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作文:《西柏坡》读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看完了《西柏坡》这部电影,我在大家的感叹声中回味这一个个精彩的镜头。
瞧,在漆黑的夜晚里,核桃,也就是少年儿童团团长,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在西柏坡山顶上放出了烟花,使在西柏坡上空盘旋着的飞机误认为是轰炸的信号。所以敌军的飞机一直在西柏坡上空盘旋。敌军的领头人发信号通知敌机轰炸西柏坡,顿时,整个西柏坡炮弹轰隆、浓烟滚滚。核桃见这样赶紧躲到了地洞里躲过了一场大灾难,而敌军的领头人却被炸弹炸死了。我真为核桃感到骄傲,他那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总是有人因为慌张而束手无策;因没有勇气而选择逃避。在此时你们是不是应该向核桃学习呢。更何况他是那么小的一个孩子。此时的我,为他叫好的同时更觉自己羞愧,从此刻起,我应努力做个“男子汉”。
五(2)中队余梦
观《西柏坡》有感
9月30日,我们去吴泾电影院观看了等待已久的电影——《西柏坡》。看完后,我揉着发酸的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电影中所描绘的小英雄们的形象:儿童团团长核桃,勇敢无比的大金瓜,机智伶俐的枣花„„他们个个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据说西柏坡以前是共产党坚守的地点,并且食物丰富,所以国民党对此十分眼馋,就派了三名探子前去探路,但却被儿童团消灭了„„
故事就这样上演了:儿童团分别由六个人和三只可爱的动物组成。不要小看他们是动物,却都有一技之长。顺毛驴会吹气功,阿獾会地道术,而功夫小鸡会鸡爪功。因为核桃要去前线,而枣花想五看望她妈妈,所以核桃、枣花、大金瓜和三只动物开始了去前线的旅程。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在暗地里还有三个凶残狡猾的敌人。但他们并不畏惧,他们在旅途中表现出乐于助人、勇敢无畏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看了《西柏坡》这部电影,使我看到了儿童团团长核桃身上体现出的种种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想想生活中的我,常因一些小便宜对同学、朋友们大动干戈,弄得都没有了朋友。而看看核桃,对村里孩子百般照顾,对敌人都可以“网开一面”。对此,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谦虚的学习。
五(2)中队颜斌
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学生
西柏坡观后感
gaoyuman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 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一来到这里就感到这里有一种 精神有一种信念,不同与其他地方。4 月 29 日,在海洋所老师和师兄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踏上 了这片圣地。这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 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 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 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 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 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 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 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 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 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 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 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 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 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 10 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 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 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 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 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把千万名观众带 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深深植根心间。这是一次薪火相传 的思想接力。西柏坡精神这支熊熊不熄的思想火炬,穿过历史的云烟,照亮了新世纪中国人 的壮丽征程。“务必使同
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昨天再次感受到了“西柏坡精神”的伟大。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 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 奋战的踪迹。”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 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全新考验,我们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 革命本色。“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 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 传的民族之魂。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 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 风。我坚信,现在人们观看到的热情,不会是当下的历史情景剧,而是用心灵来感受这永远 不会衰竭的精神和新年。现在,我们在克服种种困难热火朝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庸置 疑,我们更需要西柏坡精神,通过观看这次展览,“两个务必”历史的嘱咐将在我们的耳畔 回响的更加清晰。
西柏坡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涉及到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弘扬“西柏坡精神”,起到一 个内在约束作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人职业发 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心底里信奉这样的价值观。不管是天才,还 是普通人,只有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才能在一个团队中不断加强凝聚力,而艰苦奋斗是做任 何事业的基础,特别是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应该 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制度,起到外在约束的作用,要深刻理解这两个字。从外部的强制性来约束我们不能腐败,只能按照我们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来实现廉洁奉公。而对于个人而言,制度首先是一种习惯上,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即是对自己进行一项基础的制度建设,所谓的个人的职业化进程正是如此。从宏观上,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让百姓灰心,但我们伟大的党正在大力抓紧解决,因为这 些问题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不相融。我们提倡“两个务必”的
作风,即是提醒全体党员注意 这方面的问题。但,提倡并不等于能够解决,所以,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知道,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我认为,参观展览一大好处在于能从细节处感知历史,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笔墨 纸砚,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些展品曾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奋斗历程的精 神凝结。不惟如此,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重兴。接下来我就一一介绍一下 1 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和内涵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大转折期所培育、形成的一种精神风尚,它的特 质和内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概括的那样: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 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我们在考察这一精神风尚时,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但胜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居功自傲、不思进取等等,引起党的高度关注,必须及时敲响警钟;同时也应当看到,提倡这一精神风尚,决非用于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德行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2 西柏坡精神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和突出表 征。早在1939年1O月,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 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 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 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到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则告诫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 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
第三篇:革命圣地西柏坡(作文)
革命圣地西柏坡
今年暑假记忆犹新,因为我经历了一次红色革命之旅。游览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只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听导游讲,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今日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背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气势磅礴。它依山傍水,群山环绕,美丽而宁静。
这里的山,都是碧绿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笼罩在浓雾之中,就像裹着一层层薄纱,若隐若现,一片朦胧,叠合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里的水,碧绿清澈,像一大片翡翠似的,看不见一点瑕疵。微风迎面扑来,凉爽而又清新,混合着青山绿树间特有的味道,使人闻了满心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家家户户庭院里栽种的梨树,那密的枝头上结着一个个青色的梨子,在微风中摇曳,活像一串串美丽的风铃。当地人在庭院里种梨树,用以表达“家家种梨,与革命永不分离”的情思。村口一块醒目的石碑赫然映入眼帘:“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红漆大字分外抢眼,使人为之一振。
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路标。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我们这一代才得以幸福地生活,我们有责任将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里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8类15件。
展览馆主要有毛泽东用过的办公桌;刘少奇用过的文件箱;朱德用过的金属桌椅;董必武用过的百寿杖等。中共中央旧址有现已陆续复原的17处,房屋196间。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粥时、董必武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和苏共代表米高扬的旧址,中央机要室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及防空洞等。
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把我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我耳边似乎响起了隆隆的炮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深深植根心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现在,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前进。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踪迹。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西柏坡——红色旅游的胜地!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第四篇:《西柏坡传奇》读后感
《西柏坡传奇》读后感
西柏坡,就像延安、遵义、瑞金一样,在中国革命史上格外璀璨夺目。然而,我想,不止我一个人会忍不住问: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很难找到准确位置的小村庄,是如何使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获得新生的?《西柏坡传奇》通过打捞几千年来的历史碎片,揭开西柏坡的神秘面纱,从人文、地理、自然的视角,透过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心中那个疑团。
西柏坡是解放中国的最后一个指挥所。从农村到城市,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中国的命运在这里完成了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小村庄?对此问题,作者梁陆鸿给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客观方面上,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和平协议,对共产党进行扫荡,加之苏联不信任中国共产党,甚至态度强硬,致使东北沦陷于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因此,设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不得不转移,而西柏坡的地理交通都符合战略和战术的要求,并且富饶而美丽,被聂荣臻称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另外,西柏坡具有悠久浓厚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这里已经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这里的人淳朴善良,打心底跟“八路”亲,所以群众基础十分稳固。主观方面上,这里的传说和故事不知不觉中吸引了领导人的目光和增加了他们的好感。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西柏坡,中国的命运在这里转折。“一壶存放了2000多年的老酒,被人揭开了盖子”,“平山县是为共产党而存在的”。
《西柏坡传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个疑团的答案,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这正是作品的精粹所在。
从日军的枪炮声打破这里的宁静,屠刀无情地屠杀这里的无辜百姓那一刻起,西柏坡注定要像火山一样爆发。农民就一个心眼儿,谁对咱好,咱就对谁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人就与八路军结下了难解的情缘。“西柏坡细腻得就像是一个女人,就像一个母亲”,她哺育和照顾了无数的人民子弟兵。中国共产党也像她的孩子,沐浴在世上最伟大的爱中,得到她最无私的呵护。西柏坡又何尝不是刚烈的?从这里走出来的子弟兵,都像铁一样!与“共军”相比,“国军”就像蝗虫一样,去到哪,哪就遭殃,一切都被啃光。这正验证了那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是亲手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灭亡的。作品给了我们一组戏剧性的对比。
西柏坡,农民过着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欢乐地扭起秧歌,耍起社火。而上海,市民们去粮店前一斤大米5万元“金圆券“,去到粮店后,同样的钱只能买一两。
西柏坡,朱总司令亲自为一个被塌方的窑洞砸死的理发员抬棺,毛主席亲自为其写悼词。而上海蒋介石亲自下令向反饥饿游行的群众开枪,亲自制造了李公朴、闻一多惨案。
„„
戏剧之下却是历史的答案。显然,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答案。而蒋介石在临到台湾前还发出慨叹:“末路的反思,仍然没有找到根本。”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让我肃然起敬,除了他们的睿智,还有他们的精神。毛泽东三月不吃肉;周恩来捡米饭;朱德种田„„他们的朴素,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立场。他们永垂不朽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代学习。
我是满怀期待地读这部作品的,也收获了理想的结果。此时心情却是异常复杂。回味其中,有对日军暴行的愤怒,有对国民党反动的鄙夷,有对英雄烈士的崇敬„„700多年前,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文天祥在这里仰天诘问“萧王归事今何在”,700多年后,这里已经是日月换新天了。西柏坡,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留给我们一段又一段不朽的传奇。
第五篇:西柏坡
走进西柏坡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2周年,厂团部组织我们参观了红色革命胜地—西柏坡。
因为是首次走进西柏坡,所以心情无比激动,在车上猜想着西柏坡到底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整个团队到达了西柏坡脚下,终于也就到了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
6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小山村,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等。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就是两个“务必”。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进入北平(后来的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也因此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走进西柏坡,我认真听取着导游的讲解,先后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三大战役作战指挥部、中共中央旧址、五大书记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毛主席纪念馆的珍贵照片、三大战役留下的实物、五大书记旧居的小土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处,当时的场景好象涌现在我的眼前。在五大书记的雕像面前,我肃然起敬。
走进西柏坡,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它体现出了一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我觉得这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之一。从两个“务必”可以看出,西柏坡精神是一种历史转变的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现了革命者在取得胜利后对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
对于企业的普通员工来说,我觉得我们更应当坚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不断进取,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强大。而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更不能有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不敢前行。
当我们坐上大巴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我不由地念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还想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