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
桐乡凤鸣同福初中易雨林
为了解、学习他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经验,9月21日我们第三期领雁培训班学员同领导一行53人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这所小学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我们先参观了校园,随后聆听了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三个多小时的报告。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那大大的“博爱、自爱、真爱、会爱”八个字直入人心。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多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行知思想。他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通过实行“赏识教育”,他们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他要让他的学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要让他的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他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模式;他开展的赏识育人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参观考察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杨瑞清校长的坚持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们要像杨瑞清校长学习,学习他那种执著办教育,热爱学生的好品质,学习他的做人原则:躬于时间,勤于读书,善于交友,勤于思考,乐于动笔。我们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勤学习,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带回本考察归来,每个人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对杨瑞清的敬佩与仰慕之情,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我就工作于农村中学,也同样面临着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如何来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这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杨瑞清所走的行知之路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首先,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的执著精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教,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努力做一名业务精湛、勤勤恳恳的优秀教师。同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以及温暖的阳光,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我们要学习杨瑞清勤于读书笔耕、善于思考创新的敬业精神。杨瑞清在二十年里写下二百多本教育日记,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二本日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动笔,去思考。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不均衡,即使是城区学校,发展也不均衡,村小与乡小的差别更大,且绝大多数属于薄弱学校,这些学校要想在夹缝中求生
存、求发展,就必须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之路,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只要认准目标,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像杨瑞清那样“立大志,做小事”,把小事做深、做透、做到极致,也一样能走出困境,创出辉煌。
第三,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赏识教育模式。农民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视野狭窄,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往往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如何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杨瑞清的回答是:教农民的孩子要学会赏识,在小学校里做大文化。杨瑞清从孔子的“仁爱”、孙中山的“博爱”、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以及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中感悟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会爱,于是,杨瑞清把斯霞老师亲笔题写的“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总之,南京之行,感受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用花苞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迟开的花朵也会美丽。真正让农村的孩子能赏受到教育的力量。好好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南京考察报告(参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有感)
2010年3月15日,我十分有幸能和领雁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起来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说实话,此前,我对这所学校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所学校很有名,具体为何有名却不得而知。然而在一天的参观后终于有所领悟:这所小学就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
由于我们是从后门口进入学校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幢宿舍楼和浴室,让人感觉有点奇怪,但随着讲解老师的出现和引领,我们一点点深入学校内部,学校的面貌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淡雅素净,让人感觉学校和大自然和谐成一体。原来这是幼儿园部,我们来到时小朋友们正在安静有味地吃午饭,我们不好打扰,就在外面欣赏他们的班级布置,每个班各有特色地突现着本班文化。紧接着我们来到小学部的教学大楼,功能教室等,一一认真观察、体验。在整个校园中,陶先生的名言警句遍布,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让我们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无处不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签到板,学校所有教师的姓名都在上面,而每个名字的下方都是教师每天到校时的签言:师生互动心连心。我不禁感叹:就这一教师每天的小举动却尽显学校的大教育人文思想。而签到板的上方是学校的校训:还能更精彩(The best is yet to be)!还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的话语,同时背景图是学校的荷园,再配上学校的卡通形象标志,好一幅生动的壁画,给人以无限的智慧遐想。行知小学处处洋溢着一种清新和谐的教育氛围,让我久久沉浸其中……
下午,我们聆听了杨瑞清校长《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的报告。首先,杨校长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创办学校的历程,紧接着是陶先生的思想格言,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生活教育的指导下,陶先生深信“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过程已经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同时我们要做“人中人”,我们要知道“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这句话,杨瑞清校长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了,从他发掘和引进学校的“荷文化”,“枣文化”,“柿文化”等处处可见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时机,勇于开拓创造的新时代领袖精神。其次,杨校长介绍了行知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的成长历史,逐步把自己走在行知路上的经验与感悟与我们一起分享。行知学校从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小学,再到行知基地,最后到行知工程的历程和规划,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环境的变迁,更是学校思想的进步,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是杨校长本身的成长发展。杨校长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他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花苞心态——教师看学生要像园丁看荷花),通过实行“赏识教育”,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最后,杨校长说道,行知小学敢于奋斗!在奋斗中享受!在享受中奋斗!教师要有植根乡土的教育信念:小学校,大教育,大文化,大事业;教师要有盼头,要看到希望,要发现意义,找到价值,做一名良师:立大志,做小事,做实事,做新事。
对照自己,我感触颇深。就像杨瑞清校长所说的:一个人要找到做人的价值:1分选择+99分坚持;1分自豪+99分感激;1分成绩+99分成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如此。我想说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体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体会
明光市城西小学
2009年11月16日
一、参观学习过程
11月13日,在明光市城西小学贺建伟校长带领下,我们一行32人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在出发前贺校长给每人介绍这次学习的安排以及这次学习的目的,介绍行知学校的概况,行知学校校长杨瑞清事迹。
到达后,首先由行知学校安排的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校容校貌、学农基地的宿舍、行知工程规划,参观了幼儿部、小学部、校史馆,然后听取了杨瑞清校长的报告。(报告全面介绍行知小学的创建,打造和行知工程,以及杨瑞清个人走在行知路上的经历。)
二、参观学习体会
通过对行知学校参观学习和听取杨校长的报告,主要收获如下:
1、行知学校从开办到现在始终坚持实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传承陶行知先生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的办学理念。这理念应当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办学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农民的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这也是体现了杨校长的追求,他说:“懂得农民甘苦的心,才能和他们一起改变贫穷落后,坎坷,才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
2、学校通过学会联合,回答的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办学模式问题。
学会赏识,回答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孩子的问题,解决教育模式的问题。
学会自信,回答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农村学校“留人模式”的问题。
(农村教师不是待遇低的问题,主要是封闭了自己难以发展,要放开,走出去的教师也学校的财富)
3、杨瑞清校长在成长和做人上用三个词描绘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样子,第一个词是“坚持”;第二个词是“感激”,用诚心和成长来感激;第三个词是“成长”。
让人们守住宁静的心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
善解人意发现美,与人为善表达美,善待自己享受美,积德行善弘扬美。让人们感觉到杨瑞清既平凡而伟大。
4、透过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氛围,体现出学校深厚的底蕴和内涵,让人感受到学校的和谐,校园、花园、果园几百亩连成一片,投资1.3亿元建行知工程。
学校的一草、一树、一墙、一角学生教师家长社会都能传播知识,弘扬文化。(如柿子树的故事)
让学生优点分享——做心灵的主人。
全员管理——做集体的主人。
自主选择——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七彩的校园里多彩的生活,快乐成长;让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他们还编写了小主人校本教材。
5、学校在教研教学上,先后开展了师生微笑教育,赏识教育研究。现在实施农村小班额教学实验。他们的每项研究都依据农村小学教育这个中心。
三、参观学习后的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为做一大事去,立大志,做大事”而杨瑞清开始所做的事,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立大志,做小事,用10年、20年作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就大事。
我认为我们的贺校长也应该向杨瑞清那样首先应当从立大志,做小事开始,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咬定目标坚持做,从学校的小事做起。从上好一门课,捡起一片纸,研好一节课,用好一面墙做起。
1、上好一门课,开足开齐课程,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不上好一门课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2、捡起一片纸,狠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研好一门课,搞好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向课堂要质量,不要违背教学规律,抓教学(加班加点,甚至到小学每月都月考)
4、用好一面墙,建设和谐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这四个一就是学校管理中极普通极细小的事,也是容易做以的事,关键看我们能不能长期地做,持久地做,做好“四个一”就会把学校的大事做好。
第三篇:赴南京市教育考察报告
赴南京市教育考察报告
丰城市第四中学 姜建国
本人近日跟随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江苏省南京市,参观考察了两所重点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和高淳高级中学,心里很有感触。
南京师大附中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IB国际文凭课程项目学校。自1902年建校以来,南京师大附中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伴随中国近现代教育一起成长。建校112年来,南师附中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世纪风雨,培育“社会中坚”;历尽沧桑,不改青云之志。
据了解,南京师大附中2014年高考录取情况为:985高校189人,211高校111人,普通本科164人,三本高校24人,境外高校7人,国外高校103人,共602人,其中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3人,南京大学32人,东南大学15人,复旦大学18人,上海交大14人,浙江大学1人,中国科技大学7人,香港大学1人,香港中文大学5人。
历年来,南师附中学生不仅以高的升学率引人注目,更是以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例如,在今年南京青奥会上,南师附中学生同样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令人瞩目。缘何如此?
锐意实验,不断创新,是南师附中教育文化的基本特色。历史上,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实验,奠定了附中在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行了高中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等实验,建立了个性化、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为国家高中新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近10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国际文凭课程、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方面提供了范例。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南师附中的校训,也是最让我深深思考的一句话。一所学校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校训是南师附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嚼得菜根,是一种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成就事业的规律;嚼得菜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习惯;嚼得菜根,是一种能力,是比一般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做得大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创造追求卓越;做得大事,就是将小事做好,在平凡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做得大事,就是大气地做事,体现出附中人的朴实和高贵。登山者攀登的不是高峰,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历代的附中人,以“嚼菜根”的精神和“做大事”的目标,垒成了教育的高原,树立了高原上的高峰。
“嚼得菜根”是要求学生视富贵如浮云,无求于人,甘于清贫;“做得大事”则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功于国,勇于担当。
俯身嚼菜根,方能成大事。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怀;抬起头,更拥有“做得大事”的大气抱负。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艰辛,一个人如果想事业有成,则他必须经受得住日常工作的压力、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本人作为一名业务校长,面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艰巨任务,唯有秉持“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抱定舍我其谁的勇气,砥砺心智,果敢前行,勇攀高峰,不断创造出教育的辉煌与奇迹。
嚼得菜根,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德;做得大事,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行动。要战胜挫折,赢得成功,就决不能轻言放弃,就须以永不言败的姿态面对面前的一切,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一道道难关,以兼济天下的胸怀面向前方与未来。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咽得菜根,万事可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十月初秋的美好时节,我辈当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歇不得”的危机感和“慢不得”的使命感投身学校新课改的征程,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迎难而上、奋发图强,谱写推进素质教育更加豪迈的诗篇。
南师附中校长(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葛军说:在附中,每个学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期待所有学子终身弘扬“诚朴”的校风,牢记“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秉承“尊重、理解、努力、乐学”的文化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绘就美丽的青春之梦
这次考察,也让参加培训的校长学员们找到了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改变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课改,让老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回眸、教师终身坚守、社会普遍尊崇的教育圣地,让中学校园真正成为和谐、美丽、幸福、快乐的天堂。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创办于1923年秋,是江苏省首批省重点中学之
一、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坐落于国家级生态县、国内首个拥有“国际慢城”的南京市高淳县,南京城外40分钟车程(因为2014年青奥会开通了南京至高淳间的城际轻轨)。学校占地185亩, 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被评为江苏省“园林式学校”。现有60个班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000多名;教职员工238人,中高级教师达60%以上,其中特级教师2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者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青2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连续多年列南京市同类学校前茅。自2006年以来,连续六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处南京市同类学校最前列。先后被评为省 “文明学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南京市 “文明单位”、“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新课程改革先进校”等,两度被评为“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
据了解,南京市被列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该市教育局自2011年起计划用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等4种模式的普通高中,其中“综合改革高中”以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学科创新高中”要求学校在数理、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普职融通高中”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国际高中”则是以接纳外籍学生和开展国际课程教学为主。目前,“普职融通高中”项目吸引了多所学校申报,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普职融通高中”将形成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这类高中可与职业类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这对我们江西省这个中部省份如何建设高中学校、怎样普及高中教育带来了良好示范和启示。
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听取了部分专家的讲座后,了解了这两所学校不仅硬件过硬,它的“软实力”也强劲。学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学校赖以生存继而稳步发展的强大后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良的教师群体,科学而又人文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学校显赫的名声。我想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这几方面,内外结合,做足功课,学校、学生、教师才能获得长远的展。
二、校本课程成效显著
南师附中和高淳高中的校本课程开设很有特色,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读书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学生整日浸濡在书香或活动里,尽情体会着读书和活动的快乐。学生找到了自信。校本课程开设目标明确,管理规范。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三、社团活动井然有序
这两所学校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全然不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几乎是每周都有活动,有时一周还能开展多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注重实效。操场上有多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一个老师组织,井然有序。
四、校园文化氛围深厚
两所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深厚,处处书香四溢,沁人心脾。图书馆里面的布置也非常舒适、惬意,像走进了茶厅或者咖啡厅。图书管理人员对学校所订的报刊杂志均有序完好收藏。每个班级都让人感受到班级清新、典雅的人文气息,舒适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在每个班级走廊的瓷砖上,都张贴着班旗、班花、班歌、班微等,教室内外有的还张贴学生的作品,有书法,有绘画,有诗歌,各不相同,彰显着班级的文化特色。每一份学生作品都,透露出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同进也透露出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令人肃然起敬。走进教室,有一个细节让人格外关注,那就是每个班级均有书橱,每位学生均有读书笔记,学生乐于阅读,于细微处体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室内外,随处有见催人奋进的名言,五、德育管理细致扎实
两所学校针对高中学生特点,用心建设班级文化,做学生精神上的关怀者和价值的引领者,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生活。班主任老师能结合大量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畅谈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与文化引领,提出“在细节中实施教育、在较真中关爱学生、在规范中提升人文”,从而实现教育的真谛;如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注重点燃学生的梦想,引领高三学生规划学业,追求不断的自我超越。
两校的班主任工作,能疏导为本,点面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以德育人,让德育工作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六、个人理解与思考
两所学校注重学校管理,提高部门战斗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德育、教学、生活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责任为基准,以优质服务为已任。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保证,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的开设,让每位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了发展自己的空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南师附中和高淳高中两所学校的一些做法,将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四篇:行知学校考察报告
行知学校考察报告
灵武市职业教育中心
王春军
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是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创造具有新时代校园文化特色,培养企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学校 + 企业 + 军队 + 家庭 + 社会”的办学特色,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走出了“做人为本、德育为首,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行知之路。
一、我所看到的行知学校
(一)常规管理
1、早读:学生早上6点40集合,然后就打扫清洁和吃饭;8点开始早读,时间25分钟,全部在教室外,各班自己选择地点,编排队形,大都是间隔一米左右整齐排列,有的班统一晨读内容,多数班级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大都是励志类的书籍。学生读书很认真,声音洪亮,站姿挺拔。
2、上课:8:35上课,80分钟一节课,一天上4节大课。两天的观摩中,我听了四节课,走马观花地观察了大约3个幼教班的课堂教学。第一天听了一节王晓刚老师的国学课,两个班合上,没有教材,属于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节课教师从歌颂春天的美入手,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春天的美丽。然后由春天联想到青春,进而讨论青春话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青春期的不足及改进措施。第二天本打算听推门课,但组织者还是事先安排了,也只好客随主便。按照安排我们集体听了一节化工课,从这节课来看,整个课堂流程完全是再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动手试验课。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课堂进行试验,自主展示试验现象,总结试验结果。
3、课间操: 一天两操。10点下课后上课间操,全体学生到学校操场集合跑操。教室离操场较远,集中时间较长,但学生在集合过程中能做的安静有序,上操有学生会组织,老师很少跟班,各班队列安静整齐,学生都能注意力集中的认真听主持学生的讲话。跑操过程中,各班根据班级人数组织队列,三到六列的队伍都有,没有看到班主任跟班,学生跑操精神饱满,步伐整齐,呼号响亮,四圈下来绝大部分班级仍然能够步伐一致。其间有个别体力不支的学生,自己下来歇息一会,然后能自觉的归队。其中有一个班每人各拿两个装满沙子的塑料瓶引起了我的注意,下操集合时,我特地找到班长询问原因,班长说:“我们是旅游专业的,需要强健的体魄,为了将来能适应工作,所以上操加量。”最让我感动和惊奇的是,一名腿部残疾的学生,一个人沿着操场边,跑一段,停一段一直坚持到全体学生跑完操,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下午的两节课之间也有一个课间操,也是跑操,组织形式和早操一样。
4、每天进行总结会。17点30下课,吃饭,18点30晚集合,各班按规定程序动作汇报人数,然后老师总结一天的情况,说通知等。
5、晚自习:7点看新闻联播,然后上晚自习,我们观察了大约20个班的晚自习,学生都能保持安静,秩序井然。有些班级搞活动,一般是学生自己组织。9点下晚自习,10点30熄灯睡觉。
6、我们在校园内每天都见到学生在上课期间打扫卫生、修剪花草、维修门窗的现象。询问陪同老师,得到的解释是,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个班在校园内劳动。行知学校没有临时工人,校园的花草树木的管理修剪都分配给各班,每天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劳动一小时,主要是满足校园环境整治。
(二)社团活动:星期三的课外活动是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是班级自己组织,可以去跑操,可以做游戏,或者说讨论一下班上近几天来的情况之类的,由班长或是负责人安排。这是全班性的活动。社团活动就是去自己参加的社团那儿,现在有演艺社、棋艺社、传媒社、乐器社、文学社、篮球社、足球社、书法社、舞蹈社(街舞)、社联、武术社等。其中传媒社是学校最大的社团,里面分了几个部门,制作部,播音部,财务部,编辑部。制作部就是制作行知报的部门,行知报,是行知自己的报纸,报道的是行知发生的一些事,最近又有一个行知电视台。
我随机听了10春化工班团支部的一节共青团精品活动课《红色经典》。节目质量一般,但完全有学生自己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人人有节目,邀请了十几位学校领导老师参加,显得很庄重、正规。
(三)校园文化:校园内到处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校园的标语实实在在,凸显了行知学校“唯实唯真”的办学理念。每个班都有丰富班级文化,室内室外走廊都有凸显班级特色的标语,图画等。感觉零乱。
(四)宿舍管理:宿舍设两名生活老师,男女生宿舍各一人,不论是男生女生,干净整洁,被子都想豆腐块,洗涑用具都能在指定的地点摆放,牙刷牙膏都是一个方向。每个宿舍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方便了学生的起居生活,也便于管理。
(五)与教导主任的对话
一天半过去了,我特别困惑,我们多次提出要看看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引导领导教师总是说:我们没有制度。一个学校怎么能没有制度=?带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想法。趁着考察组观摩行知电视台的时段,我特意提出学校教导主任单独交谈。引导教师总算是答应了我的要求,领着我找到了教导处,见到了张主任。
我说:“行知学校现在是全国知名的中职学校,我们是慕名而来,主要是想了解行知学校教学方面的情况。首先,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你们学校有国学课,活动课、时时关注课。这些课没有规范的教材,我想了解的是行知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
张主任:“除了满足专业课的需要外,我们主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在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宽度。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溶入每一门课中,比如时时关注课,学生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并且要把重要的新闻摘录下来,教师一般是一周或更长时间把这一时间段的新闻选择重要的组成一堂时时关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解读新闻,教会学生思考国家大事。这类课程都是教师临时开发,按时组织„„”。
我说:“学校在教学上最大特色是什么?”
张主任说:“行知校采取的是项目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专业的,基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一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专业立项,自己设计,最终完成作品。”
我问:“据我了解行知学校学生大多数来着农村,也都是学习成绩差,考高中无望的学困生,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教?”
张主任说:“一是入学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主题就是‘吃苦怕累摸进来’,有时候还会进行一些基本的文化测试。二是入校以后进行良好的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对不适应的学生也会采取劝退措施。三是德育为首,始终作为重中之重。”
我向教导主任提出拷贝行知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教导主任说,我们没有具体的标准。我说:那你们学校靠什么管理教师、学生,靠什么打造了一支乐于奉献、特别敬业的教师队伍。教导主任说:我们靠的是共同的信念。我说:那你们怎么评价一堂课是好课。回答说:这方面我们放的比较宽,只要这堂课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就是一堂好课,我们一般情况下不搞优质课评比,我们通常都是听推门课。二、三点收获与思考
1、从养成教育入手,提升学生的品味和素质。养成教育可以说是行知学校的一大特色。我在校园的两天有着深切的感受。如:这两天我在校园中遇到所以的学生都能够主动问好,且态度真诚,行知学校的老师也做到了又问必回;宿舍用具摆放整齐,被子叠放的像豆腐块,室内空气无异味;班级的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归置合理;冬季办公室、教室不用电风扇,一律用报纸将叶片包裹好,防尘防潮等。
从养成教育我做以下思考:养成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抓真抓实,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师生对等。如:在礼貌用语上,行知学校之所以礼貌用语已成习惯,就在于学生有问教师有答,时间久了自然成为习惯,师生彼此会主动问好,并且越问越真诚,和谐气氛自然形成。而在我们学校,学生有问,很多教师没有回答,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不去问了,更不要说教师主动问学生了。
2、行知学校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面向多数学生,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就我们听到的几节课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坐姿规范自然,没有斜躺横睡的,学生大多数都能主动做笔记,积极思考,发言较踊跃。教学内容安排不多,教学的起点低,都能够安排丰富的学生活动。
从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看,不少教师受教材的约束比较大,放不开手脚,教学不能面对学生学习能力差这一最大的基本校情,老师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课堂中学生活动少,教学效益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差,没法教。课堂教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面对这一现实,教学管理就必须引导教师在职中教学中不仅要做到眼中有人,而且要做到眼中有学困生,心中容得下学困生。积极构建真诚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我校为了管理的彻底改变,即将开展“让管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活动,应该作为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一个有力契机。今后要把如何深入分析了解学困?生如何面对学困生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让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乐学好动?教师如何走下讲台,做一个高明的教学引导者?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应该突出实践性,也就是一切围绕课堂,一切聚焦课堂。在具体操作上,要循序渐进,稳步突进,不能一涌而上。学校领导要真实参与,全面落实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结对帮扶活动,真正突出共同研究、互相帮助两大主题。在这方面如果能够淡化制度意识,检查意识,应该有利于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改革环境,行政措施是手段,真正能改变现实的是真诚的扎扎实实的帮助。整个教学管理要逐步的规范化科学化,具体的说就是: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三重为教学的根本原则,以目标模块教学为抓手,以设计丰富合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为突破口,让职中的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也要求我作为一名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率先认真研究我校的“三重原则”和目标模块教学法,并在教学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力争在职中教学中由一个新兵蛋子变成排头兵。我要大量的深入课堂,认真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行为,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教学的起点是不是以学生现有的实际能力、实际基础为依据,要和老师交朋友,评课要真诚,多听推门课,对一部分能力弱的新教师要进行定期的跟踪听课,蹲点听课。
3、行知学校真的没有制度吗?我想绝对不会,我们在考察中偶然发现了一份班规,内容都是罚款罚分,我由此大胆的推断,学校应该也有一套类似的管理老师的管理制度,只不过作为交流学习的正统场合不便拿出。
我校有着相对科学有威慑力的管理体系,加之我们在教师待遇上不断加大力度,使我校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些都应该在这次改革中好好加以利用,相信一定会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的,有力的积极因素。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第五篇:行知学院考察报告
赴重庆行知技师学校考察报告
9月17日上午,我院由学生处、团委和各党总支书记等10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了重庆行知技师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这是一所依据陶行知“知行合一”办学理念开设的民办中专学校,拥有十多年的文化积淀。学校的整体环境与它们在全国教育行业产生的较大影响相比显得非常的朴素。不显眼的校门,校园里没有奢侈的装饰,没有欢迎的标语,没有壮观的教学楼,花草树木也未觉刻意雕琢。然而,随之印入眼帘的是校园内朗朗的读书的情境,不断浮荡在耳旁的是学生一声声的“老师好”,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片青春、自信、生机盎然。这让我们又立刻体会到了这所学校的不同。虽然地处繁华的重庆,虽然只是一所民办中专学校,但它却洗去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一丝的浮躁,反而充满了宁静,书香四溢,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天下来,我们一行人感受了行知读书活动,参观了行知的课堂教学、实验室、图书馆、机房、学生宿舍、食堂,与吴校长进行了交流,与学校老师进行了座谈,与许多学生进行了接触,不断的倾听、感受、思索着这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一、行知理念:做人为本,德育为首
这所学校始终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做人为本,德育为首”为治学理念。吴安鸣校长在与我们交流中提到:教书容易,育人难,学生在企业工作一个月也许就能学到比在学校一年还多的技能知识,但人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却不是一时能够造就的,它需求长期的日积月累以及不断的思想教育。所以,学校应当将德育工作放到首位,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
1他们养成良好的素养、品质和习惯,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要先于且重于技能教育。思想教育成功了,技能培训就容易开展,而且还容易取得显著成效,急功尽利无法搞好教育。
在实践中,行知始终贯穿着“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交流中我们得知,行知每年新生中有许多是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原因种种。该校在新生入学开始,就以各种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如每周每班都要上德育课,而且学校领导、年级领导亲自授课,讲授做人的道理、灵魂的塑造,不断的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除了言传身教外,德育教育还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做到了全程教育。从教学到社团活动,从课堂到日常生活,无处不体现着德育教育的存在。行知校园没有保洁人员,校园卫生完全由学生负责;行知每周都有半天的劳技课,在课堂中完成了几个校园景点的修建,我们参观时,学生正在自建一个实验室;行知卫生间没有自动化冲水设施,由学生自行在水池中舀水冲厕;学生见人老师就问好;等等。这些管理方式在一点一滴中帮助学生形成了勤劳、节俭、责任、奉献的良好品质和高尚德行。
二、行知精神:主人翁精神——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走在行知的校园里,会有一个体会: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育人者、人人都是执行者。这与行知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是密不可分的。行知在办学初就坚持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十多年来,行知已传承下来一种习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发现不对的、不好的事情,人人都可以主动纠正,而不用考虑自己的身份,也不用计较对方是否改正,需要做的只是告诉对
方应该如何去做。所以在行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共同去纠正一个错误的情形十分普遍。每个人都会把相互纠正视为自己的责任。在行知,每一名师生都有很强的主人翁精神。大家认为,行知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就像是兄弟姐妹,他们都在共同努力把这个家庭建设的和睦温馨。
在这个基础上,每名师生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执行者。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别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所以在行知,老师从不抽烟,不在学校喝酒,不说脏话,主动捡起每片纸屑。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自律者,其次才是德育工作者。老师首先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在老师的带动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每名学生也都严格要求自己,毫不懈怠。所以在行知,会看到整洁的校园,有序的打饭长龙,自觉的读书活动,学生自己管理宿舍、图书馆、实验楼等。
三、行知特色:没有制度的制度
在前往行知之前,我们曾想拿回一些实实在在的管理制度学习借鉴。但在考察中,我们慢慢打消了念头。因为,他们没有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德育工作制度,没有班主任考核制度,没有学生评优制度,他们靠的是觉悟。
行知的管理模式就是将管理权限下放到每个年级、每个部门,由教师自管。每个年级设年级组,负责学生全方位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个班可以制度符合本班情况的管理制度。每个班主任也自由管理本班,对学生进行引导、服务、沟通。学校对班主任不进行考核,学生的表现也不与班主任津贴挂
钩。学生不进行评优,也无奖惩制度。
开始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单位怎能没有制度,怎能不评优选先,这样如何管理、如何激励?事实上,行知并非没有制度,只是没有成文的、有形的、统一的制度。在他们十多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中,行知已把有形的制度潜移默化,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理念,比如:自信,团结,有爱心,有责任,讲奉献,做表率等等。这种习惯和氛围已形成一种无形的制度时时刻刻在影响、约束着行知人不断完善。当然,这种无制度化管理、依靠信任和习惯去管理,在多数高等院校是难以推行的,但我们从中至少可以看到:信念和良好氛围对于学生品行的养成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行知感受:敬业,奉献,关爱,合力,节俭,自律 在行知参观,你时时都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就是因为行知人不断给你呈现出的精神状态总是在不断地触动着人们的内心。其中有六点对我感触颇深。
1.敬业
考察中,我们注意到一名社团辅导老师始终在炎炎烈日下辅导着学生活动,从未休息。学生在阴凉处彩排,她在骄阳下指导。我们被这种精神感动了。了解后得知,她是在义务进行社团辅导,没有加班补,没有荣誉,默默无闻。随后我们又接触了几名教师,发现他们都有着这样一个特点:热爱自己的工作。
2.奉献
敬业与奉献似乎是如影相随的,而行知人的奉献却更是表现突出。考察中感受到,行知的班主任非常辛苦。除了日常管理之
外,班主任还要监督学生是否按时吃饭,晚上睡前是否洗漱,衣服是否及时清洗,宿舍卫生是否干净等等。繁杂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异常繁忙,经常加班加点。他们教师角色意识、职业道德很强。在他们看来,看到一个个学生的转变就足以让他们欣慰不已,让他们的付出也无怨无悔。
3.关爱
行知是一个处处充满关爱的学校。正是这种充满慈爱的治学思想影响着行知的每位师生。行知的问题学生很多,但老师和同学们都怀着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学校的老师个人有困难的,校方和同事们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行知就是以这种人性的观念进行治学,让每位师生感受到了是在被关爱而非被管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得以踏实工作,安心学习。
4.合力
在行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师生都对对学校充满着热爱,对同事或同学充满着友善。每一个人都非常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工作方法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可,即使存有疑虑也会及时沟通,消除顾虑。上下级之间,充分信任,互相依赖,知人善任,团队意识极强。在德育工作方面,大家不分你我,无论是主任或是书记,共同分担,从不推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做好自己,培养学生,维护学校。
5.朴素
行知的校园从一进入校园开始就让人觉得非常的朴素。在学校里,你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奢华的装饰,身处火炉重庆这样的地理位臵,空调都鲜有见到。行知校园内的所有劳动都是义务,没
有任何报酬。学校几个重要场所的建设也是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劳技课时间完成的。他们社团活动中用到的道具和宣传材料多数都是自己制作或重复利用。他们宣传橱窗中的展板也是自己设计制作,形式简单而内容丰富。他们的老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的学生乐于参与,锻炼自我。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而朴实。
6.自律
行知人的自律性很强。初进校园,遍地都是有秩序的朗朗读书,却没有老师在场。劳技课上,总是看到学生满头大汗的在自觉搬运,也不见任何人督促。宿舍里,每一个房间整洁有序,最重要的是无论男女宿舍,即使深夜也无需锁门。晚上睡觉,每个宿舍自觉关灯,学校从不拉闸限电。图书馆里,由学生自我管理。在食堂,学生自觉排成一条长龙等待打饭。从头至尾,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老师监督,也没看到任何学生来管理,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自觉自律。
也许,这就是行知吸引全国同行前来参观学习的原因所在。他的敬业、奉献、关爱、合力、朴素与自律造就了一所不一样的学校,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行知正是将他们“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治学理念贯穿于办学行动中,同时也将这种理念在行动中不断升华。尽管行知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盲目移植,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行知理念和治学精神的学习和借鉴将会推动我校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巨大转变,会让我校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