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指引对议写作要求理解误区[范文]
写作议论文,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诸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等等。这些要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曾几次予以介绍,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否则,就会走向极端,陷入理解误区,犯教条主义错误。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一篇议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论证一番自己的观点,后又用“但是”一转,作出相反的议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看了不知所云。但是,我们强调观点鲜明,并不是说,通篇只能说支持论点的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时为了论述的全面辩证,就需要从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方面去阐述。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时,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们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肮脏的环境是只大染缸,会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孟母择邻,就是因为她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报上不时登载,有些国家干部,本来很廉洁,后来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由受贿到索贿,最后锒铛入狱。这可算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了。但是,因此断言‘近墨者黑’就绝对化了。这些‘近墨者’变‘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对于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来说,再‘近墨’,也‘黑’不了。”这一段论述,讲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似乎拆了自己的台,但其实是更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还使论述显得全面辩证,不陷入片面性。由此可见,论述中注意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与“观点鲜明”并不矛盾。三、“观点鲜明”即篇首提出论点。
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升考指导时,反复强调,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篇首亮出论点,以为这样才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个“观点鲜明”的印象。其实这是对“观点鲜明”理解的又一个误区。首先,观点鲜明的文章不一定要篇首提出论点。有的文章,以一则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比喻作为话题,自然引出论点。这样的开头,不仅可使观点鲜明,而且还避免了篇首亮观点给人的突兀感,这比篇首亮观点效果好。其次,篇首亮观点的文章并不一定观点鲜明。观点鲜明,不仅表现在开头,还表现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论述中模棱两可,或偏离中心,这样的文章,即使开头亮了观点,观点也不鲜明。四“叙事简洁”即要用概括事例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引用事实作论据证明观点时,我们要求叙述简洁,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那个侧面说清楚就行了。这与记叙文要求叙事具体生动正好相反,这是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叙事是为议论服务的。例如,唐tāo@①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在论述“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向生活吸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这一观点时,是这样叙述论据的:“普希金跟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便写信告诉斯特拉霍夫,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把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作者并未具体叙述普希金如何跟奶妈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如何写信,契诃夫如何记录有趣的谚语,只是三言两语地概述,但能证明观点的事实说清楚了,就能很好地证明观点了。但是,我们强调叙事简洁,并不是要求用概括事实,相反,我们认为具体事实比概括事实更有说服力。还看上例,相对于“古今中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是靠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丰富了自己的笔头的”这一概括了事实而言,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就属于具体事例了。两相比较,显然,具体事例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我们强调的叙事简洁,是就叙述方法而言的;而具体事例则是就事例本身的性质而言的:两个概念不属相对关系。我们一方面强调叙事要简洁,另一方面又提倡尽量用具体事例,两者并不矛盾。五、“立意准确”不允许多角度选择立意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议论文,最主要的一步是确定立意。立意准确是写作这样的议论文的重要要求。所谓准确,就是所确定的观点要符合原材料的内涵。一提到立意准确,便容易产生误解,似乎一则材料只有一个立意是准确的,那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寓意立意。其实不然,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立意。比如《滥竽充数》的中心寓意是讽刺南郭先生这样的不学无术、弄虚作假者,我们可以据此立意。但我们亦可以南郭同事为议论对象,提出“莫做和事佬”的观点;以宣王、怀王为议论对象。提出“选拔人才要严格把关,使用干部要加强考核”的观点。这些观点均符合原材料的内涵,都是准确的。我们要求立意准确,并不排斥多角度选择立意,否则,就会导致写作中“千人一面”的局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论述片面、偏激。其实,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跳出理解的误区。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加弓加屮下加又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写作指引对议写作要求理解误区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第二篇:新闻写作误区
新闻写作误区
各位通讯员,大家好!通过对上一期稿件的审阅,结合近期我参加的相关的新闻培训,我总结了一下大家在新闻稿件写作上的几点误区,希望大家借鉴一下。
一、写稿件切勿掺杂进情感,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二、尽量避免夸大其词,小题大做,也不要穿靴戴帽,繁琐冗长。
三、工作通讯和人物通讯不能总用叙述性语言或评价性语言,尽量穿插具体事例或真实故事。
四、不要把新闻稿格式写成公文格式。
五、题目不要过大,如果觉得大了,可以再附上一个副标题。
六、针对有的学员每月提供了三四篇文章,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只追求文章数量,要把文章写精,这样也少花些时间和精力。但每月必须保证两篇。
大家若真想写好稿件,要经常读报纸,多借鉴上面的写作方法,期刊的质量直接来源于我们每一位通讯员投来的稿件的质量,我也是在学习当中,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把中心的期刊办好,也希望年终的时候,大家的工作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
附上:大家写单位名称时一定要写全称,写会议时写三段即可,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然可以加点开会的原因或开会的意义)第二段会议的内容(分条讲述)
第三段对会议的总结或者对单位未来的展望等。
第三篇:申论写作误区
申论写作的几个误区,大家学习,避免错误再犯!
申论写作是很多公考者所头痛的事情。不管是申论的初学者还是具有一定申论写作功底的人,了解申论写作中所存在的常见性错误,对于申论的备考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总结,熟悉行政文化本身的特点。祝愿各位学习进步!考试顺意!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一、行文模式化
有经验的考生对于申论写作的“万能八条”肯定不会陌生。随着公务员考试招考的规模与参考人数的破纪录增长,公考的培训业也随之红火了起来,在众多的“公考技能培训”中,“成果”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钟君先生的“万能八条”了。
不可否认的是,总结出“万能八条”的人是应试教育的天才,而且在其最初面世的阶段确确实实的改变了许多考生的公考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万能八条”是申论写作的最佳模板,但是对于考察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公务员考试来讲,“万能八条”模板中走出来的考生只能成为重在参与规则的牺牲者,因为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具有实实在在行政办公能力的工作者,而不是培训培训、模式模式就能出炉的产品。
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的提升申论写作的能力,把握住公考的脉搏,避免因为“万能八条”等模式所带来的影响,现结合阅卷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为什么申论的行文应避免模式化?
案例一(如何弘扬主流文化):
一、加强领导对于弘扬主流文化的重视,提高对于弘扬主流文化的认识;
二、加强社会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对与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培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四、健全政府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制度...以上考生的答卷就是完完整整的模式化套路,典型的特点就是笼统、宽泛,乍一看好像非常有理,但其实缺少实质性内容,与试卷所给的材料缺乏联系,一言以蔽之:独立于材料的案例之外。为了加深考生对于模式化文章的认识,我们再举一例:
案例二(如何加强城市建设):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等问题;
二、在全社会营造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体制建设的良好文化气氛;
三、通过社会公共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上两个案例所反映的共同问题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思维僵化、毫无意义。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申论行文的模式化,消除“万能八条”所带来的局限性呢?以案例一为例,比较规范的作答方式是:
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应当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了解民间疾苦,感知百姓冷暖,落实文化监督。同时,提高创新意识,积极应对大众媒体的挑战,完善文化传播手段,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引导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主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机制,以激发文化工作者积极创作的热情,激发创作潜能,不断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三俗文化”的惩处力度。
二、正视当前文化体制发展中所存在的三俗等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通过提升主流文化的引导力与表现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必须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将计划和市场分开,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商业价值功能和社会文化传播效益功能,明确身份定位。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主流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和发展主流文化产业,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短期内无法见诸商业效益的文化产业要坚决给予无偿支持和保护...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要避免申论行文的模式化,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认真分析材料,紧密联系材料内容;第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策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第三、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增强行文的现实感与实质性内容。
在以往的申论批改中,申论行文的模式化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且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失分最大,最容易成为三类乃至四类卷)。最后,需要郑重提醒考生的是,申论的写作没有什么速成法,也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认认真真去写,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符合一名合格公务员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二、行文切入与总结不当
要提升申论写作的能力,赢得高分需要建立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及对于材料的运用等基础之上。因此,申论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坚持与有效的练习。要获得申论的高分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但有过批改申论或者作文批改经验的人士应该很清楚,好的开头与恰当的结尾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凤头豹尾”。那么在实战中,关于申论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修改呢?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为什么好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申论的“头”就像人的脸,就算“虚有其表”至少也会给人一种很友好、亲近的感觉,从而在阅卷老师的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印象。要知道,包装是必要的,有名有实当然好,但“有名”也是赢取高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三国的庞统,虽然名声在外,但还是因为自己的“头部”问题,给自己的“就职”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写好申论的开头与结尾就是走上公务员之路的开始。
案例
一、有考生在写通货膨胀专题的时候,这样写道“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我国汇率波动。人民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将进一步削弱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民币持有者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人民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人民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人民币贬值”。考生主要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影响,内容上并没有错。但撇开语法等角度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确,申论行文应自由过度,首先第一步应简要的概述材料的背景(大概120字左右),然后再引出相应的问题,并适时的提出自己的论点(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将自己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起首段就明确的提出)。反观该考生,整个第一段行文所论述的都是通胀及人民币升值的社会影响,行文突兀不说,且没有直接明了的提出自己的论点。
文章的结尾与起首同样重要,好的结尾也是一篇规范的申论应有的结构。可是在具体的写作中,结尾的重要性却往往被考生所忽视,以下是两位考生行文的结尾性段落:
案例
二、城市创造美好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建设出和谐的城市环境。
案例
三、总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主流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上面两位考生所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结尾潦草、空洞,缺少实质性内容。结尾是一篇文章的结束,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收好最后一笔才是完整的结束。那么,怎样的结尾才是行之有效的结尾呢?
基本的模式有两种:名人名言+号召性语言+点题;联系时代发展的主题+号召性语言+点题。两种结尾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点题,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不管采用何种结尾的方式,点题或者重申论点都是行政文化的特质及必然要求。当然,任何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活学活用,避免生搬硬套等本本主义。最后慎重提升广大考生,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不是投机取巧,开头和结尾只是行文的一部分,最为重要的还是行文的内容,因此,功夫应在考场之外。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三、脱离材料及时代主题
申论写作的基本层次是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经过系统复习的考生来讲基本上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然而在具体的行文中,很多考生却往往忽视了材料的本身以及时代的主题(主流)。
申论作答的基本要求就是结合所反映的问题,自立观点加以论证,因此行文联系材料背景是写好申论的立足点。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哪些问题是属于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乃至脱离材料的呢?
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并不是说跑题,而是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深度的把握材料,如提出相应的措施时,不能结合材料中所反映的相关案例进行论证,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时不能联系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带来了行文与材料的脱离等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
一、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考生在论述统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时候,这样写道“建立海洋规划体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规划是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运筹和时空安排,科学合理的海洋规划,是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要遵循现代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
可以肯定的是,考生所提的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没有在接下来的行文中,联系材料的背景进行阐述。完善可行的措施应紧接上文加述:以海洋功能区划和《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符合渤海海域资源与环境现状的规划体系,确定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实施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提升宏观调控力度。这样不仅总结概括了材料中的案例,同时结合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行政性、现实意义都有较大程度上的增强。
脱离材料的第二种典型是指把握了材料的主题,但整篇行文完全按照主观的思维进行阐述,从而形成了长篇的大话、空话、套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毫无实质性意义。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的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多多了解国家的基本政策,看到相应的案例,能具体的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解答。
行文不能联系时代发展的主题是申论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联系时代主题来行文,不仅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利于增强行文的时代感与现实感,体现行文的策论性。
案例
二、我们同样以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试题为例。材料的主题是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此我们应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社会意义来加以阐述,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层次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展现对材料的把握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社会政治思考的逻辑思维,符合一名公务员的基本特质。
总而言之,考生在申论的具体写作中,不仅要紧密的联系材料中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发散自己的思维,做到时事与社会主题相融合(注:联系时代主题不是简单的概括,而应将时代发展的主题寓于全文之中),这样才能较好的打造自己的亮点,赢取 高分。
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四、简单的拼凑材料
申论的写作立足于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依靠于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因此,要赢得申论的高分,深入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洞悉材料所揭示的内容是关键,而写作的形式等都是外在的形式。然而,在申论的实际操作中,很多考生却由于对考试时间的“紧张”等原因,脱离材料而下笔千言,与此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考生却对于材料过分的关注,甚至按照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整体的拼凑材料。殊不知,这恰巧犯了申论写作的大忌,最容易沦为三类乃至四类卷。
所谓的拼凑材料很简单,就是将材料中的原文直接摘取、引用至具体的写作中。申论作答的要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材料,但来源于材料并不意味着完完整整的“截取”材料。
案例
一、有考生在回答如何弘扬主流文化时,这样答道“
1、精品意识,就是在主流文化经典的打造上要体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追求。2008年,中国气派的“奥运文化”,以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理念,强势出击,赢得世界瞩目,尤其是北 京奥运会大气磅礴的开幕式,将中国特色的奥运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令世人震撼。
2、市场意识,就是在主流文化产品的生产中,要加强对当代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这是主流文化获得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以江西“红歌会”等为代表的重温红 色文化经典现象引起各界关注。
第四篇:求职信写作误区
求职信写作误区
如何在求职信中为自己增添亮点?有些大学生把一些经历当成资本,进行“情感推销”,企图博得用人单位的同情就不足取了。其实,用人单位看了反而会觉得其很虚伪,有失诚信。大学生求职时应该反映自己的真实状况,尽量给企业一种诚实的感觉。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份名为《一个有志学生的自白》自荐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们为求职也纷纷“出奇制胜”,以往一份份简单明了的 自荐信 如今成了厚厚的一本本“真情告白”、“血泪家史”。
据了解,目前不少应届生都在 找工作 之际大打“感情牌”,以便更好地推销自己。
此外,不少求职信看上去像块小”砖头“,粗粗一数,竟然有几十张纸之多,而内容之具体简直像是一本应聘者本人的”自传“。而且不少”自传“满纸是”血泪家史“,或是”从小父母离异“,或是”弟弟辍学在家“,在打动人心方面做足文章。
一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原本花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筛选,现在工作量上升了好几倍,让人不甚其烦。
这类自荐信的淘汰率很高,以前是简历“注水”严重,如今一份原本应该简单明了的材料也如此滥情,实在让他们怀疑大学生的个人诚信。
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专家认为,求职信如果太过“煽情”,反而会降低求职“成交率”。求职信有一套操作规范,大学生完全可以不用“别出心裁”。忌给自己戴高帽子,忌炫耀以往的经历,这样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
另外,专家还认为,一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却把这些经历当成资本,进行“情感推销”,企图博得用人单位的同情就不足取了。其实,用人单位看了反而会觉得其很虚伪,有失诚信。大学生求职时应该反映自己的真实状况,尽量给企业一种诚实的感觉。
在这里,你可以查看更多【求职信】
第五篇:摘要写作指引
科 技 论 文 摘 要 写 作 指 引
钟
似
璇
摘要是论文的梗概,是不加评论和解释,简明、准确地记述文章内容的短文。“一篇好的摘要能使读者快速而准确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确定其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全文”(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1979)。
一、摘要的基本性质
当今信息广泛繁多,绝大部分的读者都会通过文摘来决定信息是否与兴趣相关。随着科技和IT技术的发展,在数据库里文摘通常和文章本身分开发表,因此,为了保证不使这个机会丢失,为了能够吸引读者,以下几点是科技文摘不可缺少的:
(1)完整性。摘要自身应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说,它应当相当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为读者提供对全文的完整的描述。
(2)可读通俗。对文章中关键性概念或重要内容的陈述应使人易于理解。(3)精练准确。摘要中对名词术语的使用应当力求简明、精确和正确。
(4)清晰、紧凑、客观。摘要应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不应对所作研究进行评论,切记摘要只是对内容的客观描述。
(5)结构逻辑性。对所选取的数据及信息的陈述应结构合理,具有逻辑性。
二、摘要的内容
摘要通常分为指示性摘要(Indicated Abstract)和信息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两种。前者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不涉及对所使用的方法及所得结果的报道。后者是大多数学术性期刊所普遍采用的文摘类型。Ei公司需要的是informative abstract.信息性摘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目的、研究的过程和所采用的方法、结果、结论。(1)研究目的——阐明文章的写作目的或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明确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研究的过程和所采用的方法——对作者的研究过程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典型仪器设备等进行说明。
(3)结果——主要阐述研究所得结果,包括所获得的数据、所确定的关系、效果和性能等。
(4)结论——结论是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以及由此所得到的启发和建议等。中文摘要的篇幅以200至300字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50个单词。
三、摘要写作的一般原则
(1)摘要反映的是具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因此应当尽量减少背景信息(如历史或其他注释);摘要是对所研究内容的客观报道,因此一般不要对文章内容作诠释或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摘要应具有科学性——使用意义明晰的语言,给出确定性的结论。
(2)摘要的叙述要完整、清晰,句型应尽量简单,多用短句,特别是摘要第一句要力求简单,以免令读者费解。摘要的第一句应避免与文章题名重复。
(3)语言要朴实,尽量不用形容词来进行修饰(如果将一篇摘要中的形容词去掉,读者还能看懂内容,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有内容的摘要)。
(4)采用第三人称书写摘要,切忌以“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采用规范化的表达,尽量不出现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而改为用文字表达或叙述。摘要中不能出现图表、公式及参考文献号等。
以上是摘要写作的一般原则。除此之外,在英文摘要的写作中,还应注意的是:时态和句型的运用应遵循简练这一基本原则,常用一般过去时叙述作者所做的工作,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目的、结果和结论。应尽量采用主动语态和短句进行表达。不要使用俚语,慎用行话和口语。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摘要写作范例,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已清楚标明:
Dryland Grain Sorghum Water Use, Light Interception,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Planting Geometry
J.L.Steiner ABSTRACT Rationale(基本原理)Crop yields are primarily water-limited under dryland production systems in semiarid regions.Objectives(目的)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growing season water balance could be manipulated through planting geometry.Methods(方法)The effects of row spacing, row direction, and plant population on the water use, light interception, and growth or grain sorghum [Sorghum bicolor(L.)Moenchl were investigated at Bushiand, TX, on a Pullman clay loam(fine, mixed, thermic Torrertic Paleustoll)].Results(结果)In 1983, which had a dry growing season, narrow-row spacing and higher population increased seasonal evapotranspiration(ET)by 7 and 9cvo, respectively, and shifted the partitioning of ET to the vegetative period.Mediurti population crops yielded 6.2 and 2.3 Mg/ha of dry matter and grain, respectively.High population resulted in high dry matter(6.1 Mg/ha)and low grain yield(1.6 Mg/ha), whereas low population resulted in low dry matter(5.4 Mg/ha)and high grain yield(2.3 Mg/ha).Row direction did not affect water use or yield.In 1984, dry matter production for a given amount of ET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as higher in the narrow-row corps.Evapotranspiration was less for a given amount of light interception in the narrow-row crops and in the north-south row crops.Conclusion(结论)Narrow row planting geometry appears to increase the partitioning of ET to the transpiration component and ma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yland cropping systems.按照以上几个方面编写的摘要,才能成为一篇好文摘,才可能有机会能把科研结果传播出去,才有可能吸引住有关的读者。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可能受到重视,成绩受到承认和奖励。摘要写得不完整,目的不清楚,或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描述不清楚甚至不描述,文章和研究结果就得不到重视,也可能流失掉,应该得到的功劳可能落到别人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