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7:3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一篇: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者:向鸿

一、学情调查

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2年多对历史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世界现代史是最接近现实的史实,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他们能更好的理解知识打下了基础。但是,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训练过程:分析数据列表,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又一次证明了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三、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是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九课,单元主题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本学习主题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其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是:(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2)本课教材分析: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四、教铺手段: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进行小组比赛,全班分6个小组,小组成员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可插上一面旗帜,到最后我们来看看谁是最后的赢家?电脑展示两个视频,让学生回答视频描述了什么事情?„„通过这两段视频我们不难看出,经过二战西欧、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明显下降。当时人们对其重建根本不报任何希望,想要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的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原因何在?对我们当今经济建设有和借鉴作用?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亲身感受一下。

讲授新课:

(一)、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关—回眸历史!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回眸历史”的任务,完成的小组可以插一面旗帜做标记。

(二)、我们所有小组都闯关成功,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历史重现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2)利用美国的援助;

(3)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4)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

(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小组内进行交流,简单介绍欧共体、欧盟的有关知识。•欧洲共同体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影响: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 欧盟的成立

时间:1993年

特征: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影响: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可以引导学生找欧元、或者演奏欧盟的盟歌„„)

二、日本的崛起

1、假如你是日本内阁官员,请你拟定一份经济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概况。

原因:(1)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持日本。(3)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4)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日本崛起的影响有哪些?

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

②日本于1964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我们掌握情况怎样呢?现在进入第三关——自由选择。这一关有必答题和抢答题,哪个小组愿意挑战?

„„

(四)我们来看一下你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进入第四关—学以致用!现在周村区正在召开政协会议,请你为会议起草一个提案,提案内容包括西欧、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经济实现腾飞的共同原因,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周村借鉴?

(五)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那我们进入第五关—鉴古知今!

1、日本教师给他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试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

中国,中国会把基隆和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就统统走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的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2、下面请欣赏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故事改编自《在北大校园BBS引起轰动的一篇文章》。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日本阻挠我们统一台湾、在钓鱼岛要抢我们领土、在东海要抢我们资源、在教科书上乱改侵略历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1、战都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

2、“欧盟” 前身是什么组织?该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3、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和意义。

二、日本的崛起

1、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2、战后西欧经济发展和日本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点?

三、探究与思考

战后西欧经济发展和日本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第二篇:日本经济发展类 论文

简述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以及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新的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未来价格的提高牟取利润,并不关心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盈利能力。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泡沫经济”一般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得以直观的反映。价格总要回归价值,泡沫经济也总有破灭的一天。泡沫经济的成因是复杂的。就本文对其形成和破灭过程的分析来看,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训:(1)日本货币政策的失误;(2)国际经济协调的困难。(一)“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的巨额经常贸易顺差的积累,带来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为了调整美日货币间的比例关系、支持美元提高比值,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宽松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但由于内需并不活跃,也就限制了设备投资的数量。结果,企业家们把流动资金转而投向股票和土地买卖。

2.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日元升值带来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加之上述政府还利改革的推行,使消费者感到消费能力的无形增长,而带来的则是更大的、超过增长量的消费。这一阶段,消费“贵族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3.在供给方面,由于从韩国、台湾 等进口了大量廉价的钢材、水泥、生活资料等商品,保持了工资和物价的稳定,使通货膨胀危险意识被消除了。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并忽视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导致“泡沫经济”不可避免的发生,并由此产生了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不少人认为,日本的泡沫经济是由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确出现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当局允许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担心货币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因此,在1986-1988年实行了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严重资产泡沫。(二)“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至少有两次因为日本银行对形势的判断的失误,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一次是1986年,日本出现了“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这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非常短暂,完全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很快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然而,日本政府由于判断失误,作出了过度反映,并由此开始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而且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减税1万亿日元,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后又补充2万亿日元财政开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1987-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大量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暴涨。

另一次是1987年秋天,当时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1987年9月底,美国、德国等开始调高利率,日本也准备于1987年年底以前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恰在此时,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灾”爆发“黑色星期一”之后,世界经济很快恢复增长,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寻找机会,提高利率,日本银行却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中央银行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日本银行是在1989年5月份才提高贴现率的,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了,距离日本银行实行超低利率已经27个月。“长期的超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已经十分富裕的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引发了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日本银行及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的话,日本的泡沫经济问题就有可能避免”。

货币政策的极度扩张一样,货币政策的突然紧缩也同样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灾难。“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引发危机,至少从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银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结果”。因为在泡沫无法自我支撑时,正是经济系统存在流动性压力和危机的时候,此时的正确做法是采取“凯恩斯疗法”,即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能够使泡沫在一种有序的政策引导中有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地释放。而1989-1990年,日本银行紧急收缩信贷的做法“无异于拒绝向一个掉进冰窟中的醉汉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样,可能致他于死地”(罗宾斯,1979)。实际上,面对经济泡沫,如果只是简单地采取收紧银根政策,必然会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破坏性影响,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队不是向房子喷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样。

“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其破灭后,日本就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之中,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政府曾8次推出大型刺激经济回升对策,共拿出1 068 000亿日元的巨额资金,都未见明显成效。1992 至1994 连续三个出现经济零增长,1997 和1998 连续两个出现战后最糟的负增长(分别为-0.1% 和-1.9%)。进入本世纪以后,经济虽逐渐走出萧条,但此前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使得日本经济裹足不前。“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经营陷入窘境;使金融机构背负巨额不良债权;使股票市场一蹶不振,日元大幅度贬值,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总结

货币政策应该是圆润的、稳健的,过度扩张与突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突然收缩的货币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货币政策决策应是科学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误都有可能把经济推入绝境。同时,货币政策应是灵活的,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如果日本银行能在1987年或1988年就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话,日本的泡沫经济问题或许可以避免”。

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稳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虽然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低通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但是在低通胀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资产价格膨胀;并且在低通胀条件下,资产泡沫破灭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即使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形势下,中央银行也要对资产价格膨胀保持警惕。

第三篇:西欧封建制度作业

西欧封建主义形成问题的探讨

学院历史文华学院

班级二零一一级历史二班

学号1030111024041

姓名石康安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内容提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封建主义制度在世界许多地区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西欧,封建主义政治结构确立于中世纪中期,成为此后基督教世界的一个主要标志,且其残余痕迹一直持续到近代时期。西欧封建主义的结构随着中世纪中期封建主领地的世袭化进程而确立起来。其主要特征是封建权利对公共权利的最大限度的排斥,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契约取代了国家的公共法律,公共权利沦为私下义务。由于领主—附庸间纵向阶梯型网络的破毁,西欧封建国家的领土界限极为模糊,各国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主权者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因此,在封建主义结构之下,中世纪西欧便不存在任何完整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关 键 词】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政治结构

一 封建主义政治机制的起源

西欧封建主义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论题。许多学者将封建主义的萌芽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日耳曼蛮族原有的军事组织。[1](p.218);[3](pp.163-183)其中,法兰克人的扈从制度(或称亲兵制度)对封建主义形成的影响尤为巨大。一个领域内的统治者为确保其政权的稳固,往往“通过依靠他的可以信赖的军人组成的扈从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为统治客体的下层民众之间架起桥梁”,为此他“从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区中赐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时常把他们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块授予他们的扈从成员”。这种土地的分封,乃是蛮族统治者试图把个人关系的框架纳入正在运行的统治结构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作为个人联盟的国家”。[2](pp.24-2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封建社会最初是一种“军事性的社会”。[3](p.249)而随着公元6-8世纪法兰克人统治的扩展,这种政治运作机制也逐渐扩及了整个西欧。随着封建主义的成熟,西欧的城堡结构也逐步改进,在西法兰克地区,10世纪时的木结构堡垒建筑让位于11世纪以后的石块建筑。城堡强调了这样的事态,“即领主的权威是基于拥有土地基础上的地方性现实”;它是力量的象征,虽然有时是用作镇压的武器,但也被当作保护周围村庄的手段。“领主和附庸、仆役和农民在城堡内高大的厅堂中一同按序进餐,这反映出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由双向性义务约束的、存在于国家之内的社团。”[4](pp.42-43)这种中央政府权威被排挤出地方政治领域的事态,与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9-11世纪西欧普遍的领地世袭化进程同时进行的一个事态是,伴随着内战和私战的绵延及外族的不断入侵,自由民得不到王权的有效保护,他们被迫依附于当地的强大领主以求在混乱时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领主的方式是将自己的土地奉献给某个领主,再在封建条件下取回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认自己是某个领主的臣属,从而承认

从来就不存在的所谓地产的“授予”;作为领主的附庸,自由民获得了领主的庇护,但同时必须向领主履行提供劳役等义务,他们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剥夺,沦为了农奴。这个进程在遭维金人入侵最严重的西法兰克王国地区发展最早,逐渐也扩散到意大利和德意志。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就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封建主义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

二 封建权利对公共权威的排斥

城堡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核心,但在最高王权与最底层的农奴之间,不止是有一层领主,而是有好几个层次,每个领主都可将自己的领地划成数块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阶梯网络。一个大领主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附庸,国王和皇帝是他的领主,但相对于这个大领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领主,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附庸;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骑士。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责任和义务。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但英格兰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体大小封建主宣誓尽忠王室,各级领主便与英王发生了直接的主臣关系。[5]这是英国封建主义的特点。事实上,欧洲各地区领主与附庸间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及运作方式各有所差,并无统一的规则;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制度与英格兰的封建制度大相径庭,法国与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远,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做法也不尽然。这正是西欧封建主义之“非系统性”的一个方面,恰如著名史家威尔斯强调的那样:“处在其鼎盛时期的封建主义什么都是,就是没有系统性。它是粗略组织起来的混乱状态。”[6](p.638)。封建主义政治机制便是这样建立在各级领主与附庸个人之间很不稳固的行为规范基础之上。这套规范,本质上是属于私法范畴内的东西,它们不能与现代国家的那种公共法律混为一谈,现代意义上的公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学者称“在封建国家里,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

三 封建主义体系的无序状态

当阶梯型的领主—附庸网络完善之时,封建武士逐级向上负责的忠诚意识能保证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领主(如查理曼或维金人的诸首领)自如地将整个统治区域团结在一个整体中,“把军人与来自不同种族和语言集团的农奴联系在一起”。

[4](p.28)因此,封建主义并非生来就是无政府状态的。但随着领地的世袭化,领主—附庸关系越来越多向化,原先那套阶梯型的网络逐渐破损了。自查理曼帝国崩溃后起,一个封建主逐渐可以从好几个领主那里获得封地,从而同时成为几个领主的附庸。1133年格洛斯特伯爵的一番陈述是这种多向化领主—附庸关系的很好见证:“我是我的女主人、有福的玛丽的男爵之一,我继承了作为她的旗手的权利,我拥有来自埃夫勒的10个骑士的封地。我对法国国王恩惠欠下了一个

骑士的服役义务。对于诺曼底勋爵的恩惠,我欠下了两个骑士在边境地区40天的服役义务。此外,我从贝叶主教那里得到了有8个骑士的罗哲·苏哈特封地、有7个骑士的马尔菲利亚特封地,我该承担对法兰西国王一个半骑士的服役义务以及在诺曼底边境地区3个骑士服役40天的义务。而在公爵召集军队时,我由于通过主教拥有封地而欠他所有的骑士义务。”[4](pp.31-32)格洛斯特伯爵所臣属的几个领主也不是平等的,他们相互之间也构成了领主—附庸关系,如诺曼底公爵本人就是法兰西国王的附庸。这种错综复杂的臣属关系使封建主往往很难确定自己的最终臣属,当他的领主相互发生争战时更是如此,要求附庸绝对忠于自己领主的原则便时时成为一句空话。十字军东征期间出现的耶路撒冷王国是西欧社会的延伸,也是其缩影,12世纪后期该王国制定的宪章有关封建关系的条文本身就含有矛盾之处。封建制社会代替奴录制社会乃足让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和必然规律。不过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介国的具体条件不一样,。

所以不过西欧的封建制度毕竟还有一些普遍性的规范。总的来说,封建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他们必须相互承担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领主除给予附庸封地作为其武器、衣食等费用的资源外,还有保护附庸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而附庸则必须宣誓效忠于领主并向领主履行诸种义务,大致包括应领主之召随领主征战、协助领主处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务、遇领主有特殊事情(如领主被俘需赎金赎身、领主之儿女婚嫁等)时捐献款项等。

四 结语

西欧封建主义起源于日耳曼部落的军事组织,随法兰克王国的兴盛扩展到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并在查理曼帝国崩溃后通过封建领地的世袭化成熟起来。西欧封建主义结构依靠领主与附庸个人之间不稳定的契约规范来组织欧洲社会;由于封建主领地的世袭化,最初的阶梯型臣属网络逐渐被损毁,各级封建主所坚持的私人权利往往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这使中世纪的西欧呈现出一种混乱不堪的无序状态;在这种凌乱的政治结构中,封建“国家”缺乏确定的地域界线,也不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中央集权机制和主权基础。著名史家J.W.汤普逊曾对封建主义作过如下宽泛的定义:“封建主义同时具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又是一种经济状态,还是一种政治社会哲学。”[7](p.688)本文不想对宽泛的西欧封建主义做全面的考察,而将集中探究一下作为“政府形式”的封建主义,分析封建主义之下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度的政治组织形态及相关问题,从而认识在近代国际体系出现之前欧洲的政治秩序。

【参考文献】

[1]“Feudalism”[A].Encyclopaedia Britanica[M].Vol.9.Encyclopaedia Britanica,Inc.,1964.[2][美]贾恩法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M].沈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John P.Mckay and others.A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M].Vol.I.Boson,1991.[4]Joan Evans.Life in Mediaval France[M].Oxford,1925.[5]蒋孟引.英国封建化过程的特征[A].蒋孟引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76-97.[6]H.G.Wells.Outline of History[M].New York,1931.[7]James Westfall Thompson.The Middle Ages 300-1500[M].New York,1972.

第四篇:西欧城市建设启示录

私人收集转载整

西欧城市建设启示录

2003-02-17中国房地产报

保留历史文化的精华

西欧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盛,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学、艺术的繁荣,对西欧各国的建筑乃至城市的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西欧各国仍保存着大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西欧各国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对此,西欧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倍加珍视和爱护,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并成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千千万万的世界各地游客。如在法国巴黎旧城区,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基本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多层建筑。巴黎市政府规定,要拆除、重建旧城区的任何建筑物必须经市政府专门机构审查、批准,并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如确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临街的两个立面必须与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要完全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因而人们感叹在巴黎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才是最难最难的。又如,被誉为“风车王国”的荷兰,风车曾是农田灌溉的主要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力灌溉已完全取代了风车,但风车作为传统文化乃至国家的象征却被很好地保护下来。再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大街上,既有汽车、轻轨、有轨电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风驰电掣,又有古典式的马车在悠闲漫步,别有一番风味。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城市,也都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风貌。

西欧各国尊重、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的。巴黎新城区栉次鳞比的现代化大厦、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也使人感受到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焕发出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西欧,各国政府和人民具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各国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很自然,仿佛天成,没有什么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高速公路两侧的别墅式农舍、村庄也是依山就势而建,注重保持原有地貌,三三两两,随意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处处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城市的规划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西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就是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法兰克福、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着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西欧各国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

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甚至在伦敦的出租小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程,安全围护措施非常到位,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关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

城乡界线分明,各具特色

西欧各国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已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上,城乡的界线是很分明的。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并不像我们常说的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西欧各国,城市化程度高,农村人口少,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不同,其物质表现形态也就不同。城市是密集的、繁华的、喧闹的,那里有森林般的建筑,蛛网般的道路,穿梭的人流、车流。而乡村则是松散的、宁静的、休闲的,那里有精致的别墅、绿地、花园和毫无遮挡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两者绝不雷同,但又相互不可替代。

西欧各国在城市发展及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没有解决好停车的问题。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都只能利用街道两旁停放汽车,堵车现象也比较普遍。

二是部分城市的秩序和环境卫生也比较差,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意大利的罗马等城市。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一、住宅建设要与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讲求经济实用,克服盲目追求过大规模,自成体系,外表豪华的倾向,但质量水平要提高。

当前,我国的住宅产业正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广东近年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就有2000多万平方米。

从目前的情况和借鉴西欧各国的现状,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是我们新建楼盘的规模都很大,而且在不断互相攀比。规模过大,就必须要自成体系,各种设施都得有,开发、管理成本和难度都增加。

二是追求外墙和大堂高档装修和高档次的绿化等,使住宅成本大大增加,房价过高。使住房的有效需求难以形成,造成一边是大量住房空置,一边是部分市民居住仍比较困难的矛盾局面。

三是追求高档次的绿化,名花名树,假山假河等等。既增加了建造成本,又增加了管理成本,很多市民都说,现在的住房,买得起也住不起,就是说入住后管理费很高,承受不了。

四是在建筑风格上,传统的少,洋化的多。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市民的收入还比较低,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住宅建设的质量不高,在外表豪华的后面存在大量的质量通病,开发商、建筑商在这方面并不舍得花投资和精力。西欧各国房屋建筑质量很好,一些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建筑仍完好无损,继续可以使用。

二、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高度重视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西欧各国建筑形成了“欧陆风格”,但各国还是各有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欧各国城市建设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建筑文化,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岭南的骑楼,都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为世界同行所瞩目。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增大,还有许多城市面临着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很好借鉴西欧各国好的做法,尊重和珍惜民族文化遗产,特别做好古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

三、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西欧各国优美的城乡环境令人赞叹,但其优美的环境并非完全天赐,这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总结经验教训,多年来不断治理和保护的结果。如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在19世纪初工业化浪潮中,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至1850年河里的水生生物基本绝迹。经过25年的努力治理,收效显著。至19世纪80年代,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原貌,达到饮用水标准,成为一条清澈的都市河流,100多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西欧其他国家也都有过类似“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因此,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应借鉴西欧的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并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的关系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城市又像农村,农村又像城市”,这是一位领导同志考察某城市后的感叹。由此使我们反思前几年提出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提法的科学性。西欧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使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的。

第五篇:浅析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前言

真正意义上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从班田制(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令)的颁布开始的,虽然这一法令未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但是这却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以下笔者将为各位简要分析从班田制颁布到江户末期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借以探究这一长达千年的经济的逐步的发展为日本近现代的经济腾飞所打下的基础。

一、从班田制到早期庄园制

在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世和近世社会,往往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会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分布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飞鸟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日本出现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律令政策,即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深受我国唐朝均田制的影响,依据户籍制度和记账制度,在日本首次出现了公有田地和私有田地并存的土地制度。这种公有和私有并存的制度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的日本,并从农业方面扩散到了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班田收授法的出现,使得农民和土地结为一体,将农业生产者限制于某一固定的土地上,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定性差异,进而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等性增强,并为后来武家政权时代地方割据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与班田收授法同一时期,日本出现了最早的货币经济。公元708年日本铸造的“和铜开弥”成为日本最早的也是流通范围最广的一款货币。直到公元963年铸造的“乾元大宝”,此间日本一共铸造了十二款铜钱;此外“开基胜宝”和银币“太平元宝”也广泛的被使用。但是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未脱离自给自足的经济水平,因而货币的存在也变得并不那么必须。除了皇城(奈良)所在的畿内和周边国①以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普及这类货币。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开端。以畿内为中心,辐射周边的越前、因幡但马、播磨、伊势志摩和美浓五国,直接导致这一货币普及地区的经济加速发展,并且使之直到现在依然作为日本的一大经济中心。

奈良时代末期,由于流浪和逃亡的农民增加并流入初期庄园,班田收授法的实施开始渐渐松弛。又由于田地的不足、班田制手续的繁杂和假户籍的增加,到了平安时代初期班田制已经名存实亡;公元902年所实施的班田制为最后的班田制度。班田制崩坏以后,以前的“公田”实质上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加上初期庄园的出现,日本经济发展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日本的庄园制最早形成于奈良时代的初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开始逐步摧毁着本不牢固的班田制。公元722年奈良政权策定了大规模开垦计划,翌年发布了《三世一身法》,承认有年限的土地私有;公元743年又颁布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并于同年承认私有土地的永久制。这样一来拥有大量资本的中央贵族、大寺院和地方富豪纷纷开始大量开垦土地,大规模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此时的大规模私有土地就是初期庄园。而初期的庄园和最早的货币经济一样,也仅仅是集中于近畿地区而并未向全国扩散。这就直接导致了畿内经济的飞跃性崛起,以货币经济和新型生产方式作为后盾,畿内的繁荣度大幅度增加,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前成为日本不可动摇的经济中心。但是这样的初期庄园由于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赋税,而且直接对庄园进行管理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到十世纪末期初期的庄园渐渐地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无需雇佣劳动力的新型庄园。这一新型庄园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庄园公领制③时代

无需雇佣劳动力的新型庄园和初期庄园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不用向中央缴纳赋税;庄园主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寺院,而广泛扩散到富农阶级。这样一来,庄园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向日本全国各地扩散;富农阶级作为庄园主,其庄园就是富农本来自己所领有的土地,使得庄园的规模有所缩小;同时也由于庄园主不用直接对中央政府缴纳负责,从而导致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地方超过中央的局面。

这一新型庄园的赋税直接收受者是被称作国司②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庄园主们直接将庄园收成的一部分作为赋税交给国司。但并不是每个庄园主都必须缴纳赋税,获得国司认可的庄园即免除所有赋税。而这也就导致了贵族、寺庙以及部分富农纷纷向国司赠送礼物从而 获得免税。这就使得国司认定的免税庄园呈泛滥状增加。这样的庄园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杂役免除型庄园。

杂役免除型庄园是将免税田集中起来,在一定的地区的一定的面积内,随机给予部分土地免除杂役的特权。而这种部分的免除杂役,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庄园主联合,并且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半的不输不入的特权。这就导致地方经济实力雄厚化,而经济实力增强也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央政府进行政治上的对抗。譬如摄关家④领有的岛津庄,由于经济实力的强化,使得其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取了自主丈量土地的权利。庄园主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和寺院、贵族等联手,从而形成了新的寄进地系庄园。所谓寄进地系庄园,即庄园管理权归属强力的寺社,并向其缴纳金钱、财物,以获取他们的保护;而庄园的直接所有者仍然是在地农民。强力寺社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从中央政府那里争取到了完全的不输不入特权。寄进地系庄园很快向全国推广,很快占到了全国比例的百分之五十。而这也是日本土地完全私有化的开端。这种体制的庄园在十一世纪以后和公有庄园并立成为日本的经济支柱。此后直到庄园公领制的终结,在该体制内的新的发展再也未能突破寄进地系庄园这一等级。

庄园公领制的发展在镰仓时代初期达到了鼎盛。源平合战中取得胜利的源氏建立了镰仓幕府,并在公元1185年幕府以源义经的谋反为契机,重新掌握了向诸国的庄园和公领派遣地头的权力;在公元1221年的承久之乱中,由于朝廷败给了幕府,天皇方的贵族和武士们以畿内和四国为中心的大约三千所庄园的土地被没收,东国武士大量迁移到畿内和四国,幕府的势力扩散到全国范围。由于庄园和公领均大量雇用农民进行劳作,加之这一时代农业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二轮作物和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为此,农民阶级开始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领主和地头的权利意识开始提高。与此同时,自十二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日宋贸易也逐渐活跃化,由于平清盛热心于日宋贸易,使得宋朝货币大量输入日本,并直接导致了日本朝廷铸造的货币的流通停止。进入镰仓时代以后宋朝货币在日本的流通逐渐开始加速,镰仓幕府和朝廷均承认了宋朝货币为合法通货。进入十三世纪以后货币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了体现,连朝贡的物品也变成了货币。货币经济的再度发展和农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镰仓时期日本总体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但是在庄园公领制的条件下,地方经济的独立性也逐渐的体现了出来。

从公元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到建武新政再到室町幕府初期,由于全国战乱不断,庄园的隶属所有关系频繁的发生变化。为此,镰仓时代之前的庄园大多是零散分布在各个村落,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民众为了自卫使得村落集团化的倾向增强,也有武装保卫的例子。这便是城下町出现的前兆,也预示着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地区经济独立即将形成。室町幕府为了抑制战乱,以国为单位组织了在地武士⑤,强化了守护⑥的权限。公元1346年幕府又给予了守护刈田狼藉⑦和使节遵行⑧的权限。而且,在公元1352年守护以筹措军费为名目在近江、尾张、美浓三国向庄园主和公领征收年贡赋税的一半。本来这只在限定的范围内临时获得许可的行为,但是却逐渐的扩散到了任何适用的地区,并且成为一种很普通的行为。这样一来守护就集中了很大的权限。并且从庄园领主那里取得了征收年贡的权限开始,守护对庄园的支配也开始强化。此后又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守护确立了对一国全部领域的绝对支配。这是导致日本经济飞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地方拥有绝对的自治权时,便极有可能同中央政府发生直接对抗;而为了保证在同中央的斗争中占到上风,又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实力。这就导致了地方经济的急速崛起,并进而使得地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形成了割据的状态。室町时代的守护被称作守护大名即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

而另一方面,在庄园和公领内的民众以自治为目的组织起了村落。这样的村落被称为总村。这种情况尤以畿内为盛。而在东北和关东地区,由于庄园和公领的面积辽阔,因而在这之中形成的村落则被称作乡村。由于总村和乡村形成了极高的自治,因而也无须受中央的管辖,而是直接向当地的守护大名缴纳赋税。由于守护大名的支配权限强化和总村、乡村的自治,庄园公领制也逐步走向解体。

三、庄园公领制的终结和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代的战国大名和守护大名相比,对于其所在地域的支配力进一步加强。战国大名依靠武力确立了自己对于所在地域的支配,从而使之前的那种权利关系被解除,其支配的地域大多被分配给了家臣和寺社。而其支配地域中的庄园也因为战国大名们的蚕食而逐渐减少。因为失去了对于所有权的裁定机关,因而围绕庄园的所有制而产生的纷争,最终都是实力强大者的胜利。当然这其中也有像土佐一条氏这样作为庄园领主为了维持对中央贵族的庄园的支配权而将庄园的支配权进行下放的例子。

公元1580年以后,丰臣秀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检地。与其他各战国大名所实施的检地所不同的是,丰臣秀吉的检地具有承认一人一田的特点。这就彻底瓦解了延续数百年的土地多重所有关系,终结了自奈良时代开始的庄园公领制。这同时也标志着小农土地所有制在日本的正式确立。

战国时代虽然作为日本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一个时代,但是却并没有因为连年的战乱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倒退,相反在这一时代经济发展总量超过了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战国大名都梦想着统一天下,因而在注意军备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领地内的经济建设。以甲斐的武田氏为例,作为源氏后裔的甲斐武田氏无时不刻没有觊觎着天下,在同周边割据势力征战以扩大领地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于领地内的内政工作。自十六世纪初期开始,武田氏便着手开始开发其领地内的金山以充实经济实力,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免受天灾的影响,于公元1521年在富士川上游修建了名为霞堤的堤坝来阻挡雨季的洪水。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穷兵黩武的武田氏在和其他割据势力的长年征战中受益匪浅,至少来说,武田氏所奠定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撑起和其周边割据势力长年累月的战争。

战国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这一时代各战国大名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有效的推动了其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各地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日本的经济多头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日本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其中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日本的经济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其一是乐市乐座。在室町时代形成的总村和乡村,到了战国时代发展为了城下町,及总村?乡村向某地的政治?军事中心集结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特殊的村落状况。因而城下町的出现使得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加强,区域内的繁荣度也因之而上升。但是由于战国时代极强的地方割据,因而区域间为了保护本地经济的独立性而互相设立高关卡,使得各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极为困难。为此,在经济繁荣的畿内首先出现了乐市乐座这一经济措施。所谓乐市乐座,即对领主所管辖的领地范围内的城下町实施自由贸易、取消一切经济特权、减免税收,并确立领主对当地经济的绝对管辖权力的一种措施。这一措施直接促使领地内的新型工商业者的形成和领内经济的活跃化。而且由于领地内的无关税状况和领地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因而也使得同其他割据势力所领有的城下町之间的贸易关卡相对弱化,从而使其他地区的商品能够更好的流入实行乐市乐座的地区,又再度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畿内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各地大名也纷纷效仿,乐市乐座政策很快在全日本得到推行。这一政策的广泛化,使得日本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同时也由此促成了日本国内市场的初步形成。

其二是地子免许。所谓地子免许,也就是免除农业税收的意思。但并不是免除掉所有农业生产者的税收,而是免除掉在城下町务农的农民的税收。因为城下町实际上已经成为商业的集散地,农业生产的作用受到削弱,因而无法满足年贡的赋税额。因而领主直接免去这些在地农民的年贡赋税。在乐市乐座的前提条件下,地子免许给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与此同时的地子免许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由于免除了所有的赋税,农产品得以逐步投放进入市场,农产品商业化也进一步促使了农业产量的提升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农业和商业的互补进入良性循环以后,整体经济力的发展速度也逐渐的加快了。

其三是兵农分离。在战国时代之前甚或战国时代初期,日本是没有常备军的,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因而作战的时间也就集中在冬夏两季,即农闲时分。而随着战乱愈发频繁,出征的时间也不再固定于农闲时节,一年四季皆有战事。而一旦大量征召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领地内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导致领地内局势的动荡,进而后院起火,得不偿失。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军事的需要又不耽误领地内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秩序,兵农分离的政策开始逐步的在日本推行开来。职业的武士集中居住在城下町的某个区域内,或者居住在本城的某个固定的场所。和乐市乐座相呼应,由于武士阶层作为非生产者,因而必须从市场和俸禄中获取满足生活需要的粮食及其他物品。这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乐市乐座一并成为城下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就将军事行动和农业生产分离开来,在保障军事需要的同时也不耽误农业生产,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并未因为战争的频繁而倒退或者是凝滞,反而继续前进着。而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在江户时代,这一政策确立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化中得武士的最上层地位;但是也由于这一身份等级制度的实行,使得日本在江户末期由于闭关锁国的连锁影响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经济状况极度恶化,近乎达到了经济崩溃的状态。

其四是《总无事令》?《刀狩令》的颁布和太阁检地的实行。丰臣秀吉于公元1590年正式统一全日本,实现了日本历史上首次真正的大一统。随后便颁布了《总无事令》?《刀狩令》和实行太阁检地。所谓《总无事令》,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日本国内严禁任何大名间发生战争,如有违反,挑起战争的一方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分。例如公元1591年东北陆奥地区的九户政实之乱,丰臣政权为平定此次叛乱,调集了六万部队横扫了整个陆奥地区,将九户一族屠灭殆尽;之后东北的蒲生氏因为与上杉氏的领土争端而挑起了边界战争,也受到了削减领地和领主切腹的处分。在丰臣政权强大的物质压力面前,日本各地大名不得不停止私下的战争,转而将主要的目光投向领内的经济建设。虽然这一政策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但是也不得承认这一政策的颁布确实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所谓《刀狩令》,则是强行没收民间私藏的刀枪等武器,彻底解除民间武装。作为补偿,交出武器的农民?商人会得到减免赋税或者其他与之相关的奖励。在当时的日本没有建立类似于警察或者宪兵这类的地方安保机构,而是在各城池中直接驻扎作战部队。民间的武装被彻底解除以后,袭击驻军或者**这种情况便因之而不复存在了。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便是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这一政令的颁布,同兵农分离政策一道,正式确立了日本武装部队的独立性,并且成功的将军事与经济脱离,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活跃。

而太阁检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数据记载的对整个日本经济力的估算和对全日本范围内一人一田的小农私有制的确立,并且这一措施也奠定了江户时代的石高制⑨的基础。虽然现在在我们看来,小农经济是一种极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比起腐朽没落的庄园公领制,小农经济却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了。土地的完全小规模私有和较低的赋税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农业生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庆长三年(公元1598)检地的数据,全日本的粮食生产总量达到1892.1万石/年。按照江户中期的米价与黄金价格的比例为每万石/200两黄金,1黄金=4白银,那么当时的日本年总收入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两白银⑩。虽然同我国明清时期的年总收入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日本这样的岛国而言,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奈良时代、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年总收入的总和。这之中固然有自奈良时代开始打下的基础在里面,但更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战国时代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四、江户时代日本的经济发展

德川幕府于公元1603年在江户受领征夷大将军一职并建立幕府,并于公元1615年灭掉丰臣氏,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和所有没落的封建王朝一样,江户幕府建立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闭关锁国的工作。继丰臣秀吉颁布的《伴天连追放令》○11之后,德川幕府也颁布了同样性质的法令,驱逐在日本境内的基督教徒和西洋人。为反抗这一禁令而于公元1637年爆发的岛原之乱○12也被幕府血腥的镇压,幕府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内基督教的清洗。随后颁布的《异国船打击令》更是直接禁止西洋各国船只驶往日本,仅开放长崎一处港口用以进行极为有限的对外贸易。江户时期,日本只和中国、朝鲜和荷兰保持着有限的外贸关系。而实际上这样的外贸关系几乎无法使日本的经济有任何的发展。由于公元1592~1598年的文禄庆长之役○13,日本和中国、朝鲜的关系一度陷入绝交状态;后来到了明朝后期,德川幕府为了整顿国内态势,而主动派出外交使节力图打破这种外交上孤立的僵局,而这一积极的外教举动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记载在公元1648年,明朝曾经派出外交使节请求德川幕府派出援军从背后袭击满清军队,但几近失去海军力量的德川幕府完全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去帮助风雨飘摇的明政权摆脱危机。满清统一中国以后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实质上的日中经济交流已经中断。

而由于在文禄庆长之役中整个朝鲜半岛陷于战火,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全国人口锐减三千万,耕地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李氏朝鲜花了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才将全朝鲜的整体水平恢复到战前的二分之一。日本和朝鲜之间的贸易仅仅停留在物物交换的水平。日本将硝石、京织绢○14等物品销往朝鲜,借以换取名贵药材、野兽皮等物。而这样的物物交换由于都是昂贵物品之间的交换,因而并未大规模投放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活跃。

而日本和荷兰的贸易更是无法称之为大众贸易。作为埠口的长崎,虽然会迎来很多来自大洋彼岸的荷兰船只,但是幕府从荷兰人那里获取的仅仅是用以充实军备的各种物资而并非能够满足大众需要的物品。因而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江户时代的经济发展若要和对外贸易扯上关系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和十二世纪末期的日宋贸易相比,江户时代的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效实在是不值一提。

江户时代国内的经济以米作为中心,因而丰年、凶年而造成的是否能够收获米以及随之造成的饥荒等情况经常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后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米的广泛流通造成米价的下降,以米为中心的石高制作为经济体制幕府诸藩为此感到经济极为困难。于是在公元1730年在大阪诞生了先物取引市场○15。

全国的生产和物流的网络以两大消费地——江户和上方为中心形成,商业活动也因此而活跃起来。特别是在江户进行的建造师也,建设投资的倍增效果产生了良性的循环。被称作“火灾和喧哗并存的江户的繁华”表明江户多发火灾,火灾过后的重建又需要木材,因而也有因为经营木材而发家的人。建筑投资使得诸藩的收益流向了幕府,而投资所需要的木材等建材则再次将这其中的经济利益流回了诸藩。

在财政方面,幕府为了保证米价的稳定和确保幕府的收入而进行了货币的改铸。筱原重秀○16主持了元禄和宝永年间的货币改铸,发行了降低金银含量的货币,使得米价和其他与之相关的货物的价格上升,引起了通货的活跃。幕府的财政也因此而健全化,在景气的经济状况下产生了奢侈豪华的元禄文化。但是由于南关东地震的救灾资金以及过度的金融缓和政策招致物价上涨,最终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受到压迫。为此在这样的通货膨胀的状态下依据新井白石○17的限制货币的政策却又导致了通货紧缩。新井白石的政策稳定了以米的贩卖为主的收益,却使得武士和农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压迫,但是却使得米价得以长期稳定。

进入江户中期以后,幕府的财政状况再度恶化。为此参照纪州藩的德川吉宗在纪州藩所施行的改革幕府进行了享保改革,但是幕府的经济和财政恶化状况并未因此有所好转。这之后在元文元年(公元1736年)依靠货币改铸而引发的通货再膨胀解除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幕府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江户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家庭制手工业和工场制手工业为主。在江户时代的末期由于铣铁的大量生产,各地均纷纷建造炼铁的反射炉。这虽然极大的破坏了生态平衡,但是却为明治维新以来所开展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班田制→庄园制→土地私有制这三个阶段,并在此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使得经济逐步向前发展着。从班田制颁布到江户幕府终结的这一千二百余年时间日本经济的逐步发展,为日本近现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一户一田的家庭式精耕细作模式直到现在依然在日本的农村中随处可见,而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耕地面积狭小的日本可以完成粮食的自给并满足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其二,自室町时代中后期开始的家族集团极大的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这种家族集团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通常是实力相对雄厚,很容易就能开拓出一番事业。明治维新初期由于政府资金不足而不得不低价甚或是无偿的将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转让给实力雄厚的家族,借以换取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其三,江户时代的几次币制改革虽然损害了武士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部分既得利益,但是却使得米价得以长期稳定。这一措施带来的好处在江户时代末期得以体现。提前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列强利用日本国内市场金银比价较低的特点,大量用白银套购黄金,使得日本货币大幅度贬值,引发了日本国内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就是在这样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作为日本经济中心的日本的米价却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也使得戊辰战争中倒幕军能够在本身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调集足够的米粮,支撑起长达三年的戊辰战争。一个国家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和当代的经济腾飞固然和其同时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如果完全忽视掉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作用,那将是极大的错误和无知。当然,由于笔者能力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论文完成之际,不免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另外,笔者水平有限,论文中的错误和纰漏将不可避免,敬请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备注:

①国:日本历史上的一种地区分化单位。按照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的规定,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共有五畿七道六十四国。一国相当于一省。

②国司: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

③庄园公领制:日本的中世时期以庄园和公领为基准形成的复数的土地所有关系的构造。

④摄关:日本古代官名,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摄政大臣。

⑤在地武士:即驻扎于农田的武士,类似于地方志安军。

⑥守护:室町时代幕府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掌握该地最高权力,亦称守护大名。

⑦刈田狼藉:日本中世时期拥有对土地进行收取稻谷的实际权力。

⑧使节遵行:日本中世时期幕府对于不动产所有权的诉讼进行裁定和执行的一项制度。

⑨石高:日本近世的土地生产能力的表示方式。也用来表示大名和旗本的领地面积。

○10其中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取自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国内硬通货比价数据,米价取自大阪先物取引市场通价。

○11《伴天连追放令》:公元1587年7月24日(天正15年6月19日)丰臣秀吉发布的关于禁止基督教传教和外国人贸易的禁令。

○12岛原之乱:江户时代初期爆发的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幕末以前最后的内战。

○13文禄庆长之役:1592-1598年之间由日本入侵朝鲜而爆发的中?日?朝之间的战争,战争最后以日本的撤退而结束。

○14京织绢:出产于日本京都的一种高品质绢,由于质量上乘且产量较少,直至明治初年一直都作为日本的外交贡品。

○15先物取引市场:按照之前推定的价格购入商品以供以后卖出。将预想额和实际额的差值作为利润。

○16筱原重秀:江户时代的勘定奉行(即铸币官),因主持元禄?宝永年间的货币改铸而闻名于世。

○17新井白石:江户时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下载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于西欧合作经济和企业制度的考察报告

    关于西欧合作经济和企业制度的考察报告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和信息中心共同组织的一行13人考察团,于2000年10月29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法国、德国就合作社经济和企业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共5则)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约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希腊的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并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⒈罗马封建因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机构 (一)修道院学校的兴办 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教育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

    日本社会和文化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一、摘要:日本人可爱又可恨,通过对日本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对日本这个小国家有一个整体上的人认识和把握,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

    日本和新加坡英语教育

    文章简介: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英语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和介绍亚洲国家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概况,总结他们的发展特点,从中得......

    4.2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知道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史实;了解并认识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知道欧共体的建立,认识其建立的原因;知道日本经济发展后在政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