟二人合开了一家电脑公司,经营电脑网络产品,兄弟二人为了招揽顾客,就在公司门口打出广告,凡在本公司购买商品满500元者,可用本公司的IP电话免费拨打5分钟国际长途电话。过了一段时间,当地公安局以该公司经营基本电话业务、扰乱电信市场为由,对张氏兄弟立案侦查。并对张氏兄弟收取“保证金”600元,没开收据。张氏兄弟以公安机关
违法收取“保证金”为由,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便求返还财产。问题:
1、此案属于什么性质的诉讼?
2、人民法院审理的对象是什么? 答:1.本案属于行政赔偿诉讼。2.人民法院审理的对象为公安机关收取“保证金”是否合法。
15、居民王某将其所有私房中2间出租给个体铁匠李义。因王某的私房位于一座中学的东侧.与该中学的教学楼仅一墙之隔。学校在李某的铁匠铺开张后不久,就以其声音太响,影响教学为由提出抗以议,但李某不听。学校问有关部门反映,公安机关遂以影响教学为名,决定查封李某的铁匠铺,并在其租用的王某的房间上加贴了封条。李某的铁匠铺撤走后,王某的私房却因公安机关加贴的封条而无法出祖、使用。王某虽多次请求公安机关取消其门上的封条,但公安机关以其对李某的查封决定为由,拒绝了王某 的请求。王某于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并赔偿其因此而受到的损失。但法院以其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为由,拒绝受理此案。问题:
1、王某是否村有权要求撤销公安机关的决定? 理由是什么?
2、法院拒绝受理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
3、王某要求赔偿损失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要点:
1、王某无权请求撤梢公安机关的决定。因为:1)公安机关的决定是针对铁匠的打铁铺扰乱学校教学作出的;2)其查封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应当是李某的打铁铺,而不是王某的私房;3)王某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在李某的铁匠铺已搬走后解除对其私房的查封。
2、法院拒绝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1)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能以是否为具体行政行为所直接针对的人为限;(2)王某是受到该行政处理决定直接损害的人。
3.王某要求赔偿损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1)公安机关的错误的执行行为使王某的私房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2)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执行,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查封的事实行为。(3)公安机关没有及时纠其违法行为的行为,又构成了新的侵权行为,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贸任。
案例五:菜乡欲在其所邻的公路上修—条通往该乡鱼塘的支路,特向县林业局申请砍伐行道树若干立方的林木采伐许可证。支路修好后县文通局以该乡非法采伐行行道树为由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该乡不服,诉讼至人民法院,县林业局以县交通局侵犯其行政管理权为由申请加入诉讼,法院将其列为本案第三人。问题:
1、本案人民法院能否审理行政机义的行政管理权限争议? 理由是什么?
2、如果本案林业局没有行道树采伐许可证的颁发权,其在本案中应当承担什么负任?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1.本案人民法院可以间接审理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权限争议。因为:(1)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及其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职权法定。(2)人民法院在审理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超越职权时,必然涉及行政机关的行歧管理职权,从而
有权审理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管理权限争议。(3)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权限争议的审理是通过行政诉讼间接进行的。
2、如果本案林业局没有行道树采伐许可证的的颁发权,则应当因其越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因为:(1)由丁行政机关之间内部权限不清而使相对人蒙受的损失,应当由国家统一承担。(2)本案原告对于其违法行为没有主观的过错,如果原告受到处出,而林业部门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话,显然不公平。(3)由丁原告没有违法的故意,其违法行为是于林业部门越权发放许可证引起的,因此县交通局应考虑这一情节,原告因事实违法而受到的行政处罚,林业部门应当赔偿原告办理渔业生产捕捞许可证,一起驾船在禁渔区进行捕捞活动,被县渔政管理部门查扣。县渔政管理部门依据省人大《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简称办法)的规定,对陈某、何某作出了没收渔船及船上的渔网等渔具,并处罚款2000元的处罚决定。陈某、何某不服,以该处罚所依据的《办法》与《渔业法》的规定不一致,《渔业法》没有规定可以没收渔船为由,认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依法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问:(1)地方性行政法规是否有权增加新的处罚种类?(2)本案中县渔政部门应如何适用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答案:(1)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民虽然不是市规划局批准行为所直接
针对的对象,但其相邻权却受到了该行为的侵害,因此与市规划局批准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具有原告资格。
(3)法院应作出确认违法判决,并责令行政机关采取措施对该30户居民所受到的损失予以补救。因为市规划局的行为违法理应撤销,但撤销将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法院应确认市规划局的行为违法,同时判令作为被告的市规划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某市A区居民李某在BIX开办了达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移动电话和BP机。B区工商局接到举报,李某超范围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
行使。因此,在本案中,对王某作出拘留10日的处罚决定只能由联合执法队中的公安机关作出,而不能以三机关的名义作出,否则就是不合法的。(2)如果王某对该处罚决定不服,提出复议申请,则联合作出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管理机关为共同被申请人,这三个机关的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即市人民政府为复议机关。
(3)王某可以在复议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共同行使职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管理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4)如果王某单独就赔偿问题提出请求,则他应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的相应的损失。
16、原告某市购物中心1995年独家开办了皇宫照相馆,照相馆的全部资产归购物中心所有,L1所有,购物中心一直行使着领导利管理职能,照相馆不具有法人资格,利润全部上交购物中心,1996年9月2日市商业局作出决定,将照相馆从购物中心独立出来,并入新东方影楼,并吊销了皇宫照相馆的营业执照。购物中心不服,向入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立案后,购物中心申请停止执行商业局的行政队定,人民法院根据原告的申请,经过审查,裁定停止执行被告市商业局的行政决定。问题:
1、本案中购物中心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2、人民法院是否有权裁定停止执行被告的行政决定? 法律依据何处? 答案要点:
1、本案被告市商业局作山的兼并决定,对原告来说,是对其财产权的剥夺;而对熙相馆来说,则是吊销营业执熙,由于其无法人资格,因此购物中心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2、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停止执行。
案例七:1994年3月某乡政府为解决乡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饮水的困难,作出了《关于筹集资金安装自来水管道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乡政府所在地的每个企事业单价交纳500元,所有工作人员交纳50元,乡政府所在地的两村每户交纳30元,作为安装自来水管道的建设资金。乡政府的文件用书面和广播传达到每家每户。个体户工户蒋某在外地做生意,不知道乡政府的决定。同年9月1日他从外地回到家乡,第二天乡政府派人送去一份限其在10日内交纳30元集资款的书面通知书。蒋不愿交纳,乡政府说不如数缴纳集资款,将处以罚款。蒋不服,认为这是违法要求履行义务,于同年12月3日向县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撤消乡政府让他交30元集资款的殃定。
问题:法院是否受理蒋某的起诉? 答案要点:根据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院受理行行政案件的范围的规定,乡政府的决定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抽象行政行为。因此,原告蒋某是受乡政府决定约束的公民,她有权就乡政府的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以法院应当受理蒋某的起诉。17、1998年6月9日,陈某与何某未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因此,地方性法规只能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不得作出超越性的规定或者增加新的处罚种类。(2)县渔政管理部门在本案中应适用《渔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不应适用《办法》。2008年全国最大的大学生
2、A市文化局与公安局在一次临时联合稽查中,查获该市东区个体户包某从外地运回一批价值10万元的盗版光盘。市文化局和公安局便依法对这批光盘予以扣押,并以共同名义对包某作出2万元的罚款决定。次H A市东区工商局吊销了包某的营业执照,东区公安分局委托该区洼里派出所对包某予以10天行政拘留的处罚。包某不服上述行政处罚。
问:(1)上述处罚决定,哪些需要经过听证程序而作出?为什么?(2)包某若申请行政复议,谁为复议机关?(3)包某若对行政拘留不服能否直接起诉?为什么? 答案:(1)罚款2万元的决定和吊销包某营业执照的处罚应进行听证。《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2)对市文化局和公安局罚款2万元的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省人民政府为复议机关;对东区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的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市工商局为复议机关;对东区公安分局委托洼里派出所作出的行政拘留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市公安局为复议机关。(3)包某对行政拘留不服不能直接起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行政拘留不服应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3、某市规划局批准该市的税务机关在某居民小区旁建造了一栋高层办公楼,由于距离过近,致使小区内30户居民的住宅无法采光,于是该30户居民将市规划局诉至人民法院。问:(1)规划局的行为该如何认定?(2)该30户居民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3)如果该30户居民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作出何种判决? 答案:(1)市规划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其作出批准行为时未考虑建房的间距问题,导致税务机关的办公楼建好后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采光权。(2)该30户居民有权对市规划局的批准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该30户居
经营电脑,经查明属实,遂作出了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并处2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李某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市工商局作出了维持停业整顿1个月、变更罚款为1万元的复议决定。李某仍不服,打算起诉并要求行政赔偿。
问题:(1)本案中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分别是谁?为什么?
(2)何地何级法院对此案享有管辖权?为什么?
(3)本案中的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分别是谁?
(4)原告能否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请求行政赔偿?
(5)原告可以申请行政赔偿的范围有哪些? 区答案:(1)本案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达隆公司,其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受到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行政相对人。被告是市工商局,因为市工商局改变了B区工商局的处理结果,对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复议机关为被告。(2)B区基层人民法院或市工商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除由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以外的行政案件。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赔偿请求人是达隆公司,赔偿义务机关是B区工商局。(4)可以。
(5)可以请求赔偿的范围包括停业整顿期间必要的经常性的费用开支和罚款。
5、某市工商局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组成联合执法队,检查市容。执法队发现个体户王某违法占用人行道摆摊,经劝阻仍不退出,便联合以三机关的名义对其作出拘留10日的处罚决定。问:(1)该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2)如果王某对该处罚决定不服,提出复议申请,则被申请人和复议机关分别应当是谁?2008年(3)王某可否在复议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如果可以,哪个机关是赔偿义务机关?(4)如果王某单独就赔偿问题提出请求,则他应向哪个机关提出? 魂答案:(1)该处罚决定是不合法的。因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行政拘留的决定只能由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法》也规定,限制人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0条的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先予赔偿。”
6、某市某区工商局与该区消费者协会在对该区电器市场进行的联合检查中,认为个体户某甲销售的电器不符合质量标准,便共同署名对甲作出罚款4000元、没收所有电器的行政处罚决定。甲不服,决定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但他在区市工商局的途中不幸遇车祸死亡。甲父乙遂于第二天已该区工商局为被告,向该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被告的处罚决定;并同时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要求赔偿因没收电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该区人民法院审理该案,追加该区消费者协会为共同被告,同时驳回行政赔偿请求,要求乙先向工商局请求解决。
问:⑴乙未经复议便向人民法院起诉是否合法?为什么?是否具有原告资格?为什么?
⑵人民法院将消费者协会和工商局列为被告是否正确?为什么?若不正确,消费者协会在本案中的诉讼地位由应是怎样?
⑶人民法院要求乙先向工商局请求解决行政赔偿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乙未经复议直接提起诉讼是合法的。因为只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先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才实行复议倒置原则。根据本案的情况,法律、法规并不要求应先就工商局的行政处罚申请复议,因此乙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乙具有原告资格。本案中,乙可作为原告起诉,同时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而乙是甲父,属于其近亲属,因此在甲死后,乙有权起诉,具有原告资格。
(2)人民法院将消费者协会和工商局列为共同被告是不正确的。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和非行政主体以共同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应以行政主体为被告,非行政主体不能做被告。本案中,消费者协会是非行政主体组织,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因此,人民法院将其和工商局列为共同被告是错误的。消费者协会在诉讼过程中可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它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3)人民法院要求乙先向工商局请求解决行政赔偿是不正确的。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一并或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的,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在本案中,原告是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而非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因此不必先由行政机关解决,人民法院的要求是不合法的。
7、公民某甲因不服县工商局对其的处罚决定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有1名审判员和3名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其中1名审判员和3名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其中1名陪审员是县工商局工作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县委领导曾几次要求听取了该案的审理情况,并要求人民法院作出维持县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判决。人民法院按县委领导的意见作出了维持的判决。在判决书送达原告5日后,县人民检察院以该案审理的程序不合法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问:本案有哪些地方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答:本案中存在违反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的地方有:第一,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合法。合议庭应由3人或3人以上的审判员或者3人或3人以上的审判员和陪审员的单数人员组成,而本案中审判员和陪审员共4名,不是单数。第二,违背了回避原则。作为审判人员之一的县工商局工作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不能参加对本案的审判工作。第三,违反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县委领导层几次要求听汇报且提出维持原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这是干涉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的行为。第四,县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不合法。首先,县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在送达当事人15日届满而当事人未提出上诉时才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判决尚未生效,人民检察院不能对尚未生效的判决提起抗诉。其次,县人民检察院不能对县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8、外国人某甲因嫖宿暗娼被某市城区公安分局查获。区公安分局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对甲罚款2000元,治安拘留6天。甲不服,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经调查后认为原处罚过重,变更了原处罚决定,作出罚款1000元、治安拘留3天的复议决定。甲仍不服,便在接到复议决定的第3天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经审查于第9日作出判决,认为此案属于涉外治安行政案件,理应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判决不予受理,并告知甲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甲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后,中级人民法院以区公安分局为被告,进行了审理。问:本案中,哪些地方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为什么? 答案:本案违反《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人民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判决是不正确的。因为判决是人民法院对行政争议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出的实体判决;而对行政案件是否予以受理属于程序问题,只能用裁定,不能用判决。
第二,区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的第9天才作出不予受理的“判决”,超越了法定的期限。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第三,区人民法院告知甲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是不合法的。因为《行政 诉讼法》规定,原告对裁定不予受理不服的,有权提起上诉。
第四,区人民法院认为此案属于涉外治安行政案件而应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也是错误的。因为依《行政诉讼法》级别管辖的规定,涉外案件并非一定要有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区公安分局为被告审理此案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本案是经过复议的案件,且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因此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应是复议机关即市公安局。
填空题:
1.我们现在所说的行政法,除了指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了对进行(行政权)规范和控制的精神实质。
2.按照行政管理活动的环节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和监督机关。3.在我国,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其中(选任)由权力机关通过选举产生行政职务。4.依据行政行为的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5.《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6.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赔偿案件的管辖同于(行政)诉讼案件。7.《行政诉讼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8.《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9、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10.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11、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12.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适当)的问题。
13.在行政组织法规中对于行政机关职责权限的规定,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概括)规定,(列举)规定和(折衷)规定。14.被授权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15.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6;(行政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法律术语。17.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是:(行政性)、(强制性)、(执行性)。
18.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19.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20.在我国,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21.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22.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
23.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25、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和直接磋商等方式。
26、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27.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28、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29、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30、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有两类:一类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31、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
32、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职权);另一类是(授予职权)。
33、行政委托的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
34、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
35、论依据行政行为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
36、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37、以行政指导的对象是否具体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普遍的行政指导)、(个别的行政指导)。
38、《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39、、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40、行政赔偿范围包括(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两种,对这两种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赔偿。
41、确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列举式)、(概括式)、(结合式)等三种。42、42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行政相对方)申请为前提。
43、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44、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5、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46、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47、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
48、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49、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50、(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51、行政诉讼参与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52、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53、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54、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55、行政判决分为(维持判决)和(依法改判)。
56、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57、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58、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的。
59、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60、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6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对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61、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62、申戒罚的具体形式有(警告)和(通报批评)。63、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
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被合并到另一个行政机关,属于(A)。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B.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C.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变更 D.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2.当事人对财产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A)。A.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B.停止裁定的执行
C.裁定执行与否由当事人决定 D中止裁定的执行
3.国家公务员的一项权利是(B)。A.免职B.辞职C.辞退D.降职星 4.根据我国宪法,(D)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包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5.下列有关行政法的说法错误的是(C)。
A行政法具有极广泛的内容
B.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完整,统一的法典
C.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往往共存于一部法律文件之中有你
D.与其他法律规范一样,行政法规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6.在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有(C)。
A 由国家权力机关解决 B.向法院起诉或者向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反映来解决 C.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来解决 D.向法院起诉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A)为行政诉
讼被告。
A.该行政机关
B.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C.该派出机构
D.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8.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依照(C)权限,对案件进行的初次审理。A.级别管辖 B.地域管辖 A.物B.行为 C事实D.精神财富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时效制度B,代理制度C.听证制度D.咨询制度
3.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ABC)等几种。
A.过错责任原则B.危险责任原则 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有 2.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有 3.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C某村民对县土地局强行拆除其房屋的决定不服
D张某对县公安局作出的行政拘留决定不服
9.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人身的强制措施主要有(ABCD)等。A.收容审查 B.强制传唤 C强制C.法定管辖 D.特殊管辖
多项选择题
1.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2.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签订卫生管理承包合同 D.天气预报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是(ABC)。
A.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B.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星 D.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
4.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的审理依据有(BCD).
A.宪法B.法律魂论坛电C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资格许可是允许其享有某种资格或具备某种能力的许可,如(AB)A.律师证B.会计师执照C.森林采伐D.烟草专卖星魂
6.下列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AC)。A.某大桥桥头有一块牌子,上写“6:00—21:00,非机动车辆不得上桥”,落款为该市公安局 B.某公安局对违反规定驾驶人力三轮车上大桥的人员处以50元的罚款;C.某劳动局规定,本辖区内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应报经本局鉴证 D.某劳动局对辖区内某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予以鉴证 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A.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UC.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
2.行政强制的对象是相对方的(D)。A.财物 B.行为能力和人身自由
C.行为能力 D.财物和人身自由
3、(A)是最严厉的行政处罚。
A.人身罚 B.行为罚 C.财产罚 D.中诫罚 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被合并到另一个行政机关,属于(A)。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B.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C.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变更 D.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5.当事人对财产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A)。A.不停止裁定的执行B.停止裁定的执行C.裁定执行与否由当事人决定D.中止裁定的执行
6.国家公务员的一项权利是(B)。A.免职B.辞职C.辞退D.降职
四、多项选择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ABD)。
C.违法责任原则 D.行政赔偿原则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BD)。A.民间团体救济 B.行政机关救济星魂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6.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签订卫生管理承包合同星 D.天气预报
7.在我国,国务院是(ABC)。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机关
1.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B)。
A.依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 B.国家行政机关 C.被授权的组织 D.其他组织 2.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是(C)。A.特殊行政监督B.舆论监督 C.一般行政监督 D.执法监督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营业执照,属于(C)。
A.行政处置权 B.行政合同的签订权
C.行政许可权 D.行政确认权 4。在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有(C)。
A.由国家权力机关解决有 B.向法院起诉或者向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反映来解决 C.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来解决 D.由新闻媒体解决 5.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的划分依据的标准是(C)。A.行为适用和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 B。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序
C.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形式 D.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来表现 6.行政机关委托某建筑队拆除违章建筑并向违章者征收拆除费用的行为是(C)。
A.直接强制 B。即使强制 C.代执行 D.执行罚
7.下列屈于行政处罚行为的是(C)。A.查封、扣押B.执行罚论C.没收D。代执行
8.行政规章有权设定警告和(C)。A.通报批评B.责令具结悔过C.一定数额的罚款 D.没收财物
四、多项选择题
1.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签订卫生管理承包合同 D.天气预报
4.在我国,国务院是(ABC)。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机关星
5.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下列(BCD)案件除外。A.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 B.涉及个人隐私的 C.涉及国家秘密的 D.法律另有规定的
6.下列中的(BD)是行政立法主体。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 论C.上海市人大常委会D北京市人民政府
7.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处罚有(BD)A.行政拘留B.吊销营业执照C.劳动教养 D。没收非法所得 8.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共同点有(BCD)。
A.监督的主体相同 B.监督的对象相同 C.监督的内容相同 D.监督的目的相同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D)。
A故成为行政诉讼的共同被告!B故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C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D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星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
3.行政诉讼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是(ABCD)。
A尽可能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B妥善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C人民法院在政权体制中的地位 D既借鉴他国经验,又考虑自身实际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BD)。A民间团体救济 B行政机关救济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B.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D.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6.根据我国宪法,(D)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7.行政赔偿的方式有(BCD)。
A.恢复名誉 B.返还财产C.恢复原状 D.支付赔偿金
8.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ACD)
A.周某对海关的扣留决定不服
B某市居民对市政府发布的征收绿化费的规定不服
戒毒 D强制扣留 10.下列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AC)。A.某大桥桥头有一块牌子,上写“6:00一2l:00,非机动车辆不得上桥”,落款为该市公安局 B.某公安局对违反规定驾驶人力三轮车上大桥的人员处以50元罚款 C某劳动局规定,本辖区内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应报经本局鉴证
D某劳动局对辖区内某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予以鉴证
1.(C),即有权机关任命公民担任行政公职。
A.选任B.聘任 C.委任 D.调任 论坛2.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是(C)。A.特殊行政监督 B.舆论监督 C.一般行政监督 D.执法监督
3.对人身的强制执行方式有(ABCD)。A.强制拘留 B.强制传唤C.遣送出境 D.强制履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44条规定:“对违反交通管理行为处罚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属(B)。
A.创制性立法
B.授权立法 C.实施条例立法 D.职权立法 5.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D)
A.判决、裁定暂时停止执行 B.但判决、裁定必须停止执行
C.判决、裁定中止执行 D.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6.下列各项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的是(B)。
A.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B.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
C.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D.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8.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的主要审查对象是(C)。
A.行政处理行为 B.行政决定行为 C.具体行政行为 D.抽象行政行为 9.下列原则与规定中为行政诉讼所特有的是(AC)。
A.不适用调解制度 B合议制度 C.被告负举证责任 D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
10.行政合同的解除方式有(BC)。A.书面解除 B.单方解除 C.协议解除 D.口头解除w
1、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C)。A某县民政局建设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约的行为 C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法的建筑公司的行为 D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B)。
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外部行政关系 D行政管理关系
3、下列四个选项中,其效力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ACBD)。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行政法规 D规章
4、(ABCD)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B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
大和人大常委会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5、行政诉讼撤销判决有(A BD)等几种形式。
A判决全部撤销 B判决部分撤销 C判决撤销不合法的主体资格
D判决撤销并责成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6、当事人对财产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A)。A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B停止裁定的执行
C裁定执行与否由当事人决定 D中止裁定的执行
7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原告特有的诉讼权利之一是(B)。
A委托诉讼代理人 B撤诉 C申请回避 D提出上诉 8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B)是被告。
A原机关和复议机关 B复议机关 C申请回避 D提起上诉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44条规定:“对违反交通管理行为处罚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属(B)。
A创制性立法 B授权性立法 C实施条例立法 D职权立法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AB)。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第五篇: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单选、多选 小抄
(单选)国家行政属于公行政,但公行政并不等于国家行政。(2)静态行政和动态行政。
(单选)静态行政的涵义是被赋予相应职能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人员;动态行政的涵义是相应组织职能的运作,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3)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
(单选)行政执法属于实质行政。形式行政是根据主体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为行政;实质行政是根据主体活动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不论主体为何公权力机关,只要其活动具有执行、管理的性质,即为行政。
二、行政与行政国
(单选)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伴随着“行政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三、行政与法治国(单选)“行政国”产生是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行政法产生和发展是法治国形成的基本条件。(多选)(05-4)(02-4)行政法的内容是由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多选)(06-4)(03-4)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与被处罚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劳动局登记检查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单选)海关系统的内部关系,属于垂直领导关系。
二、行政法与行政权
(多选)行政权从其权力内容考察,包括国防权、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管理权、社会文化管理权等。
三、行政法的形式(单选)(01-4)行政法一般不存在统一而系统的法典,它的法律规范广泛地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文件之中。
(单选)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单选)(08-4)在法学领域内,行政法学与宪法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单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源主要限于成立法。(多选)(单选)(08-4)综合各国行政法源的情况,作为行政法一般法源的法形式大致有如下五种;
一、制定法
(多选)制定法通常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
(多选)经常为西方国家法院司法审查引用的自然正义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不准翻供原则、越权无效原则、比例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等等,均是通过学说确定的。(多选)(06-4)(03-4)作为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大体包括下述几类:
(单选)在我国国家机关的法律适用中,很少直接适用宪法。(单选)(04-4)法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包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也包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非基本法,如《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单选)(07-4)(06-4)(05-4)(04-4)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宪法第89条)。
(单选)根据宪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和安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宪法第100条、第115条)。
(单选)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先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多选)法的规范依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确定性和细密度,可分为规则、原则、基本原则三类。(名词解释)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单选)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拘束。
二、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多选)(06-4)对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指授权控制和程序控制。(单选)(08-4)在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措施中,属于事后控制措施的是: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
(多选)(单选)(08-4)行政合理原则主要由下述两项具体原则构成: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
一、比例原则
二、信赖保护原则(单选)(05-4)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单选)(07-4)(06-4)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予补偿。
(多选)行政效率原则主要有下述三项要求: 严格遵循行政程序和时限; 行政机构组织精干;
加强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二、行政机关与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的关系(多选)(06-4)(04-4)行政法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名词解释)行政法主体仅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而不是包括所有行政法律关系的参与人。(名词解释)(03-4)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各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以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三、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
(单选)行政机关具有双重性质,·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多选)(07-4)行政机关根据其管理的客体和内容,分为职能性行政机关和专业性行政机关。
三、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
四、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单选)行政机关根据其行使职能的情况以及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分为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五、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
(多选)行政机关根据其决策和负责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机关和委员制行政机关。
六、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多选)(03-4)在我国,省以下的地区、县以下的区、市或市区以下的街道不属一级行政区域,不设人民代表机关,故也不可能产生人民政府,从而其行政管理分别由省、县、市或市区人民政府的派出行政机关(地区行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负责。(多选)根据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一般有下述7项:(1)行政立法权;(2)行政命令权;(3)行政处理权;(4)行政监督权;(5)行政裁决权;(6)行政强制权;(7)行政处罚权。1.中央行政机关
(多选)我国中央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和国务院的工作部门(部、委、行、署等)组成。2.一般地方行政机关。(多选)一般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一般地方行政机关通常分为三级: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县、县级市及市(直辖市和其他下设区、县的市)辖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
3.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名词解释)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民族乡不设专门工作部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既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也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机关。4.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
(单选)根据宪法的上述规定,我国已于1997年7月1日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1999年12月20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名词解释)(06-4)(04-4)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单选)受委托者实施被委托的职能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委托主体的名义进行,并且其责任亦归属于委托主体。(单选)(07-4)(03-4)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其行使一定行政职能必须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且由委托行政机关对其行为向外部承担法律责任。(多选)(08-4)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的有: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单选)(07-4)(06-4)(05-4)职位保障权是指国家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受到行政处分。
(单选)国家公职关系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的一种。(多选)(02-4)
二、国家公职关系的发生 考任; 选任; 聘任; 调任。
三、国家公职关系的内容 1.人事管理关系
(多选)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管理主要有下述5项制度:(1)考核;(2)奖励;(3)惩戒;(4)晋升;(5)回避。2.特别劳动关系。
(多选)公务员与行政机关的特别劳动关系主要体现为下述三项制度: 工资; 福利; 保险。
四、国家公职关系的消灭
(多选)导致国家公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下述5项: 公务员退休。公务员辞职。公务员辞退。(单选)(04-4)公务员辞退可导致公务员法律关系消灭。公务员死亡。开除。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概述 行政相对人的涵义
(多选)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1)个人相对人与组织相对人。(2)直接相对人与间接相对人。
(多选)直接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为的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直接影响,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的申请人,行政征收的被征收人,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等等。(3)作为行为的相对人与不作为行为的相对人。(4)抽象相对人与具体相对人。(5)授益相对人与侵益相对人。(多选)(07-4)(05-4)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多选)(08-4)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具体体现为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要享有下述权利:(1)申请权。(2)参与权。(3)了解权。
(4)批评、建议权。
(5)申诉、控告、检举权。(单选)(06-4)(05-4)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对其本身不公正的行政行为有权申诉,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控告或检举。陈述、申辩。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多选)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关系中主要应履行下述义务:
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协助公务的义务; 维护公益的义务; 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单选)行政合同行为不具有单方性,从而不包括在狭义行政行为的范畴。(多选)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具有下述特征:(1)服务性。
(单选)从整体上说,行政行为的服务性决定了其无偿性。(2)从属法律性。
(单选)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3)裁量性。(4)单方性。
(单选)行政行为的单方性是指无需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和征得相对人的同意。(5)强制性。
(单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是国家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为所特有的,一切社会组织、团体的行为均不具有此种强制性。(多选)(08-4)根据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行为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单选)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多选)(05-4)(03-4)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主要体现为具体行政决定,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决定、授予相对人某种权益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决定,拒绝相对人某种申请、请求的决定,等等。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单选)(06-4)(04-4)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单选)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直接依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职权,而无需以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作为启动条件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四、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单选)婚姻登记行为是无附款行政行为。
五、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六、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
(单选)行政行为以其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不同影响为标准,分为授益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多选)1.行政立法行为的成立要件;
(1)经享有相应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讨论决定。(2)经行政首长签署。(3)公开发布
(多选)2.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1)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决定。(2)行政决定已送达行政相对人。(3)行政决定文书已为行政相对人受领。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行为主体合法。
(多选)行政行为合法首先要求主体合法。主体合法的具体要求包括:(1)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3)应通过一定会议作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且相应会议有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有法定票数通过。2.行为内容合法
(多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包括下述要求:(1)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2)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3)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3.行为程序合法
(多选)程序合法的要件主要有:(1)行为符合法定方式。(2)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3)行为符合法定时限。(多选)(04-4)(02-4)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单选)(06-4)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二、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单选)某工商局任意改变了其所颁发的营业执照中确定的营业范围,从行政法理论上说,该工商局违反了行政行为效力的确定力。(单选)(08-4)“行政主体已经命令某公司停业整顿,该公司即不得再行开工营业”,这体现了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多选)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单选)(06-4)(5)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6)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多选)2.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行政相对人可不受该行为拘束,不履行该行为为之确定的任何义务,并且对此种不履行不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相对人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
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因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和确定力。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相应行为从行政相对人处所获取一切(如罚没款物等)均应返还相对人;所加予相对人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人所造成的一切实际损失,均应赔偿。(名词解释)(08-4)(04-4)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单选)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在纵的方面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两大层级。
(单选)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在横的方面分为权力机关立法(人民代表机关立法)和行政立法(行政机关立法)两大系统。机力机关立法系统包括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多选)(06-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统称“地方政府规章”,它们同属于地方行政立法。1.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限。(单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行政法规:(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2)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2.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
(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行政立法位价与我国立法阶系列
(多选)要明确行政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必须考察我国整个立法的位阶系列。(1)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位阶。
(2)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效力范围。(3)法律规范冲突规则。(单选)(08-4)(07-4)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单选)行政法规的立项报国务院审批。
(单选)规章的立项报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多选)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多选)起草部门在报送送审稿时,应同时报送下述材料:送审稿的说明、国内外的有关立法资料、听证会笔录、调研报告、考察报告等。
(单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多选)行政处理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多选)
三、行政处理的类型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概念。((多选)(2)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程序:
①提出申请;②审查;③审核;④批准;⑤对不予批准的救济程序。(单选)(07-4)《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是作为命令的典型。(多选)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多选)行政确认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单选)(08-4)某市国土局确认某块土地的使用权人为张某,该行政行为属于行政确认。(多选)2.行政规划的特征:(1)方针政策性;(2)综合性;(3)法定性;(4)广泛的裁量性。(单选)(07-4)(05-4)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单选)(04-4)广义上的行政给付包括供给行政、社会保障行政、财政资助行政。2.狭义的行政给付
(单选)狭义上的行政给付仅指社会保障行政。
(单选)行政给付的内容是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给付行为赋予给付对象一定的物质上的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多选)(02-4)(单选)(07-4)(03-4)综合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将行政给付的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1)抚恤金;(2)特定人员离退休金;(3)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4)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多选)
二、对行政许可的法律上的分类(1)特许;(单选)(05-4)某公司经审核取得了“天然气经营许可”,这种许可是行政法上的特许。(2)一般许可;(3)认可;(4)核准;
(5)登记(备案)。(多选)行政征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收、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调等;狭义的行政征收不包括行政征用和行政征调。
二、行政征收的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法定性;(4)选定性和固定性。
(多选)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收益(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种。(多选)(06-4)(05-4)(03-4)目前,我国的各种社会费用主要有公路运输管理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公路养路费、车辆通行费、港口建设费、排污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教育费附加等。(单选)通报批评,属于申诫罚。(论述)(03-4)第三节(名词解释)(02-4)(6)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①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24条);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予以人身自由的处罚(第22条);③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处罚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第28条)。(多选)(08-4)在行政处罚正式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行政处罚类型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
(4)听证程序的适用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才组织听证。(5)组织听证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多选)2.一般程序的步骤:(1)立案。(2)调查。(3)决定。(4)拟制处罚决定书。(5)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
(多选)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1条)。(多选)
二、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原则(1)申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2)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单选)(03-4)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酗酒滋事的人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的性质是行政强制。(单选)(03-4)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多选)一般行政行为都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多选)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和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多选)(07-4)(06-4)(04-4)根据行政裁决对象的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权属纠纷的裁决、侵权纠纷的裁决和赔偿纠纷的裁决。(多选)(05-4)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多选)行政指导具有下列特征:(1)行政性。(2)非强制性。(3)依据的特殊性。(4)表现方式的灵活性。(多选)(07-4)行政主体的权利。(1)选择合同相对一方当事人的权利。(2)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和指挥权。(3)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4)制裁权。(多选)(02-4)订立行政合同通常采取招标、直接磋商和拍卖等方式。(多选)
一、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相对人参与原则。(3)公正原则。(4)效率原则。
(单选)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是指行政程序法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形成的总体特征。(多选)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效率模式。(2)权利模式。(单选)行政程序法的结构模式是指一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结构样式。(多选)行政程序法的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1)统一式,(2)分散式。统一式是指一国制定一部统一的、适用于所有行政领域的、规范各部门、各类别行政行为基本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典。
分散式指一国行政程序法规范分散规定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不制定统一适用于各行政领域、各部门、各类别行政行为基本程序的专门行政程序法典。
(单选)狭义的行政法制监督,仅指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不包括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和组织所实施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多选)(03-4)(02-4)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多选)(1)以监督是否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选)(2)以监督的时间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多选)(3)以监督的对象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多选)(08-4)(4)以监督主体为标准,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机关系统外的公民和组织的监督。(单选)(08-4)某省人大常委会撤销了本省人民政府规章的行为属于权力机关监督。(多选)(07-4)专门行政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监督。(多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根据是民主原则、法治原则。
(多选)在我国当前制度框架内,相较于司法监督而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规范意义上应该是更具权威性和全面性的。
(多选)相较于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一个比较完善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有以下特征:(1)监督内容更具全面性;
(2)监督方式、手段更具多样性;(3)监督程序更具时效性。
(多选)
三、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分类
(单选)行政系统内部的一般监督,因主要建立在行政组织层级隶属关系基础之上,故也称也层级监督。
(多选)在我国,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制实践,行政系统内部一般监督可以归纳为以下方式:(1)审查批准;(2)备案;(3)听取、审议工作报告;(4)实施执法检查;(5)行政复议;(6)信访;(7)惩戒。(多选)(04-4)法律为保障行政监察机关行使监察职能,授予其调查权、建议权、决定权三类权力。
(多选)2.违纪案件调查审理程序:(1)立案;(2)调查取证;(3)审理;(4)期限。
(单选)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
(单选)监察对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
(多选)
二、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权限(1)调查权;(2)强制措施权;(3)建议权;(4)出具审计意见和作出审计决定权。(论述)
三、(多选)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的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单选)(08-4)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情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多选)(07-4)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多选)
二、行政复议机关的功能(1)行政管理功能。(2)行政司法功能。
(单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中,或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
(单选)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由申请人选择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多选)(03-4)行政复议的参加人,是指与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参与行政复议的复议当事人,以及与复议当事人法律地位相类似的人,复议当事人通常指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某些情形下,还包括第三人。(单选)(01-4)第三人是指因与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复议机关通知,参加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单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多选)复议申请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2)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也就是侵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的名称和地址。(3)申请复议的理由。这一部分是复议申请的主要内容。(4)提出复议申请的时间。(单选)(06-4)(04-4)《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多选)行政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单选)(08-4)(03-4)《行政复议法》第31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多选)2.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1)维持决定。(2)履行决定。(3)撤销、变更或确认决定。(4)一并赔偿决定。(单选)(02-4)行政赔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害承担的赔偿责任。而行政补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失给予的补偿。二者的引发原因不同,行政赔偿是违法行为引起的,而行政补偿是合法行为(如征用等)引起的。性质也不同,行政赔偿是普通的违法行政引起的法律责任,而行政补偿例外的,具有一定民事责任性质的行政法律责任,并不具有对国家行政行为的责难。此外,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在适用范围、标准、方式等方面也有不同。(单选)(07-4)(04-4)我国国家赔偿法适用的是违法归责原则。
(单选)违法归责原则中的“法”是广义的法,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既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单选)(06-4)(0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公民人身权的保护主要是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
(单选)受害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的,应当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多选)(03-4)(单选)(02-4)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的方式有三种:(1)金钱赔偿;(2)返还财产;(3)恢复原状。(单选)(05-4)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日平均工资计算。(单选)《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对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的赔偿原则,是以赔偿直接损失为原则。(单选)(03-4)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的费用开支。(单选)(03-4)《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单选)(07-4)(05-4)行政补偿,是指行政相对人由于行政主体的合法活动而遭受损失,由国家给予补偿的制度,或者说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合法的行政活动,使无责任之特定人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失,由国家(有时为第三人)依法对受损害人承担补偿义务的法律制度。
(1)既得权利保护说;(2)恩惠说;(3)结果责任说;(4)特别牺牲说;(5)公共负担平等说。(多选)行政补偿的方式多种多样,除金钱给付外,还包括土地替代,拆迁还建,安置人员,解决户口,享受公费医疗,减免法定义务等方式。
(多选)行政补偿的实质主体应为国家或社会受益人。(多选)行政程序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2)协商。(3)调解。(4)裁决。(5)复议。(单选)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行政诉讼是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1)人权理讼。
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法治理论。
与人权理论并行、且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充分保障人权提供规范性原则的是法治理论。(3)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单选)(06-4)(04-4)《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单选)(08-4)孙某对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决定不服可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多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单选)(06-4)(04-4)(03-4)行政不作为属于可诉行政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单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事实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多选)行政机关以第三者身份所的裁决,主要有3种类型:(1)确权。(2)有关损害赔偿方面的裁决。(3)是行政机关对业已发生的争议居间仲裁(如合同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等)。(多选)行政法上的准行政行为通常指以下四种行为: 受理行为、通告行为、确认行为、证明行为。(多选)(02-4)依照《行政诉讼法》第14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有:(1)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多选)(06-4)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以下两种特殊地域管辖:(1)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多选)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三种。
一、移送管辖
(名词解释)移送管辖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而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单选)(08-4)A市中级人民法院发现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应归B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遂将该案件移送到B市中级人民法院;这种行为属于移送管辖。(单选)《行政诉讼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多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2条的规定,指定管辖有如下两种情况:
(1)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2)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报它们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多选)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选)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多选)我国法律目前主要规定了两种情形:
(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继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单选)行政诉讼被告是原告指控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单选)(08-4)当事人对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的不作为提起诉讼的,被告是行政复议机关。(单选)(06-4)行政诉讼代理人是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代替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多选)1.学理上的证据分类:(1)本证和反证。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3)原始正据和派生证据。(单选)(08-4)张某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供了某起交通事故的证人证言,该证据属于原始证据。(多选)《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7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单选)(07-4)(05-4)在行政诉讼过程,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多选)2.证据保全的程序:
(1)诉讼参加人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2)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3)证据保全措施的实施。
(多选)物证的保全方法有封存、扣押、摄影、录像等。(多选)
二、行政诉讼程序的特征(1)强化庭审功能;
(2)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连续性;(单选)(06-4)第一审的审限,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单选)第二审时效,人民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3)加强原告的诉讼地位。
(单选)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在接到起诉状7日内立案。
(单选)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在接到诉状之日起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单选)(08-4)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单选)更换或追加被告后,如果原告不同意更换或追加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单选)(04-4)刘某诉工商局违法和押其货物,在诉讼期间,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不停止执行,除非工商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多选)开庭审理的程序分以下6个阶段:(1)庭审准备。(2)宣布开庭。(3)庭审调查。(4)法庭辩论。(5)合议庭评议。(6)宣告判决。(单选)(08-4)刘某在行政诉讼中,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刘某的行为可以视为申请撤诉。(多选)(03-4)行政审判法律规范冲突规则主要有:
(1)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冲突,应当遵循特别法优先的规则。(2)新法与旧法的冲突,应当遵循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
(3)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冲突,应当遵循高位规范优于低位规范的规则。(4)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法律冲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要求。(多选)(08-4)根据判决与被诉行为的关系,行政诉讼判决可以分为:
(1)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和变更判决。(2)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3)对席判决与缺席判决。
(4)肯定判决、否定判决与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判决。(5)生效判决与未生效判决。(6)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7)终审判决与非终审判决。(单选)(06-4)《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1款第4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多选)(05-4)二审判决只有两种形式:维持判决和改判。(单选)(07-4)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解决本案的程序问题所作出的对诉讼参与人发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意思表示。(单选)(03-4)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的裁定主要用于解决程序问题。
(单选)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回避作出的决定,可以采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实践中一般都采用口头形式。
(单选)决定发生效力后,如果认为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只能由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单选)(06-4)(05-4)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1年。
(单选)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单选)对行政裁判的执行案件,原则上由第一审人民法院受理。(单选)(08-4)二审案件的执行,原则上的受理法院是第一审人民法院。
(单选)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且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多选)在行政诉讼执行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裁定中止执行:(1)申请人表示可延期执行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多选)(08-4)在行政诉讼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裁定终结执行:(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抚恤金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