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5 07:5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认真研究、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抓住并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了解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从本届中央政府开始,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调。因此,经国务院批准,自“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从“计划”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词语,改为“规划”这一具有明显调控意味的表述,凸现地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体现了国家从以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转而向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二、认真回顾“十五”*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目前现状作为**市重要功能板块的*县,“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以**市高新西区的建设为重点,以建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西部新中心、率先实现小康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均GDp已达到2240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这为“十一五”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前十位,连续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2001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预计2005年增长14.5%,GDp的总量可达1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预计2005年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2004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2004年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增长28%。2001年—2004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9∶59.2∶29.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00元,年均增长11.6%,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0元,2001—2004年年均增加2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41亿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16.3%。今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民人均增收410元。尽管我们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县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调整压力较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周边区(市)县竞争加剧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各类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和制定,加强宏观预测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制定,为实现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工作指导和良好的实施保障。

三、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我县的“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进行规划。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确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对照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的要求,思路目标上进一步调整,发展重点上进一步明确,抓紧编制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县实际的科学规划,从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使我县的“十一五”规划成为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规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构建有特色有品味的城市新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要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解决好“

三农”问题仍然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三是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培育壮大产业支撑、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前,产业支撑不强是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特别是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当中最突出的题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我县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加快实施“科技强县”和“品牌效应”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四是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破除改革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任务相当繁重,扩大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城乡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推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五是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我们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是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规划。我们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必须把建设“和谐*县”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和部署,充分考虑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特别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

四、创新规划内容,构建特色城市功能片区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城市功能片区,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奋斗的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的思考。根据我县县情和在**市规划中的地位,在深入分析了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认为我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奋斗目标,以实现传统城郊型经济向现代都市型经济、传统城市郊县向现代化都市功能区的两个转变为战略取向,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为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动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生态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功能完善的特色城市功能片区。

1、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成为西部县域经济前5强,把*县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功能片区。

2、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5%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5∶36。

3、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00元。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达到35%,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0%。

(二)“十一五”我县部分领域发展重点的初步考虑。根据我县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县在**市规划中的发展定位,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相融、“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要求,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原则,以城市片区为龙头,安德、友爱两个重点镇为支撑,唐昌、三道堰、花园三个特色镇为重点其余6个镇为纽带,重组产业资源,形成“一区一园四带”的产业布局,并以“一城一区一园四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发展。[图略]

1、一城:城市发展片区。城市发展片区包含*筒、红光、犀浦,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一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即“**现代工业港”,紧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西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

3、一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主要包括犀浦镇、团结镇和红光镇的相关区域,区域内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学院、**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所组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域。

4、“四带”:(1)工贸产业聚集带:工贸产业集聚带以317线国道为轴线和依托,以犀浦、红光、*筒、安德等工贸产业聚集镇为主主要组成部分。(2)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以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由商周遗址、扬雄墓、子云亭、望丛祠、杜鹃城遗址、*筒井等38项古蜀文化遗址所组成,位于县城西南至东北方向。(3)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红东路、*花路布局,沿线包括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安德镇、友爱镇和花

第二篇:做好十一五规划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认真研究、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抓住并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义。

一、了解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从本届中央政府开始,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调。因此,经国务院批准,自“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从“计划”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词语,改为“规划”这一具有明显调控意味的表述,凸现地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体现了国家从以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转而向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二、认真回顾“十五”*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目前现状作为**市重要功能板块的*县,“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以**市高新西区的建设为重点,以建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西部新中心、率先实现小康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均GDP已达到2240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这为“十一五”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前十位,连续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2001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预计2005年增长14.5,GDP的总量可达1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预计2005年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2004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2004年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增长28。2001年—2004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9∶59.2∶29.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00元,年均增长11.6,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0元,2001—2004年年均增加2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41亿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16.3。今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民人均增收410元。尽管我们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县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调整压力较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周边区(市)县竞争加剧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各类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和制定,加强宏观预测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制定,为实现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工作指导和良好的实施保障。

三、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我县的“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进行规划。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确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对照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的要求,思路目标上进一步调整,发展重点上进一步明确,抓紧编制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县实际的科学规划,从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使我县的“十一五”规划成为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规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构建有特色有品味的城市新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

想,贯穿于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要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三是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培育壮大产业支撑、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前,产业支撑不强是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特别是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当中最突出的题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我县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加快实施“科技强县”和“品牌效应”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四是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破除改革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任务相当繁重,扩大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城乡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推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五是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我们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是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规划。我们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必须把建设“和谐*县”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和部署,充分考虑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特别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

四、创新规划内容,构建特色城市功能片区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城市功能片区,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奋斗的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的思考。根据我县县情和在**市规划中的地位,在深入分析了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认为我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奋斗目标,以实现传统城郊型经济向现代都市型经济、传统城市郊县向现代化都市功能区的两个转变为战略取向,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为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动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生态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功能完善的特色城市功能片区。

1、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成为西部县域经济前5强,把*县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功能片区。

2、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5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5∶36。

3、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00元。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达到35,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0。

(二)“十一五”我县部分领域发展重点的初步考虑。根据我县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县在**市规划中的发展定位,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相融、“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要求,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原则,以城市片区为龙头,安德、友爱两个重点镇为支撑,唐昌、三道堰、花园三个特色镇为重点其余6个镇为纽带,重组产业资源,形成“一区一园四带”的产业布局,并以“一城一区一园四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发展。[图略]

1、一城:城市发展片区。城市发展片区包含*筒、红光、犀浦,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一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即“**现代工业港”,紧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西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

3、一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主要包括犀浦镇、团结镇和红光镇的相关区域,区域内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学院、**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所组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域。

4、“四带”:(1)工贸产业聚集带:工贸产业集聚带以317线国道为轴线和依托,以犀浦、红光、*筒、安德等工贸产业聚集镇为主主要组成部分。(2)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以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由商周遗址、扬雄墓、子云亭、望丛祠、杜鹃城遗址、*筒井等38项古蜀文化遗址所组成,位于县城西南至东北方向。(3)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红东路、*花路布局,沿线包括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安德镇、友爱镇和花园镇。(4)滨河休闲旅游产业带:滨河休闲旅游产业带位于沙西线沿线,途径安靖、团结、三道堰、古城、唐元、唐昌等各镇。在“十一五”规划中,工业:要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继续加强我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工业港)建设,壮大工业实力。农业:要按照土地向业主集中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建设:要以建设重点镇为重点,逐步建立产业定位合理、功能特色突出的区域城镇体系,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服务业:要充分挖掘县域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环境保护:要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社会事业:坚持社会事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三)编制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从“十一五”开始,国家确定了“先有规划,后有项目”的原则,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通过编制规划与上级规划相衔接。“十一五”期间,*县要围绕建设特色城市,发展工业的总体目标,打造经济强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就是看项目。为保障*县各类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投资安排的顺利进行,并确保得到上级政策和财力支持,要以一批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作支撑,形成和完善我县的专项规划项目库;同时,还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规划的衔接,把我县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事项,尽可能纳入国家和省、市决策和支持的范围,进入上级规划的盘子里。因此,各部门和各镇应千方百计寻求、编制、筛选本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并做好申报的前期相关衔接工作。目前我们的发展重点和主要项目是:

1、发展重点(1)以现代工业港为载体,打造**市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基地“十一五”期间要以**现代工业港为依托,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壮大工业实力,主动融入高新西区产业链条,努力建成**市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基地。(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基地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保障,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按照以建设**市特大中心城市西北部分中心的城市定位及功能要求以及配套服务**市高新西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古蜀文化资源以及优质的人居环境为特色的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业、中介、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巩固发展以餐饮、商贸、零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形成与中心城区全面接轨的服务业发展态势,以完善和建设农村地区的商业服务设施为重点,扩大商业服务覆盖面。(4)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我县地处**特大中心城市上风上水的位置,是国家级温*都生态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饮用水源保护、空气净化、生态建设为重点,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5)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逐步建立定位合理、功能特色突出的的区域城镇体系,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

2、主要项目(1)产业化重大项目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支柱产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古蜀文化旅游和滨河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项目、中国西部休闲娱乐中心等建设项目、特色房产开发项目、现代物流服务站建设项目、蜀都花卉产业园项目、红东路鲜盆花基地建设项目、安德珍稀食用菌基地建设项目、唐元标准化无公害韭黄基地建设项目等。(2)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扩建项目、农民新居工程项目、**现代工业港建设项目、**现代工业港(安德)中小企业园建设项目、重点镇及区域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按城市快速通道标准改造317国道*县境内段项目、成环路*县段、沙西线唐昌西段交通主干道便捷停靠站点体系建设项目、村组间道路建设项目、安德110KV变电站改建项目、德源110KV变电站和林湾110KV变电站建设项目等。(3)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完善和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公共安全建设工程、区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4)环境保护重大项目温*都生态示范区巩固与建设工程、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源保护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主要交通网络绿化景观建设项目等。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深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在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集思广益,求真务实,团结协作,使我县的“十一五”规划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促进我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唐成利 牛洪艳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近年来,乱砍伐、乱开荒及过度放牧现象时有发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为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治理开发荒山、荒滩、荒水、荒地、荒沟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发挥“五荒”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阿荣旗政府结合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呼和浩特以及赤峰等地对“五荒”治理、生态建设经验和我旗的具体情况,开展“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工作,将“五荒”资源的使用权承包或拍卖给农户、联户以及农村合作社或其他社会经济实体,而且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五荒”资源治理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即有利于有效地整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亚东镇党委政府对“五荒”治理开发工作非常重视,在2008年11月13日召开的全镇动员培训大会,会上认真传达了阿荣旗“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实施意见。结合我镇2008年农业基本情况,通过对比,三岔河等紧邻林区与原亚东镇距离林区较远地方农业收成情况,使与会者认识到水土流失,小气候等对农业的影响,加深了参加会议人员对“五荒”治理的认识,统一了思想。会上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王德复为组长的工作组,将全镇35个村划片成立了六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由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职副科级领导任组长,每个村还指定了一名联络指导员。制定了具体工作日程,确定有代表性、村班子威信高的白桦村、万兴村、山里屯村三个试点村,为便于工作,由镇里购买了GPS卫星定位仪6个。

会后各村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大会,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结合村具体工作逐户宣传,并发放了宣传单12万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后由群众选出工作人员分别成立“五荒”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制定适合本村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大会讨论具体内容,上报到镇“五荒”治理开发办公室。各村抽调有责任心,工作负责的人员,实地踏查本村的“五荒”资源,登记造册,确定“五荒”位置、面积、性质,登记内容详实,范围包括2001年航测后新开垦的已耕种的草地列入本次登记内容,待旗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一并处理。

亚东镇的“五荒”治理开发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1月10日-30日)为成立组织、动员培训、宣传发动、资源调查。第二阶段(12月15日-2009年1月25日)公示“五荒”资源、试点实施阶段。第四阶段(2009年3月16日-4月15日)承包拍卖、工作总结。

“五荒”资源拍卖,共拍卖荒山17764.1亩,荒滩347.8亩,荒水247.1亩,荒沟91.7亩,基本草牧场3770.2亩,新半蚕场6454.09亩,生态防护林17565.6亩,第一轮“五荒”资源拍卖共拍卖46240.6亩。

“五荒”资源未拍卖荒山28358.9亩,荒地7190亩,荒滩6306.2亩,荒水9827.9,荒沟2389.3亩,基本草牧场15617.8亩,疏林地313亩,新增蚕场12849.91亩,生态防护林43834.4亩,“五荒”资源未拍卖共126687.41亩。

工作推进中,发现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1、虽然政策解读明晰,宣传到位,但个别村的个别百姓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需村干部和包村干部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2、现已登记造册的2001年后开垦的已耕种的部分草地如何处理,绝大部分已经经有关部门处罚过,现在仍在耕种,这部分耕地如何处理有待旗政府出台相关文件。

3、有关季节性禁牧,养畜户有想法。旗政府宣传大力发展畜牧,现在提出禁牧,养畜户牲畜绝大部门牲畜不适合圈养,牲畜如何处理存在问题,需上级部门出台圈养的优惠政策。

下步工作安排打算:

1、继续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把没有拍卖出去的“五荒”资源尽早拍卖出去,开成山有人包、地有人管、林有人护的良好局面。

2、鼓励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把“五荒”拍卖所有资金用在引领群众致富的路子上。

3、做好已承包“五荒”资源群众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该植树的植树,该种草的种草,益林则林、益牧则牧

阿荣旗城乡社会经济调查队:唐成利

牛洪艳

第四篇:深化水价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如何深化水价改革,加快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资源平衡,是当前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深化水价改革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水和合理配臵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

一、水资源现状及供水体系

(一)我市水资源现状:慈溪地处东南沿海,属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三者并重,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 立方米,分别为宁波市的三分之

一、浙江省的四分之

一、全国的五分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雨主要受梅雨和台风的控制,降雨的年际变化较大。同时,我市地下水资源缺乏,又多为咸水和微咸水。更为严重的是,我市水污染问题严重,河网水质恶化,水环境质量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二)我市目前供水体系:我市现有15 座水厂。其中,市自来水总公司所辖有4 座水厂(白沙、鸣山、新城、城西水厂),全部属于国有企业,下设9 个给水站(隶属于镇和街道政府管理), 日供水能力为15 万吨,现有生产、管理从业人员331 人,供水区域面积为293平方公里,用水人口为48.9 万人(常住 人口);市东南部地区有11 座水厂,其中镇政府管理的镇级集体制水企业9 家,股份制制水企业2 家(即师桥自来水厂和逍林自来水厂)。

二、水价改革现状及成效

长期以来,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城市供水一直是实行福利性的低水价,这种不合理的水价严重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臵,同时也加剧了水环境污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市水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基本得到补偿,城市供水价格基本完成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逐年加大,阶梯式计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已在部分区域试行,节水型水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实践表明,水价改革在水资源配臵、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有所提高。我市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沿革基本上与其他城市一致,先后经历了无偿供水、低标准水价、成本水价和商品水价四个阶段。经过多次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有所提高,水管单位的成本得到部分或全部补充。目前,向水库取水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为0.16 元/立方米,向河网取水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为0.11元/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二)自来水供水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过近十年的水价改革,我市供水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范围来看,目前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到户水价分别为3.75元/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0.40 元/立方米)、4.10 元2 /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0.65 元/立方米),与1 999 年的1.50 元/立方米、1.70 元/立方米相比,分别提高了1.40 元/立方米、2.40 元/立方米,提幅分别为93.3 %、141 %。从目前我市11 个镇水厂供水范围来看,居民生活用水到户水价基本在1.90----2.70 元/立方米之间(含污水处理费0.10 元/立方米),工商企业用水到户水价基本在2.80 一3.30 元/立方米之间;根据目前水厂的供水成本,绝大部分镇水厂的供水价格达到了保本微利的水平。

(三)逐步推行差别水价政策。在水价改革中,针对我市水资源紧缺现状,我们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臵,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差别水价政策。一是实行分类水价。根据省物价局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居民生活用水、非经营性用水、经营性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基础上,将经营性用水划分为高污染工业用水和一般工商业用水两类。按照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从紧控制、非居民生活用水体现经济利益的原则,对不同类别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政策。二是试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通过对我市2006 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调查,2007 年上半年我市对桥头、龙山、范市水厂供水范围内的已完成一户一表改造的居民生活用水实施了阶梯式计量水价试点。三是逐步推行非居民生活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在探索居民生活用水节水型价格约束机制的同时,对非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价格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办法。上述价格改革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四)着力开征污水处理收费,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根据省物价局《 关于加快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通知》(浙价商 3 [ 2005]16 号)和省物价局、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局《 关于进一步加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补充通知》(浙价商[2005 ] 149 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已在市自来水总公司及9 个镇级水厂供水范围内的用水户开征污水处理费。根据省物价局浙价商[2005] 16 号的要求,浒山城区的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应于2005 年底前调整到不低于每立方米0.80 元。目前,浒山城区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已达每立方米0.85 元,超过省物价局规定的低限收费标准。优先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保障了我市污水处理设施的顺利建设。

三、现行水价机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尽管我市水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目前水价机制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市水价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利于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各类水价比价关系和计征方式不够合理,不利于合理配臵水资源;终端水价仍然偏低,不符合价值规律,不利于提高用户节水意识。

(一)供水价格约束机制不完善。一是市自来水总公司所辖供水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仍实行不区分用水量的计量水价。由于用水多少与用水价格高低没有直接挂钩,造成提价额太低对居民消费水量起不到制约功能,提价太高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形成很大压力的局面,难以将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居民用水需求的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阶梯式计量水价的基本水量太高。在桥头等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中,我局规定的基本水量为每月每户13 立方米。从桥头镇实际执行情况看,2006 年4 一6 月期间,每月每户在13 立方米及以下的为2556 户,4 占91.9 %。由此来看,第一级的用户比例仍然偏高,直接影响到阶梯式计量水价的节水效果。三是差别水价实施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市现行的差别水价主要体现在污水处理费上,因处于试行阶段,污水处理费的差价又较小。而且,至今尚未对高水耗、高能耗企业实行制约性的差别水价政策,不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原水价格补偿机制不充分。一是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近期,我们对我市所属的杜湖等四个水库运行成本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杜湖、上林湖、梅湖、邵吞等水库2005、2006 年平均供水成本分别为0.251 元/立方米、0.285 元/立方米、0.285 元/立方米、0.399元/立方米,加权平均供水成本为0.285 元/立方米。由此可见,我市2004 年制定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明显偏低,其成本难以得到充分补偿。二是原水价格中的水环境保护和整治费用水平太低,只能应付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日常环境保护,难以满足整治的需要。三是原水价格尚未涵盖水源保护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发展机会的价值补偿,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增加了水资源调度的难度。

(三)供水价格涨价压力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先后实施了姚江应急引水工程和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建设。我市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每年可向汤浦水库取得7200 万立方米水资源,为我市供水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从汤浦水库引水,建设了全长64KM 的输水管道和日供20 万吨的水厂。随着引水等供水工程陆续运行,折旧费用、财务费用等供水成本将呈现急 5 剧上升态势,从而带来超前的涨价压力,给我市疏导水价矛盾增加难度。

(四)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我市供水管理体制不甚合理。在供水中,既有中西部地区的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又有东南部地区的独立镇级水厂供水,还有中部地区的股份制企业供水。在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区域内,既有总公司直接管理的用水户,又存在相对独立的给水站转供的用水户。由于各供水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不同,造成制水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人员工资福利不同,员工人数相差悬殊,管网漏损率差异较大以及对制水设备、管网的投入不同。而且,水价形成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我市12 家自来水厂基本上是隶属于建设局或镇政府的国有(集体)垄断企业,即使是股份制水厂,也是由相关镇政府投资共建,供水企业的人事任命和投资计划基本上由政府决定,企业经营运行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政府定价一般以供水企业个别成本为主要依据,水价调整也基本上以解决企业亏损为目的,个别水厂水价调整甚至赶不上供水企业成本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内在动力,不利于供水行业健康发展。

四、水价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我市水资源短缺实际情况,“十一五”水价改革总体目标:以节水和合理配臵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建立充分体现和应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水价机制。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设想是:

----2008 年上半年,适当上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力争使6 水管单位保本微利。同时,对自备水取水用户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基础上,附加污水处理费。

----在目前桥头、龙山等镇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试点的基础上,对试点方案继续加以完善,到2008 年上半年,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范围内和东部有条件的镇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到2010 年,全市所有居民生活用水全部实施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

----争取在2008 年上半年,所有集镇全部开征污水处理费,其中城区污水处理费调整到省规定的1.20 元/立方米。----2008 年上半年,结合市自来水总公司水价调整之际,对中高层住宅和以总表计量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实行趸售水价政策,理顺城市供水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争取在2009 年初,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促进再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

通过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价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使供水单位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为使水价改革能够积极、稳妥、顺利地推进,应当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调整水价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相结合;二是水价制定与完善价格构成相结合;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与防治水污染相结合;四是水务行业良性发展与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相结合;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与供水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五、深化水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水价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产 7 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手段,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统筹谋划,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工作。

(一)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调整水价标准。水价调整事关政府、供水企业、个人三方利益。在当前的市场价格形势下,按照积极、稳妥、渐进的方针,综合考虑成本变动情况和用户的承受能力,分步调整水价标准。一是逐步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规定,根据当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和供水成本变动情况,分步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在2 008 年底之前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到保本水平,确保水利工程供水正常运行;力争在2010 年底之前达到保本微利水平,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顺利实施。二是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要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供水企业成本变动情况,兼顾用户承受能力,统筹安排,适时适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力争到2010 年之前将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到保本水平。当前,应当着重研究解决境外引水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增加的费用由政府、供水企业和用户共同承担。首先,通过调整水价来解决一部分;其次,自来水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当对境外引水的部分工程费用予以转移支付,以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再次,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漏损等有效措施,降低经营成本。三是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标准。根据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浙政发[ 2 007]134 号)和省政府办公厅《 关于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省环境保护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7]47号)有关要求,尽快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力争在2010 年底之前将8 县(市)、区以上政府所在地的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其他区域的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保本水平,确保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逐步完善节水型价格约束机制。一是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在下一次调整水价时,拟在城区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乡镇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当地水资源供求情况,合理核定或调整各级水量基数。在确保基本生活用水的同时,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促进节约用水。二是加大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实施力度。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完善节水管理机构,充实管理机构力量,加大对非居民用户计划用水管理力度,力争在2008 年底之前全面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根据浙江省和宁波市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制定我市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加价水费标准按《 宁波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对用水单位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的通知》(甬政办发[ 2002] 146 号)有关规定执行。三是积极推行差别水价政策。要合理确定一般工商业与水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工业的污水处理费比价关系,并逐步扩大两者之间的价差。对高能耗、高水耗行业的限制类、淘汰类工业企业,尽快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在一般工商业类用水价格基础上,分别提高城市供水价格标准。高能耗、高水耗行业的限制类、淘汰类工业企业名单由当地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四是制定季节性水价预案。在干旱时期水资源异常紧缺的情况下,经政府同意,并报价格管理权限部门批准,实行临时性的季节性水价政策,以缓 9 解水资源的季节性矛盾。

(三)逐步健全原水价格构成。当前应当尽快研究完善原水价格构成,逐步体现水资源治理成本和水资源价值因素。一是在原水价格中,应当单独考虑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整治与保护费用,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提高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整治与保护费用标准,以满足水源地保护区域整治与保护的需要。二是逐步使原水价格涵盖水源地保护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发展机会的价值补偿。补偿标准应当根据水源地的区位条件和边际效用、水资源的质量以及水资源开发政策导向等因素合理制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专项用于水源地保护区域的补偿性经济补助,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四)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一种水资源优化配臵手段,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护水环境。为此,我们要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为原则,结合再生水水质、用途等情况,与城市供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鼓励和引导再生水的广泛应用。对再生水用电实行优惠电价,免征污水处理费,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降低再生水生产和使用成本。同时,可适时制定办法,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强制部分行业使用再生水。另外,要加强宣传力度,推进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鼓励一水多用,提高用水效率。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是符合水的客观规律,克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危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公用基础设施重复、浪费建设的先进管理模式。从行政层面上来说,成立水务10 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管理涉水事务的主管部门,对涉水行政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和全面监督;在水务市场经营层面上看,根据市场运作的机制,鼓励、扶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组建水源建设、供水、污水处理为一体的水务企业。

(六)建立健全水价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 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有关规定,制定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健全价格管理制度,完善成本约束机制,促进各相关企业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供水成本约束机制,明确人员、工资、材料、能耗等行业标准。在水价构成中,各企业的工资费用按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引水、制水、供水各环节的水损按供水规模分别确定;利润暂按成本利润率计算,在2010 年底之前控制在8 %以内。对城市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当尽快实行计量计价制度。

第五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省经济呈现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态势,但形势好不等于没有陷忧,必须看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不进则退的的关口。因此,既要牢牢抉择战略机遇期,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要面对结构转换、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课题。

当前,从市场需求和现实基础看,我省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的挑战,面对城乡、区域差别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挑战中抓机遇,从浙江实际出发,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海上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根据省委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在强化支撑、推进集约、统筹兼顾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支撑,就是完善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努力缓解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矛盾。加快完善电力发展规划,抓紧抢建催批电力项目,积极促进电源结构优化,千方百计让广大居民和企业用上“放心电”。进一步搞好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实施跨区域引供水工程。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搞好海涂、丘陵坡地等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交通“六大工程”。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重大大宗物资储备基地。另一方面,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当务之急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集约,就是加快走集约发展之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是积极优化经济布局,大力抓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切实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注重搞好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协调推进。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统一起来,进一步优化增量、提升存量。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赶超世界一流的战备,发展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着力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三是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接轨上海,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加快的机遇,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省区在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突破我省资源约束。适应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和国际贸易磨擦加剧的新情况,采取确保外贸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四是推进节约高效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抓手,通过法律、经济手段和舆论引导,推动全社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完善考绩制度和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统筹兼顾,就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在“五个统筹”中,重点和难点是城乡统筹,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利益。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每一个农民子女能念书,而且尽可能念好书。对低保家庭和其他符合条件和贫困家庭子女,必须按规定全免学杂费,并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创新。二是积极推进下山移民脱贫工作。省里主要对贫困面较集中的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扶持,面上由当地政府负全责。下山移民的核心是脱贫,并非简单的搬迁,要积极推动移民落实“生计”,尤其是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对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创造、免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手段,推动就业再就业。四是抓好困难群众和长效帮助机制建设。要在城乡居民低保、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保障、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等方面继续抓实施、抓深化、抓完善。深入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五是合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对事故隐患综合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和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发达省份,既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业绩,推动全省再创发展的新辉煌;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省在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实施“八八战略”,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对统筹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进程。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机制和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经促、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全,要把握好以下六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准则,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坚持以深化宏观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特别是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坚持以县域为主要平台,以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县域经济为支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坚持以整合各方力量为保障,强化综合管理,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统筹氛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听实践,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继续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明确以下“六个统筹”的任务: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顺应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着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市化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加快农民分工分业进程。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把城乡的居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统筹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让发达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力量,让欠发达地区成为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的空间。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宏观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乡镇管理资源的优化,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服务延伸,强化城乡一体化领导管理体系。

省委事书记乔传秀: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真正搞清楚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谁来评价和监督政绩等问题,既要靠领导干部严以律已、高度自觉,靠组织上教育引导,还要靠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促使广大干部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导向。

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

科学观的落实。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奋发有为、踏实苦干、干净干事,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转化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成效。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体现在干部考核工作中,牢牢把握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绩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践中要坚持六个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政治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实践性;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综合性;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民主性;坚持依法遵规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严肃性;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可操作性。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体制的改革、思想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许多领域和方面。当前,要着力研究解决六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功能定位问题,切实把它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如何考核干部德才素质这个重点,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好地为干部工作的知人善任提供重要依据。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内容设置问题,力求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在政绩考核中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率;既要看成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盾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的亮点,又要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难点;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要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用经济GDP考核干部的物质发展业绩,用绿色GDP考核干部的生态业绩,用人文GDP考核干部的社会责任感。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方式方法问题,不断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班子整体考核与干部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扩大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衔接配套问题,更好地与其他各种专项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政绩考核这一重点,又要注意与考核、届中和届末考核、干部考察等专项考核相衔接,探索和构建开放式、经常化的政绩考核工作机制。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问题,进一步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对政绩突出的,要委以重任;对政绩一般的,要予以教育引导;对政绩较差的,要进行调整。真正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追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正确的导向,激励干部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绩。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实施主体问题,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坚持在常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人事、信访、发改委、财政、统计、审计、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线负责,联合考核,增强政绩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国行:把握“三个关系”,提供“三大保障”

科学发展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的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

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是抓好经济建设。经济是基础,政治建设有赖于经济建设为之提供物质保障和发展条件,同时政治建设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进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省委副书记梁平波:注重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八八战略”之一,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浙江实践经验的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了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浙江现象”。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来自于“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来自于具有时代特征和浙江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浙江的人文优势,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我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人的信知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省委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兴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之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用科学改观解读浙江的结果,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我们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充分重视并深入实施加强精神文明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把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要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八八战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和本质的必然要求。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当前,必须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区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两个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推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发挥先进人文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不断形成强大的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我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要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在加大力度、拓展广度、加快进度上下功夫,重点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取得突破、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在全面推进改革上取得突破。

注重城乡及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当前,要重点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服务,不断推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探索建立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向基层传播、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统筹区域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倡导地区间的对口文化支援,大力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彼此开放文化市场,相互提供文化商机,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坚持意识开矿属性与产业属性的统一,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的一致。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事业主体,加快塑造一批文化产业主体,以管理出效益,切实提高“管文化”的水平,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下载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组......

    依法诚信纳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诚信纳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税收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国家财政收入的九成多来源于税收,税收工作十分重要。......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自然是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环境......

    2011.9.3 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强调 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日下午来到国土资源部考察工作。 温家宝听取了国土资......

    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高举中国......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