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表扬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它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是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表扬不仅影响着受表扬者,还会教育其他学生。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表扬艺术。
平时,我们主要采用“奖星星”的奖励形式,孩子也是最喜欢不过的。一次,家长反映:可能是孩子拿到的星星太多了,对这种奖励星星的形式已经失去兴趣了,也不能激发起孩子上进的动力,失去了它原来的效果。随后,我反复地进行反思:在平常生活中,表扬的方式除了口头表扬以外,就是奖励小帖子,而且,只要每天孩子没有犯太大的错误,应该来说都可以拿得小帖子。就因为这种形式太单调了,所以不能好好发挥它的功效。因此,我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并在试行之中:
表扬的形式要多样。表扬不局限于口头表扬,不局限于在班上表扬,可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扬。
(1)表扬信
我和班上的老师商量,决定为进步特别大的幼儿制作“表扬信”。制作的方法:为幼儿准备一张漂亮的卡通信纸和信封,在信纸上写上孩子进步的方面,和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信封里面附送一些小礼物:如:特别的小卡片、卡通小贴子、笑脸等等。
(2)收集印章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为幼儿准备一章漂亮的小卡片和一些印章。方法:跟这些小朋友的家长确定在家需要努力的方面和目标,记录孩子达到目标的情况,如果能达到目标,家长就在信纸上为孩子盖上一个小印章,收集到规定数量的小印章后,就可以满足幼儿一个愿望。
前段时间,敏然回幼儿园经常迟到和哭闹,妈妈反映:孩子特别喜欢当小旗手。因此,我们想到了以上这种方法,送给敏然一张小卡片,跟孩子协商好,如果每天能坚持早回园锻炼身体和不哭闹的话,妈妈就送一个印章给她,集齐5个小印章就可以当小旗手。果然一个星期后,她很快就集齐5个小印章。从此以后,她回园更积极了,而且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
(3)让孩子参与制作小礼物。
与孩子讨论近期感兴趣的物体或卡通形象,与孩子一起收集这些资料,然后动手用多种方法制作小礼物,如:绘画、剪贴等。
无论在教学和表扬的艺术上,教师都要仔细认真观察孩子,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环境、材料,想出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促使孩子更积极、投入地参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一种形式或方法失去原来的效果时,教师要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奖励方式,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优良品行的一个肯定和赞许
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优良品行的一个肯定和赞许,为此,查字典范文大全的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的文章和材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在同学中,我是一名挺懂事的“小大人”,老师和同学都很信任我。两年来,我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总是做得有条不紊。我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树立了榜样。两年来,我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课,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我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一年级上学期,我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心里就多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在学习上,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2010-2011年被荣获校“三好学生、工作之星、好榜样、坐姿最美的学生。”等荣誉称号。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2009-2011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评为“敬老文明小标兵。”我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在课余时间我还参加特长方面的学习,是舞蹈队的领舞。2010-2011年在舞蹈学习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奖”但是我还要不断的进步、不断学习,我将计划暑假在乐器方面去挑战自己,让自己更多才多艺。
我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觉得,只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让全体同学都进步,那才是一件大乐事。我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主动关心班上学习较差的同学,我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解。在我的帮助下,班上的几名差生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和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2、大家好,我叫黄天语,来自福州市麦顶融信小学二年级(4)班,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我品学兼优,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好少年。在班级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我都会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学习上,我勤奋刻苦,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在知识的海洋里做一个快乐的畅游者,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因为我认为,爱学习、会学习也是一名学生的美德;在家中,我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们良好的感染和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颗健康向上的种子,使我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长大后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3、大家好,我叫刘珊瑜,来自福州市麦顶融信小学二年级(2)班,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在班级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我都会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学习上,在对新知识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渴望,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能优秀地完成学校的文化学习任务;阅读中外名著的小学生修订版,提高文学和写作技巧;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积极参加钢琴、绘画等兴趣学习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对游泳、自行车、轮滑等体育项目的学习,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动植物名称、自然现象等能对照看过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刊,多问、多思,不断汲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和自觉性。两年来,我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课,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我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真正成为了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的好伙伴。
以上内容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的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如果您觉得我们网站不错,请把我们网站加入收藏。我们将继续为您更新关于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的文章和材料,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第三篇:网络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社会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128班潘成林刘憧憧 赵岩127班 张玮昊 陈浩宇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逐渐流行起来,而大学生作为一群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的人群必然对此产生一定的接纳或者反映,特别是在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今天,网络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本篇社会调查将会以此作为课题,以大学生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探讨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行为思想影响措施
正文:
一、前言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文化是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而后者则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不容否认,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而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宽带的发展,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接触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区别于现实的文化氛围。而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过程中,网络文化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时候面临着很突出的价值选择问题。一方面,网络可能会丰富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来获得身心的放松;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会随着一些平台而让我们所接受,比如一些黄、灰、黑思想可能会为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这次调查的问题有大有小,通过这些问题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的时候身心所产生的变化比如一些网络反腐,网络文化的恶搞以及网购等关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这些都是网络文化流行对于大学生最明显的影响,本篇调查报告将会探讨这些影响,并且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张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网络问卷有效回收28份,纸质问卷回收100份。通过调查问卷,有效的了解了在网络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当前热点的网络文化的看法以及这些热点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二、正文
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62.07%的受访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100%的受访者都有手机上网的习惯。这就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来接触网络,而在上网主要从事的事项中有44.83%的受访者以刷微薄和聊天为主,另外有17.24%的受访者以看电影、逛贴吧为主。微博、贴吧正是新潮网络文化产生的最主要平台,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都能直接接触到最新产生的一些网络文化,比如最近的切糕事件由此而衍生的“切糕调侃”,大学生都能直接接触到,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网络文化是良莠不齐的(这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75.86%的人认同这一点),这样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就是两方面的了,比如“切糕”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将这个事件夸张化了,而许多大学生却接受了网络上的一些说法,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或歧视。
在网购经历的调查中,只有6.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网购经历。44.83%受访者的网购频率甚至达到一月一次。而网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行为,它其实已经形成一种网购文化(比如在今年的11月11日,兴起了“网购双十一”,淘宝网在这一天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91亿元人民币),这种网购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我们现在无法来判断网购到底会对大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提升消费很有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网购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的话就可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虚拟化、数字化,由此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宅男、宅女等);一些人存在着网络购物难以抑制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重学生或者是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一些同学可能会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弥补在网络购物上过多的花销,这样看来,网购文化等一些潮流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
在网络反腐、网络慈善的调查中,高达82.76%认为网络反腐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形式,也有48.28%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参与到网络慈善中去。网络反腐和网络慈善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化,现在并不能判断其利弊到底如何,而这些新兴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也是很难去区分利弊。我们认为,网络反腐固然对监督官员行为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形式。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存在的世界,存在许多问题,而民主监督作为一种政治性的形式是绝对不能以一种不可靠的平台或者工具作为支撑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会产生巨大的虚假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反腐很可能演化成一种网络暴力,其负面影响有时候可能会高过其正面作用(比如网络反腐可能会演化成官员之间相互掐架的工具,个别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虚假的网络爆料)。我们不否认网络反腐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它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新型民主监督形式,民主监督形式应该是建立在现实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的。在现代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把依靠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民主监督形式,网络信息的共享只能辅助现实的民主监督。同理,网络慈善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同样认为,慈善行为也应该建立在现实机构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让网络来承担这些负有政治性或者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功能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反腐和网络慈善等新兴的网络流行文化认识不深,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其可能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网络流行语(如:坑爹,尼玛)、网络恶搞等网络文化的相关调查中有65.52%的人表示在日常的较集中可能会引用这些网络流行语,这就说明这些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而我们认为,这些网络文化将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可能会磨灭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丢失更是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的看法的调查,半数人对此持中立态度。我们认为这固然算得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最多也就是娱乐娱乐,但是这种文化氛围可能会造成诸多问题,可能会对更小一些的人造成误导,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呢?为小朋友营造一种正常、正确的文化氛围(例如:杜甫很忙可能会给小朋友造成不正确的理解)。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一些网络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有调查。有高达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网络上遇到过一些宣传发动思想的文章,并且有五成以上的人会阅读这些文章,这些思想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一些黄色、灰色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无法来统计的。我们认为,大学生必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但是,不是没有大学生都能在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保持理性的头脑,比如一些同学可能在一些不良信息的煽动下而产生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做法。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人对于网络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有27.59%的人认为网络给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普遍还是对网络文化保持这一种相对清醒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大学生生活虚拟化、数字化的倾向,高达55.1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十分有趣,仅仅有4成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上的交流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数字化、虚拟化,失去了交流的兴趣。我们认为,网络提供的平台始终都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如果让这样的工具代替了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人就失去了社会性的一方面了,这就不能算是人了。
三、解决措施
通过我们对于调查报告的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网络文化的流行确实对大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当然也有消极的方面。例如: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虚拟化、数字化,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变化,可能也会使大学生直接参与进网络暴力的实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网络管理政策,做好长期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划,提高网络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必要的话应该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这就暴露了现在网络管理的不足。比如网络反腐由此产生的网络暴力,可能会使大学生不自觉的参与进去,从而对受侵害者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用网络攻击演变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受攻击,“人肉”无所不能。同样,网络慈善可能由此产生网络诈骗行为。而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依然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大学生已经成年有明白是非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就不会受到这些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些不良文化或者不良行为在源头上予以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来约束大学生以及其他人群的网络行为,将会对这些网络流行文化行为进行一种规范,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用优秀的文化来占领网络世界的舞台,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来引导网络舆论,支持网络文化企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有良好业务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网络文化企业。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应水平和数量,让市场进入当网络文化中去,例如建立起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市场来支配网络文化资源的供应,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建立起网络图书馆、网络展览馆(例如:网络版的毛主席纪念堂)这些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会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获取优秀文化的空间。
光是政府出台措施,晚上法律法规是不够的,更需要调动广大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文化保卫战中去。政府,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到网络使用,以及网络文化的接受。大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想(我们认为,很多思想的传播都是有其相应的西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一些学者称之为“新时期的和平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广泛开展各种教育,以此来纠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认为,现在许多大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
政府和学校应该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网络文化的流行,造成一些大学生过分的依赖网络,成为“宅男宅女”,而这背后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文化的流行将大学生的生活数字化、虚拟化。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的网购现象,但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不能去判断它到底是怎么的对与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还会方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数字化的生活可能会完全取代正常的现实生活,当一切生活都建立在网络之上时,这就失去意义了。我们认为政府和学校应该倡导大学生们走出网络,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走进现实生活,毕竟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才是真实有趣的。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使他们正确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去,这一点也是十分重
要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所以在网络工具使用的同时,也会对一些网络文化进行“创作”,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正确的“创作”,在网络上起到一种文明使者的作用。我觉得我们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就很好,这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让大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文明的建设中去。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深入的了解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我们从中认识到,网络文化的流行的确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只要我们对网络文化保持一种清晰的认识,政府和学校加强引导,就能更好的克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网络、网络文化的定义主要参考自百度词条。
《现代情报》2003年8期《理论学习》2000年3期
第四篇: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五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生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老师的一句富有激情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当学生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深化时,老师评价:“对这位同学的理解,大家有没有什么看法?”教师这诱导性、鼓励性用语是激发学生思维深化的兴奋剂;当学生错误理解需要帮助或纠正时,尊重、幽默和委婉尤其重要,“你的目光告诉老师你理解了,但一时说不清楚,你先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好吗?”没有责难和冷漠,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课题环境,让孩子感激和信服,是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