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问责的异化及其矫正
行政问责的异化及其矫正
倪洪涛·湘潭大学副教授
背景:近期安全事故频发,2008年9月8日山西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同一天新闻媒体曝光三鹿奶粉问题,9月20日深圳舞王俱乐部发生大火、黑龙江富华煤矿发生火灾,9月21日河南登封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短短半个月内连续发生五起重特大安全事故,相关官员责任问题随即开始追究,使得“引咎辞职”又重新回到公众舆论的焦点,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相继辞职。
一、行政问责的意义
“行政问责制”所蕴含的关键词是“责任”。而责任在行政法学上就是职责,即一项职务所内在性和规定性的责任。众所周知,公法区别于私法、公权力区别于私权利的最大不同点就是职权与职责的“二位一体”性。在民主社会里,权力就意味着责任,职权也就是职责,有多大的职权就要承担多大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多大的权力就意味着对民众应有多大的责任担当,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就必须实现责任追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日常化。这既是公权力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仅从这一点说,行政问责制的推行和“问责风暴”的掀起,也具有重大的宪政意义。
二、“行政问责”的泛化与异化
在我国方兴未艾的“行政问责风暴”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价值指引和具体制度的程序规范,暴露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思潮:
1、法律问题政治运动化,从而导致了责任主体的无限泛化。这里首先应该厘清楚一个基本问题,“行政问责”的对象不应该是全体公务员,而应该是领导职务类公务员,即西方所谓的政务类公务员(政务官),一般公务员的责任应该通过《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甚至刑事法律等,进行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和司法追究。因为“行政问责”中的“责”大多是一种间接之责而不是直接责任,是一种混合之“责”,即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混合体,并且主要是政治责任。而一般事务类公务员是没有多大政治责任承担的。但是,现实中,却有将“行政问责”推至所有公务员的错误倾向,从而模糊了混合责任和纯粹法律责任及其不同的追究程序和方法,其次,“问责风暴”和“问责年”的媒体称谓尽管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时下我国行政问责的现状,但是,前者是对“群众运动”模式的无意识承继,后者和先前的“审计年”等正说明了事件本身的无序性、长官意志性和随意性。笔者认为,无论是“风暴”还是“某某年”都意味着恣意和专断,其背后隐藏的决定性力量都是人治的因子,因此慎用这类语词、走出“风暴”和“运动”,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2、“问责”的行政内部性、党纪性和下向性倾向。在媒体可见的问责案中,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问责,或者是中共党组织如纪委对高级党内干部的问责,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当下行政问责理念上的局限性和制度上的初创性,既没有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互动监督,又没有走出封闭的行政系统体系,无法从“同体问责”走向“异体问责”,从自律性的问责走自律和向他律性相结合的的多元问责,以至于整个推行的过程政策色彩浓重、长官意志突出。行政问责必须实现问责主体的法律化与多元化,我们说行政问责首先并且主要是政治责任,是从民主机制与选举制度的角度而言的,从一定层面上将,政治责任就是宪法责任,但是,我们在事件的处理中,却很少听到引用《宪法》和《监督法》等宪法性文件的相关报到,很少看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身影,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和深深的遗憾。如果说宪法比较原则,仅有提出质询、询问、罢免等规定,不好具体实施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有特定问题调查、询问、质询、撤职案的较详细的程序性规定。如监督法第39、40、41、44、45条之规定。第40条 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第45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为何刚刚实施时呼声甚高的《监督法》却在问责过程长期缺席呢?这里既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作为,也与行政主导型社会里的强势行政密切相关。可惜的是,现实中上述条款却成了“休眠条款”,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问责中的缺席,反映了我们宪法精神的不张和宪法理念的缺失,可见,法律不在于规定了什么,而在于民众赋予了法律多大的价值期待以及实现这种期待的公民意识与实践勇气。
3、问责案件类型的单一化倾向。现实中,被问责的行政官员基本上都是因重大责任事故和生产事故引起的,这严重制约了行政问责向广度推进的步伐。其实,有些行政责任比事故责任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如由于财政法治观念不强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重大决策失误引发了大量半隐蔽性的社会冲突与矛盾、由于城乡规划的非民主性和非科学性导致的反复的重复建设与巨大的社会浪费,等等。不能只对显性的责任进行问责,更要建立对隐性责任的发现与追究机制。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显性责任上,除了该类责任较易发现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行政问责的目的还停留在安抚民心这一潜层功能上,过于看重社会舆情和“维稳”指标,而没有真正的从权力控制和责任追究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和区分问题。
4、假问责和“问责秀”倾向。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广大民众对“走过场式”的欺骗性问责和问责官员无序复出的不满与抱怨上。有关复出的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既然我们要建立一个“能上能下”的灵活的理性公务员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程序化的考查后,认为表现良好当然可以复出,这既是人性化的体现,也是人事制度逻辑的内在要求,同时,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因为被问责的都是政务官而政务官能否复出是选民说了算的,是选民用选票决定的——无论是“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那么,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人们为何还有如是不满情绪呢?民众不满的不是官员复出本身,而是不满在没有标准、程序和评估机制的情况下的“暗箱式”复出,不满复出机制中人民意志的缺席。因此,在建立法定的标准,程序和评估机制的同时,必须满足民众对此的知情权,实现问责官员复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以便于民众监督批评。上述意见符合法治的一般原理,基于一下考虑我倒是主张将其在向前推进一步,在问责制度推行的初期先取消引咎辞
职后的复出制度,待问责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程序化程度比较高了,再有步骤的引入有限制的复出制。我们不老在强调中国特色吗?那麽,在行政问责中中国特色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两点不可忽视:其一,中国目前行政官员的腐败和没有责任意识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和严重,乱相就要用重典、矫枉有必要过正;其二,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多,官员性人才更是不缺,这在当下我国官员的专业化和技术话程度不高且过分强调为官的道德水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既然这样,就让有重大过失和极不责任的政务官永远不得复出,难道损害了老百姓利益了吗?恐怕损害的不是老百姓的利益而是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吧!这也许就是关于复出问题的讨论最终归于“理性”的重要原因吧!
三、对“行政问责”法治化的几点建议
1、法治化的前提是,权责相当,职权清晰,岗位明确。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多大的政府权力就有多大的政府责任,无限权力的政府必然被要求承担无限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政务官有如是无限的权力,就不要在问责时一脸无辜和无奈了;其二,对官员来讲,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也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责任追究,权力的边界就是责任的边界,只有这样对官员来讲才是公平的,也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官员的职业风险。
2、从行政内问责走向人大问责,从依靠红头文件的问责走向依靠宪法问责,是法治化的关键。为此,就要大力的宣传监督法等宪法性文件,提升人大地位,将现有的法律用足,拓展制度的张力空间,走出强行政弱立法的政治格局。
3、程序化是法治化的核心。问责的程序性法律规定就是指问责的方式、方法、步骤和时限、证据规则等。官员问责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动议的提出、立案、调查、官员辩护、公布调查结果、提出处分意见、做出处理决定和公示送达等。官员问责程序的主要制度具体应该包括回避制度、听证制度、证据制度、案卷制度、救济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对此不断完善的方法有两端:其一,提升规范文件的效力等级,将2004年开始实施的执政党内部文件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提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其二,完善《公务法》里有关引咎辞职的程序性条款。
4、法治化还要避免两种倾向:其一,动辄要求立法的倾向。法制完善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英美法系的归纳法,即通过个案的实践积累不断的推进制度的完善;二是,大陆法系的演绎法,即先制定一个当时自认为完备的立法,然后依次指导实践。笔者认识,既然我国的行政问责还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起步阶段,可以考虑走一条从实践到立法、从地方立法到中央立法的不断完善的英美法系模式。因为制定不能实施的法律,比无法危害更大,它会极大的挫伤民众对法治的信仰,而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语)其二,以问责规避司法制裁的倾向,明确引咎辞职等问责与行政处分、刑事处分的关系和衔接方法,防止问题官员利用规范漏洞逃避司法责任追究,是问责成为官员的避难所和遮羞布。(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二篇:行政问责
1、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监督力度减弱,公民参与监督的路径缺失,导致政府在对官员问责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受到公民的质疑。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政府应该以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责任的政治思想,不断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推行。
2、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涌现出众多具有强烈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手和模范人物。其中曹德云与陈家顺同志将自己融入到老年人,下岗民工,困难家庭中去,全面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切切实实的为群众办事的的模范行为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他们坚持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基础,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
1、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一是群众观念不强,为群众办事漫不经心,漠然置之。二是事业心不强,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能拖就拖。三是责任心不强,部分基层干部面对风险因素时,存在着回避矛盾、侥幸过关的心态,以至于小事拖成大事,普通利益诉求酿成群体冲突。
2、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可能引发各种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2008年7月19日,云南孟连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此次事件发生前,云南省政法委深入当地调研后认为当地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纠纷。但是普洱市却忽视民意表达诉求,未能要分清矛盾性质,隐瞒上级不顾后果的采取强制手段传唤勐马镇5名犯罪嫌疑人,致使双方产生冲突,人员受到伤害。
4、20世纪以来,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强化政府政府官员的责任,建立责任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问责制的监督路径缺失,缺乏问责的公平、公正性。二是由于官员的权利、责任不明确,在问题待解决的时候出现“该问谁的责”的问题。三是官员为重视民意,不敢于承担责任。政府应当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明确权利与责任的问题。
第三篇: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
一、重要论述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二、行政问责现存问题及对策
1.关键词解析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2.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1)行政问责制的信息壁垒过高
在我国,大部分的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公众缺乏知情权,行政问责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对负面信息总是以维护安定团结、注意影响等为借口竭力掩盖,禁止报道,这不利于行政问责制的发展。
(2)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行政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比较多,但都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并且现有的制度性的规定对行政失察、失职的行为或追究事项界定不明确,规定模糊、笼统,缺乏操作性,从而导致实际执行难的问题。
(3)问责范围过于狭窄
在行政问责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停留在行政领导体系中,努力贯彻对上级负责、对权力负责的制度,而在对法律负责、对公众负责、对权利负责的努力上有所欠缺。
(4)权责不清,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由于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当前我国党政关系错综复杂,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3.对策
(1)加强行政问责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实施和完善行政问责制,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其中基本的配套制度是职责明确和信息公开制度。
(2)加快推进行政问责法的建立
应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全国性的《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权力,规范问责客体及职责,规定问责事由等,做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3)拓宽问责范围
问责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安全事故,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事故也要纳入问责范畴。从管理不善、政绩平平到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等都属于问责的范围之内。
(4)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厘定官员问责标准
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结合具体的工作部门,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行政问责
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刘欢
通过对《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学习,我的感触颇深,对我市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重要意义
行政问责制度是我市政府提速增效、提高信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权必有责,政府应为其所有行为负责,对因不作为(有权不用)、乱作为(滥用权力)或不当作为(工作过失)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问责制度不仅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同样,作为工程质量监督这样一个重要的工程环节,肩负着全市的工程质量安全任务。更要认真遵守《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以防出现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二、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对于新形势下的行政问责办法,不能及时融会贯通于具体实际工作之中,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力求全面发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付本职工作,不精益求精。
(二)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没挤出时间学,给自己找客观原因,自己放宽自己,轻视理论学习,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了解大局不够透彻。
(三)业务知识须进一步增强.现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新方法、新情况层出不穷,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尚有所欠缺。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干工作时放不开、敢吃苦、的精神不强,抓落实的劲头相对不足。
三、具体整改措施
(一)在深刻学习、领悟行政问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行政问责规定。与现在的业务工作相结合,在不违法违纪的基础上,再加强自律,即也不违反行政问责规定。
(二)增强工作创新意识,工作争强当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找路子、扎实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三)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树立文明安全企业形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做实践职业道德的模范。
(四)勇于竞争、不怕挑战、奋发进取、认真执行各项工程备案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程备案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行政问责规定所得到的心得与体会,融会贯通于本职工作之中,杜绝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发生,为全市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张艳杰
2012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3月15日起实施。我对行政问责规定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行政问责规定”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行政问责办法规定了十种应当进行问责的情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求进取、平庸无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态度冷漠、作风粗暴;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监管不力、处置不当。对有这些情形的各级行政负责人实施问责,对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问责规定致力于提高行政机关的公共服务水平、效率和公众满意程度。行政机关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行政服务的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相关具体事项,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公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对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问责规定促进行政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行首问负责制度,能有效促进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熟悉业务,认真履行职责,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事项的,第一个接待服务对象来电、来访者(即首问者),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接听电话应文明、礼貌、热情,做好记录,并负责落实所问、所办之事。热情为到访者、来电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对到服务对象要热情、主动,属在本人职责内的事要及时处理,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并负责该事项的跟踪督办,对申办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当场验明和明确告知申办者,并进行详细指导和说明。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受理的事项,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告知该事项的具体承办部门的有关联系电话,必要时亲自引领前往,引导其找到相关部门或个人办理,直到让服务对象满意为止。对把握不准的事宜或者特别重大和紧急的事项,及时请示领导。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机关工作人员。
四、限时办结防止办事拖拉,提高工作效率。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遵循准时、规范、高效、负责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对各类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和备案事项;行政职能部门通过理顺内部关系,优化工作流程,科学设置程序,规定办结时间,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
通过学习我认为,首问负责制是开始,限时办结制是核心,行政问责和服务承诺是保障,这四项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四项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机制。有了制度,就有行动的依据。关键在怎么落实在具体操作中,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第五篇:行政问责心得体会
3月15日xxx市政府将正式实施《xx行政问责则规定》,通过对行政问责的不断学习,我的感触颇深,行政问责的实施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乃至生活作风的转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各级行政人员实施问责,对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我市对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提速增效,提高政府行风建设、反腐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举措。行政问责的实施不但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对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是个很好的阶梯。作为一名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我认真学习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并对照自身的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1、思想观念要进一步更新,适应新形势下的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及时的融会贯穿到所负责的工作当中,逐步改变以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要积极主动,善于创新,争取全面发展,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
2、学好、学懂、学透所负责工作的相关政策规定,严格遵守工作程序的原则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跟上新形势的发展。
3、在工作中勇于竞争,不怕挑战,奋发进取,认真执行区委、区政府及办事处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党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灵活掌握方针政策。
4、端正心态、摆正位置。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理条件、办理时限等要求做好工作,不违反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辛勤耕耘、不畏艰难、随时准备接受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
5、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找路子,扎实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工作目标任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6、认真学习行政问责办法,与自已实际工作相结合,在不违法违纪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学习更多新知识,胜任自己的岗位,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问责制作为一种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有足够制度作保证,无疑可以增强行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心,能更好地督促行政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更好地增强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应该做到对工作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要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我负责的工作组织性、原则性很强,需要认真审核每位要求进步的入党人员的手续、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并严格按照时间的规定,限时办结。对于调转、调入党员要进行认真登记,对于区委布置的工作按要求时限准时完成,对于宣传工作要高度重视媒体的重要性,与上级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与沟通,这些都要求我做到尽职尽责。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承诺:
1、认真学习、贯彻《党章》,严格按《党章》规定办事,遵守党的纪律,积极履行党员义务。
2、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技能,扎扎实实地搞好各项工作。
3、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行事,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干有损于党员形象、有损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
4、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心系群众,力行服务。
您正浏览的文章《公务员学习行政问责规定心得体会-雷火范文网》由雷火范文网(/2012/20120320/109/3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